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6-内蒙古赤峰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合集下载

第六次人口普查全国各县级单位常住人口数据

第六次人口普查全国各县级单位常住人口数据

县区
长安区 桥东区 桥西区 新华区 裕华区 高新区 矿区 井陉区 正定县 栾城县 行唐县 灵寿县 高邑县
1
六普常住人口 (万人)
91.9 124.3 354.5 211.2 61.6 328.1 29 94.5 118.4 87.7 166.1 136.5 37.3 41.6 46.8 31.7 27.3 86.1 87.1 101.8 78.8 53.2 57 68.5 59.3 66.9 94.9 79.9 248.2 41.6 64.7 78.5 48 41 59.6 62.5 49.4 16.2 9.5 31 46.7 32.9 40.6 33.4 18.6
县区
4
六普常住人口 (万人)
52.9 53.8 56.3 58.9 60.4 63.2 116.5 52.2 39.4 31.6 21.5 28 32.9 48.7 52.9 34.1 36.2 56.6 20.7 30.8 66.9 40.2 35.7 20.2 43.7 33.5 36.6 28.2 58 20.3 58.4 82.2 44.4 81 10.5 2.1

地市
巴彦淖尔 1669915
兴安盟 1613250
锡林郭勒 1028022
阿拉善 231334
辽宁 沈阳 43746323 8106171
朝阳
县区
临河 五原 磴口 乌拉特前 乌拉特中 乌拉特后 杭锦后 乌兰浩特市 阿尔山市 科尔沁右翼前旗 科尔沁右翼中旗 扎赉特旗 突泉县 二连浩特市 锡林浩特市 阿巴嘎旗 苏尼特左旗 苏尼特右旗 东乌珠穆沁旗 西乌珠穆沁旗 太仆寺旗 镶黄旗 正镶白旗 正蓝旗 多伦县 #乌拉盖开发区 阿拉善左旗 阿拉善右旗 额济纳旗(包括东风场区) #阿拉善经济开发区 #孪井滩生态移民示范区 沈河 和平 大东 皇姑 铁西 苏家屯 东陵 沈北 于洪 新民 辽中 康平 法库 双塔

0507-内蒙古锡林郭勒盟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0507-内蒙古锡林郭勒盟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锡林郭勒盟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发布时间:2011年05月20日来源:锡林郭勒盟统计局锡林郭勒盟统计局 2011年5月17日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条例》和国务院的决定,我国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

在国务院、自治区人民政府、盟行政公署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全体普查对象的支持配合下,通过广大普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圆满完成了人口普查任务。

现将快速汇总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一、全盟常住人口全盟常住人口为1028022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993400人相比,十年共增加34622人,增长3.49%。

年平均增长率为0.34%。

二、家庭户人口全盟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353774户,家庭户人口为960543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72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21人减少0.49人。

三、性别构成全盟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536361人,占52.17%;女性人口为491661人,占47.83%。

常住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7.78上升为109.09。

四、年龄构成全盟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141788人,占13.79%;15-64岁人口为817616人,占79.53%;65岁及以上人口为68618人,占6.67%。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7.1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4.88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21个百分点。

五、民族构成全盟常住人口中,汉族人口为681876人,占66.33%;蒙古族人口为309764人,占30.13%;其他少数民族人口为36382人,占3.54%。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17976人,增长2.71%;蒙古族人口增加22364人,增长7.78%;其他少数民族人口减少5718人,下降13.58%。

赤峰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

赤峰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
巴林右旗 175543
林西县 200619
克什克腾旗 211155
翁牛特旗 433298
喀喇沁旗 293246
宁城县 546845
敖汉旗 547043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2409人上升为6866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11938人上升为 14427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由35033 人上升为 38110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由34577人下降为30716 人。
全市常住人口中,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为138346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文盲人口减少232427人,文盲率[4]由8.21%下降为3.19%,下降 5.02个百分点。
五、民族构成
全市常住人口中,汉族人口为3355733人,占77.30 %;蒙古族人口为829824人,占19.11%;其他少数民族人口为 1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减少150696人,下降4.30%;蒙古族人口减少9145人,下降1.09%;其他少数民族人口减少16960人,下降9.82%。
七、常住人口地区分布
地 区 人口数(人)
红山区 434785
元宝山区 325170
松山区 573571
阿鲁科尔沁旗 272205
巴林左旗 327765
一、全市常住人口
全市常住人口[2]为4341245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4518046人相比,十年共减少176801人,下降3.91%,年平均下降0.40%。
二、家庭户人口
全市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3]1367201户,家庭户人口为4169754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05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54人减少0.49人。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少数民族数据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少数民族数据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少数民族数据2010年人口普查:全国人口分民族构成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汉族人口1220844520人,其中男性625032848人,女性595811672人。

其余55个少数民族人口数据如下:壮族:16926381人,占比1.2700%回族:10586087人,占比0.7943%满族:10387958人,占比0.7794%维吾尔族:10069346人,占比0.7555%苗族:9426007人,占比0.7072%彝族:8714393人,占比0.6538%土家族:8353912人,占比0.6268%藏族:6282187人,占比0.4713%蒙古族:5981840人,占比0.4488%侗族:2879974人,占比0.2161%布依族:2870034人,占比0.2153%瑶族:2796003人,占比0.2098%白族:1933510人,占比0.1451%朝鲜族:1830929人,占比0.1374%哈尼族:1660932人,占比0.1246%黎族:1463064人,占比0.1098%哈萨克族:1462588人,占比0.1097%傣族:1261311人,占比0.0946%畲族:708651人,占比0.0532%傈僳族:702839人,占比0.0527%仡佬族:550746人,占比0.0413%拉祜族:485966人,占比0.0365%佤族:429709人,占比0.0322%水族:411847人,占比0.0309%纳西族:326295人,占比0.0245% 羌族:309576人,占比0.0232%土族:289565人,占比0.0217%仫佬族:216257人,占比0.0162% 锡伯族:190481人,占比0.0143%柯尔克孜族:186708人,占比0.0140% 景颇族:147828人,占比0.0111% 达斡尔族:131992人,占比0.0099% 撒拉族:130607人,占比0.0098% 布朗族:119639人,占比0.0090%毛南族:101192人,占比0.0076% 塔吉克族:51069人,占比0.0038%普米族:42861人,占比0.0032%阿昌族:39555人,占比0.0030%怒族:37523人,占比0.0028%鄂温克族:30875人,占比0.0023%京族:28199人,占比0.0021%基诺族:23143人,占比0.0017%德昂族:20556人,占比0.0015%保安族:20074人,占比0.0015%裕固族:14378人,占比0.0011%乌孜别克族:10569人,占比0.0008%门巴族:10561人,占比0.0008%鄂伦春族:8659人,占比0.0006%独龙族:6930人,占比0.0005%赫哲族:5354人,占比0.0004%高山族:4009人,占比0.0003%珞巴族:3682人,占比0.0003%塔塔尔族:3556人,占比0.0003%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中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12.9533亿人。

