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蚕大使”陈雄珍:我在埃塞俄比亚教授“种桑养蚕”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同步练习题测试(含答案)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同步练习一、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落入虎口气节在??魔窟依旧是战场在重庆红岩联线文化发展管理中心收藏的珍贵文物中,有一只表面缠绕着麻绳的旧书箱。
1939年的一天,一个目光坚定,身穿学生服的年轻人拖着五只装满马列书籍的箱子从上海求学归来,这只旧书箱就是其中之一。
这个年轻人最终为了革命理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成为一名伟大的红岩烈士,他的名字叫唐虚谷。
书中找寻理想行动彰显意志“他是我们的老大哥。
”这是唐虚谷被捕后,渣滓洞的狱友对他的评价,也是他留给大家最深的印象。
在狱友眼中,唐虚谷像一团火,热情洋溢地温暖着大家的心。
唐虚谷,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从1921年开始,唐虚谷利用在杂货店栖身的5年时间,读完了《共产党宣言》等革命著作。
从此,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伟大理想就在他的心里扎下了根。
抗日战争初期,唐虚谷发起成立“爱知读书会”,又组织“抗日妇救会”“宣传队歌咏队”和“剧团”等一系列抗日群众组织,一方面宣传马列主义思想;另一方面,培训骨干、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
1933年秋冬时节,根据党组织安排,唐虚谷秘密组建游击队;1935年夏天,他独自冒险,改造了一支“平民救国军”;1938年暑假,他发起组织“抗日暑假宣传团”……伴随着宣传范围的逐步扩大,唐虚谷组织的捐募寒衣、动员参军、批判汉奸汪精卫等活动都搞得轰轰烈烈。
落入虎口气节在??莫使组织惹尘埃1948年6月17日,由于叛徒出卖,唐虚谷和妻子张静芳被捕。
为此,游击队组织了两次营救。
第一次,当唐虚谷被押解着走到一个叫幺店子的地方,在当地百姓端茶递水送别的时候,唐虚谷发现了隐蔽在橘子林里试图武装营救他的游击队员。
“感谢父老乡亲和朋友们的好意,我们有能力对付这场冤枉官司。
别为我们担心,切莫因小失大。
”唐虚谷大声说道,谢绝了这份好意。
第二次,一群人押解着唐虚谷走到江边的渡口,唐虚谷蓦地看见江中飘荡着众多小船,熟悉战友的唐虚谷心中一阵感动——那是游击队水上分队的同志们准备营救他。
埃塞俄比亚蚕业发展简介

民经 济 和 出 口创 汇 的支 柱 , 农 牧 民 占就 业 总 人 数 8 5 , 主要从 事种 植 和畜 牧业 , 另 有少量 渔 业和林 业 。6 5 国土 为 可 耕 地 , 实 耕 地 面积 1 2 0 0多 万 h m , 其 中粮 田 占 3 / 4 ; 可 浇地达 3 5 0万 h m。 , 实 际
农 民可将土地部 分 出租 给投资 者 , 租期最 长可达 2 5 年, 农村用地租赁 价格 为 1 4 . 2 1 ~7 9 . 3 7 比尔 / h m2 ( 1
桑生 产 。建造 养蚕 室和 购置养 蚕基 本用 具 的费用
对 于普通 农 民来 说 无异 于天 文数字 。各 地政府 虽 然制 定 了一 系列 针对 蚕 桑 业 的 优 惠政 策 , 仅 适 用
状 和 面 临 的 问题 , 并 对 其 蚕 业 发 展 提 出 了一 些建 议 。
关 键 词 埃 塞 俄 比 亚 蚕桑 发 展
埃 塞俄 比亚 地 处 非 洲 东 部 , 平 均海拔 2 5 0 0
俄 比亚 蚕桑 业有 粗浅 的 了解 。
1 气 候 条 件
m, 素有 “ 非洲 屋 脊” 之 称 。其 国 土 面 积 1 1 O万
取 了许 多优 惠政 策 , 比如 : ①免征 投资 者 2 —7 年 的
所得税 , 免税 进 口资本 货物及 机器 设备 等 。②免 费 使用城市 土地 , 在工业园区 , 每年仅象 征性地征 收每 平米 1比尔 的租赁使用费 ; ③将丝织 技术 ( 包括 养殖 和加工 ) 课程导人职业教育学 院 ; ④为 申请投资许 可 提供一站式服务 , 只需 2小时 即可办妥一切 手续 ; ⑤
种桑养蚕:小康生活有“丝”路——睢宁县彭井村蚕桑产业发展研究

种桑养蚕:小康生活有“丝”路——睢宁县彭井村蚕桑产业发展研究作者:杜刚等来源:《广东蚕业》 2021年第2期DOI:10.3969/j.issn.2095-1205.2021.02.06杜刚刘涛(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江苏苏州 215009)基金项目:2019年江苏省教学改革重点课题暑期社会实践教学研究成果,四重协奏理实融通——高职院校思政课程育人效果提升研究与实践(NO:2019JSJG101);本文受“苏州市2020年思政课名师工作室”基金项目资助]摘要蚕桑产业是桃园镇农业生产历史悠久、面广量大的传统优势产业。
然而,随着农村大量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蚕桑经济效益下滑,传统产业的优势逐步被削弱。
针对这些问题,近年来桃源镇彭井村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引领下,取得了瞩目的成绩。
本研究目的在于探索彭井村蚕桑产业发展成功的经验,以期为其他地区提供借鉴。
关键词小康生活;彭井村;蚕桑产业;创新发展中图分类号:F3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205(2021)02-11-04丝绸,从古至今连接着西方与东方,连接着中国与世界。
中国作为种桑养蚕、缫丝制绸的传统国家,在当代“一带一路”建设中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丝绸是我国的瑰宝,它在出口创汇、传承文明及国与国之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中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1]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就是要继承和发扬丝绸之路精神,把我国发展同沿线国家发展结合起来,把中国梦同沿线各国人民的梦想结合起来,赋予古代丝绸之路以全新的时代内涵。
当今社会蚕桑产业的保存和发展,不仅能提高我国的经济收益,还能保留我国的传统文化和工艺。
蚕桑产业将在新时期、新政策的催化下成为一个具有多元化开发前途的绿色产业和健康产业。
[2]因此,在不破坏传统蚕桑养殖和产业的特点的情况下,大力发展蚕桑产业,以期为国家和蚕桑养殖专业户带来更高的经济收益。
由于我国的地理环境适合蚕桑养殖,而且质量都很高,我国的蚕桑产业已经逐步走向国际化,但是目前我国的蚕桑产业还存在一些散户经营的情况,这就需要进行改进。
“少年丝路”:开启农村小学的养蚕之旅

