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居士的西子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土资源
L
AND&RESOURCES
54
国土资源
LAND&RESOURCES

为杭州乃至整个烟水江南的名片,西湖是无数文人墨客心理上的故乡。

白居易可能是其中比较典型的
一个。

在他流连于洛阳酒席宴会的落寞晚年里,念念不忘的地方只有西湖:“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但如果要在历史长河那一个个闪亮的名字中选取一位对西湖文化影响最深、在心性上最符合西湖风貌的名士,恐怕还要算苏东坡。

他在诗中感慨:“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又在文中赞叹:“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


苏东坡与西湖相识甚早。

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王安石拜相,立即开始实施变法。

新法的制定因过于激进,急于求成,在实施过程中暴露出了许多问题,引起了司马光、苏轼等人的反对。

苏轼的反应尤为激烈,他在这一年连续写了《上神宗皇帝书》《再上皇帝书》等奏章,阐述了新法的弊端和自己的不满。

反对新法人士与支持新法人士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形成新旧两个党派。

新旧党派之间的斗争愈演愈烈,甚至出现恶意中伤、挟私报复等行为。

一只冷箭终于射向了苏轼。

时任侍御史的谢景温向神宗报告,苏轼在丁忧返蜀期间,贩运私盐。

正当爪牙们准备给苏轼治罪的时候,司马光连夜面见神宗,替苏轼辩解。

经过彻查,实无其事,苏轼才逃过一劫。

年轻的苏东坡第一次感受到了官场的险恶,于是选择远离朝中复杂的纷争,自请外任。

第二年,苏东坡如愿来到杭州任职。

这一年他34岁。

他在这里度过三年轻松愉快的时光。

很多年以后,当他饱经人生风雨、看尽世事浮沉之时,他还要回到西湖边再住上两年。

或许是在文学造诣上声名太盛,人们往往忘了苏东坡其实是一个实干家。

他并不如后世影视作品中展现那样,整日饱览杭城的风景,饮酒赋诗,而是在经过周密调查研究之后,着手治理西湖。

如果不是因为他彻底疏浚了西湖,西湖绝不会有今天这样的神采。

自宋初开始,因疏于对西湖的管理,元祐年间的西湖已“遂堙塞其半”。

西湖淤塞严重影响了百姓的生活及生产。

在调研之后,苏东坡制订了详细的疏浚西湖的方案,并将这些方案上
东坡居士的西子湖
□浙
江省自然资源厅矿业权管理处 向 宇
国土资源
LAND&RESOURCE
S
55
ZIRANZIYUANZATAN
自然资源
杂谈报给朝廷,这就是《杭州乞度牒开西湖状》《申三省起请开湖六条状》等奏章。

治理西湖的主要任务是挖出湖底的淤泥,这样,居民的饮水和灌溉问题就能解决,同时通往城内的航道就可以畅通。

苏东坡做这件事的创造性在于,他并没有将挖出的淤泥运走,而是用这些泥土在湖中修筑了一条长堤,再在堤上修路,最后沟通里外湖。

这样不仅大大节省了人力物力,而且在保持了西湖完整性的同时,进一步提升了交通便利。

据《宋史 · 苏轼传》记载:“堤成,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

杭人名为‘苏公堤’。

”这项工程不但在当时是惠及民生的壮举,即使在时光流淌了一千年的今天,我们仍在享用苏堤带来的实际利益。

从审美的角度看,“苏堤春晓”甚至被列为西湖十景之首。

但苏东坡毕竟是文人,西湖的旖旎风光对他的吸引力太大了。

刚到任的第三天,他甚至连住宿问题都没完全解决好,就开始游览孤山了(见《六一泉铭并叙》)。

孤山,位于西湖西北边,四面环水,曲径通幽。

这是东坡的前辈林逋隐居的地方,那位隐士在这里梅妻鹤子,曾写下“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咏梅绝唱。

在游孤山时,东坡发现了两棵南朝陈代的柏树。

一个叫做志诠的僧人在其中一棵树下建了房子,起居于此。

面对这合抱之木,和古态肃穆的高僧,东坡在诗中写道:“道人手种几生前,鹤骨龙姿尚宛然。

”另一棵树下则是白居易当年修筑的竹楼,历经了两百年的风雨尚未倒塌。

东坡感慨:“白鹤不留归后语,苍龙犹是种时孙……,欲把新诗问遗像,病维摩诘更无言。


在此后的几年时间里,西湖的每一处湖山盛景都有苏东坡的足迹,灵隐寺、天竺寺、寿星院、冷泉亭、虎跑泉等地都是他爱去的地方。

当然,苏东坡最喜欢的还是泛舟西湖。

熙宁五年(1072年)六月二十七日这天的天气很奇怪。

那天苏东坡本来是在湖中泛舟,突然墨云翻滚,风雨大作。

他就上岸去望湖楼喝酒去了。

酒喝到一半,居然云开日出,完全转晴了。

看到此景,他趁着醉意,挥毫写下了这首著名的绝句:“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自此以后,在望湖楼上面对着西湖题诗,也就成了文人墨客的必修课。

这一年的秋天,张先来看望苏轼。

张先,著名词人,他有三句广为流传的词句:“云破月来花弄影”“娇柔懒起,帘幕卷花影”“柳径无人,堕絮飞无影”,因为都带一个影字,所以时人赠以美名“张三影”。

这年他已经八十岁了。

那天他们一行人从西湖南面的凤凰山出发,前往湖中泛舟。

天气凉爽,微风拂面,两人在舟中举杯畅饮,突然听到有人弹筝,琴声悦耳,颇为助兴。

苏东坡在舟中磨墨,写了一首《江城子》:
“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

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

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

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在这首词的自注中,苏东坡仅仅是简单地提到“时闻弹筝”,就是他们泛舟的时候,听到有人弹筝。

