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烈老师教你学形意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烈老师教你学形意拳
早在2005年,他就在一次书面发言中对孙门弟子提出几点希望:
第一:让孙氏武学发扬光大是是孙门弟子共同的责任:大家无论师承何人,辈份长幼,技艺高低,同为孙门弟子,每一个人都肩负传承孙氏武学的重任。
第二:我常说的一句话:眼高,手才有可能高。
只有经常观摩正规的演示,才有可能提高自身对孙氏武学认识,才有可能出真功夫。
第三:真功夫是练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希望大家在习武过程中不断进行自身反省,通过交流找出自身的差距,认真练习,了解孙氏武学的真谛。
第四:有标准才能复制,才能真正有规模:传承孙氏武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扩大同门弟子规模,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有可能了孙氏武学。
张烈老师教授武术一直以“弘扬武术精神”为己任,使学生们在习武的过程中树立坚韧、自强的精神,并将这种精神融入工作生活态度、让这种精神影响更多的人。
他坚持用科学观点解释武学。
在他的随笔中曾写道:“科学发展到今天,我们在太空已见到完整的地球,则不必再引用先民们所讲的天园地方的说法了;武术也是一样,应用今天的科学观点去理解它、剖析它、证实它”。
教学目录:
1,试验一:练习内家拳的共同感觉
2,试验二:含胸拔背
3,试验三:垂肩坠肘
4,试验四:虚领顶劲
5,试验五:肩胯相合、以脊椎为轴的身体转动
6,形意拳基础训练一:蹲起
7,形意拳基础训练二:转身卧腿下蹲
8,内家拳基础训练:找到练拳时应有的感觉(一)
9,内家拳基础训练:找到练拳时应有的感觉(二)
10,综合试验一:原地崩拳(1)或称原地出拳、原地打拳
11,综合试验一:原地崩拳(2)
12,综合试验一:原地崩拳的视频讲解(1)
13,综合试验一:原地崩拳(3)
14,综合试验二:利用身体速度的试验
15,实验总结:“整”字的涵义
16,基础训练三面对墙壁下蹲法
17,综合试验一:原地崩拳的视频讲解(2)
18,基础训练蹲起的视频讲解
19,《找到练拳时应有的感觉》的视频讲解
20,张烈老师对练习形意拳的要求
21,关于内家拳共性的视频讲解
22,孙氏形意拳:三体式序
23,孙氏形意拳:三体式(1) 标准站立
24,孙氏形意拳:三体式(2) 两个需要统一的概念
25,孙氏形意拳:三体式(2) 两个需要统一的概念的视频讲解26,父亲,是要用一辈子去读的那本书——写在父亲逝世百日27,孙氏形意拳:三体式(3) 三体式的标准下蹲(预备式)28,孙氏形意拳:三体式(4) 三体式的出左脚
29,孙氏形意拳:三体式(3)标准下蹲(预备式)的视频讲解30,孙氏形意拳三体式(4)三体式出左脚的视频讲解(上)31,孙氏形意拳三体式(4)三体式出左脚的视频讲解(下)32,孙氏形意拳三体式(5)三体式上肢动作的练习
