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须围绕本体性教学内容组织教学
语文教学目标怎么定
语文教学目标怎么定作者:张海娟来源:《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14年第08期语文教学目标是指语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到的成果,是语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教学目标一经确定,就成为教师选择教学策略、开发教学媒体、安排和组织教学活动以及实施教学评价的重要依据。
语文教学目标对于语文教学的重要意义,如同罗盘对于茫茫大海中的航船,如果罗盘偏离了航向,航船就很难准确抵达目的地。
因而,语文教学目标设定恰当与否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语文教师该依据什么确定教学目标呢?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四个层面入手:一、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目标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的生理、心理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这些会对学生的学习结果产生深刻的影响。
如果把学生的语文学习比作一次长途旅行,那么,教师必须随时了解学生从何处起步,将到达什么地方;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将要掌握什么;学生已经有了什么本领,还要学习什么本领。
教师只有对学生的这些情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制定的教学目标才会切实可行,更为有效。
《春笋》是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一位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中有这样一条:“结合课文中的关键词句,理解春笋冲破重重阻碍不断向上生长的顽强的生命力。
”教学过程中,教师让学生从第一自然段中找一找“小春笋是怎样从泥土里钻出来的”,学生很快找出“冲破”“掀翻”“冒”这几个动词,教师告诉学生这些表示动作的词语叫做动词,接着追问道:“你觉得这些动词用得好吗?好在哪里?”班内没有学生能够对教师的提问作出回应,最后教师不得不自圆其说。
出现这样尴尬的一幕,究其原因不难发现,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还处于一个相对较低的发展层次,其中“理解”这个目标已经超出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和能力范畴。
教师应将之改为“结合课文中的关键词句,了解春笋冲破重重阻碍不断向上生长的顽强的生命力”,教学过程中结合“动画演示、表演、朗读”等手段,使学生“了解”春笋的品质。
从文化语境角度谈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
师: 孔 子说 水 有德 行 , 读 瞳 了吗 ?
生: 水像母亲一样 , 有德行 。 师: 水是哺 育一切生命的乳汁。文章有一个地 方, 把水的德行描绘了出来。你发现了没有? 生: 我是从第二 自然段发现的。( 生读 )
作 的分析 上引导学生说说孔子的教 育思想 , 是否会
让 文 本更厚 实 ? ( 三) 教 之 无物 的 “ 言志 ” 部分
文教师 。研究方 向: 小学语文阅读 与写作教学 。
一
、
文本 内部的文化语境应成 为语文教学的关
的 目的 。孔 子 说 “ 水 是 真君 子 ” , 是因其“ 有德行 、 有
注点
情义 、 有志 向、 善施教化” 。再观代表孔子政 治思想
核 心 的“ 礼” 与“ 仁” , 有德行 、 有情义是“ 仁” 的体 现 ,
2 0 1 3年 1 0月
语 文教学通讯
B u l l e t i n o f C h i n e s e L a n g u a g e T e a c h i n g
0 e t . . 2 0 1 3 Vo 1 卷
就盼 望 着 有 那 么一 天 , 所 有 人在 晚年 的时 候 都 能 够
本体性教学内容 , 极 易上成思想课 。对于这 类具有 明 显文化语境 的文章 , 除 了关注 “ 基 础性 ” 教学 内
容外 , 还应该关注什么呢 ?哪些能成 为“ 本体性教
学 内容 ” 呢?
安享幸福 , 朋友之 间都能够相互 信任 , 年轻的子弟 们都能够 怀有远大的理想。” 孔子一生想实现 “ 不分
《 孔子游春 》讲述 了孔子在泗水河畔 与弟子
“ 谈水 、 谈志 向” 的事 , 教 育弟子们 要做真 君子 。这 样侧重人文性 的文章 ,如把 目标定位于 让学生从 “ 谈水 ” 与“ 谈志向” 中懂得 道理就偏离了语文课 的
聚焦本体性教学内容,让语文课真正成为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沃土
聚焦本体性教学内容,让语文课真正成为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沃土幸晓睦(广东省东莞市大岭山镇第三小学广东·东莞523000)摘要语文教学内容分为本体性教学内容和非本体性教学内容。
本体性教学内容是指语文课程独有的,反映语文课程本质特征,区别于其他各门功课的教学内容,包括语文知识、语文方法和语文技能。
2011年版新修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开宗明义:“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语文课程的性质要求语文教育要聚焦本体性教学内容,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新型人才。
关键词本体性教学内容非本体性教学内容语文核心素养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不久前,曾有语文教育专家在听一节语文观摩课时做过一个观察统计:执教老师教学《香港,璀璨的明珠》,最后总结时问学生这堂课学到了什么,学生回答说:“懂得了香港是我国南部一颗无比璀璨的明珠”、“香港很美丽很繁华”、“香港是我国万国市场,是美食天堂,还是旅游胜地”等等,几乎没有学生说到自己在语文知识或语文能力方面有何进展。
一堂语文课下来,学生仅仅得到了课文思想内容或人文情感方面的收获。
由此,我们可以判断该执教老师在“教课文”而不是“教语文”。
一直以来,语文老师在语文课上“教课文”而非“教语文”的现象普遍存在。
它直接导致了语文教学的低效。
2010年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在银川举行观摩研讨活动,崔峦先生在会上大声疾呼“语文课要和内容分析说再见”。
上海师范大学吴忠豪教授也呼吁语文课要聚焦本体性教学内容,实现“教课文”向“教语文”的美丽转身。
我觉得语文课要聚焦本体性教学内容,才能成为发展学生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沃土。
1何谓“本体性教学内容”和“非本体性教学内容”当代著名语文教育专家,上海师范大学吴忠豪教授提出,语文教学内容分为本体性教学内容和非本体性教学内容。
本体性教学内容是指语文课程独有的,反映语文课程本质特征,区别于其他各门功课的教学内容,包括语文知识、语文方法和语文技能。
【深度解析统编初中语文教材】朱于国: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三位一体”阅读体系的构建
【深度解析统编初中语文教材】朱于国: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三位一体”阅读体系的构建展开全文编者按2017年秋季,国家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在全国范围内的起始年级使用。
为帮助广大教师全面、准确地理解统编语文教材设计的理念、意图和特点,教学更有效,本刊约请人民教育出版社中语室四位教材编辑从不同角度阐述统编教材要点,沟通教材编者和一线教师,明中探讨新教材的教学。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三位一体”阅读体系的构建人民教育出版社朱于国叶圣陶先生在1979年的一封书信中谈到语文教育问题,认为应该“切实研究,得到学生读作能力之纲目与次第,据以编撰教材,此恐是切要之事”。
对语文教材编者而言,研究学生“读作能力之纲目与次第”,最终是要形成教材的框架体系。
