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教育厅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

合集下载

浙江省教育厅关于积极推进初中基础性课程分层走班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试行)

浙江省教育厅关于积极推进初中基础性课程分层走班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试行)

浙江省教育厅关于积极推进初中基础性课程分层走班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试行)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浙江省教育厅•【公布日期】2017.08.21•【字号】浙教基〔2017〕84号•【施行日期】2017.08.2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教育正文浙江省教育厅关于积极推进初中基础性课程分层走班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试行)浙教基〔2017〕84号各市、县(市、区)教育局:为贯彻落实《浙江省教育厅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浙教基〔2015〕36号)精神,现就推进初中基础性课程分层走班教学改革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落实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针对初中学习中部分学科分化相对严重的现象,因材施教,探索由学生自主选择的分层走班教学,尊重学情差异、体现学科本质、转变学教方式,为每位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减轻学生过重学业负担。

二、基本原则坚持以生为本。

一切从学生发展出发,尊重差异,尊重学生意愿,让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

落实因材施教。

为不同学习基础与潜能的学生,提供适切的学习资源与有针对性的教学指导,增加学生选择学习的机会,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

创新教学管理。

探索行政班与教学班并行的教学管理模式,在师资与资源配置上适当向学习能力相对薄弱的学生倾斜。

促进自主发展。

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正确定位,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唤醒学生自主发展的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与自主管理的习惯,提高学习自信心。

三、实施要点(一)根据校情自主确定分层教学学科与起始年级。

1.初中基础性课程分层走班教学改革目前主要在数学、英语、科学三科中选择进行。

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自主决定分层走班教学的学科,并根据学科特点与学习分化情况确定分层的起始年级。

2.基础性课程分层走班教学应以进度相同的难度分层为主。

九年级开始可探索内容分层的拓展性课程。

(二)科学进行学生分层与动态调整,合理安排分层教学的任课教师。

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深化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

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深化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

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深化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公布日期】2015.09.15•【字号】浙教办基〔2015〕81号•【施行日期】2015.09.1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教育其他规定正文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深化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浙教办基〔2015〕81号各市、县(市、区)教育局:为贯彻落实《浙江省教育厅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浙教基〔2015〕36号)精神,现就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改革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在全面总结和推广我省科学课程建设的成功经验基础上,完善科学课程结构,丰富科学课程内容,深化科学课程教学和评价改革,统筹实施义务教育科学课程,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改革目标1.坚持合科教学。

继续坚持以合科的方式实施科学课程,同时允许学校分科开发开设拓展性课程作为补充。

2.加强实验实践。

坚持实验科学的本质,扩大开展科学实践活动,增加学生动手实验的机会,提高学生观察、实验能力,培养学生的设计实验能力和创新意识。

3.重视学段衔接。

明确各学段的教育功能和课程目标要求,加强小学、初中、高中课程衔接。

4.深化评价改革。

探索过程性评价、表现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形成评价主体多元、评价内容全面、评价方式多样的与科学课程相配套的评价体系。

三、主要内容(一)规范实施基础性课程。

1.明确学段目标。

小学科学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鼓励学生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初中科学课程要继续重视实验探究,重点学习科学思想与方法,同时关注与高中物理、化学、生物、地理、技术等课程的衔接。

2.合理安排课时。

小学科学基础性课程在3–6年级开设,合计350课时,周课时数可安排2–3课时;初中科学基础性课程三年合计480课时,周课时数可安排4–5课时。

在不增加课时总量的前提下,学校可以灵活安排学年、学期和周课时数。

低年级无纸化考试总结与反思

低年级无纸化考试总结与反思

低年级无纸化考试总结与反思《浙江省教育厅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提出,要深化我省义务教育学校的评价改革,倡导一、二年级期末考试和考查推广非纸笔测试形式。

从国家教育部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都对教育评价做出了新的指示,特别是浙江省,正在积极引导低段的“非纸笔”测试。

