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2016)三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学设计(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走进大自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本课9个生字,并能正确书写。
2.掌握课文中的新词。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理解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
1.采用多种朗读形式,在读中感悟课文内容。
2.立于不败之地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从而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的感情。
2.通过品词析句,让学生感受语言美,增强语文学习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感情。
突破方法:通过反复朗读,抓住重点语段进行分析、体会。
难点:品析课文生动活泼的语言。
突破方法: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利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结合教师的点拨进行体会。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初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一、激情导入
深山小溪,红花绿草,飞禽走兽,蓝天白云……这一切多美啊!想去看看吗?来!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
二、初读感知
学生自由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掌握生字、新词。
1.学习生字
2.教师教读生字,注意引导学生边读边记住字形。
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正确、读流利。
2.同桌或小组内相互朗读、相互评议。
3.指导学生朗读,其他同学听后评议。
4.教师指导、点拨。
5.教师范读课文,学生体会。
6.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四、课堂小结
1.同桌之间进行朗读比赛。
2.小组间讨论交流初读课文后的体会。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品味课文的语言特点。
一、复习导入
检查生字、新词的掌握情况。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
二、精读研讨
1.学生再次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自质疑问,小组内合作、探究、交流。
2.教师引导,总结学生的疑问,形成问题组。
(1)什么是大自然,我们怎样走进大自然?
(2)走进大自然后我们该怎样体验、感受大自然?
(3)从大自然中我们能得到什么?
3.针对以上问题组,学生利用小组合作优势进行探究,教师巡视。
4.师生共议
5.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三、语言赏析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找出自己最喜欢的部分小组进行交流。
2.教师指名学生在班上交流。
3.教师出示问题,学生探究。
4.学生自主探究、交流,教师点拨。
四、思维拓展
1.照样子写话。
2.描一描,画一画。
课堂小结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分小组用一两句话赞美大自然。
板书设计
1走进大自然
纯洁
走进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美好
智慧
情感
2.《火烧云》教案
教学要求:
1.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及丰富的想象力和仔细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
2.能抓住课文中表现叙述顺序的句子了解叙述顺序。
了解课文是按火烧云的“出现——变化——消失”的顺序叙述的。
并懂得课文以“变”为主线,突出火烧云变化“多”与“快”两个特点。
3.学会6个生字:积累11个词语;会用“必须”一词造句;会照样子写“ABB”形式和用某种事物命名的表示色彩的词。
4.体会排比句在课文中的作用。
5.背诵课文第4——7节。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简介作者、出示课题。
自然界里有许多奇丽的景象,引动了无数的作家、诗人去描绘它们,赞美它们。
今天我们学习的《火烧云》是已故的优秀女作家萧红的作品。
谁来简单介绍一下萧红。
(萧红是三十年代的青年女作家,曾受到过鲁迅先生的关怀和帮助。
)
二、读课题,自学课文。
1.读准生字字音,读通课文。
2.按“上来了、变化极多、下去了”给课文分段。
板书:上来了(1-2)
变化极多(3-6)
下去了(7)
三、指名按段读文,并请同学思考问题。
1.人们为什么将一种云称为“火烧云”?课文中的哪句话点明了题意?
(第一段第2节)
出示: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彤彤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
2.自由反复朗读这句话,从词入手,请你谈谈你读懂了什么?(同桌讨论)
①从这句话看出火烧云有什么特点?(红)
②“烧”的意思和作用?
(“烧”字写出了火烧云的颜色、速度(动态)、范围以及“火烧云”名字的由来。
)
③除了“烧”字写出了火烧云的特点,这句话中还有哪些词也表现了火烧云的红?(红彤彤、一直、烧、好像……着了火)3.边朗读边体会这些词的作用。
四、导学第一段。
1.个别朗读第一节、思考:红红的火烧云的形成需要怎样的条件?你从哪里看出来?(傍晚——晚饭过后;夏季——乘凉)2.引读: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
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大白狗变成——,红公鸡变成——,黑母鸡变成——,小白猪变成了——,老爷爷的胡子变成——。
(1)它们的颜色为什么都变了?
(2)出示:“紫檀色”
注意“檀”的右下字形。
(3)为什么黑母鸡变成了“紫檀色”?
