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的鸭蛋》教案 百度文库教案评比
《端午的鸭蛋》公开课教案(详案)
《端午的鸭蛋》公开课教案(详案)章节一:课程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端午节的由来和传统习俗,引导学生了解端午节的重要性。
2. 提问:你们知道端午节的特色食品是什么吗?3. 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出本课主题:《端午的鸭蛋》。
章节二:作者及作品介绍1. 教师介绍作者汪曾祺及其代表作,引导学生了解作者背景。
2. 提问:你们对汪曾祺有哪些了解?他的作品给你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3.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并引出本课作品《端午的鸭蛋》。
章节三:文本分析1. 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感受文本魅力。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本结构,了解文章主题和作者观点。
3. 提问:课文主要讲述了哪些内容?作者对待端午鸭蛋的态度是怎样的?4.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并强调文本重点。
章节四:情感体验1.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2. 提问:从课文中,你们感受到了作者对家乡的哪些情感?3.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并引导学生珍惜传统文化,传承民族精神。
章节五:拓展延伸1. 教师提出拓展任务:请学生们调查家乡的端午节习俗,下一节课分享交流。
2. 学生分组讨论,记录下自己家乡的端午节习俗。
3. 教师总结并提出要求,期待学生们在下一节课上的分享。
本节课通过导入、作者及作品介绍、文本分析、情感体验和拓展延伸等环节,使学生深入了解端午节的文化内涵,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六、课堂互动游戏1. 教师设计一个关于端午节知识问答的游戏,邀请学生参与。
2. 游戏环节包括:端午节习俗问答、端午节食品问答等。
3. 学生积极参与,答对问题的学生可以获得小奖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分组讨论1. 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端午节相关的主题进行讨论。
2. 讨论主题如下:a. 端午节的由来和传说b. 端午节的习俗和活动c. 端午节的食品和文化意义3. 学生通过讨论,深入了解端午节的文化内涵,培养合作意识。
八、学生分享1. 每组学生代表向全班分享本组的讨论成果。
《端午的鸭蛋》公开课教案(详案)
《端午的鸭蛋》公开课教案(详案)章节一:课程导入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端午节的来历和传统习俗。
教学内容:介绍端午节的起源、庆祝活动和特色食品。
教学方法:讲述端午节的故事,展示相关图片,引导学生分享对端午节的了解和感受。
章节二:课文解析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端午的鸭蛋》一文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教学内容:阅读和解析《端午的鸭蛋》一文,探讨作者对家乡和传统文化的怀念之情。
教学方法:分段阅读,引导学生关注关键词语和句子,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情感表达。
章节三:小组讨论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教学内容:分组讨论端午节的习俗和食品,比较不同地区的端午节差异。
教学方法: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话题进行讨论,并分享讨论结果。
章节四:创意活动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设计一个关于端午节的活动,如制作端午节食品、装饰品或表演节目。
教学方法: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活动主题,进行创意设计和展示。
章节五:总结与反思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总结所学内容和提高自我反思能力。
教学内容: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思考。
章节六:端午节文化探究教学目标:让学生深入理解端午节的文化内涵。
教学内容:通过视频资料或专家讲座,深入了解端午节的历史背景、民间传说和习俗。
教学方法:观看视频、听讲座,并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掌握端午节的深层文化意义。
章节七:地方端午节特色展示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区端午节的特色。
教学内容:邀请来自不同地区的学生分享他们家乡的端午节习俗和特色。
教学方法:学生展示和分享,其他学生和教师提问和讨论,增进对端午节多样性的认识。
章节八:鸭蛋美食制作体验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体验制作端午鸭蛋的乐趣。
教学内容:讲解并演示如何制作端午鸭蛋,学生分组动手实践。
教学方法:教师示范,学生跟随操作,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对端午节食品的了解。
章节九:端午节作品创作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艺术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端午的鸭蛋教案(多篇)
端午的鸭蛋教案(精选多篇)教案章节:第一章至第五章第一章:端午的鸭蛋介绍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
使学生知道鸭蛋在端午节的重要意义。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1.2 教学内容:端午节的历史背景和起源。
端午节的习俗和活动。
鸭蛋在端午节中的象征意义。
1.3 教学方法:讲述端午节的历史背景和起源。
展示端午节习俗和活动的图片或视频。
分组讨论鸭蛋在端午节中的象征意义。
第二章:端午的鸭蛋制作方法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制作端午鸭蛋的基本方法。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体验和认同。
2.2 教学内容:鸭蛋的制作材料和工具。
鸭蛋的制作步骤和技巧。
鸭蛋的装饰方法和创意展示。
2.3 教学方法:讲解鸭蛋的制作材料和工具。
示范鸭蛋的制作步骤和技巧。
分组实践,学生动手制作鸭蛋。
第三章:端午的鸭蛋文化意义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鸭蛋在端午节的文化意义。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激发学生对文化传承的思考和关注。