但是许多学校并未真正弄清评价的含义,还未领悟“非纸笔”测试的真正目的,因此,现实中就出现了许多“形改而神不改”的评价改革。

一、“非纸笔”测试在现实中的异化自2015年起,省内许多学校开始尝试低段的“非纸笔测试”。

但是在热热闹闹,轰轰烈烈的考试改革的背后,我们却发现了与“评价改革”相背离的东西。

1. 只追求形式,不关注内容在许多学校,到目前为止,还是有很多老师和家长不清楚“非纸笔”测试的真正意图。

有认为“非纸笔”测试是一种作秀,更多人则认为“非纸笔”测试,仅仅是为了落实“减负”。

在这样的理解下,“非纸笔”测试的内容不再有人关注。

搞个游园现场,把简单的口算测试,做成大卡片,贴在地面上,就是“跳石过河”;把拼音过关题,做成一张张小书签,学生抽到一张,拼出词语,就又过了一关。

这样的“非纸笔”测试情景比比皆是。

热热闹闹中,忙坏了老师,忙坏了志愿者家长,但是“评价”的效度和信度大大降低。

2. 只注重活动,不关注结果评价,一直以来都是对教育教学工作的检验。

在测评中,教师可以分析测评结果,去发现自己教学中欠缺的地方;而家长和孩子也可以根据评价结果找到自己的薄弱点,从而“补短”。

但是现在很多游园式的“非纸笔”测试,大家关注的往往是活动过程,而忽略内容,“测试”结果,更是没人统计。

3. 只检测知识,不关注素养因为未能正确理解“非纸笔”测评的用意,因此,大多数学校测评的关注点仍是普通的学科知识点。

而那些指向学生情感与态度,文明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测评项目并未出现在测评中。

二、“非纸笔”测试的校本化推进及思考笔者所在的学校,也与省内许多学校一样,从2015年起开始尝试“非纸笔”测试。

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改进与加强中小学作业管理的指导意见

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改进与加强中小学作业管理的指导意见

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改进与加强中小学作业管理的指导意见【法规类别】义务与基础教育【发文字号】浙教办基[2015]114号【发布部门】浙江省教育厅【发布日期】2015.12.31【实施日期】2015.12.31【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改进与加强中小学作业管理的指导意见(浙教办基〔2015〕114号)各市、县(市、区)教育局:为全面落实《浙江省教育厅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浙教基〔2015〕36号)精神,现就改进与加强义务教育阶段作业管理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准确把握作业的性质和功能,探索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有机结合,提高教师设计作业和运用作业改进教学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二、基本原则主体性原则。

学生是完成作业的主体,教师是设计和评价作业的主要责任人。

教师要研究作业设计和布置的科学性,提高运用作业改进教学、促进学生学习的能力。

科学性原则。

作业的设计与评价要基于课程标准、关注核心素养、体现课程性质。

要建立尊重学生认知规律、循序渐进、能力立意的作业评价体系。

多样性原则。

克服单一纸笔作业的局限性,关注多维学习目标,研究作业的多样化,推广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实践性作业和过程性作业。

发展性原则。

作业评价要淡化横向比较,发挥作业的教学诊断和改进功能。

教师既要关注作业的结果,更要关注作业过程与作业习惯,发挥作业的多方面教育效益。

三、主要内容(一)加强作业的布置与管理。

作业是教师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承载学习内容、体现学习方式、实施过程性评价的载体。

要从学习活动整体考虑,系统。

教师专业考试(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文件)部分

教师专业考试(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文件)部分

《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练习题》练习一、填空题。

1.《浙江省教育厅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的指导思想是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面向全体学生,改革育人模式,推进因材施教,保护和培养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发和培育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潜能和特长),让每一位学生(愉快学习)、(幸福成长)。

2. 《浙江省教育厅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的总体目标是在体现义务教育(基础性)、(全面性)和(公平性)的基础上,强化(选择性)教育思想,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加强课程建设,创新教学方法,改进教育评价,积极推进(差异化)、(个性化)教育,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3. 义务教育课程分为(基础性)课程和(拓展性)课程。

4.拓展性课程可分为(知识拓展)、(体艺特长)、(实践活动)等三类。

5.各地和学校要按规定开齐开好基础性课程,确保每一位学生具备适应社会必需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

6. 强化德育课程,应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法治教育,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行和学习、生活习惯。

7.德育目标应渗透于各门学科教学,实现(全科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

8. 改革教学组织方式,应广泛推进小班化教育,多形式实施协同教学、个别化教学,在初中阶段组织探索由学生自主选择的(分层走班)教学。

9. (2016)学年,总结课改先进经验,完善各项制度,在全省中小学全面推进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

10.加强阅览室、实验室、专用教室、活动场地的建设和管理,加快(“书香校园”)、(“数字校园”)、(“美丽校园”)建设,为有效实施各类课程、促进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提供有力的条件保障。

11.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有(完善课程体系)、(加强课程建设)、(改进课程实施)、(变革教学方法)、(深化评价改革)。

浙江省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

浙江省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

多元化评价
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包括书面考试、实践评价、自我评价等,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综合素质。
差异性评价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差异化的评价标准和方法,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特点。
03
记录评价结果
将综合素质评价结果记录在学生的成长档案中,作为学生升学和发展的重要参考依据。
01
制定评价标准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03
CHAPTER
教学方式与方法改革
鼓励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如项目式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等,以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
多元化教学方式
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个性化教学,为学生提供定制化的学习体验。
个性化教学
加强跨学科教学,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跨学科教学
根据国家课程标准和地方教育部门的要求,制定具体的综合素质评价标准,明确评价内容和要求。
02
开展评价活动
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综合素质评价活动,如社会实践、志愿服务、艺术比赛等,以全面了解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将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和家长,针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给予具体的指导和建议。
反馈与指导
过程性评价
采用综合性评价方式,包括考试、作业、课堂表现等多方面因素,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综合性评价
关注学生的发展潜力,注重评价的激励作用,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明确努力方向。
发展性评价
04
CHAPTER
学生评价与综合素质评价
过程性评价
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进步,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调动社会力量参与
与高校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共同开展课程研发、教师培训等活动,提高改革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浙江省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