通过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看松山区十年发展变化

通过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看松山区十年发展变化

通过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看松山区十年发展变化摘要:通过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松山区根据人口总量、素质、结构、迁移流动等大量的基础数据进行分析研究,为制定松山区经济社会发展政策提供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资料。

关键词:人口普查数据分析在国务院、自治区政府、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全区人民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全体普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圆满地完成了松山区人口普查的现场登记、复查、数据处理等工作,取得了反映松山区人口总量、素质、结构、迁移流动等大量的基础数据,是一份极为宝贵的信息财富,对制定松山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现将普查主要数据分析如下:1 2000-2010年人口指标呈现出的基本特点1.1 全市常住人口的分布有增有减,松山区常住人口增加明显普查数据显示,2010年11月1日零时全区常住人口为57.36万人,比2000年11月1日零时全区常住人口54.82万人增加2.54万人,10年间增长4.6%,年均增长率0.45%。

松山区人口分布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松山区现在已经取代宁城县成为赤峰市常住人口最多的旗县。

松山区取代宁城县成为赤峰市常住人口最多的旗县,主要原因:一是由于市政府西移北扩,松山区作为东北、华北地区的结合部,是环渤海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赤峰市的政治、文化中心。

二是受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交通条件等客观因素的影响,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特别是国电、中钢、铜陵、中冶等一大批国有企业的入驻,使松山区二、三产业蓬勃发展,有着较强的经济活力,对我市剩余劳动力产生着强大的吸引力。

三是近十年来,人们的思想认识进一步提高,松山区低房价已经成为改善生活方式的首选地区。

1.2 家庭结构趋于简单,规模逐渐缩小全区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为169485户,家庭户人口544655人。

平均每个家庭户人口为3.21人,较“五普”的3.61人减少0.4人。

这说明我区家庭户规模继续缩小,几代人或一家多人同住的家庭不断减少,现在我区的家庭户型已形成一对父母和一个子女为主要格局的新特点,反映了我区人民生活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和住房条件的改善。

中国2010年地级市人口统计

中国2010年地级市人口统计
137.95
146.81
110.71
5.34
4.76
芜湖
220.26
65.88
75.89
55.11
3.52
2.43
蚌埠
340.35
77.16
82.22
53.96
7.61
4.01
淮南
208.10
139.35
95.26
86.31
7.12
7.67
马鞍山
120.05
52.93
51.82
42.03
5.03
5.72
中国2010年地级市人口统计
收集于2010年12月31日
城市
总人口(万人)
自然增长率
非农业人口
百分比
(万人)
(‰)
地区
市区
地区
市区
地区
市区
城市合计
110297.04
30400.92
30797.59
17753.31
4.38
4.05
1.北京
1122.30
988.10
780.10
744.10
0.63
0.39
38.68
3.28
3.19
通化
225.25
45.21
103.67
38.97
2.77
3.71
白山
132.74
32.88
87.36
25.97
2.72
5.60
松原
275.67
50.81
69.01
31.08
8.15
8.89
白城
199.77
47.62
79.56

我国历次人口普查大数据

我国历次人口普查大数据

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公报[信息港发布时间:2010-08-20 15:48:49进入社区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国国家统计局关于第一次全国人口调查登记结果的公报一九五四年十一月一日一九五三年,中央人民政府国家统计局协同有关部门,根据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的指示,结合全国普选,举办了全国人口调查。

调查的标准时间是一九五三年六月三十日二十四时。

参加这次调查登记工作的人员共有二百五十余万人。

为了保证全国人口调查登记工作的顺利进行,在全国组成了各级人口调查登记办公室,并制定了统一的简易可行的全国人口调查登记办法。

全国绝大部分地区都严格按照这个办法进行直接调查;但有少数地区不能进行直接调查,而用其他办法进行了调查,其中有未进行基层选举的和交通不便的边远地区,待解放的省,国外华侨和留学生等。

为了使这次普查资料全面、确实,曾及时组织了抽样复查,对已经调查登记的人口数目的正确程度进行检查。

全国围共抽查了五千二百九十五万以上的人口(占直接调查登记人口的百分之九),检查的结果是:重复的人口占千分之一点三九,遗漏的人口占千分之二点五五。

全国人口普查资料的审核和汇总工作,现已全部完成。

现将中华人民国人口调查登记的结果公布如下:一、一九五三年六月三十日二十四时的全国人口总数为六亿零一百九十三万八千零三十五人。

其中:直接调查登记的人口为五亿七千四百二十万五千九百四十人;用其他办法调查的人口为二千七百七十三万二千零九十五人,有:没有进行基层选举的和交通不便的边远地区八百三十九万七千四百七十七人(根据各该地方政府的资料);待解放的省七百五十九万一千二百九十八人(根据一九五一年公布的数字);国外华侨和留学生等一千一百七十四万三千三百二十人(根据华侨事务委员会等机关的资料)。

二、在直接调查登记的人口中:男子为二亿九千七百五十五万三千五百一十八人,占百分之五十一点八二;女子为二亿七千六百六十五万二千四百二十二人,占百分之四十八点一八。

2010人口普查各民族数据

2010人口普查各民族数据

2010年人口普查:全国人口分民族构成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汉族人口1220844520人,其中男性625032848人,女性595811672人。

