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部分省级示范高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测试语文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北省部分省级示范高中2021~2022学年上学期高二期末测试
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国哲学的历史中有个主流,可以叫做中国哲学的精神。
为了解这个精神,我们需要首先弄清楚绝大多数中国哲学家力求解决的问题。
人是各式各样的,每一种人都可以取得最高的成就。
例如,有的人从政,在这个领域里,最高成就便是成为一个伟大的政治家。
同样,在艺术领域里,最高成就便是成为一个伟大的艺术家。
人可能被分为不同等级,但他们都是人。
就做人来说,最高成就是什么呢?按中国哲学说,就是成圣,成圣的最高成就是:个人与宇宙合而为一。
问题在于,如果人追求天人合一,是否需要抛弃社会,甚至否定人生呢?
有的哲学家认为,必须如此。
释迦牟尼认为,人生就是苦难的根源;柏拉图认为,身体是灵魂的监狱;道家有人认为,生命是个赘疣,是个瘤。
所有这些看法都主张人应该从被物质败坏了的世界中解脱出来。
一个圣人要想取得最高的成就,必须抛弃社会。
唯有这样,才能得到最后的解脱。
这种哲学通常被称为“出世”的哲学。
还有一种哲学,强调社会中的人际关系和人事。
这种哲学只谈道德价值,因此对于超越道德的价值觉得无从谈起,也不愿去探讨。
这种哲学通常被称为“入世”的哲学。
站在入世哲学的立场上,出世哲学过于理想化,不切实际,因而是消极的。
从出世哲学的立场看,入世哲学过于实际,也因而过于肤浅;它诚然积极,但是像一个走错了路的人,走得越快,在歧途上就走得越远。
有许多人说,中国哲学是入世的哲学。
很难说这样的看法完全对或完全错。
从表面上看,这种看法不能认为就是错的,因为持这种见解的人认为,中国无论哪一派哲学,都直接或间接关切政治和伦理道德。
因此,它主要关心的是社会,而不关心宇宙;关心的是人际关系的日常功能,而不关心地狱或天堂;关心人的今生,而不关心他的来生。
《论语》第十一章记载,有一次,孔子的学生子路问孔子:“敢问死?”孔子回答说:“未知生,焉知死?”孟子曾说:“圣人,人伦之至也。
”这无异于说,圣人是社会中道德完美的人。
从表面上看,中国哲学所说的圣人是现世中的人,这和佛家所描述的释迦牟尼或基督教所讲的圣徒,迥然异趣,特别是儒家所说的圣人,更是如此。
不过,用这种过分简单的办法是无从了解中国哲学的。
中国传统哲学的主要精神,如果正确理解的话,不能把它称作完全是入世的或完全是出世的。
它既是入世的,又是出世的。
有一位哲学家在谈到宋朝道学时说它:“不离日用常行内,直造先天未画前。
”这是中国哲学努力的方向。
由于有这样的一种精神,中国哲学既是理想主义的,又是现实主义的;既讲求实际,又不肤浅。
入世和出世是对立的,正如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是对立的一样。
中国哲学的使命正是要在这种两极对立中寻求它们的统一。
这并不是说,对立被取消了。
它们还在那里,但是已经被统一起来,成为一个整体。
如何统一起来,这是中国哲学力求解决的问题。
力求解决这个问题,是中国哲学的精神。
(摘编自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材料二:
对于中国传统哲学以伦理为中心的问题,要做实事求是的分析和评价。
这里所谓的以伦理为中心,是从中国传统哲学的结构、功能等意义上来讲的。
从结构上看,中国传统哲学可分为天道、人道、知天知人之道三部分,哲学家们论天道、论知天知人之道,最后都要归结到伦理道德问题上来。