浙江省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

浙江省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一、背景与目的为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深化义务教育改革,提高学生素质,浙江省决定制定本指导意见,以引领全省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

二、总体要求1.坚持以人为本,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坚持立德树人,注重学生的品德和道德素养的培养;3.坚持因材施教,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环境和发展空间;4.坚持素质教育导向,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5.坚持科学研究支撑,不断推进课程改革的深化。

三、教学模式改革1.推进学科融合,打破学科界限,提升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2.引入实践性教学,注重实际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3.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科技创新能力;4.倡导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5.引导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四、课程内容优化1.优化语文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2.优化数学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3.优化英语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和跨文化交流能力;4.优化科学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能力;5.优化体育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团队合作能力;6.优化美育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五、教师队伍建设1.提高教师待遇,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2.加强教师培训,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3.加强教研合作,促进教师间的交流和共同成长;4.支持教师创新,鼓励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研究。

六、学生评价机制改革1.探索多元评价方式,不只依赖传统的考试评价;2.引入综合素质评价,注重发现和培养学生的潜能;3.培养学生自评、互评、师生评的能力,提高学生对自身学习情况的认知。

七、课程改革实施方案1.制定课程改革实施的时间表和行动计划;2.加强组织领导,成立课程改革工作组;3.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为课程改革提供保障;4.落实课程改革的经费支持和设施保障。

课改推进会材料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学校行动与区域推进材料

课改推进会材料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学校行动与区域推进材料

注重调研,跟踪指导
二、碰到的困难:

1.有方案有实施,但规范性不够。主要是因场 地、师资、课程等不够,知识性课程偏多。

2.能力欠缺和奖励倾斜不够,教师无积极性。

3.评价没有真正改革,校长缺乏主动课改意识,
坐、拖、等现象严重。
三、推进的主要工作:

规定要知:相关指导意见要知。 工作要做:课程方案的制定,课程设置和课程整合开发等 工作要启动进行。 基于现状,理性稳步推进:数量向质量推进,单一校本向 系统整合课程推进,优质学校向区域性的推进。
4.幼小衔接:
幼小衔接教育问题的表现:
片面性、超前性:重视语数知识衔接,忽视学习 兴趣、能力、习惯等衔接。 单向性:幼儿园热,小学冷,沟通不够。
表面性:衔接内容为参观、开个家长会等形式单 一。
幼小衔接:
小学的行为: 1.规范小学招生工作。严格执行义务教育招生政策,严禁小学举
办各种形式的考核、面试、测试等招生选拔考试,严禁将各种竞赛成绩
作为招生的依据。严禁小学提前招收不足入学年龄的幼儿接受义务教育。 2.规范小学教学工作。一年级第一个月要建立入学准备期,严禁 小学一年级加快课程进度和加深课程难度。小学一年级教学要严格遵照 国家课程标准,坚持教学“零起步”,坚持不举行统一的纸笔测试,只
组织考查,可以适当安排课中操。
5.科学课程改革:
深化义教课程改革的学校行动与区域推进
——第一责任者和行动者工作要求
宽屏演示文稿
市教育局
主要分三个部分:
一是已经做的 二是碰到的困难 三是推进的主要工作 核心内容为 规范设置和操作 实施策略的探讨, 解决学校起步的 困难。
一、已经做的:
健全组织,拟定方案(乐教普[2015]31号文件)