3.2 教学内容:鸭蛋在端午节中的象征意义。
鸭蛋与其他节日食品的文化联系。
鸭蛋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和发展。
3.3 教学方法:讲述鸭蛋在端午节中的象征意义。
分析鸭蛋与其他节日食品的文化联系。
讨论鸭蛋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和发展。
第四章:端午的鸭蛋美食文化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端午鸭蛋的美食文化。
培养学生对美食的兴趣和品味能力。
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
4.2 教学内容:端午鸭蛋的传统制作方法和风味特点。
端午鸭蛋的食用方式和搭配建议。
端午鸭蛋在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美食文化。
4.3 教学方法:讲述端午鸭蛋的传统制作方法和风味特点。
分享端午鸭蛋的食用方式和搭配建议。
介绍端午鸭蛋在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美食文化。
第五章:端午的鸭蛋活动策划5.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策划端午鸭蛋活动的基本方法。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组织能力。
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
5.2 教学内容:端午鸭蛋活动的目的和意义。
《端午的鸭蛋》教案【优秀3篇】
《端午的鸭蛋》教案【优秀3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心得体会、应急预案、演讲致辞、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条据文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insights, emergency plans, speeche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u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端午的鸭蛋》教案【优秀3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端午鸭蛋教学设计教案【8篇】
端午鸭蛋教学设计优秀教案【优秀8篇】端午的鸭蛋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端午习俗,感受鸭蛋包含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风情。
【能力目标】:1.学会搜集资料,简要讲述见闻,有条理地发表见解。
2.学习诵读富有生活情趣的语言。
【情感目标】:提倡珍惜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品味平淡自然韵味十足的语言,感受传统习俗蕴涵的情趣。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调动自身体验,感受日常生活中的无穷趣味。
教法与学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本文的一些童年趣事、过节习俗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教师以“情趣”二字为切入点,通过朗读赏析品味语言,引导学生逐步从表面感知、分析感悟、反思归纳、最后上升到初步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高度。
与教学过程相照应,教法可以采用导入──阅读──拓展的步骤进行,在学法上可以按照归纳复述──搜索整合──诵读品味──合作感悟──探究反思的步骤开展,通过对文本的感悟实现教学目的,达到教学难点、重点的突破。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内容1.激发兴趣,导入课题首先向学生出示食物图片,让他们猜猜这些食品与哪些传统节日有关。
再让学生谈谈自己家乡的一些传统节日的风味小吃。
意图:此环节激发学生兴趣,在游戏之中引导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进行回顾,同时为课文学习创设环境,培养学生归纳复述知识的能力。
2.浏览课文,整体感知问题:(1)学生浏览课文,思考: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意图:在于培养学生自主搜索文章关键信息的能力。
意图:问题一可以让学生广泛涉猎端午节的风俗习惯,分享课前查找的资料信息,对知识进行汇总归纳学习,从而使学生对我国的传统节日文化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此环节培养学生搜索整合信息的能力,要求完整准确地描述的家乡习俗,并能通过自己的知识对这一习俗进行补充阐述,完全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3.细读课文,了解内容问题:(1)文章的主题是写家乡的端午节的鸭蛋,为什么开篇要用那么大的篇幅来写家乡的端午节?(2)文章是按照怎样的结构顺序来安排课文内容的?(3)文章的结尾为什么要引用囊萤映雪的故事?是否离题太远?意图:问题一可以使学生在了解通过介绍家乡的端午风俗营造浓郁的乡风乡情,为鸭蛋的的出现做铺垫,对搜集的内容进行分析整和。
《端午的鸭蛋》教案1
端午的鸭蛋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端午节的传统文化,体验传统节日的氛围;2.学习制作端午节的传统美食——鸭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3.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注意力,增强他们的自我管理意识。
二、教学内容1.端午节的文化背景及习俗;2.制作端午节的传统美食——鸭蛋。
三、教学过程第一步:引入课题1.引导学生说出端午节的日期和传统文化;2.带领学生进入端午节的氛围,播放相关图片或视频。
第二步:学习制作鸭蛋1.引导学生观察鸭蛋的外观和形态;2.教授制作鸭蛋的步骤,分别是清洗鸭蛋、泡制草木灰液、煮熟鸭蛋并剥壳;3.指导学生动手制作鸭蛋,让他们亲身体验传统美食的制作过程。
第三步:反思总结1.让部分学生上台展示自己制作的鸭蛋;2.引导学生分析鸭蛋的制作过程,总结方法和注意事项。
四、教学方法1.情景教学法:通过营造端午节的氛围,激发学生兴趣,培养他们的情感体验和文化认同;2.探究式学习法:指导学生观察鸭蛋的外观和形态,帮助他们探究鸭蛋内部的制作过程;3.合作学习法:在制作鸭蛋的过程中,让学生分组或成对合作,提高他们的合作意识。
五、教学条件1.教室;2.煮鸭蛋的工具和材料;3.草木灰等制作鸭蛋的辅助材料。
六、教学评价1.学生的学习笔记;2.学生的制作成果和反思总结;3.通过教学的讨论和问答,检验学生对端午节文化和制作鸭蛋的理解程度。
七、教学拓展1.引导学生学习端午节的历史和传说,让他们更全面地了解端午节的文化内涵;2.探究不同地区的端午节文化和食品习俗,让学生对中国的丰富文化有更深刻的了解。