哲学家们的政治主张,也往往以伦理道德学说为其立论之依据。
从功能上说,天道、知天知人之道这两部分都为论证人道学说服务,整个体系对中国古代社会、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实际功能,也主要在伦理道德方面。
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哲学和西方存在论不同,它始终不曾脱离人去谈论存在的本质,中国古代哲学对宇宙的理解,不是把它当做静态的物质实体而是当做与人类精神浑然不分的整体。
这种宇宙观与西方存在论相比,实际上是突出了人在世界历史中的主体性。
这一分析有明显的夸大和歪曲之处。
中国传统哲学常常将天人问题放在一起讲,往往前一句讲天,后一句讲人,但这并不意味着始终不脱离人谈论存在的本质。
中国古代哲学家公认,人是自然界演化的产物,是万物中之一物。
这就必然得出人依存于天的结论和天本而人末的结论。
所以,将天人问题放在一起讲,有不脱离天论人的意义,而没有不脱离人论天的意义。
又如有人认为,中国哲学表现出与西方哲学大相径庭的格局,不像西方那样从自然本身出发把握世界;中国哲学是从人、从人类自身出发去体察自然。
但那只是一些主观唯心主义者的思想。
中国古代的自然观或天道观总是建立在自然科学知识的基础上的。
(摘编自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精神》)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做人方面要取得最高成就,成为一个天人合一的圣人,就需要抛弃社会,从物质世界中解脱出来。
B.“不离日用常行内,直造先天未画前”,体现中国传统哲学的努力方向,也是中国哲学精神的一种体现。
C.入世与出世是对立的,中国哲学的任务,就是把这些反命题统一成一个合命题。
力求解决这个问题,是中国哲学的精神。
D.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的本质区别在于,中国哲学是从人类自身出发的,西方哲学是从自然本身出发。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司马迁编写《史记》,欲“究天人之际”的想法,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中“不脱离天论人”的思想。
B.中国古代哲学对宇宙的理解,突出了人在世界历史中的主体性,展现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进性。
C.材料一论证时运用间接论证法中的排除法,与《拿来主义》有异曲同工之妙,展现了逻辑思维的力量。
D.了解中国传统哲学的精神,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的从政治学、为人处世的态度。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诗文不能体现中国“入世”哲学思想的一项是(3分)A.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B.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C.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D.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4.出世哲学与入世哲学有何异同?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概括。