(黑+红=紫,紫檀木就是那样的颜色,看彩图左上角。
)
(4)出示课后题3:
读一读,比一比,体会排比句的作用:
霞光照得动物的颜色都变了。
大白狗变成红的了。
红公鸡变成金的了。
黑母鸡变成紫檀色的了。
像这样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紧密关联的短语或句子连成一串的修辞手法,叫“排比”。
指名一人读第一句,一人读二、三、四句,比较、体会。
(突出了地面上的景物在霞光映照下颜色变化的奇妙。
)
3.人们对火烧云的出现是什么态度?(“笑盈盈”)
4.请你带着笑意朗读第一段。
五、小结、读文。
1.今天我们读通了课文,给课文分了段,并且学习了第一段。
2.朗读全文。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家默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读通了课文,分了段,并且学习了第一段,今天我们以自学为主,来学习第二段。
这篇课文的叙述是以“变”为主线的,描写了火烧云变化的“多”和“快”两个特点。
二、自学第二段。
(一)出示自学题:(分组学习)
1.小组朗读第二段,找到分别描写颜色和形状变化的小节;
2.小组讨论,完成课后题1/②,用直线划出有关词语;
3.独立完成:把颜色归类,每一类再另外写几种
(二)大组交流:
1.指名小组朗读描写颜色的小节,填空并归类:
颜色变化(多):红彤彤金灿灿……
半紫半黄半灰半百合色……
葡萄灰梨黄茄子紫……
变化(快):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
2.四个“一会儿”构成了排比句式,齐读,体会作用。
师提示:除了表示变化快外,还表示了什么?
(突出了颜色变化之多,之快。
)
讨论:一般情况下,“一会儿”表示时间短,为什么在这里能表现出“变化多”呢?
3.师生配合朗读。
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这些颜色天空都有,还有些——。
4.指名小组朗读描写形状的小节,填空。
出示:形状:变化(多):马狗狮子
变化(快):一会儿过了两三秒钟忽然接着一转眼
5.自由朗读4-6节,体会马、狗、狮子的变化是一个怎样的过程?
清晰(逼真)——模糊(不见了)
6.小组分配朗读,两人读描写形状“清晰”的句子,两人读描写形状“模糊直至不见了”的句子,并圈出描写“清晰”和“模糊”的词语。
7.指名小组朗读,交流划到的词。
交流一节,集体读一节。
8.小结:可见火烧云的变化极多。
集体朗读4-6节。
9.试着背诵4-6节。
自背,个别背,集体背。
七、学习最后一段。
1.个别朗读。
2.学习词语:恍恍惚惚(由于事物变化快而看不真切、看不清楚。
)
文章中哪句话可解释“恍恍惚惚”,齐读。
这句话也说明了火烧云变化多。
补充板书:又像这个,又像那个。
师引读:必须低下头,揉一揉眼睛,沉静一会儿再看。
可是——
最后一句也说明了火烧云变化快。
3.背诵这段。
八、总结并朗读全文。
火烧云下去了,将迎来一个晴朗的夜晚。
大自然就是这样,此起彼落,彼落此起。
无限循环,变化万千。
不但诗人、作家热爱它,我们每个人都热爱它。
九、布置作业
1.火烧云是怎么形成的?
2.背诵4-7节
3.完成练习册。
板书:火烧云
变化(多):红彤彤金灿灿……
颜色半紫半黄半灰半白百合色……
葡萄灰梨黄茄子紫……
变化(快):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
形状变化(多):马狗狮子(又像这个,又像那个)
变化(快):一会儿过了两三秒钟忽然接着一转眼
3金色的草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本课的9个生字,会正确书写11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作者善于观察事物,养成认真观察的好习惯。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种方式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
2、让学生在感情朗读、表演、交流中体会、感悟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
3、鼓励学生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品位语言,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蒲公英的喜爱之情,激发学生善于留心观察身边事物变化的兴趣,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本课的9个生字,会正确书写11个生字。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善于留心观察身边事物变化的兴趣,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
教学准备:
课前收集有关蒲公英的文字或图片、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4会说话的草教学目标: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理解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呈现的画面教学重难点:
1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课时划分: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的生字新词
2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教学重难点
1正确认读本课六个生字,会写田字格内十个生字
2理解重点诗句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
1板书课题:会说话的草
2同学们看到这个题目,你想说些甚么呢?(学生大胆提问)是呀,我们都说草是有生命的,可草毕竟是植物,怎么会说话呢?今天就来学习这首歌。
二我阅读我了解
1简介作者。
雷抒雁,著名诗人。
20实际 70年代后期发表成名作《小草在唱歌》。
2自读课文,概括大意
本文通过写“我”仰卧在草坪上所看到及所想到的美好境界,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美,表达了人与自然的思想感情三扫障碍我快乐
1边读边划出不理解的字或不理解的词
2小组合作,交流认字方法
3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
仰卧:脸朝上躺着
喧嚷:好多人大声地叫
寂静:没有声音
四我会学齐合作
1出示生字卡片
2规范书写田字格中生字:仰、卧、狗、摇、旁、须、扎、爬、肩、棵
3注意“爬”的第四笔,与竖相连,“仰”的第四笔是“ ”
我回顾我感悟
1讨论:说一说这株草为什么会说话?