如何科学合理地构建教材体系,将诸种内容要素加以适当的结构组合和序列安排,一直是语文教材编者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其中,阅读体系的构建又需置于首位。
因为在学生的听说读写诸种实践中,阅读是最重要的部分。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在充分借鉴国内外母语教材编写经验的基础上,围绕阅读这个核心任务,创新设计,构建了全新的阅读编写体系。
这一体系包含两个要点:第一,以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元,将语文的育人价值和学科属性融为一体;第二,构建“教读—课内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学习体系。
本文拟就后者的设计思想、内容要点作一点解析,以便广大教师更好地把握新教材的精髓。
一阅读体系构建中编者重点思考的三个问题1.如何体现“读书为本,读书为要”的编写思想?“读书为本,读书为要”,就是抓住读书这个核心,引导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这是统编初中语文教材阅读体系构建的指导思想。
统编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先生在《培养读书兴趣是语文教学的“牛鼻子”——从“吕叔湘之问”说起》一文中,系统阐述了“读书为要”的思想。
他首先分析了目前中小学生的阅读状况,认识到:“整体而言,中小学生的读书状况是不好的,年级越高,情况越糟。
怎样做好一名语文教师
怎样做好一名语文教师兖州文化路小学闫计华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日常的工作主要包括课堂教学、批改作业和课外辅导三个方面。
下面,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认识。
语文课堂教学语文教学就是语言文字的训练,包括理解和运用,也就是阅读和写作。
阅读和写作要凭借课本中的一篇篇课文,进行扎实训练,然后指导学生把课堂所学阅读、写作的方法,运用于课外实践,久而久之,养成习惯,才算达到了语文教学的目的。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阵地,课堂效果的优劣对于学生阅读和写作习惯的养成、语文素养的提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师首先要明白,我们是语文教师,要利用语文课堂,凭借教材进行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也就是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
我们要改变传统的逐字逐句分析的方式,采用讨论式、启发式、探究式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采用本体性内容教学的方式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什么是本体性内容教学?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吴忠豪说:语文课应以语文知识、方法和语文技能,即本体性教学内容为目标展开教学,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非本体教学内容应该是渗透在语文知识、方法和技能的学习过程之中的。
这也就是说,我们课堂教学设计的出发点要来一个大的转身,从关注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转变为关注文章中的阅读、写作知识、方法和技能,并在课堂中进行扎实的训练。
目前我们的课堂是否可以按照板块教学的模式来设计,一篇课文大体用两课时,分三大板块:1、检查预习、理解内容、体会感情,2、感情朗读、积累,3、训练阅读写作项目。
这种模式把学习重心前移,要求学生提前预习充分,像老师一样充分感知课文内容,该读的读熟,该认的字认会,不明白的字词查字典词典,能够了解课文大意。
这种模式的重点是抓好感情朗读、积累,难点是找到阅读写作训练项目,按照认识、实践、迁移的过程设计训练方法。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课前认真备课,最好是教研组进行讨论,大家集思广益,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才能准确地找到本课的读写训练项目,才能采取有效的训练步骤扎实训练。
语文课须围绕本体性教学内容组织教学吴忠豪
语文课须围绕本体性教学内容组织教学吴忠豪第一篇:语文课须围绕本体性教学内容组织教学吴忠豪语文课须围绕本体性教学内容组织教学上海师范大学吴忠豪编者按:语文课到底要教什么?近年来,关于语文教学内容如何确定的问题,引起了大家的广泛关注。
上海师范大学吴忠豪教授明确提出了,语文课应该“教语文,而不是教课文”的主张,引起了语文界的热烈讨论。
那么,“教语文”又应该教些什么呢?这可能是许多一线教师感到迷惑的地方。
吴忠豪教授在本文中,提出了语文课要区分“本体性教学内容”和“非本体性教学内容”这一命题,并明确主张:“语文课须围绕本体性教学内容组织教学”。
这无疑是对“如何确定语文教学内容”研究的又一次突破和深化。
现代中小学语文课程的基本形态就是教师带着学生一篇一篇讲读课文。
不管是哪一种版本的语文课本,从第一课开始到最后一课,都是由一篇篇课文连缀而成。
语文课的主要活动是阅读课文,严格意义上说就是教师领着学生深入分析理解课文。
我们曾经做过两次语文课教学效率的调查,一次是调查教师教课文后学生对课文理解究竟有多少提高,结果三年级学生提高幅度是10%左右,五年级学生提高幅度仅1.5%。
还有一次是采用“学生自学”和“教师教课文”两种方式教学同一篇课文,测试结果三年级和五年级学生自学效果都略高于教师教学效果。
这两次调查样本不大,但是至少可以说明教师“讲课文”的教学效率非常有限。
为何语文教师认认真真备课,辛辛苦苦讲课,实际教学效果不能令人满意?最近,我对“讲课文”这种常态化的语文教学形态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造成语文教学效率低下的最根本原因是长期来我们将“非本体性”教学内容当作了语文课主要目标进行教学,造成语文课“本体性”和“非本体性”教学内容的错位,异化了语文课程的性质。
一、关于本体性和非本体性教学内容我们都认同,语文课程作为基础教育中的一门核心课程,不仅承担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任务,还承担着思想品德、情感审美和多元文化教育等诸多任务。
语文课堂教学要求
语文课堂教学要求一、教学目标的精准化。
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很多时候教什么,其实比怎么教更重要。
要做到语文教学的精准化,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1、明确语文课程的性质。
特别是要弄清本体性与非本体性教学内容的区别。
语文要倾向于践行语文本体性的教育,如语文知识,语文方法和语文能力的培养,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就属于非本体性教学内容。
2、要树立“意言法”兼得的意识。
所谓“意”就是有关课文内容;所谓“言”,就是文章的语言特点;所谓“法”就是文章的写法方面的特点。
例如关于心理描写,有两种方法。
一种是神态动作暗示法,再一种是心灵独白法。
3、要符合年段特点。
我们的教学目标要符合《语文课程标准》,目标既不能缺位,也不能越位,更不能错位。
比如说,“前后鼻音”这个知识点,其实《课标》要求只是教师知道就可以了,而不必作为重点去讲给学生听。
二、导入课题的简洁化。
导入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在最短的时间内,激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导入的方法有很多,我们可以从文体、从课题、从烘托气氛、从介绍作者、从图画、从猜谜语、直接入题、故事游戏、歌谣、名言、古诗词等导入。
一般情况下“导入语”以不超过三分钟为好;导入的要求:一定要切题,切记不要离题万里!说了半天,时间很长,但是跟课文内容结合不紧密是不可取的。
三、教学环节的清晰化。
关于教学环节,我们的教学模式是“3+x”,我们学校倡导的低年级的教学环节有“导、读、研、写、拓”;高年级的教学环节有“导、检、研、拓”。
新入职的老师可以严格按照这种模式去教学,老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灵活调整。
