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谱历史和谱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谱历史和谱籍
2009年1月13日包旭初
家谱历史
家谱、族谱,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

它不仅记录着该家族的来源、迁徙的轨迹,还包罗了该家族生息、繁衍、婚姻、文化、族规、家约等历史文化的全过程。

家谱是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的历史图籍,是由记载古代帝王诸侯世系、事迹而逐渐演变来的。

先秦时,社会上流传有《周官》、《世本》等谱学通书;秦汉以后,又出现了《帝王年谱》、《潜夫论.志氏姓》、《风俗通.姓氏篇》等谱学著作。

到魏晋南北朝时,门阀制度盛行,家谱成了世族间婚姻和仕宦的主要依据,于是便迅速发展起来。

隋唐五代后,修谱之风更从官方流行于民间,以至遍及各个家族,出现了家家有谱牒、户户有家乘,并且一修再修、无休无止。

因此每次修谱,也就成了同姓同族人之间的大事。

但第一部家谱是什么样子?修撰于何朝何代?是官修还是是私修?因为历史上缺泛记载,至今尚不得而知。

到了宋代,由于官方修谱的传统禁例被打破,民间编撰家谱风气开始兴盛。

于是家谱也日益多了起来。

在这一时期的家谱中内容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世系图,若想知道谱中某人世系所承,属于何代、其父何人,一看此图便即了然;第二部分是家谱正文,是按世系图中所列各人的先后次序编定的,分别介绍各人的字号、父讳、行次、时代、职官、封爵、享年、卒日、谥号、姻配等。

这些介结性的文字,长者50余字,短者仅二三字,实际是人物小传。

使人知其本源,而世系表也因此更加完整;第三部分为附录。

对研究姓氏的源流、迁徙、分布、文化等都有较大价值。

家谱究竟有多大数量,至今还没有人作出确切统计。

因为家谱像其他所有私家家谱一样,还有秘不示人的家规。

每当家谱30年一小修,
60年一大修后,旧的家谱除留下极少几套保存在宗祠或族长手中外,其余都要全部销切,而代之以新的家谱。

这种特殊的风俗习惯,当然为古老家谱的保存制造了人为障碍。

不过,尽管如此,家谱作为生活轨迹的记录,仍有不少被保存了下来。

至于散落在民间的家谱,无疑还有更大的数量。

家谱谱籍
现存极大部分家谱是以一支一派形式出现的私修谱,谱主聚居于某一区域并且相对隐定地生活在该地,带有明显的地域特徵。

谱籍即为谱主的居住地。

谱籍标引的关键是地名的名称。

现存家谱以民国之前的旧谱居多,谱中地名常提古地名,甚至古地名的名称也不一致,如浙江宜兴就有“阳羡”、“荆溪”、“义兴”等数种名称,湖州分别题作“吴兴”、“乌程”、“归安”等。

毫无疑问,这些鲜为人知的古地名以及繁杂的名称,势必造成检索上的重重困难,难以达到全面检索的效果。

因此需要对各种地名名称予以统一,将众多的古地名统一标引为相应的现行的地名。

家谱原题为郡望或古县名、州名、府名者,以县(或市级)、省两级标出现今的规范地名,其中县名(或市名)为最基本的谱籍检索词,省名次之(该县所属之省)。

族人散居数县作类推的标引,分别设所居县的县名及县属之省名为检索词。

由此可能导致个别的错误对照,因为地名在历史的各个时期其区域范围存有差异,家谱记载的宗族大部分居于乡村,其归属之县或许会变动。

为纠正这一偏差,应同时将古地名设为辅助性的检索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