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第一附属初级中学初三化学上册期中测试化学试题(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第一附属初级中学上册期中测试化学试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培优题较难)
1.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蒋争凡教授研究组发现,锰离子是细胞内天然免疫激活剂和警报素。

在元素周期表中锰元素的某些信息如图所示,下列有关锰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原子序数为25B.属于金属元素
C.原子核内质子数为25D.相对原子质量为54.94g
2.下列各图中和分别表示不同元素的原子,则其中表示化合物的是( )
A.B.
C.
D.
3.“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一带一路”是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

古丝绸之路将我国的发明和技术传送到国外,下列古代生产工艺中主要体现物理变化的是()
A.粮食酿酒B.纺纱织布
C.烧制瓷器D.冶炼生铁
4.某工地发生多人食物中毒,经化验为误食工业用盐亚硝酸钠(NaNO2)所致。

NaNO2中氮元素的化合价是()
A.+4B.+3C.+2D.+5
5.已知:金属X在常温下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而金属Y和Z不能;将Y 、Z分别投入稀盐酸中,Y溶解并产生气泡,Z无变化。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X氧化物的化学式只能表示为XO B.Y能将X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C.Z在自然界中只能以单质形式存在 D.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X>Y>Z
6.某同学误将少量KMnO4当成MnO2加入KClO3中进行加热制取氧气,部分物质质量随时间变化如下图所示,下列关于该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A.c代表氧气B.t2时刻,O2开始产生
C.t1时刻,KMnO4开始分解D.起催化作用物质的质量一直保持不变7.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
B.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C.木炭在空气中燃烧发出白光
D.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四氧化三铁
8.逻辑推理是一种重要的化学思维方法,下列推理合理的是()
A.在同一化合物中,金属元素显正价,则非金属元素一定显负价
B.化学变化伴随着能量变化则有能量变化的一定是化学变化
C.单质含有一种元素,则含有一种元素的纯净物一定是单质
D.催化剂的质量在反应前后不变,则在反应前后质量不变的物质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9.硼是作物生长必需的微量营养元素,硼元素的相关信息如图所示。

下列有关硼的说法正确的是
A.相对原子质量为10.81g B.属于金属元素
C.原子的核电荷数为5D.原子核外有6个电子
10.下列鉴别两种不同物质的方法,不正确的是()
序号待鉴别的物质鉴别方法
A CO2与O2燃着的木条,观察燃着的情况
B酒精与白醋闻气味
C CaCO3与NaCl加水,观察是否溶解
D NaOH与Na2CO3滴加酚酞溶液,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
A.A B.B C.C D.D
11.在进行实验室制取和收集 O2的过程中,有关做法不正确的是
A.选择装置①或②作为 O2的发生装置B.选择装置③或④作为O2的收集装置C.装置④有气泡冒出时立即收集气体D.将装置①中的长颈漏斗下端管口插入液面以下
12.根据如图所示的四种微粒结构示意图,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它们都带有电荷B.它们表示同一种元素
C.它们核外电子排布相同D.它们都具有相对稳定结构
13.钒被誉为“合金中的维生素”,钒元素的部分信息如下图。

下列有关钒的说法正确的是
A.属于非金属元素B.原子序数为23
C.原子核外电子数为28 D.相对原子质量为50.94g
14.下列实验操作中,不正确的是
A.加热液体B.检查装置气密性C.读出液体体积D.加块状固体15.某反应前后分子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如下。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反应物与生成物共有3种物质B.反应后原子个数增多
C.该图可示意CO与O2的反应D.反应物中元素的化合价都为0 16.根据下图的有关信息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镁离子(Mg2+)核内有12个质子
B.镁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4.31g
C.在化学反应中,氯原子容易失去1个电子
D.镁离子(Mg2+)与氯离子(Cl-)的最外层电子数不相等
17.下图是某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关于该粒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质子数为10B.是一种阳离子
C.属于金属元素D.已形成相对稳定的结构
18.实验室用如图所示装置制取氧气,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加热前,将集气瓶注满水,用玻璃片盖着倒立在盛水的水槽中
B.先将导管口移入集气瓶,再开始加热
C.收集O2后,将集气瓶移出水槽,然后盖上玻璃片
D.停止加热时,先熄灭酒精灯,再移出导气管
19.如图是某化学反应前后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B.生成的甲、乙分子个数比是1:4
C.该反应前后原子个数不变D.该反应的生成物都是单质
20.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后,测得有关数据如图所示。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是分解反应
B.丙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C.反应中乙和丁的质量比为5:1
D.乙不是化合物
二、实验题(培优题较难)
21.某同学用如图装置进行有关碳及氧化物的实验(图中夹持仪器已略去)。

