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立三音乐创作中内容与形式的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汪立三音乐创作中内容与形式的研究
作者:夏瑒
来源:《电影评介》2010年第03期
【摘要】汪立三先生是一位一直在进行不断探索钢琴音乐创作的作曲家,他的早期创作基本受西方古典乐派和早期浪漫派的影响,后期作品受西方印象派作曲家的启发,大胆尝试了许多西方新的作曲技法,逐步发展、创新了自己的创作风格,他的探索与实践,为中国钢琴曲的创作和整个音乐创作领域,都提供了有益的经验,为中国的近现代音乐史及世界钢琴音乐艺术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关键词】汪立三钢琴音乐创作《蓝花花》《他山集》
汪立三是我国当代一位优秀的作曲家。

多年来,他一直在努力从事自己的音乐创作活动,尤其在钢琴音乐创作方面,成就显著。

本文试图以汪先生早期作品《蓝花花》和后期作品《他山集》为例,从内容与形式的角度对汪立三的钢琴音乐创作进行分析,希望能够对我国钢琴音乐研究提供一些参考性的意见。

汪立三先生的这两首钢琴音乐作品,在内容上为我们讲述了两个不同的东方故事:钢琴曲《蓝花花》注重的是故事本身的戏剧性情节和强烈的民族色彩。

在篇幅不长的作品当中,作者揉和了哀怨、愤怒不屈、英勇抗争、恐慌、激动不安等多种情绪,并保持着严密的音乐逻辑思维。

这首带有悲剧性、叙事性的钢琴曲在当时应属首创。

而《他山集》则更注重故事所展现的东方民族文化与文人情结,让人们更多领悟到的是一种雄厚的、博大的东方情趣、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的交融所产生的震憾力。

汪立三的钢琴音乐创作,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非套曲结构如《蓝花花》另一类是套曲结构如《他山集》《蓝花花》属于非套曲结构——主题变奏曲式,但汪立三先生在创作中,不是简单地去套用西方变奏曲这种传统的形式,而是根据原民歌所叙述的内容,作为对原曲调进行变奏处理的内在依据,对全曲作出新的完整的创作构思。

以自己的时代感和大胆创新精神将这首作品写成为一首抒情性和悲剧性的叙事风格主题变奏曲。

在其内容的充实性和形象的丰富性上讲,不同于当时人们所写的主题与变奏曲。

此外,在作曲技法上,汪立三为了表现作品内容所包含的强烈的戏剧冲突和感情宣泄,他大胆运用了当时其他作曲家所不太敢用的、不协和的和声以及调性变化。

同时,他也很重视作品音乐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地方色彩。

钢琴套曲《他山集——五首序曲与赋格》是作曲家汪立三颇为得意的一部作品,也是中国钢琴曲中唯一的一部标题性的序曲与赋格钢琴套曲。

这部作品由五首建立在五声调式体系之上的序曲与赋格连缀而成。

序曲、赋格作为音乐体裁在巴赫之前就已经存在,但两者作为套曲的
整体形式源自于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这部作品使这种音乐形式达到了不可逾越的巅峰。

巴赫在这种套曲形式中,形成了一定的规则;前奏曲以一定的固定音型或者一个主要动机在和声音响的范畴内运动,赋格则主要是复调性的旋律组织。

巴赫的赋格原则可以奉为这种体裁的经典,其核心是一个胚胎式的主题,它应该在旋律组织上具有足够的可发展性,以单声部无和声伴奏的形式首次出现,然后在多声部的织体中不断发展变化形成整部完整的赋格。

巴赫的这种传统在后世很多作曲家的创作中得到了敬重和发扬,例如肖斯塔可维奇的《24首序曲与赋格》(1951)。

汪立三先生在他的《他山集》的创作中,序曲与赋格套曲中也维护了巴赫的传统,但同时以自己的方式进行了变化。

在表1中我们可以将这首中国式的序曲与巴赫的经典原则进行对比。

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在《他山集》的创作中,汪立三以自己的方式说明一个优秀的作曲家决不会“为技术而技术,为形式所形式”。

