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读后感1500字
关于《道德经》读后感6篇

关于《道德经》读后感6篇关于《道德经》读后感6篇《道德经》又称《老子》是春秋时期的老子即李耳所作,是道家思想来源也是世界上除《圣经》以外被翻译的最多的经典名著。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关于《道德经》读后感,欢迎借鉴参考。
《道德经》读后感一第一次接触老子的《道德经》,感觉是这个老人家的细想抽象性很高,果真不是一般人所能理解的。
我怀着对大家的敬畏大略浏览了一番《道德经》。
本人自觉《道德经》的内容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道”。
“道”孕育万物,存在于万物的发展运行中,即道是万物之母,时时有道,处处有道。
第二部分是“修身处世”。
老子劝诫世人放下虚无缥缈的外在事物,例如名利。
以退为进,追求内心世界的平静宁和,做到“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第三部分是“治国”。
老子推崇的国家类型是“小国寡民”,希望人民的生活是“鸡犬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使人民再恢复到远古的结绳记事的自然状态。
老子的思想与众人的思想有很大的区别,在人们所普遍认为的事物规律当中看到事物的反面,。
例如“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一般人都会认为,事物的数量与获得之间是成正比的,但老子确认为“少则得,多则惑”。
这个道理可以在我们当下的社会生活当中发现。
现在的人将金钱名声看得相当重要,金钱越多越好,名声越响亮越好。
为了追逐这两者,生命可以忽视了(那么多白领过劳死),良心可以抛弃了(学术造假、官场权钱交易)。
连生命都没有了,名利从何谈起,连良心都没有了,如何做人。
那些置身于光怪陆离物欲横流社会的所谓高高在上趾高气扬的人儿呀,在他们光鲜亮丽的皮囊下,是一颗千疮百孔的心,他们空虚的灵魂在风中凌乱了。
世人所认为的“多则得”虽是有积极向上的意思,但实则在追求“多”的过程中会失去更多,会迷失自我。
“少则得”,在追求人生幸福的路上,不必要太多的金钱名利,适可而止,反而能觉得人生更充实。
《道德经》读后感15篇

《道德经》读后感15篇《道德经》读后感15篇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信任大家确定领会了不少东西,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
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我细心整理的《道德经》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宠爱。
《道德经》读后感1《道德经》很薄,只五千余言,传言为老子骑牛过函谷所著,《道德经》又很厚,它包罗万象,其中有哲学有政治有自然科学有人文社会,这样的书看完很简洁,看懂看透却很难。
《道德经》的语言很美,散整有序,读起来有种韵律感,深刻地道理蕴于浅显的事例,极具思辨性,这是《道德经》吸引人的地方之一,老子通过阐述“道”这个至高无上的存在来说明自己的世界观,哲学的奇异之处,即具有共通性,老子不懂现代物理,可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是智慧。
老子的人生观有两个基本特点:就自我而言,讲究珍惜身体,就人与人的关系而言,主见柔弱不争,老子把最高品德的赞誉给了水,“上善若水,水善利而万物而不争。
”老子的政治主见是“无为而治”,老子的思想社会蓝图是“小国寡民,使有什百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宋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这是整本书最让我动容的一段,这是老子的理想,是一位智者对他心中最有价值的生活方式的描绘,不知道能不能实现,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实现,不知道要如何实现,但就是给出了这么一个梦,这是人对将来的期许,是人对社会本身的关注,很奇妙。
《道德经》读后感2在我读过的书中,《道德经》是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书籍。
《道德经》是道家创始人老子所作,并非一部介绍老子生平的作品,而是讲道论德的著作。
《道德经》全书分为上下篇五千多言,上篇第一章至三十七章主要讲“道”,下篇三十八章至八十一章主要讲“德”。
老子所说的道是天道,就是自然界的规律。
我觉得,《道德经》的精髓是无为而治和敬重自然规律。
人的一生有得意和失意的时候,有时难免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或者高傲自满再无建树,或者身败名裂不能保全自己。