在完成气密性检查后加入药品,并已设法在装置中充满二氧化碳。

(1)填写表格中的空白内容: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分析
①缓缓通入CO2,点燃甲
处酒精喷灯,加热一段
时间
木炭粉减少,丁中有气泡
产生、石灰水变浑浊且
_____。

硬质玻璃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
式为_____,丁中现象说明_____。

②点燃乙处酒精灯,加
热一段时间
乙处玻璃管内_____.
乙处现象说明_____,反应的化学方
程式为_____.
③停止通入二氧化碳,
熄灭甲、乙处的酒精灯
丙中有丁中液体进入丙的作用是_____。

(2)有同学认为该装置需要添加尾气处理装置,你认为是否需要并说明理由_____。

22.利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并测定室温下氧气的密度,实验步骤如下:
①组装实验装置。

②_____。

③把适量的高锰酸钾粉末放入试管中,称量试管与高锰酸钾粉末的质量为 m g。

④加热,开始反应,直到产生一定量的气体。

⑤停止加热,冷却到室温。

⑥测量收集到的气体体积。

⑦称量试管和残留物的质量为 n g。

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的 a 仪器名称_____。

(2)实验步骤的第②步是_____。

(3)写出试管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4)选用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需考虑反应物的状态和_____。

(5)该方法能测量收集到的氧气体积,是依据氧气_____的性质。

如果实验中得到的氧气
体积是 V L,水蒸气的影响忽略不计,则室温下氧气密度的计算式为_____。

(6)假定其他操作均正确,未恢复至室温就读数会导致实验结果_____(填“偏大”、“偏
小”或“无影响”)。

23.结合下列实验装置图回答有关问题:
(1)写出标号①②的仪器名称:①_______②________
(2)实验室若用B装置制取氧气,写出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3)实验室制取并收集较纯净的H2可选用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是______(填写装置序号)(4)装置F与装置B比较有什么优点?________
(5)对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O2后的固体残渣(假定已完全反应)通过以下四步
实验操作可回收二氧化锰,正确操作的先后顺序是______(填写序号)
a烘干 b溶解 c过滤 d洗涤
(6)把(5)中滤液蒸发结晶可得到氯化钾晶体,在蒸发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_
(7)称取12.5克石灰石(杂质不参与反应)放入烧杯中,再加入50克稀盐酸,二者恰好完全反应,反应后烧杯中剩余物质的总质量为58.1克,求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______
24.某气体X可能是由H2、CO、CO2中的一种或两种组成,为了解其组成情况,某同学设
计了如下装置进行实验,(假设各步反应均完全,NaOH溶液用于吸收CO2)。

(1)请根据下表中对可能出现的实验现象的描述,推测气体X的组成情况,
可能出现的实验现象气体X的组成
A中液体B中黑色粉末C中液体
①不浑浊变成亮红色不浑浊_____
②不浑浊变成亮红色变浑浊_____
③变浑浊变成亮红色不浑浊_____
④变浑浊变成亮红色变浑浊_____
(2)装置中氢氧化钠溶液的作用是_____。

25.某燃料X在7.2g氧气中燃烧,得到9.2g混合气体(可能含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水蒸气).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下图所示装置验证混合气体的成分。

资料:①浓硫酸具有吸水性.②浓氢氧化钠溶液能吸收二氧化碳.
(1)通过混合气体后,A装置增重4.5g,说明混合气体中含有 ______ .
(2)B装置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 .D装置的作用是
______ .
(3)当观察到 ______ ,证明混合气体中有CO.
(4)实验结束后,同学们称量B、C装置共增重3.3g,根据以上数据可确定燃料X中所含元素及元素质量比为 ______ .
26.端午阳节后,小丽带着快乐的心情返回学校。

