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河南省周口市项城市多校联考中考三模考试语文试题(文字版 ,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4年河南省普通高中招生考试试卷(三)
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8页,五个大题,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本试卷上不要答题,请按答题卡上注意事项的要求,直接把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答
一、积累与运用(共22分)
2024年5月5日,记者从某旅行网获悉,“五一”假期河南旅游异常火热,洛阳、开封等旅游城市订单增速跑赢“北上广”。
这引发了同学们的探究兴趣。
你所在的班级对“河南旅游‘出圈’”的原因展开专项调查,撰写了调研报告。
请你一起完成下面的任务。
第一部分研究源起
走进河南博物院,览天地之中,在风起云涌中感知大河文明璀璨;溯华夏之源,在斗转
..
星移
..中见证煌煌文脉赓续①;一起去开封,北宋画家张择端画卷中东京汴梁的人间百态从画卷跳进现实,让我们尽情感受北宋人的生活习俗,领略北宋的盛世繁荣。
可以游龙门,倾听每一尊石刻佛像诉说历史的cāng桑与艺术的辉煌等②……一个个景点,从全国众多热门旅
游地中脱yǐnɡ而出,吸引全国各地游客前来打卡
..,带动了当地旅游业和服务业的发展,为城市的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那么,除了景点本身,河南旅游是如何“出圈”的③?为什么能“出圈”?我们的调查研究尝试从不同的角度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
1.请你对语段中加点词语的理解、汉字的书写作出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斗转星移”意思是北斗转向,众星移位,“斗”指北斗星,因此在此处应读作“dǒu”。
B.“cāng桑”形容世事变化很大,因此在此处“cāng”应写作“苍”。
C.“脱yǐng而出”在这里指从众多城市中显露出自己的独特之处,因此在此处“yǐng”应写作“颖”。
D.“打卡”原指工作人员上下班时打卡,这里指来到某个城市的旅游景点游玩观览。
2.语段中画线的①②③处标点,使用正确的是______。
(2分)
第二部分研究内容
同学们通过调查和查阅相关资料,从多方面对“河南旅游‘出圈’”的原因进行了调研,总结出三方面原因,请你帮助完善。
【原因一:文化底蕴牵动人心】
【原因二:】
资料在海拔2217米的金顶之上,《知道·老君山》数字科技为文旅融合注入新活力,沉浸互动、古风歌舞演艺、非遗体验等,让游客拥有更丰富的体验。
老君山景区还利用5G、AR、VR等新技术,将文化元素融入视、触、听、演交互体验中,以可参与、可体验、可互动的文化,打造与年轻群体个性相契合的IP。
抓住了年轻人的心,就等于抓住了流量密码,抓住了旅游消费市场的发展方向。
【原因三:花式宣传创设名片】
A B
3.很多城市因与古代名人有关而出名,请你把原因一中古代名人的诗文名句补充完整。
(8分)
4.同学们要根据资料内容总结出“河南旅游‘出圈’”的原因,但是不知道怎么总结原因二,请你帮忙总结,填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2分)
5.洛阳牡丹文化节是洛阳旅游发展的“金”名片。
同学们在调查中发现洛阳牡丹文化节的宣传标识很有创意。
请你从原因三的两幅图中任选一幅,结合构图要素解说它是如何彰显洛阳牡丹文化节的鲜明特色的。
(4分)
第三部分讨论与总结
旅游城市想要从众多城市中崭露头角,需要自身具备特色资源和深厚底蕴,利用好互联网媒介进行宣传营销,让城市被更多人知道和了解。
当然,“出圈”只是第一步。
只有找到自身的优势特征,关注游客的个性化需求,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手段,不断挖掘地域文化特色,因城施策,注重产品和服务创新,“出圈”才能变为“长红”。
居于中国旅游城市排行榜前列的洛阳、开封等,该如何保持自己的优势地位,吸纳其他城市的优秀经验,进一步打造城市文旅新高地,是一个城市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为此,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6.小组成员们争相为河南文旅的进一步发展建言献策。
请你帮忙拟写建议,填写在语段横线处。
要求至少用上备选成语中的两个,不超过100字。
(4分)
备选成语:因地制宜别出心裁精益求精
二、现代文阅读(共28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7~10题。
(共16分)
招狼
①有“山大王”之称的吴大圣,这天又出幺蛾子——他要和儿子一起,开车去邻县招狼。
②招狼,这事听着都新鲜。
有招工的、招干的、招生的,还从来没有听说过招狼的。
但是这个吴大圣,就是这么“敢为天下先”。
③原来20多年以前,吴大圣承包了这一带的荒山,经过一家人的不懈努力,如今早已是绿荫满山了。
这些年各种动物不断回归繁殖,山林里逐渐热闹非凡。
可渐渐也出现了一个问题,因为这里没有食肉猛兽,生态链不完整,所以一些动物泛滥成灾:比如成群结队的野猪横冲直撞,甚至跑到山下去祸害庄稼。
遭到投诉的吴大圣就想出了“招狼”的办法。
④村里人都在问:“大圣啊,那狼也听不懂人话,它们更不是你家亲戚,你说去招就能招来?”
