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收视率,假得很,也黑得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收视率,假得很,也黑得很”
时统宇
【摘要】本人批评收视率,但像本文标题这么直白,这个还真没有。
说这话的,是《人民日报》2010年7月5日的一篇消息《我是如何“配合”电视台的》,系《收视率违假追踪》系列报道的开篇。
这篇报道开宗明义:退休工人老孙,曾是国内调查专业机构央视一索福瑞在某城市选定的一户“样本”家庭,因被一些电视台收买,提供了一些被“污染”的收视率数据,已被撤销样本户资格。
【期刊名称】《视听界》
【年(卷),期】2010(000)005
【总页数】1页(P115-115)
【关键词】收视率;《人民日报》;2010年;系列报道;退休工人;专业机构;电视台;样本
【作者】时统宇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29.24
Point
这事闹大了,这事闹得好!
本人批评收视率,但像本文标题这么直白,这个还真没有。
说这话的,是《人民日报》2010年7月5日的一篇消息《我是如何“配合”电视台的》,系《收视率造假追踪》系列报道的开篇。
这篇报道开宗明义:退休工人老孙,曾是国内调查专业机构央视—索福瑞在某城市选定的一户“样本”家庭,因
被一些电视台收买,提供了一些被“污染”的收视率数据,已被撤销样本户资格。
老孙一家披露了成为“样本”后的遭遇,以及被收买的经过。
文中有三个小标题:电视台鼻子真灵;骚扰电话没完没了;合作“行情”看涨了。
收视率样本的选择,向来被认为问题多多。
我国的传播学者对国内主要调查机构央视—索福瑞公司的样本提出质疑,认为它们的城镇人口样本占绝对多数,而我国
人口的实际是农村人口多达9亿,占全国总人口的75%左右,城镇人口为3亿,
只占总人口的25%,央视—索福瑞公司样本户的比例却颠倒了我国人口的基本关系。
对于样本选择的问题,调查公司给出的理由一般是收视人群主体是城镇人口,农村人口的收视行为相对较弱,而且是不固定的。
但是就收视率概念而言,它并没有区分所谓主流和非主流收视人群。
实际上,就我国的收视率调查本身而言,它是有城市化倾向的,收视调查的所谓受众主体是指具有购买力的城市观众,即市民阶层,而农民、城市里的民工等弱势群体都被排除在收视率之外,因为他们并不具备购买力。
这是典型的媒介歧视,而目前的收视率调查结果则是强化这种歧视。
收视率调查在事实上已经自觉不自觉地把收视人群等同于消费人群,因为收视率调查的驱动力是经济因素。
重要的是,这种收视率歧视不仅针对“低端观众”,而且包括“高端观众”。
“收视率的调查方法是按照我国人口结构设计的,假如中国高等文化的人群占8%,初、高中文化程度的观众占60%,那么,在某个城市抽样的300户中,24户是高等文化的,180户是中等以下文化程度的。
高等文化水平的人都喜欢的节目,往往比
不上中等及以下文化程度的人喜欢的节目收视率高。
在西方经济发达国家,这种收
视率的取样方法相对来说是符合主流意识形态和精英文化需求的,而照搬过来并不符合我们的国情,因为中国主流文化的人群少得多,我国至今还有1亿文盲。
当
广告商投放广告首先考虑的是收视率时,电视台就不得不放下架子,唯收视率是图,而电视台对收视率的全面追求,常常都以放弃对文化理性的追求、对人文艺术的追求为代价。
”[1]
过去,对收视率的质疑还停留在学术研究和操作层面,而这次不一样了,《人民日报》7月1日发表《电视收视率发现造假行为》,首次揭露了收视率样本户正被个别地方卫视“收买”的事实,而后连续发表该报记者的调查,揭开“谁是样本”、“谁在造假”等关键性问题。
这事闹大了,这事闹得好!
从收视率是万恶之源,到锁定频道就给钱,从规则的争论到潜规则的被披露,这次“惹祸”的是相亲节目。
不过从反面说,也该感谢相亲节目,毕竟它又一次让大家明白了收视率是咋回事。
注释:
[1]西方雨.不能寄希望于一两次“大扫除”.中国广播影视,37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