浙江省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

浙江省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
营引合活小化选造导作实择班教民和交际化学的主鼓流问教,分平励,题育 在层等 学 运 。走, 初、 生 用班多 中互 独 所形 阶教动 立 学式 段学对 思 知。实 组话 考 识施 织的 、 分协 探课 主 析同 索堂 动 和教 由
为每一位学生提供适合的课程和适性的教育
精选作业内容,严格控制日作业总量和作业时间, 积增极强推作进业基的于针现对代性教、育多技样术性和和网有络效教性育。资推源广的分新层型作 教境业形学,、式模促改现个,式进学革性及,信传科化时创息统本作反设技低质业馈有术效、和学利和的促实生于课课进践 作个堂堂学性 业性 教教生作 情化 学学自业 况学 的模主。 。习 深式学合的 度,习理开 融推的使放 合进教用性 。体学各学种习批环改
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指导意见
一图了解五大改革任务
近日,省教育厅下发了《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指导意见》,要求全省各设区 市、县(市、区)在2015学年选择部分学校启动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
本次深化课改的着眼点就是在落实义务教育基础性、全面性和公平性的基础上, 强化选择性教育思想,为每一位学生提供适合的课程和适性的教育,使每个学生得 到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这是我省基础教育到达一定水准后,省教育厅提出的义务 教育内涵发展的新要求。
《意见》列出了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五大主要任务:
一、完善课 程体系
二、加强课 程建设
三、改进课 程实施
四、变革教 学方法
五、深化评 价改革
旨在引旨导在学拓生展探学究自然、 着体科重验学培生激生探养的活究发学、、知学生了团识生动解结面的手社协,实会作践,、、
服务学社习会兴的趣能力。
旨在帮助学生 培养兴趣爱好, 养成良好的生 活习惯和高雅 的生活情趣。
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加强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法治 教育,突出强调个人修养、 社会关爱、家国情怀,着重 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行和学习、

浙江省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

浙江省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

浙江省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一、背景与意义自中国实施义务教育以来,义务教育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但在适应社会发展变化、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为了进一步推动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特制订本指导意见。

二、总体要求1、强化素质教育导向:坚持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注重学生素质的培养。

2、优化课程结构:调整课程结构,合理安排课程内容,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个性化发展保障: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发展支持。

4、融入实践与创新教育:加强实践教学和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5、教师专业发展:加强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

三、教育目标与任务1、教育目标:培养具有健康心理、良好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公民。

2、任务清单:(1) 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核心价值观。

(2) 建设科学文化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3) 发展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创新能力。

(4) 培养学生的体育健康意识和运动技能。

(5) 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创造能力。

(6) 注重学生社会实践和实践能力培养。

(7) 强化学生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

四、课程设置与内容1、课程设置:(1) 语文(2) 数学(3) 英语(4) 政治与思品(5) 历史与地理(6) 物理与化学(7) 生物与科技(8) 体育与健康(9) 美术与音乐(10) 信息技术2、课程内容:(1) 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每个学科的课程内容。

(2) 注重跨学科与综合性实践活动的融合。

(3) 充分发挥教师的创造力和课堂管理能力。

五、教学方法与评价机制1、教学方法:(1) 多元化教学方法,鼓励学生思维的多样性和创新性。

(2) 强调学生的实践操作和实际应用能力培养。

(3) 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

2、评价机制:(1) 综合评价,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发展。

《浙江省义务教育学校课程建设指导意见》

《浙江省义务教育学校课程建设指导意见》
校本课程设置要坚持“凡设必审”原则,每门校本课程须通过校级审议,核准后才能实施。探索完善学生发展指导 制度、选课走班制度和课程管理制度,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引导学生增强自我管理、自我反思、自主成长的意识与能 力。建立学校与社区及区域内课程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共商共育的良好氛围。
(三)优化区域支持系统
三、课程实施与评价
说明三类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学规范及具体策略,课程建设和实施质量的评估标准及步骤,以及学生综合素质 及学业水平的评价方案。
四、保障措施与管理机制
呈现学校课程管理委员会的组织架构和人员分工,说明课程管理机制(含课程实施方案的修订与完善、校本课 程审议与实施评估、走班选修管理等制度),对师资培训、资源建设、资金使用作出规划。
(六)提高课程育人水平
学校要依据“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培养目标,结合思政教育要求,以学年为单位整体规划学校德育活动, 创新实践载体和育人方式,合理利用晨会、机动周等时间组织实施。统筹课内外学习安排,有效利用课后服务时间 ,有组织有计划地提供多样态的拓展活动、探究活动和高质量的学习指导、作业辅导,广泛开展体育锻炼、艺术活 动、科学探究、劳动与社会实践,增加课后服务的选择性、开放性,不断提高课后服务质量。鼓励学校依据课程实 施方案、课程标准要求,对课后服务的时段和内容进行结构化设计,提升课后服务课程化、系统化水平。
附件:学校课程实施方案参考框架
附件
学校课程实施方案参考框架
(年月一年月)
一、背景分析与育人目标
分析学校课程建设的基础、资源、问题和现实需求,明确学校课程建设愿景及学校育人目标。
二、课程体系与内容
呈现学校课程体系架构,明确各年级开设的科目内容与课时安排,提供《劳动学期计划与实施方案》《综合实 践活动学期计划与实施方案》《地方课程教学计划与实施方案》,明晰校本课程的开设内容及学期安排,说明衔接 教育、机动周、学校德育活动、课后服务等工作的具体内容及实施方法。

