_周易_象_科学与现代唯象学_鲁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易》“象”科学与现代唯象学
鲁鹏
(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陕西西安710049)
摘要:钱学森在上个世纪80年代提出建立现代科学体系的构想,在整个构想中他将现代科学体系分为十一个
部门,马克思理论是整个现代科学体系的最高层次。
但是整个现代科学体系并不是对所有的科学性内容的囊括。
在科学体系周围还应该存在着只是依靠我们的实践经验而总结出来的理论体系,它们具有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特点,我们称之为“唯象学”。
唯象学以“象”为第一性,是借助于现象或者直接从现象中来的理论。
论文通过对《周易》“象”科学以及唯象思维的本质研究与分析,为现代唯象学寻求理论依据,并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唯象内容真正迈向科学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关键词:象科学;唯象思维;现代科学体系;前科学;现代唯象学
中图分类号:B2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40(2011)09-0026-04
收稿日期:2011-02-2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9年度陕西省文化厅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课题(编号:201015)成果
作者简介:鲁鹏(1974-),女,陕西宝鸡人,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国哲学。
社会科学家SOCIAL SCIENTIST 2011年9月
(第9期,
总第173期)Sep.,2011(No.9,General No.173)
【哲学与当今世界】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是统一的,但它却包含无限的层面。
其中哪些层面以什么形态显现给我们,这与主体的选择和采用的方法相关联、相对应。
事实上,人类由于采用不同的方法和审视观念,就会进入不同的世界层面,从而形成不同的文化特点。
从大的视角说,世界有时间和空间两大方面。
一般来说,空间方面显示为“体”,时间方面显示为“象”。
“体”是指形体、形质等一切有边界的存在;“象”是指事物在自然状态下运动变化的呈现,也就是现象。
“体”的存在离不开时间,但“体”以空间属性为主。
“象”的存在离不开空间,但“象”以时间属性为主。
这两个层面相互连接,不可分割,又各成体系,各有规律。
就中国和西方两种文化相比较来看,中国文化传统的主流主要选取的是“象”的层面,而西方文化传统的主流主要选取的是“体”的层面。
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周易》,其中蕴藏着极为丰富和深邃的哲学思想和系统观念,对整个中华文化的各个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象论又是《周易》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中国系统思维方式的浓郁特色,《系辞下》说:“易者,象也。
”可见,“象”的问题在一定意义上乃是《周易》的核心和本质。
一、《周易》中“象”科学的体现1.《周易》中的“象”规定了中国古代科学认识客
观世界基本方向和方法
(1)
“象”是客观世界存在的现象,是宇宙变化发展过程的重要阶段
《系辞下》说:“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
“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现象著名莫大乎日月”。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
总之,“见乃谓之象”。
可见《易传》所说
的象,首先是指客观事物表露于外的形象、
现象,人凭借肉体感官可以直接把握到它们,是客观世界存在的
现象。
正如唐王冰所说:“象,谓所见于外可阅者也”。
[1]如果仅仅根据古人的这些表述,那么“象”不过是指直观可察的感官形象,是客观事物的外在表现,一般认识都从这里开始,没有什么特别。
然而事实上,《易传》对“象”的理解并不限于此,还有其特定的内涵,不可忽视。
《系辞上》说:
