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第五册第讲孟子见梁襄王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芯衣州星海市涌泉学校高三语文第五册第
20讲孟子见梁襄王教案
孟子
教学目的及要求:
1、解读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注意词类活用、通假、文言句式等知识。
2、体会孟子论辩进的讲话艺术和有擅长用比喻说理的方法。
3、学会比较阅读的方法:同中求异。
教材简析
孟子一书是儒家经典之作,也是先秦诸子散文中的重要作品。
孟子见梁襄王同齐桓晋文之事、庄暴见孟子一样,都同时表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但角度稍有不同。
齐桓晋文之事反映的是“保民而王〞和“发政施仁〞的思想;庄暴见孟子反映的是“与民同乐〞的学说。
而孟子见梁襄王一文反映的是“施仁政来获民心〞。
教学重点
1、掌握文中“就〞、“卒〞、“之〞、“孰〞、“恶〞等词语的用法。
2、理解孟子用设喻阐述“仁政〞思想的特点。
教学难点
1、对孟子“民本思想〞的评论,阐述其雄辩艺术。
2、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比喻说理的方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
1、分角色朗读。
2、探究学习法。
教具
多媒体教学平台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语:
战国七雄争霸的时代,社会矛盾更趋剧烈,兼并战争日益频繁。
“争地以战,杀人蕴野;争城以战,杀人蕴城〞。
当时,孟子已经七十多岁了,先前游历过许多国家,思想成熟,经历丰富。
孟子见梁襄王以孟子见过梁襄王后,向别人转述他与梁襄王对答的情况。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朗读感知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重点字词音、义梳理〔放第一张幻灯片〕。
卒然问曰cù通“猝〞,突然。
恶乎定wū相当于“何于〞从哪里。
嗜杀人shì爱好。
沛然pèi形容水势很大。
然bó通“勃〞活力勃勃的样子。
孰能与之:孰:谁〔哪一个〕与:归附、跟随。
今夫天下之牧:“人牧〞相当于“牧人者〞统治人民的人〔国君〕。
引领而望之关:伸长脖子。
由水之就下:“由〞通“犹〞好比,“就〞趋向。
出,语人曰:〔略句〕“语〞yù告诉。
三、学生自主翻译理解全文
1、学生自译,教师巡回辅导。
2、抽查重点段落的翻译理解情况,提问2~3个学生口译最后一段,对理解不准确的地方教师加以订正。
四、分组讨论重点问题,交流订正。
1、出示问题
孟子如何让自己的说话对象钻进设好的“圈套〞中?又怎样引而不发?
孟子怎样用设喻的方法阐述他的仁政思想?
比较本文与齐桓晋之事、庄暴见孟子辩论风格和思想内容上的异同。
2、分组讨论以上三个问题,教师巡回辅导,将各组讨论的结果记录下来,各组选一个代表发言,阐述本组的观点。
3、教师明确〔放第三张幻灯片〕
当襄王提出“天下恶夫定?〞后,孟子巧妙地诱以“定于一〞,襄王不知“孰能一之〞,孟子又对以“不嗜杀人者能一之〞,一步一步将襄王拉入自己和政治主张,作为一国之君,只有不嗜杀好战,实行仁政,才能得安民心,才能使人民归附,才能归于一统。
先用天旱时的“枯槁禾苗〞以及风调雨顺时的“勃然禾苗〞进展比照,暗喻出人君和暴君的不同。
最后说明如果君王实行仁政,那么“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比喻实行“仁政〞的效果之明显。
论辩风格
一样点:比喻、比照论证
不同点:齐文:迂回诱导;庄文:转换话题;孟文:直接阐发。
思想内容
一样点:仁政思想、民本思想
不同点:齐文行王道,可王天下;庄文与民同乐:孟文不嗜杀人者能一也。
五、拓展延伸:解释以下词语在句中的用法及意义〔放第四张幻灯片〕
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那么苗勃然兴之矣
就就能破之,尚不能可有也之吾欲之南海,何如
民归之,水之就下石之铿然有声者
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孰能一之
卒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孰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鲁肃闻刘表卒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卒成帝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