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园林风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派园林风格
海派园林风格
上海自1267年设上海镇以来,历来是中国对外交往的枢纽之一。
上海文化发展的历史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在上海这块土地上互相影响、共同发展的历史。
而上海园林发展的历史,尤其是近代园林发展的历史,现代园林则更多地渗透着西方园林的艺术风格。
自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外国侵略者的大量涌入,不同殖民者在上海建立起了属于他们国家的租界,从而使大量的外域文化进驻申城,与此同时,这些殖民者也在上海建造了不少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园林,如英国风格的中山公园、虹口公园,法国风格的复兴公园、荷兰风格的汇山公园等。
解放后,上海出现了一批符合当时人们生活要求的公园,这些公园的风格有的延续并发展了中国传统园林,尤其是江南园林风格,如东安公园,而更多的则是现代园林风格,为人民大众提供各类户外活动的要求(如上海植物园、上海动物园、长风公园、杨浦公园等。
近二十年,借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上海的园林又有了长足的发展,各种大小不等、形式各异的公园,大型开放式绿地、街头绿地、居住区公园等如雨后春笋般为申城披上了绿装。
综观这些新近开放的园林作品,人们会惊喜地发现这些作品既吸收了中国传统园林诗意山水的艺术特色,又有着西方园林,特别是现代园林的布局特色,兼收并蓄,融会贯通,走出了一条适合上海自身特色的海派园林风格。
海派园林风格的主要特点是巧妙借鉴东西方园林的风格和特长,根据上海本地的特殊情况,合理安排各种景观要素和功能分区,融会和创新出属于上海的顺应时代发展的多元化现代园林形式。
海派园林整体感强,气势大,注重地方特色的生物多样性,极力倡导生态园林。
在具体的设计上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形式——现代的海派园林在形式上不过分追求中国传统园林或西方传统园林的形式风格,而是以现代西方园林形式为主,在满足功能布局要求的前提下,追求多元化的园林形式。
2(地形——由于上海是一个冲击平原,地势平坦,境内唯一拥有的自然山体--佘山,海拔仅98米。
河道众多,地下水位较高,而在城市中新建的园林多是在拆除房屋后的一片瓦砾中建造起来的,更谈不上有什么地形的起伏变化。
这些都对园林中的地形处理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为了创造丰富的景观效果及不同的意境,多对地形进行艺术再加工,低者为池、为河,高者为山、为丘。
山不在高,只要能分割空间,创造出多样的活动场地。
地形讲究连绵起伏,高低有致。
水不在深,追求动静结合,规则式与自然式相结合,蜿蜒曲折的小溪与宽阔的湖面相结合。
山水结合,路随山转,虽无大起大落的自然山水,却有着丰富多样的景致。
3(树种——上海属于典型的亚热带季风型气候,冬季寒冷,夏季炎热。
所以在树种的运用上以阔叶林为主,常绿与落叶阔叶林结合;以原有乡土树种为主,大力引进能适应上海气候条件的树种;以乔木(尤其是大规格乔木)为主。
形成乔、灌、草结合的复合种植结构;讲究四季景观效果,注重生态群落的构建。
4(建筑及建筑小品——建筑及建筑小品造型轻巧,形式现代,充分运用新材料、新工艺,以及大量运用光、声、电等新技术,使其成为海派园林的点睛之作。
5(空间的复合利用——上海是一个人多地少的特大型城市,如何充分利用好有限的土地资源作足园林这篇文章,也是海派园林的一大特色。
随着轿车的不断普及,停车已成为一个大难题。
于是就出现地下开发大型停车场,地上覆土建造大型公共绿地,这已成为一条复合利用地
下空间,改善城市环境的有效途径。
另外,上海还积极推广地面绿化与空间绿化相结合的模式,大量利用高层建筑的群房屋顶和多层建筑的屋顶发展屋顶绿化,从而大大改善了城市的高空俯视效果。
6(特色绿化——除了传统的绿化方式外,上海近几年还发展了垂直绿化、高架道路两侧的悬挂绿化,道路栏杆绿化、破墙透绿等富有上海本地特色的绿化形式。
为海派园林锦上添花。
艺术是思想的反映,艺术是时代的缩影,而海派园林作为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必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思想的进步而更加成熟、完善。
上海园林的风格
