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的真实性与美学价值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纪录片的真实性与美学价值
张小迪
【摘要】一、纪录片的真实性在纪录片研究文献中,真实性是探讨最为活跃,频次最高的关键词之一.这里既有业界名家的名言,也有学界专家的真知灼见,还有无数理论工作者的默默耕耘.陈汉元曾说过:要在真实的时空中记录真人真事,做到对采访对象不欺骗,对事实不歪曲,对相关的人不歪曲.梳理国内有关纪录片真实性的研究,主要涉及以下方面:真实的本性(绝对真实与相对真实)、纪录的真实、非虚构真实与虚构
真实、真实再现等方面.
【期刊名称】《新闻传播》
【年(卷),期】2011(000)012
【总页数】1页(P136)
【作者】张小迪
【作者单位】鹤岗电视台
【正文语种】中文
一、纪录片的真实性
在纪录片研究文献中,真实性是探讨最为活跃,频次最高的关键词之一。

这里既有业界名家的名言,也有学界专家的真知灼见,还有无数理论工作者的默默耕耘。

陈汉元曾说过:要在真实的时空中记录真人真事,做到对采访对象不欺骗,对事实不歪曲,对相关的人不歪曲。

梳理国内有关纪录片真实性的研究,主要涉及以下方面:
真实的本性(绝对真实与相对真实)、纪录的真实、非虚构真实与虚构真实、真实再现等方面。

关于记录真实,有学者认为,纪录片的真实呈现多种形态,是生活的真实、理念真实、技术真实、文本真实的体现。

还有学者认为,对于“真实”的不同理解和诠释,是从不同角度出发,最终通向艺术性的终极归属。

因此,“真实性”、“心理真实”、“本质真实”、“哲学真实” 等正是对“真实”创造性诠释的浓缩,是不
断廓清认识的尝试。

关于非虚构真实,学者们普遍认为,纪录片排斥虚构,记录真人真事真景是毫无疑问的。

但是记录生活并不等于照搬和复制生活,应该在创作过程中,严格遵循题材真实的前提下,编导有选择、有思考、有提炼、有升华。

这与故事片虚构的真实有着本质的区别。

二、纪录片的美学价值
纪录片是创作者通过生活中的真人真事来展示和传达生活之美,人对于生活之美的感受构成了纪录片美学基础。

德国电影理论家克劳斯·克莱梅尔曾说:纪录的质量
首先取决于美学的质量。

生活的审美客体有美、丑、崇高、卑下、悲、喜等;纪录片的美学价值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由初始阶段的主观单一到成熟阶段的丰富多元,并在新世纪之初呈现出新的价值取向:平民化、娱乐化、个性化。

我国电影美学研究始于1950年代,公认第一人是影评家钟惦棐。

他最早提出从中国的语境出发,研究观众的审美心理、审美情趣;反对脱离观众的耳提面命式的政治教化。

在题材上,提倡视野开阔、多样化;批判继承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精髓,汲取西方纪实美学思想等一系列美学观点,为中国电影美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纪录片的美学研究体现在创作的各环节和审美的各阶段,美学研究成为了影响至今的主流研究范式之一。

事实上,纪录片美学与其相关特征是交织和对应的,例如真实性大旗下的长镜头理论、蒙太奇理论等均属于纪录片美学研究的范畴。

在创作中,
有学者提出了信息的完整性理念,即视听信息的完整性,行为过程的完整性,中心人物的完整性;在拍摄中要注重真善美的活体、体现人性美(人的生存状态、精神面貌),展示艺术美等。

关于纪录片的文化研究,张红军在《纪录影像文化论》(2007)中将纪录片与认
知文化、审美文化、伦理文化、传统文化、现代文化、后现代文化、物质文化、传播文化进行了系统分析,该书是我国系统研究纪录片文化的理论专著。

纵观新时期国产纪录片的研究文献,虽然起步较晚,但近十年在研究数量上逐年增加令人欣喜。

这些文献议题广泛、论者甚众,既有独到的观点和开阔的研究视野,也见理论的生涩与实践的脱离;既有热点问题的敏锐追究,也见缺乏系统而科学的理论支撑、对常见问题人云亦云。

比如对纪录片本体问题的探讨,重视用美学、伦理学或文化研究的描述与感悟,缺乏科学而系统的深层次理论切入与分析;再如纪录片市场化问题的探讨,许多文章注重从经济学、管理学寻找理论资源,却缺乏比较研究和历时研究的视野,忽视与纪录片本体有关的社会学、大众文化理论的观照。

因此要想创作一部好的纪录片,必须把一个故事的真实性与客观的审美价值完美地结合起来,更要注重用理论方法对现实问题的良好透视,使纪录片真正成为人们解读社会必不可少的影视文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