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温州市温州中学2024届生物高二上期末监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省温州市温州中学2024届生物高二上期末监测模拟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下图是胰岛素调节血糖含量的模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图中甲表示的是胰岛B细胞
B.胰岛素作用的结果会反过来影响胰岛素的分泌
C.当胰岛素分泌过多时,可抑制垂体和下丘脑的活动
D.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
2.结构复杂的生态系统能保持一定的稳定性,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相对平衡是生态系统保持稳定性的特征之一
B.一般来说,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高则恢复力稳定性越高
C.生态系统动植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
D.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反馈调节
3.PCR是多聚酶链式反应技术的缩写,下列有关PCR过程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目的基因DNA变性过程中破坏的是DNA分子内碱基对之间的氢键
B.引物与DNA模板链的结合是依靠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完成
C.延伸过程中需要Taq酶、ATP、四种核糖核苷酸
D.PCR与细胞内DNA复制相比所需要酶的最适温度较高
4.如图是用甲、乙两个电流表研究神经纤维及突触上兴奋产生及传导的示意图。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静息状态下,甲指针偏转,乙指针不偏转
B.刺激a处时,甲指针偏转一次,乙指针偏转两次
C.刺激b处时,甲指针维持原状,乙指针偏转一次
D.清除c处的神经递质,再刺激a处时,甲指针偏转一次,乙指针不偏转
5.菌落的特征包括
①菌落的形态②菌落的结构③菌落的大小④菌落的颜色⑤菌落的隆起程度⑥菌落的数量
A.①③④⑤
B.①②④⑥
C.①③⑤⑥
D.①④⑤⑥
6.关于下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A.此细胞处于减数分裂的联会时期,有四分体4个
B.此细胞中一定是初级精母细胞
C.此细胞核中含染色单体8条,DNA分子8个,染色体4条
D.交叉互换发生在染色体1和2的姐妹染色单体之间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
7.(9分)普氏原羚是我国特有的濒危动物,仅分布于我国青海湖周边的草原上。
1994年,我国普氏原羚的数量不足300只,由于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措施,近些年来普氏原羚数量持续上升,但它们面临的威胁仍然存在。
回答下列问题:(1)调查普氏原羚种群密度时,可以先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第一次捕获的数量、以及__________的比例就可估算出种群密度。
利用该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为了使结果更加准确,调查过程中应该注意:__________(答出两点)等。
(2)据调查,实施保护措施后,普氏原羚在某段时间内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曲线如图,这段时间内普氏原羚的种群数量增长呈__________型曲线(不考虑迁入和迁出),普氏原羚在这段时间内出现这种数量增长的原因是__________。
(3)狼会捕杀普氏原羚,但狼的存在对促进普氏原羚种群的发展有一定的作用,原因是__________。
8.(10分)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人体内环境主要包括________(用图中标号表示)。
(2)某人皮肤烫伤后,出现水泡,该水泡内的液体主要是指________(用图中标号表示)。
(3)人体②的组成细胞,其主要的生活环境是[]________和[]________。
④和⑥相比,⑥中含量明显较少的成分主要是________。
(4)正常人体内④的pH值维持在____________之间。
(5)正常人体液中的水和电解质的含量也是相对稳定的。
如果一个人长期营养不良,会引起__________处渗透压下降而造成水肿;如果人体大量失水,④的渗透压将__________。
9.(10分)芽孢杆菌是一种耐高温的细菌,可用于植物保护、饲料添加及环境净化。
为获取土壤中的芽孢杆菌,某同学进行了相关实验,操作流程如下图:
(1)上图中85 ℃处理10分钟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
上图中步骤A为__________,步骤B为________。
要判断培养基灭菌是否彻底,可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分析划线分离法能得到单菌落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菌株经鉴定后,可进一步接种到____培养基中扩大培养,培养时需要____。
10.(10分)为探索影响动物体内甲状腺激素水平的相关因素,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做了如下一些实验∶
(1)实验一∶取生长正常的成年雄鼠甲,对其体内甲状腺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进行不间断检测。
