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玛》读后感1000字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爱玛》读后感1000字
《爱玛》是英国作家简·奥斯汀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

作品中主人公爱玛是个美丽、聪慧而富有的姑娘,同时也是一位不折不扣的空想家。

下面是作者给大家整理的《爱玛》读后感1000字,期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爱玛》读后感1000字1
好久都没写读后感了,算算也有八年了。

今天看了一下2002年3月11日也就是我读初三那年写的《爱玛》读后感,不由让我汗颜了。

以下是文章内容:
一部《爱玛》让我了解到在旧社会的英国是一个和中国封建社会的封建思想一样的国家,但里面那些表面上的礼物让我感到吃惊,如此不嫌累、烦。

里面虽然没有像《简爱》一样的寻求爱情,但里面却有让人感到奈特利先生对爱玛爱的执著。

它是让人以安静心态浏览的小说。

但它更让了解到要做一个怎样的人,就像爱玛一样在生活中,在奈特利先生的警告中去改正自己的不当态度。

让我感到爱玛确切是一个完善的人。

其中,文章中也显得让人觉得唠嗦,但能培养我的耐心。

看完后觉得那时的表达真的很差,句子不通顺,表达不准确,有错字,毫无中心,写的字也影响视觉。

当时就是把感觉写下来,再想写点什么时就什么也拈不出来了。

读后感里开头说到“让我了解到在旧社会的英国是一个和中国封建社会的封建思想一样的国家”这个我不知道当时我是怎么想的,但之后我也看了几遍《爱玛》(事隔三、四年后),我已体会不到初次看时的所谓“封建思想”,虽然《爱玛》里面也反应出有反对的东西,但我认为那是不同于中国的。

真是让人感叹阿!同样的人在不同的时候浏览同一本书,收获会不同,人长大了就是不一样,随着年领的增长知识面广了,知道和表达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提高,也有了自己的见解了。

不过里面写到的一些东西我确切未曾变过。

我期望成为爱玛一样的人,像爱玛一样有学识,但并不一定要在各方面都有天赋或成为才女,我只要自己有一颗不会厌倦学习的心,这样的心是不会空虚,这样的心是自己给自己能量,源泉不会枯竭。

爱玛最难得的一点是
能接受别人的意见,能知错就改。

他在当时算是才貌财的,享有着别人
少有的独立权也算是“一家之主”,这样的人本应是高高在上的女王,
应当不可一世。

但他没有,当他用言语刺伤贝茨小姐时,他是在检讨,
也用行动去挽救,或许贝茨小姐心里已留下了一个不可磨合的疤回不到
从前了,但他努力过了心灵就会得到救赎。

读后感中提到总是送礼,这
个是当年年幼无知的我想破头都想不明白的。

但现在这个疑问已不解自
破那是他们的文化、生活和义务。

文中抱怨《爱玛》罗嗦了,但现在看
来到我却不以为然了。

其实不是小说罗嗦,是译文写得很细。

细的东西
能让读者易懂,可以渐渐咀嚼一些细节。

不过当时读来真的是忍着躁性
一点点看下去的,想来最大的收获是耐心了吧!
这部小说就爱好爱玛的性情!爱玛,旧时期的人却是新时期女性的
代表-独立、主见、热情、活泼、聪明…或许就是由于有着共同点才产
生了共鸣,才在看第二遍后被这本书吸引。

不过爱玛就是爱玛,我就是我。

世界上美满结局的小说、性情各异的女主角何其多,我期望自己是
他们-有那样的性情和境遇。

但仿照是一件累人的事。

做自己没什么不
好的,最少我至始至终都会是我故事里的女主角。

但最难的却是做一辈
子的自己,我记录的一切不只是给自己的回想,更多的是记住自己的最初、记得自己是谁。

好了夜已深,最后一句是给自己的终止语:爱玛是
近乎完善的,由于他是被塑造出来的;我是有缺点的,由于我正在塑造
自己。

《爱玛》读后感1000字2
“爱玛。

伍德豪斯是个聪明,漂亮,又有钱的姑娘……”,小说《爱玛》的第一卷第一章第一句话,就用如此直白的语句,把女主人公
给概括了一下,也把她推到了一个人民大众的“对峙面”。

好像我们觉得,小说人物特别在开篇时,总是诸多缺点需要感悟,而不能那么优越。

而随着深入,我们也发觉爱玛的确有很多缺点:任性,自豪,看
不起人。

这对于19世纪早期比较守旧的英国乡村或许是非常正常的,
毕竟在那个门第观念很强的时期,有着3万英镑富裕家产和资深乡绅背
景的爱玛的确有这个权益,去为所欲为的乱点鸳鸯谱,去自恋自己的才
智和眼光是无可伦比的,去看不起或者厌恶一个个普通人,自由农出身
的马丁,贫困而又罗嗦的贝茨小姐。