(4分)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6分)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桃花蝴蝶
刘诗伟
我七岁时,脑子里搁了一幅图景:祖母坐在桃树下,桃花灿烂,祖母如土。
半个多世纪,无数繁花在眼前流走,每当我停望绚丽,总会看见坐在桃树下的祖母,漫天花瓣为她飘零。
那棵桃树生长在我们老家的台坡口。
春天,一树粉红的桃花遮云蔽天。
祖母坐在柴垛旁的矮椅上,睡着了,花白的头发蒙一层桃花筛落的光斑。
她的藏青棉袄泛白,颜色接近柴草;皮肤干皱,已然融入三寸小脚下泥土的灰黄与安宁。
一片花瓣闪闪飘下,一只白蝴蝶飞在祖母和桃花之间。
我背着书包出了堂屋,看见桃花、祖母与蝴蝶,不由愣住了。
那景象让我迷狂而惊异。
但我没有叫祖母,正要悄悄离开,不料,祖母喊了一声我的乳名,我即刻停下,笑嘻嘻地向祖母走去,在她膝前蹲下,把头递给她。
她抬手摸过我的头顶,熟练地在我的额头亲吻一下,说:“记得,下回莫忘了。
”
原来,在桃花下打盹的祖母是那只蝴蝶,在飞……
我七岁那年,祖母六十五岁。
隔壁家的杨奶奶说,她见过祖母的年轻,那时,祖母刚嫁过来,一张鹅蛋脸,粉白红润,抹过油的黑头发用木簪绾在后脑勺,两只小脚走起路来像铁杵一样咚咚咚地敲在地上。
那片花瓣在空中闪闪飘下,让人联想到蝴蝶的由来:祖母头上的木簪换成了一枚蝴蝶银簪。
祖父带我去过姑爷爷家,我在那里见过这枚银簪。
姑爷爷住在两里外的珠玑街上,膝下无儿无女,房屋的门楣上挂着“光荣烈属”的牌子。
他们是一对怪老头,分明乐意坐在一起,可坐在一起又很少说话。
姑爷爷从内衣口袋取出一枚银簪,放到祖父面前。
那银簪是一只蝴蝶,祖父对姑爷爷说:“留着吧,总是个念想。
”姑爷爷回应:“我这身体怕是扛不了多久,拿去给嫂子,我也落心。
”接着两人都不说话,碰一下杯,不说话,再碰一下。
离开时,祖父把银簪又放在姑爷爷座位前的桌上。
正月初二,姑爷爷来我家拜年,后来我知道,这是延续姑奶奶在世的礼俗。
他来了,照例在堂屋的方桌上放一盒茶。
然后,他走到祖母面前,拿起祖母的一只手,把银簪放在祖母手里。
祖母一看,连忙大呼:“这使不得!”姑爷爷捏住祖母的手,说:“嫂子,它陪了我几十年,也让它陪陪你。
”祖母再看那银簪,眼泪就哗啦一下奔涌而出。
祖母坐在桃树下,蝴蝶在她和桃花之间飞。
祖母为她头上的蝴蝶银簪哭泣过。
家里大人一直没给我们小孩子讲祖母哭泣的缘由,那哭泣的背后是一座静穆的山。
一天,我看见祖母身上歇了许多桃花,手里正抚摸着那枚银簪。
我蹲下,祖母就告诉我:蝴蝶银簪是姑奶奶的陪嫁,姑奶奶叫刘春桃,十八岁出嫁,不满十九岁就成了烈士,祖母就在家门口栽了一棵小桃树……我听到这里,呆望着无边春天的深处。
桃树上的桃子成形了,阳雀子飞来啄桃子,祖母啾啾地驱赶。
阳光照耀,祖母脑后的蝴蝶闪闪烁烁。
祖母还沉浸在从前没有回来,叹息一声说:“你的姑奶奶不满十九岁,像一朵桃花儿,又像一只蝴蝶。
”我问祖母:“姑奶奶怎么闹革命的?”祖母说:“跟大姑奶奶学的。
”我问:“还有大姑奶奶?”祖母说:“大姑奶奶走得更早,蝴蝶银簪就是她留给小姑奶奶的陪嫁。
”我问:“大姑奶奶怎么走的?”祖母吻我的额头,让我快去上学。
到我七岁时,小姑奶奶已牺牲三十四年。
往事中的大姑奶奶、小姑奶奶凝固在那段时空……那是充满血色的岁月,祖母不讲,外人只能简略讲述:大姑奶奶在武昌上学,因为闹
革命被奸细告发,让敌人捉住砍了头,但找不着尸首。
有人说是好心人把她埋了,可大雪纷飞,不断覆盖,坟墓在哪儿呢?小姑奶奶不知什么时候成了党的地下通讯员,被“白匪”刺死在桃树下,躺在血泊中……
现在时间又过去半个多世纪,祖母早已去世,我的记录也只能如此简略。
时间让繁密过往成为简史,尽管我童年时不断用想象填补那些故事。
只是,这种想象反过来又常常加重对于过往的怀想。
当年,隔壁杨奶奶跟祖母是说私心话的朋友,祖母每次生病,她都守在祖母的床边;她说她来生也做祖母的邻居。