每隔3d对甲鼠的甲状腺做一次等量切除,其甲状腺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水平如上图所示,请据图回答∶
①图中曲线a表示的激素是_____,曲线b表示的激素是________________。
②实验结果表明,在正常情况下,甲状腺细胞的分泌功能(产生的激素量)与甲状腺的体积有什么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
③通过该实验,还以给人启示,对于患____________的病人可以实施手术治疗。
(2)实验二∶取生长正常的成年雄鼠乙,每隔3 d注射一次等量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并测得其体内甲状腺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含量的变化,总是先上升后下降,请分析产生这种生理变化的原因。
①当体内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浓度升高时,_____________合成和分泌增多,进而刺激甲状腺合成和分泌甲状腺激素。
②当停止注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时,其体内过高的甲状腺激素就会抑制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分泌活动,从而使相应的激素水平下降。
11.(15分)杜洛克猪毛色受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控制,毛色有红毛、棕毛和白毛三种,对应的基因组成如下表。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棕毛猪的基因型有_______种。
(2)已知两头纯合的棕毛猪杂交得到的F1均表现为红毛,F1雌雄交配产生F2。
①该杂交实验的亲本基因型为__________。
②F1测交,后代表现型及对应比例为_________。
③F2中纯合个体相互交配,能产生棕毛子代的基因型组合有_______种(不考虑正反交)。
④F2的棕毛个体中纯合体的比例为_________。
F2中棕毛个体相互交配,子代白毛个体的比例为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C
【解析】A、胰岛素是由胰岛B细胞分泌的,因此图中甲表示胰岛B细胞,故A正确;
B、从图中可以看出,胰岛素的作用的结果反过来抑制血糖的升高,从而影响胰岛素的分泌,故B正确;
C、在血糖调节中,若血糖升高,则会给下丘脑一个血糖偏高信号,然后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当胰岛素分泌过多时,血糖含量降低,可抑制下丘脑的活动,故C错误;
D、胰岛素能通过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并利用葡萄糖,也能促进葡萄糖合成糖原或转化成脂肪或某些氨基酸,使血糖浓度降低,故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只要掌握血糖平衡调节的方式即可.血糖平衡的调节主要是激素调节,另外还可以通过下丘脑调节;并且胰岛素可以降低血糖。
2、B
【解析】生态系统稳定性即为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主要通过负反馈调节来完成,不同生态系统的自调能力不同,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一般来说,生态系统的种类越多,结构越复杂,期自我调节能力越高,抵抗力稳定性越高。
【详解】A、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相对平衡是生态系统保持稳定性的特征之一,A正确;
B、一般来说,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高则恢复力稳定性越低,B错误;
C、生态系统动植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C正确;
D、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反馈调节,D正确。
故选B。
3、C
【解析】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是一种用于放大扩增特定的DNA片段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它可看作是生物体外的特殊DNA复制,是一项在生物体外复制特定DNA的核酸合成技术,PCR的最大特点是能将微量的DNA大幅增加。
PCR的条件:模板DNA、四种脱氧核苷酸、一对引物、热稳定DNA聚合酶(Taq酶)。
PCR的过程:①高温变性:DNA解旋过程;②低温复性:引物结合到互补链DNA上;③中温延伸:合成子链。
PCR扩增中双链DNA解开不需要解旋酶,高温条件下氢键可自动解开。
【详解】A、目的基因DNA变性过程中破坏的是DNA分子内碱基对之间的氢键,使双链DNA得以打开,A正确;
B、引物与DNA模板链的结合是依靠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完成的,B正确;
C、PCR技术是在较高温度条件下进行的,该过程需要热稳定DNA聚合酶(Taq酶),且PCR反应的产物是DNA,因此原料是四种游离的脱氧核苷酸,不是核糖核苷酸,C错误;
D、PCR技术是在体外较高温度条件下进行的,因此PCR与细胞内DNA复制相比所需要酶的最适温度较高PCR,D 正确。
故选C。
4、D
【解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双向传导的;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是单向传递的。