33,孙氏形意拳三体式(6)真正的三体式正规练习
34,孙氏形意拳三体式(5\6)三体式的上肢动作及到位的三体35,孙氏形意拳三体式(7)进一步深化学习三体式(上)
36,孙氏形意拳三体式(7)进一步深化学习三体式(下)
37,孙氏形意拳三体式(8)学习三体式的总结
38,孙氏形意拳三体式(7/8)练习三体式的总结
39,孙氏形意拳:劈拳学序
40,孙氏形意拳:劈拳学(1)
41,孙氏形意拳:劈拳学(1)的视频讲解
42,孙氏形意拳:劈拳学(2)
43,孙氏形意拳:劈拳学(2)的视频讲解
44,孙氏形意拳:劈拳学(3)
45,孙氏形意拳:劈拳学(4)
46,孙氏形意拳:劈拳学(4)的视频讲解
47,孙氏形意拳:劈拳学(5)
48,孙氏形意拳:劈拳学(5)的视频讲解
49,孙氏形意拳:劈拳学(6)
50,张烈老师随感录
正文
1,试验一:练习内家拳的共同感觉
孙禄堂先生曾经讲过,形意、八卦、太极三拳形式不同,其理则同。
这个论点已被广大习武者接受,已成为习武者的共识。
为体会练习这三种拳术的共同感觉,让我们一起做一个试验。
两脚并立,或两脚距离与肩同宽,身体站直。
简单地说,站立的姿式就和天安门国
旗班的战士一样挺拔。
在这种直立的基础上,头
努力向上顶。
注意头向上顶劲时不可以破坏原有
的站立姿式。
你自己知道头在努力向上顶,站立
的外型不可以有变化,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绝不许
向上仰头。
这时你可以体会到头向上顶和肩向下
垂其实是一回事,是一个问题的两种说法。
换句
话说,你要是缩脖就一定端肩。
这是练习内家拳
的一个规矩,练拳时头始终要竖直向上顶着劲。
在身体站直、站正的基础上,两臂侧平举,
要不用力的自然抬起来成水平。
所谓自然由两侧抬起,即两手可稍靠前,两臂夹角可成170度,这样的两臂抬得很自然、很舒服。
两手是自然抬起的,肯定手心是向下的。
两臂抬平后,两手尽向远处伸展,而且这种向远方伸展的努力不可间断,真好像是要把两手臂伸展得抱住了地球一样。
虽然手在不断地努力向外伸展,但原来站好的身体要依然如故,
身体依然正直,头依然始终向上顶着劲。
这时
你两肩会感到发酸、发沉。
(说明:左右臂均与地面平行,本片因拍摄角
度显示左手略高,编者注)
两手在向外伸展的基础上,把两只手立起
来:令手指朝上且手指尽量直,不要弯曲。
这时由两掌心继续向外努力顶劲,手指也
尽力的竖直,你的手指会有一种酸麻痛胀的感觉,这种感觉和做针炙治疗时的感觉差不多。
当你做得正确,这种感觉不单在手指,而且你的小臂、大臂、腋窝都会有这种感觉。
如果你做得很认真,很到位,你也会感觉到你的手掌心发热,甚至感到掌心向外发出热气,也有人感到掌心向外冒风。
你首先要找到这种感觉,要记住这种感觉。
而且要做到一抬起两臂、认真一做马上就能有这种感觉;即使两手不向上立也能找到这种感觉。
逐渐减小两臂的夹角,直到两手平行着向前推也能找到这种感觉。
则可以说你已经基本找到了练习内家拳的感觉了。
练过气功的朋友可能会称这种感觉叫得气,据说气功要很长时间才能有这种感觉。
