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题破山寺后禅院》一等奖优秀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 破 山 寺 后 禅 常 院 建
作者介绍
常建:唐代大诗人。 开元十五年(公元72年) 进士,仕途坎坷,直到天 宝年间才被授予县尉,后 辞职还乡。今存诗五十七 首。他的诗歌往往以山林 寺观为描写对象,善于用 光和影构成幽静的境界。
常建之像
学习目标
1.朗读成诵,读出节奏感和韵律美。
2.在反复诵读中,学会赏析古诗的方
法,培养学生鉴赏古诗的文学素养。
3.能背诵这首古诗。
课文朗读欣赏
朗读注意:
读准字音 读出节奏
读出情感
读准下列划线字的音:
万籁(
lài

ng ) 钟磬( qì
题/破山寺/后禅院
读 准 字 音 读 出 节 奏
常建Leabharlann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 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尾联: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声。
是上一联的补充,进一步以钟磬音 响轻轻回荡,以动衬静,映衬山寺万籁 俱寂的宁静气氛。 “万籁”,指自然界万物发出的各 种声响。“俱”,都,全部。“寂”, 寂静,没有声音。成语“万籁俱寂”出 于此句。
本课小结
这首写景诗,逼真地描绘了寺 院的幽静与洁净,表达了诗人怎样 的情怀? 寄情山水的归隐情怀。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声。
中心: 这首诗以凝炼简洁的笔触描写了一个景 物的独特、幽深寂静的境界,表达了诗 人游览名胜的喜悦和对高远境界的强烈 追求。全诗层次分明,意境幽深,寓意含蓄, 简洁明净,感染力强。由本诗演化出的成 语“曲径通幽” “万籁俱寂”,沿用至 今。
• 1.按字面意思翻译理解,疑难之处可 以“猜译”。 • 2.可以和同桌、前后桌讨论商量。
• 3.大致意思对即可。
• 展示形式:….(诗句)的理解:….
我读出了….
感悟诗意

• • 清晨,当我漫步走到这座古寺,初升的太阳
照耀着高耸的丛林。
一条曲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去处,那里是
被花木浓荫掩映着的禅房。
曲径通幽处, 禅房花木深。
鉴赏古诗
品 读 诗 句 读 出 意 境
• 方法一:炼字角度赏析诗句妙处 字或词的原意+语境义+意境或感情 • 方法二: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
诗句妙处
手法+效果内容+意境或感情
• 提示:表现手法有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以静衬静)、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等。
首联: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描述意境
清晨,太阳出来了, 在高大的古树木掩映下, 古寺依然沉浸在幽暗和静 谧之中。重重花木伴随弯 弯曲曲的小径,来到禅房, 更感觉到清幽的意境。悠 长的钟磬声,在万籁俱寂 之中带来了深远的禅意, 使人的心灵愈加沉静。
作业
背诵全诗
再见
山光明净,使鸟儿欢悦起来,深潭倒影,
更使人觉得心境的空灵。
• 万物一片静寂,只能听到那悠悠敲钟的回声。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讨论:诗句各抓住了哪些景物特征进行描写? 首联 古寺
初日 禅房 高林
颔联 曲径
颈联 山光 尾联

花木
潭影 (山水) 音
幽 雅 寂 静
自主学习探究 请问你认为诗中的哪一句最 能体现本诗的氛围?
“清晨”二字点明出游的时间和地 点。诗人一大早就“入古寺”,可 见他对这块佛教圣地的向往之切。 “古寺”“高林”突出了破山寺的 幽雅和宁静。
颔联: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这一联诗人抓住寺中独特的景 物,以景衬静,形象地描绘了山 寺幽深、清寂的景色 。
颈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这一联紧承上联,进一步渲染了僧房幽 深、清寂。“山光”山中的景色。“悦”, 用作动词,使……欢悦。“空人心”,使人 心中的杂念消除。“空”,消除。形容词用 作动词,“使……空”。 上句表面上是写山光使飞鸟也怡然自乐, 实际上,鸟的怡然自乐是诗人心情愉悦的反 映。下句写人心对潭影而空,既是诗人表达 了宁静的内心感受,也隐约流露了对现实的 愤慨和反感。
写作背景
• 由于诗人的仕途失意,所以寄情山水,游览 名山古刹,云游四海,寻幽探胜。此诗是诗 人游览破山寺后禅院时所作.诗中着力描写后 禅院景物的幽静,表现了作者淡泊的襟怀和隐 逸的情怀。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省常 熟市虞山北麓,始建于南齐。禅院,寺僧居住 修行的地方。
方法指引:
读 懂 诗 句 读 出 感 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