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新沂市钟吾中学中考语文专项复习系列 记叙文知识点和阅读技巧 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暑期系列练习:记叙文知识点和阅读技巧
一、记叙文
记叙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事件的经过、事件的结果
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追叙)
探究“如何整体感知?”
阅读记叙文,首先要整体感知文章的大概内容。

这里所说的“整体感知”就是通过初步阅读对文章的基本内容和面貌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所谓“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就是“整体感知”的几个要点。

1、整体感知的内容。

A、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
B、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
阅读记叙文时,我们通过对重点词语和关键句、段内涵的仔细揣摩,理清作者的思路和主要内容,领会文章内容和主旨,从而体会作者对生活、人性、世事的感悟、态度,了解作者所持的观点和感情。

整体感知文章的主旨及作者的情感或观点,这个也就是我们的答题的思想,在解题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这也就是我们所讲的答题时,能往中心上靠的,尽量往中心上靠,围绕作者的写作意图回答问题。

2、整体感知的方法
A、不同的体裁有着不同的方法
(1)写人的记叙文——一般侧重分析人物的思想性格。

从描写人物时写的事件中分析人物,在每件事中的言行中概括出人物的思想感情及性格特点,其中包括对人物的正面描写: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和一些侧面描写。

如《最后一课》、《芦花荡》
(2)记事的记叙人——抓住记叙的六要素,分析事件的意义和影响。

如《社戏》
(3)写景状物的记叙文——抓住景物的特征,总体把握作者在景物描写中蕴涵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抒情的方式。

如《春》。

B、整体感知有助于我们在有限的时间内抓住文章的重要内容和中心意思,从而能有效地梳理文章的脉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精要分析。

快速整体感知课文,我们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通过寻找中心句或中心段把握文章的主旨。

如每一段的中心句、课文开始和最后结尾的总结段落,或者还有写课文中间有明显的承上启下的过渡段。

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2)通过归纳来进行提炼。

有的文章的中心意思分散杂全文各部分中,需要通过归纳各段的断意来提炼。

在记叙文中,中心有时比较含蓄,往往蕴藏在人物或事件的背后,需要在把握全文的基础上深入挖掘,而有些文学作品更是往往意在其外,非深入进去不能挖掘其中丰富的内涵。

例如《社戏》一课,全文并未直接点明中心,只在最后一段文字中说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的好戏了。

”如果理解只停在表面,同学们会误以为本文主旨只是为了告诉读者“我”怀念的是好戏和好豆,而实际上这样的理解当然是很肤浅的,细究下去会发现并非如此。

(3)学会筛选文章信息,抓住关键性词语来理解作品的深刻含义。

所谓“关键性词语”,就是文中对表达内容、表达中心起重要作用的词语。

关键性词语通常是在通读全文,对作品内容有了一定了解后才能比较准确地找到。

找关键性词语的目的在与挖掘深刻、含蓄的思想内容或者文章写作的中心等。

如《背影》关键性的词语表现“我”对父亲感情的变化。

3、具体答题方法
审清题意。

就是要分析题干要求,包含几层意思,其中透露了哪些信息。

只有搞清题意,
我们才能更好地按要求做题,少走弯路,切中要害。

回扣原文。

找出题干考查点的出处。

从命题的考查层次上看,阅读理解的出题思路一般都很清晰,从分段考查到牵涉到上下几段概括总结,逐步过渡到对于全文内容的把握。

从段落上来看,考查一般情况下是从前往后,逐层深入,先分后合。

这样一来,为更好地回扣原文找到了一定的思路。

上下联系。

由回扣原文依照的切入点作为参照点进行文意上的上下联系,范围可能在本段之内,也可能涉及到上下几段内容。

在联系的基础上初步分析,划定答题所需的大体氛围。

在联系上一定要注意考虑全面,同时要抓关键,缩小范围。

分析综合。

就是在上下联系锁定的范围基础上,在头脑中对其加工组合,找出有效信息,概括总结,提炼要点。

在分析综合中要强调“要点”意识,因为评卷工作中是根据要点分配分值的。

这一过程最能体现思维能力,也是答题过程中至为关键的一环。

组织表达。

在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将头脑中分析出的有效信息付诸卷面。

首先考虑用原文中的语句,如果原文中的语句量过大,就需要进行压缩,有效组织,用自己加工过的语句回答。

在答卷中,要注意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

书写要工整,避免错别字。

专题一
二、差距
鲍勃和托得在同一家公司上班,他们年龄相当,参加工作是时间也差不多,他们工作起来也都很卖力气。

但是,托得参加工作不久就得到总经理的赏识,一再被提升,从领班直到部门经理。

鲍勃像被人遗忘了一亲一直在基层。

有一天,鲍勃实在忍无可忍向总经理提出辞职,并大胆地指出总经理太没有眼光了,辛勤工作的人不提拔,总偏爱那些热衷于吹牛拍马的人。

总经理一言不发地听鲍勃讲完,他知道鲍勃工作很苦,但他身缺少一些东西,如果对他直说他肯定不服,于是总经理想聘个办法,他说:“鲍勃,也许我的眼睛真的不些浑了,不过我要证实一下,你现在到集市上去看看有什么卖的。