你现在不是很快就有这种感觉了吗?所以你千万不要认为这是气功的得气,可以暂时理解为通络或抻筋。
这个问题在以后讲内家拳的“整”时还要细说。
我认为练习内家拳时,不论形意、八卦、太极练习的过程中,自始至终都应当有这种感觉。
这种感觉也是三派拳术形式不同其理则同的一个内容——即感觉相同。
2,试验二:含胸拔背
有很多爱好武术的朋友到我这儿来共同研究武术,当我叫他们把身体站直,站立得
要和受检阅的仪仗兵一样,挺着胸、站得笔直时,
问题就来了。
不是说练内家拳要含胸拔背吗?结
果他们给我做了示范:前胸微向内凹、两肩扣着,
这样的胸即为“含”;此时后背微驼,再加上两
肩前扣,后背真的有“拔”的感觉,而且“拔”
得很圆(由于两肩向前用力,应说后背是被横着
抻圆的)。
不管怎么说,绝对是一个小罗锅。
这
也许是流传中的张三丰“颀而伟、龟形鹤背,大
耳圆目,须髯如戟”的影响所致。
孙存周老师教我练拳那么多年,始终都要
求我要把背挺得直直的,即脊骨要挺直,绝不可
向前弯曲。
孙存周老师不论平时还是练拳,身体总是笔直的,这也是我一直说他是个帅老头儿的原因。
我认为,一个帅小伙练了几年拳,结果反到成了罗锅,穿上西装都不漂亮,这是肯定不对的。
我们练武,应该是越练越健壮、越练越漂亮。
下边请大家与我一同做“含胸
拔背”的试验。
首先我们做拔背。
其实我们上一个试验已
做完了拔背:即把身体挺得笔直,挺起胸来,站
得和仪仗兵一样。
这样背总归是拔起来了。
这明
明是挺着胸怎么能说是含胸呢?先别急,我们接
着往下试。
在站直的基础上保持身体各部分不变形,
向前抬平左臂,将左臂尽量向前方伸展,只是尽
全力向前伸,同时注意前伸的左臂要尽量放松。
这时用右手去摸你的左胸的胸大肌(即胸脯肉),
应当是软的,因为你是放松的。
你做得越正确、越到位,你练内家拳那种感觉也就越大,你的胸大肌也越松软,甚至会感到整个左臂除向前伸以外,几乎完全放松,一点也使不上劲。
尤其是将左手向上将手指竖起来,那种酸麻胀痛的感觉应该达到若不是强忍着,几乎要坚持不住。
这时胸大肌会越发的松软,左臂也越发的放松。
这时你放在左胸上的右手还会感觉到:胸确实是含着的呢。
虽然脊骨挺得笔直,可的胸确实不是挺着而是含着的。
通过这个试验,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拔背就是将脊椎挺直,含胸就是松肩,也就是尽量的向远处伸展手臂。
当手臂是弯曲的时候,则自然是松肩啰。
请你记住这种感觉和找到这种感觉的方法,逐步地把它运用到你所练的拳中去。
你定会感觉到姿态变美,体会加深,更能体会到拳的真谛。
3,试验三:垂肩坠肘
垂肩在前边我们已经做过试验。
垂肩就是头努力向上顶,顶得越是用力,肩垂得也越好。
经常练习内家拳的人,确实都有些溜肩膀。
有的朋友问我,练了半天结果练成溜肩膀,这是不是会影响形象,使自己变得不美了
呢?其实不然,溜肩膀会使你的脖子显得略长,
既然肩都练溜了,肯定是下了功夫。
练到这种程
度,你的脖子肯定也粗了,两肩头的三角肌(即
俗称的虎头)也大了,一定会变得更精神、更漂
亮。
另外,端肩膀也绝不是什么好词,“寒肩
