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请了4位少数派作者,让他们聊聊自己的笔记方法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们请了4位少数派作者,让他们聊聊⾃⼰的笔记⽅法论
少数派19⼩时前
关注
阅读和学习往往是探索真理和形成三观的最有利途径。

「如何做笔记」⼀直是少数派内容的「流量密码」,⾸先从学⽣时代⽼师常念叨的「好记性不
如烂笔头」开始,做笔记就⼀直伴随着我们对待任何信息输⼊输出;其次没有绝对普适正确的
笔记⽅法,不同⾏业、⾝份乃⾄场景都有着⽆数种「恰到好处」的笔记⽅法,⽽这通常因⼈⽽
异,所以⼤家都喜欢看笔记相关的不同分享,试图从中获得启发。

所以在这篇⽂章⾥,我找了⼏个少数派的⽼作者向⼤家分享⾃⼰的笔记⽅法,他们有的是⽼
师,有的是在读学⽣,有的正在埋头苦研⾃⼰的数篇博⼠论⽂。

他们给出的不⼀定是标准答
案,但他们的确凭靠着这些⽅式让⾃⼰的⼯作和学习更加⾼效,我们⼀起来看看他们怎么说。

@⽟树芝兰:好的笔记⼯具不⽌⼀个,便也不执着于「就
⼀个」
常有⼈问我:
王⽼师,你平时⽤哪款笔记⼯具啊?
这句话的潜台词,是我只⽤⼀款笔记⼯具。

确实,我也曾经试图找到某个「⼗项全能」的笔记⼯具,提供⼀站式功能解决。

但是那是⼀
条折腾的不归路。

从 Word 到 Vim ,从 Emacs orgmode 到印象笔记,从 Bear 到 Devonthink,
从 Drafts 到 Ulysses,从 Milanote 到 Notion,从 Scrivener 到 Roam Research 。

这其中还有
Apple Notes, Flomo 和 Craft ……
后来,我发现⾃⼰的前提假设就错了——谁给我规定,只能⽤⼀款笔记⼯具了?此时刚好看了
张⽟新⽼师(善⽤佳软)的⼀场直播,听他说了⼀个词⼉,叫「重器轻⽤」。

于是我恍然⼤
悟,跳出了这个怪圈⼉。

张⽼师对于各种笔记⼯具的态度是:
不关注某个笔记⼯具哪⽅⾯不⾜,⽽是只关注吸引他的那⼀⾯,只⽤那⼀点。

这样⼀来,每⼀个他所⽤的⼯具,看到的就都是长处,使⽤起来就颇为愉快。

⽽某款⼯具其他
的功能,可以有很多,他全都忽略,这就是所谓的「重器轻⽤」。

有⼈会啧啧叹息:唉,那你
岂不是花了全价,才买来了 20% 甚⾄更少的功能?亏了啊!可对我来说,那 20% 的功能,带
来的价值,已经能覆盖、甚⾄是超过全价了。

贪⼼不好。

打造属于⾃⼰的笔记系统
不过我们通过实践都知晓,仅从某款软件摘取 20% 的功能,似乎是不⾜以单独⽀撑「记笔记」
这个事⼉的。

有的⼯具擅长采集,有的⼯具擅长标注,有的⼯具擅长捕捉灵感,有的⼯具擅长
穿针引线。

可是,但凡我们记笔记是认真严肃的,那这些功能都需要啊。

解决之道,是把这些笔记的精华功能联系起来,组合构造⼀个系统。

这个系统⽤于应对笔记的
全过程,从输⼊到输出。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未必如此顺利。

许多笔记⼯具,在数据的流⼊流出上,都有不同的限
制,很容易形成孤岛。

例如许多笔记⼯具,都⽀持富⽂本(Rich Text)格式。

但是 Roam
Research 并不⽀持富⽂本的直接导⼊。

因此它和这些笔记⼯具间,就难以形成有效的协同。

对于某些笔记⼯具来说,孤岛是个理想状态,这样可以把⽤户「圈禁」在⾃⼰的掌控中,不⾄
于见异思迁。

但是对于我们笔记⽤户来讲,这种情况就很糟糕。

所以,我们需要找到⼀些⼯
具,帮助我们充当「桥梁」。

《卡⽚笔记写作法》⼀书将笔记划分成了 3 种类型,分别为:
临时笔记(fleeting notes)
⽂献笔记(literature notes)
永久笔记(permanent notes)
其中,永久笔记,我已经确定了在 Roam Research 中完成整理。

