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山东省莱芜市中考语文试卷-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省莱芜市2016年中考语文试题
语文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
1.【答案】B
【解析】A.刚正不阿(ē);C.退变—蜕变;D.发扬广大—发扬光大。

【考点】识记字音、字形。

2.【答案】C
【解析】A.“生命涌动”是主谓短语,“英雄豪杰”是并列短语;B.“内在动力”是偏正短语,“古往今来”是并列短语;C.都是并列短语;D.“获得升华”是动宾短语,“点滴不染”是偏正短语。

【考点】分析短语结构类型。

3.【答案】A
【解析】顽固:思想保守,不愿意接受新鲜事物。

贬义词,用在这里不合适。

顽强:坚强;强硬。

“乙”后面的话是解释原因的,故用“因为”。

坚韧:坚固有韧性。

坚忍:(在坚苦困难的情况下)坚持而不动摇。

【考点】词语的运用。

4.【答案】C
【解析】A.“基本上”和“根除”相矛盾,应去掉“基本上”;B.语序不当,应改为“日方企图就两国关系中的敏感问题公开展开讨论”;D.缺少宾语,应在“生动”后面加上“的风格”。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

5.【答案】D
【解析】这首词塑造了位善良美丽而且多情的女子,表现了她的思想活动。

词中没有表达出思乡之情。

【考点】赏析诗歌情感。

二、积累与运用
6.【答案】①我的大学②中庸③李逵,老虎吃掉了他的母亲,杀虎为母报仇(每空1分)
7.【答案】①示例《水浒传》:梁山好汉,除暴安良、劫富济贫,替天行道慰平生。

《三国演义》:东汉末年,群雄并起,斗智斗勇,纵横捭阖建功业。

关云长:桃园结义,过五关、斩六将、走单骑,弃曹寻兄义薄云天。

《论语》:儒家经典,师徒语录,谆谆教诲,智慧宝藏启人生。

《孟子》:传世经典,论性善施仁政,心系人民,儒家亚圣胸怀天下。

《诗经》:诗三百,思无邪,风雅颂、赋比兴,传承文化启迪心灵。

(句式1分,内容1分)
②示例:求卦占卜是一种迷信活动。

您要相信,命运由自己做主,机会靠自己把握,求神占卜只能让自己获得心理上的安慰,只有相信科学,努力拼搏,才能获得成功。

(观点明确,语言委婉、有说服力,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①书写时可以参照例句的形式,先说出名著,然后再介绍名著的主要内容②语言要委婉、得体,既要说清楚这种行为是封建迷信活动,有危害,劝别人不要相信;又要宣传科学知识,让人自觉拒绝这种封建迷信行为。

【考点】书写推荐语,口语交际。

8.【答案】①士不可以不弘毅②山随平野尽③下担捋髭须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⑤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⑥示例: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每小题1分,出现错别字或添字、漏字该题不得分)
三、文言文阅读
9.【答案】D
【解析】A.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结构助词,的;B.表转折/表修饰;C.代词/副词,大概,差不多;D.都是“因为”的意思。

【考点】理解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0.【答案】B
【解析】例句中“腰”是腰佩的意思,名词活用为动词。

A.使动用法;B.名词活用为动词堵住的意思;C.名词做状语;D.意动用法,认为……美。

【考点】分析文言词语的用法。

11.【答案】因为在作者的心中,读书才是最快乐的事,吃与穿并不重要。

作为中学生,我们应该学习宋濂这种精神,不追求物质享受,以读书为乐,刻苦学习,努力成才。

(原因1分;评价要言之成理,意思对即可,2分)
【解析】“缊袍敝衣处其间”是写自己的穿着与周围的同学相比很差,但是作者说“以中有足乐者”,即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那就是学习,因此就不会在意吃和穿了。

然后结合自己学生的身份,谈一下对这一问题的看法,要围绕以读书为乐展开。

【考点】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12.【答案】①道歉②全③隔阂、怨恨④对待(每小题1分)
【解析】①中的“谢”和《唐雎不辱使命》中“长跪而谢之曰”的“谢”用法相同,是“道歉”的意思;②句话的意思是“把整个燕国托付将军”举:全;③句话的意思是“和寡人有了隔阂”隙:隔阂;④中的“遇”与《出师表》中“盖追先帝之殊遇”的“遇”用法相同,“对待”的意思。

【考点】解释文言词语。

13.【答案】寡人/岂敢一日而忘/将军之功哉!(每处1分)
【解析】这句话的意思“寡人怎敢一刻忘记将军的功勋啊!”
【考点】文言语句的朗读停顿。

14.【答案】(又)怕赵国任用乐毅乘燕国战败之机来进攻燕国。

四、现代文阅读
15.【答案】不能。

(1分)因为两段中的对话对故事情节起到补充作用,使情节发展更加完整、清晰;使“父亲”这一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具有深化主题的作用。

(2分)
【解析】文章中插叙了儿子小时候的事,写出了儿子的理想和自己为儿子的付出,对故事情节的发展起了补充作用,让读者更能理解父亲为儿子的付出和理解,这就使父亲的形象更加丰满。

【考点】分析插叙的作用。

16.【答案】①“击中”本义是“打中”的意思,这里形容“城里人”对父亲的轻视与厌恶的目光具有的打击力,令父亲的内心遭受到极大伤害。

(2分)②这句话连用三个“想”,表现了父亲复杂的心理。

“想哭”是因为小女孩的理解使父亲非常感动;“想拥抱小女孩”是因为他对小女孩心生感激;“想抽自己”是因为他为自己衣衫污秽、贸然进城感到愧疚自责。

(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①回答时要先解释“击中”的本义,然后再结合具体语境说出词语的表达效果。

