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与练2020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第九单元 第24讲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索 与失误
(1)2015·海南卷,24:从职工人 数猛增考查“大跃进”的盲 目性 (2)2012·海南卷,25:从中央压 缩公用经费中商品性支出考 查三年经济困难 (3)2011·课标卷,33:从克服平 均主义考查农民生产积极性 的调动 (4)2011·海南卷,24:从人民公 社化体制考查人民公社化的 影响
(5)2016·全国Ⅱ卷, 31:从压缩一些部门投资考查 “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 业
(6)2015·全国Ⅰ卷,31:从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考查“一五”计划(工业化) (7)2015·全国Ⅱ卷,31:从“俄语热”考查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发展战略 (8)2014·全国Ⅰ卷, 31:从粮食计划供应考查 “一五”计划集中力量发展重工 业
③改革开放新时期:随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改革开放的实施,逐步实现了从 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国民经济高速、稳定、健康发展,融 入全球化潮流,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社会生活变迁 ①近代:鸦片战争后,国人的衣食住行等生活方式和习俗发生了较大变化。近代以来 中国的交通运输通讯和大众传媒等伴随着西方文明渗透而逐渐走向近代化。 ②现代: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吃、穿、住和风俗习惯发生了 翻天覆地的变化;现代交通工具快速发展;报刊、影视和网络技术使人们的生活更加 丰富多彩。
3.三大改造(1953~1956年底)
(1)内容 ①农业:农民参加
农业生产合作社
,走集体化道路。
②手工业:手工业者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采用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等形式,将其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
道。1956年,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高潮。
(2)实质:使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
第24讲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 建设道路的实践
考纲考情分析 主干知识整合 要点史料探究 高考教材连线 考点即时演练
考纲考情分析
考题角度·备考分析
最新0年代 至70年代 探索社会 主义建设 道路的
实践
社会 主义 建设的 起步
(1)2018·全国Ⅰ卷,31:从矿产资源勘探的漫画入手考查“一五”计划的进行 (2)2018·全国Ⅱ卷,31:考查新中国成立初期妇女积极参加国家经济建设 (3)2017·全国Ⅱ卷,41:从矿业政策考查“一五”计划 (4)2017·海南卷,12:从漫画《拖拉机》入手考查新中国成立初农村生产方式的 改变
(9)2014·全国Ⅱ卷,31:从粮食的统购统销考查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 (10)2014·海南卷,24:从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考查“一五”计划工业化建设 (11)2013·海南卷,23:从工业企业部署考查“一五”计划工业布局
1. 高 频 考 点 :“ 一 五 ”计划的 特点、成 就。 2. 教 材 空 白 点 :(1) 新中国成 立初期工 业化建设 的特点。 (2) 新 中 国城市化 进程。
第九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及中 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二、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主题线索】 本单元主要阐述了两方面内容:一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建设曲折发展,逐 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模式;二是鸦片战争后,东西方文化碰撞融合, 在近现代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中国社会生活发生巨大变迁。 【主要表现】 (1)社会主义建设 ①过渡时期:1949~1956年是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新 中国制定并实施了“一五”计划,初步建立工业化的基础,完成对农业、手工业、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②曲折发展:1956~1976年是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的20年。一方面,社会主义 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另一方面,出现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和“文化大 革命”等严重的“左”倾错误,社会主义建设遭受巨大损失。
(2)任务 ①优先发展 重工业 。
②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 资本主义工商业
进行改造。
(3)特点:发展生产力与改造生产关系并举,优先发展重工业。
(4)成就: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
造厂等先后建成投产。 (5)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初步建立了独立的 工业体系 ,初步形 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为社会主义 工业化 奠定了初步基础。
主干知识整合
抓主干
整合知识·夯实基础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1.经济恢复(1949~1952年) (1)背景 ①由于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和国民政府的搜刮,加上多年战争的破坏,国民经济 全面崩溃。 ②交通落后,通货膨胀极其严重,人民生活十分困苦。
(2)措施 ①城市:没收 官僚资本 ,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稳定物价,统一财 经,打击投机商人。由中央集中统一管理经济,以解决中央财政困难;合理调整 工商业,调动私营工商业的积极性,调整公私关系和劳资关系。 ②农村:1950年夏,颁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废除封建剥削的土 地所有制,实行 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 ,引导农民开展互助合作运动。 (3)意义:到 1952年底 ,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 建设准备了条件。 2.“一五”计划(1953~1957年) (1)条件:政权巩固、经济恢复,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援助。
3.备考策略:(1)新中国建立到“一五”计 划完成是中国社会的剧烈变革时期,对于 本阶段的学习需要注意两点,第一、从生 产力的角度,掌握这一时期中国现代化(工 业化)发展的特点、成就、存在的缺陷。 第二、从国家经济体制的角度,认识计划 经济体制形成的背景、特点和影响。 (2)“20 世 纪 50 年 代 至 70 年 代 中 国 探 索 社 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注意农村经济政 策调整的背景、内容和效果。从唯物史观 看“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分析生 产力要与生产关系相适宜。(3)抓住探索 中的重大历史活动,全方位进行复习,注意 角度灵活,挖掘深入。从经济、政治、外 交、学术、教育等方面进行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