当她来到实验室时,意外地发现实验桌上有瓶敞口放置已久的NaOH溶液,由此,激发了她的探究欲望。

(提出问题)这瓶NaOH溶液一定变质了,其变质程度如何呢?
(提出猜想)小丽的猜想:NaOH溶液部分变质
你的新猜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探究)小丽设计如下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请根据表中内容填写小丽实验时的现象
实验步骤现象结论
取少量NaOH溶液样品于试
管中,先滴加足量的CaCl2溶
______________NaOH溶液部分变质
液,然后再滴加酚酞试液。

假设你的猜想正确,并按小丽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则你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________。

(实验反思)
⑴下列物质①BaCl2溶液、②Ca(NO3)2溶液、③Ca(OH) 2溶液、④Ba(OH)2溶液,不能替代小丽实验中CaCl2溶液的是________(填序号)。

⑵小丽第二次滴加的试剂除用指示剂外,还可以用________________替代。

(拓展应用)保存NaOH溶液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规范的实验操作是实验成功的前提,请回答:
(1)量取8mL稀硫酸,应选用________
(2)胶头滴管用过后应____________
(3)实验室用烧瓶制取蒸馏水时,烧瓶的底部应垫放___________
(4)玻璃管插入带孔橡皮塞,先把玻璃管的一段____________
(5)实验室用如图装置制备氧气用于性质实验。

欲调整试管口略向下倾斜,应调节图中A、
B、C哪个旋钮:______
28.燃烧是我们熟悉的现象。

某实验小组用如图实验方法来探究燃烧的条件:
(1)如图一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红磷不能燃烧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

(2)改进后的装置(如图二)与图一相比,其优点是______________。

欲使图二中的红磷着火,可将试管从水中取出并 ____________后才能对试管加热。

(3)将装有某气体的大试管口朝下垂直插入水中,使试管罩住白磷(如图三所示),结果观察到了“水火相容”的奇观,则大试管所装气体可能是 ________________。

(4)有一种神奇的蜡烛,点燃后任你怎么吹也吹不灭,这种蜡烛在制作时要在蜡烛芯上包裹一层打火石的粉末。

打火石是由某种金属掺入少量稀土元素制成的合金,它的着火点只
有150℃。

当蜡烛燃烧时,金属并不燃烧,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但当蜡烛吹灭后,未冷却的金属接触到了_______从而使蜡烛复燃。

但这种蜡烛也可以熄灭,你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培优题较难)
1.D
解析: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和题中信息知,A、原子序数为25,故A正确;B、属于金属元素,故B正确;C、原子核内质子数为25,原子核内质子数等于原子序数,故C正确; D、相对原子质量为54.94,相对原子质量没有单位,故D错误。

点睛∶原子核内质子数等于原子序数,相对原子质量没有单位。

2.A
解析:A
【解析】
A.图中含有一种物质的分子,属于纯净物,该物质的分子中含有两种原子,属于化合物;
B.图中含有三种物质的分子,属于混合物;
C.图中含有一种物质的分子,属于纯净物,该物质的分子中含有一种原子,属于单质;
D.图中含有一种物质的分子,属于纯净物,该物质的分子中含有一种原子,属于单质.【点睛】化合物是由同种分子构成的,分子中含有不同的原子。

3.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A、粮食酿酒是将粮食发酵,该变化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的生成,是化学变化,错误;
B、纺纱织布没有新物质的生成,是物理变化,正确;
C、烧制陶瓷需要发生化学变化才能燃烧,错误;
D、冶炼生铁是用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是化学变化,错误。

故选B。

【点睛】
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是根据变化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4.B
解析:B
【解析】
【分析】
亚硝酸钠中钠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根据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之和为0,氮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

故选B。

5.D
解析:D
【解析】金属X在常温下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而金属Y和Z不能,说明金属x比金属Y和Z活泼;将Y 、Z分别投入稀盐酸中,Y溶解并产生气泡,Z无变化,说明金属Y比Z 活泼。