“少年丝路”:开启农村小学的养蚕之旅作者:沈学南杨荣华来源:《湖北教育·科学课》2020年第05期杭州素有“丝绸之府”的美称。
我们的学校——富阳区新登镇贤明小学位于杭州市西南丘陵区南津村,有着开展养蚕活动的天然资源。
种桑养蚕、缫取蚕丝曾经是这些山村的重要产业,30多年前学校附近的溪边、山坡满是桑田,每个村都成立蚕桑专业队。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只有少量农户坚持种桑养蚕,其中仅有几户延续着制作手工丝绵的技艺。
如今,这里的绝大部分学生缺失桑、蚕、丝的生产实践体验与生活经验。
《动物的一生》是研究动物生命周期的主题单元,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包括两条线索:一条是学生通过真实的养蚕活动,观察蚕从出生、成长、繁殖到死亡的完整生命过程,从观察、研究蚕的生命周期延伸到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另一条是通过饲养、观察、记录、展示、交流等学习活动,有效培养学生观察、记录、整理资料、提取有效信息、形成结论等诸多方面的能力。
作为蚕农后代的科学教师,我们有义务带领和指导学生把蚕养得更好,让围绕养蚕的科学探究活动开展得更丰富、更精彩。
经过几年的探索,学校逐步形成了“桑—蚕—丝”系列实践活动,打造成一条富含科教元素和人文元素的“少年丝路”。
解决活动难题1.找桑树与种桑树相结合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桑叶是城市学校开展养蚕活动面临的一大难题,在农村也不容易。
为了帮助学生认识桑树,寻找以及储备足够的、新鲜的桑叶,我们在“少年丝路”活动的起点站安排了找桑树和种桑树两项活动。
新学期一开始,我们就向学生提出了本学期将养蚕宝宝,需要解决蚕宝宝的“口粮”——桑叶。
于是,我们向学生布置寻访村落周边、田间地头散生桑树的任务,提醒学生通过寻求家长的帮助,找到桑树、养护好桑树,为领养蚕宝宝做好准备。
同时组织每班种植一盆丛生型的小桑树,并贴上标签,选出一名学生作为盆桑养护员定期浇水、护理。
到了3月下旬,校园栽培的桑树完全展叶了。
这时,学校统一组织学生观察、认识桑树,为接下来的养蚕活动做好充足的准备。
荔波:种桑养蚕助脱贫

荔波:种桑养蚕助脱贫作者:王永杰来源:《民生周刊》2018年第11期雪白的蚕茧,绿油油的桑叶,给贵州省荔波县带来希望。
种桑就养蚕,有蚕就种桑,桑蚕成了荔波田间地头的热门话题。
“蚕宝宝”是荔波百姓的掌中宝,它承载着广大农户的梦想,在脱贫攻坚中担当重任,成为全县脱贫致富的“钱宝宝”。
“昨天蚕茧卖27元一斤,今年卖了3批,纯收入已经15000多块钱了。
”5月21日,荔波县茂兰镇尧明村55岁的农户何晚珠说,他家今年种植的15亩桑树,养蚕可以带来10多万元效益。
尧明村地处黔桂交界,因为与广西环江县接壤,深受广西经济文化影响。
广西种桑养蚕带动群众发家致富,尧明村百姓近水楼台先得月,紧跟广西步伐,早在2003年就抛开传统农业,学着“摘新叶、养虫虫”。
何晚珠是主动种桑养蚕的农户之一,他当时将家里的6亩好地都投入种桑,第一次就尝到甜头。
很快,荔波县很多农户加入种桑养蚕大军。
但好景不长,几年之后的2008年,因为市场不稳定和国际金融危机等原因,蚕茧价格大幅度跳水,一天一个样。
“蚕茧先降到七八块、五六块,最后降到一斤两块钱,连本都收不回。
”谈及2008年,何晚珠脸色凝重。
当时,一些桑蚕大户将之前几年赚的钱都赔进去了。
何晚珠说,之后农户信心受到很大打击,含泪将桑树砍掉,重新种植玉米或改种甘蔗。
荔波县农业部门的资料显示,荔波种桑养蚕始于本世纪初,由东北部乡镇农民群众自发引进小面积试种开始。
2007年,该县桑蚕产业发展到1.7万亩,种植范围扩大到西南部乡镇。
由于当时没有加工企业带动,加之受金融危机大环境影响,丝绸产品销售受到严重冲击,鲜茧价格大幅度下滑,导致2008年大面积毁桑种蔗,种桑面积从1.7万亩下滑到不足0.3万亩。
对10年前蚕农的失利,荔波县委副书记雷学良总结了3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农户自发为主,纯市场行为占主导,使得群众跟风种植。
二是在种植桑树和养蚕技术上没有具体部门管理,很多农户技术不到位。
三是荔波本地没有稳定市场,主要卖到省外,经常被压价,而且信息不对称,农户容易吃亏。
东南亚国家蚕桑科技合作与展望——亚太地区蚕桑培训中心成立三十周年纪念

Wo n )分别 两次专 程来访 蚕 桑 中心 ,就 印尼 和南 中 国全 面 开展 蚕丝 科技 的合 作 和生 产等 进行 了探 讨 , 吴 先生 特 别 就 合 作共 建 东 盟 蚕 桑研 发 中心 的 可 行 性 、吸 引 中 国蚕 丝企 业 前 往 印尼 投 资 蚕桑 生 产 等
技对 外 培训 机构 “ 亚 太 地 区 蚕 桑 培训 中 心 ” ( 以 下 简称 “ 蚕桑中心” ) 。3 0年 来 ,作 为 蚕 业科 技 对 外 合 作 交 流 的培 训 机 构 , “ 蚕 桑 中心 ”充 分 发 挥 了 地 处 热 带 亚 热 带 地 区的 蚕业 科 技 和 生 产技 术 的
中图分类号 :¥ 8 8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2 0 9 5 — 1 2 0 5 ( 2 0 1 3 ) 0 2 — 0 1 — 0 4
1 . 1 与 印尼开展 了 “ 政 产 学研 ” 的合作 与 交流
华 南 农 业 大 学 是 我 国重 点 农 业 院校 ,蚕 学 是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该校 的传统学科 ,1 9 9 8年列为 国家教育部的特色 建设 专业 ,目前仍是 国家控制布点专业之一 。为
了促 进 世 界 蚕 丝业 的 发展 ,帮助 发展 中 国家 培 养
我校 与印尼 的蚕业科技合作 已十余 年。特 别 是 与 我 校 姐 妹 院校 —— 印尼 茂 物 农 业 大 学 ( I P B ) 间开展研究和互访 十分密切 。2 0 0 2年首先与印尼
I P B大 学 签署 了 校 级合 作 框 架 协议 。 2 0 0 7年 由印
第4 7卷 第 2期
2 0 1 3年 6 月
广
东
蚕
蚕桑志士邵申培

