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文人题大庾岭诗题材特征管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年第3期(总第261期)
[文献编码]d 〇i
:10.3969/j .i ssn .l
004-6917.2017.03.035
历代文八题大庾岭诗题材特征管窥
胡泰斌1’2,唐孝慧
2
(1.闽南师范大学,福建漳州363000; 2.南昌大学,江西南昌330029)
摘要:题大庾岭诗是不同时代的文人墨客因不同经历在度岭时写下的感触和情怀。
从题材来看,题大庾 岭诗具有以下特征:以庾岭梅花作为描写意象;抒发抑郁感伤之情;感叹盛世之音难再。
在诗歌中,诗人们借景 抒怀、托物言志、咏史怀古,把个人的思想情感融于诗歌中,表达自己人生的精神追求和远大抱负,给大庾岭留 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关键词:历代文人;题大庾岭诗;题材特征
中图分类号:I 206.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917 (2017) 03-0174-04
简单且快速。
至此,赣江一大庾岭古驿道完全衰落, 据同治版《赣州府志•卷二十•舆地志•风俗》,该地 遂“僻处一隅,富商巨贾绝迹不至”。
古时岭南就有“春、循、梅、新,与死为邻;高、 窦、雷、化,说着也怕”(刘安世《元城语录》)的民 谚。
唐宋时期,大庾岭古驿道还是官员贬谪南迁和 北归的必经之路,对于被贬岭南的贬臣而言,只有 穿越大庾岭上的梅关,才算是真正踏上了遇赦北归 的旅途。
历代文人因不同的经历途经大庾岭古驿 道,有被贬南迁及北归的,有南下任职的,有为国奔 走的,他们的生活道路、理想抱负和人生感悟也相 距甚远。
从他们途经古驿道时的题诗来看,有描写
大庾岭的自然风光,有借景抒怀和托物言志,有咏 史怀古,或者把个人的思想情感融于诗歌中,表达自 己人生的精神追求和远大抱负。
_、以庾岭梅花作为描写意象
在古往今来文人的诗词散文中,梅花具有高 洁清雅、坚贞孤傲、风骨奇峭的气质与品格,因而其 深受文人官宦的讴歌和赞赏,很多文人借梅花的盛 景,表达对亲朋好友的祝福和问候,历代很多文人
收稿日期:2016-11-12
基金项目: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Z G
W
1512);江西省“十一五”社会科学规划课题(10Y J 99)
作者简介:胡泰斌(1975—),男,江西彭泽人,闽南师范大学2016级博士研究生,南昌大学科技学院副教授;唐孝
慧(1991—),女,四川广安人,南昌大学二级心理咨询师。
寒粤交界的大庾岭古时是中原的天然屏障,也 是内陆与岭南及海外在地理和文化上的分水岭。
大 庾岭在历代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尽相同的。
大庾岭古 驿道始建于战国末年,秦汉时期主要用于军事和开 展边境贸易。
唐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张九龄修 复大庾岭古驿道,宽阔平坦的大道,使当时南北交 通通畅起来,海外贡使和商人多经此地来往中原, 古驿道的繁荣与当时西部的“陆路丝绸之路”相媲 美,故又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
“庾岭两广,往 来襟喉,商贾如云,货物如雨,万脚践履,冬无寒 土。
” [1]就是古驿道鼎盛岁月的真实写照。
宋时经济 中心南移,尤其是南宋经济更加依赖南方及岭南地 区,商业贸易以赣江一大庾岭路为中心。