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改进与加强中小学作业管理的指导意见

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改进与加强中小学作业管理的指导意见

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改进与加强中小学作业管理的指导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公布日期】2015.12.31•【字号】浙教办基〔2015〕114号•【施行日期】2015.12.3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教育正文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改进与加强中小学作业管理的指导意见浙教办基〔2015〕114号各市、县(市、区)教育局:为全面落实《浙江省教育厅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浙教基〔2015〕36号)精神,现就改进与加强义务教育阶段作业管理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准确把握作业的性质和功能,探索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有机结合,提高教师设计作业和运用作业改进教学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二、基本原则主体性原则。

学生是完成作业的主体,教师是设计和评价作业的主要责任人。

教师要研究作业设计和布置的科学性,提高运用作业改进教学、促进学生学习的能力。

科学性原则。

作业的设计与评价要基于课程标准、关注核心素养、体现课程性质。

要建立尊重学生认知规律、循序渐进、能力立意的作业评价体系。

多样性原则。

克服单一纸笔作业的局限性,关注多维学习目标,研究作业的多样化,推广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实践性作业和过程性作业。

发展性原则。

作业评价要淡化横向比较,发挥作业的教学诊断和改进功能。

教师既要关注作业的结果,更要关注作业过程与作业习惯,发挥作业的多方面教育效益。

三、主要内容(一)加强作业的布置与管理。

作业是教师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承载学习内容、体现学习方式、实施过程性评价的载体。

要从学习活动整体考虑,系统、科学、合理设计不同层次的作业,引导学生自觉预习、及时整理和巩固所学知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切实减少简单记忆、机械重复的练习,精心选择与学生基础相适应的、重在迁移运用的作业。

鼓励教师结合实际,布置重在促进运用与学生自我体验的实践性作业。

拓展性课程开发的策略浅析

拓展性课程开发的策略浅析

拓展性课程开发的策略浅析完善课程体系,加强课程建设,开发和实施拓展型课程,是浙江省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

作为初中语文教师该如何开发初中语文拓展型课程呢?本文从教材、学生、学校乡土资源、社会力量、时尚元素等方面入手,探讨初中语文拓展型课程开发的基本策略。

“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面向全体学生,改革育人模式,推进因材施教,保护和培养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发和培育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潜能和特长,让每一位学生愉快学习、幸福成长。

”浙江省教育厅《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就课程改革明确指明了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

而对于现在语文教学来说,我们的教材单一,学习内容过多、过分强调共同基础、不够重视学生兴趣培养和个性发展……一系列的问题横亘在语文教育出路的面前,亟需进行拓展性课程的开发和实践。

拓展性课程备受关注,同时却也让学校管理者和多数教师感到不知所措。

该怎么开发初中语文拓展性课程呢?经过学习、研究与思考,笔者认为,初中语文拓展性课程开发有以下几个基本策略。

一、立足语文教材,拓展教学内容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从学科知识看,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江河湖海、花鸟鱼虫,无所不包;从培养目标来看,包括听、说、读、写方面的知识内容;从语文教学内容来看,包括拼音、识字、写字、阅读、口语交际和写作等,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大综合系统。

它的综合性为拓展性课程的开发提供了契机。

李海林老师说得好:“我们应该围绕语文来拓展、延迁、引申,我们的目的,是要让学生对语文有更深入的认识和更真切的体验,而这,就需要拓展。

”显而易见,立足教材是拓展延伸最基本的原则。

教材中的文本,可从写作话题、写作主题、写作特点、作家等四方面进行专题阅读拓展。

(一)抓住教材文本,进行专题阅读按写作话题来开发拓展型课程,教师可以就某一个话题把课内外相关文章结合起来,例如《初中语文读本》就是现行人教版初中语文很好地课外拓展读物;按写作主题来开发拓展型课程,补充语文本主题相同、相似或相反的文章;教师还可以引进现实生活中有关这个话题或主题的各类文章,整合成专题阅读。

关于新课程改革相关文件

关于新课程改革相关文件

关于新课程改革的相关文件主要有《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等。

这些文件明确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性,提出了深化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具体目标以及改革措施等,为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提供了重要的政策依据。

此外,各地也相继出台了关于新课程改革的相关文件,例如《浙江省教育厅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加强义务教育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等。

这些文件结合地方实际情况,进一步细化了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和措施,为当地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提供了具体的指导。

总之,这些文件构成了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政策依据和指导文件,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

