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实验中学分校2011-201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卷和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2.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

将答题纸交回。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从“格致”到“科学”
朱熹先生教诲我们,从自身到万物,一草一木都要“格”(研究),今日格一物,得到一点知识,明日再格一物,又得到一点知识,积累多了,万物之理,豁然贯通。

这套“格致”学问,表面上看,很像搞科研,却只是假象。

原来朱熹先生所谓“格物”,不是动手动脚做实验,而是瞅着那物想问题;“格物”不是研究那物,而是通过那物反思自己的道德观,去恶从善,达到圣贤境界。

在朱熹先生看来,真要用全副精力去研究实物,那叫“玩物丧志”;让你观察外物,为的是内省,好像参禅,与科研风马牛不相及。

明朝的另一个理学家王阳明曾讥笑朱熹的“格致”说:“有一位朋友姓钱,想成为圣贤,我就让他去‘格’庭前竹子。

钱先生面对竹子,‘格’了三天三夜,‘格’不出个道理。

我就自己去试,‘格’了七天,也‘格’不出道理来。

我们只好叹口气,说,圣贤是做不成了!”对此,胡适先生说,“王阳明这段话最可以表示中国的士大夫从来没有研究自然的风气,从来没有实验科学的方法,所以虽然有‘格物致知’的理想,终不能建立科学。


《四书集注》里的“格致”与“科学”无关,却在中国近代史上,最终演变为“科学”。

读《四书五经》,遇到“格致”二字,不能解为“科学”,否则,《四书五经》就读不懂;可读中国近代科技书刊,遇到“格致”二字,那意思却大致等同于“科学”。

1866年,丁韪良任京师同文馆总教习,为学生编译《格致入门》,放在今天,与《科学入门》同义。

1874年,徐寿和傅兰雅在上海创办“格致书院”,英文译作“上海综合工学院”,又创办中国第一份科学杂志,刊名为《格致汇编》,英文称作“中国科学杂志”,发行23种,译介了西方近代科学的方方面面。

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各门科学学科,如数学、化学、电学、声学、光学、热学等等,都有了对应的中文译名,但“格致”向“科学”的过渡却步履维艰。

日本学者岛尾永康考证,日本最早将英文的Science译为“科学”的时间在1874年;中国科技史家樊洪业先生考证,中国最早引入“科学”二字的学者是康有为先生,他在1897年11月前编写的《日本书目志》一书中介绍了这样两本书:“《科学入门》,普及舍译;《科学之原理》,本村骏吉著。

”樊先生说,“虽然中日两国的‘科学’在写法上没有差别,但中文从前无此词,康有为的书目志意味着把日文的‘科学’译为中文,是中文第一次出现‘科学’,在中国近代科学史上有其特殊意义。

”同一年,严复先生开始翻译《原富》,将“格致”与“科学”并用。

但直到十年后的民国初年,“科学”才逐渐取代“格致”,在中国学术界广泛流行。

1、对“格致”与“科学”的解释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A、“格致”是指从自身到万物进行研究,最终达到万物之理豁然贯通。

B、“格致”通过研究事物来反照自己的道德观,去恶从善,从而达到圣贤境界。

C、中国近代科技史上近半个世纪时间里,各门科学学科都有对应的中文译名,但“科学”一词却一直未得到确认。

D、在中国近代科学史上,“科学”一词含义与英文Science的含义完全是一致的。

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西方的“科学”,强调实验的方法,强调研究自然规律,求得认识客观世界的知识。

B、王阳明的话表示中国的士大夫研究自然,以实验科学的方法,达到“格物致知”的理想。

C、中国古代的“格致”之学,不是真正研究事物,所以,“格致”最终没有成为“科学”的代名词。

D、古书中“格致”二字,不能解为“科学”,可中国近代科技书刊中“格致”二字,那意思却大致等同于“科学”。

3、下面对导致“‘格致’向‘科学’的过渡”“步履维艰”的直接原因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A、中国士大夫没有“科学”的观念,错将“格致”之学理解为西方的“科学”。

B、长期的封建统治,导致中国人思想保守、落后,不愿接受任何新鲜事物和新鲜知识。

C、西学东渐以来,中国人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对“格致”与“科学”的认识是模糊的。

D、近代有些进步的知识分子,赞同西学中源说,乐意以中国的“格致”指称西方的“科学”。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裴封叔之第,在光德里。