明代随着南 北社会的发展,梅关在军事与经济方面的地位更加 显要,明清之际,统治者对外采取闭关政策,仅限于 开放广州一地港口,但商品经济更加繁荣,赣江一大 庾岭丨道的作用就更加突;。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长 江对外通航和南浔铁路通车,对外贸易由南改为东 南,商贸之路出现了第二次大转移,途经大庾岭古 驿道的商贾日趋减少。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九江通商 开埠,进出口商品直接经长江进出,乘坐江海轮船
都对梅花有过不同的描写。
王安石《梅花》:“墙角 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王 冕《白梅》:“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 然一夜清风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林和靖《山园小 梅》:“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等等。
大庾岭又名梅岭,其岭上遍布梅花,以梅闻名,尤以“庾岭红梅”著称于世,“在大庾岭下,旧有馆 驿庭院甚整,知军赵孟适为曰:‘梅花国’,自此而上 岭,曲皆梅”[2]。
故有“梅国”之美誉。
“南枝花落,北 枝始开”奇特盛景更是庾岭梅花所独有,赢得世人 的盛赞。
寒冬腊月,踏上梅岭,顷刻会被绵延夹道傲 霜凌雪的梅花所折服。
古今咏梅岭梅花诗数百篇,过岭折梅,表达对家乡的怀念和岭南的留恋,已成 一'时风气,留下一'路梅花一'路诗的意境。
宋张道洽 《梅岭》:“到处皆诗境,随时物有华。
应酬都不暇,一岭是梅花。
”可见岭上梅花绽放的盛况。
南朝陆 凯途经梅岭,岭上梅花绽放,遂在岭上折梅花赠送 好友范晔,并作诗《赠范晔》:“折梅逢驿使,寄与 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字里行间倾诉 对好友的思念之情。
在其后途经梅岭的文人,也多 以梅花抒发感慨和遭遇,诗中的“驿路梅花”“一枝 春”为文人常引用的典故出处,过岭折梅寄赠表达 对北归的期盼和对家乡的怀念。
当年张九龄因病还 乡,途经大庾岭时,曾仿效南朝陆凯题诗《和王司马 折梅寄京》赠送好友。
唐宋之问在第二次被贬到岭 南时,再度大庾岭时作《题大庾岭北驿》:“明朝望 乡处,愁见陇头梅。
”以岭上梅花为寄托,感慨自己 被贬的遭遇,前途难料、期望只要看见梅花,北归之 期就不远了,表达盼归思乡的心情。
公元1101年,已过花甲之年被贬岭南的苏轼遇赦 北归,怀着归心似箭的激动踏上归程,心中的喜悦难 以用语言来表达,登上岭端方觉得旅途疾走的疲劳,在山腰歇息时遇一老翁,老翁得知遇到的是东坡先 生,“;前揖坡,曰:我闻人害公者百端,今日:丨,是 天祐善人也”(曾敏行《独醒杂志》卷二)。
苏轼得知 老翁也是因为被贬流落到此,与老翁的同病相怜之情 引发共鸣,欣慰老人对自己的同情和友善,遂作《赠岭上老人》:“梅骨霜髯心已灰,青松合抱手亲栽。
问翁:庾岭:住,1见南;几个I?”表达:老翁遭遇I 同情。
回首往事,诗人被贬南迁与遇赦北归经过大庾 岭时,因时节不对,岭上梅花均已凋谢,当年诗人被贬 在黄州时曾描写过黄州梅花四季风姿如旧,“争似姑.寻:约,四时’见雪肌肤”(《忆趸#元i T T 在惠州写过梅花的“玉骨”“冰姿”,象征家人的超凡 脱俗的气质和品性,“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西江月•梅花》);对以梅花著称的“庾岭梅花”盛 景无缘相见感到惋惜,遂作《赠岭上梅》:“梅花开尽 杂花开,过尽行人君不来。