四、问题设计的价值化。
我们倡导的一直是“一课一个主问题”,就好像我们串糖葫芦一样,有一条主线,有一根竹签,有一条绳子,能够把这一课所有的问题串起来。
这样,便于学生理解,也给听课老师清楚明白的感觉。
同时主张对学生进行“批注式阅读”习惯的培养。
五、教学策略的最优化。
低年级的“识字教学”如何最优呢?最好的办法就是让生字与学生多次见面。
拓展“语用”空间,提升“语用”能力
拓展“语用”空间,提升“语用”能力作者:于者良来源:《新作文·小学作文创新教育》2013年第08期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是语文课程的灵魂和核心任务。
“新课标”的一大突出变化就是对“语言文字运用”的空前重视与强调。
“语言运用”一词在新版《语文课程标准》中出现频率很高,仅“前言”部分出现就达8次之多。
这分明是在传递一个信号:语文教学,是应该回到“语言运用”这一根本上来的时候了。
引领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需要教师在细化《语文课程标准》学段目标与内容的基础上,拓展“语用”空间,提升“语用”能力。
一、教学目标准确定位,直指“语用”切入点教学目标是教学的灵魂,它具有导向功能,是教师设计教学的出发点,它决定着整个教学过程的方向。
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是教学成功的根本保障。
“没有目标的教学是盲目的教学,目标不明确的教学是糊涂的教学,没有重点目标的教学是低效率的教学,目标错误的教学则是害人的教学。
”目标对教学有导向、调节的作用。
因此,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应该建立在《语文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引下,找准切入点,在目标上确定直接指向“语用”。
笔者现就人教版第四册18课《雷雨》一课两次目标设定进行对比——教学目标(一)1.认读本课的生字,会写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感受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不同特点。
3.通过学习课文激发学生留心观察天气的兴趣,写观察日记,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二)1.运用已有经验自主识记4个生字。
2.梳理左右结构字的规律并能自主运用在书写中。
3.随文了解生词意思,感受用词的准确并运用。
4.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练习用“ 越来越”的句式说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变化。
对比同一课教学目标设定的异同,我们不难发现经过二度设计的第二份教学目标是在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颁布后,完全从“语用”的角度去确定教学目标,由“原来的认读本课生字,会写4个生字”到“运用已有经验自主识字、梳理左右结构字的规律并能自主运用”的变化,不再是模糊的说法,而是要求更加明确,方法更加具体;由原来的“有感情朗读、感受不同特点”到“练习用… 越来越‟的句式说出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变化”。
听吴忠豪讲座心得体会
听吴忠豪讲座心得体会吴教授首先分析了当前小学生语文学习的现状,对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吴教授阐明了自己的观点,指出要改变现状必须转变两个观念:一、从“教课文”到“教语文”,二、从“非本体”到“本体”。
听完讲座后我如梦初醒,反思自己在平时的教学中,都是围绕课文制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时间主要用在了理解课文内容和突破文章重难点上,一堂课下来,学生只是加深了对课本内容的解读,对文章情感的理解,却没有在语文学习方法上有所收益,语文能力没有提高。
如吴教授所例举的,同样是教《太阳》一课,大陆的教师在教学中就是带着学生研究太阳的特点,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而一位台湾老师,却在设计上突出引导学生学习说明文的阅读方法和课文的表达方式。
随后吴教授提出了探索语文教学的四条路径:1、从“理解”到“运用”。
2、从“教课文”到“学方法”。
3、从“教过”到“学会”。
4、从“课内阅读”到“课外阅读”。
吴教授认为,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要从课文内容中学习语文的学习方法,从理解语言到运用语言,关注儿童语文发展。
其关键就是在积累的基础上学会运用。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文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和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在教学中,一篇课文只是一个例子,我们要能抓住课文的知识点和切入点,把文本作为载体,来教学生学语文,在课堂中注意引导学生多读、多背、多积累,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表达、交流、沟通。
比如,语文学习应以表达为主,而对于小学生来说,就必须丰富词汇,发展语言,而我们的课文就是学生学习语言的范例,所以要让学生多读书,多积累,使其成为学生自己的语言,同时作为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语境,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词汇进行说话练习,用表达去促进理解。
使学生在认知中运用,在运用中得到迁移。
这次讲座,对于我这个初教者来说,爱益匪浅。
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正如吴教授所言,我们的教师都还在拿着一本课本在教课文,虽然我们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可学生却收效甚微。
交流稿:《关注言语形式 为落实“语用”寻找着力点》
(一)抓生字新词,感悟精当。
爸爸的训斥没有驱散法布尔对昆虫的 迷恋,强烈的兴趣已经种在他的心里。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装满昆虫的口袋》
(二)抓内涵丰富的,品尝韵味。
父亲划着了一根火柴,看了看手表,这时是晚上十点 ,距离开放捕捞鲈鱼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父亲盯着鲈鱼 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孩子,你得把它 放回湖里去。”
“爸爸!为什么?”我急切地问道。 “你还会钓到别的鱼的。”父亲平静地说。 “可是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我大声争辩着,哭 出了声。 我抬头看了一下四周,到处都是静悄悄的,皎洁的月 光下看不见其他人和船的影子。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 了父亲。
——节选北师大版四年上册《钓鱼的启示》
(三)抓相同的,体会异意。
芦花村里的人听到河沿上响了几枪。老人们含着泪, 说:
“雨来是个好孩子!死得可惜!” “有志不在年高。” 芦花村的孩子们,雨来的好朋友铁头和三钻儿几个人 ,听到枪声都呜呜地哭了。
——节选北师大版六年上册《小英雄雨来》第五小节
二、关注表达方式——词语
“理解词句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 的表情达意的作用。”
(六)品味独特文题,领略命题方式。
当代神农氏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关注表达——引向阅读深处
——以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献你一束花》教学为例
一、初读,理清脉络,把握写作顺序。 二、品读,关注言语,体会表达效果。 三、赏读,回归整体,习得表现手法。 四、拓读,捕捉练点,进行写法迁移。
“它的尾巴兜着风,发出一种‘咩咩’的声音——不折不 扣,活像羊羔在森林的上空叫!”