指向核心素养课件

指向核心素养课件
2.加强课程建设:分类建设拓展性课程,科学制定学校课程规划;
1.学校使命、愿景与课程哲学 2.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 3.课程设计思路及课程结构体系 4.拓展课程领域的开发与课程管理 5.课堂组织形式与教学方式的变革 6.课程环境与课程资源库建设 7.教师专业发展与校本完善课程结构:探索国家基础课和学校拓展课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多 样化开发拓展性课程(知识拓展、实践活动、体艺特长);《指导意见》首 次把义务教育课程分成基础性课程和拓展性课程两大类。明确规定小学阶段 拓展性课程课时占总课时的比例为百分之15左右,初中为百分之20左右, 从而给学生更多的选择权。同时强调这次改革既要做加法也要做减法,并要 体现地域和学校特色。
(四)学前评鉴 1.有没有去过超级市场? 2.是否在超级市场买过东西? 3.知不知道超级市场里卖什么东西? 4.知不知道怎么选购东西?
(五)教学内容
1.超级市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兴的商店,它将所有在日常生活中需要
的商品,都集中在一起,所有需要处理的食品都事先经过屠宰、分割、包装、
冷冻等过程,清洁卫生,采购者只需自行择取架上的商品,然后到柜台结算总
6.能说出各类食物选购与储存的注意事项。14.能说出商品标示应包括哪些项目。
7.能说出什么是加工食品。
15.知道如何进行一项购买活动的设计。
8.能说出选购加工食品应注意的事项。 16.能实际按照计划进行采买活动。
(三)学习前准备 1.阅读有关资料。 2.联络超级市场的管理单位,确定两次参观的时间及相关事项。 3.制作幻灯片“常见的食物”。 4.搜集各种食物的包装袋。 5.搜集各种印有标准标志的标签、条码、商品包装。 6.阅读卫生单位有关加工食品的各项规定。 7.阅读“商品标示法”。 8.制作本单元有关教学所需之投影片及图片等。 9.准备需要的投影机,幻灯机等器材。

浙江省教育厅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浙教基〔2015〕36号

浙江省教育厅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浙教基〔2015〕36号

浙江省教育厅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正文:---------------------------------------------------------------------------------------------------------------------------------------------------- 浙江省教育厅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浙教基〔2015〕36号各市、县(市、区)教育局: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更好地帮助每一位学生实现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在认真总结我省各地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经验的基础上,现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就深化我省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面向全体学生,改革育人模式,推进因材施教,保护和培养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发和培育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潜能和特长,让每一位学生愉快学习、幸福成长。

二、总体目标在体现义务教育基础性、全面性和公平性的基础上,强化选择性教育思想,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加强课程建设,创新教学方法,改进教育评价,积极推进差异化、个性化教育,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三、主要任务(一)完善课程体系1. 完善课程结构。

义务教育课程分为基础性课程和拓展性课程。

基础性课程指国家和地方课程标准规定的统一学习内容;拓展性课程指学校提供给学生自主选择的学习内容。

2. 开齐开好两类课程。

各地和学校要按规定开齐开好基础性课程,确保每一位学生具备适应社会必需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

积极探索拓展性课程的开发、实施、评价和共享机制,体现地域和学校特色,突出拓展性课程的兴趣性、活动性、层次性和选择性,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每学年拓展性课程课时占总课时的比例:一至六年级15%左右,七至九年级20%左右。

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做好“幼小衔接”教育的指导意见

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做好“幼小衔接”教育的指导意见

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做好“幼小衔接”教育的指导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公布日期】2015.09.15•【字号】浙教办基〔2015〕80号•【施行日期】2015.09.1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基础教育正文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做好“幼小衔接”教育的指导意见浙教办基〔2015〕80号各市、县(市、区)教育局:为全面落实《浙江省教育厅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浙教基〔2015〕36号)和《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转发省教育厅教研室小学低年级语文和数学教学要求的调整意见的通知》(浙教办教研〔2014〕21号)精神,现就做好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教育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贯彻落实立德树人要求,引导学校和家庭遵循教育规律和儿童成长规律,切实减轻幼儿和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学业负担,避免幼儿园“小学化”,不断提高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教育质量。

二、具体要求(一)对幼儿园的要求。

1.不提前教授小学课程内容。

不学习拼音,不练习写字和计算,不提前大量识字。

2.开展“幼小衔接”主题活动。

大班下学期安排“参观小学”“邀请小学生、小学教师来园交流”“学做小学生”等主题活动,让幼儿提前了解和体验小学生活,萌发对小学生活的向往。

3.重视培养幼儿倾听和阅读习惯。

结合生活情境和阅读活动,引导幼儿对文字符号产生兴趣,养成认真倾听、专心阅读的良好习惯。

关注幼儿书写、绘画姿势,随时提醒和纠正不良坐姿和执笔姿势。

4.重视培养幼儿的自我管理意识。

家园协力培养幼儿自我服务、自我保护和时间管理、物品管理的能力,建立初步的规则意识和任务意识。

5.适当调整幼儿的作息安排。

大班下学期可增加集体活动次数和规则游戏比重,逐渐缩短自由游戏和午睡时间。

6.调整活动室的空间布局。

大班下学期增设模拟小学学习情景的活动区域,指导家长在家中和孩子一起布置独立的学习和阅读空间,营造安静的学习氛围。

7.安排“幼小衔接”专题家长会。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教育厅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更好地帮助每一位学生实现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在认真总结我省各地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经验的基础上,现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就深化我省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面向全体学生,改革育人模式,推进因材施教,保护和培养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发和培育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潜能和特长,让每一位学生愉快学习、幸福成长。