而对于现代人,可能多少会觉得,
这样一个整天靠漫步,闲谈,娱乐打发时间的公主党,靠了些祖上流传
的财富和名声,如此自以为是的为所欲为虚度光阴,并非如何的得体,
如何的“体面”。

幸好有乔治。

奈特利先生,一个相貌,财富和家族名声都无可挑
剔的人,宝贵的是他的品德又是无可挑剔的,一个十足的名流。

从奈特
利先生的身上,终于领会了什么叫做真正的名流。

或许相比那日不落帝
国的无穷荣光,盎格鲁撒克逊的男人们流传至今的贵族气质和名流风度
却依然可以寻觅到很多踪影。

或许是奈特利的杰出,或许是奈特利的正确,爱玛面对这位亲戚时,能够相对的放下了大小姐脾气,比较客观的看待自己的不足。

但,
必须意识到,爱玛在这个问题上还是显示出了她的优点。

或许是绝不亚
于她“聪明,漂亮,又有钱”这些优点的宝贵优点,那就是能够看到自
己的毛病,并且能够认错。

承认毛病,说起来简单,但其实很多人未必
做到。

有多少人,特别是女人,是能够检讨自己的问题并且改正它呢。

终究爱玛也有一颗正直而仁慈的心灵,一个沐浴良好环境下的是非观。

她会犯毛病,但她能改正毛病,所以她又是完善无缺的。

而对于爱情故事,简。

奥斯丁的笔触又是如此嘲弄的。

从《狂妄与偏见》到《爱玛》,偏见,谎言,自以为是充斥着情节,就是如此的揣摩不透吗?或许就是
如此吧。

而在这些问题解决之后,会发觉其实爱情也很简单,奈特利自
己说在8年前就爱上了爱玛,而领会到这是在半年前,而真正表明却是
在最后。

同样的爱玛也是如此。

两个没来由的“独身”主义者或许早就
彼此吸引,却被些奇妙感情左右而不愿意认可。

幸好最后,最后没有错过,有了个好的结局吧。

可是人生中,可就未必了。

爱好简。

奥斯丁,是从她脍炙人口的《狂妄与偏见》,一个英国
味道十足的作家。

而描画的也多是些19世纪早期守旧的英国乡村里中
产阶级的生活。

阶级观点不去评论,从文学角度来说,奥斯丁的细腻文
字也让人佩服,一句句问话后,总能有个比想象中更精妙的回答。

而前
后的铺垫,英国式的幽默,又让小说非常丰富。

和很多名人一样,简在
200年后的今天或许已经成了英国最受欢迎的作家,乃至在一战时,她的小说成了抚慰伤员的精神良药。

我想她获得的荣誉是完全受之无愧的吧。

《爱玛》读后感1000字3
《爱玛》是英国着名女作家简·奥斯丁的第五部小说,写作技能已是出神入化,此书和奥斯丁的其他作品一样着墨与凡人杂事,场景情节多比较平淡,却好像有种魔力,吸引读者不断地融入书中的氛围,直到读到结尾才能罢休。

这本书我在初中的时候就读了,最近又重温了一次。

这部小说也是环绕着女主人公的择偶活动展开,奥斯丁以女性细致而敏锐的角度,着力揭示出当时英国社会潮流中,以婚配作为女子寻求经济保证、提高经济地位的恶习,重门第而不顾女子感情和做人权益的丑陋时尚。

文中描写了几对年轻男女的爱情,以谜一样的故事,娓娓道来,更是耐人寻味。

奥斯丁通过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使人物栩栩如生,出现在读者眼前的是一场场杰出的舞台剧。

《爱玛》这个故事是产生在一个英格兰乡村和邻近地区中产阶级的生活中,这里的人们熟悉对方,就像我们中国的村庄一样。

但是与中国的习俗不同的是,英国人的社会等级观念比较强,普遍认为:贵族或者是社会比较上层阶级的人们不应当与下层阶级的人交往,他们认为这样会有失身份;特别是结婚问题,如果一个有一定社会地位的男士与一位没有家庭背景的女士两情相悦,乃至到达谈婚论嫁时,这肯定是遭到其他人的鄙视和侮辱,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笑柄。