《端午的鸭蛋》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端午的鸭蛋》优秀教学设计篇9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整体把握文章的框架,感知课文内容体味文章所蕴含的情感2.能力目标:诵读课文,体会作者的语言风格3.情感目标:认识民俗文化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学重点:整体把握文章的框架,感知课文内容体味文章蕴含的情感,体味作者的语言风格教学难点:体味作者的语言风格课时安排:两课时课前准备:1.预习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搜集有关家乡端午节的习俗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端午习俗知多少?我想请同学来说一说家乡的习俗。
吃粽子,赛龙舟,有关屈原的故事,挂艾草菖蒲……莆田有句俗话:初一糕、初二粽、初三螺、初四艾、初五吃一天,用五色线为孩子织结长网袋装熟蛋,织结小线袋装樟脑丸,缝黄布虎,绣八封图,裁新衣服等……还有初五早,人们纷纷上野外,挖集“午时草”(即各种药草),如蛋早、慕香、野艾、鬼针草、一点红、木荷、龙牙草、积雪草、澎蜞菊、麦穗癀、稞叶……采集了一大筐,洗干净之后装入大锅烧“午时水”,以备全家人洗澡、清洁肌肤,消除疾病,再且百草百药,以药草蒸蛋,蛋吸入百味草中的药理性能后,人吃了“午时蛋”,能杀菌、消病、健身,又曰:“吃午时蛋能顶雷阵雨。
”初五忙了大半天,午餐吃顿美味水面,随后洗澡。
这些习俗有些渐渐地被省掉了,没有几个人会说这些俗语,但是在老人家的口中,他们能用莆田话将其演绎地很美。
今天我要带大家走进汪曾祺的家乡,领略一下他们家乡的端午。
二.作者简介汪曾祺,是个美文家,他的作品《受戒》、《大淖纪事》、《蒲桥集》,为读者所欢迎。
这人还有“二美”之称,一个是美学家,还有一个则是“美食家”。
三.研读与赏析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标序段序,疏解疑难生字词,请同学读一读生字,检查预习情况腌门楣苋菜肃然起敬囊萤映雪2.同桌互动,理清文章脉络,思考交流:文章写了哪些内容?(自由作答)教师点拨:找出中心句,即可很容易地找出文章的主要内容明确:①一般习俗: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②不确定特有的风俗:“放黄烟子”、吃“十二红”③家乡的特产:高邮鸭蛋和挂高邮络子的风俗3.研读“高邮鸭蛋”这一部分a.指名朗读,请同学从课文中找出高邮鸭蛋的特点明确:①多为双黄蛋②质细而油多b.同桌互动讨论:作者写了高邮鸭蛋的特点,还写了哪些内容?明确:①挑鸭蛋②吃鸭蛋③玩鸭蛋(结合学生的童年生活,体验童年时代的乐趣)四.质疑探究1.作者为什么要在高邮的鸭蛋上大做文章呢?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个环节可以让学生畅所欲言,各言其说,言之有理即可)教师点拨: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说自己不喜欢袁枚这个人,因为这人只会说,不会做,唯一能让他觉得亲切的是《腌蛋》,这里的蛋不是别的地方出产的,正是自己的家乡高邮出产的。
《端午的鸭蛋》教案
《端午的鸭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
(2)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端午的鸭蛋》。
(3)学生能够运用文中的描写方法,创作一篇关于端午节的短文。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了解端午节的起源和习俗。
(2)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通过模仿课文写作方法,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2)培养学生尊重和弘扬民族文化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
2. 《端午的鸭蛋》的朗读和背诵。
3. 运用课文描写方法进行写作。
三、教学难点1. 端午节的起源和习俗的理解。
2. 《端午的鸭蛋》的朗读和背诵。
3. 写作方法的运用。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端午节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2. 准备《端午的鸭蛋》的文本和相关的写作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通过出示端午节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端午节的习俗。
(2)教师简要介绍端午节的来历,引发学生对《端午的鸭蛋》的兴趣。
2. 学习课文(1)学生自读《端午的鸭蛋》,理解课文内容。
3. 朗读与背诵(1)学生集体朗读《端午的鸭蛋》。
(2)教师选取重点句子,引导学生进行背诵。
4. 写作练习(1)教师引导学生模仿课文的描写方法,创作一篇关于端午节的短文。
(2)学生互相交流、评改,教师给予指导和反馈。
(2)学生展示自己的写作成果,分享对端午节的认识和感受。
六、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评价学生对端午节来历和习俗的掌握程度,以及能否正确朗读和背诵《端午的鸭蛋》。
2. 过程与方法:评价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参与程度,以及在朗读、默写和写作中的表现。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以及尊重和弘扬民族文化的责任感。
七、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兴趣,以及教学内容的适宜性和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端午的鸭蛋教案设计[全文5篇]
端午的鸭蛋教案设计[全文5篇]第一篇:端午的鸭蛋教案设计一、看古诗、猜人物和端午[宋]张耒(lěi)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jǜ)能还。
国亡身殒(yǔn)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请同学们猜一猜这首古诗和我国历史上哪一位著名的人物有关?谁能来介绍一下这个人物。
(知道他是怎样死的吗?)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
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
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
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入了滚滚激流的汩罗江。
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二、说习俗我们的那一个传统节日就是为了纪念屈原的?端午节端午节有哪些习俗?说一说(看图片)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
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
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
人们见后纷纷仿效。
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
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三、读文本今天呢,我们就随着汪曾祺,这位有着浓浓乡情,带着芬芳乡土气息的作家去了解一下他们家乡的端午风俗,去看一看他们小时候在端午节吃什么,玩什么。