其余55个少数民族人口数据如下:壮族:16926381人,占比1.2700%回族:10586087人,占比0.7943%满族:10387958人,占比0.7794%维吾尔族:10069346人,占比0.7555%苗族:9426007人,占比0.7072%彝族:8714393人,占比0.6538%土家族:8353912人,占比0.6268%藏族:6282187人,占比0.4713%蒙古族:5981840人,占比0.4488%侗族:2879974人,占比0.2161%布依族:2870034人,占比0.2153%瑶族:2796003人,占比0.2098%白族:1933510人,占比0.1451%朝鲜族:1830929人,占比0.1374%哈尼族:1660932人,占比0.1246%黎族:1463064人,占比0.1098%哈萨克族:1462588人,占比0.1097%傣族:1261311人,占比0.0946%畲族:708651人,占比0.0532%傈僳族:702839人,占比0.0527%东乡族:621500人,占比0.0466%仡佬族:550746人,占比0.0413%拉祜族:485966人,占比0.0365%佤族:429709人,占比0.0322%水族:411847人,占比0.0309%纳西族:326295人,占比0.0245%羌族:309576人,占比0.0232%土族:289565人,占比0.0217%仫佬族:216257人,占比0.0162%锡伯族:190481人,占比0.0143%柯尔克孜族:186708人,占比0.0140%景颇族:147828人,占比0.0111%达斡尔族:131992人,占比0.0099%撒拉族:130607人,占比0.0098%布朗族:119639人,占比0.0090%毛南族:101192人,占比0.0076%塔吉克族:51069人,占比0.0038%普米族:42861人,占比0.0032%阿昌族:39555人,占比0.0030%怒族:37523人,占比0.0028%鄂温克族:30875人,占比0.0023%京族:28199人,占比0.0021%基诺族:23143人,占比0.0017%德昂族:20556人,占比0.0015%保安族:20074人,占比0.0015%俄罗斯族:15393人,占比0.0012%裕固族:14378人,占比0.0011%乌孜别克族:10569人,占比0.0008%门巴族:10561人,占比0.0008%鄂伦春族:8659人,占比0.0006%独龙族:6930人,占比0.0005%赫哲族:5354人,占比0.0004%高山族:4009人,占比0.0003%珞巴族:3682人,占比0.0003%塔塔尔族:3556人,占比0.0003%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第六次人口普查全国各县级单位常住人口数据

第六次人口普查全国各县级单位常住人口数据

县区
大同 3318057
阳泉 1368502
长治 3334564
晋城 2279151
忻州 3067501
六普常住人口 (万人) 32.8 11.2 32.7 72.3 50 40.6 10.8 27.2 20.6 18.3 23.4 34.3 15.6 18.6 19.3 24.3 28.6 33.5 31.1 48.4 28.1 34.1 27 26.4 15.1 15.9 29.2 35.3 18.3 17.2 15.9 22.7 47.7 21.3 38.9 23.1 48.4 48.5 54.5 21.7 29.9 21.4 26.7 16.1 15.7
7

地市
县区 交口县 孝义市 汾阳市 盐湖区 临猗县 万荣县 闻喜县 稷山县 新绛县 绛县 垣曲县 夏县 平陆县 芮城县 永济市 河津市 新城区 回民区 玉泉区 赛罕区 土默特左旗 托克托县 和林格尔县 清水河县 武川县 东河区 昆都仑区 青山区 石拐区 白云鄂博矿区 九原区 土默特右旗 固阳县 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 #稀土高新区 海勃湾区 海南区 乌达区 红山区 元宝山区 松山区 阿鲁科尔沁旗 巴林左旗 巴林右旗 林西县 8
县区
六普常住人口 (万人)
廊坊 4358839
保定 11194379
5.9 12.4 20.5 24.6 25 25.8 26.1 28.8 29.6 33.9 34.5 36 37 38.7 38.7 42.4 43.7 50.6 51.6 51.8
3

地市 唐县 易县 徐水县 曲阳县 涿州市 清苑县 定州市 桃城区 枣强县 武邑县 武强县 饶阳县 安平县 故城县 景县 阜城县 冀州市 深州市 新华区 运河区 沧县 青县 东光县 海兴县 盐山县 肃宁县 南皮县 吴桥县 献县 孟村县 泊头市 任丘市 黄骅市 河间市 渤海新区 开发区 桥东 桥西 南宫 沙河 邢台 临城 内丘 柏乡 隆尧

内蒙古人口变动及人口分布分析

内蒙古人口变动及人口分布分析

描述和分析内蒙古自治区人口发展现状,可以反映地区、民族、年龄及性别人口及其变化情况,为进一步控制人口,更好地解决与人口发展密切相关的疾病防治、劳动就业、城镇建设、教育的发展等诸多问题,以促进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为制定面向21世纪的全区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推动西部大开发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依据[1]。

一、资料与方法1.资料来源本文的资料来源于2000年、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包括有《内蒙古自治区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内蒙古自治区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等相关数据资料[2-3]。

2.统计学方法数据录入和分析均采用IBM SPSS19.0统计软件。

数据录入采用双人双录入,严格复核以避免偏差。

主要分析指标包括人口数、人口增长率、性别比(以女性100为参照)、城镇比例等指标;根据不同性别及年龄的人数,绘制人口年龄金字塔和线图。

二、结果1.人口总量与增长情况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表明,内蒙古人口总数为2470.56万人,男性人数为1283.88万人,女性人数为1186.68万人。

与2000年全国第五内蒙古人口变动及人口分布分析张星光,尹韶华,闫涛,苏俐(内蒙古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呼和浩特010110)摘要:目的了解和掌握内蒙古自治区人口发展变化的规律和趋势,为学术研究和人口工作战略决策的制定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

方法利用2000年、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采用IBM SPSS19.0统计软件,计算人口数、人口增长率及性别比等指标,并进行不同时间、地区和人群的比较。

结果与2000年内蒙古自治区普查结果相比,内蒙古2010年总人口数增加了138.23万人,平均每年增加13.8万人,年均人口增长率为0.58%;2010年内蒙古自治区总人口的性别比为108.19,出生性别比为111.96,超出了正常范围;内蒙古地区城镇化比例为55.54%,高于全国整体水平49.70%,且存在民族和地区差异。