“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
“极天下之赜者存乎卦,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
“彖者,言乎象者也。
爻者,言乎变者也”。
“天下之动,圣人效之”。
《系辞下》又说:“爻也者,效天下之动者也”。
这就表明,
《易传》重在于事物的动态之象,而不是静态之象,他们要着重研究的是事物的行为和功能,研究宇宙变化
发展过程。
(2)《周易》中的“象”是人对客观世界的存在的象
的再认识
《系辞上》说“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
《系辞下》说“是故,易者象也。
象也者,像也”。
象虽然源于自然,但是却不是自然界的现象,而是人的思维对自然现象加工后的认识,它舍弃了自然现象中的个别的特殊的东西,注意的是同类事物中的共同点,所以象是文字化的符号,是人对客观世界的存在的象的再认识。
另外,
“象”还指的是方法,是人对客观世界的存在的现象的认识的方法,所以就有“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之说。
(3)《周易》中“象”的作用是表达主体对世界的认识和思想。
“天生神物,圣人执之。
天地变化,圣人效之。
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
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圣人设卦观象的目的是通过认识世界而明人事。
“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
在《周易》看来,六十四卦就是对天地万物之理性命的最好的说明。
从《序卦》论六十四卦的依据来看,六十四卦正是宇宙自然演进整体过程所显示的规律。
天地万物在它们自然演进的过程中,各行其是,相互碰撞,必定发生复杂多变的联系,使事物出现各种非线性、随机性、突变性的变动。
要认识事物的自然整体过程,就必定要面对复杂性、非线性、随机与突变,就必须有一套认识和应对这种局面的方法。
《周易》认为,世界的变化无论多么复杂难测,用唯象思维和六十四卦中包含的方法都能给予梳理和概括,找出其中的规律。
纵观中国古代的哲学、科学和艺术创作等等,可以确认,《周易》对“象”的态度,不仅属于《周易》而是整个中国古代思维的主导趋向。
它不仅规定了中国古代科学认识客观世界的层次、基本方向和方法,同时还决定着中国传统艺术和美学思想的许多基本特色。
2.《周易》根据“象”的归类来划分世界万物
中国古代哲学家们和西方一样在所认识的范围内寻找世界的本原。
中西方在对待本原的态度与西方有所不同,中国的古代哲学家们的着重点不在于向内寻找构成世界的物质元素,而是在于研究观察世界万物表露于外的动态品行和行为功能,也就是《易传》所谓的“象”。
早期五行说认为世界万物是由金、木、水、火、土五材杂合而成的;《易经》八经卦分别代表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自然物,这八种自然物又被视作是事物的基本构成物。
但是无论是五材或者是八种自然物从开始都不是象古希腊或者是古印度哲学家所将的那种物质元素。
在五材说中,金木水火土虽然是作为五种物质材料而提出来,但着眼点主要在其功用。
同样,八卦所代表的八种自然物也主要是作为具有不同动态属性并处于一定矛盾关系中的自然事物而发挥作用,并不是作为世界之“体”而加以强调的。
西方的物质元素理论是将形形色色的事物进行分解,认为任何一种形态的现实存在还原后可归结为
若干种物质元素。
中国古代的五行学说和八卦理论,则大体上以五种或八种的功能属性为根据,对万事万物的动态之象进行综合,将其归纳为五个或者八大类别,作为对世界之象的整体划分。
拿八卦来说,在八卦产生之前,认为世界有若干个自然物构成的思想可能已经存在了,但是八卦和以八卦代表的八种自然物观念的出现,标志着认识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因为八个卦名不仅代表的八种自然物,同时还代表由这八种自然物衍化出来而具有一定独立性的八类功能动态属性,及八类“象”。
所以在《易经》中以乾、坤、震、巽、坎、离、艮、兑作为八卦的名称,而不是以天、地、雷、风、水、火、山、泽为八卦的名称。
八卦更强调其功能属性和其功能属性所具有的普遍意义。
如经卦《离》在鼎卦中代表火,在明夷卦中代表日,火和日都发光和热,故归为一类,由离代表,可见《离》是光和热之象。
3.《周易》中建立起世界万物之“象”的功能模型
《易经》说:“《易》者,象也。
象也者,像也”。
这里的
“象”不是我们前面所说的世界万物的外在形象,而是指世界万物之象的模型。