《爱玛》中的主要女性角色均寻求与男子思想感情的同等交换与沟通,要求社会地位上的同等权益,坚持独立视察、分析和挑选男子的自由。

这或许在我们现在看来没什么了不得,但是在当时的英国社会确切一大步的进展,特别是女主角爱玛·伍德豪斯更是最特出的例子。

此书是站在爱玛的角度摸索问题,让我感觉到这女子是如此的与众不同。

她相貌端庄,聪明开朗,生长在富贵家庭。

她并没有想过嫁人,乃至还说:以后都不嫁人。

乃至做起红娘,为她的好朋友哈丽特·史密斯小姐
做媒,她尽力为地位地下的女子寻觅社会地位比较高的配偶,但结果常
常与她预见中的不一样,闹出许多始料不及的见笑。

爱玛是个聪明的女孩子,但是她并不是完善的,她的缺点是过分
自行其是,稍稍自负。

每当奈特丽先生指出她观点中的不妥处,或许是
对某人的评判与她不同时,她不会立刻检讨自己,乃至一意孤行,但到
最后结果出来和她预想中不同时,她总会寻思、总结自己的毛病。

爱玛同样以自己方式帮助别人的是书中的主要男主角,奈特利先生。

奈特利先生我认为是在全书中最为明智的一个人物。

奥斯丁把奈特
利放在最苏醒的地位,用他的语言指出她认为的社会的恶习。

他对于那
个“认为自己所作所为并不感到后悔,依然认为自己在判定女性权益和
女子的奥妙心理方面比他能力强”的爱玛是包容的。

又如,在一次舞会上,看到社会地位低下的哈丽特·史密斯小姐遭到藐视的冷遇时,他挺
身而出,协助她度过难堪局面,对谄上欺下的行动进行打击。

与爱玛相
反的是,他鼓励地位相符的哈丽特和罗伯特·马丁之间的真情相爱,便
给予一定的帮助,让有情人终成眷属。

奈特利先生是在本书中我比较爱
好的角色之一。

《爱玛》读后感1000字4
爱玛也许是简奥斯丁所有着作中最不讨人爱好的女主角,她张扬
而高调,她看待事物非常表面,对自己的情商和智商相当自信,认为自
己所想的都是正确的,热衷于视察别人,同时观赏自己的判定力,读者
比她看得高一些,所以她的一切想法和推断都显得那么荒谬和不可思议。

爱玛沉醉于自己高高在上的地位,在脑海里为身边的人牵桥搭线,而她的标准基本是门当户对,社会地位和财富家世是否匹配,所以当一
个农民出身的Mr. Robert Martin向Harriet Smith求婚的时候,爱玛
立刻觉得这是非常不合适的。

故事中显现了一位和爱玛气质相仿的男士Mr. Frank Churchill,也是一个看事物很表面的人,他看他的未婚妻从头到尾只歌颂了她的容貌,她的肤色,她的外表是如何娇美,他的欢乐体现在这些细节上。


们一拍即合,Mr. Frank Churchill是一个非常擅于阿谀女性的男士,
而爱玛特别享受被人阿谀,哪怕到最后所有人都被Mr. Frank
Churchill的谎言和骗局所震动了,他的几句“发自肺腑”的阿谀阿谀
的道歉就又让爱玛觉得他还是可爱的。

这个故事中几乎没有一个特别理智的人物,所有人都在Mr. Frank Churchill的表演中做着观众,除了男主角Mr. Knightley。

这个男主
角承当了小说中所有的理性,公平,尖锐,深入,风度和高尚的人格。

他是爱玛的人生导师,帮助她渐渐纠正自己愚昧的眼光和自以为是的判
定力。

每一件荒谬事件都是Mr. Knightley给爱玛上一课的背景。

他们
有很屡次直面对方的冲突和争执不下,Mr. Knightley的分析能还原一
个理性世界的真相,而爱玛却总是走在真相的背面,可喜的不过是爱玛
特别崇拜Mr. Knightley,他有能够让爱玛反思自己的气力和影响力。

就在这一路引导和教训中,他们走到了一起。

我想,他在对爱玛一点一
滴的完善中爱上了他的“作品”。

而爱玛最后对Harriet Smith嫁给Mr. Robert Martin的喜悦并不是由于她重新认识到Mr. Martin的个人魅力,摒弃了她的传统思想,而只是对自己为Harriet几次误入歧路不
必再负责和内疚而终于轻松了罢了。