各省市区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汇总

各省市区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汇总

区数据汇总
年龄结构
民族构成
0-14岁
15-64岁
65岁以上
汉族
少数民族
大专以上
高中(含中专)
人数 比率 人数 比率 人数 比率 人数 比率 人数 比率 人数 比率 人数
22245.97 16.60% 99843.34 74.50% 11883.17 8.90% 122,593.3 91.51% 11,379 8.49% 11963.68 8.93% 18798.60
105.20 106.80 114.52 102.84 105.56 108.05 102.54 102.67 103.22 106.18 101.54 105.69 103.39 105.96 107.46 102.33 102.06 105.56 105.81 109.00 108.26 110.90 102.43 103.14 106.89 107.84 105.69 106.92 104.42 107.40 105.09 105.34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各省市自治区数据汇总
省市自治 区
人口总数
家庭户人口
人数 (万人)
比5普 增长
排名
户数 (万户)
人口 (万人)
户均 (人)
性别构成
男性
女性
性别比
人数 比率 人数 比率 女性=100
全国 133,972.49 5.84% 北京市 1,961.20 44.50% 天津市 1,293.82 29.27% 河北省 7,185.42 6.55% 山西省 3,571.21 9.98% 内蒙古 2,470.63 4.00% 辽宁省 4,374.63 3.21% 吉林省 2,746.23 0.67% 黑龙江省 3,831.22 3.85% 上海市 2,301.91 37.53% 江苏省 7,865.99 5.75% 浙江省 5,442.69 16.37% 安徽省 5,950.05 -0.60% 福建省 3,689.42 6.28% 江西省 4,456.75 7.66% 山东省 9,579.31 5.50% 河南省 9,402.36 1.58% 湖北省 5,723.77 4.04% 湖南省 6,568.37 2.00% 广东省 10,430.31 20.69%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各地区人口数据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各地区人口数据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各地区人口数据2011年4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2号),这个数据告诉我们什么?第一,就特别直辖市来说,人口数据依此是:2000比例2010比例重庆市28846170 2.44 2.15上海市23019148 1.32 1.72北京市19612368 1.09 1.46天津市12938224 0.79 0.97除重庆市,其他三城市均呈现增加趋势;四个城市人口总数达8440余万人。

第二,人口在8000万以上人口依此为2000比例2010比例广东省104303132 6.83 7.79山东省95793065 7.17 7.15河南省94023567 7.31 7.02四川省80418200 6.58 6.00而2000时居于第一位的河南现在退居第三位,这种情况显然和广东为输入性流动人口,而河南为输出性流动人口有关。

第三,沿海省市地区人口依此为2000比例2010比例广东省104303132 6.83 7.79山东省95793065 7.17 7.15江苏省78659903 5.88 5.87河北省71854202 5.33 5.36浙江省54426891 3.69 4.06广西壮族自治区46026629 3.55 3.44辽宁省43746323 3.35 3.27福建省36894216 2.74 2.75上海市23019148 1.32 1.72天津市12938224 0.79 0.97海南省8671518 0.62 0.65以上11个沿海省市区占有整个大陆地区人口比例为43.03%第四,内陆省市地区人口依此为2000比例2010比例河南省94023567 7.31 7.02四川省80418200 6.58 6.00湖南省65683722 5.09 4.90安徽省59500510 4.73 4.44湖北省57237740 4.76 4.27江西省44567475 3.27 3.33陕西省37327378 2.85 2.79山西省35712111 2.60 2.67贵州省34746468 2.78 2.59重庆市28846170 2.44 2.15甘肃省25575254 2.02 1.91北京市19612368 1.09 1.46宁夏回族自治区6301350 0.44 0.47 青海省5626722 0.41 0.42第五,与邻国有边界的省市区依此为:2000比例2010比例广西壮族自治区46026629 3.55 3.44 云南省45966239 3.39 3.43辽宁省43746323 3.35 3.27黑龙江省38312224 2.91 2.86吉林省27462297 2.16 2.05内蒙古自治区24706321 1.88 1.84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1813334 1.52 1.63西藏自治区3002166 0.21 0.22第六,西部地区省市区人口依此为:2000比例2010比例重庆市28846170 2.44 2.15四川省80418200 6.58 6.00贵州省34746468 2.78 2.59云南省45966239 3.39 3.43西藏自治区3002166 0.21 0.22陕西省37327378 2.85 2.79甘肃省25575254 2.02 1.91青海省5626722 0.41 0.42宁夏回族自治区6301350 0.44 0.47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1813334 1.52 1.63以上10个省市区的人口仅占大陆全部人口比例的21.61%。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各省各地区主要数据公报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各省各地区主要数据公报
9.5
5.8 4.6 1.2 0.5 1.2 1.5 0.4 2.1 0.5 2.3 1.8 5.5 0.3
27.5
2.7 2.1 1.8 0.7 0.7 0.4 0.6 0.5 0.4 0.9 0.2
11.0
5.2 5.0 7.4 4.0 2.2 5.2 5.4 1.6 0.5 5.4 2.1
43.9
56 34 34 9 22 8 28 19 21 231 13 19 8 32 22 14 33 55 31 41 42 309
1.8 1.0 0.4 0.3 0.3 0.4 0.3 0.3 0.3
5.1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5.6 3.4 3.4 0.9 2.2 0.8 2.8 1.9 2.1
23.1
1.9 1.1 0.4 0.4 0.3 0.4 0.3 0.4 0.3 0.6 0.2
1.4 1.9 0.5 0.9 0.4 0.6 0.6 0.4 0.4 0.5 0.3
7.9
9.4 5.3 2.6 9.4 7.9 12.3 4.0 3.4 7.9 4.3 4.6
71.2
6.7 6.4 3.5 1.7 1.5 2.5 3.2 2.4 1.7 1.8 1.3 3.0 3.4 2.6 41.9 9.3 5.6 1.7 0.9 1.5 2.5 0.9 2.6 0.8 2.8 1.9 6.0 0.4 37.0 7.9 7.1 9.2 4.7 2.9 5.6 5.9 2.1 0.9 6.3 2.3 54.9 10.9 7.3 3.1 10.2 8.3 12.9 4.6 3.8 8.3 4.8 4.9 79.2
6.2
1.3 1.9 0.8 3.2 2.2 1.4 3.3 5.5 3.1 4.1 4.2