《易经》用阴爻(ˉˉ)和阳爻(—)标志宇宙的最基本的要素,用阴爻和阳爻相叠构成六十四卦的图象仿效宇宙的过程。
爻和卦的图象实际上是中国古代特有的关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生活的一种原始的符号——
—图象模型,用这套模型来说明和预测万事万物的运动和变化。
《易传》认为六十四卦是模型的本质,同时还对爻卦模型的一般特征进行描述,它认为:(1)爻卦是一种象征形式,是一种图象模型
首先,爻卦是一种象征形式。
用阴爻和阳爻这样的简单符号来代表大千世界形形色色的变化。
关于象征,黑格尔认为象征分为“不自觉的象征”和“自觉的象征”两种,不自觉的象征是“用现成的自然事物来象征绝对或普遍的意义”,而自觉的象征是“意义与形象之间的联系不在是一种由意义本身决定的联系……而是或多或少的偶然拼凑的一种结合”[2]根据黑格尔的观点可以看出,我们的祖先早已在利用爻卦符号这种自觉的象征方式来表达世界了。
其次,爻卦是一种图象形式。
所谓“象也者,像也”,意思是阴爻和阳爻以及有阴阳二爻交叠成的卦画,这既是象征性的符号又是与原型相似的图像,具有直接映像性的特点。
这种直接映像性表现在阴爻与阳爻,上卦与下卦的交错安排上,往往能够以真实地形象显现出被知事物的某些现实关系。
(2)爻卦之象是功能动态模型的体现
《易传》说:“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
“爻也者,效天下之动者也”。
认为设立阴爻和阳爻两个符号图形,是为了模仿天地万物之象,说明事事物物的动态属性。
“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圣人仿照天地的流转,将阴爻和阳爻变化组合,演成八经卦和六十四别卦。
因此爻和卦是对世界功能变化之象的模拟。
爻卦本身既具有象的形式,又是对世界变化之象的模仿,所以
这种功能动态模型也被顺理成章的成为了“象”。
(3)爻卦之象是普遍性模型的体现
《易经》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虽然在数量上有限,但是它们“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把天地万物的所有道理全部概括起来,是具有普遍性的模型。
“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则天下之能事毕矣”。
每一卦并不是固定地代表某一件事而是代表某一类事,凡是具有这类功能属性的事物都可纳入与其相应的卦象中,由这一卦来代表。
正是由于爻卦之象高度概括性的特点,所以它能“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3],以有限的图象囊括无限的天地万物,产生以简驭繁,“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的功效,建立起普遍性的模型。
二、《周易》独特的思维方式——
—唯象思维
1.唯象思维构成了《周易》独特的思维方式
《周易》思维是东方思维的象征,是人类思维的一大特色,在世界思维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以《周易》为代表的思维特色是中国传统思维的结晶,对中国传统思维的产生及发展起着巨大的影响。
和西方思维相比较,中国思维的许多优势是西方所不能企及的,发挥这些优势将有助于中西文化的沟通,以及对整个人类思维发展的促进。
在中国古代科学方法众多不同的形式中,唯象思维方式是最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研究方法,其本质是用符号和数字的方式去认识世界,并用符号和数字在世界之间、人与世界之间建立一种联系。
《中国思维偏向》一书认为:
“所谓唯象思维是指思维过程保持着具象性,以‘象’为工具,以认知、领悟、模拟客体为目的思维形式”。
唯象这个概念首先是由《周易》提出来的,它对中国古代的科学与文化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唯象思维的中心内容强调的是“象”、突出“象”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
《周易》的象数思维正是唯象思维与数理思维的融合的体现,是中国传统思维的基础。
《周易》的唯象思维已经不是简单的、直觉形象的感象思维了,而是形象思维的拔高,它构成了《周易》独特的思维方式。
2.唯象思维方式的本质和特点
唯象思维方式的本质是什么,学术界对此有许多不同的看法。
有人认为是一种直觉思维、分类思维、启示思维、一种艺术思维,也有人提出是一种思维性的模型思维。