《道德经》读后感(13篇)

《道德经》读后感(13篇)《道德经》读后感1一、看作者,老子是周朝的史官,史官是整理和编纂史料史书的职位,所以老子博闻强识,在写书的过程中有大量的文献积累和对名著的毕生研究。
二、看哪些人研究过《道德经》并且取得了些怎样的成绩?这里以曾国藩和马云先生为例。
曾国藩在他告老还乡、在老家湖南修养的时候,因为经历了亲人去世,又感慨自己不得志、效力朝廷时上下关系总处理不好,终日苦闷、哀愁。
一天,他偶遇一位老中医,告诉他,你肝火太旺,去读《道德经》!看完道德经的他连连感慨,这本书如此的宝贵,原来我的答案就全在这里面!于是他为了将书的内容吃透,就随身携带,一遍一遍的朗读,一篇一篇的背诵,书不离身。
曾国藩获得什么样的成绩呢?他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并且,在晚清的动荡复杂的时期,曾国藩是为数不多的能够善终的官臣。
第二位成功人士,马云,他创造了一个非常伟大的互联网帝国,阿里巴巴系,让大家足不出户就能完成购买,以及帮助了那些在偏远地区的人们解决农产品滞销的问题。
马云先生走到哪里都一直揣着的一本书,就是《道德经》。
其实中国的领导人无不是老子的粉丝,他们都无不是《道德经》的虔诚的学生。
所以《道德经》对于国家、和企业领导人来说都是必取之经。
三、要看他的同类人怎么评价他。
老子是哲学思想家,那么同类人是如何看待他的呢?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哲学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哲学也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发源。
在他的眼中,老子是他唯一承认的中国千年来的思想家。
这是在他研究了中国数千年古代的、当代的思想家之后所给出的一句评价。
当然中国也并不匮乏像老子一样伟大的思想家。
四、看发行量: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就是《道德经》,在德国,道德经的地位仅次于《圣经》,在西方国家,一个出版物能够与圣经的普及度相媲美,足可见它的重要程度。
五、看这部作品的思想发源。
道德经的作者老子,毕生研究《易经》,《易经》被誉为诸经之首,大道之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总纲领。
关于《道德经》读后感范文(6篇)

关于《道德经》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关于《道德经》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此时需要认真思考如何写了哦。
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为大家的关于《道德经》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老子被后人按照西方哲学体系的标准,被归入自然主义哲学家的范畴,是有道理的,他对社会、个人存在、开展的哲思观点,都是从自然规律类比推理过来的,一句话以天道推理人道,用道德经的话就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自然规律非常多,难以用详细语言驾驭,所以创造了本体论的“道”,整体代表自然规律。
此章,用反例的自然和社会现象,证明天道的规矩是不居功,不作为,不占有,隐含了一个观念“得道高人~圣人应该循天道,做到功成身退,不贪功,不念名,治理社会不要因为个人欲望而下发过多指令制定过多政策”。
当代,我认为,阿里巴巴的马云是修道得道了的,顺应天道而为,功成身退,急流勇退,境界非常高,东哥一直想跟他玩,人家直接不玩了,急流能勇退,足见其道行只高。
东哥有多想跟他玩?有一次中央电视台的访谈节目,主持人把马云的照片发出来,问东哥,“马总你们做一个行业,你们应给很熟悉吧“,他答复“不熟悉,这么多年一起吃过一次饭,另外,可能没有共同语言,因为不是一代人”,从话中我们能感受到东哥内心是把马云当做超越的对象,商业上的敌人,所以才如此急于用马云年龄比我虚长几岁,我比他年轻来向人证明我可以,我比他可以。
我再用一个例子来证明,马云绝对是读道德经而得道的例子,在赢在中国的节目里,阿里巴巴当时还没有现在这么如日中天,他也没有如此功名,当时节目组是把熊晓鸽,吴鹰等人作为更大贵客对待,但是马云节目中金句百出,如鱼得水,其中一句话“心中无敌,那么无敌于天下”的金句,他这个观点和道德经中上经二十二章的观点一模一样只考虑自己的利益就会产生伤害,有伤害就有怨恨,怨恨那么是其他不良情绪的根源。
《道德经》读后感范文(10篇)

《道德经》读后感范文(精选10篇)《道德经》读后感范文(精选10篇)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需要写一篇好好地作记录了。