——节选北师大版四年上册《林中乐队》的句子
(四)抓特别含义的,收获新知。
“扫一室”与“扫天下”
吴忠豪教授:语文到底教什么怎么教
吴忠豪教授:语文到底教什么怎么教吴忠豪教授:语文到底教什么怎么教吴忠豪:上海师范大学教授,上海师范大学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中心主任,初等教育系原主任,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库专家,上海师范大学“国培计划”语文骨干教师培训首席专家。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主任,上海市二期课改小学语文教材(实验本)主编。
中央电视台教育频道《小学语文教学研究》课程主讲教师,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中小学学科教学关键问题实践研究》项目语文学科指导专家。
语文到底教什么怎么教现代中小学语文课程的基本教学形态就是教师带着学生一篇一篇讲读课文。
语文课的主要活动是阅读课文,严格意义上说是听教师分析讲读课文。
然而,讲读课文效率不高,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批评指责,因此我们一直在研究如何提高讲读课文的有效性。
其实发达国家母语课程并不采用“讲读课文”的方式,许多国家的母语课程是以学语言为主。
比如美国和法国等国家母语课程的主体是英语课、法语课,主要是学习语言知识的运用以及训练表达能力。
当然,他们也开设阅读课、文学课,但是阅读课也不是讲课文,而是让学生自己阅读。
据了解,美国、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的阅读课就是让学生到阅览室里读书。
日本国语教材每学期只有3~4篇课文,国语课60%以上时间用于听说、写作和语言知识学习。
观照发达国家的语文课程,我们发现“讲读课文”其实不是语文教育唯一的形态,更不是最佳形态。
因此,我国的语文教学改革应该跳出讲读课文的思维定式,按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语文的规律,探索中小学语文教学有效的途径和方法,从根本上改变我国语文教学长期存在的“高投入、低产出”的被动局面。
语文课应该用课文学语文现在,语文课程的一大问题是混淆了“课文内容”和“教学内容”两个不同的概念。
什么是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就是为达到课程目标而选择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价值观等要素。
语文教材中一篇篇课文给出的是“课文内容”,然而它们只是学习语文的例子。
从“理解文本思想内容”向“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转变
从“理解文本思想内容”向“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转变作者:杨秀珠来源:《课程教育研究·上》2016年第11期【摘要】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教师过于关注文本思想内容的理解,忽视了语言文字的运用,异化了课程性质,造成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低下。
要改变这一现状,教师须从语文本体教学内容出发,设计教学流程,突出语言文字运用这一核心目标。
【关键词】弱化理解突出语用改变策略【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1-0077-01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主阵地。
提起语文课,人们最先想到的就是阅读课,因为在整个语文教学中阅读课所占课时比重最大,教师投入精力最多,但是收效甚微。
有关语文学科专家曾经做过两次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调查,一次是调查教师教课文后学生对课文理解究竟有多少提高,结果三年级学生提高幅度是10%,五年级学生提高幅度仅1.5%。
还有一次是采用“学生自学”和“教师教课文”两种教学方式学同一篇课文,测试结果,三年级和五年级学生自学效果都略高于教师教学效果。
从专家的两次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的教学效率是低下的。
为何语文教师认认真真备课,辛辛苦苦讲课,实际教学效果却不能令人满意呢?根本原因在于我们老师把阅读教学的核心目标定位在理解文本思想内容上,把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放到语文教学的突出位子上,课堂教学的流程更是为理解文本思想内容服务。
如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时,教师将教学的核心目标定为“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这对父与子的了不起”。
教学的基本流程:用文中的语句评价这对父与子;接着让学生在文中勾画出能体现父子了不起的相关词句,并写下自己的感受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全班交流体会,感受父与子的了不起。
整个教学环节教师围绕着体会父与子的了不起组织教学流程的。
曲径通幽话“语用”
曲径通幽话“语用”——我与语文教学从教二十年,经历了三次语文教材的改革,接手了8拨学生,我无法给阳光雨露的语文课堂一个准确的定义,在这里带上全员研教中收获的点滴,和大家分享。
一、聚焦目标——紧扣“语用”价值2011年版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语用”是语文的特性。
“语文课应该教语文,而不是教课文”,“语文课须围绕本体性教学内容组织教学。
”因此,在解读教材时,教师要紧扣“语言学习、实践、运用”这一语用价值逐步推进,注重学生学习和探究的过程,注重方法的习得和迁移运用。
细细分析,调整后的教学目标更集中指向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能力;指向于学习过程中运用“批注感悟”、“品味写法”的阅读方法;指向于“读写迁移”的言语实践。
叶圣陶先生说过,“文章就是例子。
”“语用”只有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才能促进文本言语的“增值”,才能促进学生言语能力的提升。
老师在教学时就要梳理出文本的语言特色,如精巧的句式、典型的段式、重要的谋篇布局、特别的叙述描写等,这就是学生语言学习的重点,语言的训练点,语言能力的增值点。
二、优化设计——体现“语用”层次阅读是吸收,从外到内,写作是表达,从内到外。
学生在读中积累,厚积薄发,说起话来就会脱口而出,妙语连珠;作起文来,就会文思泉涌,妙笔生花;在生活中,也能发现情趣,妙趣横生。
关键在于教师能优化设计,让学生“自求得之”。
1、化零为整。
根据文本特点和学生实际,从阅读技能的训练到语言的欣赏积累再到表达方式的迁移。
2、循序渐进。
语用有坡度,让学生拾级而上,体现阅读感悟和言语习得过程的层次性。
3、强化运用。
语用训练不仅仅停留在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体会上,更要发挥言语实践、语言运用的功能。
策略一:理解与活用的结合人教版语文教材从四年级开始,每组课文都有“词语盘点”,有些词语组合在一起很可能就是一篇课文的浓缩。
简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的组织与呈现方式
简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的组织与呈现方式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的组织与呈现方式
一、课程内容的组织
1、以学习者的需要为目标,组织教学内容。
语文课程要紧跟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学生为主,以语言为中心,以文学为根源,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使学习者全面掌握基本知识,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掌握语言表达能力。
2、以开发素质为基本目的,实现语言学习的目的。
语文课程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分析、思考、表达,掌握语言文化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开发学生的智力和创造力。
3、以规范化教学为根据,做好语文教学细节。
要严格执行义务教育教学大纲,提高教与学的效率;要做好教学细节,保证每一堂课都有质量和深度;要注重教学方法,搭建丰富多彩的互动式语文教学环境。
二、课程内容的呈现方式
1、以面授的方式布置课程。
通过课堂讲授的形式,掌握语言基本知识,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以及形成良好的思想态度。
2、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方式。
以多媒体课件的形式,进行实时知识的输入,把死板的语文课程融入生动的形象,从而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3、注重实践活动。
在讲授的基础上,多安排实践活动,通过口语表达、小组讨论、写作练习、文艺表演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
字,熟练掌握语言。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水平,以及使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水平.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造就现代化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实行系统的改革.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改得失,借鉴各国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合的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一,课程性质与地位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局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一)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准确地理解和使用祖国语言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合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水平,阅读水平,写作水平,口语交际水平.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升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动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二)准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所以,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水平,而培养这种水平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使用语文的规律.