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文本 培养能力——浅议《中国历史文献学》课程的实践性教学改革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读文本培养能力
——浅议《中国历史文献学》课程的实践性教学改革
庄丽丽
文献是历史研究的对象,是传统文化的载体。

接近文献并掌握文献知识,是弘扬传统文化必由之路。

培养学生解读文本的能力,提升他们对文献的理解程度,关涉文本的传承,也增强他们对基础学科的掌握程度。

采取实证的练习方式,通过对文本的校阅抄读,可以培养学生对文本的亲近程度,也是传统教学方式的有效变形。

中国历史文献学的研究范围,简而言之,是以中国时空范围产生的知识记录为对象。

随时间演进,地域变迁,知识记录的载体或许会发生变化,比如从最开始的神话传说,到后来文本资料。

进步的科技,会提供了更多元的文献存储方式,而相对成熟的文本资料作为文献的载体,一直没有远离人们的视野。

中国历史文献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学科意识、历史意识等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当前,很多高校历史专业,甚至有些院校的国学基础专业,纷纷开始此课程,意图加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素养。

但是,也存在很多尴尬的现状。

本文的探究,正从此开始。

一、学科本身演进的历史
作为学科的中国历史文献学,是高等院校文史专业基础课,为相关本科生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

随时代发展,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内容也有变化。

张舜徽、吴枫两位学者对文献学的范围和任务、文献学理论和实践、整理文献的主要目的和任务等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

白寿彝先生就文献学的基本理论、发展历史和分支学科的建立,在理论上构建了其运行系统的框架。

他认为,中国历史文献学分为理论、历史、分类及应用四个部分,等等。

但总的来看,他们还是达成了一个共同的观点,即中国历史文献学课程,是以历史文献为研究对象,对文献的形成、发展、整理、利用进行研究,探索其规律,注重提升学生搜集、鉴别史料的技能,力图为史学研究建立坚实可靠的资料基础,是一门实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必要性、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大部分院校开始该课程,包括我所在的地方院校,应出于同样的初衷。

作为历史学的基础课程,我校在课程设计时,定为36学时。

其主要授课内容包含文献学的定义、范围,文献的载体,文献的形成与流布,文献的收藏与散佚,文献的版本、校勘、目录、辑佚、辨伪、类书、丛书、方志、家谱、出土文献等,基本涵盖了历史文献应该涉及的范围。

笔者根据课程的内容和难易程度来安排课程。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经验,但也发现一些问题。

面对不同的学生,以及当前的具体经济文化大背景,这样的问题渐渐成为困惑。

针对这些困惑及现状,笔者进行了若干的调整,也进行了若干的思考。

具体而言,当前的主要的困惑和现状体现在以下章节中。

二、教学现状及困惑
历史文献学在地方院校发展中遇到的现实问题。

可以分类说明。

(一)远离大众的文献
随着文献资料的日渐稀缺,对珍惜文献资料的保管及收藏变得愈发周密和小心。

很多图书馆的线装书库,不对普通读者开放是常见的现象。

拍卖市场上屡次出现的天价古籍,虽非无意,但也无形中将很多文献与大众间的距离加大。

重点高校的情况稍微好一些,而地方院校图书馆情况就日渐窘迫。

原本不多的线装书,逐渐远离了读者。

文史专家黄永年先生曾坦言,“版刻中纸张鉴别是自己的弱项,因为手工制纸时代,一批纸数量有限,很难有规律可寻”,这说明版本文献鉴别的技巧有很多,黄先生早年的学生曹旅宁记录了这样的事情:2011年8月曾闻吕宗力先生(上世纪七十年代曾在上海书店,随嘉业堂周子美先生学习版刻鉴别)回忆,周先生首先让他如库房仔细观摩宋版书纸张的质地,又叫他反复嗅宋版书的墨香。

