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五单元 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 第10课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公开课课件_56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能力拓展 阅读材料:“亲爱的同胞们! ……鉴于独立 国家联合体成立后出现的局势,我决定停止 行使苏联总统职务。”
———戈尔巴乔夫1991年12月25日
请回答:
(1)戈尔巴乔夫的发言表明了苏联发生了 什么变化?
(2)苏联发生剧变的实质是什么? (3)苏联发生剧变对国际局势产生了什么 影响?
(1)苏联解体;
2.进入60年代,改革带来的各种矛盾日益突出;
3.1964年赫鲁晓夫被迫下台。
4.评价
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但并未根本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 治经济体制。
批判个人迷信 平反冤假错案
1956年在莫斯科红场 上的阅兵式上,已经看 不到斯大林的头像。
体制未变,小修小补无济于事
1964年
பைடு நூலகம்
赫鲁晓夫被迫下台
随着斯大林晚年身体逐渐衰落, 和思维方式日趋偏执,他的决策对 苏联的负面影响也日益加深、“斯 大林模式”这个僵化的体制已经成 为苏联继续发展的障碍。斯大林逝 世后,人心思变,赫鲁晓夫上台后 开始进行改革
“秘密报告”:
报告很大胆,后果很严重。
1956年,苏共二十大 《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
为了推行改革,赫鲁晓夫全盘否 定斯大林,将个人崇拜的根源仅 仅归结为斯大林的个人品质,而 没有从政治体制上去寻找原因。 这种做法引起思想混乱,对苏联 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产生了极大 的消极影响。
黑白相间的墓碑 毁誉参半的一生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的年代里,没有一位世 界领袖人物的成败能像 赫鲁晓夫的成败如此急 剧地和决定性地改变历 史的进程。” ──尼克松
二、勃列日涅夫(1906—1982)改革
经济改革的重点 是重工业,苏联 的综合国力有所 提高,但仍未突 破斯大林木模式 的制约,愈加僵 化
八一九事件
时间 1991年8月19日 试图挽救苏联 加速苏联的解体
目的
结果
3、苏联的解体
1991年底
1991年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发表电视讲话, 宣布辞去总统职务。…苏联走向解体
从苏联到独联体
解体含义:苏联分成好多国家,社会主义 制度被资本主义制度取代 解体实质:社会制度发生根本变化
苏联
第10课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赫鲁晓夫改革 苏联的解体
温故知新
1、“斯大林模式”的特点是什么?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2、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有哪些?
一、赫鲁晓夫改革
1953年3月5日,斯 大林突患脑溢血逝世, 终年74岁。
留下了世界一流的军事强国 和政治大国的辉煌,也留下 了制约苏联进一步发展的政 治经济桎梏。
十月革命
人民委员会 《土地法令》 退出一战
新经济政策
赫鲁晓夫改革
斯大林模式
两个五年计划
戈尔巴乔夫 改革
解体
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
1.根本原因——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2.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 3.外部原因——西方的和平演变战略和西方势 力的影响
4.反马克思主义思潮泛滥;
5.社会矛盾、民族矛盾急剧激化
一赫鲁晓夫改革-冲击斯大林模式
苏 联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体制更加僵化 的 改 — 直接导致解体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革 与 解 四 、 八一九事件 —加速解体 体
五苏联解体
— 社会主义运动受挫折
历史 启迪
苏联改革最终以苏联的解体告终,中国改革 却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给我们留下了哪些经 验和教训?
1、社会主义建设不能违背客观规律, 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 2、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2)由社会性质的改变
(3)苏联解体标志着美苏 争霸的结束,世界两极格局 的结束,世界格局开始走向 多极化。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阅读归纳:
戈尔巴乔夫的背景、 时间、内容是什么? 结果如何?
1.背景:苏联的经济发展面临停滞不前局 面。 2.时间:1985年戈尔巴乔夫苏共中央总书 记,进行改革。 3.内容:首先进行经济改革,后又转向政 治改革,由一党制改为多党制,国家权力 分散。 4.结果:导致各加盟共和国脱离苏联的趋 势加强。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1.赫鲁晓夫为什么要进行改革?他认 为弊端产生的根源是什么?
2.赫鲁晓夫在哪几方面进行改革?
3.赫鲁晓夫改革结果如何?
4、如何评价?
目的: 针对斯大林时期的弊端 措施:① 经济方面;
②政治方面。
赫鲁晓夫改革
苏联城市青年出发参加垦荒
赫鲁晓夫大力提倡种植玉米
3.结果失败:
1.没有改变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