二总体目标在体现义务教育基础性、全面性和公平性的基础上,强化选择性教育思想,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加强课程建设,创新教学方法,改进教育评价,积极推进差异化、个性化教育,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三主要任务一完善课程体系1. 完善课程结构。

义务教育课程分为基础性课程和拓展性课程。

基础性课程指国家和地方课程标准规定的统一学习内容;拓展性课程指学校提供给学生自主选择的学习内容。

2. 开齐开好两类课程。

各地和学校要按规定开齐开好基础性课程,确保每一位学生具备适应社会必需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

积极探索拓展性课程的开发、实施、评价和共享机制,体现地域和学校特色,突出拓展性课程的兴趣性、活动性、层次性和选择性,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每学年拓展性课程课时占总课时的比例:一至六年级15%左右,七至九年级20%左右。

二加强课程建设3. 分类建设拓展性课程。

拓展性课程可分为知识拓展、体艺特长、实践活动等三类。

(1)知识拓展类课程包括学科研究性学习、学科专题教育、地方历史和文化教育等课程,旨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体艺特长类课程包括体育、艺术、健康教育、生活技艺等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培养兴趣爱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高雅的生活情趣。

(3)实践活动类课程包括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科技活动、调查探究、社会实践等课程,旨在引导学生探究自然、体验生活、了解社会,着重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科学探究、团结协作、服务社会的能力。

4. 科学制定学校课程规划。

学校应根据学生情况、发展目标和教育资源,制定有特色的学校课程规划,分层次开发丰富多样的拓展性课程,满足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学习需求。

一至六年级主要开设体艺特长类和实践活动类课程;七至九年级全面开设三类拓展性课程,其中知识拓展类课程比例不得超过30%。

三改进课程实施5. 统筹课程实施。

加强小学、初中、高中课程的相互衔接,明确各学段的教育功能和课程目标要求。

加强各类课程、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和整合,组织跨学科教学和主题教育活动。

加强与高中、科研机构、社会团体、行业企业、社会实践基地的合作,统筹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开发与实施拓展性课程,科学设计和安排课内外、校内外活动,营造协调一致的良好育人环境。

6. 强化德育课程。

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法治教育,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行和学习、生活习惯。

把少先队课、团课、各类专题教育与德育课有机结合起来,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教育。

把德育目标渗透于各门学科教学,实现全科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

7. 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积极探索综合实践活动校本化实施的有效途径,建立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机制,确保课程计划内三四年级每学年不少于5天、五至九年级每学年不少于10天的社会实践活动时间。

把各学科课程的社会实践要求与综合实践活动有机整合,以主题模块的形式,组织多种多样的科普活动、拓展训练和公益性劳动,努力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集体观念、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

8. 增加课时安排的灵活性。

课时安排要依据国家课程标准要求,不增加周标准课时数和周教学时间总量,不减少品德、体育与健康、艺术(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和活动的平均周课时数。

在此基础上,学校应努力增加拓展性课程课时。

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可整合实施,课时由学校根据实际统一安排。

积极探索长短课、大小课、跨年级、多学期等课时安排方式。

四变革教学方法9. 改进课堂教学方法。

改革传统低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推进体现学科本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改革,营造民主平等、互动对话的课堂文化,引导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与合作交流,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10. 改革教学组织方式。

广泛推进小班化教育,多形式实施协同教学、个别化教学,在初中阶段组织探索由学生自主选择的分层走班教学。

11. 加强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积极推进基于现代教育技术和网络教育资源的新型教学模式,创设有利于个性化学习的开放性学习环境,促进信息技术和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

12. 改进作业布置和批改。

精选作业内容,严格控制日作业总量和作业时间,增强作业的针对性、多样性和有效性。

推广分层作业、个性化作业和实践性作业。

合理使用各种批改形式,及时反馈学生作业情况。

五深化评价改革13. 建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完善区域教育质量管理制度。

探索推广过程性评价、表现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探索形成多形式、人本化的学生发展评价机制,建立和实施九年一贯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全面、真实、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和综合素养发展水平。

积极推进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和高中招生制度改革。

14. 严格控制区域性“统测”。

一至三年级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区域性文化学科“统测”,四至九年级每学年不得组织多于1次的区域性文化学科“统测”。