(英)李约瑟认为,唯象思维方式的本质“实际上,它是一种阐释自然界新鲜事物的浩大而官僚式的归档系统,是替妄图逃避深入观察、实验的大脑专门设置的一张舒适的睡椅”。
[4]在这里,所谓的“归档系统”充分说明了象在客观世界中代表的是某一类事物的共性,并且这一共性不是形态结构的共性,而是整体、功能和运动变化的共性,是事物运动、联系、变化被人的头脑加工后形成的整体感受。
美国著名的生物化学家诺思罗普认为,概念的主要类型有两种:一种是用直觉得到的,一种是用假设得到的。
他认为用直觉得到的概念又分为三种类型:已区分的审美连续体的概念、不定的或未区分的审美连续体的概念和区分的概念。
在他看来,道家学说是不定的或未区分的审美连续体的概念构成的哲学体系。
唯象思维方式是借助一些现象的刺激而获得象,在通过象来获得对事物本质的直接把握,整个过程是顿悟,唯象思维把握的是整体和意义,它的目的是揭示现象存在的本质和意义,所以它是一种形象的直觉。
它的目的是主观的,即强调它的有用性。
子曰:
“夫易,彰往而察来,而微显阐幽,开而当名,辨物正言,断辞则备矣。
其称名也小,取其类也大,其旨远,其辞文,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隐,因贰以济民行,以明失得之报”。
[3]董仲舒说:
“古之圣人,犒而效天地为之号鸣而施命谓之名。
名之为言而效也,……皆鸣号而达天意者也”。
[5]但是它的方法却是客观的,也就是在思考和认识的过程中不能有主观因素。
邵雍说:
“所谓观物者,非以目观之也,非观之以目,而观之以心也;非观之以心,而观之以理也。
圣人所能一万物之情者,谓能反观也。
反观者,不以我观物,以物观物之谓也”。
[6]以客观的手段来达到主观的目的是唯象思维方式的一个显著的特点。
三、建立现代科学体系外围的现代唯象学
唯象思维方式是中国古代科学理论建构的重要方法,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化方法论、是中国古代技术发明的源头。
就拿中医学来说,中医理论体系的构成是以象为内容的。
在中医学中,象是中医理论和实践的基础。
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以及精气神学说无不体现着“取之以象,以象会意”的精神。
中医对疾病的诊断讲究的是望、闻、问、切四诊合参。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治病必求于本”[7]。
在中医看来,阴阳是最重要的象,“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
言人身之为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
言人身藏府中阴阳,则藏者为阴,府者为阳。
肝、心、脾、肺、肾五脏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府皆为阳”[7]。
“阳”具有表露于外的、热的、实的、明亮的、伸张的、开放的、向前向上的、无形的、活跃的、主动的、急速的等特征;“阴”具有敛藏于内的、寒的、虚的、晦暗的、屈缩的、闭合的、向后向下的、有形的、平静的、被动的、迟缓的特征。
“且夫阴阳者,有名而无形,故数之可十,离之可百,散之可千,推之可万”[8]。
“阴平阳秘,精神可治”、“阴阳匀平,命曰平人”这些都是中医的重要理论原则,而这些原则都是建立在唯象思维方式之上的。
但是,唯象思维也具有它的局限性。
唯象思维不重视分析,弱于形式逻辑,注重感性,造成了我国近代
[1](唐)王冰次.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
[2]黑格尔.美学(第二卷)[M].上海:商务印书馆,1979(中文版).
[3]周易·系辞下[M].
[4](英)李约瑟中国古代科学[M].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
[5]董仲舒.春秋繁露[M].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01.
[6]邵雍.皇极经世书观物内篇[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7.[7]崔为.黄帝内经.素问译注[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3.
[8]李生绍.黄帝内经灵枢[M].北京:中医古籍书版社,1997.
[9]钱学森.论人体科学与现代科技[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1998.