1 7
孩 子们 说 : “ 你 们 不 仅要 学 好科 学 文 化 知识 , 更 重要 的是 首先 学 好 做人 。 ” 语重心长 , 教 育孩 子 们 成 为有
了卓越 的贡 献 , 解放后 , 苏 南 人 民政 府 有 关 部 门也 给予很 高评价 , 鼓 励 他 继 续 为 蚕 种 生 产 做 出更 大 贡 献 。他 被选 为 吴县 第 一 届人 民代表 , 苏南 区人 民 代表 。
蚕养殖发展成春秋两季饲养 , 极大提高蚕丝产量 , 为
之后 的丝绸业 发展 奠定 了基础 。他 最早提 出 了榨蚕
养殖设想 , 鼓励技术人员探索榨蚕养殖技术 , 虽然这
项技 术 至上 世 纪六 十 年代 末才 成 熟 , 可见 早 在 三十 年前就 提出设想 的邵 申培先生 之敏锐和前 瞻 。
1 9 3 7 年 抗 日战争爆 发 , 垂 涎 于跃 居 领先 水平 的
浒关蚕桑业 , 日 寇多次出动飞机 , 轰炸浒墅关女子蚕
校及 蚕 种 场 , 企 图摧 毁 中 国 的蚕桑 基 地 。邵 申培先 生经 营 的大有 蚕种场 饱受 战争 创痛 , 损毁 惨重 , 昆 山 大 有 二场 、 望 亭 大有 四场 、 宜兴 大 有六 场 、 苏 州 大 有 七场、 无 锡大 有八场 、 南 浔大有 九场 和德 清大 有十 一 场 先后遭 E l 军 空袭停 产 。邵 申培先 生带 领大有 蚕 种
主 持下 , “ 同行 相 助 ” 得 以顺 利推 行 。大 有 蚕种 场利 用 它 先 进 的设 备 和技 术 , 向 同行 提 供 宝 贵 的原 种 ,
纠缠 , 邵 申培 先 生 辞 去 总 经 理 职务 , 避 居 上 海 法 租 界, 直 至抗 日战争 胜 利方 回浒 墅关 。浒 墅 关 蚕种 业 和 宝 贵 的 蚕桑 原 种 终 未 落 人 敌 手 。邵 申培 先 生 不 畏 日寇淫威 , 显 示 了爱 国实业家 的民族气 概 。 抗 战胜 利后 , 邵 申培 先 生获 悉 台湾 新 竹 蚕桑 业 发达 , 但原 来依 赖 于 E l 本 的蚕种 业 随着 日军 溃退 而 断 供 的 消 息后 , 便 亲 赴 台湾 , 在 台湾 新 竹 成 立 大 有 台湾家 蚕试 育 所 , 开 发 出适 合 台湾 饲养 的家 蚕 品种 供 应 当 地 蚕农 , 解 决 了 台湾 蚕农 无 蚕 种 之忧 , 也 使
向仲怀“蚕桑人的家国情怀

向仲怀“蚕桑人的家国情怀在向仲怀的指导和推动下,四川和广西分别以桑果和蚕茧建立了产业基地。
如今,“立桑为业,多元开展”滋润着中国蚕桑的广袤土地,深入人心,成为业界共识。
中国蚕桑再一次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在向仲怀的办公室里,挂着一张照片。
照片中,袁隆平、吴明珠、向仲怀三位院士在一起,在袁隆平院士的稻田边商谈着什么。
“我们三个都是西南大学毕业的,我们还有一个共同点,都像农民一样,务实、实干。
”向仲怀谈起这张照片时这样说。
在这所学校20世纪50年代的毕业生里,因成就突出,袁隆平、吴明珠、向仲怀被人们称为“三剑客”。
吴明珠与袁隆平同一年级,日后这两位高才生下了一辈子地,一个瓜农,一个稻农,分别影响了中国的瓜田和稻田。
向仲怀那么与桑蚕结下不解之缘,带着团队主持建成世界最大家蚕基因库并研究利用,引领我国蚕业科学到达世界领先水平。
破解川北蚕病难题1937年7月,向仲怀出生在重庆武隆。
地处大娄山与武陵山相接之处的武隆,位于乌江下游,乌江两岸,峰峦叠嶂,飞瀑流泉,黛石篁竹,林密沟深。
当地坡田居多,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称,稻黍农耕,植桑养蚕,既有独特的山地立体气候,又有历史悠久的蚕桑文化景观,堪称意境悠然的清净之乡。
农桑并重、耕读传家的传统蚕桑文化,早早就融入了向仲怀的幼年生活。
向仲怀的少儿时代,在私塾学习,至今熟记四书五经。
传统文化的浸润,特别是慎思、明辨、笃行等为学之法,对向仲怀日后的成长产生了重要影响。
新中国成立后,向仲怀就读涪陵农校,学习农艺和科技,对遗传学产生了浓厚兴趣。
1954年,西南地区高等农林院校招收农校应届毕业生,涪陵农校选送3人报考,向仲怀因成绩优异被选中,录取进入西南农学院〔现西南大学〕蚕桑专业。
从那时起,向仲怀一步步与蚕桑结缘。
1958年,向仲怀完成4年大学学习,留校任教。
没多久,初出茅庐的他就干了一件轰动蚕学界的大事。
当时,蚕病肆虐,工作组束手无策,局部成员相继放弃。
向仲怀凭着一腔“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热情,和四川省农科院蚕桑研究所的夏儒山两人坚持每天查病情、收標本、解剖蚕,广泛寻找病因。
蚕桑工作发言稿

蚕桑工作发言稿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同事们:大家下午好!我是蚕桑工作小组的负责人张华。
首先,我要感谢大家抽出宝贵的时间参加今天的会议,以便我们能够共同探讨蚕桑工作的发展问题。
在此,我还要向所有为蚕桑事业做出辛勤努力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作为一项传统的农业产业,在长达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蚕桑工作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蚕桑工作不仅是农民创收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保障农民生计的重要产业,同时也是我国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作为蚕桑工作小组的负责人,我深感责任重大,也倍感荣幸。
今天,我将就蚕桑工作的现状、面临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向大家做一个简要的汇报。
第一,蚕桑工作的现状。
当前,我国蚕桑产业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过去的几十年来,蚕桑工作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在农民蚕桑生产方面,种植技术不断改进,养蚕效益不断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逐年提高;在蚕桑商品市场方面,丝绸市场需求逐渐扩大,丝绸产品进一步提升了国内外消费者的认可度。
总体上说,蚕桑工作取得了较好的发展成果,为我国经济的繁荣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然而,蚕桑工作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农民的种蚕技术水平有限,业务素质低下,导致养蚕效益低下,产量不稳定。
其次,蚕桑部门的科研力量不足,新品种和新技术的研发不够,限制了蚕桑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此外,我国蚕桑工作的产业链存在断裂现象,导致部分蚕桑企业难以发展起来。
同时,国内外市场竞争激烈,丝绸产品价格波动大,市场风险较高。
这些问题和挑战给蚕桑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扰,也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去解决。
第二,蚕桑工作面临的问题。
当前,蚕桑工作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蚕桑产业的市场环境变化较大,价格波动大,贸易保护主义和逆全球化的压力增大,导致蚕桑产品的国内外市场需求不稳定,风险大。
其次,蚕桑工作的科技创新能力有待提高,新品种和新技术的研发不够,导致蚕桑生产效率低下,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海南养蚕缫丝的故事