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水平.(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升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使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使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升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水平.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尽可能够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持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理应密切注重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言语课程的变革和发展.三,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1.课程目标九年一贯整体设计.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按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这四个学段,分别提出"阶段目标",表达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2.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水平,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升.各个年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3.阶段目标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小学1~2年级为"写话",3~6年级为"习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要求.课程标准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增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动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水平的整体推动和协调发展.4.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局部,对教材编写,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学,评价等,提出了实施的原则,方法和策略,也为具体实施留有创造的空间.课程目标一,总目标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准确的价值观,提升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2.理解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3.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4.在发展语言水平的同时,发展思维水平,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5.能主动实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使用语文.6.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理解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准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7.具有独立阅读的水平,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使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8.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使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9.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水平,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实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10.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水平.二,阶段目标第一学段(1~2年级)(一)识字与写字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2.理解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4.养成准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5.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准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理解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6.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能用音序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学习独立识字.(二)阅读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2.学习用普通话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4.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5.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6.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7.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8.理解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9.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很多于5万字.10.喜爱图书,保护图书.(三)写话1.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像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理解和感想.2.在写话中乐于使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3.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四)口语交际1.学讲普通话,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2.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3.听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精彩情节.4.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5.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6.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的意见.(五)综合性学习1.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结合课外阅读,共同讨论.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3.热心参加校园,社区活动.结合活动,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想法.第二学段(3~4年级)(一)识字与写字1.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2.累计理解常用汉字2500个,其中2000个左右会写.3.会使用字典,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水平.4.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二)阅读1.用普通话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5.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6.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7.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8.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9.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10.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很多于40万字.(三)习作1.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2.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3.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4.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实行书面交际.5.尝试在习作中使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6.根据表达的需要,使用冒号,引号.7.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8.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四)口语交际1.能用普通话与人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领会要点,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对方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2.