鲍勃很快从集市上回来了,说刚才集市上有一农民拉了车土豆在卖。

“一车大约有多少斤?”总经理问。

鲍勃立即返回去了,过了一会儿回来说车上有四十多袋土豆,每袋约二十来斤。

“多少钱一斤呢?”总经理又问,鲍勃又要跑回去,但被部经理一把拉住了:“鲍勃先生,请休息一会儿吧,看看托得是怎么做的。

”他派人把托得叫来,对他说:“托得先生,你马上到集市上去,看看今天有什么卖的。


不一会儿工夫,托得加来了,他向总经理汇报说集市上只有一个农民在卖土豆,有四十多袋,共八百多斤,价格适中,质量很好,他已经带回几个让总经理过目,并说这位农民今天下午拉一车西经柿上市,据说价格还可以,准备下午再和这位农民联系一下。

1、鲍勃为什么向总经理提出辞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总经理认为鲍勃身上缺少的是什么吗?他用什么方法说服教育鲍勃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说文中总经理说的话要加引号,而鲍勃说的话不加引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给这个故事续一个合理的结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个故事给了我们怎样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回答“收到怎样的启示“一类的题,要抓住一个要点,”启示“与文章内同的主旨一定要相关,相吻合,不能漫无边际的谈。


三、一只小鸟
有一只小鸟,它的巢搭在最高的枝子上,它的毛羽还未曾丰满,不能远飞;每日只在巢里啁啾着,和两只老鸟说着话儿,它们都觉得非常的快乐。

这一天早晨,它醒了。

那两只老鸟都觅食去了。

它探出头来一望,看见那灿烂的阳光,葱绿的树木,大地上一片的好景致;它的小脑子里忽然充满了新意,抖刷抖刷翎毛,飞到枝子上,放出那赞美“自然”的歌声来。

它的声音里满含着清—轻—和—美,唱的时候,好像“自然”也含笑着倾听一般。

树下有许多的小孩子,听见了那歌声,都抬起头来望着─—
这小鸟天天出来歌唱,小孩子们也天天来听它,最后他们便想捉住它。

它又出来了!它正要发声,忽然嗤的一声,一个弹子从下面射来,它一翻身从树上跌下去。

斜刺里两只老鸟箭也似的飞来,接住了它,衔上巢去。

它的血从树隙里一滴一滴的落到地上来。

从此那歌声便消歇了。

那些孩子想要仰望着它,听它的歌声,却不能了。

1、根据上下文、推测一下,“啁啾”一词是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鸟是快乐的,它为什么而快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面对美丽的“自然”,羽翼未丰的小鸟欢乐地歌唱,可面对同样美好的大自然,孩子们却射出
了“弹子。

本文试图通过这样的对比告诉我们什么?
如你是那只小鸟,
4、你想对那几个孩子说什么?把你的话写下来。

(2分)
5、孩子们射杀了小鸟,为什么还要仰望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记叙文要特别注意文章整体的把握,这样才能准确地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对于以叙事为主的记叙文,可先把事件的过程理清楚,再问几个问什么,比如《一只小鸟》中“孩子们“为什么要用弹子打小鸟?小鸟死后,为什么还”“想要仰望着它”弄清这样的问题,理解这篇短文就
不难了?
中考链接
一、语文知识积累与运用(28分)
1.读下面这段文字,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4分)
轻轻yín (1) 诵着“永嘉四灵”的诗歌,我们仿佛进入江南水乡美丽的田园风光之中。

徐照的《舟上》所描绘的是:坐在一叶轻舟上的诗人停下船jiǎng (2 )举目tiào (3) 望,江畔坐落着四五户人家,在朦胧的清晨中,晓光jìn (4) 润着月色,逐渐发亮的晨光里,一片雾气弥漫在山色之间。

2.根据下面语境,为空格处选择合适的词语,将其序号填在横线上。

(4分)
飞鸟的飞翔是轻的,而飞鸟的翅膀是重的,鸟用自己的翅膀铸就了飞翔的快乐;农人收获时的心情是的,劳作时的脚步是的,农人用沉重的脚步换来了心里的轻松;太阳的声音是的,是阳性的,把庄稼碾得越来越厚,月亮的声音是的,是阴性的,把那些阳性的喘息渐渐抚平。