⽽⽂献笔记,并不是每⼀个笔记⼯具的使⽤者都会⽤到。

本⽂咱们就专注来谈谈,如何记录临时笔记,并且把它融⼊我们的笔记系统和⼯作流程。

笔记最初的形态要最快
临时笔记(Fleeting Notes)是笔记的最初形态。

记录它的要求,就是⼀个字——快。

唯有⾜够快,才能抓住我们突然迸发却⼜转瞬即逝的灵感。

那种感觉,就如同在烟花划过夜空的⼀刹那完成拍摄。

在⼿机成为我们的「外挂⾝体器官」之前,记录临时笔记的介质,⼀直是纸和笔。

但是你知道的,纸⽚往往会被丢弃,笔记本总会被搁在⾓落吃灰。

所以临时笔记经常不知不觉,就变成了永远不见的记录。

使⽤软件⼯具来记录临时笔记,有 2 个好处。

⾸先是保证笔记存了起来,不会被乱丢;其次因为已经是数字化的内容,整理成本相对较低。

我记录临时笔记,⽬前主要采⽤两款⼯具。

分别是 Drafts 和苹果系统⾃带的「备忘录」。

先说说 Drafts 的使⽤。

Drafts 最⼤的特点,是打开速度⾮常快。

在电脑、⼿机、iPad,甚⾄是⼿表上,都能快速呼叫出来,开启⼀张全新的「卡⽚」。

Drafts 在多个终端设备之间,都能⽅便同步。

且因为记录的内容是纯⽂本,所以设备间同步速度飞快。

相较⽽⾔,如果你采⽤的⼯具⾥⾯有太多图⽚需要同步传输,就往往会拖慢了开启与同步完成速度,影响你记录的⼼情,甚⾄让你灵感和记录冲动都被消磨掉。

我⽐较喜欢在 Drafts ⾥⾯使⽤语⾳输⼊,尤其是⼿机上。

有时候我⼀边散步,⼀边听课程。

偶有灵感,⽴即拿出⼿机开启 Drafts ,然后靠着讯飞语⾳输⼊法,把内容先灌进去再说。

之后,继续⾛路和听课。

⽬前的语⾳输⼊⼯具,准确率已经很⾼了,但是毕竟达不到 100%。

如果输⼊内容很多,后期需要在⾥⾯修改的压⼒会相对较⼤,导致你⼲脆视⽽不见,记录下来的内容会「沉睡」。

但是如果每张卡⽚输⼊内容简短,则错误相对少,找寻修改也更加容易。

这样⼀来,你记录之后,也会有⾜够的⼲劲⼉进⾏整理和修改。

⽽在⼀则笔记中,内容更加聚焦、凝练,也符合卢曼对于单则卡⽚笔记的要求。

Drafts 的缺点,是不⽀持本地拖拽插图。

这着实让我纠结了⼀阵⼦。

毕竟,很多图⽚,尤其是截图,如果⽣成时没有能够快速纳⼊到笔记中,和对应的⽂字融为⼀体,将来再想找寻,可就费劲了。

我平时写的⽂章⾥,很多是介绍⼯作流程的。

⼀幅图胜过千⾔万语,插图是⾼频刚需。

好在,有了操作系统级双向链接⼯具 Hook 的加持,这个事⼉就变得简单多了。

我只需要呼叫Hook,把图⽚变成⼀个 Markdown 链接,往 Drafts ⾥⾯⼀扔就好了。

正如「Hook」的名称本意,我们把这张图⽚,钩在了这段⽂字上⾯,不怕它跑掉。

但是有的时候,我们的临时笔记形态,并不是⽂本,⽽是图画,甚⾄是涂鸦。

例如下图,是我在看雪⼩豹(李娟)直播的时候,随⼿在 iPad 上⾯截图,然后⽤红笔进⾏了标记。

另外,有的时候思路来了,却不⾜以形成⽂本输出的形态,⽽是⼀些结构草图。

这时候,如何快速记录呢?
幸好,在苹果的⽣态⾥,有个「备忘录」可⽤。

它同样跨越电脑、平板和⼿机多端。

备忘录⾥⾯,你可以放上各种图。