海南养蚕缫丝的故事头戴草帽,身穿迷彩服,像往常一样,今天清晨,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湾岭镇竹朗村村民陈业开在自家桑地里采摘新鲜桑叶。
“2006年,琼中山区百姓开始试种桑树,作为第一批种桑养蚕缫丝人,我见证了琼中种桑养蚕缫丝业的发展之路。
”陈业开自豪地说,第一批“吃螃蟹”的人,早就尝到了致富的甜蜜果实,村里家家户户盖起了“桑蚕缫丝楼”。
2006年国家“东桑西移”工程正式实施后,种桑养蚕缫丝业在海南生根开花。
当时,琼中县委、县政府对种桑养蚕缫丝业作出了深入调研分析:琼中农业传统主导产业是水稻,只够农民吃,不赚钱;橡胶、槟榔等产业,收购价格不景气,赚钱慢;要让农民手里仅有的土地资源优势发挥出来,必须寻找农业新兴主导产业。
要发展新产业,就要走出去学习。
陈业开回忆道,那时候镇里组织了一批村民到广东湛江考察养蚕缫丝产业,那是自己第一次出岛。
“湛江的农民朋友通过养蚕缫丝盖起了新房子,有的家庭还购买了小轿车,我当时非常心动。
”陈业开说,回到海南,他开始大胆尝试种桑养蚕缫丝,如今,家里盖起了两层小洋楼,还供3个孩子完成学业,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
“自己富不算富,我觉得应该带着村民一起致富,才更有成就感。
”陈业开说,试水成功后,自己便鼓励乡亲一起参与种桑养蚕缫丝业。
如今,全村30多户村民全都在发展桑蚕缫丝产业,昔日5户贫困户也因此摘掉了“穷帽”。
“种桑树比种水稻赚钱,桑叶、桑葚果、桑枝都是宝。
现在家里的水田都改种桑树了,收入比以前翻了一番。
通过种桑养蚕缫丝业,我2015年年底就脱贫了!”竹朗村村民陈传照说。
通过12年发展之路,琼中已把种桑养蚕缫丝业确定为农民增收主导产业,明确提出种桑养蚕缫丝是全县农业产业化重点发展和扶持的产业,并先后出台一系列促进桑蚕缫丝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还与已经占有市场的国内龙头企业——广东丝纺集团合作,同时建立县、乡镇、村三级种桑养蚕缫丝技术服务网络,组建专家、技术骨干队伍,给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技术服务,并通过小额信贷贴息政策解决农民种桑养蚕缫丝资金难题。
“9.芙×7.湘”在肯尼亚饲养的试验初报

“9.芙×7.湘”在肯尼亚饲养的试验初报作者:李志东等来源:《广东蚕业》 2019年第10期DOI:10.3969/j.issn.2095-1205.2019.10.04李志东张巧邓金朋王先燕胡智明(广东丝源集团有限公司广东广州 510640)[作者简介:李志东(1983- ),男,广西北流人,在职硕士,农艺师。
通讯作者:胡智明(1968- ),男,广东广州人,硕士,高级农艺师。
]摘要在肯尼亚自然温湿度下饲养中国桑蚕品种9·芙×7·湘,蚕体生长正常,发育整齐,眠起齐一,体质强健,全龄经过31 d4 h。
全茧量1.41 g,茧层量0.30 g,茧层率21.50 %;解舒率91.75 %,解舒丝长886.26 m,干毛茧出丝率38.94 %,光折247 kg,洁净95.50 分。
关键词中国;蚕品种;肯尼亚;饲养中图分类号:S88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205(2019)10-06-02广袤的非洲大地有着优越的自然条件、充裕土地和劳动力资源,将种桑养蚕、缫丝织绸等茧丝绸产业链前端环节转移至非洲,既能有效缓解因国内蚕桑面积萎缩而导致茧丝绸原材料不足的问题,还能为传统行业开辟更好的经济效益。
在非洲发展蚕桑产业,让中国古老传统产业借“一带一路”根植非洲大地,既是我国茧丝绸行业完成产业升级、企业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解决非洲就业、减贫增收的有效途径。
广东丝源集团有限公司作为“中非现代丝绸产业园”项目的具体建设者,肩负着广东省“中桑非移”战略先行先试的重任,项目工作组开展了前期种桑养蚕试验,调查了中国桑蚕品种9·芙×7·湘在肯尼亚饲养的适应性,为推进“中非现代丝绸产业园”项目提供技术支持。
1 材料和方法1.1 试验材料试验蚕品种为9·芙×7·湘,由广东丝源集团有限公司提供。
蚕种由国内空运抵达肯尼亚埃尔多雷特,途中自然温湿度催青1 d左右,达到目的地后在自然温湿度下继续补催青。
蚕桑的秘密

蚕桑的秘密O segredo da seda——————作者:Sergio Maduro中文翻译:孙立冬 Sun Lidong我们今天所熟知的家蚕是经过中国古人几千年漫长的驯化,从野蚕演变而来的。
相传,蚕桑文化起源于黄帝的元妃嫘祖。
嫘祖无意间从落入茶杯的蚕茧中抽出了长长的丝线,于是便开启了中国桑蚕的养殖之路。
如今,中国的蚕桑丝织技艺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Os chineses domesticaram o bicho-da-seda a partir de uma mariposa silvestre, a Bombyx mandarina. Cruzamentos sucessivos realizados por milênios resultaram na Bombyx mori, o inseto tal como o conhecemos hoje. Diz a lenda que uma concubina do Imperador Amarelo foi quem deu início à sericicultura ao perceber que um casulo caiu em seu chá e se desmanchou num delicado e longo o. Hoje as técnicas chinesas de tecelagem da seda estão listadas como Patrimônio Cultural Imaterial da Unesco.考古记录和遗传学证据表明,数千年来,经过人工筛选,蚕身上共有350多种利于产丝的基因得到强化,一些无关的原始特性则逐渐丧失。
那些能够产出更大的茧、更多的丝,带来更快的生长和繁殖速度的基因在人工选择中胜出。
蚕成了不辞辛劳的生产者和纺织工,却几乎失去了飞行、自卫和野外繁殖的本领。
王震的蚕桑轶事

王 震 第 一 次 到镇 江 中 国农 科 院蚕 研 所 是 16 93
年 7月 , 当时 正是夏 季 , 视察 当 日, 他不顾 天气 高温 ,
在 蚕研 所有关 人 员 的陪 同下 , 观 了展 览馆 、 参 养蚕 室
作者简介 : 王福海 , ,9 9年 出生 , 男 15 大学本科 , 统计师。
和桑 园 , 观结束 后 , 参 王震及 陪 同人员从 蚕研 所正 大 门步入所 区 , 当沿着 小 山坡 到达第 五 养蚕室 时 , 已是
是到过 王 震 家 里做 客 的 同 志 都会 这样 说 : 王 震 家 “ 里就是 一个 图书馆 。 那 么 , ” 王震 为什 么对 蚕 桑 情 有 独钟 呢? 据 16 95年 、96年 在 蚕 研 所 工 作 期 间 参 16
国农科 院蚕业研究所视察 , 期间 , 又发生了一些鲜 为人知的轶事。
关键词
王震
蚕桑
轶 事 文 献标 识 码 : C 文章 编 号 :0 2— 3— 1— 0 2 1 0 2 01
中图 分 类 号 :8 ¥8
原 国家 副主席 王震 对 蚕桑 可谓 是 情 有 独钟 , 在 中 国农 业科 学 院蚕 业 研 究 所 ( 以下 简 称 蚕 研 所 ) 凡
2 2 第2 江 莩套卫 o 年 期 1
,丫 ( 丫
}蚕业 史 ・ . l
} 与 ・ ・ l } . 蚕文化 。 l
—
工 i i , 一— 一— 一,
王震 的蚕 桑 轶 事
王福 海
( 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 镇江 221 ) 10 8
摘
要
王震对蚕桑一直是情有独钟, 为了发展新疆的蚕桑生产 . 中国新 的丝绸出 E基地 , 建立 l 上个世纪 6 O年代他曾三次来到镇 江中
“桑蚕大使”陈雄珍:我在埃塞俄比亚教授“种桑养蚕”