上海园林的风格是在良好的自然条件与城市公害及灾害性天气兼有,古老名城与外向型现代化都市同时并存,人们日益增长的绿化要求与绿化紧缺的矛盾,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的不协调等背景下形成的。
上海园林风格的特色是,格调上的综合性,功能上的多样性,使用上的高效性和建设生态园林的必然性。
21世纪应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形成上海独特的"海派园林"风格。
众所周知,上海的建筑具有"万国博览会"的地方特色,然而,你是否注意到,上海在园林绿化上"海派风格"正在悄悄形成。
上海的园林风格总的特点是:格调上的综合性、功能上的多样性,使用上的高效性和建设生态园林的必然性。
园林格调的综合性上海既有古典园林又有近代园林和现代园林。
上海的古典园林
多建于明清时代,均为官僚、文人所建私人宅园。
受苏州园林的影响,面积较小,采用了小中见大及使亭台楼阁等建筑与模仿的大自然统一等传统造园手法,引导人们在咫尺小天地中领略自然美和艺术美。
如建于明代的秋霞圃、古漪园及有"城市山林"之称的豫园和清代的醉白池和曲水园。
近代园林,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建设的园林,大体可分两类:
一是西方园林,较有代表性的是1888年英国人在外滩建立的第一个公园即外滩公园(现为黄浦公园)及随后建立的兆丰公园(现名中山公园)。
这些公园采用大草
坪、自然式树丛,及大理石建筑等英国造园手法;又如法国公园(现名复兴公园),园内几何图案型的,"沉床园"花坛及西北角的月季园,具有法国韵味。
二是上海西区出现了一批官僚和资本家"中西合璧"式的私人花园。
这些园子既有中国的古典园林,又有西式居室等。
有的园子还对外开放,设有提供公众活动的疏林草地、游乐、餐饮甚至还有动物园等设施,融合了西方园林的特色。
这些园林开始带有"海派风味"。
现代园林,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园林,
一些新建公园多运用"中西合璧"博采众长和注意突出江南水乡特点的造园手法。
如长风公园运用中国传统的造园手法,模仿江南自然山水,在36公顷的土地上,采用人工挖湖堆山为该园主体,湖面面积13公顷,占总面积的36,,人工山高达26米,为全市公园之最。
园林功能的多样性园林不仅具有提供休憩、游览、体育锻炼和美化环境的功能,在高度城市化的上海,园林还是个社会大课堂。
如鲁迅公园、龙华公园等激发起人们缅怀先辈的崇高感情,动物园和植物园发挥着对群众传播生物科学的功能。
此外,园林还带动经济与旅游事业的发展,如徐汇区的桂花节,植物园的牡丹花节,南汇县的桃花节,大观园的红楼艺术节等。
然而,园林促进城市的生态平衡,改善人们生存的环境,是它最重要的功能。
园林在使用上的高效性上海的绿化覆盖率仅13.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也只有1.15平方米,处于全国落后水
平。
全市直接为市民享用的公共绿地为1120公顷,其中,公园面积占公共绿地面积的65,,小型公园居多数,10公顷以上的公园仅9座。
然而,全年的游人量达9424万人次,以地处市中心区面积仅12公顷的人民公园最多,达1039万人次,日均2.8万人次,而日均近2万人次的依次为复兴、和平、中山等公园。
又如上海的街道绿地共有2432处,总面积占公共绿地面积35,,因此平均每处不到1公顷,人们称之袖珍绿地,这些街道绿地从早到晚为不同年龄层次、不同职业的市民服务,起到补充公园功能的作用。
如地处黄浦区面积仅0.26公顷的江西中路街道绿地,每天来此进行体育锻炼、休憩、游乐嬉戏者达3000人次,因此,上海的公共绿地利用率非常高,而且越是市中心区利用率越高。
建设生态园林的必然性当今,生态学的研究和实践,显示出日益强大的生命力,形成了世界性的潮流。
我国已建立了生态农业和生态林业,近年来,上海郊区农村出现了生态农场、庭园经济及林农间作等试验,不仅有经济效益而且有良好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上海市区从1991年开始运用生态学理论在小块绿地及废弃地上建立各类人工植物群落,充分利用空间和土地的资源,达到投入少,产出多的目的。
如批把树下栽八仙花、八角金盘等耐荫花木,充分利用了日照,使它们的展叶期、开花期和结果期自然错开。
又如银杏树下栽石蒜和能固氮的胡颓子,既充分利用日照又改良了土壤,石蒜的挥发物抑制了蚜虫繁殖等。
根据城市绿化不同功能的需求,将人工植物群落配置成环保型、保健型、生产型、观赏型、文化娱乐型及知识型等,现正选点进行试验。
这种生态学理论在园林上的应用,对上海地少人多的市区将更为适合。
综上所述,上海园林正在形成具有地方和时代气息的"海派园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