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为大家的《道德经》读后感范文(精选10篇),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这些年的尔虞我诈,阴谋算计,我的灵魂都已经急躁起来了。
那些理想、抱负之类的高尚,似乎离自己越来越远。
虽然知道这是奋斗路上的必经过程,但我还是希望那些手段只是手段,不要让自己迷失了本性。
《道德经》我已读过数遍,大多名句也都耳熟能详,但以前太急躁,总不能细品其中之韵味。
这些天来终于静下心来真正的沉浸下去,才发现它像一汪永不枯竭的清泉。
满载宝藏,放下成见,唾手可得!但其广博与深奥,却让你发现自己的浅薄与缺乏!这是哲学的力量,它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却高于一切之上!因为它能让你的心灵真正的强大!不为光怪陆离的表象所迷惑!直达事物本质!正如老子所云:“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尽力使心灵到达极度的放空,使生活清净坚守不变,通过观察万物往复,透过其纷纷芸芸的表象,看到其根源所在。
“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
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看清事物的本质,心灵便会宁静,这种宁静不是静止不是,更不是终止。
而是在认识根本规律后的等待!等待万物并做的时机,这样的人无所不包,无所不包就能坦然公正!公正就能周全!周全才能符合自然的道!才能长久。
《道德经》有如黄钟大吕,一下下的将我心头蒙尘震落。
戴营魄抱一,能毋离乎?抟气至柔,能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毋疵乎?爱民活国,能毋以智乎?天门启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毋以知乎?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长而弗宰也,是谓玄德。
有点懂又不太懂。
“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长而弗宰也,是谓玄德”。
孕育而不占用,养育而不主宰,是有德啊。
这是在批判君臣父子封建等级制度吗?卅辐同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也。
《道德经》读后感(通用15篇)

《道德经》读后感(通用15篇)《道德经》读后感1说实话,读完道德经,最深刻的情绪体验是——很有成就感!通篇文言,读下来着实不易!但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收获还是有的。
首先是对老子的思想精华。
也无非四点:无为、自知、反战以及大道。
先说无为吧!有目共睹,现今社会浮华不堪,私欲膨胀,追名逐利,这就是一种“有为”。
“有为”令人们疲惫不堪,令社会千疮百孔,而“无为”就指明了解决问题的方向。
只是我们不必如老子说的那般被动——完全去顺应自然,而可以通过正当途径去满足我们合理的欲求。
或许这样,我们的社会会更好:商人之间正当竞争,且一心为消费者着想;明星为大家树立起正确榜样,而不是一味哗众取宠;官员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为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献力;专家教授静心于学术,对自己说出的话负责;而我们自己更加注重生活品质和个人修养,而不是醉心于求田问舍。
再来说说自知。
自知即自己知道自己的实力、能力,清楚的了解自己。
孔子说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就是自知的最好诠释。
不自知的品行对个人损害是十分大的,因为不自知也就是自满,而自满者根本不会有追求上进的热情,所以自满就难出成绩,难有进步,可见不自知害人不浅啊!反战思想也是老子思想中重要的一点。
老子的话语中,表面上说的是担心民生疾苦,似乎是站在人民立场上反战的,但其实不然,老子的反战思想是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的,从他反战的目的就可以看出:他反战是怕人民在战争中受苦而起义,进而威胁到统治阶级的稳定,而不是单纯为人民着想。
但不论怎样,他的反战思想在当时还是很有进步意义的。
在现代国际社会中,究其导向还是正确的,是符合人民利益的。
最后要说的是大道,但不是要讲老子提出的哲学概念,而是“大道废,有仁义”中的大道。
他看到社会上宣扬仁义,不觉欣慰,反而担心,何者?因为他知道社会宣扬什么正是因为缺失什么这个本质。
老子能看到这种社会现象的本质,实在不得不佩服他极强的洞察力。
他确实是一个充满智慧的人。
《道德经》读后感(精选6篇)