“击中”是写父亲在往车后挪时众人的目光,这目光里充满着轻视与厌恶,对父亲的打击非常大。

②这句话写了父亲当时的心理活动。

句中连用了三个“想”,表现出父亲此时复杂的心理活动。

此时父亲听到小女孩的话,非常激动,他想表示对小女孩的感激,但考虑到自己的身份,没有去做,内心充满着愧疚与不安。

【考点】分析词语的表达效果,对句子含意的理解。

17.【答案】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朴实的农村劳动者的形象。

他身上具有农民的一些共同特点:勤劳善良、宽容大度、热情淳朴,但又不注重个人穿着打扮,具有自卑心理。

(意思对即可)
【解析】人物的形象特点是通过其言行举止表现出来的。

父亲是一个农民,他供儿子上大学,可见其勤劳朴实;在车上父亲受到别人的鄙视,但他还是让出自己的座位,并理解众人的行为,可见他善良,宽容大度;父亲没有去见自己想念的儿子面是选择回家,这里表现了他的自卑心理。

【考点】分析人物形象特点。

18.【答案】小说叙述了一位农村父亲,进城看望儿子,却遭受城里人冷眼,悻悻而回的故事,讴歌了“父亲”热心善良、关心他人的美好品质,抨击了“城里人”对“父亲”的歧视和冷漠,揭示了城乡人在精神层面的巨大差距。

看法:生活中,我们要尊重他人,关爱他人;抵制假恶丑,传播真善美。

(意思对即可)【解析】文中写了父亲进城看望儿子这件事,主要通过车上父亲与众人的行为来表现文章主题。

文中的父亲善良、关爱他人,但受到了城里人的冷眼。

作者通过这篇文章呼唤人们要尊重他人,关爱他人,正确认识生活中的真善美。

【考点】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19.【答案】①春节历史久远。

②春节是现代乡愁的载体。

③春节使家庭更和谐,使中华传统美德与礼仪得以承袭。

④春节使乡愁的意义抵达国家理想的层面。

⑤春节传递给世界独特的东方价值。

⑥春节被赋予更厚
重的现代意义。

(每点1分,答出任意四点即得满分)
【解析】这篇文章回答了“春节这一文化符号”为什么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回答时可以从第②至⑦段中概括相关内容。

如第②段介绍了春节的历史情况,历经三千年,可见历史悠久;第③段通过引用古诗,交代了春节中蕴含着乡愁;第④段说明通过春节可以使家庭和睦等。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20.【答案】这句话连用三个比喻(博喻),使句意层层深入,增强句子的表达气势,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春节的突出特征:它寄予乡愁,它传播中华文化,它向世界推介中国。

表达了作者对春节的喜爱之情。

(答出比喻得1分,另答出三个特征即可得满分)
【解析】这个句子中把“春节”比作“家园、传播机和名片”,运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节的特点。

三个比喻连用增强了句子的气势,更充分表现了作者对春节的喜爱之情。

【考点】对句子表达效果的赏析。

21.【答案】不能。

(1分)因为二者论述的论点不相同。

第③段中引用的古诗论证了“乡愁自古就有,且春节成为了乡愁的载体”的观点;而第⑤段中的古诗则论证的是“春节让乡愁的意义抵达国家理想层面”的观点(或论证的是乡愁的境界在情怀、在家国的观点)。

(意思对即可)
【解析】论据用来论证论点。

甲处写的是乡愁,是个人的乡愁,论证了第③段“春节成为了乡愁的载体”这一观点;而第⑤段引用陆游的诗,这里与国家有关,论证了“春节让乡愁的意义抵达国家理想层面”这一观点。

因此二者不能调换。

【考点】分析论据的作用。

22.【答案】题目中,作者把春节比作没有年轮的树,形象地写出了春节生命力的旺盛。

(2分)表达了作者对春节文化可以在全球传播,形成强大文化影响力、真正成为全世界的节日的美好期盼。

(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题目中把“春节”比作“没有年轮的树”,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节旺盛的生命力,从全文来看,这一题目表达了作者对“春节”这一文化符号可以在全世界传播,形成强大影响力的期盼与信心。

【考点】对文章标题的理解。

五、写作
23.【解析】审题指导:这是一篇命题作文,题目是“坚持下去的力量”。

这道题目比较容易理解,写作的关键在于确定“坚持下去的力量”是什么,是什么使自己能够坚持下去呢?这就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来写。

如“信念”,自己在生活中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有坚定的信念,使自己不断地走下去也可以是“意志、对成功的渴求”等。

这篇文章可以写成记叙文,也可以写成议论文。

写记叙文时要写出生动的故事情节,感情要真挚;写议论文可以把题目作为论题,论证“什么是坚持下去的力量”,论据要充分有力。

选材与立意:(1)选材:“不要轻易放弃啊!坚持就是胜利!”可我那怠惰的小魔鬼又说:“休息一会儿再跑也
不急啊!”正当我不知所措时妈妈跑了过来,对我说:“我知道你现在非常累,没有付出自然没有收获,加油吧!坚持就是胜利!”听了妈妈的话,我顿时充满了力量。

于是又努力地跑了起来,眼看就要到一千米了,可我实在没有力气了,真想原地坐下,可想起妈妈的话我便打消了这个主意,我想:马上就要到终点了,现在休息的话,之前的努力不就白费了吗?我一定要坚持到底不能放弃!终于跑完了一千米,我感到格外自豪,连我自己都不敢相信,我竟一口气跑完了一千米。

立意:不轻言放弃,是坚持下去的力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