有梓人①款其门,愿隙宇而处.焉。

所职,寻、引②、规、矩、绳、墨,家不居砻③之器。

问其能,曰:“吾善度.材,视栋宇之制,高深圆方短长之宜,吾指使而群工役焉。

舍我,众莫能就一宇。

故食於官府,吾受禄叁倍;作於私家,吾收其宜大半焉。

他日入其室,其床阙足而不能理,曰:“将求他工。

”余甚笑之,谓其无能而贪禄嗜货者。

其後京兆尹将饰官署,余往过焉。

委群材,会群工,成执斧斤,或执刀锯,皆环立向之。

梓人左持引,右执杖,而中处焉。

量栋宇之任,视木之能举,挥其杖,曰“斧!”彼执斧者奔而右;顾而指曰:“锯!”彼执锯者趋而左。

俄而,斤者,刀者削,皆视其色,俟其言,莫敢自断者。

其不胜任者,怒而退之,亦莫敢愠焉。

画宫於堵,盈尺而曲尽其制,计其毫厘而构大厦,无进退焉。

既成,书於上栋曰:“某年、某月、某日、某建”。

则其姓字也。

凡执用之工不在列。

余圜视大骇,然後知其术之工大矣。

继而叹曰:彼将舍其手艺,专其心智,而能知体要者欤?吾闻劳心者役人,劳力者役于人。

彼其劳心者欤!能者用而智者谋,彼其智者欤!是足为佐天子相天下法矣,物莫近乎此也。

彼为天下者,本于人。

彼佐天子相天下者,举而加焉,指而使焉,条其纲纪而盈缩焉,齐其法制而整顿焉,犹梓人之有规矩、绳墨以定制也。

择天下之士,使称其职;居天下之人,
使安其业。

视都知野,视野知国,视国知天下,其远迩细大,可手据其图而究焉。

犹梓人画宫于堵而绩于成也。

能者进而由之,使无所德;不能者退而休之,亦莫敢愠。

夫然后相.道得而万国理矣。

相道既得,万国既理,天下举首而望曰:“吾相之功也。

”后之人循迹而慕曰:“彼相之才也。

”犹梓人自名其功而执用者不列也。

大哉相乎!通是道者,所谓相而已矣。

余谓梓人之道类于相,故书而藏之。

[注释]①梓人:木匠师傅。

②寻引:度量长短的工具。

③砻:磨刀石。

(柳宗元《梓人传》)(有删节)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愿佣隙宇而处焉处:相处
B.吾善度材度:测算
C. 夫然后相道得而万国理矣相:一方对另一方有所动作
D. 犹梓人自名其功而执用者不列也名:写名字
5.下列各组中,最能表现裴封叔技术高超的一项是(3分)
①有梓人款其门,愿隙宇而处焉②吾指使而群工役焉。

舍我,众莫能就一宇。

③量栋宇之任,视木之能举,挥其杖,曰“斧!④他日入其室,其床阙足而不能理,曰:“将求他工。


⑤食於官府,吾受禄叁倍;作於私家,吾收其宜大半焉⑥画宫於堵,盈尺而曲尽其制,计其毫厘而构大厦,无进退焉
A. ①③⑤
B.②④⑥
C. ②③⑥
D.①②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木匠师傅在裴封叔那里租空屋居住。

他随身带有量尺、圆规、曲尺、墨线和墨斗等东西,用以测量高低、深浅、方圆和长短,以计算建筑材料,指挥工匠们具体劳作。

B木匠师傅没有技术,他得到的工资(是工人们的)三倍;到私家干活,得到的工钱是总收入的大半。

而他自己睡的床缺了一只脚(自己)却不会修理,说明他是一个贪图工钱和财物的人。

C辅佐皇帝、治理国家的宰相,选拔、任命官吏,指挥、使用官吏,分别按照朝廷的法律规定来任用他们,整顿他们,就像那个木匠师傅依据规矩绳墨来决定房屋的规格(规制、规模)一样。

D做天下宰相的人要懂得从宏观上制定纲纪,整顿法度;要能够见微知著,懂得类推;不必事必躬亲.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画宫於堵,盈尺而曲尽其制,计其毫厘而构大厦,无进退焉(5分)
(2)彼将舍其手艺,专其心智,而能知体要者欤?(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的曲词,回答8-9题
【中吕】朝天子客况
宋方壶
雨潇潇一帘风劲,昏惨惨半点灯明,地炉无火拨残星。

