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为何是无用的
科顿姆对教育无用论的批判及其启示
科顿姆对教育无用论的批判及其启示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科顿姆对教育无用论的批判及其启示近来,美国学者丹尼尔·科顿姆出版了一部《教育为什么是无用的》着作。
他在书中列举了教育无用论者对教育的种种批评。
他指出,“对教育的敌视是历史和当代美国生活中一个极为复杂的现象”。
他通过探讨诸如人性、爱、美、身份的本质,以及学术界的丑闻、身份政治、多元文化、学术界的社团化等话题,深入探究了那些对知识加以抨击的人。
他指出,导致教育无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些不由教育自身决定的,有些是需要教育通过改进加以克服的。
在谈到有人认为教育事业毫无功效可言时,科顿姆指出,“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教育是否有用,而在于它在哪方面是有用的,对哪些人是有用的,又是通过何种方式发挥作用的。
”u·在此基础上,科顿姆提出了其教育无用性的思想。
如今我国教育事业得到了迅猛发展,但却遭到越来越多的质疑,部分原因就在于人们对教育功用的错误理解。
科顿姆的思想为我们看待教育的作用提供了诸多启示。
一、教育无用论的观点及其批判科顿姆在序言中分析了教育无用论产生的历史及原因。
教育无用论自古希腊时代以来,一直盛行于西方文化史。
虽然在不同时空背景下教育采取的形式不同。
但教育的意义往往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
所以,无论什么时候,当社会的某方面出了差错时,人们很容易将其归罪于教育。
一)教育不能培养人性和爱心科顿姆一开篇就提出,教育为什么不能让我们变得仁爱为什么当得知一位受人尊敬的教育工作者是一个道德败坏者时,人们都会为之震惊正如人们所批评的那样,一位英语教授会在学生向他求助的绝望的信中用红笔标出语法错误;一位全神贯注于思考神学问题的神学研究者,会无动于衷地从街边的乞讨者身旁走过;一位经济学家会对任何事物的价格了如指掌,但对它们的价值却一无所知。
科顿姆指出,这种认为教育工作者一定比其他人做得更好的观念,是一种对教育者理想化的观念,这可以依靠简单观察、常识判断以及民众的敏感性得出。
(班长整理)教育学思考题整理
1.教育的实践逻辑的轨迹是什么?这些要素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教育决策---教育实践教育思想:指人们对人类特有的教育活动现象的一种理解和认识,这种理解和认识常常以某种方式加以组织并表达出来,其主旨是对教育实践产生影响。
不关心价值。
教育理论:是思想的升华,系统化的思想,关心价值。
教育决策:以教育思想和理论对重大教育事项作出的价值判断教育实践:以教育思想和理论基于教育决策采取的特定的教育行动。
包括:1.管理教育的实践2.举办教育的实践3.面对学生教书育人的实践。
教育的实践逻辑的轨迹是从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教育决策---教育实践-教育思想,是一个互动循环制衡的过程。
3..社会成层说有哪些理论?择其一详述之1.经济再生产理论鲍尔斯和金蒂斯是冲突论学派中新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他们合著的《资本主义美国的学校教育》(Schooling in Capitalist America)在西方被认为是反映了该学派最重要的思想和概念的著作。
他们分析了教育与社会分工再生产的关系,批驳了资本主义教育平等能够带来更大的社会平等这一观念,认为教育不能给社会带来平等,反而使已有的社会不平等合法化据鲍尔斯研究:①在美国学校并不是作为追求平等的一部分,而是为了满足资本主义雇主对有纪律、有技能的劳动力的需要,为了提供一种控制社会的途径以利于政治上的稳定而发展起来的;②随着有技能的、受过良好教育的劳动力在经济上的地位日趋重要,学校制度中的种种不平等现象要一代一代地再生产,原有的阶级结构也变得越来越重要;③美国的学校制度充满了不平等现象,而在过去半个世纪中,这些不平等现象并没有显示出有多少减少的迹象;④对学校董事会和其他教育决策机构明显的不平等控制,并没有对学校制度中不平等的现象的持续和普遍存在提出充分的解释。
鲍尔斯和金蒂斯认为,教育系统起社会成层(Social Stratifaction,亦译“社会阶层的形成”)和社会选拔的代理人的作用。
《教育概论》指定参考书
《教育概论》阅读书目1、[法]迈克尔•阿普尔著,曲囡囡等译:《教育与权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2、陈桂生:《教育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
3、陈桂生:《教育学视界辨析》,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4、成有信:《教育学原理》,大象出版社1993年。
5、[日]大河内一男等著,曲程等译:《教育学的理论问题》,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
6、[美]丹尼尔•科顿姆著,仇蓓玲等译:《教育为何是无用的》,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7、[英]恩斯特·卡西尔著,甘阳译:《人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年。
8、[德]赫尔巴特著,李其龙译:《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
9、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辞典》,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年。
