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感悟:明确四大方向,让教育教学跟上课程改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确四大方向,让教育教学跟上课程改革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近日刚刚发布,胡卫平教授指出此次课程改革与学校教育教学关系最紧密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素养导向
新课标强调以素养为导向,注重培育学生终身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核心素养,特别是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核心素养确立课程目标,遴选课程内容,研制学业质量标准,推进考试评价改革。
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
由此可见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素养,因此我们要理解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五育并举”培养目标的中介环节。
核心素养为学校育人画像,为教师教学架桥,为学生发展导航。
教师需加强对学科素养要素、内涵、外延以及进阶的理解。
思维型教学的目标指向核心素养,能够引领教师不断深度建构学科思维培养模式与策略,从而有效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2、注重综合
综合性也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
依据脑科学的研究,我们得出结论:综合性的知识、课程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如果知识过于分散、综合性不够,实际上对于学生的发展是不利的。
在创新人才成长规律的研究中,我们可以发现只有综合性的教学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
从本质上来讲,知识的迁移和重组可以构成创新。
如果知识的综合性不够,则很难实现创新。
目前在国际上加强教学的综合性是一大趋势,对于我国来说,加强综合性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真正能够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一个要求。
3、加强实践
此次改革的另一个方向是实践性,就是加强学生的体验、动手、操作,让学生“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
加强课程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的结合,充分发挥实践的独特育人功能。
各个学科都有跨学科综合实践,突出学科思想方法和探究实践的学习,加强知行合一、学习结合。
思维型教学能够引领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应用迁移,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4、进阶设计
课程方案中强调进阶设计,特别是幼小衔接、小初衔接和初高中衔接问题。
在所有学科课程标准中都划分了学段,每个学段有不同的内容要求,要求进行基于学段的进阶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