2指名反馈
五我达标我竞争
Yang wo xu gen zha jin pa xing jian bang
( ) ( ) ( ) ( ) ( )
生字开花
摇()()()扎()()()棵()()()肩()()()六作业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七板书:
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意,想象情景,体会作者真正融入大自然的情感
2根据个人喜好,背诵诗歌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体会意境
教学过程:
一我会学齐合作
1师范读诗歌,学生闭目想象画面
2指名说一说,你的脑海中呈现的画面内容
3引导想象:“我”除了听见小草在喧嚷,花在嬉笑,叶子在唱歌,还感觉到大自然的什么声音呢?展开想象
4 学生自读诗歌,找一找,小草说了什么?
“风啊,水啊,阳光。
我是一株会说话的草,我觉得我离不开你们,离不开脚下这黑色的土壤”。
5讨论交流这句话的理解。
“你们”指什么?
(“你们”指风,水,阳光也指脚下黑色的土壤。
“离不开”指草木本身对大地的依赖性,也只对大自然的依恋)
二我体会展风采
1组组pk ,全班交流,想象画面
2朗读诗歌
三我练习我能行
1“两只手像两片绿色的葵花叶,高高的伸向太阳,一只铁青的蝈蝈,大胆的爬在我肩上。
”
(1)作者把两只手比作了(),也说明他想与()融为一体(2)蝈蝈感受到了“我”对大自然的()
2
( ) 的阳光 ( )的草坪
3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四我思考我领先
树荫下,小河边,星夜里小河旁。
静静地坐一坐,躺一躺,你会有独特的感受,先和大家说一说再写一写
五作业:试写一首儿童诗
板书
5古诗四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本课8个生字,正确书写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过程与方法:
在两首古诗的对比朗读中,明了诗与诗之间的内在联系、迁移学法、体会诗文所描绘的感情和诗人抒发的真情实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体会诗人对故乡的真挚情感。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有关思乡之情的诗篇。
教学过程:
一、回忆旧知,引入新课
1、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我们以前学过的写思乡之情的古诗吗?
2、今天我们就再来学习四篇写思乡之情的诗。
揭示课题
二、初读古诗,认识生字
1、学生自由读古诗,遇到不认识的字采用问老师同学、查字典等方式来解决。
2、小组内读古诗,教师指名读。
3、教师检查认字情况。
三、品读古诗,理解诗意
(一)回乡偶书
1、师示范读
2、学生自由读
3、问:读完后,你明白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在小组内说一说。
4、全班交流
5、齐读、背。
边读边想象诗所描写的情景。
6、角色扮演,你能表演当时的情景吗?(学生试着表演)
(二)泊船瓜洲
1、学生自由读
2、问:你明白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3、全班交流。
4、齐读、背古诗。
5、问:如果你长时间离开家乡,你的心情会怎么样呢?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五、拓展延伸,课外积累
积累写思乡之请的诗篇。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这节课我们学习贺知章写的《回乡偶书》。
2、板书课题、解题。
二、学习《回乡偶书》。
1、简介作者及背景。
那么谁来介绍一下这首的作者?
2、齐读、指名读。
思考:这首诗讲了一件什么事?
3、借助课文注释及自学诗句,记下不懂的问题,然后小组讨论。
{学生自学讨论}
4、同学们学得真起劲,那么今天我们又学会了一首诗,高不高兴?那么放学回家后把这首诗给父母讲一讲好不好?
(1)分角色试练表演。
(2)指定小组在班上展示表演。
师:同学今天学的真不错,那么其他同学学了这首古诗后还有什么收获?