高耸”是描述痨病腔子的形象,“像个缩脖子
鸡”也不是描述形象美的词儿。
这就好像你坐在
最后一排看芭蕾舞,虽然你看不清演员的模样,但脖子最长的演员一定能最先引起你的注意。
朋友,练吧,使你的肩垂下来,你会感觉到变得像一只天鹅一样,尊贵、高尚。
关于坠肘,有的人认为坠肘就是“肘不离肋”,也有人认为坠肘是胳膊永远不伸直,大胳膊(即肱骨)总是有些下垂,不能使肱成水平或上举。
关于坠肘我有自己的理解,这也是多年随孙存周老师学习、改正,逐步体会出来的。
下边我们共同做坠肘的试验。
我们仍以左手为例:先将左臂手心朝上,如
手托一物向前自然抬起,手的高度与心口齐,这
时肯定是胳膊窝朝上,肘尖朝下。
在这种基础上,转动手腕和小臂,使手心朝
下;也可在手心朝下的基础上将手立起来,成为
手掌向前推。
注意,不论是手向下按(即手心朝
下),还是手向前推,都要保持着原来的胳膊窝朝
上,肘尖朝下。
现在结论有了,不论胳膊怎样运动,都要保持
肘尖朝下,这就是坠肘。
大家应多加练习和体会,把坠肘运用到你所练的拳中,要形成一种习惯。
由于坠肘是大臂不动,只是腕和小臂转动,所以有的书上写成“胳膊如拧绳一般”。
经过长期的练拳,坠肘应该形成一种习惯,这时你会发现你胳膊的控制能力增强了。
当你伸直胳膊,手不动,肩也不动,这时肘可以转动,当你的坠肘还没形成习惯动作时,
或称下的功夫还不到时,手、肩不动,肘是转动不了的。
要是也想体会一下转肘,将手按在桌子上,这时则是很容易做到。
为什么要坠肘将会在有关的论述中一并说明。
4,试验四:虚领顶劲
真是有不少朋友和我讨论过这个问题。
关于顶劲,前边我们已经做过头向上顶,同时也是肩向下垂的试验。
顶劲,一定是头向上顶,这一点是容易统一的。
可能是一提到“顶”,则首先想到了牛羊,因为它们都是用头去顶。
也听到过一些行家讲解“虚领顶劲”,是将头“虚虚领起”。
为什么叫“虚虚领起”
呢?是因为头即要向上顶劲,又要转动自如,所以是
将头“虚虚领起”。
我听了半天还是听不懂,弄不明
白。
下边咱们按照我的理解来做个试验。
所谓虚领的领,我不认为是“带领”的“领”,
也不是“领东西”的“领”,这个“领”是衣领的领,
而且是指中式褂子的立领(因为那时还不时兴西服和
T恤)。
为什么叫“虚领”呢?如果你高昂着头,你的后脖梗
一定和衣领贴得很紧,脖子和领子贴得很紧则应称之
为“实领”。
如果我们收一点儿下巴,把颈项竖起来,
这时你的后脖梗会与衣领似挨不挨,这不就是“虚领”吗?
也许有人会觉得我把武术中的理论,或者是人们心中神秘莫测的高深理论看得太简单,说得太通俗,是不是对武术理论有些贬意?其实真是没有贬意,这么多年来老师是这样教的,我也是这么练的,绝对是从实践中体会来的。
再说,理论是指导行为的,如果不说简单,人们又如何去练习呢?别看说得通俗简单,真的做好还是很不容易的,应记住这样一句话:越是简单的也就越复杂。
在“虚领顶劲”的试验中,你可能会有这样的体会:当你做得正确、到位时,你的脖子会梗梗着,会感到有劲、精神,似乎产生一种无坚不摧的尚武气概。
有些事情确实是相通的,不信你注意一下美国拳击运动员泰森,他比赛时虽然赤着背,但你看他的脖子是不是也在做着“虚领顶劲”?!