每学年对一所学校的学科“统测”不超过1次。

文化学科“统测”和教学质量监测应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抽测的学生数:四至六年级不超过本年级学生数的20%,七至九年级不超过本年级学生数的30%。

严禁组织学生参加任何形式的区域性文化学科联考或月考。

15. 规范校内考试评价。

一至六年级不组织期中考试或考查,期末考试仅限语文、数学两门学科,其它学科只组织期末考查;一二年级期末考试和考查推广非纸笔测试形式。

七至九年级可组织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外语、科学、历史和社会等5门学科的期中、期末考试,其他学科只组织期末考试或考查。

考试和考查要求应与课程标准相一致,突出学科基本素养。

拓展性课程在期末或课程学习结束时进行考查。

一至六年级使用等级和评语报告考试和考查成绩,七至九年级实行等级、分数和评语相结合的报告方式。

四实施要求一积极推进课改2015学年,全省各设区市、县(市、区)都要选择部分学校启动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着重摸索经验。

2016学年,总结课改先进经验,完善各项制度,在全省中小学全面推进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

鼓励有意愿有基础的学校先行开展课程改革。

二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切实加强对学校课改工作的领导和指导,成立课改专项工作领导小组,指导学校制订课改方案和学校课程规划,进一步落实学校在课程开发、课时安排、课堂教学、教学评价等方面的自主权,研究解决深化课改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及时总结、宣传和推广先进经验,积极争取社会各界对课程改革的重视、理解和支持。

学校要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深化课程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做好顶层设计,明确各方职责,确保课改有序进行。

三强化师资培训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中小学校长、教师的课改专项培训,切实提升校长的课程领导力,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与开设能力。

省内师范院校要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有计划地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改进教师培养模式,扩大培养小学全科教师。

加强在职教师兼任学科的专业培训,培养“一专多能”的中小学骨干教师。

四完善配套措施从2015年起,各地开展深化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工作情况,纳入“教育科学和谐发展考核”指标体系;学校课程规划和拓展性课程建设与实施情况,列入“学校发展性督导评估”指标;教师评职评优、绩效考核重视考察全面育人情况,把拓展性课程开发和教学情况作为重要考核指标。

整合教研力量,创新教研方式,发挥教科研成果的示范辐射作用,为学校和教师实施课改提供专业服务和指导。

加强阅览室、实验室、专用教室、活动场地的建设和管理,加快“书香校园”、“数字校园”、“美丽校园”建设,为有效实施各类课程、促进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提供有力的条件保障。

浙江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及课时安排(2015年修订)说明:1. 周课时数按标准课时计算,一至六年级每课时教学时间为40分钟,七至九年级每课时教学时间为45分钟。

若安排长短课,教学总时间应基本保持不变。

2. 品德每周2课时,一二年级为品德与生活,三至六年级为品德与社会,七至九年级为思想品德。

3. 体育与健康一二年级每周4课时,三至九年级每周3课时。

学校可充分利用大课间、课外活动等途径,增加学生体育活动时间,保证学生每天在校体育锻炼1小时。

4. 艺术包括音乐和美术,一到六年级每周4课时,七至九年级每周2课时。

音乐、美术可分别开设,也可分时段轮流开设,统筹使用课时。

5. 综合实践活动包括信息技术、劳动与技术、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等。

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统筹使用课时,三者合计平均周课时:一二年级不少于4课时,三至六年级不少于5课时,七至九年级不少于6课时。

6. 在不增加周标准课时数和周教学时间总量的前提下,学校可在国家规定总课时比例范围内自主安排其他课程的课时。

12. 改进作业布置和批改。

精选作业内容,严格控制日作业总量和作业时间,增强作业的针对性、多样性和有效性。

推广分层作业、个性化作业和实践性作业。

合理使用各种批改形式,及时反馈学生作业情况。

五深化评价改革13. 建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完善区域教育质量管理制度。

探索推广过程性评价、表现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探索形成多形式、人本化的学生发展评价机制,建立和实施九年一贯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全面、真实、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和综合素养发展水平。

积极推进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和高中招生制度改革。

14. 严格控制区域性“统测”。

一至三年级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区域性文化学科“统测”,四至九年级每学年不得组织多于1次的区域性文化学科“统测”。

每学年对一所学校的学科“统测”不超过1次。

文化学科“统测”和教学质量监测应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抽测的学生数:四至六年级不超过本年级学生数的20%,七至九年级不超过本年级学生数的30%。

严禁组织学生参加任何形式的区域性文化学科联考或月考。

15. 规范校内考试评价。

一至六年级不组织期中考试或考查,期末考试仅限语文、数学两门学科,其它学科只组织期末考查;一二年级期末考试和考查推广非纸笔测试形式。

七至九年级可组织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外语、科学、历史和社会等5门学科的期中、期末考试,其他学科只组织期末考试或考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