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3.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4.能具体主动地讲述故事,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五)综合性学习1.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共同讨论.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3.能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4.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中,尝试使用语文知识和水平解决简单问题.第三学段(5~6年级)(一)识字与写字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水平.累计理解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2.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3.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美感.(二)阅读1.能用普通话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很多于300字.3.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4.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相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5.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6.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7.阅读叙事性作品,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绘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绘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8.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9.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10.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11.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实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很多于100万字.(三)习作1.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2.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3.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4.学写读书笔记和常见应用文.5.能根据表达需要,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6.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准确,书写规范,整洁.7.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40分钟能完成很多于400字的习作.(四)口语实际1.与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对方.2.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3.听他人说话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并能简要转述.4.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5.能根据交流的对象和场合,稍作准备,做简单的发言.6.在交际中注意语言美,抵制不文明的语言.(五)综合性学习1.为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2.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对所策划的主题实行讨论和分析,学写活动计划和活动总结.3.对自己身边的,大家共同注重的问题,或电视,电影中的故事和形象,组织讨论,专题演讲,学习辨别是非善恶.4.初步理解查找资料,使用资料的基本方法.第四学段(7~9年级)(一)识字与写字1.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方法.累计理解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2.在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基础上,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升书写的速度.3.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二)阅读1.能用普通话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2.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很多于500字.3.能较熟练地使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扩展自己的视野.4.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5.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使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6.在阅读中理解表达,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7.能够区分写实作品和虚构作品,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8.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9.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表达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10.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11.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使用中,提升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12.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13.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用来协助理解语言上的难点;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14.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15.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阅读总量很多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三)写作1.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2.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3.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4.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使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5.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日常应用文.6.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实行缩写;能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和自己的合理想象,实行扩写,续写;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实行改写.7.有独立完成写作的意识,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8.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9.能准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10.作文每学年一般很多于140万字,其他练笔很多于1万字.45分钟能完成很多于500字的习作.(四)口语交际1.能注意对象和场合,学习文明得体地实行交流.2.耐心专注地倾听,能根据对方的话语,表情,手势等,理解对方的说话观点和意图.3.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清楚,连接,不偏离话题.4.注意表情和语气,使说话有感染力和说服力.5.在交流过程中,能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表达内容和方式,持续提升应对水平.6.讲述见闻,内容具体,语言生动.复述转述,完整准确,突出要点.7.能就适当的话题作即席讲话和有准备的主题演讲,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说服力.8.课堂内外讨论问题,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条理,有根据.能听出讨论的焦点,并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五)综合性学习1.能自主组织文学活动,在办刊,演出,讨论等活动过程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2.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共同讨论,选出研究主题,制定简单的研究计划,从报刊,书籍或其他媒体中获取相关资料,讨论分析问题,独立或合作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3.关心学校,本地区和国内外大事,就共同注重的热点问题,搜集资料,调查访问,相互讨论,能用文字,图表,图画,照片等展示学习成果.4.掌握查找资料,引用资料的基本方法,分清原始资料与间接资料的主要差别;学会注明所援引资料的出处.实施建议一,教材编写建议1.