(板书课题:端午的鸭蛋——汪曾祺)看题目、猜内容。
猜一猜,作者在文章中写了什么内容?(然后,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词写到黑板上,一会我们共同来解决。
)四、析内容端午的鸭蛋:共写了三部分内容:端午的风俗——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分小组讨论:每一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图鸭蛋介绍这些习俗与后文的鸭蛋有关系吗?为介绍鸭蛋预设背景(引出)名声久远(问起籍贯会肃然起敬上海店里会特别标明双黄鸭蛋会成批输出)质细而油多蛋白而柔嫩(引袁枚文作证以北京鸭蛋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与有荣焉第六自然段中,作者写到了东晋车胤“囊萤”的故事。
《端午的鸭蛋》教案
《端午的鸭蛋》教案《端午的鸭蛋》教案(一)一、教材分析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性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
因此,人文内涵丰富的文章成为语文教材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本单元的课文意在让学生关注各地的民俗,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并通过这些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画去感受自身日常生活中蕴涵的无穷乐趣。
而本文又属于民俗文化中的食文化,小小的鸭蛋,让我们感受到它背后的文化意味和浓郁民俗风情。
二、学情分析:处在青春期的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独特体验和看法,并且有表达个人观点的欲望。
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学生来说,应该是比较疏远的话题,他们深受西洋和港台文化影响,缺乏认识了解传统文化的机会,更加不知道如何欣赏传统文化。
因此,面对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强烈碰撞的现实,他们需要恰当适时的引导。
根据本单元的特点和学生的情况,我对本文做了以下的教学设计:【知识目标】:了解端午习俗,感受鸭蛋包含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风情。
【能力目标】:1、学会搜集资料,简要讲述见闻,有条理地发表见解。
2、学习诵读富有生活情趣的语言。
【情感目标】:提倡珍惜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通过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感受传统习俗蕴涵的情趣。
上课伊始,我先提出问题:同学们知道的节日有哪些?你们最喜欢的节日又是什么呢?这两个问题引起了同学们的“热议”,教室里一下子热闹了起来,课堂气氛也活跃起来。
我适时引出另一问题:你们在幼儿园是怎么过儿童节的呢?在小朋友们回忆“节日趣事”的时候,我又问:过儿童节,你们快乐么?生:【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调动自身体验,感受日常生活中的无穷趣味。
三、教法与学法:如何让学生学会品味传统习俗文化呢?还是那句老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本文的一些童年趣事、过节习俗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教师以“情趣”二字为切入点,通过朗读赏析品味语言,引导学生逐步从表面感知、分析感悟、反思归纳、最后上升到初步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高度。
端午的鸭蛋教案(精选8篇
端午的鸭蛋教案(精选8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语文》教材第五册,涉及到的章节是《端午的鸭蛋》。
详细内容包括:汪曾祺先生笔下的端午鸭蛋背后的文化意义,端午鸭蛋的特点及制作方法,以及作者通过鸭蛋所传达的家乡情感。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并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 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了解我国端午节的相关习俗,增强民族自豪感。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学会从细节中品味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点: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PPT、课文朗读录音、黑板、粉笔。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端午节吃鸭蛋的习俗,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家乡的端午节习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圈出生字词,借助工具书查找生字词的含义。
3. 课堂讲解(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讲解生字词。
(2)分析课文内容,了解端午鸭蛋的制作方法及其背后的文化意义。
(3)通过例句分析,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4. 随堂练习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完成课后练习。
5.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课题:《端午的鸭蛋》2. 主要内容:(1)端午鸭蛋的特点及制作方法(2)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3)端午节习俗的文化内涵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抄写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解释其含义。
(2)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家乡端午节习俗的认识。
2. 答案:(1)见课本附录。
(2)见学生个人感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学习《端午的鸭蛋》,让学生了解了我国端午节的习俗,感受到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课后,教师应反思教学方法,关注学生的接受程度,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调查家乡的端午节习俗,了解背后的文化内涵,下节课分享学习成果。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深度和文化意义的传递。
《端午的鸭蛋》教案