⑤吴大圣神秘一笑,未置可否。
⑥儿子也问:“爸,你这唱的是哪一出啊?别让人笑话咱啊。
”
⑦吴大圣不耐烦地说:“你就开车走得了,路上我再跟你说。
”
⑧儿子疑惑地开着一辆半挂车上路了,车上拉着一个挺大的铁丝笼子,说是用来装狼的。
导航的位置是邻县的老爷岭,距此400千米。
儿子听人说过,老爷岭一带的确有狼,但是那里的狼会乖乖进你的笼子吗?老爸是不是神经出问题了?
⑨吴大圣开始也不说话,在后座上闭目养神。
奔七的人了,已经没有年轻时的精气神了。
后来他终于开口,给儿子讲了一个故事。
⑩几十年前,吴大圣有天早上发现兽夹捉住了一匹母狼。
这母狼是来偷他家羊的,前几天他家的羊已经丢过一只了,恨得他牙痒痒,于是就安放了兽夹。
⑪吴大圣忽然发现那狼竟然泪水涟涟,还像人一样用两只前爪给他作揖。
他再一细看,哦,这显然是一只哺乳期的母狼。
看着它那可怜的样子,吴大圣的心立刻软了。
他试探着上前打开了兽夹。
那狼得到解脱,痛着后腿一下蹿了出去,又转过头来看着吴大圣,目光中充满感激。
吴大圣就喊:“以后你不要再来祸害人了啊,否则对你不客气!”狼好像听懂了他的话,朝他点了点头。
⑫还真管用,此后无论是他家还是别人家,再也没有丢过猪羊。
⑬也就是这年的冬天,一天夜里,已经睡下的吴大圣忽然听见外面有挠门的声音。
他爬起来,打着手电出来一看,不由吓了一跳:但见一匹瘦骨嶙峋的狼趴在他家门口,已经奄奄一息了。
见他出来,它吃力地抬起脑袋,口中呜咽有声,接着,就从黑暗里跑出四匹瘦弱不堪的小狼来。
这时大狼努力用两只前爪朝他拜了拜,就慢慢闭上了眼睛。
⑭吴大圣立刻明白了,这就是上次他放掉的那匹母狼,它知道自己活不成了,来把狼崽托付给他。
看那架势,狼是被活活饿死的。
想想也是,这一带的山上光秃秃的,动物很少,它不敢再动人类的家畜,又要哺育四匹狼崽,这冰天雪地的,不饿死才怪。
吴大圣不由叹了口气,把四匹狼崽放进屋里,找东西给它们吃,第二天又把母狼埋葬了。
⑮自打那起,这一带山上就再也没有狼了。
四匹狼崽食量很大,家里人齐声反对养狼,吴大圣却说:“人家临死托崽,这么信任咱,虽说是匹狼吧,咱也不能辜负人家呀!”
⑯幸亏那几年收成不错,吴大圣才有能力喂养四匹狼。
等它们长大了,他就找来一辆车,把狼送去了老爷岭。
他知道那里山高林密,有猎物可吃。
与狼分别的时候,彼此竟然依依不舍。
吴大圣还掉下了眼泪,他对几匹狼说:“你们好好在这里活着,早晚我会把你们再招回
去。
”他一回家,就铁了心似的要承包荒山……
⑰儿子一边听,一边想起小时候的一些事情来。
不过他还是担忧地说:“爸,这么多年过去了,咱家养过的那几匹狼肯定都不在了,我们去招谁呀?”