她讲过一句话:“晓得历史的人值得敬重。
”我从来没有发现这句话的别的出处。
父亲出生后,湾子里的人送米送鸡蛋;祖父送父亲读私塾,先生不收钱;父亲学医,先生倒付工钱。
祖母极瘦。
晚上她坐在竹床边,弯成一道弧线,可以清晰看见前胸、两肋和后背的骨头。
我不晓得别人的祖母是不是这样,但记得父亲说过:祖母是一个不幸的母亲,他是祖母的第六个孩子,前面五个都死了,最大的不满两岁。
为什么?不单因为穷,娘吃不饱没奶水,娃儿病了买不起药;主要是为了两个小姑子,她们都是孩子,祖母要照顾她们闹革命。
我看着祖母头上发亮的银簪,想起祖母必须摸过她的孙儿们的头才让他们离开……那里有祖母如花如蝶的岁月。
我一生沉迷于那幅图景:祖母坐在桃树下,桃花灿烂,祖母如土,一只白蝴蝶在祖母和桃花之间飞。
为什么是桃花与蝴蝶?在祖母的年代,平原上草木芜长,唯有这两样是世间罕有的绽放与娇艳,是生命的密语,是离世的安魂曲……它们那么轻盈而亲切,让人永远无法全然抵达和拥有。
祖母去世后,我在她的坟头栽下一棵小桃树,隔年便开出灿烂的花。
(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祖母年轻时如桃花般芳馨娇美,年老时瘦削干瘪,凸显出祖母一生所受的种种苦难。
B.“碰一下杯,不说话,再碰一下”,这一细节展现祖父与姑爷爷的不善言淡。
C.小说写当年村民们对“我”父亲的多方照顾,表现出村民对革命家庭的深切同情。
D.文章结尾“我一生沉迷于那幅图景”,表达了“我”对祖母以及两位姑奶奶的怀念与敬重。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里“祖母坐在桃树下,桃花灿烂,祖母如土”中的环境描写,既烘托了人物形象,又借环境的美好,流露出对祖母人格的赞颂。
B.小说以“我”七岁时为时间节点,写了晚年的祖母,回忆大、小姑奶奶,意在以孩子的视角冷峻地观照时间的流逝和人物的经历。
C.文章详写祖母,将烈士事迹散布于祖母的言行中,留下“空白”,引人遐想,拓展了文章的艺术空间。
D.小说超越常规叙事,没有局限于“当年”,而是以“我”的生活为依据,以情感为指引,以思绪为逻辑,实虚穿插,构思开阔新颖。
8.小说中多次写到“蝴蝶”“桃花”,请分别简析其意蕴。
(4分)。
9.作为革命题材小说,茹志鹃的《百合花》和孙犁的《荷花淀》都“诗意”地表达了对战争的思考以及对“美”的赞颂,请你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这篇小说的“诗意”所在。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世祖
..光武皇帝讳秀,字文叔,南阳蔡阳人,高祖九世之孙也,出自景帝生长沙定王发。
光武年九岁而孤,养于叔父良。
身长七尺三寸,美须眉,大口,隆准,日角。
性勤于稼穑而
兄伯升好侠养士常非笑光武事田业比之高祖兄仲王莽天凤中乃之长安受《尚书
..》略通大义。
莽末,天下连岁灾蝗,寇盗蜂起。
地皇三年,南阳荒饥,诸家宾客多为小盗。
光武避吏新野,因卖谷于宛。
宛人李通等以图谶说光武云:“刘氏复起,李氏为辅。
”光武初不敢当,然独念兄伯升素结轻客,必举大事,且王莽败亡已兆,天下方乱,遂与定谋,于是乃市兵弩。
十月,与李通从弟轶等起于宛,时年二十八。
军中分财物不均,众恚恨,欲反攻诸刘。
光武敛宗人所得物,悉以与之,众乃悦。
进拔棘阳,与王莽前队大夫甄阜、属正梁丘赐战于小长安,汉军大败,还保棘阳。
更始元年正月甲子朔,汉军复与甄阜、梁丘赐战于沘水西,大破之。
斩阜、赐。
莽闻阜、
赐死,汉帝立,大惧,遣大司徒王寻、大司空
...王邑将兵百万,其甲士四十二万人,五月,到颍川,复与严尤、陈茂合。
初,光武为舂陵侯家讼逋租于尤,尤见而奇之。
及是时,城中出降尤者言光武不取财物,但会兵计策。
尤笑曰:“是美须眉者邪?何为乃如是!”
