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教育体系下小学生德育评价的构建与实施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绿色教育体系下小学生德育评价的构建与实施
发布时间:2021-11-23T08:46:13.352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20期作者:陈岱
[导读] 在“绿色教育”理念的引领下,学校从学生个体出发,建立绿色教育体系下的德育评价。

陈岱
浙江省宁波市达敏学校 315010
摘要:在“绿色教育”理念的引领下,学校从学生个体出发,建立绿色教育体系下的德育评价。

本文由绿色德育评价的构建和评价的具体实施展开论述,通过评价的理论架构、评价原则及评价内容论述了绿色德育评价的建构过程;通过评价的实施模式和具体细则介绍了评价的具体实行过程,对“绿色教育”理念下的德育评价作出了由理论到实践的经验探讨。

关键词:绿色教育德育评价体系构建与实施
一、引言
绿色教育源于环境教育,旨在以教育来促进环境的保护。

随着社会的发展,绿色教育的概念范畴不断扩展,从单一的环境教育融入了人本、人性和人文的意义,使得绿色教育内涵突破为用“绿色的观念”来教育人。

余清臣教授将中国“绿色教育”的时代内涵概括为教育内涵和社会内涵两方面。

在教育内涵上,他认为中国“绿色教育”应该以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根本的目标,要在呵护学生、尊重学生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最终实现学生“绿色”健康发展。

同样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在文章中提到“绿色教育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

叶向红在期刊上提出绿色教育的重心可以概括为对学生的尊重。

故综上所述绿色教育一种是关注学生健康发展,以人为本尊重学生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和差异性,追求科学、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体系。

在现代化教育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健康发展,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化,但往往在具体实施中,这些又只是停留于理论概念之中。

这是因为我们的评价体系往往是从学科教学成绩出发,再去考虑学生的个性化、全面化发展,从而使得“绿色教育”的教学和评价背道而驰。

所以在教育评价上,我们需要一种基于绿色教育,从绿色教育出发的从而带动学科教学的评价体系。

二、绿色教育体系下建构“德育评价”
(一)绿色德育评价的理论架构
1.绿色评价
传统意义上的"绿色评价"指不单纯以学科成绩作为唯一标准的评价方式,通过各校课程标准的实施,更加全面地对学生学业情况进行评价。

传统意义上的“绿色评价”,它仍服务于学业评价,关注学生学科上的均衡发展,为引导学校实现"轻负担高质量"的教学而努力。

2.绿色德育评价
绿色德育评价从绿色教育出发,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和差异性,以人为本,为学生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而努力。

绿色德育评价体系是基于绿色教育的一种评价体系。

在遵循德育原则的基础上,运用绿色教育的思想而建构成的一种德育评价体系。

其关系如下图示:
在理论架构上,德育原则和绿色教育相互融汇,绿色教育的理论思想结合德育原则共同指导评价体系的理论建构。

同时在实际操作上,评价方案的具体实施也反馈着德育原则和绿色教育的思想内涵,使得评价在实施中有所评价,从而形成指导思想与评价方式、理论与操作及评价与反馈都相互循环的一个评价体系。

(二)绿色德育评价的评价原则
现代教育的评价方式主要为“发展性评价”和“激励性评价”。

新课程背景下的发展性评价其主要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

通过评价内容的多元化、评价方式的多样化、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及注重评价过程来达到评价目的。

而绿色教育关注学生,以人为本,重视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要求旨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更应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和健康发展。

德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有健康品德能适应融入社会的人。

所以在德育评价的原则上,除去关注内容和主体的多元化及方式的多样化外,更应该关注评价的健康性原则和可持续发展原则。

在绿色教育理论的指导下,结合现代化教育的评价方式,可以将绿色德育评价的原则分为“健康性”和“可持续发展性”的两大原则。

1.健康性原则
“健康性原则”关注被评价者的“健康”,对于评价者考量范围应是全面的,是基于全体学生的,而对于每一个学生的评价也应该是考虑其素质构成的各个要素和素质发展的各个层次,体现学生的综合发展水平。

另一方面,“健康性原则”需关注评价者是“健康”的。

在评价者的选择上应该是多元的,但不是盲目多元,应是学生的第一教育人及了解学生且道德品质健康的人的评价。

2.可持续发展性原则
“可持续发展性原则”针对被评价者来说,要关注每一个被评价者的主体性和差异性。

突出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有机结合。

用发展的眼光评价学生,通过评价的激励、反馈、调整和改进功能,促使学生在其已有发展水平上有所发展,在其可能发展的范围内充分发展。

而对于评价本身而言也需具有与时俱进的发展性及针对不同情况、不同被评价者的可变性。

使得评价指标在具体、明确、公开、易理解的同时,能够及时有效不趋于形式化。

(三)绿色德育评价的评价内容
绿色德育评价是在绿色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根据一定的标准对学生德育学习的进展和变化的评价。

