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 城市规划的影响要素-第二部分经济与产业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城市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发生地
• 制造业、服务业这些决定现代经济增长的部门在城镇集聚,成 为城镇发展的最主要动力源。“工业化—城镇化,服务化—城 镇化”关系密不可分
•
• 3、把握城市发展需要认识经济活动
• 推动和塑造城镇化的核心动力是经济活动。从经济角度认识城 市运行背后的经济动力,认识市场机制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是 合理制定城市规划和政策的核心。
• 从量的方面看,应是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中占有较大比 重或者将来有可能占有较大比重的产业部门; • 从质的方面看,应是在整个国民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能够 对经济增长的速度与质量产生决定性影响。对其它产业具有巨 大的前向拉动和后向推动作用,对经济发展起导向和带动作用。
• 上海的主导产业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生物产业、新 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2015年,上海要成为我国综合实力领先、在若干 领域跻身世界前列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上海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 满足城市内部产品或服务需求的经济活动,随着基本部分的发 展而发展,称为非基本活动部分。 • 基本和非基本部分相互依存,保持必要的比例。
2、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转型
• (1)经济增长与发展
• 1)经济增长:一个国家或城市的收入和产出的扩大,它可以用 国民生产总值(GNP)或国民收入变动来衡量。 • 2)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总是伴随着经济的增长。但经济增长不 一定代表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除了收入提高之外,还应含 有经济结构的根本性变化。 • 其中两个最重要的结构性变化是:在国民生产总值中随农业比 重的下降而工业比重上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上升。
• 第一产业:以利用自然力为主,生产不必经过深度加工就可消 费的产品或工业原料的部门。 • 第二产业:对第一产业和本产业提供的产品(原料)进行加工 的部门。 • 第三产业:在再生产过程中为生产和消费提供各种服务的部门。 包括除第一和第二产业外的其他各行业。即不生产物质产品的 行业—服务业。
• (2)按要素分类
• (4)经济增长方式
• 经济增长可通过两种方式实现。一是各种要素投入的增加,包 括劳动力、资金等要素增加;二是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 通过要素投入增加对经济增长主导作用的情况为“粗放型经济 增长方式”,即,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质量地经济增 长方式。 • 由要素生产率提高对经济增长起主导作用的情况为“集约型经 济增长方式”,即高效率、高产出、高质量、低消耗地经济增 长。注重内涵、质量提高、追求效益、依靠科技进步和经构优 化升级。
三、产业分类与产业结构
• 1、产业分类
• (1)按统计方式 • (2)按要素分类 • (3)按城市产业功能分类
• (4)按服务对象
• 2、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
• • • • (1)经济增长与发展 (2)经济增长路径 (3)经济发展的阶段划分 (4)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趋势
• 1、产业分类
• (1)按统计分类:
二、城市和经济的关系
• 1、城市发展离不开经济增长