《端午的鸭蛋》教案一、教学目标1、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作者闲适自由的艺术风格。
2、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3、感受作者对儿时生活怀想和热爱故乡的感情。
二、重点难点通过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解读文本内在的韵味,感受作者独特的情趣。
三、教学方法语言训练、品读、讨论四、教学手段传统黑板现代PPT五、课时安排一课时六、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同学们,首先和大家来说一个故事。
话说当年高邮几名在北京求学的年轻人,见到了我国当代著名的作家,又同是高邮人的汪曾祺先生,他们对汪曾祺说:“汪老,我们高邮秦少游(也就是善于填词的那位秦观)可以排第一,您可以排第二。
”但是,汪曾祺听后却连连说:“不对,不对······我只能居第三位。
”那么,大家想一想,对于高邮而言,能排第二的会是什么呢?(高邮的鸭蛋,对了)高邮的鸭蛋装载了作者对故乡的太多感情。
汪曾祺曾在自己的诗中说:“文中半是家乡水”,他把故乡的风物、故乡的故事、故乡的人情都写进了他的文字,成为一篇篇恬淡幽静的佳作。
今天,在端午节前夕,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散文《端午的鸭蛋》。
(1分30秒)2、首先,请几位同学来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请认真听读,圈点勾画。
我们进入第一个活动环节“忆端午说鸭蛋”。
请用这样的句子开头说课文的内容:“端午的鸭蛋,。
”教师示例:端午的鸭蛋,是作者故乡端午吃“十二红”风俗中最令他念念不忘的“一红”。
(9分钟30秒)下面请大家自己写一写:你可以借用文中的字词句,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来说;你可以就课文的一段内容来说,也可以就全文的内容来说。
(不能超过10分钟)(1)端午的鸭蛋,是作者对童年生活最深刻的记忆。
(2)端午的鸭蛋,是作者行遍大江南北后,永不忘记的对家乡的怀念。
(3)端午的鸭蛋,是作者对他乡鸭蛋再也瞧不上眼的骄傲。
(4)端午的鸭蛋,是与别人谈及时,令异乡人肃然起敬的食之佳品。
端午的鸭蛋教案优秀3篇
端午的鸭蛋教案优秀3篇端午的鸭蛋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在体味个人生活体验的基础上,再进一步,体味文章中蕴含的情感及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1.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2.引导学生调动自身的生活体验,感受日常生活中蕴涵的无穷乐趣。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课前准备1.预习本文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2.搜集一些各地(或家乡)有关端午风俗、传说的资料或具体实物;想一想自己童年时代最难忘的有关过节的一件事或一件物品。
课时安排一课时导入新课1.以学生们熟悉的有关本地端午节的风俗、实物引入新课学习,并出示目标。
(多媒体课件展示)2.阅读指导:a.写了什么?b.为什么写?c.怎样写的?检查预习腌门楣苋菜籍贯城隍庙囊萤映雪肃然起敬教师小结:作者的语言功力非凡,注意从文中摘录、积累精彩的语句。
整体感知听录音范读课文,学生思考问题:1.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2.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学生自主思考、明确,教师引导、小结。
以上题目意在指导学生从结构上、思想上整体把握文章。
这是文章的主题内容,作者写得趣味盎然,充满生活情趣。
请同学们想一想,议一议:作者津津乐道谈论“咸鸭蛋”,这样做有意义吗?——领会文章主旨:日常生活中富含生活情趣、人生意味。
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种种快乐、悲苦、平淡以及诗意,我们才算真实地体验到生活的滋味,这也正是汪曾祺的魅力所在。
文章读来从容散淡,流露出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品读赏析1.默读课文,画出自己喜爱的语句。
2.朗读: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表情地朗读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谈谈你的感受或理由。
(仿照范读录音,可以个别朗读、齐读)3.教师引导学生小结汪曾祺在本文中的语言艺术风格:a.口语色彩浓厚且带有淡淡的幽默。
表现在好用短句,文中时常穿插朴素的大白话或是淡淡的幽默,信口而出,自然而然,令人备感亲切。
b.古汉语的点缀。
2024年《端午的鸭蛋》教案(精选
2024年《端午的鸭蛋》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语文教材第七单元《端午的鸭蛋》章节。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课文阅读理解,了解端午节的习俗,掌握课文中的生词、短语和句式,深入剖析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端午节的习俗,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 掌握课文中的生词、短语和句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作者对家乡端午习俗的深厚情感。
重点:掌握课文中的生词、短语和句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课文PPT、黑板、粉笔。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端午节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端午节的习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理解(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端午节的习俗。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
3. 词汇学习(1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学习课文中的生词、短语,讲解重点句式,帮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
4.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选取典型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完成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批改并反馈,帮助学生查漏补缺。
6. 课堂小结(5分钟)7. 课后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课后作业,明确作业要求。
六、板书设计1. 《端午的鸭蛋》2. 内容:端午节的习俗生词、短语重点句式例题解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熟读课文,理解端午节习俗。
