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文言文阅读+文化知识)第05课 模拟考试(含解析)不分版本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文言文阅读+文化知识)第05课模拟考试(含解析)不分版本
〔文言文阅读+文化知识〕第05课模拟考试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沈纮,字铭缜,乌程人。

父节甫,字以安。

嘉靖三十八年进士。

授礼部仪制主事,厉祠祭郎中。

诏建祠禁内,令黄冠祝釐,节甫持不可。

尚书高拱恚甚,遂移疾归。

起光禄丞。

会拱掌支部,复移疾避之。

万历初,屡迁至南京刑部右侍郎。

召为工部左侍郎,摄部事。

御史高举言节甫素负难进之节,不宜一岁三迁。

吏部以节甫有物望,绌其议。

节甫连上疏请省浮费,核虚冒,上兴作,减江、浙织造,停江西瓷器,帝为稍减织造数。

中官传奉,节甫持不可,且上疏言之。

又尝献治河之策,语凿凿可用。

父忧归,卒。

赠右副都御史。

天启初,纮
方柄用,得赐谥端清。

纮与弟演同登万历二年进士。

纮改庶吉士,授检讨。

累官南京礼部侍郎,掌部事。

西洋人利玛窦入贡,因居南京,与其徒王丰肃等倡天主教,士大夫多宗之。

纮奏:“陪京都会,不宜令异教处此。

〞识者韪其言。

然纮素乏时誉。

与大学士从哲同里闬,相善也。

神宗末,从哲独当国,请补阁臣,诏会推。

亓诗教等缘从哲意,摈何宗彦、刘一燝辈,独以纮及史继偕名上。

帝遂用之。

或曰由从哲荐也。

疏未发,明年,神宗崩,光宗立,乃召纮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

未至,光宗复崩。

天启元年六月,纮始至。

故事,词臣教习内书堂,所教内竖执弟子礼。

李进忠、刘朝皆纮弟子。

李进忠者,魏忠贤始名也。

纮既至,密结二人,乃奏言:“辽左用兵亟,臣谨于东阳、义乌诸邑及扬州、纮安募材官勇士二百余,请以勇士隶锦衣卫,而量授材官职。

〞进忠、朝方举内操,得淮奏大喜。

诏锦衣官训练募士,授材官王应斗等游击以下官有差。

纮又奏募兵后至者复二百余人,请发辽东、四川军前。

诏从之。

寻加太子太保,进文渊阁,再进少保兼太子太保、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

禁中内操日盛,驸马都尉王昺亦奉诏募兵,愿得帷幄重臣主其事。

廷臣皆言纮与朝阴相结,于是给事中惠世扬、周朝瑞等劾纮阳托募兵,阴藉通内。

刘朝内操,纮使门客诱之。

王昺疏,疑出纮教。

阉人、戚畹、奸辅内外弄兵,长安片土,成战场矣。

纮疏辨,因请疾求罢。

帝慰留之。

世扬等遂尽发纮通内状,刑部尚书王纪益疏劾纮,比之蔡京。

纮亦劾纪保护熊廷弼、佟卜年、刘一谳等。

诏两解之。

未几,纪以卜年狱削籍,议者益侧目纮。

大学士叶向高言纪纮交攻均失大臣体今以谳狱斥纪如公论何朱国祚至以去就争帝皆弗听纮不自安乃力求去命乘传归。

逾年卒。

赠太保,谥文字。

〔选自《明史·沈纮传〕
1.以下对文中画波浪线局部的断句,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大学士叶向高言/纪纮交攻/均失大臣体/今以谳狱斥纪/如公论何/朱国祚至以去就争/帝皆弗听/纮不自安/乃力求去/命乘传归
B.大学士叶向高言/纪纮交攻/均失大臣体/今以谳狱斥/纪如公论/何朱国祚至/以去就争/帝皆弗听/纮不自安/乃力求去/命乘传归
C.大学士叶向高言/纪纮交攻/均失大臣体/今以谳狱斥纪/如公论何/朱国祚至以去就争/帝皆弗听/纮不自安/乃力求去命/乘传归
D.大学士叶向高言/纪纮交攻/均失大臣体/今以谳狱斥/纪如公论/何朱国祚至/以去就争/帝皆弗听/纮不自安/乃力求去命/乘传归
2.以下对文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祠是供奉祖宗、鬼神或有功德的人的房屋。

