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课堂情理共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数学课堂情理共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
态度这四个方面的总目标,不是相互独立和割裂的,而是一个密切联系,相互交融的有机整体。

在课程设计和教学活动组织中,应同时兼顾这四个方面的目标。

这些目标的整体实现,
是学生受到良好数学教育的标志,它对学生的全面、持续、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也就
是说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总目标实质上涵盖了智慧与情感两大领域,体现了一种情智教育的
要求,体现了科学与人文素养的有机统一。

情感素养是人的灵魂精髓,智慧和情感紧密相连,高尚的情感能催生丰富的智慧,当人的情趣低落时思维大门紧闭,智能发展就受到限制。


生是智情合一的人,以情感为纽带,在愉悦的心境中感知、认知、内化。

数学教学想获得成功,应当构建和谐的人本课堂,形成心灵的碰撞、情感的联通,实现情理交融、情智共生。

一、融情入境,以境诱发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心情舒畅的状态下工作学习,才能思路开阔,思维活跃;而在情绪低落时,思路狭窄,思维迟钝。

同样,学生也只有在宽松、和谐、自主的环境中学习,才能敢想、敢说、敢做、敢质疑、敢标新立异。

罗杰斯说过:“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

”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无拘无束地展开讨论,必须转变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建立平等和谐、民主友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把学
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因此,教学时教师在引导学生合作学习过程
中就要因题而异,通过巧妙的诱导,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如教学苏教版
五年级下册“分数化小数”时,我改变以往师问生答的形式,而是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师生
对抗赛。

由学生任意报一些分数,看谁最快地说出它们能否化成有限小数。

当学生才算出两
三道题时,我已判断完毕。

学生在“惊讶”之余产生了疑问,“为什么老师如此神速?这里面肯
定有什么奥秘?”使得学生们带着渴求的心理去探索其中的规律,当学生为初步得出结论而高兴时,我又设计了有关“最简分数”这一问题情境:一个学生说“分数的分母中如果含有质因数3,这个分数就一定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另一个学生说:“分数分母中如果含有质因3,这个
分数也可以化成有限小数。

”“两位同学谁说的对?请同学们以合作的形式先探究,然后汇报。

”这样,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学理迁移,以理激活兴趣。

数学是一门理性的学科,数学课堂也是情理交融的,体现在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数理与学理。

数学具有极强的抽象性与严肃性,数学中的知识体系不是孤立封闭的,而是互相联系、互为
融合,其主要在于发展智力,提升智能。

因此,在数学学习中,我们要引导学生感受并主动
建立数学之间的联系,激活数学的联结之趣,启迪智慧积极开展学理迁移。

譬如,在教学苏
教版五年级上册中《三角形的面积》中,我组织学生先复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长方形的面积,然后引导学生回顾反思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推导过程,利用平行线四边形和长方形之间的
联系,总结得出转化的方法策略,将三角形转化为已知的某种图形,利用该图形和三角形之
间的联系解决问题。

学生通过分组操作、小组观察讨论、全班互动交流,终于通过联想类比
的方法,将三角形转化为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推导归纳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学生在
探索活动中不仅获取了知识,发展了空间观念,还在相互合作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培养
了数学学习兴趣,深深感受到数学之间的紧密联系,感悟到策略迁移的价值。

数学各知识点
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梳理,整理知识体系之间的联系,巧妙链接,实现有意义的建构。

三、动手操作,以动引发兴趣。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
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学习数学知识同样也
离不开实践操作。

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不但可以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学生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发展,而且可以让学生在操作中享
受到群体成功的喜悦。

小组合作学习中的操作活动,既能体现集体的智慧又能从小培养学生
的合作意识,养成与人合作的习惯。

教师在引导操作时,要有意识地创设有利于合作的活动,促进学生合作能力的提高。

我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推
导时让每个学生把准备好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若干个,面积是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
8个拿出来,先用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测量一块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纸板面积。

并要求同学们以小组合作方式解决这一问题。

他们一边操作一边研讨,得出三种方法:
①一个一个去摆,摆满纸板,量得面积是15平方厘米;②一行行或一列列地摆,再用乘法求出面积;③沿长边摆5个,沿着宽边摆3个,根据乘法的意义求出面积。

接着让学生想用面积是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测量课桌面(长12分米,宽4分米)的面积,想一想如何去测量?一个学生手中只有8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无法测量。

怎么办呢?在学生陷入困境时,教师提醒学生合作去摆。

而两人只有16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也不够摆满课桌,这就创
设了一个学生先讨论如何去量,然后再动手测量的情境。

通过小组商讨后,有两人合作的,
沿着长边和宽边分别摆一排,就能测量计算出它的面积;也有6人小组合作的,摆满桌面,
再算它的面积。

通过操作,既发挥了学生的智慧,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一个人难以解决的问题,通过两人(或多人)合作,能使问题得到圆满的解决,也大大增强了学生协作互助的合
作意识。

又如,我在上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先创设情境让学生认识二分
之一后,紧接着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让他们用一张正方形纸折一折,涂上颜色表示二分之一
并与同学交流你是怎么折、怎样涂的。

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加深了对二分之一的理解与认识。

当学生对二分之一有了深刻认识之后,紧接着放手折出并涂出圆形纸片的四分之一并涂上四
分之一,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动手操作中认识了二分之一与四分之一。

从而引发了学生学习数
学的情趣。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要努力营造各种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和谐的环境中感
受数学的魅力,从而喜欢数学,爱上数学。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数学教师应当做到情理
共融,通过多种渠道,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
动性,这样,才能使学生带着深厚的兴趣学好数学,才能使学生的数学得到更好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