薄设设衾剩铁,孤另另枕如冰,我却是怎支吾今夜冷?
8 《【中吕】朝天子客况中》,【中吕】是这首元曲的,“朝天子”是这首元曲的 ,“客况”是这首元曲的题目。

(4分)
9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试赏析“地炉无火拨残星”一句。

(7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 ,渚清沙白鸟飞回。

(杜甫《登高》)
(2).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东船西舫悄无言,。

(白居易《琵琶行》)
(4).飞湍瀑流争喧豗,。

(李白《蜀道难》)
(5). ,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屈原《离骚》)
(6).庄生晓梦迷蝴蝶,。

(李商隐《锦瑟》)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纸
...上把
所选答题的题号涂黑
........。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作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
偷父刘心武
我到家已临近午夜,进门后按亮厅里的灯,立刻感觉到不对劲儿,难道……我快步走到各处,一一按亮灯,到卫生间一仰头,心猛地往下一沉——浴盆上面那扇透气窗被撬开了!这时,忽然听见卧室床下有动静。

我左手从衣兜掏出手机,准备拨110报警,右手操起窗帘叉子,朝床下喊:“出来!放下手里的东西!只要你不伤人,咱们好商量!”
一个瘦小的少年从床底下爬出来了,剃着光头,穿一件黑底子的T恤。

我用窗帘叉指着他:“你偷了些什么?把东西掏出来!”
他把两手伸进裤兜,麻利地将兜翻掏出来,又把手摊开说:“啥也没拿啊!”
他那一副“久经沙场”、处变不惊的模样,倒弄得我哭笑不得。

我命令他跟我来到门厅里,开始询问。

他今年14岁,家在离我们这个城市很远的地方。

他只上到小学三年级就辍学了,一年前开始了流浪生活,现在靠结伙偷窃为生。

我望着这个瘦骨嶙峋、满脸大汗的少年,问他:“饿吧?”他眯眼看我,仿佛我是个怪物。

我为他泡了一碗方便面,端到他面前。

我决心放他去,对他说:“我的话你未必肯听,但是我还是要跟你说,不要再干这种违法的事,你应该走正路。

”他点头。

我给他开门时,他居然说:“我还不想走。


我大吃一惊:“为什么?”
他回答的声音很小,我听来却像一声惊雷:“我爸在床底下呢……”
天哪!原来还有个大活人在卧室床底下。

我慌忙将窗帘叉抢到手里,准备拨ll0。

这工夫,那少年却已经转身进了卧室,麻利地爬进了床底下。

我惊魂未定,他却又爬了出来,回到了门厅。

我这才看清,他手里捧着一幅油画。

我正想嚷,他对我说:“我要……我要爸……求您了。


那幅油画,是我临摹凡高的自画像,这幅自画像里,人物显得特别憔悴,眼神饱含忧郁,胡子拉碴的。

少年告诉我,他负责踩点的时候,从我家窗外隔着铁栅看见了这幅画,一看就觉得是他爸,总想偷走它。

今天,他好不容易钻了进来,取下这幅画,偏巧我回来了……
我细问他:“你爸现在在哪儿呢?你妈妈呢?”
他执拗地告诉我,他没有妈。

他妈在他还不记事的时候,嫌他爸穷,跟别人跑了。

他记得他爸,那扎人的胡子茬儿,那熏鼻子的汗昧加烟味加酒味……不记得是哪一天,忽然说村外地底下有黑金子,大家就挖了起来,他爸爸也去挖。

去年一天半夜里,村子忽然闹嚷起来,跟着有呜哇呜哇的汽车警笛声,他揉着眼睛出了屋……简单地说,村外的小煤窑出事故了,他爸,还有别的许多孩子的爸,给埋井底下了……
少年说这些事情的时候,眼里没有一点泪光。