10、胡寅生:《小学教育学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
11、[瑞典]胡森主编:《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贵州教育出版社1990年。
12、华中师范学院:《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
13、黄济、王策三:《现代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
14、黄甫全、王本陆:《教学论学程》,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年页。
15、[捷]夸美纽斯著,傅任敢译:《大教学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
16、靳玉乐:《现代课程论》,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
17、靳玉乐:《现代教育学》,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年。
18、[俄]凯洛夫主编,沈颖、南致善等译:《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56年。
19、孔子:《论语》,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01年。
20、李秉德:《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
21、李子建、黄显华:《课程:范式、取向和设计》,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6年。
2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研究所译:23、《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
24、刘佛年:《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63年。
读书无用论起源
读书无用论起源:读书无用论是某些人或群体在评价社会现象时,因为目标与现实之间存在差距,自我难以理解或难以改变,而对读书(或教育、知识、学习)所持有的一系列否定态度和观点。
读书无用论,由来已久,最古的主张者也许是孔子的得意门徒仲由,即子路。
而近代所谓的“读书无用论”则源自于文化大革命时期,认为读书没有实用价值、读书不能创造财富,这一观点更发展成“读书越多越反动”。
在当代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上完大学也找不到好工作,这就使得“读书无用论”思想在农村蔓延,如果孩子成绩平平只能上专科,还不如早些出去打工挣钱。
于是,新“读书无用论”渐渐在农村有“抬头”的趋势。
近代所谓的“读书无用论”,在文化大革命中比较流行,人们常把它说成是文化大革命的产物。
“读书无用论”的基本思想是读书没有实用价值、读书不能创造财富,文化大革命中这一观点更发展成“读书越多越反动”。
普通老百姓相信“读书无用论”,反映的是一种缺乏远见卓识的近视的小市民意识。
作为社会宣传“读书无用论”,则是不折不扣的愚民政策。
目前“读书无用论”又有所抬头。
其表现是“不读书一样赚大钱”“读了书照样找不到工作”。
“读书无用论”之所以又能抬头,既有社会原因也有个人原因,但其后果是既有损于国家也会影响个人的发展。
这一思想的发展主要经历以下三个历史阶段文革期间的读书无用论1968年秋“停课闹革命”以后,由于“智育第一”、“分数挂帅”、“白专道路”等受到猛烈批判,大中学生毕业纷纷上山下乡,学校教学秩序仍然混乱,且以政治(毛泽东思想)为主课,基础知识被大大削弱,社会上出现在校生不愿上学认真读书的思潮。
是对文革文化的一个测试、肖像。
提出书读得愈多愈反动。
比较典型的想法是,即使大学毕业也要三个面向,留不了大城市;既然要插队落户,当农民捏锄把,能写写算算就行了。
读书还有啥用场,反倒落个“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臭老九”)的骂名。
而且无论来了什么样的运动,总要担着一分心──因为以往的“右派”、“反动学术权威”,都与被认定先天缺乏革命性的知识分子(称为“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挂着钩。
教育为什么是无用的
《教育为何是无用的》读后感何文静我们一向称有五千年文明的礼仪之邦,自古至今,对教育的重视无论怎样评价似乎都不过分。
但是,随着社会的急剧变迁,教育这一牵涉千家万户的重大社会命题日益演化出诸多问题来甚至异化为令人痛心又无奈的种种悖论,教育成为多少人心中隐隐的痛,挥之不去的遮天阴影。
在大家对教育感到郁闷又无可奈何的时候,一个美国人的《教育为何是无用的》一书,无疑会引起我们莫名的兴趣。
刚听说这个书名,不觉大吃一惊:在重视教育几乎成为一种宗教的当下,怎会有如此大胆的反潮流的声音?怎会有如此毋庸置疑斩钉截铁的断语?在现在这样多元的社会,出现任何奇谈怪论都是正常的。
提出一种石破天惊的论点固然不易,但是,能够自圆其说把自己的观点说清楚道明白更不是容易的事。
丹尼尔科顿姆不仅仅说教育是无用的,而主要是说教育为何是无用的。