但同时人留下的笔记中,就写得更为详细了:那天张、苏一行人正在
船中畅饮时,一艘画舫从北面驶来,船头有两位女士,都穿一身白衣,年纪稍大的那位正在弹筝,年纪小的那位在给同伴举扇挡风。

画舫越来越近,古筝声动,白袂飘飘,就像天仙一样。

苏东坡和张先都看呆了。

正当他们回过神,准备与她们说话时,那艘画舫却驶远了,很快消失在湖面的水雾中。

等到雾汽散开后,湖面上居然什么也没有了。

所以苏东坡词中的“双白鹭”“依约是湘灵”都是确有所指的。

第一次居杭期间,苏东坡与陈襄相交甚好。

苏东坡当时的身份是杭州通判,陈襄则是杭州知州,不仅在公职上是苏东坡上司,在年龄上也刚好大他一辈。

这位长官对苏东坡极为欣赏,厚加关爱。

他们除了政务观点十分一致,还有共同的 ▲一蓑烟雨任平生——《东坡笠屐图》
国土资源
LAND&RESOURCES
国土资源
L
AND&RESOURCES
56
文艺爱好,经常共赏花卉,泛舟西湖,乘月夜归。

熙宁七年(1074年)七月,陈襄任满离杭之际,苏东坡一连作了好几首词相送,分别是《江城子·孤山送述古》《菩萨蛮·西湖送述古》《虞美人 · 有美堂赠述古》等。

那时的词是要请歌女来唱的。

不知当歌女们唱出词中“秋风湖上萧萧雨,使君欲去还留住”“且尽一尊,收泪唱阳关。

漫道帝城天样远,天易见,见君难”等词句时,酒筵上该是充满了怎样的离情别绪。

不过那时苏东坡还不知道,十年之后,当他困居黄冈时,还会跟这位上司的儿子结为莫逆之交,成为一生的挚友。

在第二次居杭期时,苏东坡已经是杭州知州了,他那年(元祐四年,1089年)52岁。

那时的苏东坡已经辗转多地,经历了“乌台诗案”的鬼门关,还在黄冈过了六七年隐居式的清苦生活。

深厚的阅历已然
将他打磨成一位智者型的诗人。

苏东坡第二次在杭州期间,有关西湖的诗词里,常常浸染了深邃的哲思。

刘季孙是一名武将,负责保卫东南的安全,他在苏东坡任杭州知州时,作为苏东坡的副手,助理疏浚西湖。

苏东坡对这位能武能文的副手非常满意,两人时常诗歌和答。

元祐五年(1090年),当时治理西湖遇到了很多麻烦和阻力。

苏东坡一次和刘季孙游览西湖之后,赠诗给他:“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勉励同僚迎难而上,把事情做成。

有一年苏东坡在病中,百无聊赖,一人独游西湖边虎跑山的祖塔院。

山外夏日的灼热与院内幽静清凉形成了鲜明对比,他赋诗:“紫李黄瓜村路香,乌纱白葛道衣凉。

闭门野寺松阴转,欹枕风轩客梦长。

因病得闲殊不恶,安心是药更无方。

道人不惜阶前水,借与匏樽自在尝。

”因病得闲,苦中作乐,苏东坡还悟出了“安心是药更无方”的生命哲学,这与他几年之前在一首词(《定风波》)中表述的“此心安处是吾乡”有异曲同工之妙。

元祐六年(1091年)的春天,苏轼因职务调动,再次离开杭州。

在他即将启行之际,他的方外好友参寥子给他送行。

苏东坡给寥子写了一首词《八声甘州》: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

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

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

记取西湖西畔,正春山好处,空翠烟霏。

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

约它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

西
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


整首词都抒发了无奈的离别之情和苍茫的身世之感。

苏东坡甚至在词中决定等他退休之后,还要回到西湖边生活。

但此后,不管他如何对西湖魂牵梦绕,都没能再次走近它。

第二次离开西湖的苏东坡,在不久就开始了他风雨如晦的晚年。

他因为党争,不安于朝,先后在颍州、扬州等地各做了几个月暂短的地方官,然后就被贬到广东惠州安置。

又过了三年,在他六十岁的时候,直接被贬到海南岛上(今海南儋县)。

在那个年代,那里被认为是王风不到的地方,他甚至有时连住宿和果腹都有困难。

离开杭州的七年之后,有一天晚上苏东坡做梦梦到自己在西湖边游玩,他醒了之后,还怅然写诗给朋友:“昨夜风月清,梦到西湖上”(《杭州故人信至齐安》)。

在海南岛上时,他还写道:“梦想平生消未尽,满林烟月到西湖。

”这是一个老人的期盼和信心。

只是,苏东坡不知道,上天给他时间已经不多了。

元符三年(1100年)四月,朝廷终于记起了苏东坡,赦免他回来。

在北归的途中,苏东坡吟唱道:“梦里似曾迁海外,醉中不觉到江南。

”在经过虔州时,他写诗给过来迎接自己的老友说:“浮云世事改,孤月此心明。

”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夏,在到达常州时,苏东坡突然染病,很快就撒手人寰,距离他深爱的西湖还不到两百公里。

时间流淌了近一千年。

人们觉得苏东坡似乎一直都在西湖边踽踽独行,从未曾远去。

那潇散优雅的背影,像极了西子湖畔落日下的余晖。

▲(清)董邦达《苏堤春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