其一定的标准则根据评价的原则、
绿色教育的思维和本校的育人目标及特色进行制定,从而形成可靠的评价内容。

1.评价目标
传统意义上的德育评价,是对学生道德品质的评价。

往往在实际操作中,单以道德与法治这一学科成绩作为评价的标准。

而德育作为需要学生从道德认识到道德情感再到道德意志最后达到道德行为的一项活动,需要依靠专门的政治课,平时的教学科,校内外活动,班主任工作等一系列活动共同参与培养,所以其评价项目更需要多元且符合学生发展规律。

根据绿色德育评价的“健康性原则”和“可持续发展性原则”,设定了以下四方面的评价目标。

具体见下表。

2.评价方式
(1)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有机结合
相较于传统的诊断性评价,绿色德育评价在平时的教育中更倾向于形成性评价,注重学生在各个活动中所出现问题,帮助学生明确问题及时改正。

对于每一次活动后,也会以积分的形式进行终结性评价,一人一档,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形成每位学生发展的总结报告,以电子成长记录袋方式,进行分析,记录。

(2)“选举”评价
每一阶段的德育活动结束后,对学生这一阶段表现情况进行选举式评价。

在终结性评价积分的基础上,让活动同伴通过投票选举的方式,对这一阶段同伴的表现进行评价。

在具体操作中,以差额选举和等额选举两种方式进行,将选举的票数等化为对应的评价积分,从而量化地实现活动同伴的评价。

3.评价的量化表现
根据绿色德育的评价目标和评价方式,我们将评价结果以“少年奖章”的形式进行量化体现。

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在某一方面达标——所获积分过标准指标,即可获得某一“少年奖章”。

其对应关系见下图。

三、绿色德育评价的实施
(一)评价实施模式
1.过程式评价
在教育评价中,我们大多数的评价经验都源于终结性评价。

将相对评价和绝对评价作为考查学生表现的重要依据,从而忽视了学生个体的内差。

在绿色德育评价模式中,我们重点使用个体内差评价法,注重对于每一次活动的形成性评价。

在具体操作中,以电子积分成长袋的形式,将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试错,修正,达成”情况及时的以积分形式记录。

教师在活动中进行派发“试错,修正,达成”对应的积分币,在活动结束后回集积分币,记录电子积分成长袋。

2.量化评价
在一阶段的学习后,通过活动达成积分,过程积分,选举积分的总分对这一阶段的学习进行量化的评价,对符合条件的学生进行表彰。

(二)“少年奖章”评选条件
1.评选比例
“达礼少年”每班名额为班级人数的25%(进一法),其他单项少年名额为班级人数的20%(进一法);
2.评选资格
以一阶段后的总积分数由高到低选取,比例范围内便成为单项少年的候选人,若候选人出现严重违规违纪的行为(由学校酌情给予处理意见);
3.选举办法
若在比例内出现积分数相同的情况,将对积分数相同的同学需进行民意投票,依据票数由高往低,按名次依次获得8/7/6/5/4/3/2/1分,票
数第一获得8分,票数第二获得7分,第七名以后都获得1分;单项少年候选人需进行班级民意,反对票数若超过班级人数50%,不得获评。

(三)量化评价细则
1.践行少年评选(包含本学期校内外社会实践、劳动实践和志愿者活动)
(1)假日小队:需要以文字、图画、照片等形式展现自己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的足迹、收获和感悟,“2/5”表示参与一次获得2分,获得校级及以上表彰得5分,活动组织者由班级酌情加分;
(2)志愿者活动:学生志愿者活动和家长志愿者活动,“1/2”表示参与班级志愿者活动一次获得1分,获得校级及以上志愿者活动一次得2分;
(3)社区活动联系卡,必须按时完成;
(4)电子积分成长袋:其他劳动实践类活动,如海之梦、自理擂台赛、值日卫生打扫、快乐农场等酌情加分,各班级根据自己开展的活动情况进行评价,通过电子积分成长袋记录积分。

践行少年积分统计表
2.达礼少年评选(包含本学期日常行为、思想品德、礼仪纪律等德育类活动)
(1)责任意识:主动担任校级、班级的干部,并完成该职位的工作任务,酌情给予评价;
(2)安全意识:学会自我保护,学会交通、消防、网络等安全知识,防溺水、防毒品、防霸凌、防邪教等。

按时完成网上安全教育平台的学习,酌情给予评价;
(3)纪律意识: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中小学生守则、学校班级公约等一系列规则制度,酌情给予评价;
(4)文明意识:尊老爱幼、尊师重道、团结友爱、乐于助人等,酌情给予评价;
涵养少年的积分榜必须在班级墙面上,结合班级文化特点,奖票、小红花、小太阳、奖章等各类形式;各班级列出属于本班特色的涵养少年评价方式、分值及具体内容,最终积分回集电子成长记录袋。


