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下册文言文语文质量检测试卷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一下册文言文语文质量检测试卷含答案
一、文言文
1.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及鲁肃过寻阳________
②即更刮目相待________
③大兄何见事之晚乎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②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权劝学,既指出了学习的必要性,又现身说法地指出学习的可能性,易于让人接受。

B.从鲁肃的由衷赞叹和结友举动,可见他坦诚、率直、敬才爱才。

C.写鲁肃与吕蒙的对话,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正面表现吕蒙学有所成。

D.孙权劝学的成功告诉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别人;劝说别人要讲究方式方法。

2.文言文阅读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选自周敦颐《爱莲说》)(乙)黄杨每岁长一寸,不溢分毫,至闰年反缩一寸,是天限之木也。

植此宜生怜悯之心。

予新授一名曰“知命树”。

天不使高强争无益故守困厄为当然。

冬不改柯,夏不易叶,其素行原如是也。

……困于天而能自全于天,非知命君子能若是哉?最可悯者,岁长一寸是已。

至闰年反缩一寸,其义何居?岁闰而我不闰,人闰而己不闰,已见天地之私;乃非止不闰,又复从而刻之。

是天地之待黄杨,可谓不仁之至,不义之甚者矣。

乃黄杨不憾天地,枝叶较他木加荣,反似德之者,是知命之中又知命焉。

莲为花之君子,此树当为木之君子。

莲为花之君子,茂叔知之;黄杨为木之君子,非稍能格物①之笠翁②孰知之哉?
(选自李渔《闲情偶寄》)【注释】①格物:穷究事物的道理。

②笠翁:李渔,字谪凡,号笠翁。

(1)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天不使高强争无益故守困厄为当然。

(2)根据《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提供的部分义项,为下列加下划线字选择恰当的解释。

①其素行原如是也(________) A.朴素,质朴 B.向来,平素
②乃黄杨不憾天地(________) A.遗憾,心感不足,不满意 B.怨恨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②是天地之待黄杨,可谓不仁之至,不义之甚者矣。

(4)(甲)(乙)两文都提到了“君子”,但各有所侧重。

请结合两文内容,写出你对“君子”形象的理解。

3.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谈笑有鸿儒(________)②阅金经(________)③有仙则名(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②孔子云:何陋之有?
(3)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可以调素琴”与“无丝竹之乱耳”是前后矛盾的。

B.本文以陋室为喻,将作者的志向和情操写得比较含蓄,这种写法叫作“托物言志”。

C.文章举诸葛庐、子云亭的例子,是为了说明“陋室”不陋的道理。

D.“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从交往对象的角度来写“陋室不陋”的。

4.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小题。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字的意思:
①山门圮于河 ________ ②尔辈不能究物理 ________
③阅十余岁 ________ ④不亦颠乎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①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②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3)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叙述以时间为序。

先写寺僧寻找石兽未得,再写讲学家的议论令众人信服,最后写老河兵的分析及众人据其推断终得石兽。

B.从表达方式来看,文章以记叙为主,最后一句的议论揭示了这个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C.文章人物各具特点。

在打捞石兽一事上,寺僧不切实际,认识片面;讲学家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老河兵综合考虑,实事求是。

D.文章启示我们:遇到问题,如果不从实际出发,仅靠主观判断,很容易得出错误的结论。

(4)结合链接材料和原文,说说为什么楚人找不到剑,而老河兵的方法却可以成功找到石兽?
链接材料: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吕不韦《吕氏春秋·察今》【注释】①遽(jù):立即。

②契:用刀雕刻。

5.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黄琬巧对
黄琬①幼而慧。

祖父琼,为魏郡太守。

建和元年②正月日食。

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

太后诏③问所食多少。

琼思其对④而未知所况。

琬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

(选自《后汉书·黄琬传》)【注释】①黄琬:东汉人。

②建和元年:建和元年为公元147年。

③诏:皇帝的命令。

④对:回答。

(1)解释文中加下划线词的含义。

①为魏郡太守为:________
②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未:________
(2)请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
(3)幼时黄琬是一个怎样的孩子?请举例说明。

6.阅读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选自周敦颐《爱莲说》)(1)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读音与画线句中“濯”的读音相同的一项是()
A.著我旧时裳(《木兰诗》)
B.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杞人忧天》)
C.槕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河中石兽》)
D.徐以杓酌油沥之(《卖油翁》)
(2)下列句子中“之”与“水陆草木之花”中“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何陋之有?(《陋室铭》)
B.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
C.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D.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河中石兽》)
(3)下列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陋室铭》)翻译:苔藓蔓延到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青色。