2010第六次人口普查方案

2010第六次人口普查方案
内蒙古统计局李松林
二、人口普查的标准时点、象和内容 人口普查的标准时点、
(八)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军人及军队管理 的离退休人员,由军队领导机关统一进行普查、 的离退休人员,由军队领导机关统一进行普查、 汇总。 汇总。 军队各类单位中服务的职工、文职人员、非 军队各类单位中服务的职工、文职人员、 现役公勤人员以及家属、保姆等, 现役公勤人员以及家属、保姆等,在军队营院内 居住的,由军队机关负责普查, 居住的,由军队机关负责普查,普查表移交当地 人民政府指定的人口普查机构; 人民政府指定的人口普查机构;不在军队营院内 居住的,由地方人口普查机构负责普查。 居住的,由地方人口普查机构负责普查。
内蒙古统计局李松林
八、人口普查的质量控制
十七) 在人口普查登记、 ( 十七 ) 在人口普查登记 、 快速汇总、 编码、 快速汇总 、 编码 、 数据处理各环 节实行质量验收制度。 节实行质量验收制度 。 验收不合 格的必须返工, 格的必须返工 , 直至达到规定的 质量验收标准方可转入下一工作 环节。 环节。
内蒙古统计局李松林
六、人口普查的登记和复查工作
(十四)普查登记时,申报人 十四)普查登记时, 应当依法履行普查义务, 如实回 应当依法履行普查义务 , 答普查员的询问, 不得谎报、 答普查员的询问 , 不得谎报 、 瞒 拒报。 报、拒报。
内蒙古统计局李松林
六、人口普查的登记和复查工作
十五) 普查登记结束后, ( 十五 ) 普查登记结束后 , 普查 指导员应当组织普查员按照规定的 方法进行全面复查, 发现差错, 方法进行全面复查 , 发现差错 , 应 重新入户核对, 经确认后予以更正。 重新入户核对 , 经确认后予以更正 。 复查工作应于2010年 11月15日前 复查工作应于 年 月 日前 完成。 完成。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表长表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表长表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表长表————————————————————————————————作者:————————————————————————————————日期:2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表长表经国务院批准进行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人口普查的标准时点为2010年11月1日零时人口普查的原始资料不向任何单位和个人提供,仅供汇总使用公民应履行如实申报普查项目的义务本户县、市乡、镇普查普查建筑物地址:区街道区小区编号地址码:H1.户编名H2.户别H3.本户应登记人数号1.家庭户2.集体户2010年10月31日晚居住本户的人数人户口在本户,2010年10月31日晚未居住本户的人数人H4.2009.11.1—2010.10.31H5.住房用途H6.本户住房建筑面积出生人口死亡人口男人女人男人女人1.生活住房2.兼作生产经营用房3.无住房(结束)平方米H7.本户住房间数H8.建筑层数H9.承重类型H10.住房建成年代间1.平房2.2—3层楼房3.4—6层楼房4.7—9层楼房5.10层以上楼房1.钢及钢筋混凝土结构2.混合结构3.砖木结构4.其他结构1.1949年以前2.1949—1959年3.1960—1969年4.1970—1979年5.1980—1989年6.1990—1999年7.2000年以后H11.是否饮用自来水H12.主要炊事燃料H13.住房内有无厨房H14.住房内有无厕所1.是2.否1燃气2.电__3.煤炭4.柴草5.其他1.独立使用2.与其他户合用3.无1.独立使用抽水式2.合用抽水式3.独立使用其他样式4.合用其他样式5.无H15.住房有无洗澡设施H16.住房来源H17.月租房费用1.统一供热水2.家庭自装热水器3.其他4.无1.租赁廉租住房2.租赁其他住房3.自建住房4.购买商品房5.购买二手房6.购买经济适用房7.购买原公有住房8.其他1.100元以下2.100—200元3.200—500元4.500—1000元5.1000—1500元6.1500—2000元7.2000—3000元8.3000元以上每个人都填报5周岁及以上的人填报R1.姓名R2.与户主关系R3.性别R4.出生年月R5.民族R6.普查时点居住地R7.户口登记地R8.离开户口登记地时间R9.离开户口登记地原因R10.户口登记地类型R11.户口性质R12.出生地R13.五年前常住地0.户主1.配偶2.子女3.父母4.岳父母或公婆5.祖父母6.媳婿7.孙子女8.兄弟姐妹9.其他1.男2.女(周岁)出生于:年月族1.本普查小区2.本村(居)委会其他普查小区3.本乡(镇、街道)其他村(居)委会4.本县(市、区)其他乡(镇、街道)5.其他县(市、区),请填写下面地址6.港澳台或国外1.本村(居)委会2.本乡(镇、街道)其他村(居)委会3.本县(市、区)其他乡(镇、街道)4.其他县(市、区),请填写下面地址5.户口待定→R121.没有离开户口登记地→R112.半年以下3.半年至一年4.一至二年5.二至三年6.三至四年7.四至五年8.五至六年9.六年以上1.务工经商2.工作调动3.学习培训4.随迁家属5.投亲靠友6.拆迁搬家7.寄挂户口8.婚姻嫁娶9.其他1.乡2.镇的居委会3.镇的村委会4.街道1.农业2.非农业1.本县市区2.本省其他县市区3.省外:—省2005年11月1日常住地:1.省内2.省外:—省省(区、市)市(地)县(市、区)0.户主1.配偶2.子女3.父母4.岳父母或公婆5.祖父母6.媳婿7.孙子女8.兄弟姐妹9.其他1.男2.女(周岁)出生于:年月族1.本普查小区2.本村(居)委会其他普查小区3.本乡(镇、街道)其他村(居)委会4.本县(市、区)其他乡(镇、街道)5.其他县(市、区),请填写下面地址6.港澳台或国外1.本村(居)委会2.本乡(镇、街道)其他村(居)委会3.本县(市、区)其他乡(镇、街道)4.其他县(市、区),请填写下面地址5.户口待定→R121.没有离开户口登记地→R112.半年以下3.半年至一年4.一至二年5.二至三年6.三至四年7.四至五年8.五至六年9.六年以上1.务工经商2.工作调动3.学习培训4.随迁家属5.投亲靠友6.拆迁搬家7.寄挂户口8.婚姻嫁娶9.其他1.乡2.镇的居委会3.镇的村委会4.街道1.农业2.非农业1.本县市区2.本省其他县市区3.省外:—省2005年11月1日常住地:1.省内2.省外:—省省(区、市)市(地)县(市、区)0.户主1.配偶2.子女3.父母4.岳父母或公婆5.祖父母6.媳婿7.孙子女8.兄弟姐妹9.其他1.男2.女(周岁)出生于:年月族1.本普查小区2.本村(居)委会其他普查小区3.本乡(镇、街道)其他村(居)委会4.本县(市、区)其他乡(镇、街道)5.其他县(市、区),请填写下面地址6.港澳台或国外1.本村(居)委会2.本乡(镇、街道)其他村(居)委会3.本县(市、区)其他乡(镇、街道)4.其他县(市、区),请填写下面地址5.户口待定→R121.没有离开户口登记地→R112.半年以下3.半年至一年4.一至二年5.二至三年6.三至四年7.四至五年8.五至六年9.六年以上1.务工经商2.工作调动3.学习培训4.随迁家属5.投亲靠友6.拆迁搬家7.寄挂户口8.婚姻嫁娶9.其他1.乡2.镇的居委会3.镇的村委会4.街道1.农业2.非农业1.本县市区2.本省其他县市区3.省外:—省2005年11月1日常住地:1.省内2.省外:—省省(区、市)市(地)县(市、区)0.户主1.配偶2.子女3.父母4.岳父母或公婆5.祖父母6.媳婿7.孙子女8.兄弟姐妹9.其他1.男2.女(周岁)出生于:年月族1.本普查小区2.本村(居)委会其他普查小区3.本乡(镇、街道)其他村(居)委会4.本县(市、区)其他乡(镇、街道)5.其他县(市、区),请填写下面地址6.港澳台或国外1.本村(居)委会2.本乡(镇、街道)其他村(居)委会3.本县(市、区)其他乡(镇、街道)4.其他县(市、区),请填写下面地址5.户口待定→R121.没有离开户口登记地→R112.半年以下3.半年至一年4.一至二年5.二至三年6.三至四年7.四至五年8.五至六年9.六年以上1.务工经商2.工作调动3.学习培训4.随迁家属5.投亲靠友6.拆迁搬家7.寄挂户口8.婚姻嫁娶9.其他1.乡2.镇的居委会3.镇的村委会4.街道1.