4.活力少年评价(包含本学期有关艺术类的学科、比赛和其他活动)
(1)音乐、美术、书法学科期末总评为优;
(2)书法、音乐、舞蹈等各类艺类比赛。

根据《信谊小学活动竞赛评分表》加分;
(3)各类艺术表演活动,包括六一演出、运动会开幕式表演、红领巾广播等。

根据《信谊小学活动竞赛评分表》加分;
每次活动演出、比赛等请及时记录在《中队荣耀册-艺术类》中,由中队长负责记录;根据学校荣耀册表格内容,可结合班级特色进行修改和美化,最终回集电子成长记录袋。

5.健康少年评价(包含本学期有关体育类的学科、比赛和其他活动)
(1)体育期末总评为优;
(2)各类体育比赛,包括运动会、篮球赛、足球赛、羽毛球、跆拳道、短网等,根据《信谊小学体育竞赛评分表》加分;
(3)由班级组织的体育活动,如冬季长跑、拔河等,由班级自主酌情加分;
(4)有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由班级自主酌情评价;
每次比赛、活动等情况,请及时记录在《中队荣耀册-体育类》中,由中队长负责记录;根据学校荣耀册表格内容,可结合班级特色进行修改和美化,最终汇集电子成长记录袋。

四、阶段性成果分析
自2016学年开始实施评价体系改革到2019上半学年评价体系趋于稳定实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断对评价体系的达成效果进行大数据分析,也不断地通过数据对评价体系进行修正。

下图是2015学年起到2019上半学年学生在区级以上同类比赛的获奖总数的折线图。

如图可见,这一阶段的总获奖人数呈上升趋势,特别在2018学年起,趋于稳定在40项以上。

评价体系改革于2016学年第一学期开始实施,从数据上看,在该体系实行初期的效果是立竿见影的,但其可持续性差,所以导致第二学期的获奖人数急速下降。

在2017学年,我们
正式将“绿色教育”作为指导思想对评价体系进行了2.0版本的修改,将“健康性原则”和“可持续性原则”作为评价原则,并于2018学年上学期正式实施绿色德育评价体系,并取得相应的成效。

(一)学生获奖数量稳定增多
绿色德育评价是基于全体学生的一种评价模式,其通过四少年的设定,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发展方向可寻,为每一位学生“量身定做”适合他发展的方向。

以点带面,从量化到质化,达到稳定、可持续的激励作用。

(二)学生获奖质量提高
绿色德育评价体系,通过增加评价项目,全方位地去评价一个学生,很多老师甚至学生都没有发现特长,在评价电子资料袋的数据下得以显现。

以往某项比赛都靠个人的主观印象推荐参加,以成绩好一切都好的刻板印象进行推举,无可信数据可以依托。

绿色德育评价的电子资料袋,对学生每个方面的积分量进行细化,谁高谁低,有了数据的证明,更为可靠。

下图是2015学年到2018学年学生不同等级的获奖情况。

如图可见,自2015年到2018年学生各项获奖的量都在提升。

但2015到2017这三年内学生省市区级的获奖情况几乎相同。

这主要原因就是这几年去参加的人都是差不多的,都以学科成绩为推举的唯一标准。

但在绿色德育评价体系实施后的2018学年,在省级以上和市级的比赛有了飞跃性的增长,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获奖质量。

五、结语
绿色教育和环境保护一样,是现代经济高速发展下,人类出于健康生活需求而越发重视的。

现代教育文化知识体量庞大,对于学生个体的关注已经成为教育的必修课。

在学校教育中,评价体系有着至关重要导向功能和鉴定功能。

它引导着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指导着每一位教师的教学方式。

学生的优秀、合格与否都由这样一份评价进行鉴定。

所以一个学校的评价体系必须要有适时的教育理论作为支点。

在绿色德育评价体系的构建过程中,感谢有学校各位同仁无私地经验共享和一遍遍不厌其烦的理论讲解。

其实学校的每一位老师都深谙一份好的评价方案是受益全体师生的,也明白有效的评价方案一定是来源于每一位一线教师经验共享。

所以在评价体系实施方案探讨中,接连十几次大大小小会议,每一次都是积极投入其中,在此再次感谢。

如今该项评价方案已经稳定有效的得以实行,是笔者最为骄傲的事。

但随着学情的变化,教育的革新,该项目的研究是不能停止的,一如绿色教育理念的可持续性思想,绿色德育评价也应如此。

参考文献:
[1]胡延茹.绿色教育理念下“绿色课堂”的构建[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8(5).
[2]张艾君.构建绿色课堂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25-28.
[3]叶向红.绿色教育“三尊重”理论探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5(4)
[4]王静.绿色教育的思索[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3).
[5]余清臣.绿色教育在中国:思想与行动[J].教育学报,2011(6):73-76.
[6]杨叔子.绿色教育: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交融[J].教育研究,2002(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