A、X氧化物的化学式不一定只能表示为XO,故A错误;B、Y不能将X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故B错误;C、Z在自然界中不一定只能以单质形式存在,也可能以化合物形式存在,故C错误;D、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X>Y>Z,故D正确。

点睛∶金属在自然界中通常以两种形式存在一种是以单质形式存在,另一种是以化合物形式存在。

6.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高锰酸钾加热生成二氧化锰可以做催化剂,同时生成氧气;氯酸钾在二氧化锰做催化剂和加热的条件下生成氧气判断图中a:氯酸钾,b:高锰酸钾,c:氯化钾;t1时刻,KMnO4开始分解产生氧气;起催化作用物质是高锰酸钾分解产生的二氧化锰,随着加热反应进行其质量先增大,直至高锰酸钾完全分解后,二氧化锰质量保持不变。

故选C。

7.B
解析:B
【解析】
A、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错误;
B、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正确;
C、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在空气中仅能出现红热现象,错误;
D、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一种黑色固体(生成四氧化三铁是结论而不是现象),错误。

故选B。

8.C
解析:C
【解析】
【详解】
A、在同一化合物中,金属元素显正价,非金属元素不一定显负价,例如水中,氢元素化合价是+1,不符合题意;
B、有能量变化的不一定是化学变化,例如电灯通电时放热,不是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C、单质含有一种元素,则含有一种元素的纯净物一定是单质,符合题意;
D、在反应前后质量不变的物质不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例如红磷在空气中燃烧时,氮气反应前后质量不变,但是氮气不是催化剂,不符合题意。

故选C。

解析:C
【解析】
A、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是1,省略不写,不能带g,故错误;
B、硼的汉字结构含有石字旁,故是非金属元素,故错误;
C、由图可知,硼原子的原子序数是5,原子序数=质子数=核电荷数,故核电荷数是5,故正确;
D、原子中核外电子数=质子数,故原子核外有5个电子,故错误。

故选C。

10.D
解析:D
【解析】
【分析】
A、根据氧气有助燃性,二氧化碳不具有助燃性进行分析;
B、根据酒精具有芳香气味,白醋有酸味进行分析;
C、根据碳酸钙难溶于水进行分析;
D、根据氢氧化钠和碳酸钠溶液都显碱性,都能是酚酞变红色进行分析.
【详解】
A、取样品,用燃着的木条检验,燃烧更旺的是氧气,火焰熄灭的是二氧化碳,现象不同,可以鉴别,故A正确;
B、取样品,闻气味,有芳香气味的是酒精,有酸味的是白醋,现象不同,可以鉴别,故B 正确;
C、取样品,加水溶解,会形成溶液的是氯化钠,不溶于水的是碳酸钙,现象不同,可以鉴别,故C正确;
D、取样品,滴入酚酞,溶液显碱性,都会变成红色,现象相同,不能鉴别,故D错误.故选D.
【点睛】
11.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A、当用二氧化锰催化过氧化氢溶液制氧气时,选择装置①作为 O2的发生装置,当用高锰酸钾或氯酸钾与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加热制氧气时,选择装置②作为 O2的发生装置,做法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B、O2密度比空气稍大,且不易溶于水,选择装置③或④作为O2的收集装置,做法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C、装置④有连续、均匀气泡冒出时,才可收集气体,做法错误,故符合题意;
D、将装置①中的长颈漏斗下端管口插入液面以下,形成液封,防止产生气体从长颈漏斗逸出,做法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A、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时,带上电荷,为离子,而第二个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原子,错误;
B、元素种类由质子数决定,故它们表示四种不同元素,错误;
C、根据微粒结构示意图,前三个核外电子排布相同,第四个不同,错误;
D、它们的最外层电子数都为8,故都具有相对稳定结构,正确;
故选D。

13.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由所学知识可知钒为金属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名称左上角的数字为原子的序数,同一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原子序数;由图可知相对原子质量为50.94。