⑱吴大圣笑了一下说:“我一直都没告诉你们,这些年我每年都会去老爷岭三趟两趟的,早都跟它们的后代混熟了。
你说怪吧,它们的后代也好像知道当年的事情似的,对我可亲热了。
”
⑲老爷岭到了,果然是气象万千。
他们一直把车开到没路的地方,又拿着笼子往前走,爬上了一个山头。
吴大圣就把两手做成喇叭,朝着群山喊叫起来:“啊哈哈哈哈——”一时山鸣谷应,回声不断。
⑳过了许久,就听见林间传来寒寒窣窣的声响,随后草木摇动,有七八匹狼现身。
狼群见了吴大圣的儿子,有点迟疑。
吴大圣让儿子先钻到笼子里去,关上笼门,狼群这才欢快地朝他跑来,围着他撒欢蹦跳。
吴大圣就拿出火腿烧鸡之类的东西给它们吃。
他的儿子见了,又惊又怕。
㉑过了一会儿,吴大圣打开笼子,放儿子出来;然后他朝一匹大个头的狼连比带画说:“今天我是来求你帮忙的,看能否派几个兄弟跟我走,我那边的山林需要你们。
”
㉒头狼好像听懂了他的话,“呜嗷”叫了一声。
吴大圣又往笼子里放了一些好吃的东西,然后拉起儿子下山去。
看着离狼群远了,儿子这才惊魂未定地问:“爸爸,还没等招到狼,咱们怎么就走啊?”
㉓吴大圣说:“这么大的事,人家也要商量一下嘛!明天我们再来。
”
㉔儿子问:“真会有狼进那笼子,跟我们走吗?”
㉕吴大圣信心满满地说:“会的,一定会有的。
”
(选自《文艺报》2024年1月,作者:申平。
有删改)7.请从“吴大圣”的角度,按时间顺序简要概括他和狼之间发生的几件事。
(4分)
8.文章多次写到吴大圣与村民、狼、家人、儿子等之间的对话,有何作用?请结合文中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4分)
9.文中吴大圣的形象耐人寻味,请结合全文探究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4分)
10.有人说本文标题是“招狼”,但有关“招狼”的内容很少,不如用“吴大圣与狼”这个标题。
你认为哪个标题更好?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4分)
(二)阅读下面两个文本,完成11~13题。
(共12分)
【文本一】
①随着全民阅读的持续深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儿童早期阅读。
然而,在阅读生态发生巨大变化的当下,儿童青少年的阅读现状如何?他们的阅读需求有什么改变?
②2023年12月28日发布的《中国儿童青少年阅读现状与需求调研报告》,从儿童青少年的视角给出了富于启示的答案。
调查中3/4的孩子报告自己比较喜欢和非常喜欢阅读,比家长认为的高12.2个百分点;家长报告孩子阅读的首要原因是“学习需求”,而孩子们认为是“自我提升”。
点燃阅读热情,激发儿童青少年的阅读兴趣,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就要把握好他们的需求,给予更有力的阅读支持。
③持续阅读的热情,源自良好的体验。
点燃孩子们的阅读热情,首先要为他们提供能够打动人心、既有意义又有意思的书籍。
一些孩子随着年龄增长阅读兴趣下降,除了学业负担
加重、没有时间阅读,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大人选的书不契合孩子的兴趣。
从儿童青少年的视角出发,提供更多“对胃口”的书,他们才会愿意读,才读得进去。
尊重孩子的阅读兴趣,让他们爱上阅读,才谈得上丰盈精神世界、塑造美好人格等更高的目标。
④良好氛围是培养兴趣的沃土。
家庭越重视阅读环境的创设,教师指导课外阅读的频率越高,孩子阅读兴趣就越浓。
家长和学校应探寻更有创意的方法。
比如,在广东某地,人们探索亲子共读“新玩法”,家长和孩子们变身童书里的人物,让孩子们对阅读内容有更深地理解。
创新家校共育机制,把家庭的暖心陪伴和学校的丰富活动结合起来,孩子们才会在耳濡目染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⑤教育应该由浅入深,阅读也要循序渐进,应根据青少年学生认知规律和身心发展特点,给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提供有针对性的内容,让他们爱上阅读。
有的地方制定中小学生阅读能力分级标准指南,为学校选择阅读素材、改进教学等提供参考,这是有益尝试。
⑥“我喜欢图书,图书里有很多我没见过的东西。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一个10岁的孩子,用朴实的话表达了通过阅读认识更广阔世界的渴望。
“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在孩子们精神成长的关键时期,要创造更浓厚的氛围,提供更有效的引导,让他们在浓浓书香浸润中形成开阔的文化视野、健康的文化心态、良好的文化趣味,获得更丰盈的人生体验。