截屏可以,⼿绘也没问题。

在 iPadOS 15 (⽬前是测试版)⾥⾯,备忘录变得尤其强⼤。

因为,你可以从屏幕右下⾓往左上⽅滑动(⽤ Apple Pencil 或者⼿指均可),随时把它拖拽出来。

对于部分应⽤,它甚⾄可以直接显⽰当前应⽤⽂档的链接,你轻轻⼀点,就可以将链接加⼊到笔记中。

这样⼀来,你笔记
的上下⽂都⼀应俱全。

这样,我们就把笔记系统的链接,从⽂字扩展到图⽚,从在电脑前正襟危坐,扩展到在平板上涂抹绘画。

有趣的是,你所有的⼿写⽂字,备忘录都在试图识别出来。

我字迹⽐较潦草,中⽂识别率并不太⾼,但是很多时候都能给我带来惊喜。

如上图,搜「⾼光」⼆字,连这么潦草的⼿写记录,都对应搜了出来。

笔记的系统、记录与⼤融合
上述⼯具,你很快就能掌握,并且记下⾃⼰的灵感瞬间。

但是,不要满⾜于此,咱们得想办法,让它们融⼊咱们的系统中,才能发挥卡⽚笔记的系统优势。

下⾯给你介绍⼀下我的⼯作流程。

先说 Drafts 。

我⼀般会在当⽇对速记内容进⾏整理,尤其是可能有疏漏的语⾳录⼊⽂字。

处理好⼀张张单独的卡⽚后,我会根据卡⽚的联系,采⽤ Drafts ⾃带的 merge 功能,把上下⽂相关的许多张卡⽚进⾏合并,形成⼀则包含多个段落的长笔记。

这⾸先是给笔记增添⼀个上下⽂相关维度,启发未来思维激荡,同时也简化了后续的导出操作。

Drafts 笔记如何汇⼊到 Roam Research 中呢?我们可以使⽤ Drafts ⾃带的 Action :Save md 。

每⼀则笔记,都可以输出为⼀个单独的 Markdown ⽂件,⾥⾯的⽂本加粗、各种链接都可以保留。

然后使⽤ Roam Research 的批量导⼊ Markdown 功能,就能把它们都⼀股脑弄到 Roam Research ⾥⾯,进⾏进⼀步的整理操作了。

你可能会脱⼝⽽出:图⽚怎么办?
不必担⼼。

Drafts ⾥⾯没有图⽚。

⽽那些 Hook 做好的图⽚链接,到了 Roam ⾥⾯,不需修改,就能正常开启。

下⾯看看备忘录的融合。

苹果的备忘录这款应⽤,作为临时笔记的采集器,哪⽅⾯都很好——除了和其他笔记⼯具的协同。

它不⽀持导出成为 Markdown 格式。

其实它连富⽂本、HTML,乃⾄于私有 XML 格式导出都不⽀持。

它只有⼀个 Export 选项,你猜能导出啥格式?
你没看错,居然是 PDF !
这⾥,为了能够把备忘录⾥⾯的笔记,融⼊笔记系统,你就需要⼀个「桥梁」了。

我选择的桥梁,是 Bear 。

你可以从备忘录⾥⾯全选⼀则笔记,然后复制,到 Bear 下⾯粘贴。

结果令⼈满意——图⽚、⽂字、链接,⼀应俱全。

⽽ Bear 的导出选项,那可就丰富许多了。

我们可以导出为 Markdown 或者 Text Bundle 格式。

Text Bundle 格式可以看作是现代化笔记应⽤之间交互的标准化「集装箱」。

它其实并不复杂,就是把Markdown ⽂件和相关的图⽚打了个包。

但是这样⼀来,你在 Bear, Ulysses, Craft, Zettlr, Metion, Marked 等⼯具之间,都可以⽤这种格式⽅便交换数据,样式都能保持⼀致。