他不无偏执地这样批判教育的“罪恶”:教育打破我们的常识,教育让我们脱离实用性,教育让我们脱离理想,教育让我们丧失人性以外的东西,教育让我们的心变得麻木,教育让我们意志消沉,教育使我们的身体变得虚弱,教育让我们自命不凡、得意的昏了头,教育让我们的个性变得沉闷,教育让我们沦为奴仆,教育让我们变得叛逆,教育使我们陷入贫穷,教育让我们变得骄纵,教育使我们成为乐观主义者,教育使我们成为悲观主义者,教育导致教条主义,教育导致怀疑,教育让我们置身于现实生活之外,教育让我们陷入现实生活的困境中,教育使我们成为骗子,教育让我们成为书呆子,等等等等,如此罗列教育的诸多罪状,尽管这些“罪状”显得有些自相矛盾耸人听闻,但是作者还是很认真地从人性、爱、美、身份、生存、功用等六个方面认真翔实的论证教育的无用至少是危害,这些论证可能有不少牵强附会强词夺理的成分,但是我们不能不佩服作者观点的新异,论证的周密,引用资料的广博。
让我们看看中国教育的现状吧,种种偏见遍布各教育阶段,功利色彩蒙蔽了人眼,人们从思想中走入了许多教育的误区,却身陷其中,无法自拔,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好书推荐——《教育为何是无用的》
好书推荐《教育为何是无用的》内容简介:《教育为何是无用的》一书大量引用了文学、哲学、艺术、电影、历史以及其他领域的材料,以对教育的敌视是历史和当代美国生活中的一个极为复杂的现象这一推论为导火线展开论述。
全书包括序言、人性、爱、美、身份、生存和功用七个部分,在正文的六个章节中叙述了不同时代的人们对知识和教育的抨击和作者自身的观点。
首先,科顿姆对于教育为什么是无用的,进行了阐述,他认为:教育无用,是因为它打破了我们的常识,让我们脱离了实用性,脱离了理想,它让我们丧失人性以外的东西,使我们的心变得麻木,意志变得消沉,身体变得虚弱,它让我们自命不凡、得意的昏了头,让我们的个性变得沉闷,它让我们沦为奴仆,又让我们变得叛逆,它使我们陷入贫穷,让我们变得骄纵,它使我们成为乐观主义者,同时又是悲观主义者,它导致教条主义,又导致怀疑,它让我们置身于现实生活之外,又陷入现实生活的困境中,它使我们成为了骗子、书呆子。
我们也许会感觉这些原因彼此之间有些矛盾,但科顿姆解释到,他在概述这一主题的时候所指的教育的概念并不总是完完全全一成不变的。
丹尼尔·科顿姆认为,在现代教育体制下,教育变得无用了。
可是对于这种状况,我们如何应对呢?他在书中这样写道教育无用远远不止是我们偶尔抨击一下夸夸其谈者、知识分子或者是浮夸的装腔作势者这么简单。
教育无用这一话题就像甩不掉的幽灵一样,将行诸于我们所有的社会关系、文化形式、活动和追求当中,并威胁到它们的重要性。
所以科顿姆认为我们应该全面彻底地思考教育的本质,但在审视教育本质之前,我们必须要想想教育的无用性,必须承认这样一条真理,即现行的教育不得不教会我们绝望。
如果教育有任何价值可言,那么我们就必须承认教育是无用的。
只有强调无用性即无功利的教育才能挽救其在现代体制下的没落。
其次,科顿姆的研究主要是关注于近30年来在美国出现的对教育,尤其是对人文学科的高等教育采取的种种抵制形式。
因而他在本书中运用了三章的篇幅论述了人性、爱和美。
科顿姆的“教育无用性”思想概述
致 深 刻 的论 述 叶 , 示 着 作 者 的 睿 智 与 才 华 。通 过 对 历 史 和 有 的 价 值 都囊 括 在 内 。功 利 主 义 在 今 天 已 经 成 为 时 代 的 精 I透
观 实 l各种 教育 无 用 论 的分 析 , 者 认 为 , 用 性 是 教 育 本 神 领 袖 , 为 所 有 价 值 的 基 础 。 正 如 弗 德 里 希 ・ 勒 在 《 f | 作 无 成 席 美
( ) 于功 利 化 的教 育 是 无 用 的 一 过
顿 姆 ( ail otm) 2 0 D neC t o 于 0 3年 版 了一 部 专 著一
《 育 为 教
从 教 育 的价 值 取 向 上 来 说 , 顿 姆 认 为 , 利 主 义 价 值 科 功
何 是无 用的 》 … 々 门 阐 释教 育 的 无 用性 , 可 谓 勇 气 不 大 。 体 系对 教 育 的 全 面 渗 透 是 导 致 教 育 无 用 的 首 要 因素 。 功 利 一 不 在 今 这个 时 代 , 其 是 在 美 国 , m 一 点 石 破 惊 慌 的 见 解 主义 产 生 于 1 纪 末 , 成 于 1 世 纪 6 尤 提 8世 形 9 O年 代 。 在伦 理 学 领 “ 是 也 不 为 罕事 , 而 用 一 部 2 然 O多 万 字 的 专 著 来 论 述 教 育 的 无 域 ,功 利 主 义 ” 指 以 行 为 的实 际 效 果 对 行 为 者 的有 用 性 作 认 用 性 , 仅 是 在 美 国 , 使 是 在 全 世 界 也 不 多 见 。 此 书 大 量 为道 德价 值 的 基 础 和 标 准 , 为 一 切 行 为 的 道 德 价 值 要 看 它 不 即 引 川 了 哲学 、 学 、 术 、 影 等 领 域 中 的 材 料 和 事 例 , 对 能否 使 人 产 生 快 乐 和幸 福 。 科 顿 姆 认 为 , 利 一 词 的 涵 义 也 文 艺 电 以“ 功 在 功 从 8 教 育的 敌 视 是历 史 和 代 美 国 生 活 中 的 一 个 极 为 复 杂 的 现 在 不 断 发生 变 化 : 早 些 时 候 , 利是 一 种 次 要 的 德 行 ; 1
教育问题(一)——负担太重,影响健康,学许多没用的.
教育问题(一)——负担太重,影响健康,学许多没用的现在这种教育,从学前教育、小学、中学、大学到研究生教育的实际效果,都很令人怀疑。
过去毛主席曾说:“现在这种教育制度,我很怀疑”。
还说:“学生负担太重,影响健康,学了也无用。
”我看说得对。
这话放到今天更对。
学生负担太重:我看学生负担不仅太重,已经重到超过中国历史上任何时候,多数中小学生的负担超过“头悬梁、锥刺骨”的程度。
一个学龄前儿童晚上就要写作业,真是岂有此理!一个小学生作业要写到晚上10点。
中国的一名校的一个二年级学生作业要写小楷、写作文、做算术题。
一二年级学生的书包实际秤量达15斤。
初中学生的作业,如果正常写完快者写到晚上11点,慢者写到12点以后。
高中学生还要辛苦。
影响健康:现在孩子们健康状况堪忧。
由于书本惹得祸,近视眼比例年年提高;由于实际取消了课外活动,小胖墩亚健康比例年年增加。
虽然中国家庭生活条件改善、每个家庭优先照顾孩子,抵消了一部分学校不良教育对孩子的损害,但是中小学孩子健康状况指标逐步下降时可以请有关部门用统计资料说明的。
我看不仅影响健康,中小学的一些孩子已经被折磨得放弃课堂学习,像逃避鬼子抓壮丁那样逃避写“作业”。
