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4 唐诗二首 茅屋为风所破歌练习 新人教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4 唐诗二首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读准字音】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三重.茅( ) 挂罥.( ) 塘坳.( ) 布衾.( ) 庇.护( ) 突兀.( ) 倚.杖( ) 俄顷.( ) 广厦.( ) 口燥.( ) 2.【把握节奏】 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1)八 月 秋 高 风 怒 号 (2)公 然 抱 茅 入 竹 去 (3)秋 天 漠 漠 向 昏 黑 (4)安 得 广 厦 千 万 间
一词多义
(1)安⎩⎪⎨⎪⎧安.得广厦千万间(哪里)风雨不动安.
如山(安稳)
(2)向⎩⎪⎨⎪⎧秋天漠漠向.昏黑(接近)便扶向.
路(旧的,原来的)
古今异义 (1)秋天..
漠漠向昏黑(古义:秋季的天空。
今义:秋季) (2)卷我屋上三.重茅(古义:表示多数。
今义:二加一后所得的数目) 词类活用 风雨..
不动安如山(名词用作动词,被风吹,被雨淋) 特殊句式 (1)倒装句
安得广厦千万间。
(定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安得千万间广厦”) (2)被动句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被动句,“为……所”表被动)
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作者由__________________这件事,联想到风雨中千千万万居无定所的穷苦百姓,表现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博大胸怀和崇高理想。
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全诗通过对屋破漏雨情节的描写,反映了诗人在战乱年代的贫困生活和关心天下寒士的美好愿望。
B .语言朴实准确、形象生动,并带有很强的感情色彩,是这首诗的一大特色。
C .全诗将记叙、描写、抒情三者融为一体,用忧国忧民这条感情线索把它们交织在一起,意境深远。
D .这首诗属于古诗中的近体诗。
5.漫漫长夜,杜甫无法入眠,他在想“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结合全诗内容,说说杜甫是一个什么样的诗人。
6.诗人说:“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
”杜甫写此诗时只有49岁,为什么用一个“老”字?是否用得不准确?
7.怎样看待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理想?
阅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回答问题。
8.“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这几句诗运用的表达方式是________,句中“飞”“渡”“洒”“挂罥”“飘转”这几个动词,写出了狂风对茅屋的________。
9.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考点聚焦
分析诗歌的主旨
考点解读:对古代诗歌的鉴赏有两个要求,一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二是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由此看来,古代诗歌鉴赏的考点即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主旨),而思想感情(主旨)又是诗词的“灵魂”,所以对诗歌思想感情的考查,往往在试题中占有很大比重,并且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考查,都可以牵涉或落脚到对思想感情的考查。
从这个意义上说,如要把握好一首诗歌的思想感情(主旨),那么在古代诗词鉴赏这个专题中,就可以获得一个不错的分数。
答题思路:分析、解答主旨题往往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①涉及的文化常识、生活常识、历史典故、神话传说和自然现象;②某一诗句的大意或内涵;③诗人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志向追求、生活经历等;④时代背景、社会现实等。
,答题模式:这首诗(词)写了……,抒发了作者……的情感,寄寓了作者……的思想。
10.除了这首诗外,你还知道哪些诗人留下了“忧国忧民”的名句?试写出两句。
课时作业
[24 唐诗二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怒号.(háo)挂罥.(juàn)塘坳.(ào)
B.布衾.(qīn) 庇.护(bì) 突兀.(wù)
C.恶.卧(è) 倚.杖(yǐ) 俄.顷(é)
D.断绝.(jué) 茅.屋(máo) 三重.茅(zhònɡ)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卷我屋上三重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高者挂罥
..长林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忍能
..对面为盗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俄顷
..风定云墨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秋天漠漠
..向昏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安得
..广厦千万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4.下列各组加点词的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八月秋高.风怒号高.者挂罥长林梢
