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课铃响之后 - 副本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案例
上课铃声响过之后
海阳市新元小学薛洪芹
一、案例背景
我们每一位教师在课堂上都曾遇到过各种各样的事情,有的教师是大发雷霆,而有的教师则是静观其变,耐心地引导。

因此,教育机智运用得好,就如同一个技艺高超的演员通过临场发挥、即兴表演赢得观众的喝彩一样,也能够在学生的心灵上产生美好的影响,因而确实是一种难得的教育艺术。

二、案例描述
新学期开始,每当我拿着教科书,信心十足地走向教室,却看到这样的情景:
上课铃学响了,几个孩子却从我身后迅速地奔进教室,有的满脸通红,有的气喘吁吁,有的大声嚷嚷,还有的大汗淋漓……
上课铃响了,只有一部分同学知道老师来了,有的同学在开心地说着自己的话,做着自己的事,还有的站起来打小报告:
“老师,他拿我笔……”
“老师,他骂我……”
“老师,他……”
面对着此情此景,我心中的怒火油然而生。

但心急的我
却只能生气地大喊几声镇住他们,孩子们也是心惊胆战地看着我,似乎并不知道自己犯了什么错误。

本来一节很轻松愉快的课,却被我怒气冲冲地讲完了,孩子们也屏息凝气地听完了这一节课,但是下一节课,“吵”声依旧。

于是,我请教了很多老师,大家畅所欲言,传授他们的“法宝”,同时我也查看了很多教育资料。

一周之后,上课铃声响起之前,我就站在了讲台前,虽然刚刚进来的学生一开始能够默默地收拾自己的东西,但不到一分钟,便开始窃窃私语,上课铃声响起之后,教室里又闹翻了天。

在这个时候,我便微笑着用力地鼓起掌来。

同学们被我的这一举动震住了!吵声瞬间停了,惊奇地看着老师。

我停止了鼓掌,严肃地和他们对视了几分钟,然后我心平气和地说:“同学们刚才讨论的非常激烈,能不能再接再厉继续讨论,我刚才的举动表示什么意思?”我发现大部分同学知道自己做得不对,但有一部分同学积极地举起了手。

生1:老师的掌声是表扬刚才向老师报告情况的同学。

生2:不对,是批评,老师的掌声是批评我们刚才很吵!
生3:老师的掌声是表扬几个坐得又端正又没吵的同学。

……
同学们发表完自己的意见后,面面相觑,等待老师的裁决。

定了几分钟后,我才说:“老师发现你们很聪明。

其实,老师的掌声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是表扬,另一方面是批评。

究竟表扬谁,批评谁,你们心中有数,自己好好想想
吧!”紧接着,我就把该怎样上课的要求作了强调,要求他们在课堂上既严肃又活泼,懂得“动静分明”。

什么时候该“静听”,什么时候该积极地发言。

通过这一次,同学们领教了我是一个既可亲又可畏,既严肃又温柔的老师。

在以后的课中,预备铃一响,只要我往教室门口一站,同学们都会很快地安静下来,准备上课。

当然他们有时也会反复,但只要反复训练,一定能养成好的习惯。

三、案例评析
我想每个老师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反其道而行之”这句话让我想到了用“出其不意”的掌声来制服他们,确实效果不错。

从教以来,碰到“上课铃响,吵声依旧”的场面真是无数次。

以前总提起“高八度”的声音“大吼一声”,可能学生会被镇住,暂时安静下来;或是“杀鸡给猴看”,抓一个学生训斥一通。

随着教龄的增长,不断的反思让我磨练出一点教学机智,总结出一些有效的对策:或是做一个右手食指顶住左手心向下的动作,同学们因这篮球比赛的暂停动作在非体育课上出现感到新奇,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或是播放学生熟悉的乐曲,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或是老师带头朗读一首学生爱听的诗,让学生一起读,读的人越来越多,学生的注意力自然集中到老师身上来了;或是表扬某一同学,让表扬的力量带动全体同学。

所以,如果教师在处理这样一些问题时,都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让自己发火摆威风,而是显得十分冷静和机智,这样,学生的内心受到了教育和反
省,相信在以后的课堂上他们不会再这样了。

四、案例建议
乌申斯基曾说:“不论教育者怎样研究教育理论,如果他没有教育机智,他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优良的教育实践者。

”所以教师在处理问题时一定要讲究方法,不要动不动发脾气,采取简单化的呵斥、赶出教室之类的处理办法。

那样去维持课堂教学秩序,好像有效,但对课堂气氛、师生情绪的影响很大,因而对教学效果也有直接的负面影响,因而是不可取的。

这就要求教师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文化素养,对各种教育技能灵活运用,更要对学生有信任、尊重、友好和冷静的态度,以及高超熟稔的教育机智。

在以后的教育过程中,我要走进学生,多了解学生,当学生犯了错误时,不能急于训斥,要有耐心,找到学生犯错误的根源,对症下药。

同时要多读书,多思考,走进学生,善于倾听学生的意见,成为学生的良师,同时成为学生的朋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