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活动化教学的三点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活动化教学的三点思考
嘉祥县马村镇楚营小学刘建亭
所谓数学课活动化教学:是指数学课上注重学生在知识获取过程中的探索活动,注重知识迁移运用能力,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课堂上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善于组织学生适合学生个性特点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充分动脑、动口、动手,教学方法灵活多样,生动活泼这样一种教学形式。
在数学课中进行活动化教学,是为了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积极落实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抓好课堂这个主阵地,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在教学中,我有这样的几点思考:数学课活动化教学:是指数学课上注重学生在知识获取过程中的探索活动,注重知识迁移运用能力,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课堂上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善于组织学生适合学生个性特点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充分动脑、动口、动手,教学方法灵活多样,生动活泼这样一种教学形式。
在数学课中进行活动化教学,是为了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积极落实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抓好课堂这个主阵地,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在教学中,我有这样的几点思考:
一、提倡一个“动”字
大家一定熟悉唐代王维写的一首诗《冬晚对雪忆胡处士家》,诗中有这样几句:“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闲。
”诗人把风中竹的动势,满山积雪的清肃,雪花静花静地飘落,庭院因积雪而显得宽敞、洁净,描写得惟妙惟肖,每一句都是一副画,因此,此诗一向被人们视为咏雪名句。
其实,细细推敲一翻,诗人之所以描写到位,是采用了动静对比的方法。
著名的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而不是数学活动的结果———数学知识的教学。
一节数学课,如果老师动得多,那么学生可能就只是一个听众,静的机会多,失去了操作活动的机会。
学生的主体地位很难显现出来。
我见过一位老师在教学三年级的《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时,为了得出物体的表面和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叫物体的面积。
教师首先出示了学校为每班颁发的路队牌子(长方形的),让学生思考:要给路队牌子覆盖一层透明的塑料纸,需要多少大?学生说,不知道有多大?随后,老师就告诉同学们,等学完了今天的知识就知道了。
于是,教师进行新课教学,等讲完了面积和常用的面积单位后,他就来完成路队牌子的
计算题了。
我想,他一定会让学生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谁知道,他只提问了一个学生,就自己拿起手中的小正方形,来度量,学生一看就明白。
噢,只要拿手中的正方形来比一比就可以了,学生一下子“全会”了,但真正会了没有?从课的最后,教师设计的一个问题,我才明白学生前面的问题并非搞清楚。
“题中,教师出示了小明的房间,量出了一个长方形的长边和短边,让学生算一下小房间的面积,好几个学生不会做-------”我就觉得,若将老师前边的操作改为学生的操作,同学间的交流合作,那么,学生对于面积和面积单位的理解就真的明白了。
看来,教师的动不等于学生的动,课堂上只有让学生适时地多动,才能增加他们思维的负担。
二、突出一个“活”字
新的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注意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课堂是引发学生思维的源头,在数学活动化教学中,我们要突出一个“活”字,即思维活,思路活,做法活。
鼓励学生求异思维,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学活知识,用活知识,
比如:在六年级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后,我布置了这样的课外作业,让学生课外观察一下,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要计算哪些物体的表面积。
后来,我和学生共同讨论了这样一个话题。
学生举了很多例子,象造房子后,要粉刷教室和教室外面的柱子,就要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还有,工厂的烟囱是长方体的,火柴盒的形状是长方体的,老师办公桌的抽屉等,那么在计算这些物体的表面积时,是不是就照书上的表面积计算公式呢?学生马上说不是的。
因为教室的柱子比较高,不容易测量,于是,我让学生拿了火柴盒进行试验。
我们知道,火柴盒有内外两层,在计算外层时,学生通过实验,知道外层只有四个面,而内层呢,有五个面,他们通过实际计算,又发现在忽略火柴盒的厚度时,把外层四个面的面积和再加一个侧面的面积,就是内层的表面积。
再通过观察,学生还发现了工厂的烟囱和教室外面的柱子以及工厂里的通风管(长方体的)都只有4个面,所以在计算时,就要灵活应用所学的知识了。
--------学生通过出去看一看,想一想,课堂上议一议、算一算,把数学课的知识与平时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觉得学了数学非常有用,增强了学习的动力感和自信心。
三、强调一个“新”字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应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创造性,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
让学生在观
察操作、讨论、交流、猜测、归纳和分析、整理过程中,理解数学问题的提出、数学概念的形成和数学结论的获得,以及数学知识的应用。
通过这样这样的教学活动,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形成初步的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活动化教学中,我们更强调学生主动探索新知的能力。
比方说:在教学四年级《小数的性质》一课时,有位教师一上课,就让学生写两个自己最喜欢的小数,老师提问后就在黑板上有意写出了这样的几个小数,0.1;0.10;0.100,并在他们的后面都写上了单位名称米,让学生猜一下,这三个小数相等吗?学生意见不一,有的说相等,有的说不相等,老师没有马上下结论,而是启发学生以4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想一下,有几种方法可以证明他们是相等的?学生就进行分组活动。
经过热烈的讨论,他们想出了好几种方法。
接着,老师让同学们进行交流,有的学生说:可以画一画,再比较;有的说:可以在米尺上找一找;有的则说:用前面学过的计数单位也可以进行说明,------学生想出来的办法可真多,老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以肯定和认可,对他们的新发现加以赏识,报以赞扬!学生的学习热情极为高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