A.重 B.轻
3、你的阅读体验,在空格处填上恰当的词语。

(4分)
阅读一篇优秀之作,如同与一个高贵的灵魂对话,我们感受到的不仅是作者的情感,更是他的心灵寄托和生命渴望:我们在琦君芳香醇美的春酒里品尝到的滋味;在朱自清掬你入口的“女儿绿”中感受到他对梅雨潭水。

的感情;在赵师秀约客不来闲敲棋子的声声韵律中感受到他的心情;在鲁滨孙流落荒岛历尽艰险的经历中感受到他的精神……
4、然是人类亲密的家园,当我们聆听自然之声,观赏自然之景时,我们的心灵或变得柔软,或引起震颤。

根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汉语中涉及自然景物的成语很多,比如“春色满园”、“山重水复”、“风起云涌”,请你再写出两个与自然景物有关的成语(不能抄用试卷中出现的成语)。

(2分)
(2)删改句子中画线的部分,使它与前面的句子组成对偶句。

(2分)
清风明月本无价,临近的水渺远的山,皆有情意。

改后为:清风明月本无价,▲ 。

(3)在生活中,你一定听过风声、雨声、虫唱、鸟鸣……请选择其中一种或几种声音加以描写(不能抄录试卷中出现的句子,50字左右)。

(4分)
二、现代文阅读(31分)
(一)(13分)
乡村的泥土
(1)乡村是泥土做的。

泥土是乡村的灵魂,它是上苍送给乡村最好的礼物。

(2)泥土与庄稼,庄稼与人,都是一一安排好了的,谁也离不开谁。

一团泥土,就是一句百读不厌的经文。

曾祖父读过,祖父读过,父亲读过,我和弟妹们也读过,我们的儿孙还要再继续接着读下去。

一个生命,又一个生命,在泥土里摸来摸去的,摸着摸着就摸老了,直到连泥土也摸不动的时候,这个生命就该被泥土抚摸了。

(3)我曾仔细观察过父亲的那双手,粗糙得跟老树的皮没有什么两样,骨节粗大,十指变形,没有一个完整的指甲。

这双手曾在土地上扒挠了八十多年,豆村的每一块土地都曾留下他的手印,甚或每一个土团都曾感受过他的手温。

一次重病使他的右手致残,无法再扶犁耕地,挥镐掘土后,我劝他把家里的那几块地让给别人做,他咬咬牙艰难地作出了决定。

但他执意要留下一小块自己做,说闲着也是闲着,种不动地,哪怕到地里站一站,蹲一蹲,在田埂上坐一坐,弯腰扯几把草,心里也好受些。

父亲留下的这块地顶多只有三分,春天种了玉米,接着又种了一茬芝麻。

夏天我回豆村时,发现他和母亲蹲在白花花的日头底下,一个吃力地翻着土,一个用槌棒敲打着土坷垃。

目睹着这样的情景,我的心里一涌一涌的。

于是我就跟他们说,这地不能再种了,要是热出个好歹,不值得。

父亲一边敲打着土块,一边说,再种最后一茬。

母亲也附和说,再种最后一茬。

这样的话,他们已经跟我说过不下四五次了,每次都没有兑现。

季节一次次地向前延伸,父亲的庄稼也跟着一次次地向前延伸。

其实我心里是清楚的,只要父亲和母亲不倒下,这“最后一茬”就得一次次地向前延伸。

(4)我们与土地和庄稼每相遇一次,都是一种缘分,是一个灵魂与另一个灵魂的默契和交流。

庄稼来了一茬又一茬,又被我们送走了一茬又一茬。

每迎来一茬庄稼,我们就多一份希望;每送走一茬庄稼,我们就多一份充实。

在这一次次的迎送之中,一代又一代的庄稼人微笑着走进泥土。

试想,如果没有它们一茬又一茬地陪伴着我们,我们的一生该是多么苍白啊!
(5)播种的时候,我常常攥着种子遐想,这些种子去了泥土里之后,它们再也不可能回到村庄里来了,就像一个个日子。

尽管它们会给我带回更多的收获,但我还是有些依依不舍。

一茬一茬的庄稼绿了,一茬一茬的庄稼黄了,似乎都是转瞬之间的事。

收割也是如此。

当我用镰刀把一棵棵成熟的庄稼揽在怀里,它们好安静啊!我知道又该送走一茬了。

(6)躁动了一个春天,喧闹了一个夏天,土地直到把所有的庄稼都送走了之后,这才坦然无忧地躺下来,在月光下深深地睡下,那飘荡在田野上大团大团的浓雾,就是它绵长而舒缓的呼吸吧。