我很难去观赏这个爱玛,她就像是
一个高高在上的公主,需要别人阿谀和歌颂,虚荣和自私。

所以当小说中显现类似于她这样的更加虚荣更加不可一世的人物时,爱玛就不再显得那么不堪了。

故事中终究结婚的对儿,都不是爱情
故事,而是在一场伦敦郊外的城市之间相互寒暄的社交圈子的配对游戏,可能只有Mr. Robert Martin是一个在相对底层的真心真意的小人物。

《爱玛》读后感1000字5
简·奥斯汀的小说已经读到第四本,我们常常从她的笔下获益很多。

浏览并认识每本书里的人物,我们看到真善美,也看到了自私、贪婪、刻薄以及无德。

我们应以此为镜,照出自己的弱点与不知,时刻提
示着自己,向往真善美的道路,而不是在泥泞处停滞不前。

或许我们都期望像伊丽莎白一样聪颖自豪,也愿意如埃莉诺一样
理智平和,面对世事更能有范妮的坚忍与哑忍……而爱玛看起来完善无
缺,聪明富有,美丽仁慈。

她好为人做媒,热情而又颇为矜持。

爱玛的
好友哈丽特在她的误导下,竟然以为埃尔顿先生和奈特利先生分别爱上
了她,差点错过真心爱上她的马丁先生。

所幸的是,简·奥斯汀永久成
全有情人,爱玛接受了奈特利先生的求婚,哈丽特与马丁先生花好月圆。

人们难免不产生做媒的动机,本人至二十岁开始,便坚持不懈地
搭桥牵线,但目前来说仍未能成功配对。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当年在老家,为好友和同事做媒。

我的好友性情纯朴,温顺大方,典型的贤妻良母。

而我有一位男同事性情慎重内向,文质彬彬,绝对是位好好先生。

我大
胆地为俩人制造机会,认识然后任其发展。

结果男同事家在农村,许多
思想与生活观念与我的好友迥然不同,没交往多久便不再一起了。

旁人
的看法始终是片面的,一段感情的结局,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每个人在成长的进程中难免会有一段稚嫩的时光,我们会受他人
的影响,产生并非自己摸索后的判定。

埃尔顿先生明明是爱好上了爱玛
小姐,可爱玛却把他的示爱全部当作暗恋哈丽特的表现,真是令人啼笑
皆非。

奈特利先生对爱玛小姐藏而不露的深情,完全被爱玛所忽视,她
一心想成全哈丽特的好事,并没有发觉自己的幸福所在。

直至当她误以
为奈利特爱上了哈丽特,意识到自己对奈特利先生的感情时,才完全明
白过来。

“她(指爱玛)出于让人没法容忍的自负,以为自己能看透每个
人内心的秘密;出于不可宽恕的自大,硬要安排每个人的命运。

结果,
她一次次地犯毛病。

她也不是一事无成——她造成了危害。

她害了哈丽特,害了她自己,而且她还很担忧,也害了奈特利先生。


而奈特利先生不会由于爱上爱玛小姐,便纵容骄惯,他向来直言
不讳,用心良苦。

有次不经意的玩笑中,爱玛抢白了贝茨小姐,奈特利
先生及时地对爱玛说:“如果她(指贝茨小姐)很有钱,我可以容许偶然
多看看她的可笑之处,而少看重她的仁慈之处。

如果她是个有钱的女人,我可以听任无伤大雅的荒唐行动,不会为了你的冒昧举动同你辩论……
她家境贫困……她的处境应当引发你的同情。

你这件事做得真不像话”。

爱玛为此惭愧难当,“时间也没让她安静下来。

她好像越想越难受。


从来没有这样沮丧过。

……一路上爱玛感到泪水在顺着脸颊往下淌,尽
管很惊奇,她并没有试图去抑制。


真正的朋友和恋人应如奈特利先生一样,勇于指出你的毛病与不当,使得你不断进步,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爱恋。

而事实上,我们常听
不进逆耳的忠言,阔别指出自己不妥处的朋友,或是绝不在乎地批评丢
掷脑后……多年以后,当我们还能忆起这些忠言良意,体会到个中滋味,感受一定不同。

简·奥斯汀的小说并非只是单纯地描写男女之间的爱情,她笔下
的人性向来是丰盈饱满、入木三分的。

对照小说里的众多人物,我们常
常能找到自己所爱好的每一类人物,自己厌恶的每一种人,提示自己千
万不要成为那自私自利的模样。

面对着这面明镜,我们清楚地从中看到
自己的模样,自己想成为的样子,令人厌恶的无才德的人,庸庸碌碌平
淡一生的人……,我们将更有勇气去面对,曾经的过往和充满美好的未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