14.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A、操作不正确,因为给是观众的液体加热液体不能超过试管体积的1/3;
B、利用热胀冷缩原理检验装置的气密性是正确的操作;
C、读量筒中液体的体积时,视线与量筒中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

是正确的操作;
D、向试管中加入块状固体时,试管平放是正确的操作;故答案选择A
15.A
解析:A
【解析】
【详解】
A、由物质的微观构成可知,反应物与生成物共有3种物质,故A正确;
B、由微粒变化可知,反应前后原子个数不变,故B错误;
C、该反应是分解反应不能示意CO与O2的反应,故C错误;
D、反应物属于化合物,元素的化合价都不为0,故D错误。

故选A。

16.A
解析:A
【解析】
试题分析∶由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和与元素周期表相关的知识及题中信息知,A.镁离子(Mg2+)核内有12个质子。

故A正确。

B.镁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4.31。

故B错误。

C.在化学反应中,氯原子容易得到1个电子。

故C错误。

D.镁离子(Mg2+)与氯离子(Cl-)的最外层电子数相等。

故D错误。

考点∶考查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及与元素周期表相关的知识。

17.D
解析:D
【解析】
【详解】
粒子的结构示意中,圆圈内的数字是核电荷数,也是质子数,此选项错误;B、该粒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是阴离子,此选项错误;C、核内质子数为8的粒子是氧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此选项错误;D、最外层电子数为8的结果是相对稳定结构,此选项正确。

故选D。

18.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A.加热前,将集气瓶注满水,用玻璃片盖着倒立在盛水的水槽中,选项正确;B.应先开始加热,等气泡均匀连续冒出时再将导管口移入集气瓶,,使收集的气体纯净,选项错误;C.收集O2后,应在水下盖上玻璃片,再将集气瓶移出水槽,否则收集的气体会逸散,选项错误;D.停止加热时,应先移出导气管,再熄灭酒精灯,否则会使水槽中的水倒流到热的试管中,砸裂试管,选项错误;故选A。

19.B
解析:B
【解析】
【分析】
由化学反应前后的微观示意图可知,各物质反应的微粒数目关系是:
【详解】
A、该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了两种物质,属于分解反应,正确;
B、由上图可知,生成的甲、乙分子个数比是1:3,错误;
C、由微粒的变化可知,该反应前后原子个数不变,正确;
D、由微粒的构成可知,该反应的生成物的分子都是由同种的原子构成的,都是单质,正确。

故选B。

20.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反应后质量增多的物质是生成物,质量减少的物质是反应物,差量是生成的质量或参加反应的质量。

反应后甲质量减小,甲是反应物,参加反应的质量为20g-12g=8g,反应后丁质量减小,丁是反应物,参加反应的丁质量为:20g-18g=2g,丙质量不变,可能是催化剂,反应后乙质量增大,乙是生成物,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生成乙的质量为:2g+8g=10g,该反应是:甲+丁==乙。

A、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是化合反应,该反应是化合反应,此选项错误;
B、丙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可能是催化剂,此选项错误;
C、反应中乙和丁的质量比为:10g:2g=5:1,此选项正确;
D、甲和丁反应生成乙,乙一定是化合物,此选项错误。

故选C。

【点睛】
首先根据反应前后的差量确定出物质是反应物还是生成物,然后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判断待测物质是反应物还是生成物,问题即可迎刃而解。