10.作者为什么说“一团泥土,就是一句百读不厌的经文”?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3分)
11.第(3)段中的“再种最后一茬”这句话,父母已经跟“我”说过不下四五次了,为什么“每次都没有兑现”?(4分)
12.结合语境,品析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3分)
当我用镰刀把一棵棵成熟的庄稼揽在怀里,它们好安静啊!我知道又该送走一茬了。

13.阅读第(6)段,从哪里看出土地的“坦然无忧”?并说说土地坦然无忧的原因。

(4分)
14.阅读全文,你从中感悟到人与土地之间是怎样的关系?(4分)
(二)(18分)
三、古诗文阅读(26分)
(一)(4分)
从军行陈羽
海畔风吹冻泥裂,梧桐叶落枝梢折。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15.在诗的前两句中,哪两个动词最能体现边塞寒冷严酷的环境特点?(2分) 16.“红旗直上天山雪”一句表现了从军将士怎样的精神?(2分)
(三)(10分)
唐太宗论弓矢
上①谓太子少师②萧璃日:“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③,乃日‘皆非良材’。

朕问其故,工日:‘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④,弓虽劲而发矢不直。

’朕始悟向者辨之未精也。

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乃令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⑤,数延见,问以民间疾苦,政事得失。

【注释】①上:君主,这里指李世民。

②太子少师:指教皇太子读书的官员。

③弓工:造弓的工匠。

④邪:不正。

⑤更宿中书内省:轮流在中书内省值班休息。

更,轮流。

中书内省,属朝廷决策的机构。

2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4分)
(1)朕少好.弓矢 (2)皆.非良材
(3)朕始悟向.者辨之未精也 (4)数.延见
22.选出与“问以民间疾苦”中的“以”意思相同的一项( ▲ )(3分)
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以塞忠谏之路也
C.皆以美于徐公 D.咨臣以当世之事
23.从这个语段中,你可以看出唐太宗是一位怎样的君主?(3分)
答案:
一、1.A 2.大媳妇:虚请假意,善于阿谀奉承,投其所好;二媳妇:厚道老实,讲求实际,不善辞令;老汉:爱听奉承话,不求实际。

3.B、4、语言、神态
二、1、他认为偏爱那些热衷于吹牛拍马的人而不提升自己。

2、缺乏智慧(办事没头脑)用事实进行对比,老说服教育鲍勃。

3、总经理的话是直接引述,而鲍勃的话是间接引述。

4、鲍勃的脸红了,请求总经理把辞职报告还给它。

5、要想事业成功,光会苦干还不够,还要有灵活的头脑和长远的眼光。

三、1、啁啾指鸟的鸣叫2、它为温暖的加快乐,为自然的美好快乐,3、人们由于爱而产生的占有欲望往往导致伤害和破坏,结果是自己更为失望。

4、言之成理,5、孩子们并不是真正仇恨这只小鸟,相反他们由于喜爱而产生了“占有”的欲望,射杀了小鸟,再也听不见小鸟的歌唱,他们又很失望。

中考链接 2020年温州中考卷改选
一、语文知识积累与运用(28分)
1.(1)吟 (2)桨 (3)眺 (4)浸
2.(1)B (2)A (3)A (4)B
4.(1)乡愁思乡 (2)挚爱喜爱 (3)闲适悠闲 (4)顽强开拓
5.(1)示例:春花秋月柳暗花明水光山色风平浪静
(2)近水远山皆有情(意)。

(3)略。

二、阅读
10.曾祖父读过,祖父读过,父亲读过,我和弟妹们也读过,我们的儿孙还要再继续接着读下去。

11.因为父母对土地饱含深情,他们离不开土地,在泥土里劳作成了他们生活的方式,甚至是生命存在的方式。

12.“揽”含有一种父母将孩子拥入怀中之感,表现出“我”对庄稼的爱怜,以及将要分别的依依不舍之情。

13.在月光下深深地睡下,那飘荡在田野上大团大团的浓雾,就是它绵长而舒缓的呼吸。

土地培育、送走了庄稼,完成了历史使命,感到欣慰与满足。

14.人与土地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谁也离不开谁,人与土地的相遇是一种缘分,是一个灵魂与
另一个灵魂的默契和交流。

三、古诗文阅读
21.(1)喜爱、爱好 (2)全、都 (3)从前 (4)屡次、多次
22.D
23.唐太宗是一位关心民间疾苦,善于治理国家,善于自省,善于纳谏的君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