不趁青彳尝煮酒,要看细雨熟黄彳。
”希望在彳子青青的三月,能够品尝青梅
煮酒的韵味,或是五月梅雨天,亲临梅岭细看黄梅 成熟的盛况。
世事难料,诗人此次北归后病逝于归途 中的常州,再也没有机会到大庾岭上品彳花酒、赏梅花,这首诗也成了诗人与大庾岭梅花的诀别之作。
黄 庭坚作《戏赠南安•柳朝散》:“洞庭丨客有佳句,庾 岭梅花如小棠。
”诗人官场得意,心中愉悦溢于言表,借岭上梅花点缀世道升平。
可惜命运弄人,若干年后 也没避免被贬南迁的厄运,最后客死岭南贬谪之所,诗人绝对想不到再也没有机会欣赏庾岭梅花的风姿 了。
张九成《十二月二十四日夜赋梅花》,借梅花表达 己淡泊明志的精神:“我来岭下已七年,梅花.日日斗鲜妍”;文天祥《赠南安黄梅峰》,借庾岭梅花的高雅 表达自己的意志,“岭头更有高寒处,却是江南第一 枝”;刘敞《梅花》,借庾岭梅花的独特景象来抒发对 守卫边防将士的同情,“芳菲恐易失,愁思乱悲笳”;张弼《红梅赠翁俭事》,以梅花的高雅纯洁表达好友 人格的风骨,“庾岭小红梅,风标天下绝”;黄仲昭《南 安行台赋古梅》“独怜不改坚贞操,依旧寒花冒雪 开”,以迎寒绽放的梅花的不屈精神抒发个人的高尚 情怀;聂古柏《梅岭题知事手卷》,以彳花作比喻,赞扬梅花的傲雪风骨;丘浚《题大庾岭红梅》,以梅花高 雅倾诉思乡之情;李如筠《忆梅绝句四首》“遥怜稚子 应门处,扫雪留花待客还”,对好友归期不定,借梅花 的花开花落来期盼好友早日归来。
二、抒发抑郁感伤之情
古时岭南文化落后,与内陆相隔甚远,属偏僻 不毛之地,被贬岭南的苏轼在给友人的信一《与 程秀才三首》之一中道:“此间食无肉,病无药,居 无所,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然亦未易悉数,大率皆无耳”,可见当时岭南的落后。
古代对文人最 重的处罚不是处死,而是从精神上彻底摧垮他们的 意志,把他们贬至偏远山高地区,与野兽流民为伴。
唐至明时期,南方地远偏僻之处是岭南,被贬的文 人们多经大庾岭古驿道进人岭南,他们的喜怒哀怨【文学研究】历代文人题大庾岭诗题材特征管窥
GUANGXI SOCIAL SCIENCES No.3.2017 (Cumulatively,No.261)
无处倾诉,每到此地官员们思乡的酸楚更加强烈,只能把各种情感寄托在诗中聊以慰藉。
大庾岭不仅是 中原与岭南地理意义上的分界岭,也是官员们政治 生涯的晴雨表,在古代,被贬岭南为官的文人墨客 其创作的思想、风格、艺术特色等方面与早期创作 的风格和特点都有很大的变化,被贬途经此地的官 员,官宦前程渺茫,反映在他们的诗歌中就形成了 独特的贬谪感伤忧怀的诗歌风格,形成了独特的贬 谪文化。
公元1094年,因“乌台诗案”影响被贬的苏轼,一路南迁至岭南,途经大庾岭时与其结下不解之缘。
诗人前往岭下龙泉寺参观,得到盛情款待,与寺 中长老谈经说法,在谈佛中一路被贬的阴霾心情豁 然开朗,遂题《过大庾岭》:“一念失垢污,身心洞 清净。
浩然天地间,惟我独也正”,面对贬谪心中坦 然,带着超脱的心境,以正气立于天地之间,希望在 普通百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也正是这种清旷超然 的气度、坦率豁达的心胸,诗人在海南生活七年,与 百姓结下深厚情谊,分别之时心中恋恋不舍,北归 途中到达梅岭心中感慨万千,作《过岭》之一:“暂 着南冠不到头,却随北雁与归休。
”“剑光西望七千 里,乘兴真为玉局游。
”多年的颠沛流离心中无限 惆怅,联想到北归和远在千里的家乡,就像神仙一 样到岭南游乐了一番,抒发对家乡的思念和遇赦北 归的喜悦,当再次来到龙泉寺,念及被贬岭南的七 年生活,依《过岭》前韵作《余昔过岭而南,题诗龙 泉钟上,今复过而北,次前韵》:“秋风卷黄落,朝 雨洗绿净。
人贪归路好,节近中原正。
下岭独徐行,艰险未能忘。