我听这孩子讲他爸遇难,也就是鼻子酸了酸,但是,当我听清这孩子今天钻进我的屋子,为的只是偷这幅他自以为是他父亲的画像时,我的眼泪忍不住溢出了眼角。

我把画送给了他。

他也不懂得道谢。

我把门打开,他闪了出去。

关上门以后,我若有所失,又出门一溜烟跑下楼梯,气喘吁吁地冲出楼门,四面张望。

只有树影在月光下朦胧地闪动,一派寂静笼罩着我。

——我是想追上去叮嘱他:“孩子,你以后可以来按我的门铃,从正门进来!”
(选自2005年12月25日《文学故事报》,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 小说前文写“我”发现放置钱财的地方似乎没受到侵犯,为下文写少年偷“父”埋下伏笔。

B 文中的少年执拗地说“没有妈”,可见他不肯原谅“跟别人跑了的妈妈”。

C 少年说他父母的事情时,眼里没有泪光,这说明他在不断的偷窃中逐渐变得冷漠、麻木。

D“我”三次想报警而没报,是因为“我”想给这个少年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E少年走后“我”若有所失又追出门去,表明“我”已经喜欢上了这个孩子。

(2)为什么“我听这孩子讲他爸遇难,也就鼻子酸了”,但了解他偷画像的原委后“我的眼泪忍不住溢出了眼角”?(6分)
(3)小说中少年是个怎样的人?请简要分析(6分)
(4)小说结尾说“我”“想追上他并叮嘱他:‘孩子,你以后可以来按我的门铃,从正门进来!’ ”这样写,有人认为合乎情理,也有人认为不合实际。

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原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
传奇女子——林徽因
柳已青
①林徽因(1904年~1955年),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女性,她才华横溢,光彩照人。

林徽因写过诗、小说、散文、剧本等,还为一些刊物画过封面,但她致力于建筑事业,作为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要设计者,激起我们永恒的钦佩。

从上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林徽因以一个文化精英与热情大方的沙龙女主人的凝聚力,聚集起同样富有才情与热情的学者和作家。

与她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有:梁思成,金岳霖,徐志摩……
②为林徽因作传的人不少,她太吸引人了,尽管我们不是梁思成,也不是金岳霖,更不是徐志摩,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喜欢她、欣赏她、深爱她。

的确,林徽因是20世纪中国最有魅力的女性之一。

有那么多文化名人为她倾倒,她身上多了一些传奇色彩。

如果褪去这些传奇的成分,也不失中国女性的偶像。

③林徽因不是伟大和崇高的符号,不是降到人间的仙女,也不是供后人崇拜和议论的偶像,她是一个女人,一个追求着自由思想的知识分子。

不幸的是,一提及林徽因,总是把她和别人捆绑在一起。

《林徽因》一书的价值,在于廓清了浮荡在主人公身上的尘埃,将她的真实面目彰显出来,在历史背景中将林徽因凸显出来,同时还生动地勾勒出梁思成、徐志摩、金岳霖、沈从文等一批高级知识分子群体的高雅的志趣品格、多彩的生活经历,从而折射出他们所生活的时代的精神。

⑤不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爱张(爱玲),我觉得林可爱得多。

不论是生命的境界,还是生活的足迹,林徽因是一个完整的女人,为人妇,为人母,为人的朋友,她的才华和境界,在人生的每一个角色都是完美的。

如果说没有林徽因沙龙的培育,中国的现代文学星系中璀璨群星的光芒将暗淡几分。

如果没有林徽因的辅助,梁思成很难完成《中国建筑史》。

张清平用林徽因和梁思成终生痴迷的古建筑来比喻他们的结合:梁思成是坚实的基础和梁柱,是宏大的结构和支撑;而林徽因则是灵动的飞檐、精致的雕刻、美丽的栏杆。

他们一个厚重坚实,一个轻盈灵动,他们的组合无可替代。

林徽因和梁思成堪称中国知识分子的夫妻楷模,另一对我认为是傅雷和他的夫人。

相比较,张爱玲尽管有才气,但她终是一个异数,带着一种偏执、阴冷之气,连爱情、生活都有一种决绝,而林徽因始终有一种光辉,温暖人心。

⑥建筑师、教授、诗人、作家,对林徽因来说只是一个称谓,或者后人对她的某一方面才华敬佩,但很难道出林徽因的精神境界。

林徽因之所以成为林徽因,让人敬慕的,不仅是她的美貌与才华,更是她外柔内韧顽强不屈的精神和爱能爱到至深至纯、诚又诚到如痴如醉的人生境界。

张清平这样评价林徽因:“她的生命中有病痛,但没有阴暗;有贫困,但没有卑微;有悲怆,但没有鄙俗。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本文运用记叙、议论、抒情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林徽因的崇敬之情。