东汉末,兴起建祠抬高家族门第之风,甚至活人也为自己修建“生祠〞。

B.南京古称金陵、建康。

明朝开国之初建都于长江下游的南京,永乐十八年迁都北京后,南京就成为明朝的留都。

C.阁臣是明清大学士的别称。

明代废除中书省及宰相等职,设立华盖殿、谨身殿、武英殿、文华殿、文渊阁等大学士。

D.锦衣卫指明朝的特务机构“东厂〞,其前身为朱元璋设立的“拱卫司〞。

锦衣卫直接听命于皇帝,可以逮捕任何人。

3.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沈纮出身士宦,父亲忠直。

他父亲是进士出身,曾因反对在禁宫建祠的诏令,遭到尚书高拱记恨,但秉性不改,在朝中颇有雅望。

B.沈纮守职守责,拒绝异教。

任职礼部侍郎期间,西洋人利玛窦在南京传播天主教,沈纮上书反对此事,得到了有识之士的支持。

C.沈纮交好宦官,升迁顺利。

他在内阁讲授期间,巴结宦官魏忠贤、刘朝,因这二人的竭力推荐而被封为太子太保,进入文渊阁。

D.沈纮曾受弹劾,但是职位稳固。

他因与宦官刘朝关系较好,虽然受到朝臣的弹劾,但都能得到皇帝的保护,没有受到什么处分。

4.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中官传奉,节甫持不可,且上疏言之。

又尝献治河之策,语凿凿可用。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廷臣皆言纮与朝阴相结,于是给事中惠世扬、周朝瑞等劾纮阳托募兵,阴藉通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A
2.D
3.C
4.〔1〕宦官传承俸禄,沈节甫坚持不同意,并且上奏章劝谏此事。