(2)运用课文中的生词、短语和句式,写一段关于家乡端午节的文章。
2. 答案:(1)课文熟读,理解端午节习俗。
(2)例文:端午节是我们家乡的一个重要节日。
这一天,人们会包粽子、赛龙舟、挂艾叶等。
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吃鸭蛋。
每当我拿起一颗咸香的鸭蛋,剥开壳,就能看到那金黄的蛋黄,让人垂涎欲滴。
端午的鸭蛋,让我感受到了家乡的温馨和传统文化的魅力。
课文《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优秀4篇
课文《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优秀4篇《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篇一一、欣赏配乐图片(春节、元宵节、清明节、中秋节的典型庆祝方式图片)让学生说一说你看到了哪些节日和习俗?用轻音乐,为的是不破坏本课力图要营造的清新、典雅的意境。
放一张图片让学生说一张确实比起所有的放完再说要热闹的多,但是实在不忍心这样的课一开始就这么吵吵嚷嚷!二、生字词教学读读写写用用双基落实做到实处三、默读课文感知问:课文包括哪三部分内容?端午的风俗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把握文章的内容和结构为下面的教学服务。
)选择你感兴趣的那部分内容大声地朗读(尊重学生的朗读喜好,这样也许效果会好点。
)问:这部分内容让你感受到了作者什么情感?1、对同中存异的端午风俗的喜爱;2、思乡爱乡为故乡自豪;3、对儿时生活的怀想。
课件用超级连接,可以随着学生的思路走,当学生说到一点的时候再追问一下,带动所有的学生思考。
把学生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都发挥出来。
提到1时问学生文章提到的共同的端午风俗是什么?他家乡特有的是什么?用图片展示。
提到2时让学生找寻具体的句子读出情感并展示作者以思乡为主题的书法作品。
提到3的时候让学生找出作者童年的'痕迹,同时体验自己的生活。
这个环节过后学生对文本有了一定的了解。
四、介绍作者的作品特点他长于江南,定居于北京。
他的作品,不乏风和日丽、小桥流水的江南秀色和小四合院、小胡同的京城一景,极少见到雷霆怒吼、阔大无比的壮观场景。
凭着对事物的独到颖悟和审美发现,从小的视角切入,写凡人小事,记乡情民俗,谈花鸟虫鱼,即兴偶感,娓娓道来,于不经心、不刻意中设传神妙笔,成就了当代小品文的经典和高峰。
让学生看一看明白散文的风格是多样化的,各有特点。
五、引用汪曾祺的话我是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
品味课文的自然家常平淡的特点自然和家常的特点学生应该很快就可以体会到,文章的构思,笔法都很自然,文章的取材很家常语言也像聊家常,就是平淡这点可能学生很难苟同,那么就用一段话生活中并不总是惊涛骇浪,也未必处处危襟正坐。
《端午的鸭蛋》教案5篇
《端午的鸭蛋》教案5篇第一篇:《端午的鸭蛋》教案端午的鸭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积累“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
(2)了解各地的端午节习俗,对比感受丰富多彩地民间文化习俗。
2、过程与方法:加强朗读,引导学生感受作品自然流畅而意蕴丰厚的写作风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细节,善于发现平凡生活中的诗意,用心品味生活的情怀。
重点、难点和关键:1、重点:品味语言,感受其中的韵味和情趣。
2、难点:欣赏作品丰厚的文化意蕴和永恒的美学价值。
3、关键:体会从平凡中现真情的表现。
理解文章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
流露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课时划分: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同学们知道农历的五月初五是什么日子吗?(端午节)。
大家知道这个节日是为了纪念谁吗?(屈原)端午节,我们通常都干什么?你所了解的端午风俗都有哪些?(吃粽子,赛龙舟……),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江苏高邮,看看那里的人们是怎么过端午节的。
二、作者简介: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
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发表小说《受戒》、《大淖记事》。
著有散文集《汪曾祺自选集》。
三、正课1、1、阅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学生快速阅读,划分段落层次)第一部分(第l自然段),对家乡端午节风俗的描写,十分富有地方特色,同时表现 1了作者对家乡的怀念。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描述家乡最有名的是咸鸭蛋,尤其是双黄鸭蛋。
第三部分(第4~6自然段),写孩子们如何吃和玩端午的鸭蛋。
2、学习课文(1)学习第一部分提问一: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这与写高邮鸭蛋有何联系?学生复述端午节的风俗。
明确:作者先介绍端午节的一般习俗:①系百索子②做香角子③贴五毒④贴符⑤喝雄黄酒。
而后又详细介绍了家乡特有的风俗:“放黄烟子”、吃“十二红”,进而引出家乡的特产——高邮鸭蛋和“挂鸭蛋络子”的习俗。
提问二:题目为“端午的鸭蛋”,而作者却花费大量笔墨去写家乡端午节的习俗,这些描写是否多余?明确:从文章思路来看,谈“端午风俗”也属必要。
端午的鸭蛋备课
落实字词,为字音字形题打基础
自读课文,
整体感知
1.根据内容,你觉得课文写了哪几方面内容?请概括出来。
2.何物?何味?
3.深层探究:你体会出了哪些味外之味?请说说一两点。
自由朗读课文,快速浏览课文,圈点勾画,筛选信息,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语言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学生欣赏有关端午节来历的视频
引发学生对端午节的好奇心,激发其学习兴趣。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内容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2、品味本文平淡而有趣的语言特色。
3、体会民俗中蕴含的乡情与童趣,培养热爱祖国民俗文化的情感。
学生感知并朗读学习目标
明确任务。
学生能直观明确自己本节课的任务
预习检测
字词梳理
展示预习结果,落实笔记,朗读、积累生字词。
考点:对现象原因的探究。
归纳主题
请同学们自主归纳这篇文章的主题。“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同学们让我们都来理解和挖掘平凡的日常生活中蕴涵的人生情趣和诗意之美吧。
学生自主归纳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思考文字主题。
让学生主动独立地思考,训练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作业布置
美食我来尝
完成相关作业
考点:对文章主要信息的提炼,对主要内容的概括。
研读,合作探究
1.请再找出几个有口语色彩的句子(口语化:短句、方言)
(文学性:文言、成语)
2.请再找出几个有文言色彩的句子
3.如此津津乐道小小的咸鸭蛋,
有意义吗?