B、建筑师、教授、诗人、作家,这些称谓使林徽因有一种光辉,温暖人心
C、作者将林徽因和张爱玲进行对比,其目的是贬低张爱玲,突出林徽因的伟大。

D、作者着力表现林徽因作为一个女性的人间柔情和高尚的人生境界。

E、林徽因之所以成为林徽因,让人敬慕的,不仅是她的美貌与才华,更是她高尚的人生境界。

F、本文结构得体,语言流畅,文辞优美,读来让人感动不已,深受启迪。

(2)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写林徽因的传奇色彩?(6分)
(3)文中说:“当女人成了母亲,花便成了树。

”“花”指什么?“树”又指什么?结合文章中林徽因的经历,谈谈她的具体表现。

(6分)
(4)(8分)张清平这样评价林徽因:“她的生命中有病痛,但没有阴暗;有贫困,但没有卑微;有悲怆,但没有鄙俗。

”结合原文谈谈你的理解。

第II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在这次招商引资会上,张县长代表全县巧言令色
....地介绍了本县的投资环境,不少投资商与之签订了合作意向书。

B 年轻的城市,更需要青春和活力,更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和摧枯拉朽
....的创造力,需要不断超越的勇气。

C老王和老李曾非常要好,20多年前,两人产生了矛盾,一直互不理睬。

退休后,一件偶然
的事,消除了他们多年的隔阂,两人和好如初,白头如新
....,大家也为之高兴。

D那本介绍学习方法的书出版以后,受到中小学生和家长们的热烈欢迎,一时洛阳纸贵
....。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最近相关部门对两个小区的住房进行空气质量检测,结果有一半住房甲醛超标,而引发甲醛超标最主要的原因是居民不合适的装修造成的。

B他做事认真,待人诚挚,在生活和工作中,确实用自己的行动塑造了巨大的人格力量,感动和引导着周围的人们。

C这家老字号食品厂规模不大,但从选料到加工制作都非常讲究,生产的食品一直都是新老顾客备受信赖的。

D你不敢轻视了静坐于酒馆一角独饮的老翁或巷头鸡皮鹤首的老妪,他们说不定就是身怀绝技的奇才异人。

15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从流坑那一条铺着彩色鹅卵石的巷子走过,脚下发出的声响,像敲着编钟。

微微闭上眼,让人思接千载。

……
①应着千年古韵一路跌宕流向梦一般长的前方
②那一排排泥瓦覆盖着的屋
③不知是状元楼高,还是庶民的檐低
④站在制高点俯瞰全村
⑤恩江的悠悠波浪
⑥酷似麒麟的脊背
A ④③②⑥⑤①
B ①③②④⑥⑤
C ②③⑤④⑥①
D ⑤⑥①④②③
16.根据唐代诗人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竹露滴清响”写一个画面。

要求①想象合理②语言生动③不超过50个字。

(6分)
17.根据下面文字,拟写一句话新闻,20字以内。

(5分)
【环球时报驻泰国特派记者孙光勇2012年07月3日电】2011年10月5日,两艘中国商船在湄公河金三角水域遇袭,13名船员无一生还。

2012年7月2日,泰国警方表示,通过在泰北、缅甸、老挝和中国进行调查,询问109名案发前后的目击者,警方已获得明确证据,证实9名泰国军人涉嫌杀害中国船员。

泰国警方当天对9人发出逮捕令,这些人面临两项指控:参与杀人、藏匿尸体。

泰国警方同时证实,中国商船没有夹运毒品,船上毒品是“一伙黑衣人”栽赃。

2日上午,戒备森严的泰国警察总署内,负责侦查工作的泰国警察副总监班西里·巴帕瓦表示,两艘中国商船出发时没有夹运毒品,船上只有准备运至泰国的水果,中国船员没有涉毒纪录。

