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卫灵公阅读题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卫灵公)阅读题
一、(1)A(此句是孔子的托辞。


(2)古人以“六艺”为学,孔子通晓军旅之事,却不与卫灵公谈论,显示了一个有仁爱思想的儒者绝不放弃理想而去阿附有权势的人。

原来春秋时代,诸侯国君所关心的只是强兵的事,孔子则主张“仁政”、以礼治国,所以不与卫灵公谈论军事。

二、【解析】(1)子路是有怨言的。

【答案】(1)B
(2)富而无骄,君子是容易做到的,但面对挫折、困境君子能处之泰然,固守其志向、操守,才是最难的。

这也正是君子的修为。

三、 (1)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分,错一处即不得分)
(2)答案要点:孔子的“忠恕观”,意味着交往作为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沟通,首先要以对他人的关心友好、仁爱和善为前提,以宽厚善良的心地和包容开放的襟怀接纳对方,尽心竭力,与人为善。

(3分,如与上述观点不同,能自圆其说,酌情给分)
四、 14.B.解析是助词,其他三项都是介词,用、把的意思。

15.答案B 解析文-修饰
16.答案:⑴可惜啊,先生对君子的这种解说!⑵孔子温和而严肃,威严而不凶猛,庄重而安详。

17.答案:①以仁为己任,不怕任重道远;②既要有纯真的品质,又要注重外表的文饰,做到文质彬彬。

五、(1)答题要点:①严以律己,宽以待人;②不计较过去的仇怨。

(2分)
(2)答题要点:“反求诸己”,就是自我反省的意思。

(1分)孔子强调自我反省,他认为多责备自己就可以大大减少别人对自己的怨恨。

(1分)孟子也强调自我反省,他认为凡是行为得不到预期的效果,都应该反过来从自身找原因。

(2分)
[参考译文]①孔子说:“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就可以远离怨恨了!”②孔子说:“伯夷、叔齐,不计较过去的仇怨,(人们对他)怨恨因此就少了。

”③孟子说:“爱别人,别人不来亲近,就要反问自己仁的程度;治理别人却治理不好,就要反问自己智的程度;礼貌待人,别人却不理睬,就要反问自己恭敬的程度。

行为有得不到预期效果的,都要反过来求问自己。


六、(1)严于律己,宽以待人(2)答案要点:赞同孔子的观点。

用恩德来回报仇怨
是一种美德,但不应当用丧失原则的仁爱之心去宽宥别人的过失,而应该以公正、正直的原则正确对待有负于你的人和事。

不赞同孔子的观点。

善良的人,我以善意对待他,不善良的人我也以善意对待他,结果就会使他也变得善良。

“以德报怨”,在某种程度上表明了人们向“善”的心理。

七、⑴①严己宽人②与朋友保持合适的距离(2分)⑵不同意。

孔子提出的“矜而不争”,并不是说没有进取心,而是强调不争强好胜,与人交往时不斤斤计较,不为私利与他人争执,更不是一心追名逐利。

(1分)他认为君子在集体生活中,应与他人和睦相处,关系融洽,为公共利益团结一致,而不是与少数人拉帮结派,相互勾结。

(1分)这些观点与有进取心并不矛盾。

八、⑴①严己宽人②与朋友保持合适的距离(2分)⑵不同意。

孔子提出的“矜而不争”,并不是说没有进取心,而是强调不争强好胜,与人交往时不斤斤计较,不为私利与他人争执,更不是一心追名逐利。

(1分)他认为君子在集体生活中,应与他人和睦相处,关系融洽,为公共利益团结一致,而不是与少数人拉帮结派,相互勾结。

(1分)这些观点与有进取心并不矛盾。

九、(1)孔子的价值观:肯定正当的求利,但主张以义为根本,反对见利忘义。

韩非子的价值观:认为人与人之间只有利害关系,没有道义关系,都是为了追求各自的大利。

(2)赞成孔子的价值观。

因为孔子强调义利的统一,既不排斥、否定利,又主张应以义为根本,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是一种理想的价值观
十、(1)D(君子“义以为质”的“义”,指的也是义理的“义”,用“义”做为本质。