农业2.非农业1.本县市区2.本省其他县市区3.省外:—省2005年11月1日常住地:1.省内2.省外:—省省(区、市)市(地)县(市、区)0.户主1.配偶2.子女3.父母4.岳父母或公婆5.祖父母6.媳婿7.孙子女8.兄弟姐妹9.其他1.男2.女(周岁)出生于:年月族1.本普查小区2.本村(居)委会其他普查小区3.本乡(镇、街道)其他村(居)委会4.本县(市、区)其他乡(镇、街道)5.其他县(市、区),请填写下面地址6.港澳台或国外1.本村(居)委会2.本乡(镇、街道)其他村(居)委会3.本县(市、区)其他乡(镇、街道)4.其他县(市、区),请填写下面地址5.户口待定→R121.没有离开户口登记地→R112.半年以下3.半年至一年4.一至二年5.二至三年6.三至四年7.四至五年8.五至六年9.六年以上1.务工经商2.工作调动3.学习培训4.随迁家属5.投亲靠友6.拆迁搬家7.寄挂户口8.婚姻嫁娶9.其他1.乡2.镇的居委会3.镇的村委会4.街道1.农业2.非农业1.本县市区2.本省其他县市区3.省外:—省2005年11月1日常住地:1.省内2.省外:—省省(区、市)市(地)县(市、区)表号:R 表制定机关:国家统计局国务院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办公室批准文号:国统字 [ 2 0 1 0 ] 号有效期至:2 0 1 0 年月(超过五人的户,从第2张普查表起,需填写“本户地址、共几张、第几张”,户记录只填写“H1.户编号”)结束3 / 54 / 56周岁及以上的人填报15周岁及以上的人填报15至64周岁的妇女填报15至50周岁的妇女填报60周岁及 以上的人填报R14.是否识字R15.受教育程度R16.学业 完成情况R17.工作情况R18.行业R19.职业R20.未工作原因R21.三个月内 是否找过工作R22.能否工作R23.主要生活来源R24.婚姻状况R25.结婚(初婚)年月 R26.生育子女数R27.2009.11.1-2010.1.31的生育状况R28.身体健康状况1.是2.否1.未上过学→R172.小学3.初中4.高中5.大学专科6.大学本科7.研究生1.在校2.毕业3.肄业4.辍学5.其他10月25-31日是否为取得收入而工作了一小时以上1.是,上周工作时间—小时2.在职休假、学习,临时停工或季节性歇业 3.未做任何工作 →R20单位详细名称:主要产品或主要业务:本人从事的具体 工作: →R231.在校学习→R232.丧失工作能力→R233.毕业后未工作4.因单位原因失去工作5.因本人原因失去工作6.承包土地被征用7.离退休8.料理家务9.其他1.在职业介绍机构 求职2.委托亲友找工作3.应答或刊登广告4.参加招聘会5.为自己经营作准备6.其他7.未找过工作如果有合适的工 作能否在两周内 开始工作 1.能连续未工作时间:—个月 2.不能1.劳动收入2.离退休金养老金3.失业保险金4.最低生活保障金5.财产性收入6.家庭其他成员 供养7.其他1.未婚→R282.有配偶3.离婚4.丧偶年月生育过(活产): 男 人 女 人其中现在存活: 男 人女 人1.未生育2.有生育 —生育时间是:月婴儿性别是:1.男2.女(12个月以内生育两个以上孩子的 第二个孩子状况)生育时间是: 月 婴儿性别是:1.男2.女1.健康2.基本健康3.不健康,但 生活能自理4.生活不能自理1.是2.否1.未上过学→R172.小学3.初中4.高中5.大学专科6.大学本科7.研究生1.在校2.毕业3.肄业4.辍学5.其他10月25-31日是否为取得收入而工作了一小时以上1.是,上周工作时间—小时2.在职休假、学习,临时停工或季节性歇业 3.未做任何工作 →R20单位详细名称:主要产品或主要业务:本人从事的具体 工作: →R231.在校学习→R232.丧失工作能力→R233.毕业后未工作4.因单位原因失去工作5.因本人原因失去工作6.承包土地被征用7.离退休8.料理家务9.其他1.在职业介绍机构 求职2.委托亲友找工作3.应答或刊登广告4.参加招聘会5.为自己经营作准备6.其他7.未找过工作如果有合适的工 作能否在两周内 开始工作 1.能连续未工作时间:—个月 2.不能1.劳动收入2.离退休金养老金3.失业保险金4.最低生活保障金5.财产性收入6.家庭其他成员 供养7.其他1.未婚→R282.有配偶3.离婚4.丧偶年月生育过(活产): 男 人 女 人其中现在存活: 男 人女 人1.未生育2.有生育 — 生育时间是:月婴儿性别是:1.男2.女(12个月以内生育两个以上孩子的 第二个孩子状况)生育时间是: 月 婴儿性别是:1.男2.女1.健康2.基本健康3.不健康,但 生活能自理4.生活不能自理1.是2.否1.未上过学→R172.小学3.初中4.高中5.大学专科6.大学本科7.研究生1.在校2.毕业3.肄业4.辍学5.其他10月25-31日是否为取得收入而工作了一小时以上1.是,上周工作时间—小时2.在职休假、学习,临时停工或季节性歇业 3.未做任何工作 →R20单位详细名称:主要产品或主要业务:本人从事的具体 工作: →R231.在校学习→R232.丧失工作能力→R233.毕业后未工作4.因单位原因失去工作5.因本人原因失去工作6.承包土地被征用7.离退休8.料理家务9.其他1.在职业介绍机构 求职2.委托亲友找工作3.应答或刊登广告4.参加招聘会5.为自己经营作准备6.其他7.未找过工作如果有合适的工 作能否在两周内 开始工作 1.能连续未工作时间:—个月 2.不能1.劳动收入2.离退休金养老金3.失业保险金4.最低生活保障金5.财产性收入6.家庭其他成员 供养7.其他1.未婚→R282.有配偶3.离婚4.丧偶年月生育过(活产): 男 人 女 人其中现在存活: 男 人女 人1.未生育2.有生育 — 生育时间是:月婴儿性别是:1.男2.女(12个月以内生育两个以上孩子的 第二个孩子状况)生育时间是: 月 婴儿性别是:1.男2.女1.健康2.基本健康3.不健康,但 生活能自理4.生活不能自理1.是2.否1.未上过学→R172.小学3.初中4.高中5.大学专科6.大学本科7.研究生1.在校2.毕业3.肄业4.辍学5.其他10月25-31日是否为取得收入而工作了一小时以上1.是,上周工作时间—小时2.在职休假、学习,临时停工或季节性歇业 3.未做任何工作 →R20单位详细名称:主要产品或主要业务:本人从事的具体 工作: →R231.在校学习→R232.丧失工作能力→R233.毕业后未工作4.因单位原因失去工作5.因本人原因失去工作6.承包土地被征用7.离退休8.料理家务9.其他1.在职业介绍机构 求职2.委托亲友找工作3.应答或刊登广告4.参加招聘会5.为自己经营作准备6.其他7.未找过工作如果有合适的工 作能否在两周内 开始工作 1.能连续未工作时间:—个月 2.不能1.劳动收入2.离退休金养老金3.失业保险金4.最低生活保障金5.财产性收入6.家庭其他成员 供养7.其他1.未婚→R282.有配偶3.离婚4.丧偶年月生育过(活产): 男 人 女 人其中现在存活: 男 人女 人1.未生育2.有生育 — 生育时间是:月婴儿性别是:1.男2.女(12个月以内生育两个以上孩子的 第二个孩子状况)生育时间是: 月 婴儿性别是:1.男2.女1.健康2.基本健康3.不健康,但 生活能自理4.生活不能自理1.是2.否1.未上过学→R172.小学3.初中4.高中5.大学专科6.大学本科7.研究生1.在校2.毕业3.肄业4.辍学5.其他10月25-31日是否为取得收入而工作了一小时以上1.是,上周工作时间—小时2.在职休假、学习,临时停工或季节性歇业 3.未做任何工作 →R20单位详细名称:主要产品或主要业务:本人从事的具体 工作: →R231.在校学习→R232.丧失工作能力→R233.毕业后未工作4.因单位原因失去工作5.因本人原因失去工作6.承包土地被征用7.离退休8.料理家务9.其他1.在职业介绍机构 求职2.委托亲友找工作3.应答或刊登广告4.参加招聘会5.为自己经营作准备6.其他7.未找过工作如果有合适的工 作能否在两周内 开始工作 1.能连续未工作时间:—个月 2.不能1.劳动收入2.离退休金养老金3.失业保险金4.最低生活保障金5.财产性收入6.家庭其他成员 供养7.其他1.未婚→R282.有配偶3.离婚4.丧偶年月生育过(活产): 男 人 女 人其中现在存活: 男 人女 人1.未生育2.有生育 — 生育时间是:月婴儿性别是:1.男2.女(12个月以内生育两个以上孩子的 第二个孩子状况)生育时间是: 月 婴儿性别是:1.男2.女1.健康2.基本健康3.不健康,但 生活能自理4.生活不能自理户编号号本户张本张是第张申报人(签字):普查员(签字):填报日期:11月5 / 5。