只可惜,Roam Research 到⽬前为⽌,还不⽀持 Text Bundle 。

所以,我们还是得考虑⼀下图⽚问题。

解决图⽚问题,⽬前有3个较为可⾏的⽅法:
第⼀,是利⽤Craft。

Craft 可以导⼊ Text Bundle 。

然后,你只需要拷贝当前笔记,就可以图⽂并茂直接贴到 Roam Research ⾥⾯。

因为 Craft 把所有导⼊图⽚,都统⼀上传到⾃家的图床,都云端化了。

第⼆,是⽤⼀款叫做 iPic Mover 的⼯具。

它可以把⼀个⽬录下⾯所有 Markdown ⽂件⾥的图⽚,都上传到指定的图床。

默认的免费图床是微博的,你也可以根据⾃⼰的需要,选择 S3, 七⽜、腾讯云、阿⾥云等。

转换之后 Markdown ⽂件⾥⾯全部的图⽚链接会⾃动替换为云端版本,这样可以直接批量导⼊ Roam Research 了。

第三,是⾃⼰动⼿,丰⾐⾜⾷。

例如我做了⼀个脚本,可以把本地⽬录下⾯全部 Text Bundle 以及 Markdown ⽂件,图⽚上传到云端,内容转换成 Roam 专⽤的 JSON 格式。

这样导⼊ Roam Research 的时候更加便利。

只不过,⽬前脚本中包含了本⼈图床的认证私密信息,所以暂时⽆法公开分享。

订阅了 Bear ,只是为了导⼊备忘录的图⽂内容,导出成 Markdown ;订阅了 Craft,也只是为了上传到 Craft 图床更为便捷。

看到这⾥,你⼤概能更加深刻理解什么叫「重器轻⽤」了吧?
这不是暴殄天物、铺张浪费,⽽是真的为了严肃对待记笔记这个事⼉。

对于很多创意与灵感来说,仅仅捕捉到⼀个,也⽐订阅50年的 Bear ,都要更有价值。

⾄于 Craft 嘛,如果你是学⽣,或者是学校的教职员⼯,可以凭借教育机构邮箱申请免费使⽤。

不过,必须说明,上述⼯具组合,实际上都是动态调整的。

假如说某天 Roam Research 和备忘录都⽀持了 Text Bundle 导⼊和导出,那么⼤量的中间环节,都可以被省略掉。

@Sharon⼤橘⼦:我在⽤的笔记⼯具是你⽆法想象的普普通通
我常⽤的设备就是 Windows 笔记本和 iPad,iPad ⼤多在外出时进⾏使⽤,所以最常⽤的还是Windows 笔记本。