伴侣2020.6COMPANION/艰难抉择,为国效力与儿女情长陈雄珍出生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环江毛南族自治县,1990年7月毕业于广西农业大学蚕学专业,之后便一直在基层从事种桑养蚕技术推广工作。
二十年默默无闻扎根基层的工作经验,让她从一位初出茅庐的蚕学专业大学生慢慢地成长为一位经验丰富的蚕学高级农艺师。
2015年7月,广西省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农业农村局选拔第16期中国援埃塞俄比亚(以下简称“埃塞”)农业职业教育技术项目的援助组成员,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的陈雄珍积极响应组织号召主动报名,最终因出色的蚕桑业务能力成功入选“援埃塞”成员。
其实,在报名之前,陈雄珍内心也经历了一番艰难的抉择。
陈雄珍是一个单亲母亲,她有一个17岁的儿子,正在读高三。
作为一个单亲母亲,陈雄珍在儿子身上寄托了厚望,希望儿子能考上一所好的大学,将来在某一领域有所建树。
因此,她很想在最关键的时段陪在儿子的身边,照顾好儿子高考前的饮食起居,陪儿子一起去考场参加高考,为儿子填报高考志愿当好参谋。
然而,陈雄珍想到自己不仅仅是一位母亲,更是一名党培养教育多年、有着丰富种桑养蚕经验的中共党员和蚕业技术人员,参加国家援埃塞农业职业教育技术项目的援助组也是她义不容辞的责任,她没有理由因为儿子参加高考就放弃为国效力、为国争光的机会。
那段日子,陈雄珍内心各种矛盾交织纠结,面临艰难的抉择,她夜里辗转反侧睡不着觉,第二天眼睛里布满了血丝。
儿子似乎也看出了母亲心中的纠结,便一脸轻松地对陈雄珍说:“妈妈,你放心地去援助埃塞吧。
我已经17岁了,我的人生道路最终还得靠自己独自去走。
你就不要为我担心了,我在家能照顾好自己的……”看到儿子如此懂事和体贴,陈雄珍渐渐释怀了。
除了即将高考的儿子,陈雄珍最放心不下的还有耄耋之年的父母。
常言道,“父母在,不远游”,陈雄珍作为女儿本应留在父母身边悉心尽孝,但“自古忠孝不能两全”,为了国家的“援埃塞”公益事业,她必须“舍小家,顾大“桑蚕大使”陈雄珍:我在埃塞俄比亚教授“种桑养蚕”文/阿航陈雄珍是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为了参加中国援助埃塞俄比亚农业职业教育技术项目,她离开年迈的父母和正在上高三的儿子,不远万里来到素有“非洲屋脊”之称的埃塞俄比亚,教那里的大学生和蚕农学习种桑养蚕技术,帮助那里的蚕业工人和蚕农脱贫致富,得到了埃塞俄比亚的蚕业工人和蚕农的好评,埃塞俄比亚Alage 学院大学生们和广大蚕农们尊称她为“桑蚕大使”。
埃塞俄比亚蚕业发展现状及其对策

埃塞俄比亚蚕业发展现状及其对策张月华;GeletaHailu;EndaleHailu【摘要】埃塞俄比亚纺织业在其对外贸易中占有一定比重,丝绸面料和服装制成品消费增长迅速.由于土地资源和劳动力成本具有优势,养蚕业很适合在当地发展.栽桑、养蚕和丝绸成品加工等生产体系已经形成,蚕业发展具备一定的基础.制约当地蚕业发展的因素有养蚕基础设施差,技术人才匮乏,茧丝绸加工能力滞后.埃塞俄比亚蚕业可持续发展的出路在于加大养蚕基础设施投入,建立完善的蚕茧收购和加工体系,大力开展蚕业技术培训.了解埃塞俄比亚蚕业发展的现状,分析制约其发展的因素,对稳定中国蚕业生产和丝绸加工业对外转型有借鉴作用.%In Ethiopia, the textile industry occupies certain proportion in the foreign trade, and the consumption of silk fabrics and clothing manufactured goods is growing rapidly. Due to the advantages of land resource and labor cost, it is suitable for sericulture development in local area. The production systemof mulberry, breeding and silk product processing has formed, so the development of sericulture production has certain foundation. The factors which restrict the development of sericulture in the local area include the poor breeding infrastructure, lack of technical talents, and the backwardsilk processing capacity.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ericulture in Ethiopia, it is required to increase investment in infrastructure, establishthe perfect silk cocoon processing system, and carry out sericulture technology training. To understand the status of sericulture developmentin Ethiopia and analyze the factors which restrict its sericulturedevelopment has a positive reference for China's stable production of sericulture and external transformation of silk processing.【期刊名称】《丝绸》【年(卷),期】2017(054)011【总页数】6页(P50-55)【关键词】埃塞俄比亚;蚕业;家蚕;蚕茧;丝线【作者】张月华;GeletaHailu;EndaleHailu【作者单位】江苏科技大学蚕业研究所,江苏镇江212003;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江苏镇江212018;比尔蚕业股份有限公司,南方各族州阿尔巴门奇228,埃塞俄比亚;比尔蚕业股份有限公司,南方各族州阿尔巴门奇228,埃塞俄比亚【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S102.33;F361(421)丝绸是中非贸易最早的商品之一,汉唐以来的丝绸之路是中非丝绸贸易的主要途径,促进了非洲古代纺织业的发展[1]。
今春蚕茧丰收 蚕农增养夏蚕

今春蚕茧丰收蚕农增养夏蚕
汪兴志
【期刊名称】《蚕学通讯》
【年(卷),期】1998(000)003
【摘要】蚕桑生产是振兴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的重要门路,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将其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陈光国副市长在1998年初召开的全市蚕桑(种)工作会以及其他有关会上多次反复强调:发展蚕桑生产是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渠道,各级党委,政府务必加强领导,抓好蚕桑生产,动员广大农民多发种,养好蚕,打好蚕桑生产恢复性增长的攻坚战.为此,各级政府及业务部门对春蚕生产都十分重视.虽然前段时间面临农民栽桑养蚕积极性受挫,今春全市蚕种较1997年同期减发10.4万张,减幅20%,为全国主产区减发蚕种之最的严峻挑战,但
【总页数】1页(P64-64)
【作者】汪兴志
【作者单位】重庆市蚕桑站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23.8
【相关文献】
1.浅析近年夏蚕锐减原因与增养夏蚕之对策 [J], 谭书生;王军
2.蚕茧丰收乐蚕农 [J], 林帆
3.稳定蚕茧收购秩序,保护蚕农利益,发展桑蚕茧生产 [J],
4.加强桑树肥培彻底消毒防病——春、夏蚕茧优质丰收 [J], 柯昌述
5.养蚕9年季季高产,今年春夏蚕茧又获丰收 [J], 杨国治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人工高产四倍体桑品种圌桑6号育成初报