• 区域城镇化水平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体 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工业发展和工业化在城镇化初期是推动城镇发展和城镇化的根 本动力, • 城市服务业的发展与创新在城镇化中后期起到主要推动作用。 • 从中国现阶段的城市发展来看,除了发展阶段转变所导致的增 长动因的变动之外,更为重要的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经济 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结构都在迅速发生变化。 • 无论是不断提高的开放程度与不断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还是 城市内部与第二、三产业发展与产业结构的转变和升级,都直 接影响城市经济增长。
• 汽车产业。上游涉及钢铁、机械、橡胶、石化、电子、纺织等行业; • 下游涉及保险、金融、销售、维修、加油站等行业。
• 3)服务产业:为保证城市主导产业与辅助产业发展以及满足城 市生活需要而形成的产业。
• (4)按服务对象分类
• 一个城市的全部经济活动,按其服务对象分为两个部分,一部 分是为本城市的需要服务的,另一部分是为本城市以外的需要 服务的。 • 为外地服务的部分,是从城市以外的城市创造收入的部分,是 城市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经济基础,这一部分经济活动称为城市 的基本活动部分。其相关产业称为基础产业,是城市持续成长 的根本。 • 如离心型:城市工业产品;向心型:外地人到城市旅游、购物、 求学等。
• 一个城市的影响力不只局限在其行政边界内。城市经济的辐射能力会 随自身产业波动而动态调整。
• 从经济角度的城市发展内 在机制
• 集聚经济,或者说不同经济活动之 间的频繁接触是城市经济的本质 , 也是城市形成、生存和发展的重要 动力和基础。 • 集聚经济( Agglomerative economies )是指各种产业和经济 活动在空间上集中产生的经济效果 以及吸引经济活动向一定地区靠近 的向心力,是导致城市形成和不断 扩大的基本因素。
• 4、城市规划机制基于市场失灵
• 市场失灵:对于非公共物品而言由于市场垄断和价格扭曲,或 对于公共物品而言由于信息不对称和外部性等原因,导致资源 配置无效或低效,从而不能实现市场对资源的优化配置作用的 状态。
• 外部性经济:
• 经济外部性是经济主体(包括厂商或个人)的经济活动对他人 和社会造成的非市场化的影响。 • 分为正外部性 (positive externality) 和负外部性 (negative externality)。 • 正外部性是某个经济行为个体的活动使他人或社会受益,而受 益者无须花费代价。 • 负外部性是某个经济行为个体的活动使他人或社会受损,而造 成外部不经济的人却没有为此承担成本。
• 3)创新推动发展阶段
• 通过技术创新,提高资源生产效率,使人均产量水平提高成为推动经济 增长的主导方式。是一种典型的集约化增长方式。
• 4)财富推动发展阶段
四、城市空间经济发展的内在机制与规律
• • • • 1、城市形成与发展的经济学解释 2、城市的土地利用模式 3、城市与区域经济结构变化的一般规律 4、经济全球化与城市发展
社会经济发展进入持续增长阶段不同中心区之间的外围区逐渐纳入中心区物质能量和信息循环之中全国范围内的经济被融入一个统一而又相互依赖的体系之中城市与区域之间城乡之间资源劳动力技术手段等生产要素向能取得最大效益的区位流动趋势
第四讲 城市规划的影响要素 及其分析方法
第二部分 经济与产业
引言
• 城市经济学
• 从经济学中分离出来,与城市问题研究相结合而产生的一门新 兴边缘学科。以经济学基础理论为基础,以城市系统为对象的 应用科学。 • 分为宏观和微观城市经济学。宏观城市经济学把城市看作一个 整体,讨论城市整个国民经济以及城市与周边地区的相互关系。 微观城市经济学以城市内部经济问题为研究对象。 • 研究内容 • (1)城市经济结构与城市成长。包括城市产生、产业发展结构、 城市化、郊区化等 • (2)城市内部结构。包括土地利用、住宅、交通等 • (3)城市公共服务及福利设施。包括城市财政,公共服务设施、 环境与城市质量等
• (2)经济发展的阶段划分:
• 国际上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阶段的划分通常是通过工 业化的测度来评价经济的总体发展程度。 • 产业成长阶段论: • 根据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和人均国民 生产总值的高低,将经济发展阶段划分为农业化、工业化和后 工业化三大时期。其中工业化又分为前、中、后三个时段。
• 市场失灵决定了政府干预市场的必要性。
• (1)采用城市规划在内的公共政策干预以控制负外部性。 • (2)外部经济内部化 • 向得益者收取相应费用,或者因产业外部不经济而向受害者支 付相应补偿,从而使得经济意义上的外部性不存在。 • 如政府通过对那些有负外部性的活动征税、收费和补贴那些有 正外部性的活动来使得外部性经济内部化。如排污收费制度
• 2)资金密集型产业主要分布在基础工业和重加工业,一般被看 作是发展国民经济、实现工业化的重要基础。主要有以下几种: 钢铁业、一般电子与通信设备制造业、运输设备制造业、石油 化工、重型机械工业、电力工业等。 • 特点:技术装备多、投资量大、容纳劳动力较少、资金周转较 慢、投资效果也慢。