很多好⽤的软件只能在 iPhone 或者 Mac 设备上使⽤,Windows 上可以使⽤作为电⼦笔记的软件⽐较少。

尝试了很多软件,并且考虑到便捷性等因素之后,我选择最最常见的软件来做电⼦笔记,就是 Microsoft Office ⾥⾯的 Word 和 Execl。

我现阶段读的最多的还是论⽂和某些专业书。

我的需求其实很简单,可以清晰记录和标注重点,也可以⼤致总结。

再加上我是⼀个怕⿇烦的⼈,希望尽量笔记记录步骤尽量简洁,所以软件的使⽤越简单越好。

其实 Word 的功能对于我做笔记来说已经绰绰有余了,使⽤步骤也⽐较清晰明了,所以翻来翻去,我还是使⽤ Word 最多。

读⽂献的话我会精读⼏篇在这个领域中最最重要的,这⼏篇我会打印下来或者在iPad上⼿写笔记,这样记得更牢。

那其他的研究我不能不读,全部⼿写笔记就会花费很多时间,如果⽤不常⽤的软件也不利于我后⾯查询和翻阅。

下⾯我⽤⾃⼰近期在读的⽂献和⾃⼰做的笔记和⼤家分享⼀下,我是如何⽤ Word 来做电⼦笔记的。

⾸先我会把 Word 的页⾯布局改成横板,页边距都改成 1.27 厘⽶。

这样每⼀⾏可以容纳的字数更多⼀些,同⼀页⾯⾏数⽐较少,后续复看笔记的时候读起来少换⾏,更流畅⼀些。

然后我会拉⼀个表格,表格的列数取决于我这次读⽂献主要读的⼏项,但是⼀般会包括⽂献的作者和年份、期刊名称、主要结论或者主要发现、笔记等⼏项。

作者和年份⼀般会在写论⽂的时候中引⽤该⽂献的时候出现,所以第⼀栏这样记录,⽅便后⾯写论⽂的时候查询该⽂献的笔记。

「期刊名称」⼀栏就是记录该论⽂所属的期刊,记录这⼀栏的原因是⽅便我看到这篇⽂献所属的领域。

不同领域和学科对于某⼀个概念的研究可能出发点不同,研究现状也会不⼀样。

看到⼀篇论⽂所属的期刊名称在很⼤程度上可以了解它所属的学科或者专业⽅向,在梳理和引⽤⽂献的时候可以提醒⾃⼰,也帮助⾃⼰在⽂献综述的时候归类和溯源。

主要结论和主要发现经常是⼀篇论⽂的最重要的东西,所以我专门拉出来⼀栏记录。

「主要发现」这⼀栏也会提⽰我这篇⽂章的贡献,纵向对⽐下来就能看出来⼀些论⽂之间的关系,也⽅便整理这个领域的发展脉络,还提醒我⽂献综述中各个⽂章的重要性和地位。

最后⼀栏就是我⾃⼰的笔记。

我会记录⼀些⾃⼰对于这篇论⽂的思考,关于这篇⽂章给我的启发,以及我认为的这篇⽂章的不⾜和未来可以改善的地⽅。

还有我也会记录⼀些论⽂中值得被标记的
地⽅,⽐如在引⾔中突出的这篇⽂章的研究问题,论⽂的组织思路,⼀些构念的测量,以及实验设计的思路等等我能学习到的地⽅。

表中更加重要的笔记内容我会进⼀步⽤不同颜⾊进⾏区分,⼀般是黄⾊⾼亮是最最重要的部分,下划线是次重要的部分。

如果内容还是特别多还需要区分出来的话,⽐如结论较多且结构较为复杂的论⽂,我会选择⼀些相近的颜⾊和⾊系来对⼀些内容进⾏区分。

当然这个看个⼈爱好,也有很多⼈喜欢⽤对⽐明显的⼀些颜⾊来对笔记内容进⾏区分和标注。

还有就是关于⽂献的排序。