只要到“非重点”中小学稍一调查,就可发现有多少孩子根本就放弃了学习。
学了也没用:现在的情况是学校、老师、学生和家长明知没用还要坚持学。
大中小学教学内容,已经没有劳动,没有社会调查,大学实际上已经没有实习,甚至连参观都没有了。
中小学就是每天把学生关在教室或家里讲题、写作业。
许多有“经验”的学校和老师连课本都不认真讲,不上课,只讲题。
讲作业题、讲考试题、讲思考题、讲答题“思路”与技巧。
老师是很辛苦的,备课不能用课本,要收集题,给学生发题(当然收费)。
有名的把关老师更辛苦,他们要掌握考试行情,预测考题动向,他们要写很多教学参考资料(当然有出版费)提供给大家。
我实际测量过一个初中毕业生三年里使用过的资料包括作业摞起来厚达1.7米。
读《教育为何是无用的》有感
读《教育为何是无用的》有感当时看到这个书名,内心不禁一震,教育是无用的?那我们每天坐在教室里是在干嘛?怀着好奇心,我将这本书借了回来。
在我如饥似渴地阅读完之后,我才明白,作者说的教育无用是什么意思。
讲教育无用,并不真的是指我们接受的教育是没有任何好处的,而是从某个侧面去揭示现阶段教育存在的一些弊病,让我们这些接受教育的人引以为戒。
接下来,我就从作者提出的九个核心观点来谈谈自己的看法和体会。
观点1:教育无用,因为它打破我们的常识。
塞内加尔说:“教育的作用,是将‘简单的美德’改造成‘一门晦涩难懂的难以捉摸的科学’”。
作者认为,教育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了。
想起之前,自己学习经济学时,父亲告诉我说,经济学其实就是一门由简单的常识加上复杂的术语包装起来的学科。
父亲的这番话让我思索了很久。
仔细观察,你会发现,现实生活中,炒股、理财的人很多,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懂经济学,相反,课堂上学习经济学的学生,你问他恩格尔系数、GDP这些经济名词什么意思,他都会,但是你让他从经济学的角度去分析生活中的经济现象,他们却不知从何下手。
所以,作者在提醒我们,教育一定不要脱离了生活本身,教育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
当然,也正因如此,在经济学领域,我很喜欢那些能将晦涩难懂的经济学用口语化的方式说给人们听的经济学家,譬如郎咸平教授的《百姓经济学》。
如果你是一名教师,你在教授学科知识的同时,一定不要忘了告诉学生这门学科与生活本身有着怎样的联系。
观点2:教育无用,因为它让我们脱离实用性。
文中提到,“我们的民众不需要靠学位证书来发展壮大他们的国家。
”很显然,作者意在告诉我们,要想发展国家,光靠大学四年学到的那点知识远远不够,教育要注重实践性,教育要解决问题。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相信每个中国人都对这样一句话印象深刻,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这句话改变了中国。
说回到我们的教育。
记得一位职教学校的校长就曾说过,他的目标就是让他的学生有饭吃,工资高。
认为大学教育无用的原因英语作文
In the contemporary era, higher education, particularly university education, is often hailed as the key to success and the gateway to prosperous careers. However, a closer examination reveals a multitude of reasons that challenge the prevailing notion of its inherent usefulness. This essay delves into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the perceived redundancy of university education, encompassing economic, pedagogical, and societal perspectives.Firstly, the soaring cost of university education has become a major deterrent, casting doubts on its practical value. In many countries, tuition fees have skyrocketed over the years, leaving students with substantial debt upon graduation. According to the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New York, in the United States, total student loan debt surpassed $1.7 trillion in 2023, with an average debt per borrower of around $37,000. This financial burden not only hampers graduates' immediate ability to invest in their future or pursue their desired career paths but also impacts their long-term financial stability. Given the uncertain job prospects and the widening income gap between graduates and non-graduates, it becomes increasingly difficult to justify the