在练拳中,“虚领顶劲”要变成一种习惯动作:精力特别集中的练,瞪着眼、自己真有一种像牛犊子似的感觉,即所谓“气惯于顶”,这样确实会加强头部的冲撞能力。
中学时曾逞能将一个一公分多厚的松木门板用头撞得断裂,除了头有点疼的感觉基本没事。
不过大家千万不要去做撞门板这样的试验,没有意义。
我说这些绝不是吹虚自己武功有多强,只是把我做过的傻事告诉你们,叫你们别去干。
你想,当年头撞木板时要真是把脑袋撞出毛病,哪可能现在和大家谈练武术的自身感受。
注意:现在讲述所有试验均围绕着内家拳的“正”和“整”。
开始先将“整”搞清楚,这是所谓内劲的基础;“正”则是为了更进一步“整”和规矩。
5,试验五:肩胯相合、以脊椎为轴的身体转动
在太极拳练习中,经常会听到“腰如车轴身如车轮”或“手如车轮”的说法。
内家拳中也经常会听到“以腰带手”的说法。
反正我是弄不明白怎么“以腰当车轴”,又怎样能以身体当车轮围绕着腰这个车轴转动。
另一说是“手如车轮”,这里手我们理解得可以宽一些,是连胳膊带手。
但胳膊是长在肩上,又怎么能围绕着腰转动呢?我并不是故意咬文嚼字:身可以理解为躯干,手可以理解为手臂,这是很难由腰来控制转动的。
什么是腰呢?每个人系皮带,对腰的概念是明确的,没有必要按医学概念搞得那样精确。
一般说就是肋骨下沿到胯骨轴这一段称为腰。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能听到:“慢点儿,小心,可别扭了腰”。
“扭”比“转”的活动范围小多了,扭都能伤害腰,我觉得更不能转。
腰在人体中绝对是比较脆弱的部分,非常容易受到伤害。
所以经常可以听到诸如腰扭伤、腰椎间盘脱出、腰肌劳损等病的名称。
所以如前所讲,突出腰为关键的说法,我即理解不了,也就不去考虑它。
因为孙存周老师教我的练习方法中,基本上没有腰的事。
“肩胯相合”这一说法是被广泛接受的。
什么是“相合”呢?“相合”可以理解为关联着、呼应着。
对于肩与胯来讲,是应当左肩与左胯在一条垂线上,右肩与右胯也在一条垂线上。
这样一来,我们的躯干像一块长方形木板一样被固定下来了。
两肩如同木板的两个上角,两胯为木板的两个下角,为什么要这样固定呢?这都是为了保护我们这个脆弱的腰。
事情往往是相通的。
你看那些举重运动员,他们提起杠铃时腰挺得直直的,是用腿的力量将杠铃提起,整个躯干也是像一块木板一样被固定住了,其实这也是“肩胯相合”,只是人家不那么说。
如果举重提杠铃时不是挺直腰,而是弯着腰,使肩胯不在一条直线上,也就是故意使肩胯不相合,其结果肯定是腰部受伤。
你应该记住,今后搬抬重物时首先要挺直腰,做到肩胯相合,然后用腿的力量往起搬抬,这样你的腰没有动作,不容易受到伤害。
我们再回到练拳上来。
练拳中身体肯定要经常转动。
现在肩胯相合了,躯干像一块不可弯扭的厚木板。
身体在转动时,好像在脊椎中间插上一根钢棍,这根钢棍似乎是垂直固定在地上的,整个躯干的转动只能是以脊椎为轴的转动。
比如身体向左转动,则由腿的动作使左胯向后收(或称向里收),右胯向前放(或称向外放),使身体以脊椎为轴向左(逆时针)转动;若身体向右转动,则是右胯向后收,左胯向前放,使身体仍以脊椎为轴向右(顺时针)转动。
试验肩胯相合以脊椎为轴的身体转动时,两脚可与肩同宽,两腿微曲即可。
基础好的朋友也可以以马步做此试验。
此试验的关键是身体的转动是以假设脊椎内有个与地面
垂直固定的轴,身体是在这个轴上左右转动的。
这个假设的轴绝不可以歪斜、晃动。
否则你做的一定是臀部来回甩动。
作个比喻,此试验要做成你的身体的转动,就好像是自行车的脚蹬子一样,只是转动,没有摆动。