(2)“义”“礼”“孙”“信”——义理的“义”,用它作为本质;表达在外面的行为是“礼”,是有高度文化修养的行为;“孙”就是“逊”,态度上非常谦虚,不自满、不骄傲;“信”指对人对事,处处有信,言而有信,自信而信人。

具备了这四个条件,就是君子之行,也就是一个知识分子合于一个模范人格的标准。

十一、(1)D(孔子认为郑国的音乐是淫声,应该禁绝。


(2)孔子是从“爱民”这一“仁”的准则来评价《韶》和《武》的内容的。

乐舞《韶》是
歌颂舜时人民享受和乐安宁的生活的,充满了和平、肃穆、祥和之气,所以称“尽善”。

而《武》是歌颂周武王灭商成功的一组乐舞,尽管是正义之战,人民仍不免遭受杀戮流血之苦,乐舞中有杀伐之声,所以称“未尽善”。

十二、(1)D(朱熹认为“尽己”与“推己”并无实质的差别。

“尽己之谓忠”,而“忠”实亦是“推其(己)所欲以及于人”;“推己之谓恕”,而“恕”之“推己”实亦是“尽己”之意。

但朱熹的“推己之谓恕”其实“推己”并没有把“恕”的意涵完全表达出来,在孔子的“忠恕”之道中“恕”更为基本。

有了“恕”,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则“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才是真正的“忠”。

若无“恕”,将己所欲或不欲强加于人,则其“立人”“达人”就不是真正的使人“立”“达”,即已不是“忠”了。

“忠”与“恕”有着相互补充、相互规定、相互包容的意思。

只有把“忠”“恕”统一起来,既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又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才是孔子的“一以贯之”的仁道。


(2)子贡所提出来的话和孔子现在所回答的,从表面上看,似乎只有文字上的不同,其意义是一样的;但事实上,却大有立足点的不同。

子贡是说,我所不想别人加给我那些不合理的,我也同样不想加到别人身上。

这是以我为中心,我收到了妨害之后,才想到不要同样地给别人找麻烦。

现在孔子说的是,只要我自己发现不要的,便不要再施给别人。

这是从根本上在严格要求自身的精华,不需要靠比较以后才想到别人。

十三、 (1)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孔子的“忠恕观”,意味着交往作为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沟通,首先要以对他人的关心友好、仁爱和善为前提,以宽厚善良的心地和包容开放的襟怀接纳对方,尽心竭力,与人为善。

十四、(1)D(是不要轻易乱说话,而不是不要轻易说话。


(2)一个人把工夫用在说话技巧上,却不用在道德的培养提高上,就好比一棵花枝招展的树木却没有根,在一时之间,它的假象会把人们吸引过去,使人们发生认识上的错误。

“巧言”的危害比这个还严重。

无原则地行善,便似姑息养奸,便如放虎归山,表面看来好像很仁慈,却不知对虎狼的仁慈,便会伤害更多无辜之人。

所以,君子不能不爱憎分明,不能一味地只想扬善而不讲惩恶。

十五、【解析】(1)“文”是掩饰之意,不是指“文才丰富”。

【答案】(1)A
(2)在人生的征途上,犯错误是难免的。

有过错却不改正才是真正的过错。

要想改正错误,首先就要正视自己的错误,不要试图去掩饰自己的过错。

十六、23、⑴忠,即尽心待人的原则⑵“仁”是“礼”道德情感的依据和基础,“礼”是“仁”在制度和礼节上的表现形式。

孔子提醒乐师注意脚下,向他介绍在座的仁,这都是相师之道,是礼节,孔子帮助乐师,能做到言辞恳切,礼节周到,态度诚恳,是有仁爱之心的表现。

(关系1分,结合材料2分)
24、正确。

“君子”的标准很高,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很难达到,“君子”一词的确寄予了孔子的美好理想,从某个角度来讲,孔子确实是一个理想主义者。

正是有了这样一种理想,才使人们有了追求的目标,有了奋斗的方向。

(3分)
十七、①从材料中找出4个成语既来之,则安之;分崩离析;大动干戈;祸起萧墙
②文中的”均无贫”与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均贫富”的意思是否一样?
不一样。

农民起义所提的“均”是“平均”之意,是站在穷人立场上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而孔子所提的“均”是指“各安其分”,即各个等级得到各自该得的部分,是站在富人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