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18课 怀疑与学问ppt课件(共55张PPT)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部分
思考:2.1为了论证中心论点,作者提 出了哪几个分论点?
第一个分论点:(3—5段)
怀疑是“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消极方面)
第二个分论点:(6段)
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 基本条件”。(积极方面)
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事实和根 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 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譬如在国难危急的 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 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 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自 去视察。做学问也是一样,最要紧最可靠 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但这种证 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 传说了。
引用学者的名言以提出论点,这种写 法有什么好处?如何引用学者的名言?
这种写法,既提出了论点,同时 学者的名言本身也是一个证明论点的 有力论据,这就使得论点的说服力更 为增强。本文引用古人的名言作论点, 说明这一观点并非己见,早在几百年 前的古人就认识到怀疑是治学的重要 条件,既简洁有力,又显示了坚实的 根基。
二、问题讨论
第一部分
“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 学则须疑。”——张载
思考:文章的总论点是什么?总论点 是如何提出来的?引用学者的名言来提出 论点,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本文的总论点:
•做学问要善于提出疑问 (或) 研究学问必须有怀疑精神(或) 做学问,要会疑、须疑。
与鲁迅关系 作为古史辨派创始人和国学大师,顾颉刚一生与
同时代许多名人学者过从甚密,有的关系非同一般, 其中与鲁迅的关系十分复杂。顾颉刚与鲁迅之间真正 的冲突发生在厦大共事期间,在此之前,两人虽同在 北京,并没有多少直接的接触,如果说两人之间有什 么联系,顾颉刚至多是因为鲁迅与胡适、陈源的论战, 间接受到一些波及。
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 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 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 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 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 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 盲从,便是迷信。孟子所谓“尽信 书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要有 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 迷信。
自读第六段,回答下列问题: ①本段论点是什么? ②采用哪些类型的论据? ③运用哪些论证方法、作用?④写出本段的论证 过程。
这篇文章论述的是怀疑精神在 治学过程中的作用。顾颉刚在研究 工作中,善于怀疑和辨伪,有不少 创建。据说他幼年时就不肯盲从前 人之说,敢于提出疑问。
第一课时
二、课文阅读与知识梳理
文体常识
议论文: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 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表 达作者的观点和主张的一种常用文体。 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 论据一般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 种。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引用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
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事实和根 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 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譬如在国难危急的 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 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 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自 去视察。做学问也是一样,最要紧最可靠 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但这种证 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 传说了。
那是思想上的懒惰, 是不能治学的;只有常常怀
疑常常发问,一切学问才会起来。
(“反面”—“正面”)。(对比论证法)
再次运用事实论据:用“戴震事例”证明发问
求解的重要性。
(例证法)
最后归纳作结,照应论点:从正面阐述一切学
问家做学问都要抱怀疑的态度,指出“创建新学
说”的步骤是:怀疑—辩论—评判—修正;又从
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 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 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 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 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 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孟子 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 们要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 或迷信。
思考:2.2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论证“怀疑是 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这个分论 点的?
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 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 “非”。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 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这是做一切学问的 基本条件。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 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所 见的书是何时何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我们 又听说“腐草为萤”,也要问问:死了的植 物如何会变成飞动的甲虫?有什么科学根据? 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 自破了。
辨伪去妄:识别虚假的,去掉无事实根据的 (多指理论或学说)。
打折扣:比喻不完全按规定的、已承认的或
已答应的来做。
墨守:因循保守、不知变通。
停滞:因为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运动或发展。
三、小组测评
1.熟知与作者有关的重要信息:作者及代表 作品
2.掌握以下词语读音:虚妄、墨守、譬如、 懒惰、停滞、盲从、腐草为萤
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需步骤, 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 件。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 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 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 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 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许多大学问家都是从怀 疑中锻炼出来的。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 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 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 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 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著者的意思。
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 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 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 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 善的学说产生。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 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 样起来的。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 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 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怀疑与学问
顾颉刚
一、课前阅读导入
了解作者
顾颉刚是中国现代著名历史 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学派创 始人,现代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 的开拓者、奠基人。1920年,顾 颉刚毕业于北京大学,后历任厦 门大学、中山大学、燕京大学、 北京大学、云南大学、兰州大学 等校教授。新中国成立后,任中 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中 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民主 促进会中央委员等职。