严尤说王邑曰:“昆阳城小而坚,今假号者在宛,亟进大兵,彼必奔走;宛败,昆阳自服。
”邑曰:“吾昔以虎牙将军围翟义,坐不生得,以见责让。
今将百万之众,遇城而不能下,何谓邪?”遂围之数十重,列营百数,云车十余丈,瞰临城中,旗帜蔽野,埃尘连天,钲鼓之声闻数百里。
积弩乱发,矢下如雨,城中负户而汲。
王凤等乞降,不许。
寻、邑自以
为功在漏刻
..,意气甚逸。
六月己卯,光武遂与营部俱进,自将步骑千余,前去大军四五里而陈。
寻、邑亦遣兵数千合战。
光武奔之,斩首数十级。
诸部喜曰:“刘将军平生见小敌怯,今见大敌勇,甚可怪也,且复居前。
请助将军!”光武复进,寻、邑兵却,诸部共乘之,斩首数百千级。
连胜,遂前。
光武因复徇下颍阳。
会伯升为更始所害,光武自父城驰诣宛谢。
司徒官属迎吊光武,光武难交私语,深引过而已。
未尝自伐昆阳之功,又不敢为伯升服丧,饮食言笑如平常。
更始以是惭,拜光武为破虏大将军,封武信侯。
(节选自《后汉书》)10.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性勤于稼穑/而兄伯升好侠养士/常非笑光武事田业/比之高祖兄仲/王莽天凤中/乃之长安/受《尚书》/略通大义
B.性勤于稼穑/而兄伯升好侠/养士常非/笑光武事田业/比之高祖兄仲/王莽天凤中/乃之长安/受《尚书》/略通大义
C.性勤于稼穑/而兄伯升好侠养士/常非笑光武/事田业/比之高祖兄仲/王莽天凤中/乃之长安/受《尚书》/略通大义
D.性勤于稼穑/而兄伯升好侠/养士常非/笑光武事田业/比之高祖兄仲/王莽天凤中/乃之长安/受《尚书》/略通大义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世祖,刘秀的庙号;光武,刘秀的谥号。
B.《尚书》是我国第一部古典散文集,最早书名为《书》,约成书于前五世纪,传统《尚书》由伏生传下来。
考证为上古文化《三坟五典》遗留著作。
C.大司空,是中国古代行政最高官职的称呼,为百官之长。
大司徒,古代官名,掌监
察。
D.漏刻,古代计时的工具,也叫漏壶。
1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刘秀外貌俊朗,气度非凡,长着高高的鼻子,饱满的额头。
B.兄长刘伯升一向结交身手敏捷之人,是刘秀决定起事的原因。
C.当军中因财物不均引起士兵不满时,刘秀果断地把刘姓族人的财物收集起来分给大家,防止了军人的哗变。
D.面对声势浩大的敌人,刘秀不退反进,表现出过人的胆识。
13.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①是美须眉者邪?何为乃如是!