exorbitant investment in a university degree.Moreover, the disconnect between academia and the job market further undermines the utility of university education. Many degree programs are criticized for being overly theoretical, failing to equip students with the practical skills and real-world experience demanded by employers. A study by the 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 found that by 2030, up to 375 million workers worldwide may need to switch occupational categories due to automation and digitization. Despite this shifting landscape, universities often lag behind in updating their curricula to align with the evolving needs of industries. Consequently, graduates often find themselves ill-prepared for the jobs they sought to secure through their education, rendering their degrees seemingly futile.The rigidity of traditional degree structures also contributes to theperception of university education's inefficacy. The 'one-size-fits-all' approach, where students are required to complete a predefined set of courses within a specific timeframe, fails to accommodate diverse learning styles, interests, and career aspirations. This inflexibility stifles creativity, innovation, and personal growth, which are essential attributes in today's dynamic job market. Furthermore, it ignores the potential of alternative educational pathways, such as vocational training, apprenticeships, and online learning platforms, which often provide more targeted and industry-specific skill development at a fraction of the cost.Another compelling argument against the utility of university education lies in the phenomenon of credential inflation. As the number of graduates increases, the value of a bachelor's degree depreciates, making it merely a baseline requirement for jobs that previously did not necessitate such qualifications. This 'degree inflation' leads to a paradoxical situation where individuals are compelled to pursue advanced degrees, even when the job roles do not genuinely require them, simply to remain competitive. This perpetuates a vicious cycle of escalating educational requirements without necessarily enhancing job performance or productivity.From a societal perspective, the emphasis on university education as the sole path to success exacerbates social inequalities. It reinforces the belief that academic prowess is the primary determinant of an individual's worth, marginalizing those who cannot afford or choose not to pursue tertiary education. This 'academic elitism' not only neglects the value of vocational skills and practical knowledge but also creates a false dichotomy between 'blue-collar' and 