格律的形式并不会束缚作曲家的思想,只会丰富作曲家的创作手段。

作曲家将典型的标题音乐写法纳入以理性化的逻辑论证而著称的“序曲与赋格”的形式与框架之内,运用个性化的音乐语言,从不同的层面和视角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广阔内涵。

这套作品不但将“中国文化之玉”雕琢得晶莹剔透,同时也力使“他山之石”融入本土化、民族化的艺术之境。

在汪立三先生的钢琴音乐中,标题性是一大特点,也是中国人欣赏、审美与接受心理的习惯。

中国音乐的标题在表现人的心理与情感方面,常常富于抽象性和预示性,中国的传统艺术对标题的使用常常是“似与不似之间”,标题对于欣赏者只是作为一种提示、暗示,所有对存在的典型形象的塑造目的正是为了体现那存在于标题背后人的深刻的精神世界。

汪立三先生的每首乐曲都有自己的标题和符合这些标题的丰富生动的形象,在《他山集》中,不仅有标题,还作有题诗,这显然是借鉴了国画中题款的做法,它可以通过文学语言帮助人们去理解作品和作者的意图,丰富人们的想像。

尽管标题音乐这种表现方式将会逐渐被人们遗忘,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汪立三先生正是继承发展了这种中国人欣赏、审美的习惯,主要是想把乐曲中言犹未尽的意思表达出来,使它与音乐相辅相成。

通过这两首乐曲内容与形式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首先,在汪立三先生的创作中,几十年来他经历虽然坎坷,却始终保持着自己的创作个性,那就是奇异态肆的想象、浓烈的情感和富有哲理性的思绪。

这其中想象往往又凭借某种形象,形象的表达有时可以达到逼真的程度,但他从不停留在形态描绘的层面上,而又贯注了强烈的情感因素,同时还闪耀着理性之光。

这在他这两首作品中更为突出,例如《蓝花花》他从一首简单的民歌中,想象出人物内心从幸福到悲痛、愤怒的情感变化,并将这种情感注入到他的音乐中,他的音乐个性正是在对各种社会生活的深切理解和体验中所产生的。

在《他山集》这首作品中,正如作曲家在乐谱上的题辞,他表现出的是“上下求索的灵魂”。

一首复调作品能如此形象鲜明且意味深远,着实十分难得。

其次,民族音乐文化是汪立三先生创作的源泉,在他的作品中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表现出强烈的民族精神和东方色彩。

他创作的《蓝花花》素材都直接来源于中国民间歌曲,通过对于这些传统民间音乐的研究,使他在创作作品时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而在《他山集》的创作中则有意识地去表现中国的传统文化,例:《他山集》的第一首《书法与琴韵》就表现了传统文化中的书法艺术和古琴艺术。

然后通过对民间调式的研究探讨,使他对调式的运用有了更大的灵活性。

在汪立三先生的创作中一直能找到两个坚实的立足点,那就是民族音乐传统的立足点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立足点。

最后,在几十年的创作中,汪立三努力从传统音乐和民间音乐中吸取多段体、循环曲式、民间加花变奏曲式等结构形式,从而突破奏鸣曲式、三部曲式等西方结构形式,即使在套用西方音乐结构形式时他也努力在现代技法与民族音乐相结合方面进行多方的努力与探索,总是在已有的形式中出新出彩,本着“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宗旨,创作出在每一所属时期都具有开创性意义的优秀作品。

如果说《兰花花》是汪立三中国传统民族音乐中西洋技法较为简单的运用,那么他在《他山集》的创作中则是达到了现代技法与民族文化的完美融合。

汪立三先生曾明确指出,当今,全世界艺术正在走上一个多元化的时代,音乐也不例外,他认为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里,我们中国现代作曲家应以民族性与现代性的结合而独树一帜,走向世界,大放异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