更有力的证据是,技术鉴定表明,中国船只上的毒品根本没有中国船员的指纹。

巴帕瓦说,目前看来,是“一伙乘坐长尾船的黑衣人为陷害中国商船,在劫持商船后,将毒品置于船上”。

“黑衣人是惨案主犯糯康的手下。

”巴帕瓦说,现在推进案情发展的关键人物是为9名涉案泰国军人和糯康手下牵线搭桥的中间人。

据悉,此人名叫沃兰,泰国公民,惨案发生后一度藏身缅甸掸邦的佤邦少数民族武装控制区,目前下落不明。

泰国警方已对沃兰发出逮捕令。

六作文(60分)
18.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佛经《百喻经》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昔有一人。

有二百五十头牛。

常逐水草,随时喂食。

时有一虎捕食一牛。

此时,牛主人念:“吾已失一牛,已不完全。

要其他牛何用?”当即驱牛至深坑高岸,排着坑底尽皆杀之。

1.请自选角度,明确立意,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戏剧除外)。

2.不要脱离材料及内容及含义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3.字数不少于800字。

答案:
裴封叔的住宅,在光德里。

有个木匠师傅敲响了他的大门,想在他那里租间空屋居住。

他的职业让他随身带有量尺(度量长短的工具)、圆规、曲尺(量方的器具)、墨线和墨斗等东西,家里没有木工用的磨刀石和刀斧这些工具。

问他的技能,他说:“我善于计算建筑材料。

看房屋建筑的规模,(考虑怎样用料)适合高低、深浅、方圆和长短的需要,(随后)我就指挥工匠们具体劳作。

若是没有我,工匠们就无法建成一座房屋。

所以,到官府干活谋生,我得到的工资(是工人们的)三倍;到私家干活,我得到的工钱是总收入的大半。


有一天,(我)到他的屋里去,看见他睡的床缺了一只脚(自己)却不会修理,说:“打算请别的木工来修。

”我觉得他很可笑,觉得他是个没有技术却贪图工钱和财物的人。

后来,京兆尹要修建衙门,我经过那里,看到积聚了许多建筑材料,汇聚了许多工人。

他们有的拿着斧头,有的拿着刀锯,都围成圈子面对那个木匠师傅站着。

木匠师傅左手拿着度量工具,右手拿着一根棒,就站在中间。

(他)估量房屋的规格,观察哪根木头可以选用,然后挥着手里的那根木棒说:“砍!”那些拿斧头的工人们就奔向右边。

回过头去指着(木料)说:“锯!”那些拿锯子的工人们就奔向左边。

一会儿,拿斧头的在砍,拿刀子的在削,都看他的脸色,等他说话,没有哪一个敢自己决定怎么干。

其中有个别担当不起任务的,他就生气地斥退那个人,也没有谁敢怨恨他。

他在墙上画了一座房屋的图样,只有一尺见方的面积,却可以把房屋结构丝毫不差地全部勾画出来,照着图样的尺寸计算来建造大厦,就不会有出入了。

房屋建成以后,在正梁上题字说:“某年某月某日某人建造。

”就是他的姓名。

所有实际动手造房子的工匠们都不列名,我向四周一看大吃一惊,这才明白那个木匠师傅的技术确实是十分高超。

接着,我感叹道:那个木匠师傅是放弃他的手艺,专门发挥他的智力,而且能了解、掌握(体察)建筑学关键问题的人吧!我听说用脑力的人指挥(役使)人,用体力的人被人指挥(役使),他大概(也许、恐怕)就是用脑力的人吧!有手艺的人使用他的技能,有智慧的人出谋划策,他也许就是有智慧的人吧!这完全可以为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效法,事情没有什么比这更近似的了。

那些治理国家的帝王,根本在于用人。

那些辅佐皇帝、治理国家的宰相,选拔、任命官吏,指挥、使用官吏,分别按照朝廷的法律规定来升降他们,一律按朝廷的制度来整顿他们,就像那个木匠师傅依据规矩绳墨来决定房屋的规格(规制、规模)一样。

选择天下的官吏,使他们适合所担当的职务;安定天下的百姓,使他们专心工作。

观察了京城就了解乡野,观察了乡野就能了解各地,观察了各地就能了解全国。

那些远的近的小的大的各种事情,都可以用手按着图纸来决定怎样处理它们。

这就像木匠师傅在墙上先画房屋草图然后照着它建造房屋直到完成一样.有才能的人提拔上来重用他们(并发挥他们的本领),使(他们)不必对任何人感激;没有才能的人就辞退,停止他们的工作,也没有人会怨恨自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