【详解】A、甲电流表的两极分别位于膜外和膜内,乙电流表的两极均置于膜外。
静息状态下,甲电流表膜外为正电
位,膜内为负电位,甲指针偏转,而乙电流表两极均为正电位,乙不发生偏转,A正确;
B、刺激a处时,对于甲电流表,兴奋传到电极处,膜外为负电位,膜内为正电位,甲指针偏转一次,对于乙电流表,兴奋先传到乙电流表的左边电极,然后传到右边电极,乙指针偏转两次,B正确;
C、刺激b处时,兴奋无法传到左边神经元,因此甲指针维持原状,对于乙电流表,兴奋无法传到电流表左边电极,乙指针偏转一次,C正确;
D、清除c处的神经递质,再刺激a处时,兴奋无法传到右边神经元,甲指针偏转一次,乙指针偏转一次,D错误。
故选D。
5、A
【解析】当单个或少数细菌或真菌在固体培养基上大量繁殖时,便会形成一个肉眼可见的,具有一定形态结构的子细胞群体,叫做菌落。
在一定的培养条件下,同种微生物表现出稳定的菌落特征,菌落的特征包括:菌落的形态、菌落的大小、表面的干湿、菌落的颜色以及质地疏松或紧密、菌落的隆起或扁平、粗糙或光滑、边缘整齐或不整齐、菌落透明,半透明或不透明等。
菌落的结构、菌落的数量均不属于菌落的特征,A符合题意。
故选A。
6、C
【解析】据图分析可知,图示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即1和2,3和4。
同源染色体正在两两配对形成四分体,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时期)。
【详解】A、此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进行联会,有2个四分体,A错误;
B、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无法判断是初级精母细胞还是初级卵母细胞,B错误;
C、此细胞中每条染色体上有两条DNA,故此细胞核中含染色单体8条,DNA分子8个,染色体4条,C正确;
D、交叉互换发生在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上,D错误。
故选C。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
7、(1)①.标记个体数占重捕个体总数②.选择合适的标记物、两次捕获时间间隔合适、捕获过程不对动物造成伤害
(2)①.“J”##J②.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
(3)狼所吃掉的大多是年老、病弱或年幼的个体
【解析】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有:1、逐个计数法:适用于分布范围小,个体较大的种群。
2、估算法:a、样方法:适用于植物或活动范围小的动物。
b、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小问1详解】
调查普氏原羚种群密度可用标志重捕法,其原理是在调查动物种群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放回原来的环境,当标志个体与未标志个体充分混匀后进行重捕。
根据第一次捕获的个体在种群中的比例=重捕标志数在重捕个体中的比例,可以求出种群的数量。
利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为了使结果更加准确,调查过程中应该选择合适的标记物、两次捕获时间间隔合适、捕获过程不对动物造成伤害。
【小问2详解】
分析图示,普氏原羚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且保持不变,说明增长率始终不变,则这段时间内普氏原羚的种群数量增长呈“J”型曲线,出现这样曲线的原因是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
【小问3详解】
狼与普氏原羚是捕食关系,狼所吃掉的大多是普氏原羚中年老、病弱或年幼的个体,客观上起到了促进普氏原羚种群发展的作用。
【点睛】本题考查种群密度的相关内容,需要考生掌握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及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具备一定的识图分析能力。
8、(1).①④⑥(2).⑥(3).①淋巴(4).⑥组织液(5).蛋白质(6).7.35-7.45 (7).血浆(8).升高【解析】据图分析,图中①表示淋巴,②表示毛细淋巴管壁,③表示红细胞,④表示血浆,⑤表示毛细血管壁,⑥表示组织液,⑦组织细胞,据此分析答题。
【详解】(1)人体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包括淋巴、血浆和组织液,即图中的①④⑥。
(2)人体皮肤烫伤后出现的水泡中的液体的主要成分是组织液,即图中的⑥。
(3)图中②表示毛细淋巴管壁,其主要的内环境是⑥组织液和①淋巴;④血浆与⑥组织液相比,组织液中明显减少的成分主要是蛋白质。
(4)由于④血浆中有缓冲物质,因此正常人体内血浆的pH值能够维持在7.35-7.45之间。
(5)如果一个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蛋白合成就会减少,导致血浆渗透压下降,进而组织液增多而引起组织水肿;如果人体大量失水,会导致④血浆的渗透压升高。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人体内环境的相关知识点,了解内环境三个成分之间的关系,准确判断图中各个数字代表的成分或结构的名称,进而结合题干要求分析答题。
9、(1).筛选出耐高温菌株(2).倒平板(3).培养(4).将灭菌后的培养基培养一段时间后观察是否出现菌落(5).划线过程中接种环上的菌液逐渐减少,到划线最后部分细菌间距离加大,经培养后能得到单菌落(6).LB液体(7).振荡
【解析】1、芽孢杆菌属于细菌,是原核生物,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
在筛选分离时需要将培养液进行梯度稀释,接种于鉴别培养基上,并做对照实验。