遥知叔孙子,以致鲁诸生。
”倾诉北归 心情同时又哀叹命运多舛,真是喜忧参半。
当知道 朝廷重新起用元祐期间被贬的群臣时,想到此次遇 赦北归,借西汉叔孙通的际遇对自己政治前途又充 满了期待。
想到因受牵连仍贬谪筠州的弟弟苏辙,提笔寄诗《度梅岭寄子由》:“谁谴山鸡忽惊起,半 林花雨落毵毵。
”“此后西风庾梅谢,却迎谁与落 毵毵。
”“赖有祖师清净水,尘埃一洗落毵毵。
”在 岭南长达七年的生活,支撑他的是敬仰他人格、热 爱他才华的岭南人民,他不再对朝廷抱有幻想和期 望,三个“落毵毵”借用毛毛细雨来洗刷七年被贬 的抑郁。
“三年瘴海上,越峤真我家”(《丙子重九二 首》之一)、“坎柯识天意,淹留见人情”(《和陶九 日闲居》),以自己在当地百姓中找到生存空间的经历,勉励其弟苏辙只要与百姓融洽,无愧于天地,总 有沉冤得雪的一天,在字里行间透出对生存和未来 的自信。
张九成《三月晦到大庾》,“归路复如何,江 声寒玉碎。
”因上书朝廷反对」金国议和,被秦桧诬 陷被贬南安军,在岭南生活一晃十四载,直到秦桧 死后才得以还朝。
吕思诚《大庾岭留题二首》,“西 风百里南雄道,绿树丹枫满意香”,因受政治牵连 被流放海南,在漫漫古驿道上,被贬流放的郁闷心 情被岭上深秋红叶和驿路梅花的芳香所掩盖。
解缙 《重过南安二首》,“少年见说张恒浦,曾访南安旧 谪居”、‘‘为有东坡两行竹,每看南斗迎谯楼”,因自己上书指责皇帝的政策过于暴戾,被贬谪广西,在 途经大庾岭时,想起张九成曾经也被贬于此,昔日岭 上的繁华喧闹今日剩下的却是满目疮痍,前后差别 之大令伤感之情油然而生,但当想起遇赦北归时东 坡先生在常乐院戏扫竹石于墙壁上题诗时的情景,心中的伤感顿时轻松了许多,坚信只要看见南安府 的迎谁楼,北归之期就指日可待,对自己的前途又充 满了信心。
黄仲昭《南安行台赋古梅》,以梅花不畏 严寒的执着绽放表达对理想的坚持。
“独怜不改坚 贞操,依旧寒花冒雪开”,汤显祖《秋发庾岭》,“岭 色随行棹,孤雀正南飞。
”借岭上孤鹊南飞的执着表 达不惧权贵的独立性格等。
三、感叹盛世之音难再
大庾岭既是一条军事之路,又是一条经济之 路,还是一条朝贡之路,自唐张九龄开凿梅岭古驿 道,这条古道把中原与岭南及海外连接起来,内通京 师,外通海外,古驿道两旁延伸至章江两岸的货栈、戏园、酒楼、船行等星罗棋布,在古驿道两旁曾留下 “商贾如云,货物如雨,冬无寒土,万足践履”的辉 煌。
明朝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朝廷招外国使节入 朝,途经大庾岭恰逢大雨,来自暹罗、苏门答腊、爪 哇等国的官员和家属,在当时的南安府待船近半年 之久。
在当时,恐怕除了京城和广州二地,还没有一 个城市同时有那么多外国人停留。
意大利传教士利 马窦在《利玛窦中国札记》中记载如下:“旅客骑马 或者乘轿越岭,货物用兽驮或挑夫运送,好像整天 不计其数,往来得队伍每天窦不绝于途。
”络绎不绝 的商旅给大庾岭古驿道的发展和繁华带来了无限的 商机,南来北往的名士谪臣途经此地,更是增添了诗 书和儒雅之风。
当时古南安府的文风鼎盛,人才辈
出,清乾嘉年间曾出现“一门四进士,叔侄两状元”,更是其文风辉煌的真实写照。
尤其是汤显祖的《牡 丹亭》,让南安府的文化I光:限,]是“一曲《牡丹亭》,几令西厢减价”(沈德潜语)。
清乾隆时期朝廷 采取闭关自守政策,对外通商仅开放广州一地港口,梅岭古驿道成为中原与海上唯一的主要陆上通道。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长江对外通航和“五口通商”,对外贸易从北向南改向东南,由赣江经大庾岭古驿 道的商贩日益减少,据同治版《赣州府志卷二十舆地 志I俗》记载,大庾岭逐渐消失成为“I处一隅,富商巨贾绝迹不至”,也宣告了梅岭古驿道作为交通要 道的终止,享誉华夏的古南安府也从繁华都邑沦落 为偏隅小县。