(生谈)
5、小结:诗人少小时离开家乡,年纪老了才得以重返家乡,离开家乡久了,一切都可以改变,惟有“乡音无改”,这无改的乡音里流露出诗人对家乡的深情厚意,同时又有淡淡的忧伤,那么我们能不能带着对家乡的思念,怀着淡淡的忧伤读一读这首诗。
6、指导朗读。
(试读、指名读、齐读、试背。
)
7、《回乡偶书》描绘了诗人告老返乡不被相认的情景,那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诗的内容,结合自己的想象。
试着将《回乡偶书》编成故事,再演一演。
(1)在小组内进行编演
(2)指定小组在班上展示演出,师生评议。
8、师模仿“记者”,采访“贺知章”。
9、感情朗读、想象情景。
三、布置作业。
(任选一题)
1. 为《回乡偶书》完成一幅诗配画。
2. 编故事。
反思:
在古诗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手段,孩子们会感到“易”“趣”“活”,课堂上不在是那种没完没了的单调重复的各种习题和可有可无的乏味的回答,学生的视野、思想也不被禁锢在小小的教室里,通过表演,诗中那鲜明生动的形象,真切感人的情景及耐人寻味的情感,都会深深地印到学生的脑海里。
爱表演是学生的天性。
学生要表演,首先要熟读课文内容,深入理解课文语言;其次要展开想象的翅膀,设计表演过程。
因此,课堂表演能促进学生正确理解并灵活运用课文语言,是学生进行语言实践的有效方法。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读出节奏、读出诗韵,读懂诗句,理解诗意。
2、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3、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培养主动积累诗歌的习惯。
4、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移情换景,想象画面,体验情感。
读中悟情,读中生情,读中赏文。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有一些小小年纪的同学们离家求学,一定经常挂念父母,对吗其实,这种思乡的情怀无时无刻不荡漾在每一个漂泊在外的游子的心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这样的诗.
1.导入课题(《泊船瓜洲》是一首脍炙人口,耳熟能详的诗,它是宋代王安石写的.板课题,(出示幻灯片1)
2.作者简介(介绍王安石).
在中国璀璨的历史长河中,杰出的诗人多如繁星,不胜枚举.而北宋的王安石就是其中耀眼的一颗璀璨的宝石
3.解题
(1)这首诗是作者从江西出发,乘船经长江前往京城为官,途经—— (瓜洲)时写的. ☆简介瓜洲:瓜洲,在长江的北岸,离南京不
远.(标注)
(2)诗题中的“泊”是停泊的意思。
(3)理解题目的意思.(把船停泊在瓜洲渡口)
(4)打算以什么方法来理解这古诗呢
二,抓字眼,明诗意,悟诗情
1.初读诗歌,感知内容
a.读一读诗,读准字音,并想想这首诗的意思.
b.正音:间,重,还
c. 明确诗歌的节奏处理.
2.指导阅读——抓字眼,明诗意,读中感悟
a. 第一句
找出第一句中的三个地名,结合注释,理解他们的位置和关系.画出他们之间的简笔画.(长江在诗中出现过吗长江横亘在京口与瓜洲间,把他们
看注释理解:瓜洲在长江的北岸,京口在长江的南岸,他们两地相距远吗何以见得 (一水)
读一读,读出距离短.
b. 瓜洲,京口隔江相望,而钟山又与京口隔着什么
还从哪里知道山很少(抠住“只”)
读一读,读出路程近.板书:离家近——应该还
c. 齐读前两句,指名说诗意.
过渡:诗人虽然离家乡这样的近,他是否能回到家乡呢从哪里知道 (明月何时照我还)
d.诗人在什么时候想到回家 (春风又绿江南岸)
板书:离家久——更应还
读读看,读出诗人心中此时什么感受
板书:思家心切——不能还
为什么不能还再读,读出思家不能回的无奈.
e.把这首诗完整的意思说一说
f. 感情朗读,你知道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三,指导欣赏——入诗境,悟诗情
过渡:(音乐伴奏:平湖秋月)
诗人们魂牵梦萦的思乡之情,往往因遇到某种机缘而奔涌而出.逆旅夜雨,明月高悬,夕阳西下,塞外芦笛等等,都会牵动诗人对故土的思念.诗人往往因之而挥洒自己的诗情.《泊船瓜洲》一诗中究竟是什么触发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感呢让我们走入诗人的环境,看看能不能与诗人产生共鸣.