人工高产四倍体桑品种圌桑6号育成初报
张正国;陈祥平;范小敏
【期刊名称】《四川蚕业》
【年(卷),期】2010(38)2
【摘要】以二倍体塘10×伦109的杂种实生苗为材料,用秋水仙碱溶液诱导其体细胞染色体加倍,经无性固定育成人工四倍体桑品种"圌桑6号"(2n=4x=56).该品种通过多年栽培和5龄蚕试养表明,每667 m2桑园产叶1330kg,万蚕茧层量
4.068kg,100kg桑产茧9.37kg,667m2桑园产茧106kg,分别比对照种荷叶白提高22.0%、8.4%、10.1%和34.2%.
【总页数】3页(P8-9,34)
【作者】张正国;陈祥平;范小敏
【作者单位】四川省丝绸科学研究院,四川,成都,610031;四川省丝绸科学研究院,四川,成都,610031;四川省丝绸科学研究院,四川,成都,610031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抗青枯病桑品种—桑抗1号,桑抗4号育成初报 [J], 郭展雄;朱志德
2.桑树无性系人工四倍体新品种陕桑402育成初报 [J], 韩明斋;王淑侠;朱光义;苏利红
3.人工三倍体桑品种圌桑13号选育成绩初报 [J], 张正国;陈祥平;范小敏;冯永德;柯皓天
4.果用桑品种圌桑9号选育初报 [J], 张正国;陈祥平;范小敏;柯皓天;冯永德
5.四倍体桑树品种资源的研究——Ⅳ.高产优质桑树四倍体品种育成初报 [J], 郭展雄;王穗虹;肖更生;苏大道;吴进义;陈璞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丝绸王国的耕耘者

巍巍华夏,上下五千。
维桑与梓,必恭敬止。
看完《锦绣江南之锦绣东方》纪录片,五味哽嗓,思如潮涌。
中国丝绸,曾如日中辉,泽披天下。
欧洲工业革命之后,被欧美日赶超。
中国改革开放40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锦绣江南之锦绣东方》顺势而作,用镜头串起了一个个为蚕桑丝绸作出贡献的耕耘者。
丝绸王国的耕耘者文|夏帆蚕桑王国与丝绸学子浙江湖州含山的一场蚕花庙会拉开了第一集序幕,吴兴潞村六十三岁的顾水娥,因蚕养得好,被选为蚕姑,女儿选为蚕花娘娘,这对养蚕人来说是莫大荣幸。
七十岁的史阿勤为了求得一朵蚕花而参加庙会,因为它能够护佑一年蚕事的顺利。
当然,今天江南种桑养蚕的阿婆们不需要像老通宝那样“因为贫困而孤注一掷去养春蚕”。
在柬埔寨暹粒桑园,文拉妮培育着蚕茧,索伊在手工木机上织锦。
对她们来说,用手工艺养活自己和家人才是最重要的。
阿婆们的蚕花世界和暹粒桑园里的织机声,勾起了我儿时的回忆。
半壁西湖半壁绸,这里的“半壁”主要集中在我儿时生长的杭州东园巷一带。
此地南宋时曾辟为皇家御园,故称“东园”。
清末时,杭城有三座机神庙,而祀奉机神最多最全、规模最大的机神庙在东园巷。
墙门里的顾家有两台木质摇丝机,我常去摇几下,纯粹为了好玩。
我家西边是杭州井冈山摇纺厂,南面是杭州红峰丝织厂,东北面有国营春光丝绸厂……有如《东城杂记·织成十景图》所云:“杭东城机杼之声,比户相闻。
”及始龀之年,我就读于“机神庙小学”。
此学堂建于1909年,丝① 2018杭州全球旗袍日② 西湖长桥“杭州旗袍秀”①②绸行业公会为解决丝绸业子女的读书问题,借机神庙创办了“观成学堂”。
新中国成立后,更名为东园巷小学。
也许冥冥中与丝绸有缘。
在一片机杼声中,我熬过了童年,跨过了少年,在弱冠之际,走进了浙江丝绸工学院,成为了一名丝绸人。
锦绣年华与丝魂国礼丝生于桑蚕而成于织绣,源于中华而惠于全球。
第二届杭州全球旗袍大赛拉开了“锦绣年华”的大幕。
以振兴祥包文其先生的服装生涯为导线,回顾了新中国以来丝绸服装的商海沉浮;黄鼎翔家族创办的新加坡娘惹文化则是海外华人对中国丝绸文化深深眷恋的缩影;科莫织绣艺术博物馆里的中国丝绸藏品则见证从15世纪到近代,中国丝绸对欧洲丝织品的影响力;万事利与云锦传人戴建的联手、与LVMH 数码双面印花技术合作,则显示了中国丝绸人深耕民族传统文化,走向世界丝绸科技高端。
蚕桑生产发言材料

蚕桑生产发言材料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同事们:大家好!我今天演讲的主题是蚕桑生产。
蚕桑生产是我国农业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它直接关系到我国农民的生计和维持社会稳定。
蚕桑业是一门古老而庄重的产业,我国的蚕桑文化源远流长,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蚕桑事业不仅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重要传统产业,也是我们国家经济发展的一大支柱。
然而,在当前的形势下,蚕桑生产面临着一些困境和挑战。
首先,我想谈一下市场需求。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丝绸生产和消费国家,蚕桑业在国内市场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对丝绸的需求量也在减少。
同时,合成纤维的兴起和进口丝绸的增多,给蚕桑业带来了严峻的竞争压力。
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加大创新力度,提高丝绸的附加值,开拓新的市场需求,使蚕桑业得到可持续发展。
其次,我想谈一下技术进步。
蚕桑生产是一个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传统的养蚕方式已经难以满足现代生产的需求。
尽管我国有着丰富的蚕桑资源和技术人才,但整体上来说,蚕桑业的技术水平还比较滞后。
在蚕豆蝶的种植、蚕的饲养和丝绸的生产等方面,我们还需要加大科研力度,增加技术创新,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只有不断地引进新技术和培育人才,我们才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同时,我认为蚕桑生产还面临着生态环境保护的挑战。
蚕桑业虽然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但在发展过程中也经常伴随着大量的化学农药的使用和水资源的浪费。
这样的发展模式不可持续,对我们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因此,我们需要通过科学合理地利用土壤和水资源,推广有机农业和绿色养蚕技术,实现蚕桑产业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存。
最后,我想强调的是培育人才。
蚕桑业作为一门传统的技艺,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实践才能掌握。
然而,现在的年轻人对蚕桑业兴趣不高,缺少从事蚕桑业的人才。
如果我们不能培养更多的蚕桑技术人才,那么蚕桑业的发展将面临严重的问题。
因此,我们应该加大对蚕桑技术人才的培养力度,鼓励年轻人参与到蚕桑事业中来,传承和发扬蚕桑文化。
种桑养蚕成2019年主要先进事迹