从消极

方面辨

伪主要 2、不论对于哪一本书,

步骤。
哪一种学问,都要 “尽信书不如无书”
经过自己的怀疑,
(道理论据)
分论点 B、怀疑是
辨别是非。
(3-6) 从积极
方面建
设新学
戴震治学善疑(事实论据)
说,启
迪新发
明的基本条件。
小结
论题:怀疑与学问的关系(怀疑对于治学的作用) 总论点:做学问必须会提出疑问
反面阐述“墨守前人旧说”的恶果。这样,有力
的论述分论点。
阅读提纲
中心论点(1-2):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A、程颐的话(道理论据) B、张载的话(道理论据)
1、对于传说的话,应当 a、 国难危急时的口头消息(事)
经过一番思考,不应 b、三皇五帝(事实论据)
怀
A、 怀疑是 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c、腐草为萤(事实论据)
五、文章初步感知 本文的结构层次如何划分?各部分的内
容是什么?
第一部分(1-2段)提出文章的总论点。
第二部分(3-6段)用分论点阐明总论点。
第二课时
一、整体梳理
脉络层次 提出论点 分论点一
线索
学贵有疑
消极方面:1.传说 2.书、学问证明分论点 一:怀疑是辨伪去妄的 必要步骤
问题讨论
分论点二
积极方面:1.建设新学 说 2.启迪新发明证明分 论点二:怀疑是创新的 基本条件
阳修《醉翁亭记》) (3)李商隐在《夜雨寄北》中想象与友人团聚,秉烛夜
谈的句子是:“ 何__当__共__剪__西__窗__烛_____, __却__话__巴__山__夜__雨__时______。”
(4)风雅是一种生活情调,也是一种精神追求。陶渊明 的“ _采__菊__东__篱__下________, ____悠__然__见__南__山_____________”。(《饮酒》),一束花, 一抹山,这种随意自然是风雅;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 影成三人”,一杯酒,一轮月,这种潇洒浪漫是风雅;刘 禹锡的“(_可__以__)__调___素__琴_____ ,______阅__金__经________” (《陋室铭》),一架琴,一卷经,这种恬静淡泊也是风 雅。
本段论点: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 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第6段为了论证“怀疑是建设新学 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这个分论 点,举了清代大学问家戴震幼年读书善 疑多问的事例做论据,很有说服力。
论证过程: (分4层)
首先提出本段分论点:怀疑是建设新学说,
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其次,运用道理论据:对别人的话不假思索,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D )
A.枢纽 荧光屏 人才辈出 通情达礼 理
B.决窍 诀
C.懈怠
D.庇护
狙击手 流水账 挖墙脚
一筹莫展
相辅相承 成
仗义执言
矢志不渝 粗制滥造 变本加厉
3.古诗文默写写。 (1)__长__风__破__浪__会__有__时______ ,直挂云帆济沧海。(李
白《行路难》) (2)峰回路转,_有__亭__翼__然__临__于__泉__上__者,醉翁亭也。(欧
程颐(1033-1107)北宋哲学家 、教育家。曾和兄程颢学于周 敦颐并同为北宋理学的奠基人 ,世称“二程”。二程的学说 后来为朱熹所继承和发展,世 称程朱学派。
5
张载(1033-1077)北宋哲学家 。曾任崇文院校书等职。讲学关 中,故其学派被成“关学”。
戴震(1723-1777)清代思想家学者。乾 隆年间修《四库全书 》。对天文数学历 史地理均有深刻研究,对经学、语言学 也有重要贡献,卓然为一代考据大师。 在哲学上有力地批判了理学家。所谓 “理在事先”等理论,强调了从具体考 察事物中认识事物规律的必要。后人编 有《戴氏遗书》。
3.理解以下词语意思:虚妄、不攻自破、辨 伪去妄、打折扣、墨守、停滞
四、课堂检测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同的一项是( C )
A.狼藉/慰藉 伺候/伺机而动 日薄西山/薄利多销 B.悖论/蓬勃 催眠 /摧枯拉朽 巍然屹立/迄今为止 C.包扎/扎实 巷道/街头巷尾 哄堂大笑/一哄而起 D.咳嗽/洗漱 晦涩/诲人不倦 负隅顽抗/无独有偶
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 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 “非”。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 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这是做一切学问的 基本条件。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 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所 见的书是何时何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我们 又听说“腐草为萤”,也要问问:死了的植 物如何会变成飞动的甲虫?有什么科学根据? 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 自破了。
两人真正接触,是在1926年应聘厦门大学,成为 同事之后。二人成为厦大同事之后,各种因素凑合到 一起,冲突也就在所难免,最后竟发展到分道扬镳甚 至势同水火的地步,这不仅是顾颉刚没有想到的,大 约也是鲁迅始料未及的。顾颉刚后来在自传中感慨地 说:“我一生中第一次碰到的大钉子是鲁迅对我过不 去。”虽是一家之言,却足见此事对他影响之深。
字词
虚妄(wàng) 墨(mò )守 譬( psìhú)如 懒惰(dzuhòì)
塾(máng)师 停滞(jié )
盲( yí )从 fǔ颉(yíng)颐()字词
虚妄 墨守 塾师 停滞 颐颉 不攻自破
譬如 懒惰 盲从
腐草为萤
词义
虚妄:没有事实根据的。
不攻自破:不用攻击,自己就崩溃了,多形容观
点、情节等站不住脚,经不起反驳或责问。
朱熹(1130-1200)即文中的“朱子”。 南宋哲学家教育家。广注典籍,对经学, 史学,文学,乐律以至自然科学有不同程 度的贡献。在哲学上发展了二程关于理气 关系的学说。集理学之大成,建立了一个 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力学体系,也称程 朱学派。他的博览和精密分析的学风对后 世学者有很大影响。
背景资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