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羽毛球器材革命最终带来技术革命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技术革命是网球派生——力量下压——短发力化。
大概是 2003 年世锦赛男单决赛夏煊泽对黄宗翰,一个人拿
这要从羽毛球的起源谈起。在它出现后的相当长时间内, cab20,另一个拿 cab21,被称为圆头球拍的闭幕之战。其实,
羽毛球运动被认为是缩小后放进室内的网球运动。这也要拜起 何止球拍,这也几乎是黄宗翰那一代队员所代表的长发力技术
何不受伤。我觉得汤仙虎先生像是我们这个时代穿越回去的人, 拍线越来越紧,击球节奏越来越快。这些主客观因素进步后,
不仅在器材受限制的年代就发展出后场下压技术,同时也在国 羽毛球运动才能全面消除网球派生的迹象,成为一项更有个性
内力量训练理论几乎空白的时候,就开始强调核心肌群的训练。 的运动。
104 February 2018
拉慢吊打落点,进攻什么的都少之又少。当时的速度球或许只能 宗翰的最根本的技术瓶颈。
跟我们现在的点杀球相比较,当年的人认为羽毛球运动很绅士,
后现代的羽毛球运动,跟李小龙倡导的武术中的“寸劲”
所以这项运动发源在绅士国家英国,既有偶然,也有必然。
一样,都追求发力方式的短平快。现在的网红教练老李(李士伟)
金属材料开始进入羽毛球拍制造,这是第一次器材革命。 同样强调短发力,他在教学视频里强调拉后场,引拍时一定不
EQUIPMENT
装备
Q 槐序
A
如何理解羽毛球器材革命最终带来技术革命? 天堂有羽(《羽毛球》特约编辑)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先把革命的内容讲清楚。我所认为的
上世纪 70 年代末至今,碳素球拍诞生,让羽毛球运动跑
器材革命是“木拍——金属拍——碳素拍”,因此,它们带来 步进入“后现代”。这个时间仍然可以分成两阶段,里程碑
毛球运动。
偏长。黄宗翰作为一名老将,是在老派教练的训练下出道的。
当羽毛球拍跟网球拍都是纯木制几乎一样重、上面拉的线 当年的羽毛球运动节奏没那么快,发力路径长,引拍动作大,
也一样紧不起来的时候,打羽毛球就只能跟打网球一样,一样大 尤其强调拉吊技术的单打,劣势还不是特别明显,还能打成一
发力,简单说就是动作大、节奏慢,力量没有办法爆发,只能紧 个千年老二。但后期羽毛球的节奏越来越快,这成为了制约黄
在手握一支一百多克、现在看起来非常笨重的球拍时是多少不 前的双打即视感是如吴俊明、陈甲亮一般一直后扣前封,而现
容易。你有机会找一支 0 至 150 克重的特殊加重训练拍,拉 在的即视感是像享德拉、阿山一样一直在前场纠缠。
个 19 磅上场,我保证你会一点进攻的想法都没有,只会想着如
后现代的羽毛球器材,让球拍越来越轻,强度越来越高,
源地英国终年雾雨的气候所赐,才会想到把户外的网球运动搬 派开始走下历史舞台。我的一个朋友是国家级裁判,他说他最
到室内马厩里举行。因为天气与空间限制,从传统网球运动, 不喜欢执裁黄宗翰的比赛,原因只是黄的打球动作不好看。当
结合从印度回来的英国军官建议的普纳运动,最终派生出了羽 时我没懂他的意思,后来听说是因为黄的动作偏大、发力路径
这个时期,球拍的中杆开始变成金属的,开始允许你瞬间传导 能向后倒拍倒得太厉害。同样的错误,李在福教练的描述是,
更大的击球力量。于是,我们看到当年的一些资料,像汤仙虎 过度旋转会毁了你的击球,这个动作相当于网球上手球中的“搔
用木框铝杆拍已经可以杀上网了。这个我们司空见惯的技术, 背”。双打的变化就更加明显,如知乎大神逾晖所总结的,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