②光武因复徇下颍阳。
会伯升为更始所害,光武自父城驰诣宛谢。
14.刘秀被更始封为武信侯的原因是什么?(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琴歌
李颀
主人有酒欢今夕,请奏鸣琴广陵客①。
月照城头乌半飞②,霜凄万树风入衣。
铜炉华烛烛增辉,初弹渌水后楚妃③。
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
清淮奉使千余里④,敢告云山从此始⑤。
(注)①广陵客:古琴曲有《广陵散》,“广陵客”指琴师。
②乌半飞:乌鹊纷飞。
③渌水,著名古琴曲,清空淡雅。
楚妃,当时流行的古琴曲,深情绵邀。
④清准:准水。
时李颀即将赴任新乡尉,新乡临近准水,故称清准。
⑤敢告:敬告。
云山:代指归隐。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紧扣题目,交代听琴场合、时间、缘起以及演奏者。
“欢”字点出席间热闹的气氛。
B.三、四两句转折一笔,并不写演奏场景,而写萧瑟凄冷之夜景,为下文写弹琴做了铺垫。
C.五、六两句写初弹情景。
前句表明酒宴已经进入高潮;后句直写,交代所奏曲目之名称。
D.末尾两句写诗人离京还乡,别宴上缕缕琴音使他想到千里外的清淮,不禁暗自潸然泪下。
16.有人评价说,此诗只第二句点出“琴”字,其余“无一字及琴,却无非琴声”。
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此诗表现音乐的艺术。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屈原列传》中表现屈原人格与文风一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过秦论》中,秦始皇派遣大将蒙恬北逐匈奴获得胜利,使得匈奴长时间不敢南下进击中原。
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就是对此事件效果的概括。
(3)高适《燕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出了边塞的广漠、苍凉、壮美,与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异曲同工。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儿时的我脑子里是有()的:水生桥,桥生水;无桥之水和无水之桥,皆为残疾。
二者,天然即(),仿佛唇齿,仿佛伴侣。
也可以说,水是桥的魂曲,桥是水的情书。
这()的姻缘,不仅是我稚时的天真,也是几千年的风物常态。
《说文》云:桥,水梁也。
一句话奠定了桥和水的组合关系。
先人搭桥,最早以木,故落“乔”音。
山涧遇一独木,即显示此处并非()。
桥是不脱水的,一定要以水为床,一定要娶水才行。
这部爱情,这门婚事,又是怎么散伙的呢?桥之背叛,还是水的嫌弃?
我想,更多还是水的早逝吧。
许多古老的桥仍在,以碑的名义,曝晒于滩壁。
而水已遥远,像传说,像呜咽的风。
桥,不再波粼荡漾,不再烟笼袅袅,不再青苔漉染,不再垂柳映月。
剩下的,是皴裂的沧桑,是枯石的寂寞,是风化的煎熬,更是鳏寡孤独。
18.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定势耳鬓厮磨天造地设空谷足音
B.定式耳鬓厮磨天造地设人迹罕至
C.定势水乳交融琴瑟和谐空谷足音
D.定式水乳交融琴瑟和谐人迹罕至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剩下的,是枯石的寂寞,是鳏夫寡娘,还是皴裂的沧桑,是风化的煎熬。
B.剩下的,是皴裂的沧桑,是风化的煎熬,是枯石的寂寞,犹如鳏寡孤独。
C.剩下的,是风化的煎熬,是枯石的寂寞,是鳏寡孤独,更是皴裂的沧桑。
D.剩下的,是枯石的寂寞,是风化的煎熬,是皴裂的沧桑,犹如鳏夫寡娘。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简析其表达效果。
(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最后一轮实战测试中,5G技术在物品管理、画面传播、智慧防疫等方面的应用展现了疫情之下科技、简约的办赛智慧。
首先,,避免了人员之间的接触。
“5G+北斗”智能车联网超然客公众号业务平台的无人售货车和无人送餐车,可装载20余种食品,利用图像识别技术,客户扫描二维码即可进行下单与取餐。
同时试点部署支付手套、支付徽章、冬奥支付服装,,消费者可以实现多场景下的“碰一碰”即时支付,()。
其次,5G为媒体服务提供了便利。
云转播平台、5G背包等项目依次呈现,超低时延“隔屏对话”效果的云转播技术,无需,降低了人工成本,也减轻了防疫压力。
另外,可手持的智慧防疫一体机具备了仅凭身份证即可查验健康码和核酸检测等信息的功能,大大提高了防疫检查的效率。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体验无人零售所带来的灵活便捷
B.为无人零售带来更灵活便捷的体验
C.无人零售的体验变得更为灵活便捷
D.无人零售带来的灵活便捷被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