4.端午风俗归纳
学生结合文本和查阅的资料思考问题,并小组讨论、交流展示。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小组合作交流能力。
《端午的鸭蛋》教案
《端午的鸭蛋》教案篇一:《端午的鸭蛋》公开课教案(详案)《端午的鸭蛋》公开课教案授课人:灵璧中学张军年级:八年级时间:2022、05、19 【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
2、合作探究,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以及作者的感情。
3、品味语言,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4、了解中华传统节日,提倡保护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1、合作探究,深入文章的内容以及作者的感情。
2、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品味语言,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读诗激趣、导入下面我给大家一首诗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
江亭暇日堪高会,醉讽离骚不解愁。
---边贡1.请你们猜猜这首诗写的是哪一节日?来历如何?明:端午节,屈子即屈原,遗俗指的是端午节2.问:你知道端午节有哪些风俗吗?在你的记忆当中,端午有什么让你回味无穷的东西吗?〔挂艾草,插菖蒲,喝雄黄酒,吃棕子,吃蛋……〕,多媒体出示端午习俗图片。
3.很好,我们今天来学习的一篇回忆性文章也是关于端午的。
这篇文章是汪曾祺先生写自己过端午的一片回忆性的散文。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1、检查生字词读音2、你觉得这篇课文写了哪几方面内容,你感受到了什么?3、自学,小组交流,全班讨论三、合作探究、把握内容1、家乡的鸭蛋到底好在哪里?有什么特点?请以“这是的鸭蛋,因为〔找出文中相关的语句〞为句式说一段话。
例如:这是与众不同的鸭蛋,因为“高邮还出双黄鸭蛋。
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
〞名声远播居然让苏南,浙江的人因此对你肃然起敬。
与众不同居然可以成批成批输出双黄鸭蛋令人惊喜切开之后,圆圆的两个黄,竟然如此让人惊喜不已。
〞历史悠久〔“老〞、“老字号〞〕连200多年前的《随园食单·小菜单》就有了记载质细而油多居然让人如此让人垂涎欲滴。
吃法多样除了“可以带壳切开吃〞“可以用筷子挖着吃〞“竟然可以和豆腐炒着吃色彩鲜艳蛋壳是淡青色的,蛋白是白色的,蛋黄是红色的。
端午的鸭蛋教案
端午的鸭蛋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端午节的传统习俗,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2.学习制作鸭蛋的技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劳动成果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1.端午节的习俗及意义。
2.鸭蛋的制作过程。
3.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1.鸭蛋的制作技巧。
2.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团队合作。
四、教学过程1.导入(1)教师出示一颗鸭蛋,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2)学生回答:“鸭蛋。
”(3)教师继续提问:“你们知道鸭蛋与端午节有什么关系吗?”2.讲解端午节习俗(1)教师简要介绍端午节的起源、习俗和意义。
(2)重点讲解端午节吃鸭蛋的习俗,以及鸭蛋在端午节中的象征意义。
3.鸭蛋制作过程(1)教师展示鸭蛋制作工具和材料,讲解制作步骤。
(2)教师边讲解边演示,让学生了解鸭蛋的制作过程。
(3)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制作鸭蛋。
4.动手实践(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发放制作工具和材料。
(2)学生在小组内分工合作,共同完成鸭蛋制作。
(3)教师在旁边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5.成果展示(1)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展示本组制作的鸭蛋。
(2)教师组织学生评价,选出最佳鸭蛋。
(2)学生分享自己在制作鸭蛋过程中的感受。
五、作业布置1.学生回家后,向家人介绍端午节吃鸭蛋的习俗。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端午节习俗和鸭蛋制作过程,让学生深入了解传统文化,培养动手能力。
在实践环节,学生积极参与,表现出较高的团队合作意识。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不足,如部分学生在制作鸭蛋时操作不够规范,需要加强指导。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完善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传统文化。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1.端午节的习俗及意义教师提问:“同学们,谁知道端午节除了吃鸭蛋,还有哪些传统习俗?”2.鸭蛋的制作过程教师演示:“我们需要清洗鸭蛋,然后用酒精消毒,保证食品卫生。
”学生跟随:“哦,原来还有这一步,我之前不知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端午的鸭蛋》教案设计(百度文库教案评比)
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区跃华中学区燕明
教材分析:作者汪曾祺在这篇散文中,用他特有的平淡而有味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他的家乡江苏高邮地区的端午风俗,并且通过家乡特产――高邮咸蛋的精细介绍,表现了他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和对童年生活的怀想。
教学构思:教师要针对学生的特点,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培养学生迅速提取信息的能力,体味和推敲平淡而有味的语言,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让学生学以致用,提高写作水平。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情感
2、诵读课文,品味作者的语言风格
3、了解端午风俗,感受鸭蛋包含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风情,提倡珍惜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情感
2、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有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教学方法:导入——阅读——拓展,谈话激趣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拓展延伸法
课前准备:
1、预习
①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门楣.(méi) 苋.菜(xiàn) 籍.贯(jí) 硝.药(xiāo)
腌.腊(yān) 络.子(lào) 大襟.(jīn) 车胤.(yìn)
②解释下列词语。
门楣:门框上的横木。
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
籍贯:祖居或个人出生的地方。
城隍:迷信传说中指主管某个城的神。
肃然:形容十分恭敬的样子。
曾经沧海难为水:经历过沧海,对别处的水就难以看上眼了。
与有荣焉:因而也感到荣幸。
囊萤映雪:囊萤和映雪分别指晋朝车胤和孙康利用萤火虫的光和雪的反光刻苦读书的故事。
2、学生通过查阅图书、上网等手段,搜集和整理有关作者汪曾祺的资料,最好能阅读几篇他的作品,形成一定的感性认识;了解自己的家乡,包括特产、地理风貌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引入课文
师语导入:大家知道我们中国的三大传统佳节吗?(春节、端午节、中秋节)春节,是合家团圆,普天同庆;中秋是吃饼赏月,千里婵娟;
那端午节呢?什么时候是端午节?(五月初五)我们这里也有过端午节的习惯,各处乡村的风俗习惯都不同,你家里是怎样过端午节的?(出示图片:粽子、香烛、划龙舟比赛。
学生或谈风俗或说感受)(意图:谈话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
二、浏览课文,整体感知
(一)端午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的节日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
看书里注解可以知道作者是哪里人?(作者是汪曾祺,江苏,高邮人。
)散文家汪曾祺的家乡过端午节有哪些风俗?他为什么偏偏要挑选鸭蛋来写呢?《端午的鸭蛋》的写作过程中作者带有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呢?
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欣赏汪曾祺笔下的风俗散文《端午的鸭蛋》(出示三个问题,学生浏览课文思考):
(1) 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
(2) 作者还写了哪些内容?