2、分析题图:A为倒平板,B为培养。
【详解】(1)图中85℃处理10分钟的目的是筛选出耐高温菌株。
图中步骤A为倒平板,步骤B为培养。
要判断培养
基灭菌是否彻底,可采用的方法是将灭菌后的培养基培养一段时间后观察是否出现菌落。
(2)由于划线过程中接种环上的菌液逐渐减少,到划线最后部分细菌间距离加大,经培养后能得到单菌落。
(3)菌株经鉴定后,可进一步接种到LB液体培养基中扩大培养,培养时需要振荡,增加溶解氧。
【点睛】本题以实验为载体,考查了微生物分离与培养的有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识记不同的培养基成分为微生物提供的营养元素,掌握微生物分离与纯化的方法,学会对实验的分析,再结合所学知识准确答题。
10、(1)①.促甲状腺激素②.甲状腺激素③.正相关④.甲亢
(2)①.促甲状腺激素②.下丘脑③.垂体
【解析】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下丘脑通过释放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来促进垂体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TSH),TSH则可以促进甲状腺的活动,合成和分泌甲状腺激素,这就是所谓的分级调节。
在正常情况下甲状腺激素要维持在一定浓度内,不能持续升高。
当甲状腺激素达到一定浓度后,这个信息又会反馈给下丘脑和垂体,从而抑制两者的活动,这样系统就可以维持在相对稳定水平,这就是所谓的反馈调节。
【小问1详解】
①下丘脑通过释放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来促进垂体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TSH),TSH则可以促进甲状腺的活动。
切除甲状腺以后,体内的甲状腺激素逐渐减少,促甲状腺激素的含量逐渐增加,所以曲线图中a表示的是促甲状腺激素,b表示的是甲状腺激素。
②由题图曲线可知,随甲状腺体积减小,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减少,所以甲状腺细胞的分泌功能(产生的激素量)与甲状腺的体积成正相关。
③甲亢是由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引起的一种疾病,可以通过手术切除部分甲状腺,减少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小问2详解】
①在分级调节下,当体内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浓度升高时,促甲状腺激素合成和分泌增多,进而刺激甲状腺合成和分泌甲状腺激素。
②在负反馈调节下,当停止注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时,其体内过高甲状腺激素就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从而使相应的激素水平下降。
【点睛】本题考查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意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培养了学生分析实验、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综合应用的能力。
11、(1).4 (2).AAbb和aaBB (3).红毛∶棕毛∶白毛=1∶2∶1 (4).4 (5).1/3 (6).1/9
【解析】本题考查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和应用以及9∶3∶3∶1变型的应用。
由题意:猪毛色受独立遗传的两对等位基因控制,可知猪毛色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AaBb个体相互交配,后代A_B_∶A_bb∶aaB_∶aabb=
9∶3∶3∶1。
据此答题。
【详解】(1)由表格知:棕毛猪的基因组成为A_bb、aaB_,因此棕毛猪的基因型有:AAbb、Aabb、aaBB、aaBb 4种。
(2)①由两头纯合棕毛猪杂交,F1均为红毛猪,红毛猪的基因组成为A_B_,可推知两头纯合棕毛猪的基因型为AAbb 和aaBB,F1红毛猪的基因型为AaBb。
②F1测交,即AaBb与aabb杂交,后代基因型及比例为AaBb∶Aabb∶aaBb∶aabb=1∶1∶1∶1,根据表格可知后代表现型及对应比例为:红毛∶棕毛∶白毛=1∶2∶1。
③F1红毛猪的基因型为AaBb,F1雌雄个体随机交配产生F2,F2的基因型有:A_B_、A_bb、aaB_、aabb,其中纯合子有:AABB、AAbb、aaBB、aabb,能产生棕色猪(A_bb、aaB_)的基因型组合有:AAbb×AAbb、aaBB×aaBB、AAbb×aabb、aaBB×aabb 共4种。
④F2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_B_∶A_bb∶aaB_∶aabb=9∶3∶3∶1,棕毛猪A_bb、aaB_所占比例为6/16,其中纯合子为AAbb、aaBB,所占比例为2/16,故F2的棕毛个体中纯合体所占的比例为2/6,即1/3。
F2的棕毛个体中各基因型及比例为1/6AAbb、2/6Aabb、1/6aaBB、2/6aaBb。
棕毛个体相互交配,能产生白毛个体(aabb)的杂交组合及概率为:2/6Aabb×2/6Aabb+2/6aaBb×2/6aaBb+2/6Aabb×2/6aaBb×2=1/3×1/3×1/4+1/3×1/3×1/4+1/3×1/3×1/2×1/2×2=1/9。
【点睛】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是指两对或两对以上的染色体上的控制生物相对性状的遗传规律;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