〔沈节甫〕又曾提出治理黄河的方案,意见切实,值得采用。

〔2〕朝廷大臣都称沈纮与刘朝暗中勾结,因此给事中惠世扬、周朝瑞等人弹劾沈纮外表上借口招募兵丁,暗中凭借此举与宦官勾结。

3.忠贤和刘朝都是沈纮的弟子,说“巴结〞不得体;沈纮进入文渊阁也不是魏忠贤、刘朝二人的竭力推荐。

4.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

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持〞“且〞“尝〞“阴〞“于是〞“劾〞。

参考译文:
沈纮,字铭镇,乌程人。

他的父亲沈节甫,字以安。

嘉靖三十八年〔1559〕的进士。

授职为礼部仪制主事,历任祠祭郎中。

诏令在禁宫建祠,让道士在里边祭祀祈福,沈节甫坚持不赞同。

尚书高拱对他非常恼恨,于是他称病归乡。

后起用为光禄寺丞。

遏上高拱负责吏部,又称病回避他。

万历初年,逐次升迁至南京刑部右侍郎。

神宗召见并委任他任工部左侍郎,负责工部事务。

御史高举称沈节甫一向负有缓进的节操,不应该一年三次升迁。

吏部因为沈节甫有众望,否认了高举的提议。

沈节甫接连上奏请求减少浮费、核查虚冒,阻止兴作,减少江浙的织造,停止江西的瓷器,神宗为此稍稍减少了织造的数额。

宦官传承俸禄,沈节甫坚持不同意,并且上奏劝谏此事。

又曾提出治理黄河的方案,意见切实,值得采用。

他在父亲去世后回乡,至去世。

赠封右副都御史。

天启初年,沈纮刚刚任官,他的父亲被赐予端清的谥号。

沈纮与弟弟沈演同时考取万历二十年〔1592〕的进士。

沈纮改任庶吉士,授职为检讨。

官至南京礼部侍郎,负责礼部事务。

西洋人利玛窦入京朝贡,于是居住在南京,与他的门徒王丰肃等人倡导天主教,士大夫中很多人信奉它。

沈纮上奏称:“陪京是都会之地,不适宜让异教在此存在。

〞有识之人赞同他的劝谏。

然而沈纮向来没有什么声誉。

与大学士方从哲是小同乡,互相友善。

神宗末年,方从哲单独执政,奏请补充内阁大臣,诏令公众推举。

亓诗教等人遵循方从哲的心意排斥何宗彦、刘大广之流,唯独将沈纮和史继偕的姓名呈上。

皇帝就任用了他们。

有的人说是由方从哲推荐,奏疏没有下发。

第二年,神宗逝世,光宗继住,这才召见沈纮任命他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

还没有到任,光宗也逝世了。

天启元年〔1612〕六月,沈纮才到任。

禁官的练兵之事一天天兴盛,驸马都尉王昺也奉诏招募兵丁,希望得到朝廷中的重臣来主持这件事。

朝廷大臣都称沈纮与刘朝暗中勾结,因此给事中惠世扬、周朝瑞等人弹劾沈纮外表上借口招募兵丁,暗中凭借此举与宦官勾结。

刘朝在宫中练兵,沈纮派门客诱惑他。

王昺的奏疏,疑心出自沈纮的教唆。

宦官、外戚亲贵、奸邪辅臣在宫廷内外操练兵马,片土之地的京城,成了战场。

沈纮上奏辩白,就请求因病撤职。

皇帝抚慰、挽留他。

惠世扬等人便详尽揭发了沈纮与宫内太监勾结的情况,刑部尚书王纪再上奏弹劾沈纮,将他与蔡京并论。

沈纮也弹劾王纪保护熊延弼、佟卜年、刘一谳等人。

皇帝两度颁诏化解此事。

不久,王纪因为佟卜年的狱案被削夺官籍,议论的人更加对沈纮侧目而视。

大学士叶向高上奏称:“王纪、沈纮互相攻击,都有失大臣的体统。

现在因为刘一谳的微案贬责王纪,谈何公论?〞朱国祚以辞职相争辨,皇帝都不听。

沈纮自感不安,于是竭力请求离去。

皇帝令他乘驿车归乡。

过了一年去世。

赠封为太保,谥号文定。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垣崇祖,字敬远,下邳人也。

崇祖年十四,有干略,伯父豫州刺史护之谓门宗曰:“此儿必大成吾门,汝等不及也。


初,崇祖遇太祖
..于淮阴,太祖以其武勇,善待之。

崇祖谓皇甫肃曰:“此真吾君也!吾今逢主矣,所谓千载一时。

〞遂密布诚节。

太祖践阼,谓崇祖曰:“我新有天下,夷虏不识运命,必当动其蚁众,能制
此寇,非卿莫可。

〞徙为使持节、监豫司二州诸军事、豫州刺史
..,将军如故。

封望蔡县侯,七百户。

建元二年,虏遣伪梁王郁豆眷及刘昶马步号二十万,寇.寿春。

崇祖召文武议曰:“贼众我寡,当用奇以制之。

当修外城以待敌,城既广阔,非水不固,今欲堰肥水却淹为三面之险,诸君意如何?〞众曰:“古来相承,不筑肥堰,皆以地形不便,积水无用故也。

假设必行之,恐非事宜。

〞崇祖曰:“卿见其一,不识其二。

假设舍外城,贼必据之,外修楼橹,内筑长围,四周无碍,表里受敌,此坐.自为擒。

守郭筑堰,是吾不谏之策也。

〞乃于城西北立堰塞肥水,堰北起小城,周为深堑,使数千人守之。

虏众由西道集堰南,分军东路肉薄攻小城。

崇祖著白纱帽,肩舆上城,手自转式。

至日晡时,决小史埭。

水势奔下,虏攻城之众,漂坠堑中,人马溺死数千人,众皆退走。

初,崇祖在淮阴见上,便自比韩信、白起,咸不信,唯上独许之。

及破虏启至,上谓朝臣曰:“崇祖许为我制虏,果如其言。

其恒自拟韩、白,今真其人也。

〞进为都督号平西将军,增封为千五百户。

崇祖闻陈显达李安民皆增给军仪,启上求鼓吹横吹。

上敕曰:“韩、白何可不与众异!〞给鼓吹一部。

世祖
..,崇祖不自附结。

世祖以崇祖..即位,征为散骑常侍、左卫将军。

初,豫章王有盛宠,世祖在东宫
心诚不实,衔.之。

永明元年四月九日,诏曰:“垣崇祖猜贰.滋甚,志兴乱阶,随与荀伯玉驱合不逞……除恶务本,刑兹罔赦。

便可收掩,肃明宪辟。

〞死时年四十四。

子惠隆,徙番禺卒。

〔选自《南齐书·列传第六·垣崇祖》,有删改〕1.对以下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虏遣伪梁王郁豆眷及刘昶马步号二十万,寇.寿春寇:入侵,侵犯。

B.表里受敌,此坐.自为擒。

坐:犯罪。

C.世祖以崇祖心诚不实,衔.之衔:心怀不满。

D.垣崇祖猜贰.滋甚贰:有二心。

2.以下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太祖、世祖都是古代皇帝的庙号,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太祖〞或“高祖〞。