我个⼈是喜欢按照作者的⾸字母进⾏排序的,这样的顺序也符合我在论⽂中参考⽂献的排列顺序,也⽅便我回忆和查找。

当然我有时候也会按照年份排序,这样可以看到这个领域最新的研究进展。

也会有别的顺序,这个也是看个⼈习惯。

每读⼀篇我就可以根据⾃⼰定的顺序插⼊⼀⾏,在读之前依次输⼊作者和年份以及来源期刊名称。

⼀边读⼀边在笔记的那⼀栏进⾏记录。

最后读完整篇论⽂我会记录主要发现或者主要结论,整理⾃⼰在笔记那⼀栏的内容。

⽐如下图是我近期整理的关于风险感知的相关研究的笔记中的⼀部分。

发表时间最早到 2001 年,最晚到 2021 年,涉及的领域包括医学、⼼理学、营销学、旅游管理等不同学科和专业。

⽤黄⾊标记的是我笔记中的重点。

由于风险感知相关的⼀些⽂献我之前读过不少,这次再次整理记录是为了补⾜我之前知识缺⼝,所以并没有区分次重点和其他要点。

当然,如果栏数⽐较多⽽且不喜欢 Word 的分页的话,可以选择 Excel 进⾏记录。

Excel ⽐Word 可以便捷地记录更多栏,也更加⽅便查找和筛选⼀些⽂章的年份。

如果需要详细地记录⼀些⽂章的理论、⾃变量、因变量、实验⽅法等,Excel就可以在同⼀页⾯的表格中拉出来更多栏。

但是⼤致思路和我⽤ Word 进⾏电⼦笔记的记录是⼀样的。

以上就是我关于电⼦笔记的⼀些分享,欢迎⼤家⼀起交流!
@桌沿奇思:我⽤ Notion 解决「稍后⽼不读」、「读了⽼是忘」的烂⽑病
知乎上有⼀个有趣的问题——「稍后阅读,稍后真的会阅读吗?」,最⾼赞的回答也⼗分风趣:「这个问题好,我稍后回答。


曾⼏何时,各种「稍后读」⼯具层出不穷,试图解决我们的信息焦虑。

但是,当我们看着相关⼯具⾥的⽂章像是滚雪球⼀样越积越多,我们只会变得愈发焦虑,⽽⾮享受咀嚼、消化新知识的愉悦感。

显然,稍后读⼯具的初衷是善良、积极的,但是我们在使⽤它们的时候,产⽣了⼀个明显却常常不⾃知的误区:我们认为只要开始使⽤这些⼯具,⾃⼰不⽤作出任何调整,就能够⼀劳永逸的解决⽂章「没时间阅读」、「读了忘得快」等难题。

殊不知,⼯具永远只是⼯具,正确的⽬的和⽅法论才是激发⼯具效⼒的正确打开⽅式。

能够有效配合⽬的和⽅法论的任何⼯具,都是好⼯具。

放弃幻想,脚踏实地
当⾛得太远,我们便常常忘记我们为什么出发。

同理,当折腾⼯具太久,我们便常常忘记我们为什么需要他们。

稍后读的内核永远不会是「稍后」,⽽是「读」。

我们的⽬的,始终是希望⾃⼰能够阅读这些⽂章,才会将它们暂时存储在⼯具中。

⽽阅读,必定会消耗我们⼀定的时间和精⼒。

因此,不要只是寄希望于下载某个软件来帮助⾃⼰,⽽是应该提前规划好每天、每周⾃⼰有多少时间来消化这些⽂章,然后再去寻找适合⾃⼰的软件来帮助⾃⼰管理⽂章,才应该是打败「稍后不再读」的第⼀步。

因此,不妨现在就做⼀个简单的思考——我⼀天之中到底有多少闲暇时间⽤来阅读这些⽂章,放到⼀周之中⼜有多少时间?不仅仅是⼤⽚的闲暇时间,通勤、排队、⾛路(可以让Siri朗读⽂章)、独⾃吃饭等零碎时间,都可以纳⼊其中。