教材编写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2.教材应表达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注重人类,注重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有助于学生树立准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3.教材要注重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感情.4.教材应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像世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5.教材选文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难易适度,适合学生学习.6.教材应注意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语文知识,课文注释和练习等应少而精,具有启发性,有利子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学习.7.教材内容的安排,应避免繁琐化,简化头绪,突出重点,增强整合,注重情感态度,知识水平之间的联系,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升.8.教材的体例和表现方式应避免模式化,鼓励灵活多样,注意为学生设计体验性活动和研究性专题,重视使用现代信息技术.9.教材要有开放性和弹性.在合理安排基本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有开发,选择的空间,也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1.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和地方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能够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2.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3.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努力为语文教学配置相对应的设备;还理应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与社区建立稳定的联系,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展开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4.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展开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升学生的语文水平.三,教学建议(一)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实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应转变观点,更新知识,持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使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二)在教学中努力表达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水平,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 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展开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三)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准确导向.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准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四)准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水平的关系.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使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动学生持续发展.(五)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规律,选择教学策略.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水平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适宜的教学策略,促动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升.1.关于识字与写字与汉语拼音.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识字与写字的要求应有所不同,1~2年级要多认少写.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使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
语文课需围绕本体性教学内容组织教学
浅谈“语文课需围绕本体性教学内容组织教学”的实践策略“语文课需围绕本体性教学内容组织教学”的思想是在当前语文课程核心功能失当,语文教学效率低下,语文教师无所适从的情形下,由上海师范大学吴忠豪教授提出的教学理论指向,意在恢复语文课程熟练“运用”口头与书面语言的核心功能,倾向于表达能力培养,坚持从言语教育的立场出发开展语文教学。
语文知识、语文方法、语文技能是语文教学的本体内容,引导学生将本体性教学内容从认知、实践到迁移、运用,最终实现语文素养的提升,才是理想的语文课程。
尽管当下语文教师相对认同语文课应该是“用课文来教语文”,但是不可否认,“教课文”仍然是当下语文课堂中的一种常态。
当下的语文教学很突出的一个问题是混淆了“课程内容”和“教材内容”这两个不同的概念。
什么是“课程内容”?课程内容就是为达到课程目标而选择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价值观等要素。
而“教材内容”就是指传递课程内容的凭借。
简单地说,课程内容是指“教什么”,教材内容是指“用什么来教”。
由于语文课本提供的只是教材内容,当前现行教材多以“阅读为中心”编写教材,以单元主题文化组元,以文本内容与人文教育为指向。
每篇课文之间人文内涵相对统一,那些学生学习语文必须掌握的并将终身受用的本体性学习内容不清晰。
因此,语文课堂上教师总是习惯将人文教化功能作为终极教学目标,将课堂教学中大量的时间花费在文本内容的梳理和思想情感的感悟方面,而对于语文知识、方法和技能则训练思路不清,至于一篇课文“教什么”,也就是课程内容,完全凭教师的个人经验和认识去选择,去琢磨,这样就不可避免地造成语文课程内容的随意、零散、无序和经验化。
这显然不利于学生母语学习和语言交际能力的提高,而且客观上也造成语言学习任务的旁落。
如何落实语文本体性教学,笔者有如下探索:一、构建单元语言训练体系很多教师难以区分“教材内容”和“课程内容”,甚至误将教材内容的理解与作者情感的领悟当成语文课程的主要目标,以至于语文教学篇篇课文互无关联,从第一课开始到最后一课,都是由一篇篇课文连缀而成。
语文学科的性质和语文教学的本体与主体
语文学科的性质和语文教学的本体与主体一、语文学科的性质语文学科素质教育,首先要摘清楚语文是什么?口头为浯,书面为文,语文即是浯言的两种表现形式的统称。
语言是什么?马克思、思格斯说“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其意义有二:①派生出语言的两方面功能:社会交际的工具、人类思维的工具,“语文工具说”根源于此;②语言是语言形式和语言内容对立统一体,语文学科的科学性与人文性根源于此。
用素质教育观审视以语言运用为基本内容的语文教育学科,其学科性质,全方位的科学表述是:“语文教育学科的根本性质是工具性,同时具有语文形式的知识属性和浯文内容的人文属性。
”其意义有三:第一,这是建立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科学判断基础上的、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第二,符合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具有实践的指导性;第三,回答了半个多世纪以来浯文学科性质的论争,完成了人文性与科学性在哲学层面上的统一,形成科学的理论体系。
有关语文学科性质的其他指称,诸如文学性、综合性、审美性、心声性、思想性、实践性等等,都只反映其部分,不能深刻揭示其本质,“语文学科的根本性质是工具性”,这是因为“语文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
语文学科是学习其他各门学科的基础”。
语文学科同时具有“语文形式的知识属性和语文内容的人文属性”,所以“语文学科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具有重要意义”。
教学大纲所规定的语文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所体现的语文学科索质教育的内涵和外延,都与语文学科性质观息息相关,语文学科性质观是构建语文学科素质教育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语文学科素质教育,必须正确理解和把握语文学科质观。
二、语文教学的本体浯文学科素质教育“教”什么?教浯文。
面对“思想的直接现实”的语言,“学习、理解和掌握、运用语言表情达意”是语文教学的本体。
这就为语文教学的对象做了科学的界定,使语文学科和语言学、用语言表现的各种内容的其他学科严格区别开来,给语文学科以独立的地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课须围绕本体性教学内容组织教学语文课到底要教什么?近年来,关于语文教学内容如何确定的问题,引起了大家的广泛关注。
上海师范大学吴忠豪教授明确提出了,语文课应该“教语文,而不是教课文”的主张,引起了语文界的热烈讨论。
那么,“教语文”又应该教些什么呢?这可能是许多一线教师感到迷惑的地方。
吴忠豪教授在本文中,提出了语文课要区分“本体性教学内容”和“非本体性教学内容”这一命题,并明确主张:“语文课须围绕本体性教学内容组织教学”。
这无疑是对“如何确定语文教学内容”研究的又一次突破和深化。
你是否赞同昊教授的这一主张?哪些是语文课的“本体性教学内容”?哪些是语文课的“非本体性教学内容”?教学中应该如何处理?我们希望围绕这一话题,能展开一次讨论。
当前中小学语文课程的基本形态就是教师带着学生一篇一篇讲读课文。
不管是哪一种版本的语文课本,从第一课开始到最后一课,都是由一篇篇课文连缀而成。
语文课的主要活动是阅读课文,严格意义上说就是教师领着学生深入分析理解课文。
我们曾经做过两次语文课教学效率的调查,一次是调查教师教课文后学生对课文理解究竟有多少提高,结果三年级学生提高幅度是10%左右,五年级学生提高幅度仅1.5%。
还有一次是采用“学生自学”和“教师教课文”两种方式教学同一篇课文,测试结果三年级和五年级学生自学效果都略高于教师教学效果。
这两次调查样本不大,但是至少可以说明教师“讲课文”的教学效率非常有限。