原来讲究的宋版书不仅纸质坚韧,而且刷印时使用的墨参配了名贵的香料,故历千百年而不坏。

由此可见版刻鉴别之难,不接触原物很难学习。

[1]卷一,第32页注释
我所就职的地方院校图书馆中的文献,既无校勘性善本,也没文物性善本。

在历史文献学的授课中,涉及相关文献时,其效果相对一般。

虽赖于当前信息化的福利,但实际教学效果,与近距离感触,无疑天壤之别。

所以,仅靠老师和同学无限的想象去构建古代文本,去“感知”文献的味道,既无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更无法促进学生文献能力的提高。

(二)文献认知上的“代沟”
传承传统文化,弘扬国学经典,是当前我国文化战略中相当重要的环节。

但是,古籍文献资料是用古代汉语表达的。

阅读古代文献,必须有文献功底,如断句常识、避讳知识、基本的繁体字认知能力,以及基本的古代文化常识。

简化字方便了大众识字,但也造成了若干的困惑,越来愈多的人对古代文字有隔膜。

这种隔膜对大众来说,影响不是非常明显,但对于从事国学传播及从事文史工作的人来说,就产生问题了。

面对地方院校文史专业的本科生,看到他们对繁体字那么陌生畏惧,作为教师来说,确实颇感头疼。

与此同时,网络词语、火星文字的大行其道,而大学生却乐此不疲,与那边繁体字的冷清孤寂形成鲜明对比。

关心国学、关心文化传承的人们对此现象尤感揪心,深恐传统文化的载体没有未来。

双方对比而形成的“代沟”,对中国历史文献学的教学带来非常大的困扰。

(三)现实问题的考量
受高考扩招的影响,大学生就业问题,逐渐成为当前高校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

太多学生毕业即失业的事实,引起了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当前,国家和广东省正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高等教育发展模式和办学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

如何推动地方本科院校的综合改革,尽快转型发展,
. All Rights Reserved.
151
努力提升地方院校毕业生的实际操作技能,使之能更好适应社会发展的形势,成为地方高等学校特别是师范教育的紧迫要求。

而与此相对应的,是大学生在学校求学期间的各种焦虑,成为学校必须体谅的事实。

就业压力的持续存在,迫使学生必须深入考虑毕业后的问题。

求学期间,学生会对自己的时间做更现实的安排,比如参加各类实践活动,比如去支教,比如去参加各类考证,参加各类暑期工,甚至直接去工厂以提升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应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在课程学习上,学生还会选择辅修一些经济学的课程,选修证券市场、会计学等课程,而这些比较“现实”的课程,至少从字面上看,比较契合当前就业市场的需要,对学生的这些选择及选择的倾向,本也无可厚非。

但是,对正常的文史学科的教学来说,不能不说是非常大的冲击。

尤其是地方型、应用型的本科大学,就业形势及压力本来就大,正常课程的教学面临这样的境地,使得原本就隔膜的文史知识变得愈发破碎和陌生。

实践教学是中国历史文献学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加强应用理论知识分析历史文献问题的教学环节,重视文本资料的解读能力的训练,达到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利用学校图书馆珍藏阅览室里面的惠州府志,对学生进行文本资料解读能力的训练。

下面结合具体的教学过程,阐述文本资料解读能力的训练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这一问题。

三、方法与对策
(一)接触文本
具体教学中,为了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我搜集了大量的图片材料,依照时间顺序,照顾到朝代特色,也利用其他去博物馆的机会,拍摄相关图片,在课堂上展示。

至少,可以从视觉上,让学生增加对古代文本资料的了解程度,不至于对文本太陌生。

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带领学生去相关机构阅览善本书,以及可以接触到的其他文本。

以上诸种,是从视觉上,让学生感知文本。

平时常规教学中,让学生接触古代文献资料,用断句标点的方式,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