B.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河中石兽》)翻译:一位讲学家为寺庙搭建帐篷,听闻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懂得物理学的原理。


C.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木兰诗》)翻译:当着窗户,对着镜子,先理云鬓,后贴花黄。

D.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褒玩焉。

(《爱莲说》)翻译:香气传得越远,就越清幽;莲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去玩弄啊。

(4)下面对诗文的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蕴含着在困境中坚持下去,终究会出现豁然开朗的境界的人生思考。

B.“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有异曲同工之妙。

C.《爱莲说》通过赞颂莲花、菊花、牡丹花的品格,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

D.木兰集众多优秀品质于一身,既有劳作不已的勤、对父母的孝、对国家的忠,也有女扮男装的智、征战沙场的勇。

7.阅读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竹似贤,何哉?竹本①固,固以树德,君子見其本,则思善建不拔②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③者;竹心空,空似体道④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⑤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⑥名行⑦,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⑧之,为庭实⑨焉。

(节选自白居易《养竹记》)【注】①本:根。

②善建不拔:培植好坚定不移的品格。

③中立不衡:正直无私,不趋炎附势。

④体道:体悟仁德。

⑤虚受:虚心接受一切有用的东西。

⑥砥碗:磨炼。

⑦名行:名节操行。

⑧树:栽植。

⑨庭实:原指将贡品或礼物陈列于庭,让人观赏。

这里是指将竹子种植在庭院中,随时观赏。

(1)下列成语中“是”的含义与文中“夫如是”中“是”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实事求是
B.唯利是图
C.各行其是
D.比比皆是
(2)文章从竹之“本固”“________”“心空”“________”四个方面启发君子之“思”,气势磅礴;使用________的写作手法,以竹的特征象征君子的品质,物我交融。

8.文言文阅读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窒,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乙]王欢字君厚,乐陵人也。

安贫乐道,专精①耽学,不营产业,常丐食诵《诗》,虽家无②斗储,③意怡如也。

其妻患之,或焚毁其书而求改嫁,欢笑而谓之曰:“卿不闻朱买臣妻邪?”时闻者多④哂之。

欢守志弥固,遂为通儒。

(《王欢安贫乐道》)[注释]:①耽:极爱好②斗储:一斗粮食的贮存。

③意怡如:内心还是安适愉快的④
哂:讥笑。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
①谈笑有鸿儒(________)
②无案牍之劳形(________)
③不营产业(________)
④其妻患之(________)
(2)翻译句子。

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②欢守志弥固,遂为通儒。

(3)文中说“斯是陋室”,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到底这屋子是陋还是不陋呢?根据文章内容列出理由。

(4)“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用了怎样的修辞方法?“上”和“入”用在这里有何好处,这句写出了环境怎样的特点?
(5)[甲]文的刘禹锡和[乙]文的王欢都安贫乐道,其具体表现有什么不同?
9.古文阅读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乙)三间茅屋,十里春风,窗里幽兰,窗外修竹。

此是何等雅趣,而安享之人不知也。

懵懵懂懂,没没墨墨,绝不知乐在何处。

惟劳苦贫病之人,忽得十日五日之暇,闭柴扉,扫竹径,对芳兰,啜苦茗,时有微风细雨,润泽于疏篱仄径之间,俗客不来,良朋辄至,亦适适然自惊为此日之难得也。

凡吾画兰竹画石,用以慰天下之劳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

(郑板桥《靳秋思索画》)(1)解释加下划线的词语。

①谈笑有鸿儒 ________
②用以慰天下之劳人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联系(甲)文中“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叙述,你认为(乙)文中郑板桥的“闭柴扉,扫竹径,对芳兰,啜苦茗”是一种怎样的生活情趣?10.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爱莲说(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字的意思。

①可爱者甚蕃 ________
②不蔓不枝________
③香远益清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②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课文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高洁的品质,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以及对追名逐利的势态的厌恶。

B.《爱莲说》和《陋室铭》两篇短文在写作上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一者借陋室抒发了作者安贫乐道的情怀,一者借赞美莲花来歌颂君子的坚贞美德。

C.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但在本文中,却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均有所见。