B.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的最高军事长官,有时又称为“太守〞。

C.“卿〞字在古代有多种用法,可以是对人的尊称;文中用于古代上级称下级。

D.东宫是古代汉族政权宮殿建筑之一,因位于皇宫东部,称东宫,后多为太子住处。

3.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垣崇祖年少时就很有才干,他的伯父称赞他将来必成大器,光耀门楣,还说族中的其他弟子都比不上他。

B.垣崇祖有眼光能识人,他看出太祖并非池中之物,认定太祖会是他的君主,于逻对太祖表现忠诚,太祖称帝后,他被拜官封侯。

C.垣崇祖富有军事才能,他力排众议战胜敌人,后来受到皇帝的褒奖加官进爵,但是他不满足于此,自比韩信白起要求皇帝增配礼乐仪仗,说明他有些恃才傲物,爱慕虚荣。

D.垣崇祖没有亲附巴结太子,太子即位后认为他有二心,对他猜疑不满,给他安上一个谋反的罪名处死了他。

他的儿子也被流放到番禺,死也那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夷虏不识运命,必当动其蚁众,能制此寇,非卿莫可。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除恶务本,刑兹罔赦.便可收掩,肃明宪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B
2.B
3.C
4.〔1〕夷虏不了解天命〔已经归我〕,一定会发动军队〔来对付我〕,能够制服这些敌人的,非你莫属。

〔2〕铲除恶人要致力于根本,严惩垣崇祖绝不赦免,〔杀了后〕就立刻掩埋,使法令严肃清明。

4.第〔1〕题翻译的重点词语:“新〞“蚁众〞“制〞。

第〔2〕题翻译的重点词语:“务〞“罔〞“肃明〞。

译文语意正确,文气畅达。

此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

文言文的翻译,最根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存、省略。

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那么“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存〞;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文言文阅读翻译四字诀:首览全文,掌握大意。

词不离句,句不离词。

词句难解,前后联系。

跳跃句子,补出本意。

人名地名,不必翻译。

省略倒装,都有规律。

常见虚词,因句而异。

实词活用,领会语意。

翻译整句,句子流利。

对照原文,务求直译。

字词句篇,连成一气。

翻译完毕,检查仔细。

参考译文:
垣崇祖字敬远,是下邳人。

垣崇祖十四岁时,就很有才能和谋略了,他的伯父豫州刺史垣护之对宗族人说:“这孩子必将使我们门户大发光荣,你们都赶不上他。


当初,垣崇祖在淮阴碰上了太祖〔萧道成〕,太祖看他很武勇,就待他很友好。

崇祖对皇甫肃说:“这个人才真正是我们的君主啊!我今天算是碰上真主了!正是所谓千载一时呀!〞于是便暗中表现忠诚。

太祖做皇帝后,对崇祖说:“我刚刚统治天下,夷虏不懂得天命已经归我,必然会发动军队来对付我,而能够对付他们的,非你莫可。

〞于是崇祖移任使持节、监豫、司二州诸军事、豫州刺史,将军仍旧。

封为望蔡县侯,食邑七百户。

建元二年〔480〕,虏方派遣伪梁王郁豆眷率骑兵步兵号称二十万人,来攻打寿春。

垣崇祖召集文武人员商议说:“敌众我寡,只能出奇制胜。

应当修筑外城以待敌,城既广阔,没有水便不巩固,现在准备筑堰肥水,然后把城淹成三面之险,诸位认为怎样?〞众人说:“自古以来守此城者之所以不筑肥水之堰,
都是考虑到地形不便,积水也没用呀。

如果一定要这样,恐怕不会适宜的。

〞崇祖说:“你这是只见其一,
不识其二。

如果放弃外城,贼方必然占据着,他们可以外修楼橹,内筑长围,而我们四周没有屏障,表里受敌,这等于自己坐等着被擒。

因此,坚守外城修筑河堰,这是我不容劝阻的决策。

!〞于是在城西北立堰堵塞肥水,堰北又筑起小城,周围挖掘深堑,使数千人在那儿守着。

虏众由西道集中在堰南,分军从东路肉搏攻小城。

垣崇祖头戴白纱帽,乘肩舆上城,打着手式指挥。

到天黑时,便扒开了小史埭。

水奔泻而下,敌虏攻城之众,漂附到堑中,淹死数千人,剩下的都退去了。

世祖〔萧赜〕即位后,调崇祖任散骑常侍、左卫将军。

当初,豫章王有盛宠,世祖做太子,崇祖并不主动去巴结。

世祖便以为崇祖心不老实而怀恨在心。

永明元年〔483〕四月九日,下诏说:“垣崇祖野心更甚,要谋反作乱,又与荀伯玉同谋不轨……铲除恶人要致力于根本,严惩垣崇祖绝不赦免,〔杀了后〕就立刻掩埋,使法令严肃清明。