从课题申请之初,针对2010级的学生,笔者选用现存最早的惠州方志——《惠大记》,分配具体的卷数,让他们进行断句标点。

学生在断句标点之前,进行必要的古代语法及校勘知识的讲解,官制仪制的讲解。

提醒学生,必须将《惠大记》和此后编撰而成的惠州方志如嘉靖壬寅《惠州府志》、丙辰《惠州府志》对比,比较异同。

通过断句标点训练,学生对古代文本的行文格式有一定了解,对古代文献的书写格式、特点也有了解。

而校勘中涉及的相关错误异同,笔者会鼓励他们,自行寻找产生问题的根源,并引导他们阅读更多的文献,鼓励他们将解决问题的经过及结果,撰写为小论文。

经过两轮的教学实践,学生参与文献点读断句、图片展示等形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生疏离文本的现象,至少,从心理上不再畏惧古代文献。

(二)走进文本
在日常教学中,笔者非常注意引导学生解读文本的切入方式。

让学生在学习时,时刻注意问题意识,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

如带学生去图书馆看明代惠州的地方志时,我设计了几个问题,如明代的惠州这几部方志,体例方面有没有共同点?有没有不同点(建议学生看各地方志的目录)?为什么明代地方志的纂修呈现繁荣局面(建议学生看各地方志的序)?
经过不断的启发提示,同学们不仅完成了对文本的释读,同时也完成了对文本的研究,最重要的是锻炼了学生阅读文献和利用文献的能力。

通过这种实践教学的方式,启发引导学生在学习中遇到问题时思考如何解决问题,并不断地解决问题,增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成就感,使他们感觉到所阅读的再也不是枯燥无味的古文,而是有血有肉的历史记载。

同时也有利于增强他们学习“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兴趣。

充分利用假期,巩固学生的文献常识,是、常规教学中经常采用的方式。

高校暑期有近两月的时间,我布置暑期阅读的书目,让他们假期阅读。

对部分作品,采取重点阅读。

从2010级开始,他们暑期的作业包括必须亲自繁体手抄《史•
记太史公自序》,同时繁体翻译。

经过三届学生的训练,基本上解决了学生的繁体字认读写作问题。

虽然辛苦一些,但效果非常不错。

在日常教学中,布置学生每周摘抄一篇《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的提要文字,从经部开始,到集部结束。

这样做的目的,既增强学生的文献知识,也熟悉中国文献发展的源流,更增强学生的书目文献知识、版本流传等内容。

四年的学习,坚持摘抄的效果,增强了历史专业学生的历史素养和文献功底。

(三)感知文本
文本资料解读能力的训练是一个长期的训练和知识的积累过程。

笔者在中国历史文献学的教学过程中,讲到文献的装帧形式,如“线装”的时候,我会带学生到学校图书馆珍藏阅览室,让他们自己感知线装古籍的形制。

讲“蝴蝶装”、“包背装”的时候,笔者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去感知装帧形式。

最后,笔者会让学生根据所看、所做,来对这三种装帧形式做一比较。

讲到版本的时候,我会让学生自己找书的牌记、字体、版式、收藏章、序跋、装帧等内容。

在讲述地方志的时候,我带学生去珍藏阅览室看《广东历代方志集成》,让他们在自己翻阅的过程中,真切感受到原始文本的形制。

了解方志的内容、编纂体例、编纂特点。

感知文本资料,可以通过阅读更多的版本图录,如《续古逸丛书》《古逸丛书三编》《四部丛刊》,《百衲本二十四史》等,影印了上千种宋元旧本、抄本、批本[2]版本目录,第206页。

查看这些图录,从直观的图像,结合相关的书目资料,对学生文本认知能力有比较不错的效果
四、建议与展望
多角度分析、多层次的解读文本,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尤其是面对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生,非常有必要。

在就业压力困扰下的大学生,面对课业和就业的多重压力,如何突围,如何在更复杂的竞争中立足,有必要在日常教学中加强他们的基础知识的养成。

把多层知识,有效分布在大学四年的教育中,把多样化的能力融入到课堂教学及课外实践中,是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

基金项目:本文系惠州学院2012年度教研教改课题《文本资料解读能力的培养》(JG2012024)最终成果;亦接受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宋代惠州知州研究》(GD12XLS05)资助,谨致谢忱。

(作者单位:广东惠州学院)
. All Rights Reserved.
15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