方形的脚蹬的四个角,就相对应看成两肩两胯。
此试验看似简单,若真的想做得正确需下功夫仔细体会。
现在知道身体应怎样转了,但是转的角度也是非常关键的。
你试验时最好是面对墙壁,你的前胸与墙是平行的,头很正,目视正前方一个固定的点。
两胯一收一放使身体转动,当转成前胸与墙成45度夹角时则应停止转动。
这要成为习惯。
转多了,转少了都不对,就应该是45度。
而且身体转动时两眼始终盯住正前方固定的目标,所以头纹丝没动。
编者提示:作这个试验开始熟练时,不要忘记同时体验“虚领顶劲”
增加形意拳基础训练的原因
形意拳动作朴实无华,看似简单,真正想学好就会感到有一定难度,真是应了:“越是简单的就越是复杂的”那句话。
很多人认真的练了很长时间的形意拳,但动作仍不规
范,且练拳的效果也不明显。
形意拳的基础是三体式,练习三体式确实
有一定难度。
多年来形意拳的教学都是上来就学
三体式,用三体式来练三体式。
对于一个没有任
何基础的人,一开始就练三体式,就像没上过小
学的孩子直接上中学,肯定极为困难,甚至说根
本不可能。
简直无法想象该如何教?如何学?一
切事物的发展都应循序渐进,都应有基础才行。
发现了问题,就要解决问题。
所以我在形
意拳
教学
中增加了基础训练。
完成基础训练后再练三体
式,腿的肌肉有一定力量后才有资格练习三体
式,就相对简单易学了。
基础训练一蹲起
一、预备式:两脚距离同肩宽,两脚尖略
外展,使两脚成约60°,身体直立,挺胸抬头,
两眼看天花板,这是为了确保你挺直脊背,两
臂弯曲并抬起使小臂与胸平行,与肩同高,两
手自然握拳。
二、下蹲:两腿弯曲下蹲,眼睛一直看着天花板,这是为了保证你下蹲过程中躯干始终保持竖直下降,不会出现弯腰撅屁股的错误动作
下蹲时膝关节的方向要与脚尖方向一致,这一点要特别注意,只有这样膝关节才符合运动生理学。
今后无论作何种动作都要注意这一点。
若膝关节方向与脚尖方向不一致则膝关节将受到
损伤。
下蹲时尽量蹲的低,当然刚开始要求你蹲的
和我一样低是不现实的,因为我已蹲到最低点,
屁股已经差不多是坐在地上了。
但只要你有往低
处蹲的要求,尽力而为,髋关节、膝关节、踝关
节的柔韧性会逐渐增强,即通常讲的“开胯”。
要注意不可急于求成,要逐步的慢慢来,欲速则
不达,否则将使你受到伤害。
柔韧性的提高了对今后练拳大有好处,练拳的动作容易达到标准。
应当注意的是:提高柔韧性不是单靠蹲起实现的,在今后练拳的过程中,你各方面的能力都会逐步提高。
三、起立:两眼仍一直看着天花板,脊柱要挺得很直,使躯干保持着竖直往起站,
也就是说让两腿伸直,用腿的力量把身体举起来。
绝不可用弯腰撅屁股的方法,投机取巧地把腿伸直。
这样使身体竖直着站起来,腿部肌肉伸展和收缩的范围最大,锻炼效果最好。
按照以上标准每天进行蹲起训练,保证每天总训练时间不少于40分钟。
根据自己身体情况,设定每天要完成的蹲起目标总数,分几次来完成。
每次训练极限以练到腿的支撑力仍能保证姿势正确为度。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逐渐增加单次连续完成蹲起的数量。
这样有目标、有标准的训练能够让你对自己的进步非常清楚,可以做到心中有数。
以前我曾以能够单次连续完成标准蹲起300次,作为跟我学拳的入门条件。
由此我可以判断:第一,学拳的基础扎实;第二,学拳的态度认真。
现在是你自己看书学拳,希望你不要耍小聪明,认真的按标准做蹲起训练,尽量多练,循序渐进,基础扎实了再进入三体式的学习。