种桑养蚕是一种传统的农业养殖方式,通过种植桑树来吸引蚕虫的生长以产出蚕丝。
2019年,种桑养蚕在中国农业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进展和创新。
以下是相关的主要先进事迹:1.桑树的品种改良:2019年,农业科学家们在桑树的品种改良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突破。
通过选择和繁育具有高产蚕食量和适应性强的桑树品种,提高了蚕虫的生长速度和蚕丝的产量。
这为种桑养蚕业提供了更好的技术基础。
2.蚕丝的质量提升:传统种桑养蚕产出的蚕丝质量难以保证,存在颜色不均、抗张力差等问题。
在2019年,科学家们通过优化蚕虫的饲养环境和饲料,提高了蚕丝的质量。
新养殖方法包括优化蚕茧的收获时间、控制湿度和温度等,使得蚕丝的质量更加均匀且强度更高。
3.智能科技的应用:随着智能科技的发展,种桑养蚕业也开始应用一些智能技术来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例如,自动化系统的使用可以实时监测和调控蚕虫的饲养环境,提供最佳的条件以促进蚕丝的产出和质量的提升。
此外,无人机、遥感技术等也被应用于监测桑树的生长情况,及时采取措施保护和管理桑树,从而提高蚕丝的供给能力。
4.环保养殖模式:2019年,环保成为养殖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种桑养蚕业也不例外。
一些先进的养殖企业开始探索环保养殖模式,减少养殖过程中的环境污染和对资源的消耗。
他们采用循环利用的方式,利用桑树叶片作为蚕虫的饲料,同时将蚕虫的粪便和废弃物进行处理和再利用,减少污染的同时提高资源利用率。
5.小农户的脱贫致富:种桑养蚕是一项传统的农业产业,对于一些贫困地区的农民来说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
在2019年,政府和相关组织加大了对种桑养蚕业的扶持力度,通过提供技术指导、资金支持等方式,帮助贫困地区的农民从事种桑养蚕产业,增加收入来源,实现脱贫致富。
总的来说,2019年的种桑养蚕业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进展和创新,包括桑树品种改良、蚕丝质量提升、智能科技的应用、环保养殖模式的探索以及对贫困地区农民的扶持。
这些进展不仅提高了种桑养蚕业的产量和质量,也促进了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桑蚕大使”陈雄珍:我在埃塞俄比亚教授“种桑养蚕”作者:阿航来源:《职工法律天地》2020年第09期陈雄珍是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为了参加中国援埃塞俄比亚农业职业教育技术援助项目,她辞去别人梦寐以求的副局长职务,离别年迈的父母和正在上高三的儿子,不远万里来到素有“非洲屋脊”之称的埃塞俄比亚(以下简称埃塞),教授当地大学生和蚕农学习种桑养蚕技术,帮助埃塞的蚕业工人和蚕农脱贫致富,赢得了埃塞蚕业工人和养蚕农民的好评和欢迎,被埃塞Alage学院大学生们和广大蚕农们尊称为“蚕桑大使”。
艰难抉择为国效力与儿女情长陈雄珍出生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环江毛南族自治县,1990年7月毕业于广西农业大学蚕学专业,之后便一直在基层从事种桑养蚕技术推广工作。
二十年默默无闻扎根基层的工作经验,使她从一位初出茅庐的蚕学专业大学生慢慢成长为一位经验丰富的蚕学高级农艺师。
2015年7月,广西省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农业农村局选拔第16期中国援埃塞俄比亚农业职业教育技术援助组成员,身居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的陈雄珍积极响应组织号召主动报名参加选拔,最终以出色的蚕桑业务能力成功入选“援埃塞”成员。
其实,在报名“援埃塞”之前,陈雄珍内心也经历了一番艰难的抉择。
陈雄珍是一个单身母亲,她有一个17岁的儿子,正在读高中三年级,来年6月参加高考。
作为一个单身母亲,陈雄珍在独生儿子身上寄予厚望,希望儿子能考上一所好的大学,将来在某一领域能有所建树。
因此,她很想在决定儿子人生命运的最关键时段陪在儿子的身边,照顾好儿子考前阶段的饮食起居,陪儿子一起去考场参加高考,为儿子填报高考志愿当好参谋。
然而,陈雄珍想到自己不仅仅是儿子的母亲,更是一名经受培养教育多年、有着丰富种桑养蚕经验的中共党员和蚕业技术人员,参加国家援埃塞农业职业教育技术援助组也是她义不容辞的责任,她没有理由因为儿子参加高考就放弃为国效力为国争光的机会。
那段日子,陈雄珍内心各种矛盾交织纠结,心里仿佛有两个自己在“打架”,一个自己说:“参加援埃塞项目,为国效力、为国争光,义不容辞!”另一个自己则说:“留在家里陪儿子高考,不能让自己和儿子的人生留有遗憾!”因为面临艰难的抉择,陈雄珍夜里辗转反侧睡不着觉。
儿子似乎也看出了母亲心中的艰难抉择,他一脸轻松地对陈雄珍说:“妈妈,你放心地去援助埃塞吧。
我已经17岁了,我的人生路最终还得靠我自己独自去走。
你就不要为我担心了,我在家能照顾好自己的……”看到儿子如此懂事和体贴,陈雄珍内心的愧疚渐渐释怀了。
除了上高三即将高考的儿子,陈雄珍最放心不下的还有耄耋之年的父母。
陈雄珍把自己要去非洲援埃塞的事情告知父母,并含泪请求父母的谅解。
深明大义的父母宽慰她说:“放心地去吧,还有你姐姐和弟弟在呢,她们会照顾好我们的……”临行前,陈雄珍亲自下厨做了一桌子菜,把姐姐和弟弟都请过来家宴,并反复嘱托他们说:“咱爸妈年纪都大了,我不在家的日子,你们可一定要替我照顾好他们啊!”姐姐和弟弟拍着胸脯保证:“放心吧,我们一定会把咱家两老佛爷照顾得好好的!”儿子也向陈雄珍保证:“妈妈,你就放心吧,我也会协助姨妈和舅舅照顾好姥姥姥爷的,也会照顾好我自己,而且保证明年给你拿个重点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回来!”2015年11月,陈雄珍依依惜别父母和儿子,以及姐姐和弟弟,踏上了“援埃塞”的飞机。