二、实验题(培优题较难)
21.液面下降(石灰水沿右侧导气管进入烧杯) C+CO22CO CO2流经甲处时有部分经过导管进入了丁黑色粉末(固体)变红一氧化碳具有还性 CO+CuOCu+CO2
解析:液面下降(石灰水沿右侧导气管进入烧杯) C+CO2高温
2CO CO2流经甲处
时有部分经过导管进入了丁黑色粉末(固体)变红一氧化碳具有还性
CO+CuO 加热
Cu+CO2防止液体倒吸至硬质玻璃管中(或安全瓶)不需要,未反应
的CO进入丁装置后不会逸散到空气中(合理即可)
【解析】
【详解】
(1)
①缓缓通入CO2,点燃甲处酒精喷灯,加热一段时间,木炭粉减少,产生一氧化碳气体,一氧化碳不溶于水,丁中有气泡产生、石灰水变浑浊且液面下降;硬质玻璃管中碳在高温
下与二氧化碳反应原理:C+CO2高温
2CO,丁中现象说明:CO2流经甲处时有部分经过导
管进入了丁;
②点燃乙处酒精灯,加热一段时间,乙处玻璃管内:黑色粉末(固体)变红;乙处现象说
明:一氧化碳具有还性;一氧化碳加热条件下还原氧化铜:CO+CuO Δ
Cu+CO2;
③停止通入二氧化碳,熄灭甲、乙处的酒精灯,丙中有丁中液体进入,丙的作用是:防止液体倒吸至硬质玻璃管中;
(2)有同学认为该装置需要添加尾气处理装置,你认为是否需要并说明理由:不需要,未反应的CO进入丁装置后不会逸散到空气中。

22.铁架台检查装置气密性2KMnO4K2MnO4+MnO2+O2↑ 反应条件
不易溶于水偏小
【解析】
【详解】
解:实验步骤如下:①组装实验装置。


解析:铁架台检查装置气密性 2KMnO4Δ
K2MnO4+MnO2+O2↑反应条件不易溶于水
mg-ng
VL
偏小
【解析】
【详解】
解:实验步骤如下:①组装实验装置。

②检查装置气密性。

(1)图中的 a 仪器名称是铁架台。

(2)实验步骤的第②步是检查装置气密性。

(3)试管中高锰酸钾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KMnO4Δ
K2MnO4+MnO2+O2↑。

(4)选用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需考虑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

(5)该方法能测量收集到的氧气体积,是依据氧气不易溶于水的性质;
如果实验中得到的氧气体积是 V L,水蒸气的影响忽略不计,则室温下氧气密度的计算式
为:mg-ng VL。

(6)假定其他操作均正确,未恢复至室温就读数会导致氧气体积偏大,从而导致实验结果偏小。

23.长颈漏斗水槽2H2O22H2O+O2↑ B和D 可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bcda 搅拌,防止局部温度过高导致液体飞溅 80%
【解析】
【分析】
解析:长颈漏斗水槽 2H2O2
2
MnO
2H2O+O2↑ B和D 可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bcda
搅拌,防止局部温度过高导致液体飞溅 80%
【解析】
【分析】
【详解】
(1)仪器①是长颈漏斗,仪器②是水槽,故填:长颈漏斗;水槽;
(2)实验室用B 装置制取氧气,应该是利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取,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 2O 22MnO 2H 2O+O 2↑。

故填:2H 2O 22MnO 2H 2O+O 2↑;
(2)发生装置的选择与反应物的状态有关,固体和液体,不需要加热,如果固体与固体反应制取气体需要加热,制氢气用锌和硫酸不需加热用B ,排水法收集的气体比排空气法收集的气体纯;故填:BD ;
(4)装置F 与装置B 比较优点是可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故填:可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5)由于完全反应后的固体残渣中只有氯化钾和二氧化锰,其中的氯化钾溶于水而二氧化锰则不溶于水,可以通过过滤的方法来分离它们,具体的操作是:先把它们溶解在水中进行过滤得到的滤渣即为二氧化锰,再洗涤后烘干即可,故填:bcda ;
(6)蒸发操作中玻璃棒作用是搅拌,防止局部温度过高使液滴飞溅;故填:搅拌,防止局部温度过高导致液体飞溅;
(7)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得,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为12.5g+50g-58.1g=4.4g
设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x
3
222CaCO +2HCl =CaCl +H O +CO 10044
12.5g x
4.4g 10044=12.5g x 4.4g
⨯⨯↑
x=80%
故填:80%。

24.氢气 一氧化碳或一氧化碳和氢气 二氧化碳和氢气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吸收混合气体中的二氧化碳
【解析】
【分析】
【详解】
(1)A 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气体中含有
解析:氢气 一氧化碳或一氧化碳和氢气 二氧化碳和氢气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吸收混合气体中的二氧化碳
【解析】
【分析】
【详解】
(1)A 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若不变浑浊则说明气体中不含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