1.引入情境,引导学生想象:
诗人此时可能站在哪里时间是什么时候他看到了哪些景物耳边会听到哪些声音心中会想些什么
扩展:一轮皎洁的圆月当空悬挂,会激起人多么美妙的情思啊!我们学过的哪些诗也描绘了美丽的月亮了
2.体会用字的精妙,深入感悟诗情:
(1)而此时正是什么季节诗人怎么说的 (春风又绿江南岸)
(2)江南的春天是什么样的呢 (出示幻灯片7)(乐曲梦江南)
现在把我们所见到的春景告诉想家的诗人吧!
可以送首诗或美丽的词语给诗人.
(3)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多美呀!花红柳绿,莺歌燕舞,一派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象,而诗人只用了一个字就表现出来了,那就是—— (
让学生谈看法,读出相应的感受.
四,归纳学法,拓展学习
1.小结:
《泊船瓜洲》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春的新绿,月的皎洁.色泽鲜明,让我们在头脑里,勾勒出一幅绚丽的图画.作者还抒发了游子们最真,最纯,最美的情怀——思念家乡.
2,总结全诗,归纳学法.
我们了解了诗人王安石与南京的关系,理解了诗题的意思;
板书:知诗人,解诗题
通过抓住关键的字,理解了诗歌的内容;
板书:抓字眼,明诗意
最后通过体会作者的情境,领悟了诗人的感情;
板书:入诗境,悟诗情
这就是欣赏诗歌的方法.
板书:欣赏诗歌
五、作业
1、把这首诗背给自己的家人听
2、搜集几首送别诗,抄在小本本上。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1.读写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古诗。
3.了解课文内容,理解诗人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
读准诗句,大体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诵读古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简介王维
世称王右丞。
王维诗明净清新,精美雅致,李杜之外,自成一家。
虽为朝廷命官,却常隐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居士生活。
王维又是杰出的画家,通晓音乐,善以乐理、画理、禅理融入诗歌创作之中。
苏轼谓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著名代表。
2.教师范读此诗。
说说你从诗中听懂些什么?
二.自主学习,读顺古诗。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诗。
2.集体正音。
3.同座相互检查读诗情况。
4.小组比赛读诗。
声音响亮,不乱喊乱叫;字音读准,诗句读通顺。
三.读懂诗句,诵读古诗。
1.课件出示注释。
来日:自故乡动身那天。
绮窗:镂花的窗。
著花未:开花没有。
君:朋友。
自:从。
2.说说诗句的意思。
3.教师点拨。
这首诗通过设问的方式,把自己对故乡的怀念表达出来,令人有悠然不尽的情致。
诗开头的两句,在设问中两次出现“故乡”的字面,看似重复,读起来反而觉得更加亲切。
接着又问道:“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你动身那天,我家窗前的那株寒梅,开花了没有啊?问得这样真挚,这样雅致,作者的思乡之情由此可见。
4.同座互相说诗句的意思。
5.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6.指名背诵这首诗。
三、扩展阅读。
1、你还知道哪些表现思乡之情的古诗。
2、背诵王维的古诗。
四、宋之问简介
宋之问(约656 —约712),字延清,名少连,汉族,汾州隰城人(今山西汾阳市)人,初唐时期的诗人,与沈佺期并称“沈宋”。
五、指导朗读
渡汉江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六、诗文解释
客居岭外与家里音信断绝,经过了冬天又到了春天。
离故乡越近心中越胆怯,不敢询问遇到的家乡来人。
词语解释
岭外:今广东省一带。
怯:畏缩、胆怯。
七、诗文赏析
这是宋之问从泷州(今广东罗定县)贬所逃归,途经汉江(指襄阳附近的一段汉水)时写的一首诗。
诗人记述了还乡之情,描写了一个长期在外,得不到家里的书信的人,回乡途中担心家里出事,遇到熟人也不敢相问的情景,主要突出了人物的心态。
6*泥姑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读11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把字写规范。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学生运用已有的识字方法,如: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通过配乐读、自由读、小组读等方式加深对课文的体验,通过感情朗读、抓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内容;学会自己提问题,自己解决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课文内容,让学生懂得主动关爱、帮助别人和珍惜被爱都是幸福快乐的,激发学生从平时的一点一滴做起,用实际行动给别人带去欢乐。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新课
1、师:同学们你们捏过泥人吗?都捏过什么?
2、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名叫《泥姑娘》,相信你学了这篇课文后,一定有很多的收获的一定会被泥姑娘的行为感动的!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认识新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