• 3)技术密集型产业是需用复杂先进而又尖端的科学技术才能进 行工作的生产部门和服务部门。电子计算机工业,飞机和宇宙 航天工业,原子能工业,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工业,精 密机床、属该产业。
• (5)经济增长路径
• 经济增长分为四个不同阶段(迈克尔 波特):
• 1)要素推动发展阶段
• 主要依赖初级生产要素投入数量增加而得到推动,因为这一阶段劳动力、 土地和其他初级要素由于价格低而具有较大竞争优势。带有明显的粗放 型增长特征。
• 2)投资推动发展阶段
• 依靠大规模投资推动经济增长。因规模经济使产品价格得到大幅降低, 从而具有竞争优势。一方面因大规模投资使人均产出得到提高,经济增 长具有集约化性质。另一方面,又因为人均产出的提高是因为更多的人 均资本占有额带来的。又带有粗放型特征。这一阶段增长为准集约化增 长方式。
• 2)辅助产业:围绕主导产业发展起来的产业。是在产业结构系 统中为主导产业的发展提供基本条件的产业。辅助产业分为前 向联系产业、后向联系产业组成。 • 前向关联产业又称上游产业,指由于主导产业的“上”行联系而 形成的产业部门,这些产业主要是为主导产业部门提供基础性 服务的。 • 后向关联产业又称下游产业,指利用主导产业的产品作原料或 者加工利用“三废”所形成的部门。
• 农业化社会—第一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高于第二、三产业 • 工业化社会—第二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高于第三、第一产业
• • • 工业化前期—轻纺工业为主 工业化中期—重化工业为主 工业化后期—机电一体化为主
•
后工业化社会—第三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高于第二、第一产业
• (3)经济增长的原理
• 需求指向理论(The Demand-orientated Model):指城市经济 增长的动力来自于外部市场对城市产品的需求,这种需求促使 城市基础产业部门(输出产业部门)的建立和发展,从而带动 非基础产业部门(也称地方产业部门)得到相应发展。投资需 求和消费需求都属于有效需求,它们的扩大会带来经济的增长。 • 供给基础理论(The Supply-based Model):指城市经济增长取 决于城市内部的供给情况。如果供给基础好,就可以将资金、 劳动力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吸引到城市中来,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 供给基础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城市产业的物质与技术基础; 二是专业化协作程度;三是投资环境,尤其是城市的基础设施 水平。城市经济的增长,实质上是扩散效应与回波效应共同作 用的结果。
• (3)城市是专业化分工网络的市场交易中心。
经济分工不仅存在于城市内部,还发生在城乡之间与城市之间。通过分工展 开协作。
• 从经济角度的城市空间范围
• 经济区≠ 行政区
• 经济区是以综合性大中城市为中心组织起来的,具全国性专门化职能 的经济活动(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空间组合单元。 • 行政区是国家为便于行政管理而分级划分的区域。
• 根据劳动、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在不同产业部门中密集的程 度和不同比例,产业分为三大类:劳动密集型产业、资金密集 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知识密集型产业)。 • 1)劳动密集型产业主要指农业、林业及纺织、服装、玩具、皮 革、家具等制造业。
• 特点:生产主要依靠大量使用劳动力,而对技术和设备的依赖 程度低的产业。
一、经济学视角下的城市
• 从经济产业角度,城市与乡村的区别在于: • (1)城市是人口和经济活动的高密度区。
人口密度和经济活动在建成区里集聚,明显高于周边地区。
• (2)城市以农业剩余为存在前提,以第二产业和第三产 业为发展基础。
自工业革命以来,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已经成为大部分城市存在和发展的最
主要驱动力。
• 特点:设备、生产工艺建立在先进的科学技术基础上,资源消 耗低;科技人员在职工中所占比重较大,劳动生产率高;产品 技术性能复杂,更新换代迅速。
• (3)按城市产业功能分类
• 根据产业在城市经济中的作用,城市经济活动分为三类: • 主导产业、辅助产业和服务产业
•
1)主导产业—专业化产业,是决定城市在区域分工格局中地位 与作用的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