B.秋天漠漠向.昏黑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C.自.经丧乱少睡眠自.李唐来
D.安.得广厦千万间风雨不动安.如山
5.判断下面的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1)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 )
(2)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 )
6.根据要求,完成题目。
小瓯在温州江心屿看到一处石头上的题字,很喜欢,便拍下照片(见图1)与家人分享。
请你以小瓯的身份,参考图2,从下面选项中选择一位亲人向他(她)介绍。
A.爷爷
B.上小学的妹妹
要求:①根据选择的对象,得体、清晰地介绍;②至少包含内容、字体特点两方面;③正确书写汉字,准确使用标点,规范运用语言;④120字左右;⑤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等。
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登高①
[唐]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②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③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注] ①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后的夔州。
②渚:水中的小洲。
③百年:犹言一生。
7.阅读中间两联,完成题目。
(4分)
(1)发挥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第二联所展示的画面。
(2)第三联从多个方面写出了诗人的悲苦,请简要说出其中的两种。
8.最后一联抒发的情感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相似,但抒情方式不同,请加以分析。
(4分)
1.chóng juànào qīn bìwùyǐqǐng shàzào
2.(1)八月/秋高/风怒号
(2)公然/抱茅/入竹去
(3)秋天/漠漠/向昏黑
(4)安得/广厦/千万间
3.茅屋被秋风吹破推己及人忧国忧民
4.[解析] D 这首诗是古体诗。
5.杜甫是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
他在诗中不只是写自己的不幸,而且推己及人,想到在这风雨之夜,普天之下还有很多人像他一样处于困苦的境地。
这正是诗人的伟大之处。
6.“老”字体现的是诗人的心情,能够表现出诗人经受战乱之苦,未老先衰,心力交瘁的状态,所以用得准确。
7.杜甫生长在一个官僚地主家庭,儒家的仁爱思想对他的影响非常大,使他从小就立下“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
由于仕途不顺,生计窘迫,他有更多的机会接近下层人民,关心民生疾苦,从而写出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的悲愤之语,以及《兵车行》、“三吏”“三别”这些反映社会现实的诗篇。
他晚年客居成都,靠朋友接济为生,但忧国忧民之心不减。
他因“茅屋为秋风所破”一事感叹的不只是身世之悲,更有忧国忧民的博爱情怀。
杜甫的感情是真挚的,是不容置疑的。
8.描写肆虐
9.这首诗叙写了秋风破屋,群童抱茅,屋漏雨如注,诗人长夜难眠的情景,表露出诗人宁愿“吾庐独破”,受冻致死,也要得到“广厦千万间”,使“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表达了诗人推己及人、关心人民疾苦、忧国忧民的感情。
10.示例:①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离骚》)②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曹植《白马篇》)
【作业】
1.[解析] D “重”应读“chónɡ”。
2.(1)多层茅草。
(2)挂着,挂住。
(3)狠心如此。
(4)一会儿。
(5)阴沉迷蒙的样子。
(6)哪里能得到。
3.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4.[解析] C A项,两个“高”分别为“深”“上下距离大”的意思;B项,两个“向”分别为“接近”“朝向,面对”的意思;D项,两个“安”分别为“哪里”“安稳”的意思。
C项的两个“自”意思相同,都解释为“自从”。
5.(1)对偶(2)比喻
6.示例一:爷爷,今天我在江心屿看到一处石头上的题字,是启功先生的笔墨,您看,上面有“诗之岛”三个大字、落款和一个印章。
“诗之岛”是用行书写的,三个字竖着排列,字的大小不一,笔画有粗有细,结构疏密得体,整体看来修长清秀,舒展流动,古韵悠长。
您是不是和我一样喜欢呢?
示例二:妹妹,这是江心屿一处石头上的题字,右边竖着写的三个大字是“诗之岛”,这三个字是行书,笔画有粗有细,笔画之间有点勾连。
你再看,左下方有“启功题”三个小字和一个印章,告诉我们这三个大字是启功先生写的。
他写得真好,下次带你去看看。
7.(1)示例:落叶飘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萧萧而下;奔流不尽的长江,汹涌澎湃,滚滚而来。
(2)客居他乡;离家万里;多病缠身;孤独登高;漂泊无依。
8.[解析] 本诗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所抒发的情感相同,但方式有别,本诗借“繁霜鬓”“停浊酒杯”的描写,间接表现了自己的愤懑之情;《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则情溢于外,直接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
[答案] 都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前者间接抒情,委婉含蓄;后者则直抒胸臆,情感外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