为何语文教师认认真真备课,辛辛苦苦讲课,实际教学效果不能令人满意?最近,我对“讲课文”这种常态化的语文教学形态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造成语文教学效率低下的最根本原因是长期来我们将“非本体性”教学内容当作了语文课主要目标进行教学,造成语文课“本体性”和“非本体性”教学内容的错位,异化了语文课程的性质。
一、关于本体性和非本体性教学内容我们都认同,语文课程作为基础教育中的一门核心课程,不仅承担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任务,还承担着思想品德、情感审美和多元文化教育等诸多任务。
按照《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功能的阐述,我们可以把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大致划分成两个大类:一类是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一类是非本体性教学内容。
从哲学层面看,所谓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就是反映这门学科本质特征的、区别于其他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语文知识、语文策略(方法)和语文技能。
这类教学内容是语文课程必须承担的本职任务,反映出语文课程区别于其他课程的本质特性。
完成这些教学内容,就能为学生学习各门课程奠定扎实的基础,也能为学生人文素养的全面提升奠定基础。
所谓非本体性教学内容包括情感、态度、审美、价值观教育、多元文化的学习、思维能力包括创新精神的培养等,这类教学内容并不是语文课程一科独担的,而是基础教育各门课程共同承担,并且学校、家庭、社会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所能发挥的作用远远超过了语文这门课程。
语文作为一门以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能力为主要目标的综合性实践课程,理所当然地应该以语文知识、方法和语文技能,即本体性教学内容为目标展开教学,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非本体教学内容应该是渗透在语文知识、方法和技能的学习过程之中的。
下面我们通过于永正老师上的《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这个课例来认识语文课如何正确处理本体性和非本体性教学内容的关系。
于老师上课的是上海某小学五年级一个班级的学生。
班主任提醒于老师这篇课文是沪教版二年级的一篇课文,太浅了,没什么可教的。
于老师笑着回应说:“你以为我是教课文?”这堂课于老师是这样教的:首先教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生以前学过,所以朗读正确、流利了,但没有感情。
于老师让学生听老师朗读。
于老师读得声情并茂,学生不由自主鼓起掌来。
于老师问大家为什么鼓掌?学生说,于老师读得很投入,于老师读得太有感情了,于老师的感情和课文中的人物思想感情完全融为一体。
“是呀,这就叫‘感情朗读’。
”接下来于老师让同学模仿着再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这一次朗读孩子们都非常认真,使劲地想把感情读出来。
读完后再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感情朗读。
第一节课就是让学生学习感情朗读。
第二节课于老师和学生一起讨论这篇课文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动,把这些语段画出来,然后在旁边学写批注,告诉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要写下自己的体会,这是好的阅读习惯。
学生写完以后,先让左右同桌交流,然后进行全班评点,最后于老师又出示了自己的评点,让学生体会好的评点应该是什么样的。
接下来,于老师让学生根据这篇课文内容,以“儿子”的身份给父亲(高尔基)写一封信,每一个学生经历了一次动笔写的练习。
这堂课教学内容清清楚楚,就是学习感情朗读,学写批注,根据课文内容写一封信,整堂课就是围绕这三个目标开展教学,这些都是“本体性教学内容”;而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对高尔基父子之间的亲情和“‘给’永远比‘拿’愉快”这一哲理的体会,也就是“非本体内容”教学,则是渗透在朗读、批注、写信这些本体性教学内容的过程之中的。
可惜的是,一直以来像于老师那样围绕本体性教学内容开展教学的语文教师凤毛麟角,大多数教师的语文课都是以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为主要目标,并且围绕课文思想内容理解来组织教学的。
我们来看一个课例。
下面是一位教师设计的《将相和》一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教学过程:教学目标:1.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领悟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2.感受蔺相如在渑池会中的智勇双全,在面对廉颇挑衅时的宽阔胸襟;感受廉颇知错就改的勇气。
3.体会廉颇和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爱国之心。
教学重点:感受蔺相如在渑池会中的智勇双全,感受廉颇知错就改的勇气。
教学过程:一、解课题,引出人物;二、抓不和,寻找原因;三、看相如,智勇双全;四、学廉颇,深明大义;五、寻联系,评价人物;六、抓提升,课后延伸。
很明显,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是感受蔺相如的智勇双全和廉颇知错就改的勇气,这些都是非本体教学内容;整堂课的教学设计就是围绕着人物的思想品质的理解即“非本体内容”展开教学过程的。
可以肯定,这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想方设法地插入朗读、词语教学、人物描写方法等各种“本体性教学内容”,但这些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实际上沦为一种点缀,一种无足轻重的添加,这堂课教学哪些语文知识、方法或技能,必须服从非本体内容教学的需要。
可以肯定,学生学完这篇课文留下的痕迹就是知道了完璧归赵、负荆请罪的故事,当然也认识了廉颇智勇双全、蔺相如深明大义以及知错就改等优良品质。
但是学会了哪些语文知识、方法,或在语文技能方面究竟有哪些提高,不仅学生不明白,教师也说不出个所以然。
令人担忧的是,目前这种本体和非本体教学内容颠倒或错位的语文课已经成为一种常态。
教学一篇课文,如果教师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分析不到位,往往会引来批评或指责,而教师在本体性教学内容方面究竟教了什么,学生会了什么,学生在语文知识、方法或技能方面究竟有何长进,反而变得无关紧要。
为何很多教师上的语文课会缺少“语文味”,为何不少语文课会上成思想品德课、自然常识课、历史课或地理课,究其原因,盖出于此。
二、语文课须明确本体性教学内容当下语文课如何提高教学效率,最根本的措施就是教师要深刻认识语文课程中本体性教学内容与非本体性教学内容的区别,并且根据每篇课文的特点明确本体性教学内容,然后围绕本体性教学内容的落实来组织语文课教学。
语文教师虽然面对的是一篇篇课文,但必须清醒地认识语文课不应该是“教课文”,而应该是引导学生“用课文来学语文”。
首先要依据课文合理确定本体性教学内容。
教学一篇课文,除了必须落实的生字、新词教学和课文朗读这些基本要求之外,其他在语文知识、方法和语文技能方面还应该教什么,教师必须有明确的选择。
如果一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理解太阳有什么特点”,或者是“认识地球是我们的家园,我们要爱护地球”,那么可以肯定这堂课是将非本体教学内容作为主要目标,其教学效率必定会受到影响。
我曾经和国培班学员一起打磨《鱼游到了纸上》教学设计,学员开始确定的教学目标是“通过人物外貌、动作、神态描写体悟人物的思想品质”,目标指向理解人物的思想品质,这是非本体性教学内容;后来通过研讨,将教学目标改为“抓住人物的外貌、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目标指向认识课文是怎样表达人物品质的,这才是本体性教学内容。
可见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首先需要检验一下,所设计的目标是否是瞄准本体性教学内容,只有将本体性教学内容作为主要目标,才有可能把这堂课真正上成语文课。
一篇课文可以选择的本体性教学内容很多,一些“基础性”教学内容每篇课文都需要落实,比如课文中的生字、新词以及课文朗读等等,无论低年级还是中高年级,务必将这些基础性教学内容的落实放在首要位置,作为一堂课教学的“保底工程”。
,中高年级课文教学除了落实这些基础性教学内容,还需要新授一些其他的语文知识和阅读写作方法,进行必要的语文技能练习,我们将这些新授内容称为“发展性”教学内容。
现在语文课上教师想教的发展性教学内容往往太多、太散,许多教师在解读文本时发现的有价值的东西都不肯舍弃,什么都想教,结果每个知识点教学都是蜻蜓点水,什么都没有教会。
语文课不应该追求“教过”,而是应该追求“教会”。
其实小学生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都是有限的,教学一篇课文除去必须落实的基础性教学内容之外,所剩时间不会太多,因此“发展性”教学内容必须集中,明确。
教师必须学会舍弃,明白“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的道理。
三、依据认知规律设计教学流程现在语文课采用的教学流程大多是“初读课文—分段讲读——总结提升”,这样的教学流程有利于课文思想内容理解,瞄准的是非本体教学内容,这样设计教学流程,本体性教学内容教学往往是零打碎敲的,教师教过了,学生也可能是理解了,但往往没有学会。
其实无论是语文知识教学还是语文方法教学,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都应该按照“认识——实践——总结”的流程设计。
比如于永正老师教学《月光曲》这篇课文,第一课时主要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读懂读熟课文,结合课文朗读教学生字词语,第二课时教学“事物和联想”,这是本体性教学内容。
于老师是这样设计教学流程的:一、认识“事物和联想”1.读第9自然段,分辨哪些写事物,哪些是联想。
2.去掉了这些联想的句子,那这段文字有什么变化。
(失去99%的美)3.小结:读文章时分辨事物和联想的作用。
二、拓展延伸,实践操练读短文,画出联想的句子,再想一想,如果去掉了这些句子会怎么样?加上去有什么好处?三、拓展延伸,迁移写作1.修改短文《荷花》。
2.修改后交流。
首先认识什么是事物描写,什么是作者的联想,这时学生学到的仅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一种陈述性知识;接下来让学生认识联想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通过比较和小结,让学生明白读文章时要分辨事物和联想的作用,这样学生学到的是一种阅读的方法,一种程序性知识;然后还需要通过实践,在新的语境中去运用,这样学生才有可能真正理解并掌握这种阅读方法;最后再引导学生去修改一篇习作,让学生认识联想在写作中的作用,通过运用将事物和联想迁移为一种写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