《道德经》读后感(精选6篇)《道德经》读后感1每个人都想从书本中汲取点什么,不同层次的人考虑会有所不同。
由于这种差异性的原因,我的眼光从当今移开,去古书中找寻。
读点自己不懂得东西,了解一些高深的理论,以期提升自己的素质。
经朋友的推荐,找到一本人民文学出版社的《道德经解读》,试读之后,虽不甚理解,仅得皮毛,但坚持静静看完,零散地记载了些东西。
结合现实,生发些个人的东西,为我所用。
老子,公元前571年出生于楚国。
本姓李,名耳,李聃是他的称,而老子是人们对他的敬称。
曾做过小官,职位不高。
这和传统的文人没有太多的不同,后来辞官归隐,生活平静,精通修养之术。
据说活了200岁,是道教的开山鼻祖,都尊他为太上老君。
他的哲学思想与其他的伟人有太多的不同,我们总说自己缺乏信仰,那么什么支撑我们活下去。
“道法自然”、“无为而治”,想探寻一下“道”为何物。
老子的《道德经》中,说“道”是空虚无形,但不是空无所有。
如果从物质层面而言,创万物的(自然界)是“道”,由自然之道引申到治国之道,再回归到个人的修身之道,可以说“道”的作用是巨大的。
支配一切事物,是一种宇宙万物存在和发展所依赖的力量。
“道”,是对付应变之术,是法则和智慧,是自然规律。
“道可道,非常道”,“道是不可言说的,它一落到语言上,人就无法理解其超越形象的内涵。
”就大的方面,老子的治国之道是清静无为的统治方式,就个人而言,我们该成为一个有“道”之士。
《道德经》告诉我们,“道”是人类自然和社会的法则。
其实读书学习要遵道,做人做事要遵道。
安然,顺天道,合人道。
生生不息,永恒长存。
领悟之后,寻求解脱。
心浮气躁的我们,孔子的“礼”“仁”,有时显得苍白。
庄子亦如老子一样,看开了,活得坦然。
自然存活的愉悦,我亦满心期待,于是记之。
《道德经》读后感2作为一部流传千年而不失其光彩的经典之作,《道德经》一直以来受到许多人的推崇。
如今,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地球上的人们之间联系也日益紧密,《道德经》在世界范围内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道德经读后感(通用15篇)

道德经读后感(通用15篇)道德经读后感1“道可道,非常道……”一阵阵读书声回荡在校园里。
自从学校开展“与圣贤为友,与经典同行”读书活动以来,校园里每天都飘荡着整齐而有节奏的读书声。
当老师第一次捧着《道德经》,告诉我们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我就暗暗地下决心一定要认真地学习它。
可是当老师第一次用清脆的声音带领我们读《道德经》时,我感觉到枯燥无味,一点儿也提不起学习的兴趣来。
虽然如此,我还是不忘每天读一读,渐渐地我发现自己喜欢上了它。
于是每天清晨,伴着鸟儿的歌声,迎着初升的朝阳,我坐在阳台上,一边享受着清鲜的空气,一边开始了晨读。
它给我的心灵开启了一道门,引导我如何从小做一个正直的人,一个不追求名利的人,一个健康向上的人。
读《道德经》后,我渐渐发现,原来做事马虎的我竟安静耐心地思考问题了,原来作业中潦草的字迹变得端正了许多。
从诵读经典书籍中,也让我悟出了些做人的道理。
比如文中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告诉我们,一个人不仅要能战胜别人,更应该有勇气战胜自己。
《道德经》让我受益匪浅。
“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意思是说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为它们不为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长久。
所以说圣人把自己置于后,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
这不正是由于圣人不自私吗?所以才能构成就了他自己。
无为是一种心境、一种修养,是辩证的。
站在老的角度,向社会推广无为,有助于国家的稳定,但如果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片面的无为是无助于人类的进步的,所以对于当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老的无为论应该以辩证的方法,一分为二的看待,“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对待竞争,我们要敢于去迎接挑战,对待失败和不平等我们要报以一种平常心,用合适的方法去改变或适应,而不去盲目的争鱼死网破。
这样有助于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终的成功,只有厚积才会勃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德经》读后感1500字
《道德经》读后感1500字
国学大师曾言:墨子代表真实,老子代表真理,孔子代表真诚,是中国人文精神的三驾马车。