为什么选择 Notion:输⼊与输出的⼤⼀统
不选择 Pocket、Instapaper 等⽼牌专业稍后读⼯具,主要在于「割裂感」。

互联⽹⽂章再好,归根结底也只是知识的⼀种载体。

因此,我们是如何学习来⾃课堂、书本的知识,我们就应该同样对待互联⽹⽂章中蕴含的知识——当然,前提是这些⽂章较为优质。

⼀⽅⾯,我们习惯于不重视互联⽹⽂章,却⼜离不开它们,觉得⼏天不看,好像⾃⼰就与世界割裂了。

因此,我们常常流于「扫读」,不会「精读」,很少甚⾄⼏乎不可能「反复阅读」。

另⼀⽅⾯,使⽤其他⼯具进⾏笔记摘抄、学习记录,会与我们已有的笔记体系割裂开来。

对于我这个主要使⽤电⼦笔记的⼈,这会带来迁移笔记的⿇烦,浪费时间和精⼒。

因此,⾃从 Notion 上线⽹页剪藏功能后,我便开始使⽤ Notion 来进⾏互联⽹⽂章管理。

以上只是我选择 Notion 的第⼀点原因。

更重要的原因,在于 Notion 的便利、分类管理和汇总统计。

为了更清晰地阐明我的⽅法,我将将「我是如何储存、消化和转化⼀篇互联⽹⽂章」的完整流程,结合 Notion 的优点展⽰给你看。

储存,便利剪藏
什么时候我们会⽤到稍后读功能?显然,在我们当下没时间阅读的时候。

因此,如果剪藏功能不能在做到⾜够便利,那么我们很难长久坚持使⽤它。

Notion ⾃然不存在类似问题,在电脑浏览器上,通过两次点击即可完成剪藏。

在⼿机上,以iPhone 为例,与分享内容给朋友的操作步骤⼏乎⼀样,仅需三次点击。

Notion 桌⾯端浏览器剪藏
在 iOS 中⽤ Notion 剪藏⽹页
剪藏后,Notion 会⾃动在你选择的⽬标数据库(database)中添加⼀条数据,包含页⾯名称和页⾯⽹址(url)。

另外,对于 Notion 服务器能抓取到的⽹页内容,Notion 会⾃动储存进该页⾯中。

但是很可惜,对于境内⼤部分⽹页⽽⾔,⽆论是微信公众号还是少数派,Notion 都⽆能为⼒,如果你想储存⽂章内容,那么只能靠你⼿动复制粘贴了。

其实,曾经的我也⾮常在意稍后读软件能不能把⽹页全⽂⾃动复制并储存到软件内部,以避免之后⽹页失效或⽂章删除等意外事故。

但是后来发现,⾃⼰阅读的⽂章类型⼏乎不会发⽣类似事件,更重要的是,我还是喜欢⽹页⽂章原来的排版风格(在这⾥怒夸少数派),⽽⾮很多稍后读软件⾃带的九⼗年代⼟味排版风格。

除了剪藏体验外,Notion 的阅读体验也同样流畅。

打开⽂章库,只需要找到⾃⼰想浏览的⽂章,点击旁边对应 URL 上的链接符号「 」,Notion
便会打开对应⽹页。

如果稍后会使⽤ Notion 做其他事情,那不妨点击右下⾓的浏览器跳转到Safari 进⾏阅读。

消化,费曼技巧
⽃转星移,现在的我们坐在地铁通勤的路上,⼈潮挤挤,不妨掏出⼿机阅读之前暂存的⽂章吧。

互联⽹⽂章,诚然也是知识的重要载体,但因其处于互联⽹信息洪流之中,加之整个互联⽹信息良莠不齐的背景,我们很难对互联⽹⽂章和作者产⽣⾼度的尊重和认同。

在我们决定阅读和学习⼀篇⽂章的时候,我们应该做的是判断这篇⽂章值不值得我们花时间和精⼒去阅读。

如何识别⽂章优劣,已经另⾏⼀⽂了,这⾥不做赘述。

「阅读状态」,我分为「已经读完、值得复读、暂存实⽤、已被丢弃」五⼤类。

乔布斯曾经的⼀句话让我深以为然:重要的不是决定要做什么,⽽是决定不做什么。

因此,最重要的⼀类,或许是「已被丢弃」这个⽂章垃圾桶。

为什么说它重要,是因为这能节省我们宝贵的时间,避免浪费时间在阅读低质量的⽂章上。

⼀旦你在扫读⼀遍或浏览前⼏段后,认为这篇⽂章质量不⾼、排版很烂或与⾃⼰严重不相关,那就⼤胆地直接把它「扔」进垃圾桶⾥吧!
什么,你很担⼼错过哪篇重要的⽂章?其实,这只不过是现代⼈的信息焦虑在作祟,我将我派付费栏⽬「⾼效信息管理术 2.0 」中的这段话送给你:
那些你没有处理的信息,也并不意味着永远失去了它们。

它们也已经纳⼊到了你的
个⼈信息数据库中,具备被检索到的可能性。

在未来的⽇⼦,当你需要完成某⼀项
⼯作,开启⼀项系统的主题阅读,搜索某个关键词,那些还没有时间被认真阅读的
⽂章就会被你重新唤醒,也许能给你最意想不到的惊喜。

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可能会
迟到,但永远不会缺席,放下对「读完」的执念,⽤新的观念和⽅法拥抱这个快速
迭代的数字时代吧。