〞死时四十四岁。

儿子垣惠隆,被流放到番禺,死在那里。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丰稷,字相之,明州鄞人。

登第
..,为谷城令,以廉明称。

从安焘使高丽,海中大风,樯折,舟几覆,众惶扰莫知所为,稷独神色自假设。

焘叹曰:“丰君未易量也。

〞知封丘县,神宗召对,问:“卿昔在海中遭风波,何以不畏?〞对曰:“巨浸连天,风涛固其常耳,凭仗威灵,尚何畏!〞帝悦,擢监察御史。

入为殿中侍御史。

上疏哲宗曰:“陛下明足以察万事之统.,而不可用其明;智足以应变曲当,而不可用其智。

顺考古道,二帝所以圣;仪刑文王,成王所以贤。

愿以《洪范》为元龟,祖训为宝鉴,一动一言,
思所以为那么
..于四海,为法于千载,那么教化行,习俗美,而中国安矣。

〞扬、荆二王为天子叔父,尊宠莫并.,密令蜀道织锦茵。

稷于正衙论曰:“二圣以俭先天下,而宗王僭侈,官吏奉承,皆宜纠正。

〞既退,
御史
..赵屼谓曰:“闻君言,使屼汗流浃背。


帝亲政,以集贤院学士知颍州,又出知河南府。

徽宗.立,以左谏议大夫召,道除御史中丞。

入对,与蔡京遇,京越班揖曰:“天子自外服召公中执法,今日必有高论。

〞稷正色答曰:“行自知之。

〞是日,论京奸状,既而陈瓘、江公望皆言之,未能动。

稷语陈师锡等曰:“京在朝,吾属何面目居此?〞击之不
已,京遂去翰林
..。

时宦官渐盛,稷怀《唐书•仇士良传》读于帝前,读数行,帝曰:“已谕。

〞稷为假设不
闻者,读毕乃止。

稷尽言守正,帝待之厚,将处之尚书左丞,而积忤贵近,不得留,竟以枢密直学士守越。

蔡京得政,修.故怨,贬海州团练副使,安置台州。

除名徙建州。

卒,年七十五。

建炎中,追复学士,谥曰清敏。

初,文彦博尝品稷为人似赵抃,及赐谥,皆以“清〞得名。

稷三任言责,每草疏,必密室,子弟亦不得见。

退多焚稿,未尝以时政语人。

所荐士如黄庭坚、马涓、陈瓘、陈师锡、邹浩,皆知名当世云。

〔选自《宋史·丰稷传》,有删改〕
1.对以下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陛下明足以察万事之统.统:系统、规律。

B.思所以为那么
..于四海那么:准那么、法那么。

C.扬、荆二王为天子叔父,尊宠莫并.并:并列、相比。

D.蔡京得政,修.故怨修:整理、归纳。

2.以下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登第犹登科。

第,指科举考试录取列榜的甲乙次第。

古代科举分童子试、乡试、京试,京试中者分三甲,一甲的前三名称为登第。

B.御史是中国古代一种负责记录的史官、秘书官。

先秦的天子、诸侯、大夫、邑宰都设置御史;国君设置御史,从秦朝开始一直延续到清朝。

C.宗,帝王的庙号。

从汉代起,始帝称为太祖、高祖或世祖,以后的嗣君称为太宗、世宗等。

徽宗即宋徽宗,是宋朝第八位皇帝,曾经被封为遂宁王、端王。

D.翰林是皇帝的文学侍从官,翰林院从唐朝开始设立,是供职具有艺能人士的机构,但自唐玄宗后演变成了专门起草机密诏制的机构,院里任职的人称翰林学士。

3.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丰稷勇敢无畏,面对风暴镇定自假设。

跟随安焘出使高丽,中途海上刮起大风,桅杆被吹断,船几近倾覆,众人惶恐,而他神色自如。

B.丰稷善于雄辩,敢于进谏。

他任殿中侍御史时,给宋哲宗直言上疏,希望陛下用英明和智慧使自己的言行被千载之人所效法。

C.丰稷为官正直,敢于直言弹劾奸臣。

他入宫与蔡京相遇,指责蔡京奸邪的情形,并上奏弹劾不止,使蔡京离开翰林。

D.丰稷指责权贵直爽,但政事守密很严。

他起草奏疏,即使子弟也不给看;他担任尚书左丞,虽因蔡京报复被贬官,但也不把政事告诉别人。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对曰:“巨浸连天,风涛固其常耳,凭仗威灵,尚何畏!〞帝悦,擢监察御史。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时宦官渐盛,稷怀《唐书•仇士良传》读于帝前,读数行,帝曰:“已谕。