一个人要在大地上承担责任;一个人要在天空上建立智慧;一个人要像圣贤那样去努力的完成工作。
一个人要像道家的神仙那样去举重若轻,把自己的生命融入万物自然,这就是神于天,圣于地,这就是中国人最理想的人格状态。
每个民族都会有智者,老子便是这样子的一位智者。
老子:春秋时期思想家,道家创始人,神话里的太上老君。
据说孔子和老子曾就“仁义之治”和“无为之治”展开激烈的辩论,有关老子和孔子论道的场面几乎都是老子占上风。
道和德
传说老子当年西游函谷关,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关,便出关相迎,果见一道骨仙风的老者驾青牛翩跹而来,尹喜见这老者长须如雪,有圣人之象。
于是留老子于关内,并请他作一篇文章再行西游。
老子不好推辞,便著《道德经》以警后人。
在《道德经》里,道指的就是规律。
而道家思想对规律的最根本的见解就是“规律是自然的,变化的,不为人所控制的。
”对待规律的根本态度是“充分尊重规律,然后才是利用规律。
”这是一种非常朴素的辩证思想,体现了古人对大自然的探索与思考,而这种探索与思考不是盲目的,是有计划、有根据的,它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德”则是“道之功”、“道之用”,是修道之人必备的世界观、人生态度以及为人处世的方法。
讲究“圣人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
”德是人们认知事物和改造事物的一种人为行为,是可以理解接受的,是人们可及的。
水和道
书中关于水的论述堪称经典,老子在自然界万事万物中最赞美水,上善若水,认为水之德是最近于圣人之德的。
而理想中的“圣人”,是道的体现者。
五行之体,水为最微,处于最末。
善居道者,为其微,不为其著;处众之后,却常德众之先。
以不争而争,以无私而私。
这就是水的最显著特性。
水滋润万物却无取于万物,并且甘心停留在最低洼、最潮湿的地方。
宁处别人之所恶也不去与人争利,所以别人也没有什么怨尤。
水有其种种美德堪比圣人,堪谓之“道”。
但是在现实社会中,人人都往高处走,难免竞争,有竞争就有争斗,有争斗自然就有流血牺牲。
水比人明智,甘居下位,滋润万物而不居功自傲,清净无为而又无所不为。
“上善若水”,就是一种开朗乐观的人生态度。
一种修德的必备境界,一种养身之术。
我们心中有德,必然愈加崇敬自然和生命,离道就更近一层,更能体会到人生的终极哲理。
水是至阴至柔的,而道也就是这样的。
善利万物而不争,孕育世人却不求回报,是故“居善地,心善渊,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天尤”。
我们学习的就应该是像水一样的品行道德——无为而无所不为,不争而无所不得。
处众人之所恶,而得万物之尊崇。
所以那先悟得无为大道的高僧才会被人们所尊崇!水是至柔之物。
千军万马难敌一张巧嘴,刀剑锋芒难劈至柔之水。
我们知道水是柔的,柔到了极致!我们可以用刀枪炮弹摧毁一些坚硬的事物,例如建筑物,铜墙铁壁。
然而却不能用刀剑劈开水。
是故“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水与道是没有形体的,你难以捉摸而又触手可及。
身边都是道,因为道是“无”。
我们应该学习道和水的柔,只有这样我们的道路才会更平坦,我们的为人处世才会更圆滑。
规律和无为
按规律办事,一切都会顺利。
《道德经》第三十九章中这样阐述:“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天下正。
”上天尊重规律可以清澈,大地尊重规律可以安宁,神灵尊重规律可以带来安宁,河流尊重规律可以水满,自然界万事万物尊重规律就可以生生不息,君侯大王尊重规律就可以得到天下。
无为则是一种心境、一种修养。
对待竞争,我们要敢于去迎接挑战,对待失败和不平等我们要以一种平常心,用合适的方法去改变或适应,这样有助于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终的成功。
同样,“无为”用在当代待人处世上就是要对人宽容。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老子写这部道德经,上部道经的目的就是阐述道德规律,下部德经主要讲的是人之道,无为贯穿始终。
此书可谓旷世奇书,字字珠玑,个中道理自然“玄之又玄”,故而让人望“道”兴叹。
毕竟此书森罗万象,其中涵盖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辩证方法,包括治国之道、处世哲学、人性修养、军事哲学、养生之道的智慧。
它表现为变易的意思,道德经第一句就这样说,“道可道,非常道”,可以说出来的道,也就不是“常道”了;它表现为“易”的规律,所谓“易”的规律,就是“道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这句话的大致意思就是,万物都是逐步成长,但是“物壮则老”,便要渐渐消减,于是又回到了它的初始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