“自宋以来,文明顿进,风气大开……庾当江广之卫,商业繁盛至前清,海禁尽撤,舶来品 及,各省土货之由庾渡岭者,悉改道海,而南商务一 落,至今不振”'大庾岭古驿道的凋零景象,从清以 后文人咏大庾岭诗中就可以看出。
王士祯《归度大庾岭》“娇水流言海,榕萌数驿 亭。
今宵望南斗,渐远使群星。
”诗中描写了昔丨大庾 岭古驿道的繁荣,如今只剩下古驿道两旁驿站客馆 萧条景象和满天的群星;朱彝尊《度大庾岭》“雄关 直上岭云孤,驿路梅花岁月徂。
丞相祠堂虚寂寞,越 王城阙总荒芜。
自来北至无鸿雁,从此南飞有鹧鸪。
乡国不堪重伫望,乱山落日满长途。
”描写古驿道两 旁的梅花年复一年的凋谢和盛开,庾岭梅关也依旧 耸立在大庾岭上,南越王的城郭和张丞相的祠堂依 稀还在,眼前看见的只是迷茫征途和西山落日,回首 望乡,昔日繁华一去不复返,留下的却是山河的满目 疮痍;陆袤《南安道中》“负耒新民终是客,佩刀久 戍部位农”、“往事凄然成记忆,浮云天地老孤踪。
”昔日大庾岭是中原与岭南级海外的分界岭,驻守岭 上的士兵肩负边境安全,为了生存和保卫国土自力更 生,如今中原与岭南连接一起,边境紧张局势一去不 在,留下的只有繁华记忆,不变的是浮云黄天;史大 壮《过梅岭》“插天一关殊险恶,一夫握刃万人却”、赵开雍《登梅岭》“山灵须拥护,万里绝烽烟。
”描写 的是大庾岭在中原与岭南发展中的军事地位上的重 要性;郎廷极《出岭抵南安》“曲江祠庙在,犹仰昔 时颜”,大庾岭的繁华只能在张丞相祠中才能找到昔日的缩影,繁荣盛况一去不复返;惠士奇《张文献公 祠》、杭世骏《梅岭》、德保《过梅关谒张文献祠》、
袁枚《过梅岭》、胡定《曲江祠》《度大庾岭》、李绂
《大庾岭》、胡会恩《庾岭》、余光璧《梅岭隘》等,
描写多是昔日大庾岭在地理位置上的险要和军事上
的重要性;迟维玺《登梅关》、游绍安《台岭》、杨宗
岱《岭路》、李如筠《朝汉台》、吴嵩梁《庾岭梅花大
开,文献公祠红梅尤盛,手折一枝而去》、尚镕《过大
庾岭》、廖寅《游庾岭张文献公祠壁间原韵》、陈荫昌
《祭贤良祠重修云封寺》、刘厚庵《游庾岭张文献公
祠,用壁间原韵》等,描写的是为大庾岭开发和繁荣
作出贡献的赵佗、梅銷、张九龄及夫人、蔡挺兄弟、
张弼等名人,流露出对昔日大庾岭的繁荣与眷恋,緬
怀他们的丰功伟绩。
梅花依旧,对世事变化感到无
奈,岭上繁华也只能在诗中或文中才能寻找一丝迹
象,人面全非,往日驿道上成群结队的商贾,两旁林
立的茶肆酒馆早已不见踪迹,大庾岭失去昔日南北
交通咽喉的地位,一度废置,仅剩下零星的商旅,感
伤往日繁华。
大庾岭在古代是中原与岭南的分界点,封闭而
又开放的地理位置,极大地限制了古代岭南及海外
与中原的交流和沟通,岭南人很少翻越大庾岭进人
中原,反而是中原人频频南下。
岭南面临大海,海洋
文化给岭南的发展带来了无限机遇和开放环境,海
外先进文化与本地南越文化相融合,形成了独特的
岭南文化。
题大庾岭诗是不同时代的文人墨客因不
同经历在度岭时写下的感触和情怀,他们给大庾岭
留下了丰富的宝贵文化遗产,也为今天大庾岭旅游业
的发展和繁荣提供了丰富的旅游资源。
参考文献:
[1] 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西府县志辑.民国大庾县 志•地理•气候之二十九[M].
[2] 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西府县志辑.民国大庾县 志.卷之二.地理.古迹[M].
[3] 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西府县志辑.民国大庾县 志•序[M].
责任编辑:邓双霜【文学研究】历代文人题大庾岭诗题材特征管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