〞稷为假设不
闻者,读毕乃止。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A
2.B
3.D
4.〔1〕丰稷答复说:“大海巨浪连天,兴起风涛本来是它的常性,我凭仗圣上威灵,还惧怕什么呢!〞皇上很快乐,提拔他为监察御史。

〔2〕当时宦官逐渐势盛,丰稷怀揣着《唐书•仇士良传》到皇上面前阅读,刚读了几行,皇帝说:“我已经明白你的意思了。

〞丰稷假装像没有听到一样,全部读完才停止。

4.第〔1〕题:“巨浸〞译为巨浪,“固〞译为本来,“尚何畏〞译为还惧怕什么呢。

第〔2〕题:“读于帝前〞为状语后置句,译为到皇上面前阅读,“谕〞译为明白,“为〞译为假装。

参考译文:
丰稷,字相之,是明州鄞县人。

考中进士后,任谷城县令,以廉洁英明著称。

跟随安焘出使高丽,中途海上刮起大风,桅杆被吹断,船几近倾覆,众人惶恐纷乱不知怎么办,只有丰稷神色自如。

安焘感慨道:“丰君真是不可估量啊。

〞任封丘县知县,神宗召见他答复以下问题,问他道:“你以前在海上遭遇风浪,为什么不害怕呢?〞丰稷答复说:“大海巨浪连天,兴起风涛本来是它的常性,我凭仗圣上威灵,还有什么惧怕!〞皇上很快乐,提拔他为监察御史。

入朝任殿中侍御史。

他给宋哲宗上疏说:“陛下的英明足以体察万事的统绪〔根源、头绪〕,却不可使用那英明;陛下的智慧足以应对各种变化并且完全恰当,却不能使用那智慧;考校古事择善而行,二帝因此圣明;效法文王修明政治,成王因此贤能。

希望陛下以《洪范》为警诫,以祖训为借鉴,一言一行,都要考虑如何成为四海之内的准那么,被千载之人所效法,那么教化就可以得到施行,习俗就会变得美好,而我国就安定了。

〞扬、荆二王是天子的叔父,受尊重宠爱没有人能比〔并行,并列〕,他们秘密下令蜀道为他们制作锦制垫褥。

丰稷在正衙奏论说:“二位先圣以节俭成为天下的表率,而宗王僭越奢侈,官吏们阿谀逢迎,都应予以纠正。

〞等他退下后,御史赵屼对他说:“听到你说的一席话,使我汗流浃背。

〞皇帝亲理朝政后,丰稷以集贤院学士身份任颍州知府,又出任河南府知府。

徽宗即位后,以左谏议大夫的官职召他回朝,中途又授予他御史中丞。

丰稷入宫觐见,与蔡京相遇,蔡京跨越朝班行列对他作揖说:“天子从外官任上召您回朝执法,您今天必有高论。

〞丰稷严肃地答复说:“等一会你自然就当知晓。

〞当天,〔丰稷就上奏〕指责蔡京奸邪的情形,接着陈瓘、江公望都奏论此事,却不能动摇他。

丰稷对陈师锡等人说:“蔡京在朝廷,我们有什么脸面在这里?〞继续上奏弹劾他不止,蔡京于是离开翰林。

当时宦官逐渐势盛,丰稷怀揣着《唐书•仇士良传》到皇上面前阅读,刚读了几行,皇帝说:“我已经明白你的意思了。

〞丰稷假装像没有听到一样,全部读完才停止。

当初,文彦博曾品论丰稷为人好似赵抃,等到赐谥号,都以“清〞得名。

丰稷三次担任谏官的职责,每次起草奏疏,一定在密室,家中子弟也不能见。

退职后大多把文稿都燃烧了,从来没有把政事告诉别人。

所荐士人如黄庭坚、马涓、陈瓘、陈师锡、邹浩,都知名于当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