呼和浩特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呼和浩特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呼和浩特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来源:国家统计局日期:2011-5-29 浏览:695 次【大中小】更多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条例》和国务院的决定,我国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2]。

在国务院、自治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及各旗县区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全体普查对象的支持配合下,通过广大普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圆满完成了人口普查任务。

现将快速汇总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一、全市常住人口全市常住人口[3]为2866615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2437898人相比,十年共增加428717人,增长17.59%。

年平均增长率为1.63%。

二、家庭户人口全市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4]950652户,家庭户人口为2573602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71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05人减少0.34人。

三、性别构成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1462277人,占51.01%;女性人口为1404338人,占48.99%。

常住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8.51下降为104.13。

四、年龄构成全市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398716人,占13.91%;15-64岁人口为2248977人,占78.45%;65岁及以上人口为218922人,占7.64%。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5.53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4.15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38个百分点。

五、民族构成全市常住人口中,汉族人口为2498647人,占87.16%;蒙古族人口为285969人,占9.98%;其他少数民族人口为81999人,占2.86%。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340953人,增长15.80%;蒙古族人口增加78364人,增长37.75%;其他少数民族人口增加9400人,增长12.95%。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发布_人口金字塔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发布_人口金字塔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发布(2011年4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中央各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全国新闻媒体的积极配合下,经过近千万普查人员的奋力拼搏和十三亿各族人民的积极参与,人口普查顺利完成现场登记、复查和事后质量抽查等工作,现将快速汇总的主要数据予以公布。

一、人口总量这次人口普查登记的全国总人口为1339724852人,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增加7390万人,增长5.84%,年平均增长0.57%,比1990年到2000年的年平均增长率1.07%下降0.5个百分点。

数据表明,十年来我国人口增长处于低生育水平阶段。

二、家庭户规模这次人口普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家庭户40152万户,家庭户人口124461万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0人,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3.44人减少0.34人。

家庭户规模继续缩小,主要是由于我国生育水平不断下降、迁移流动人口增加、年轻人婚后独立居住等因素的影响。

三、性别构成这次人口普查,男性人口占51.27%,女性人口占48.73%,总人口性别比由2000年人口普查的106.74下降为105.20(以女性人口为100.00)。

四、年龄构成这次人口普查,0-14岁人口占16.60%,比2000年人口普查下降6.29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个百分点。