考核基础扎实的最低标准是能够单次连续完成标准的蹲起150次。
7,形意拳基础训练二:
转身卧腿下蹲
一、预备式:两脚距离同肩宽,两臂侧
平举,身体直立。
二、向左转体卧腿下蹲:提起足跟,两
脚以前脚掌着地,身体向左转体180°,
顺势两腿下蹲;两脚前脚掌在地上碾
动,成为左腿在前的卧腿姿势。
侧平举的两臂用来保
持身体平衡,卧腿下蹲后要保持身体的正直挺拔、收
颏、顶头。
卧腿完成后左脚全脚着地,屁股坐在高抬
的右脚跟上。
三、转体起立:身体向右转动,两脚前
脚掌在地上碾动,身体起立恢复两臂侧
平举的站立姿势。
四、向右转体卧腿下蹲:提起足跟,两脚以前脚掌着地,身体向右转体180°,顺势两腿下蹲,两脚前脚掌在地上碾动,成为右腿在前的卧腿姿势。
侧平举的两臂用来保持身体平衡,卧腿下蹲后要保持身体的正直挺拔、收颏、顶头、卧腿完成后右脚全脚着地,屁股坐在高抬的左脚跟上
五、再转体起立,继续做向左转体卧腿下蹲。
就这样周而复始地做下去。
尽量坚持用力,感到累,再停下来休息。
转体卧腿下蹲练习不但对增加腿部肌肉力量、耐力大有好处,而且对平衡能力和控制能力也是很好的锻炼。
8,内家拳基础训练:找到练拳时应有的感觉(一)
练习形意拳、八卦拳、太极拳的过程中,上肢应总有一种特殊的感觉,这种感觉类似针灸时的感觉,即酸、麻、胀,主要体现在指尖、掌心、小臂、腋窝等处。
练习气功的人经一段时间的练习也能产生此种感觉,称之为得气。
这种感觉可称为练习内家拳的特有感觉,我们称为拳感。
(在武术试验一:内家拳的共同感觉中已试验过编者注)。
现在我们用一种方法马上找到这种感觉,并记住这种感觉,要在今后练拳过程中体现出来。
第一阶段:找到拳感的基础训练
动作1:面对墙壁,胸距墙十五公分,两脚距离如肩宽,直立站好,两手侧平举,手心向上如托着物体一样,两手的小指触墙,你肘关节的胳膊窝是朝上的。
胸距墙面15公分、双手小指触墙的要求,控制住了你张开的两臂与你身体的相对位置,既不会前伸也不会向后背。
你侧平举的两臂不是180度的直线,而是应该保持160度-170度的夹角。
这样做是为了在你脊椎骨挺得直直的情况下,你的两块肩胛骨是平贴在你的后背两侧,不会在后边支起来。
这时胸大肌是放松的,使你体会到在后背挺得直直的情况下“含胸拨背”。
注意身体挺直、收下颏、头向上顶。
动作2、保持着这种胳膊窝是朝上的状态,把手心转向地面,这时是两手的食指触墙。
(体验:“含胸拨背”、“虚领顶劲”、“垂肩坠肘”编者注)
要记住这个姿势,要从这个姿势中体会到胳膊窝朝上、肘尖朝下就叫坠肘。
练拳中强调的坠肘就是胳膊窝朝上,这时小臂的尺骨挠骨是拧着的。
在这种状态下,肘关节不易受到冲击的伤害。
同时体会垂肩的感觉,体会到向上顶头和垂肩是一码事。
通过这个练习使你明白真正的沉肩和坠肘。
动作3、在动作2的基础上把两只手尽量向远方伸展,注意身体的姿势不可改变,两手食指仍然触墙,贴着墙往外伸,努力的伸,好像两只手要把地球抱住;此时仍努力收颏,顶头,这时你的手指尖会有感觉。
动作3的附加训练:伸展肩的另一种练习方法:
平躺在床上,把手臂向天花板举成与身体垂直的状态,然后再往上伸展手臂。
向上长出的一段完全是由肩部的伸展所至,要尽量往高处伸展,也可以两个手臂同时进行练习。
由于你是躺着的,脊柱肯定是放松的,不会参与肩的伸展运动。
这时体会向外松肩非常明显,也不会产生驼背,但由于手臂竖直上举,要由大胸肌来保证动作的完成,故此时大胸肌不可能完全放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