'white-collar' work, further entrenching class divides. Additionally, the relentless pursuit of academic credentials diverts resources and attention from addressing pressing issues such as improving primary and secondary education, vocational training, and adult education, which could benefit a larger portion of the population.Lastly, the psychological toll of university education should not beoverlooked. The pressure to excel academically, coupled with financial stress and uncertain career prospects, can lead to mental health issues such as anxiety, depression, and burnout among students. A report by the American College Health Association found that nearly 60% of college students reported overwhelming anxiety, while 40% experienced debilitating depression during the 2018-2019 academic year. These statistics raise serious concerns about the overall well-being of students and question the sustainability of an educational system that prioritizes academic achievements over holistic personal development.In conclusion, the perceived inutility of university education stems from a complex interplay of factors, including its prohibitive cost, disconnect from the job market, rigidity of structure, credential inflation, reinforcement of social inequalities, and detrimental impact on mental health. While university education undoubtedly offers numerous benefits, including intellectual enrichment, personal growth, and social networking opportunities, it is crucial to acknowledge and address these challenges to ensure that it remains a viable and valuable option for future generations. A comprehensive reform of the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encompassing affordability, curriculum relevance, flexibility, and inclusivity, is imperative to restore faith in the utility of university education and harness its full potential to contribute to individual and societal progress.。
【每日一荐】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每⽇⼀荐】教育的本质是:⼀棵树摇动另⼀棵树,⼀朵云推动另⼀朵云,⼀个灵魂唤醒另⼀个灵魂
朋友们,⼤家早上好!昨天,为⼤家推荐的是和青年有关的名⾔,今天,为⼤家推荐和教育有关的名⾔。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著名⼩说家、诺贝尔⽂学奖得主莫⾔先⽣说:
教育的本质是:⼀棵树摇动另⼀棵树,⼀朵云推动另⼀朵云,⼀个灵魂唤醒另⼀个灵魂。
这话说得真漂亮,⼜真有道理啊!莫⾔先⽣是在谈⽂学与⾃然科学的关系时说这番话的。
莫⾔先⽣认为,与⾃然科学相⽐,⽂学似乎没有什么实实在在的⽤处,但是,⽂学能够影响⼈的思想,塑造⼈的灵魂,所以,⽂学是最⽆⽤也是最有⽤的。
教育也是如此,教育应该是潜移默化中的影响,是对灵魂的唤醒,对精神的塑造。
反观我们的现实,教育,在很⼤程度上是缺少这种“⽆⽤”性的,我们的学校,已经越来越变为⽣产会做题的“产品”的“车间”,⽽教育⼀旦成了流⽔线上的⽣产,那么,就注定偏离了它的本质,其“产品”也多为精致的利⼰主义者就不⾜为奇了。
在⽇常⼝语交际中,我们可以引⽤这句话,引出⾃⼰对教育的看法以及主张,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要反省对⼦⼥的教育,做没做到“⼀棵树摇动另⼀棵树,⼀朵云推动另⼀朵云,⼀个灵魂唤醒另⼀个灵魂”。
张嘴就来演讲⼒训练营杭州班第5期
5⽉6、7⽇在浙江⼤学开课;
张嘴就来演讲⼒训练营295期,
5⽉28⽇—30⽇在复旦⼤学开课!
演讲⼒训练专家⽂若河⽼师授课,
3天学会演讲,练就⼀副好⼝才,轻松闯职场!