(3) 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
(二)分组讨论(每组4到5人全班共分12组,看哪一组答得快,评出最高分最出色的一组)
(1)提问第一个问题: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
明确:
作者先介绍端午节的一般习俗:①系百索子②做香角子③贴五毒
④贴符⑤喝雄黄酒。
而后又详细介绍了家乡特有的风俗:“放黄烟子”、吃“十二红”,进而引出家乡的特产——高邮鸭蛋和“挂鸭蛋络子”的习俗。
(出示图片,找出各风俗)
(2)提出第二个问题:课文除了写端午节的风俗外,作者还写了哪些内容?(答:高邮鸭蛋)
在上述二个问题的解答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端午的风俗①―――家乡的鸭蛋②③―――端午的鸭蛋④⑤(3)提出第三个问题: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
引导:有人说鸭蛋这么普通,普通的事物有什么好写,但作者把这普通的小物品,却扬扬洒洒的写了好多文字,娓娓动听的给我们介绍他的家乡的一种特产。
你觉得他写的时候带有什么感情?要是他不喜欢他的家乡,他会不会满怀热爱故乡之情地介绍他家乡的特产。
这就是他的写作目的。
答案:因为鸭蛋给儿时的作者带来乐趣,反映作者对儿时生活的怀念,对故乡的热爱。
(意图:让学生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去阅读,培养学生迅速提取信息的能力。
)
三、精读课文,感受情趣
(一)介绍作者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
归纳汪曾祺的写作风格。
①从这篇文章的选材可见从小处着眼。
②小小鸭蛋也寄情,凡人小事也入文。
于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在小小咸鸭蛋里尝出生活的滋味。
作者在这方面是高手,也是现代人所流行的一种选材方法,因为我们总不能每天都生活波涛骇浪的大事中,平凡小事也是很好写作材料。
图片显示:
汪曾祺散文的特点:在当代文坛,当人们热衷于“大叙事”,习惯欣赏“大事物”“大场面”“大结局”片面追求高、大、全时,另一种与之相反的审美情趣悄然兴起,即着眼于“小场景”“小叙事”着力写凡人小事,写油盐酱醋茶,写“一地鸡毛”(鸡毛蒜皮的小事)。
汪曾祺就是这种审美情趣的杰出代表。
当他80年代重出文坛时,他的“小叙事”作品居然引起“大轰动”。
(二)朗读课文,感受作品的语言特点。
让学生从课文的三个层次中任选一层,先同桌二人练读,再自主全班示范朗读。
师生共同评点,并交流阅读感受。
(1)提问:你觉得这篇文章好在哪里?语言值得欣赏吗?
明确:
①句子简短极其简练,有口语色彩。
②有文言色彩,比较典雅。
③引用诗句、引用古文使文章典雅,有书卷气。
④善于运用语言“造型”。
(2)请同学们找几个句子让大家赏析。
(将句子多读几次)
例如:有口语色彩的句子。
①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
②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
③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④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
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
作用:文中时时穿插十分朴素的“大白话”,这使文章生活气息更为浓厚。
例如:有文言色彩的句子。
①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
②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
文不长,录如下……
③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
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
“文白夹杂”句子的作用:让人忍俊不禁,为文章增添了不少幽默和趣味。
例如:引用袁枚《随园食单》中“腌蛋”一条,引用“曾经沧海难为水”的诗句。
作用:使文章典雅,有书卷气。
例如:善于运用语言“造型”的句子。
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作用:“吱”绘声绘色,真切生动,很形象,其中的动感、快感,活
灵活现。
(3)教师先肯定学生们的感受,并归纳汪曾祺的创作特点: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
(意图:诵读有利于让学生感悟文章情感,合作探究又有利于调动学生自主活动的积极性。
)
四、学以致用
赏析描绘桔子的小作文,讨论哪几个句子值得欣赏。
它身披桔黄色略显粗糙的外衣,圆扁的身材憨态可掬。
掀开外衣一角,淡淡的香气悄悄造访我的鼻孔。
白色的桔络包裹的是弯弯的桔瓣,它们亲密的挤在一起。
掰一瓣入口,甜中带酸的感觉满溢,仿佛我的青春滋味,只能自己体会。
(意图:培养学生迁移能力,训练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
五、回归生活,分享体验
写小作文:美食我来赏。
模仿作者的语言,从形、色、香、味等方面描绘一下家乡的美食,抒写出对家乡或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出示有关家乡特产图片) 要求满怀自豪之情介绍一下家乡的特产,为人们打开一扇认识家乡的窗口。
(课外完成)
(意图:上面从课文中感受平凡生活中的情趣,现在跳出课文,进行拓展延伸,让学生学以致用,提高写作水平。
)
【板书设计】
端午的鸭蛋
学习目标:学习汪曾祺的语言艺术
1、穿插口语。
作用:生活气息浓厚。
2、文言点缀。
作用:增添典雅之美。
3、引用诗词。
作用:典雅有书卷气。
教学后记:
本教案从文章本身出发,以语言为教学立足点。
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朗读,并品味文中重要的句子,注意语言的感悟和积累,加强仿写训练。
充分体现新课标“注意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精神。
利用当地民风民俗,引导学生从教室走向社会,从课内走向课外,是语文教学更鲜活,更有趣生动。
通过学习,学生能体会文章语言上的特色,品味其中韵味和情致。
并跳出课文,进行拓展延伸,学以致用,提高写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