其次,是「值得复读」。

读完⼀遍后觉得很爽很过瘾,或者觉得很有⽤的⽂章,都可以打上这个标签。

「已被读完」,则是⽆功⽆过还不错的⽂章。

「暂存实⽤」则是⼀些现阶段⽤不上,但是感觉⾃⼰以后会⽤上、管他三七⼆⼗⼀先剪藏了再说的⽂章,⽐如装修、维权等⽂章。

到这⾥,你只完成了第⼀步。

最重要的步骤才刚刚开始。

既然不是⽆⽤⽂章,那我们便可以开始阅读了。

我在阅读的时候主要会采⽤费曼学习法,即⽤⾃⼰的话复述⼀遍重要信息,并把笔记直接记录到对应单元格「费曼技巧」⾥。

这样也⽅便我后期在复盘⽂章的时候,进⾏⽂章重点的快速浏览。

当然,如果时间充裕的话,能够模拟将这篇⽂章以教的形式复述给别⼈,会达到更佳的学习效果。

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在⽤系统化、固定化的⽅式,通过进⾏简单的分类和笔记记录,倒逼⾃⼰对有⽤的互联⽹⽂章进⾏真实的阅读、知识梳理和复盘。

读完后,我还会对⽂章内容进⾏简要的主题、体裁分类和快速评价,便于后期我对某⼀主题的⽂章感兴趣的时候,能够快速查阅到。

汇总,成就满满
能够有所记录和追踪的⽇⼦,总是让我安⼼不少。

尤其对于阅读这件事⽽⾔,看完⼀本书忘掉⼀本、读完⼀篇⽂章忘掉⼀篇,实在是让我觉得很头痛。

还好,Notion 也能帮到这⼀点。

视图功能
在我⾃⼰的阅读数据库⾥,我主要分为五类表格:未读⽂章库、最近添加的⽂章库、值得复读的⽂章库、全部⽂章库和辣鸡⽂章库。

这些表格之间通过不同的筛选器(filter)和排序规则(sort)进⾏⾃动区分。

在这⾥也分享⼀下我的分类规则。

未读⽂章库的规则是,筛选:尚未打上状态标签的⽂章,排序:按剪藏天数最⼩到最⼤。

最近添加的⽂章库的规则是,筛选:最近⼀个⽉的新增⽂章,排序:按剪藏天数最⼩到最⼤。

值得复读的⽂章库的规则是,筛选:状态为「值得复读」的⽂章,排序:按主题和体裁排序。

全部⽂章库的规则是,筛选:状态不是「已被丢弃」的⽂章,排序:按主题和体裁排序。

解释⼀下为什么既然是全部⽂章,为什么还会有筛选规则,是因为我认为既然已经单独设置了辣鸡⽂章库,那么「全部⽂章库」⾥就不再需要它们的出现了。

辣鸡⽂章库的规则是,筛选:状态为「已被丢弃」的⽂章,排序:⽆。

Notion 在不同视图之间数据的⽆缝切换,是我认为 Notion 最厉害的创新之⼀。

虽然 Notion 提供了丰富的视图类型,但是,如你所见,我主要使⽤的还是表格视图(Table view)。

当然,如果你喜欢其他视图,你可以随时更改,毕竟 Notion 中的视图模式和筛选、排序规则不相冲突。

函数功能
显然,如果我们仅仅只是读完了,或者读了⼏遍,可能还是差那么点味道。

Notion 的数据库,厉害就厉害在集成了类似 Excel 的实⽤功能。

⽐如,「来源」⼀栏,由下列函数(formula)⾃动判断并显⽰⽂章的来源⽹站。

你也可以通过更改每⼀⾏第⼆个和第三个引号中的内容,来增加⾃⼰常读的⽹站。

if(contains(prop("URL"), "sspai"), "少数派", if(contains(prop("URL"), "weixin"), "公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