微信回复:⼿机号+期数,即可报名。
也可以拨打:400-645-1230 报名。
教育无用论
教育无用论摘要在教育历史上,“读书有用”的信条后总伴随着“读书无用”的阴影。
近几年来,新“读书无用论”新流行,其实质是教育价值选择的困境。
通过与教育价值选择有关的几个问题分析,发现新“读书无用论”产生的根源是教育价值的单一性,所以教育多元化发展的策略对解决这一问题大有裨益。
关键词教育无用论教育价值选择困境从个人到家庭到国家,“读书有用”这个命题几乎都是成立的。
接受教育是个人社会化的最佳途径,是个人谋取社会地位经济地位的最优选择。
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接受教育将越来越难以在社会中生存。
一个国家的发展同样是需要教育的,没有教育对人类文明的传承,社会发展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在现代社会,教育的优先发展更成为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
在一个几乎不容置疑的命题之下,却伴随着一个相反的声音:“读书无用!”它的的确确存在着,并且在特定的时期还显得相当突出,我们不能忽视它的存在。
一、新“读书无用论”新中国成立以来,“读书无用论”引起了两次关注。
一次是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市场刚刚开放,体制不完善,一大批人通过下海经商成为暴发户,出现了一些脑体倒挂的现象,“搞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拿手术刀的不如拿剃头刀的”等流行语广泛流传。
另一次就是近几年重新流行起来的新“读书无用论”。
2006年3月14日,据重庆涪陵区招办统计数据:2006年,该区参加高考报名的应届毕业生有4 296人,另有541名高三学生没有报名,占高三应届学生人数的10%以上。
与改革开放初期“读书无用论”的内涵不同,新“读书无用论”是一种认为接受高等教育对受教育者个人以后经济收入没有太多贡献,不能帮助受教育者个人改善生活,不能实现个人向上一级阶层流动的目的而感到高等教育无用的论调和看法。
在知识经济逐渐形成,知识在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中的作用不断增强的今天,追求知识,接受教育应该成为社会与个人的共识。
但此时“读书无用论”却沉渍泛起,其背后的原因不能不让我们引起重视。
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和社会舆论,我们不能忽视它的存在,也不能简单地判定它是“错误的”,是“伪命题”,更不能毫不思索地指责该论点持有者“无知”、“短视”等等。
读书无用论
读书无用论读书无用论是某些人或群体在评价社会现象时,因为目标与现实之间存在差距,自我难以理解或难以改变,而对读书(或教育、知识、学习)所持有的一系列否定态度和观点。
读书无用论,由来已久,最古的主张者也许是孔子的得意门徒仲由,即子路,他的那句“以此言之,何学之有?”提出了对学习的质疑。
而近代所谓的“读书无用论”则源自于文化大革命时期,认为读书没有实用价值、读书不能创造财富,这一观点更发展成“读书越多越反动”,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的那段时间这也是热门的公众话题,也因此曾经贻误了一代青年的发展。
最近,《重庆晚报》报道,与三年前的高中入学数量相比,重庆高考报名人数比当初减少2万人左右。
而据调查,应届高三学生中,有上万考生没有报名参加高考,这些考生多是农村考生。
在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上完大学也找不到好工作,这就使得“读书无用论”思想在农村蔓延,如果孩子成绩平平只能上专科,还不如早些出去打工挣钱。
于是,新“读书无用论”渐渐在农村有“抬头”的趋势。
读书无用论形成的原因一、教育与市场需求严重脱钩。
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一直以优惠政策吸引外资加工为主,即处于朗教授所言6+1中的最低端那一环,品牌、物流、创新、资本运营等掌握在别人手里,中国说穿了就是世界加工厂、世界民工;所谓优势就是低成本(血泪工厂、廉价土地、无创新、GDP导向等)竞争,继续维持在这个阶段,高素质人才必然无用武之地,搞创新没市场没效率,大学生当然不如技术工人。
二、本应体现公平的“为人民服务”相关部门,垄断资源变本加厉的掌控高校毕业生分配走向,“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已成潜规则,泥腿子官员拿高学历充门面通常是手到擒来,先天命门在手,凭你寒窗十年又有何用?三、教育体制严重畸形,应试教育弊端为人痛恨数十载,然而任你呼声再高我自巍然不动--政治洗脑是第一,空大假热潮误人子弟(想想政治、地理、化学、高数给你留下什么东西就知道了),输出的人才往往是专业不精、泛泛而谈、浮躁狂妄之辈,结局已经被体制所注定,佼佼者当然寥寥无几,韩寒要是被招安进清华,我看也悬。