科技技术的落后,给中国文化的转型及现代化带来了一些障碍。
所以对于唯象思维、对于建立唯象学我们要有着科学的态度和正确的认识。
1.唯象学是现代科学体系之外,自成体系的前科学
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钱学森就开始研究建立现代科学技术体系。
他认为,传统科学分类是以学科研究的对象领域为依据对科学进行分类的,但这种分类本身就不科学。
因为一切科学都是以客观世界为对象的,这才是科学的共性,但却不能成为分类的标准,我们应该按照研究客观世界的着眼点或角度的不同来划分科学领域。
钱学森将现代科学体系分成了十一个部门,每一个部门又按照“三个层次一座桥梁”进行构建,每一座桥梁都是每门类通往最高层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通道,而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是整个现代科学体系的最高概括。
在这里,我想着重强调的是:不是所有的事物都能归结到现代科学体系中的,在现代科学体系之外还应存在只是依靠我们的实践经验总结出来的理论体系。
这种只依靠经验总结出的理论是无法用X、Y直接来表示出的理论,或者说它是无法用现代科学解释的理论,但是它明显的实际功效却实实在在摆在我们面前,例如中医、气功。
我们称它为前科学,它是环绕在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周围理论体系,同时我们也叫它唯象学。
钱老说:“科学来源于人的实践,是人的实践的总结。
科学发展到今天,不是一步走过来的。
中间经过很多阶段,人的经验开始是很局部的东西。
后来累积到一定程度,人就会产生一个愿望,把这些经验、规律汇总起来,总结成更概括性的东西。
往往在这个阶段出现的一些所谓科学理论,描述这些经验得到的一些关系,这在西方有一个名词,称这种科学理论为唯象的理论,也就是从现象出发,光描述现象,把各种复杂现象的数据用数学的关系表达出来。
唯象理论不能深问,深问也说不出道理。
科学进一步发展,就不满足于唯象的理论,要求用现代的科学技术理论和语言加以深化和表述。
”[9]所以说,唯象理论是科学发展的重要阶段,唯象理论自身的科学性需要我们认真的去探索。
2.唯象学理论的建立要基于系统哲学和中国传统文化基因的双重作用
(1)根据系统哲学建立中医唯象学和唯象气功学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系统哲学传入我国。
系统哲学以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现代系统科学为基础。
系统哲学的实质是整体观,因而与中医哲学有许多的共同点。
中医学和系统科学都是把重点放在事物的整体关系上,而不是放在事物的实体构成上,都是着力研究相关复杂系统的整体规律,把调整和优化事物的整体关系,改善和提高整体功能,防止事物整体运动的不利倾向作为自己的任务。
因此,现代系统科学和系统哲学对中医学和中医哲学有借鉴和启示的意义。
钱学森在1989年给黄建平的信中曾经这样说:
“古典中医理论提供了一个以阴阳、五行、干支启发出来
的框架,这是一大发明,但我们还只能说是启发,不是结
论。
到底框架应该是什么,我们应该实事求是,用中医的
临床实践去检验……,建立一种根据人体是开放复杂巨
系统的理论来认识唯象医学,临床经验不必只限于中
医,西医的也可以吸收,但不用西医的解释,而用我们的
框架。
这才是中西医结合的新医学。
”钱学森先生对中医
现代化提出了一个总的设想,提出一个中医现代化的整
体战略。
钱老认为人体是开放复杂的巨系统,运用开放
的复杂巨系统理论发展唯象学,建立起主题鲜明、结构
完整并用现代科学语言表达的中医唯象学和用大量的
分散的实践经验系统化为基础的唯象气功学。
(2)唯象学理论的建立要基于现代系统哲学和中
国传统文化基因的双重作用
虽然我们看到系统哲学和中国哲学其实质都是
整体观,但是在这里更值的一提的是我们也应该清楚
地看到现代系统科学和中医学存在着重大的差别。
现
代系统科学和系统哲学的确已经把关注点从物质实
体转向了整体关系,但是所采用的方法,从思维方式、
逻辑概念,到具体的认识手段都与物质实体科学有着
千丝万缕的联系。
所以它仍采用的是主客对立的认识
方式,主要利用抽象的方法。
而中医学和中医哲学所
要把握的是人和宇宙的自然的完全的整体层面,所以
中医学和中医哲学立足于“象”,即立足于不受任何损
坏的完全整体的自然呈现,主要采取主客相容的认识
方式,以意象思维统摄抽象思维。
医学唯象学、唯象气
功学的建立一方面是在肯定现代科学理论对医学、气
功学的影响外,另一个方面还要立足于中国传统文
化,肯定中国认识论的独有价值,破除对西方和现代
科学的迷信,在认识论上理清中国和西方的本质,建
立真正的现代唯象学。
唯象是在中国传统思维的土壤中自然生长起来
的,在中西文化融合、中西科学体系优势互补的今天,
要想让我们的中国文化和科学成为整个世界的主流,
研究唯象学是我们不可缺少的课题!
参考文献:
[责任编校:蒋民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