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说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的巨大改善,生育率持续保持较低水平,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

五、民族构成这次人口普查,汉族人口占91.51%,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91.59%下降0.08个百分点;少数民族人口占8.49%,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8.41%上升0.08个百分点。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分地区的常住人口数据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分地区的常住人口数据
24706321
上海市
23019148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21813334
பைடு நூலகம்北京市
19612368
天津市
12938224
海南省
8671518
宁夏回族自治区
6301350
青海省
5626722
西藏自治区
3002166
难以确定常住地
4649985
现役军人
2300000
三、实验数据统计
1.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绘制2010年我国各省区人口数柱形图,分别找出5个人口数最多和最少的省区(按顺序排列);(香港,台湾,澳门不包括在内)
图一:2010年我国各省区人口数柱形图
5个人口最多的省份或自治区:广东省,山东省,河南省,四川省,江苏省
5个人口最少的国家或自治区:天津,海南,宁夏,青海,西藏
54426891
广西壮族自治区
46026629
云南省
45966239
江西省
44567475
辽宁省
43746323
黑龙江省
38312224
陕西省
37327378
福建省
36894216
山西省
35712111
贵州省
34746468
重庆市
28846170
吉林省
27462297
甘肃省
25575254
内蒙古自治区
表一: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分地区的常住人口
地 区
人口数(人)
全国合计
1339724852
广东省
104303132
山东省
95793065
河南省
94023567

社会统计分析相关名词解释

社会统计分析相关名词解释

交叉列表分析法交叉列表分析法是指同时将两个或两个以上有一定联系的变量及其变量值按照一定的顺序交叉排列在一张统计表内,使各变量值成为不同变量的结点,从中分析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而得出科学结论的一种数据分析技术。

spss相关性分析相关性一般直接看相关系数和显著性双侧。

你这个一列一列的看要方便些,比如第一列,表示为x1和其他各变量之间的相关性,x1和x2的相关系数为-.022,显著性双侧为0.972,说明这两个变量间无相关性,依次类推。

只要是显著性<0.05即可说明两变量具有相关性,而相关性的大小取决于相关系数,相关系数越接近1,相关性越好。

看了一下你的x1和x4-x8的相关系数都在0.9以上了。

是非常人民网4月28日电据国家统计局网站消息,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发布,具体内容如下: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1](第1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1年4月28日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条例》和《国务院关于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通知》,我国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2]。

在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全体普查对象的支持配合下,通过广大普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目前已圆满完成人口普查任务。

现将快速汇总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一、总人口全国总人口为1370536875人。

其中:普查登记的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3]共1339724852人。

香港特别行政区人口[4]为7097600人。

澳门特别行政区人口[5]为552300人。

台湾地区人口[6]为23162123人。

二、人口增长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1265825048人相比,十年共增加73899804人,增长5.84%,年平均增长率为0.57%。

三、家庭户人口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家庭户[7]401517330户,家庭户人口为1244608395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0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44人减少0.34人。

0509-内蒙古鄂尔多斯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0509-内蒙古鄂尔多斯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0509-内蒙古鄂尔多斯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一篇:0509-内蒙古鄂尔多斯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鄂尔多斯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1]鄂尔多斯市统计局 2011年5月24日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条例》和国务院的决定,我国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2]。

在自治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全体普查对象的支持配合下,通过广大普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圆满完成了人口普查任务。

现将快速汇总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一、全市常住人口全市常住人口[3]为1940653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1395441人相比,十年共增加545212人,增长39.07%。

年平均增长率为3.35%。

二、家庭户人口全市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4]600840户,家庭户人口为1560759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60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04人减少0.44人。

三、性别构成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1105638人,占56.97%;女性人口为835015人,占43.03%。

常住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13.75上升为132.41。

四、年龄构成全市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273341人,占14.09%;15-64岁人口为1550878人,占79.91%;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6434人,占6.00%。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6.99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7.01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下降0.02个百分点。

五、民族构成全市常住人口中,汉族人口为1748549人,占90.10%;蒙古族人口为176912人,占9.12%;其他少数民族人口为15192人,占0.7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赤峰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2011年6月3日赤峰政府网
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条例》和国务院的决定,我市与全国、全区同步开展了第六次人口普查[1]工作。

这次普查的标准时点为2010年11月1 日零时。

在市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经过全体普查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圆满完成了人口普查主要任务。

现将初步汇总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
一、全市常住人口
全市常住人口[2]为4341245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4518046人相比,十年共减少176801人,下降3.91%,年平均下降0.40%。

二、家庭户人口
全市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3]1367201户,家庭户人口为4169754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05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54人减少0.49人。

三、性别构成
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2233288人,占 51.44%;女性人口为2107957人,占48.56%。

常住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5.81上升为105.95。

四、年龄构成
全市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666534人,占15.35%;15-64岁人口为3350599人,占77.18%;65岁及以上人口为324112人,占7.47%。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7.19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4.78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41个百分点。

五、民族构成
全市常住人口中,汉族人口为3355733人,占77.30%;蒙古族人口为829824人,占19.11%;其他少数民族人口为 155688人,占3.59%。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减少150696人,下降4.30%;蒙古族人口减少9145人,下降1.09%;其他少数民族人口减少16960人,下降9.82%。

六、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
全市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298075人;具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人口为626318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654469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333461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2409人上升为6866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11938人上升为 14427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由35033 人上升为 38110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由34577人下降为30716 人。

全市常住人口中,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为138346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文盲人口减少232427人,文盲率[4]由8.21%下降为3.19%,下降 5.02个百分点。

七、常住人口地区分布
地区人口数(人)
红山区 434785
元宝山区 325170
松山区 573571
阿鲁科尔沁旗 272205
巴林左旗 327765
巴林右旗 175543
林西县 200619
克什克腾旗 211155
翁牛特旗 433298
喀喇沁旗 293246
宁城县 546845
敖汉旗 547043
注释:
[1]人口普查登记的对象是指普查标准时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自然人以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但未定居的中国公民,不包括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短期停留的境外人员。

[2] 常住人口包括,居住在本乡镇街道、户口在本乡镇街道或户口待定的人;居住在本乡镇街道、离开户口所在的乡镇街道半年以上的人;户口在本乡镇街道、外出不满半年或在境外工作学习的人。

[3]家庭户是指以家庭成员关系为主、居住一处共同生活的人组成的户。

[4] 文盲率是指全市常住人口中15岁及以上不识字人口所占比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