授业解惑在埃塞教授种桑养蚕初到埃塞,陈雄珍被埃塞丰富的桑蚕资源所震撼,又被桑蚕产业的极度落后所震惊。
埃塞到处生长着茂盛的芭蕉树,光照、温度及降雨条件得天独厚,非常适合发展桑蚕产业。
然而,因为极度缺乏桑蚕产业方面的技术人才,埃塞桑蚕产业种植养殖水平都极度低下,连最普通常见的蚕病都防治不了,更别提实现养蚕产茧稳产高产和开发生产桑蚕终端产品了。
为了培养蚕桑产业方面的技术人才,陈雄珍申请到Alage农业职教学院,教授种桑养蚕以及桑蚕产品技工技术。
虽然Al? age学院名义上拥有埃塞高校中唯一的蚕学专业和蚕业技术示范中心,但实际上甚至连一套系统完整的蚕学专业教学教材都没有,技术示范中心更是连最基本的实践教学条件都不具备。
一切都要从头开始。
没有蚕学专业教学教材,陈雄珍就自己动手亲自编写教材,她将自己在国内做技术推广积累的珍贵图片,一张张、一份份分门别类地整理出来,然后穿插到自己所编写的蚕学专业教材中。
在一次对埃塞蚕业技术骨干的培训课上,一名技术骨干提出“无法准确辨别蚕是否进入休眠状态”的问题,陈雄珍用一张“眠定蚕头顶会出现一个倒三角”的图片,深入浅出地解决了他们的技术难题。
没有优质的蚕种,陈雄珍报请埃塞农业部门同意,把自己从国内带来的优质蚕种与埃塞当地蚕种进行杂交,以获取适合埃塞当地气候的优质新蚕种。
由于埃塞电力资源匮乏,停水停电是家常便饭,为了冷藏好宝贵的蚕种资源,陈雄珍把自己的生活冰箱贡献出来,用来对付停电将损坏蚕种的情况。
功夫不负有心人,陈雄珍用仅有的6张珍贵蚕种与埃塞当地的蚕种杂交筛选出了适合埃塞當地气候的优质新蚕种。
没有实践教学基地,陈雄珍就亲自带领学生们建立实践教学基地。
基地建成后,她加大了示范教学的力度,开展了更多的技术示范课,提升学生们的动手能力。
在Alage学院,陈雄珍教授学生们桑树栽培、桑病防治、养蚕技术、蚕病防治、蚕种繁育、蚕茧干燥及加工技术等课程。
“这些都是非常实用的技术,对推动埃塞的蚕业发展,帮助种桑养蚕农民增收,促进埃塞国内经济的发展,都有着很强的促进和带动作用。
”陈雄珍在课堂说:“桑蚕产业一定能成为帮助埃塞农民脱贫致富的好产业。
”然而,再好的桑蚕产业技术也不能光停留在理论知识层面上,要想让埃塞蚕业工人对种桑养蚕产生浓厚兴趣,那就让他们看到实实在在的希望和收益。
有着二十多年桑蚕产业技术推广经验的陈雄珍深知这一点,于是她决定教授埃塞蚕业工人和蚕学专业的大学生加工能带来经济效益的桑蚕终端产品。
陈雄珍试养的杂交新蚕种表现良好,成功地收获了一百多公斤蚕茧。
陈雄珍决定把这些蚕茧加工成“蚕丝被”。
煮茧、清洗、晾干、拉丝、铺被、缝制……一连串手把手的工艺指导示范之后,六床轻盈柔软的蚕丝被在埃塞蚕业工人的手上制成了。
这是埃塞蚕业工人首次生产出“蚕丝被”,埃塞蚕业工人默罕默德摸着像云一样柔软、像雪一样洁白的蚕丝被,又兴奋又激动:“我们国家终于也可以生产蚕丝被了,我们的蚕业工人再不怕没有工作了,我们的农民也可以通过种桑养蚕脱贫致富了!”至高荣誉尊称她“蚕桑大使”为期两年的援埃塞任务圆满结束,2018年1月,陈雄珍带着埃塞农业部颁发的荣誉证书,载誉归国。
两年中,陈雄珍唯一的儿子在没有母亲陪伴的情况下考上了重点大学,其间,她的父母也因为高血压等疾病多次住院治疗。
在父母最需要女儿、儿子最需要母亲的时候,陈雄珍却远在万里之遥的非洲教授埃塞农民种桑养蚕,她内心深感愧对父母和儿子。
陈雄珍载誉归国,最高兴的要数她的父母和儿子。
父母拉着她的手,说:“在非洲受了很多苦吧?快好好休养一段时间!”儿子抱着陈雄珍不放手,说:“妈妈,这次回来你不会再走了吧?”陈雄珍眼睛湿润,说:“不走了,再不走了,我在家里好好陪姥姥姥爷和你。
”然而,陈雄珍对儿子食言了。
回国仅三个多月,埃塞Alage学院的大学生们和示范中心的蚕业工人便多次发来邮件,询问她什么时候能再去埃塞教授他们种桑养蚕,他们有许多问题需要她答疑解惑……这让陈雄珍不禁想起她临回国时Alage学院的大学生们和蚕业技术培训中心的蚕业工人们与她依依惜别的话语,“我们都不舍得你走,你是最好的技术专家,却这么谦卑、友好,并耐心、无私地帮助我们,盼望您下期一定再来。
”而在归国欢送会上,埃塞国务部长Tesfaye更是专门向陈雄珍表示感谢:“您带来了专业且操作性很强的桑蚕技术示范,我们期待着您为我们国家的桑蚕业带来更多的指导。
”想到这些,陈雄珍的心仿佛被一根丝线牵扯着又回到了埃塞:“蚕农们繁育出优质蚕种了吗?蚕业工人加工出合格的蚕丝被了吗?……”她心里始终无法放下她在援埃塞时主抓的几个蚕业项目。
最终,陈雄珍拗不过自己的内心,再次报名参加下一期的援埃塞项目。
在等待出国期间,陈雄珍每天跑蚕丝工艺厂,和老技术工人交流蚕丝加工工艺;跑器材市场,寻找适合埃塞的蚕业器械……统统列入到我国农业部援埃塞的物资清单中。
儿子似乎看出了一些端倪:“妈妈,你又要去援埃塞吗?”陈雄珍歉疚地说:“儿子,埃塞的农民伯伯需要妈妈,妈妈得去帮助他们……”儿子虽有万般不舍,但他没有半点怨言,反倒安慰陈雄珍:“妈妈,你去吧,姥姥姥爷有我呢……”2019年10月15日,陈雄珍一行援埃塞农业职业教育技术组成员,再次抵达了“非洲屋脊”埃塞俄比亞,在距离首都约300公里的Alage农业职教学院做蚕学专业的教学和技术示范工作。
陈雄珍的蚕学教学和技术示范工作受到埃塞农业部门的高度认可,当地蚕业龙头企业Sabahar公司的总经理KathyMarshall称赞道:“她真了不起!她做得很出色!我们在生产桑蚕茧方面从未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
”Alage农业职教学院的大学生们和蚕业技术培训中心的蚕业工人们更是对她赞赏有加:“她是一位非常出色的老师,很有爱心,我们都很喜欢上她的课。
”目前,陈雄珍在埃塞已完成理论和实践教学共430课时,共教授蚕学专业大学生617人,编撰完善了Alage学院蚕学专业的教学教材,增加了示范中心的实用技术流程,让学生易于学习操作掌握基本技能。
此外,陈雄珍还培训教师、农技员、工人和农民共993人,为埃塞建立起了职教体系和人才储备库,有效推动了埃塞农业技术的发展。
因为蚕业方面的卓越贡献,埃塞农业部特颁发她“突出贡献奖”荣誉证书,Alage学院的大学生们和广大蚕农们更是尊称她为“桑蚕大使”。
陈雄珍说:“发展埃塞桑蚕业还有太多的事情要做,我要竭尽所能把我国的桑蚕种养技术带给埃塞,让中埃人民的友谊像我们桑蚕吐出的丝一样绵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