D.本文语言精练,骈散相间,读起来铿锵悦耳,顿挫有致。

1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晋文公攻原
晋文公攻原①,裹十日粮,遂与大夫期十日。

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击金而退,罢兵而去。

士有从原中出者,曰:“原三日即下矣。

”群臣左右谏曰:“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待之。

”公曰:“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

”遂罢兵而去。

原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乃降公。

卫②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从乎?”乃降公。

【注】①原:原国。

②卫:卫国。

(1)解释划线的词语。

①罢兵而去________
②是亡吾信也________
(2)翻译下面句子。

得原失信,吾不为也。

(3)如何看待晋文公“罢兵而去”的行为?请说明理由。

12.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

为分宁①主簿②。

有狱③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

邑人惊曰:“老吏不如也。

”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

有囚法不当死,王逵欲深治之。

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辩。

不听,乃委④手版⑤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

”逵悟,囚得免。

【注】①分宁:地名。

②主簿:官名。

③狱:案件。

④委:抛弃,扔弃。

⑤手版:即笏(hù)板,是古代大臣上朝时手中所拿的狭长板子,用以列出上奏的事项。

(1)解释划线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一讯立辨________
②王逵欲深治之________
(2)周敦颐“将弃官去”的原因是什么?
(3)“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辩。

”这一情节体现了周敦颐怎样的君子品格?用《爱莲说》中的原句回答。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文言文
1.C
解析:(1)经过;擦拭;对朋友辈的敬称
(2)①吕蒙以军中事务繁多推托。

②只是应该广泛(粗略)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3)C
2.B
解析:(1)天不使高/强争无益/故守困厄为当然。

(2)B;B
(3)①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应当很多了。

②这样(看来)天地对待黄杨,可以说是不仁不义到了极点。

(4)莲花虽生长在淤泥中却不沾染污秽,虽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气远播,洁净挺立,可见君子洁身自好、正直不阿、庄重质朴的坚贞品质;黄杨虽每年只能生长一寸,闰年不长反缩,是受到天命限制的树,但它的枝叶却比别的树更茂盛,可见君子不争不显不露、安守困境、低调知命、宽容大度的美好精神。

3.A
解析:(1)大;读;出名、有名
(2)①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②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3)A
4.C
解析:(1)倒塌;事物的道理、规律;经过,经历;颠倒,错乱
(2)①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
②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颠倒;在原地深处寻找石兽,不是更颠倒吗?
(3)C
(4)楚人找不到剑是因为水在流动,舟在行动,一切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楚人只凭主观臆断做事情,死守教条。

这样片面、静止、狭隘地看待问题,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老河兵成功的原因在于他根据实际经验,将石性、沙性和水流运动等因素全面地综合起来考虑,从而做出了正确的判断。

5.(1)担任;不
(2)为什么不说日食剩下的就像初升时的月亮呢?
(3)幼时黄琬是一个聪明的孩子。

他思路开阔,思考问题另辟角度,如在回答太后诏问时,他用月亮初升时的样子来描述日食的状态。

6.A
解析:(1)A
(2)D
(3)B
(4)C
7.D
解析:(1)D
(2)性直;节贞;托物言志
8.(1)博学的人;使身体劳累;经营、谋求;对……感到担忧
(2)①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高尚,也就不显得简陋了。

②王欢坚守志向更加牢固,终于成为一位饱学的大儒。

(3)不简陋,因为居室环境雅,生活情趣雅,主人品德高尚。

(4)对偶;“上”“入”二字生动传神,化静为动,使景物有生气,而且流露了作者对这景色的喜爱之情;环境的特点是恬静,雅致
(5)甲文刘禹锡甘居陋室,情趣高雅,怡然自得。

乙文王欢甘守贫困,专心治学,终有所成。

9.(1)博学的人;宽慰
(2)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耳朵,没有(成堆的)公文劳累身心。

(3)高雅脱俗,悠闲自得的生活情趣。

10.C
解析:(1)蕃:多;蔓:横生枝蔓;远:远播
(2)①我只喜欢莲,它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

②对于牡丹的喜爱,那应当是有很多人了。

(3)C
11.(1)离开;失去
(2)得到原因却失去了信义,我不做这样的事。

(3)赞成晋文公,晋文公的可贵之处在于讲信用(恪守诚信)。

因为讲信用才能不战而胜,“攻原得卫”。

12.(1)审讯;想要
(2)有个囚犯依法不当被处死而要被处死,他与上司争辩上司不听他的意见,所以周敦颐要弃官不做。

(3)出淤泥而不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