(摘编自2024年02月21日《人民日报》第05版,作者:崔妍。
有删改)【文本二】
①如何让孩子们重新燃起对纸质图书的兴趣,如何让他们从“看屏”转变为“读纸”,成为2024年童书展备受关注的热点话题。
童书展上的种种创新举措,让我们对“互联网+”时代如何让孩子坚持纸质阅读有了更深入地认识与思考。
②移动设备普及后,人们更倾向于电子阅读,纸质图书似乎逐渐被边缘化。
然而,对孩子们而言,纸质阅读对他们有多方面的好处。
与电子设备不同,纸质书要求孩子持续专注于同一本书,从而培养了他们的专注力和耐心;相较于电子设备,纸质书对孩子的眼睛刺激也更小。
此外,在情感和社交发展方面,纸质书可以让孩子体验翻书的乐趣,感受文字和图片之间的关系,以及纸张和封面的材质和质感。
这些感受有助于激发孩子的情感共鸣,增强他们对阅读的兴趣和热爱。
③当前,出版行业面对现代科技带来的冲击,更要注重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吸引孩子们关注纸质阅读。
如童书展邀请阅读推广人,通过直播平台向读者推荐优秀的儿童读物。
虽然传播渠道发生了改变,需要隔着屏幕与读者互动和交流,但借助网络的力量,可以触达更多读者,而且阅读推广人有温度的分享能够打动读者,帮助孩子们了解童书如何好、怎样读。
同时,童书展还提供了丰富的现场体验。
比如,设计多样化的阅读空间;设置“故事时间”,邀请知名儿童作家现场为孩子们讲故事;还组织了互动游戏、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孩子们沉浸式地感受到线下阅读的喜悦。
④为了更好地推进纸质阅读,为纸质阅读带来新的活力,不仅童书出版领域,相关各界的共同努力和合作也不可或缺。
“互联网+”时代,让孩子坚持“读纸”,让纸质图书重新焕发活力是一个挑战,也充满着希望和机遇。
通过各方的努力和创新,让更多孩子重新燃起对纸质图书的热爱,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和启发;把纸质阅读打造成璀璨的星河,让每个孩子都成为未来的“摘星人
...”。
(摘编自《光明日报》2024年04月15日,作者:宁宇。
有删改)
11.下列对文本一和文本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本一第②段引用相关报告,用数据说话,使作者提出的论点更加真实可靠,有说服力。
B.文本一第③段指出部分孩子随着年龄增长阅读兴趣下降,是因为没有“对胃口”的书。
C.文本二第④段画线句中用“摘星人”来喻指孩子对纸质图书的阅读,体现出议论文语言的生动形象性。
D.文本一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文本二则主要运用了举例与对比论证的方法。
12.阅读完文本一后,小语和小文分别画了甲、乙两幅框架图来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
请根据文本一的内容,判断哪一幅框架图更合理,并说明理由。
(5分)
13.上面两个文本都围绕“儿童青少年的阅读”展开论述,但论述的侧重点并不相同。
请你结合两个文本的内容简要分析。
(4分)
三、古诗文阅读(共15分)
班级正在举行“走进陶渊明的世界”学习活动,请你阅读下列陶渊明的作品并完成14~19题。
(共15分)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苹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
(节选自《桃花源记》)【乙】昔董仲舒作《士不遇赋》,司马子长①又为之。
余尝于三余之日②,讲习之暇,读其文,慨然惆怅。
夫履信思顺③生人之喜行抱朴守静君子之笃素。
自真风告逝,大伪斯兴,闾阎④懈廉退之节,市朝驱易进之心。
怀正志道之士,或潜玉于当年;洁己清操之人,或没.世以徒勤。
故夷皓⑤有“安归”之叹,三闾⑥发“已矣”之哀。
悲夫!寓形百年,而瞬息已尽,立行之难,而一城莫赏。
此古人所以染翰⑦慷慨,屡伸而不能已者也。
夫导达意气,其惟文乎?
[节选自《感士不遇赋(并序)》,有删改]
【丙】归园田居(其一)(节选)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⑧。
羁鸟
..⑨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丁】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