教育为何是无用的
教育为何是无用的[日期:2005-12-19]来源:作者:[字体:大中小]《教育为何是无用的》(Why Enducation IsUseless)的作者在序言中洋洋洒洒的列举了传统教育的二十一条罪状。
我把一些“于我心有戚戚焉”记录在此,供大家讨论批判。
l 教育无用,因为它打破我们的常识“科学用过于敏感细微的方式看待事务,太矫揉造作,有别于常理和自然”教育的作用是将“简单的美德”改造成“一门晦涩难懂的难以捉摸的科学”。
有时单纯愚笨的“白痴”常常能看到那些被人类“传统”蒙蔽了的“学院博士”所无法察觉的东西。
l 教育无用,因为它让我们脱离实用性“我们的民众不需要靠学位证书来发展壮大他们的国家”对于哲学家来说,“虽然他们什么都不懂,但是他们声称自己通晓万物;虽然他们没有自知之明,有时也看不见路上的沟渠或石头(或者是因为他们大多视觉模糊,或者是因为他们心不在焉),但是他们宣称他们能洞察思想、概念、基本物质和本质――这些我认为没有人(不管眼力多么敏锐)能够看得到的细微得不切实际的事物”最优秀的学生通常“在公开场合都表现得愚蠢,软弱,在他人看来很荒谬,不精通世事”人们所受的教育程度越高,就越会推崇“理论建构,普遍化和创造性思维,而忽略实际技能的传达”拥有书本知识的智者,却是日常生活中的愚人如果你想成为一个梦想家,个乌托邦式的空想家,那么你一定要认真对待教育这件事,尽你所能去追求学问。
然而,如果你想要为现实世界中的问题给出现实的解决方法,那么你需要从你的象牙塔内爬出来,因此有生以来你的双手第一次沾上了尘土。
l 教育无用,因为它让我们脱离理想从文艺复兴时期一直到如今的人文主义者并不是真的在向人们灌输学问或知识,而是在繁衍社会差别。
教育服务于精英阶级,而非真理。
当代学生对名利的追求,使得大学转而成为“知识工厂”。
教育是权力的伪装,权力的机构,也是掌握权力的方式。
l 教育无用,因为它让我们丧失人性之外的东西学习“需要自由和安逸”,而这导致高等教育这座象牙塔内的住户们无法领会,更不用说赞同住在这堵长满长春藤的塔墙外的普通百姓们的想法。
教育是没有用的读后感
教育是没有用的读后感最初看到林格先生的新着【教育是没有用的】,是被书名给吸引住了。
教育没有用?那我们教师是不是都在做无用之功?带着这种好奇,短短几天内,我就看完了这本书。
这本书使我感受颇深的是:教育就是提一供给孩子一双合脚的鞋。
联想到多年的教育生涯,我突然想到:如果孩子是脚,那么教育就应该是鞋!扪心自问,我们不能不深思:我们教育这双鞋真的适合每个孩子这双脚吗?其实,我们在打造鞋时候,并没有尊重过孩子们的意见。
我们总在以是否听老师的话为标准来评判学生,总认为学生的作业不合我们的要求,总觉得他们上课没认真听我们的讲解这种一切以老师为中心的教育活动,不就是在拿我们自己看来适合的鞋往孩子的脚上硬套吗?因此,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首先要转变观念,把孩子当成上帝的礼物来一爱一,珍视孩子的尊严,尊重学生的人格,细心发掘每个孩子的潜能,充分发挥每个孩子的特长,了解每个孩子发展中的需求,帮助每个孩子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确立发展方向,建立自信,这样才能打造一双真正合孩子脚的鞋。
造鞋匠不仅为天下男一女老少所有的人造了鞋,而且还为每个人造了不同时令、不同质地、不同功用的鞋。
同理,我们的教育教学质量观也必须着眼于全面和发展。
我们既不能只盯着少数尖子生而忽视大多数学生,也不能只关心学生的成绩而压制学生兴趣一爱一好的发展。
正如不同年龄的人需要穿不同码子的鞋,正处在发育阶段的孩子,生理和心理都在不断变化着,教育还必须适应孩子的发展,教育者必须用发展的眼光来科学的评价孩子。
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着眼于所有的学生的发展,才能算真正的教育。
就像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树叶,每个孩子先天的素质不同,生活的环境不同,个体间有差异存在也是很正常的,每个孩子都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每个孩子都是一个丰富多彩、独一无二的世界。
我们教育的目的不是要消除这种个体差异,而是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张扬学生的个一性一,积极发展学生的兴趣一爱一好。
这样,才能为社会输送更多更好更具特色的人才。
教育的无用之“用”
教育的无用之“用”作者:朱亚娟来源:《河南教育·基教版》2011年第06期拥有教育的发言权提及上任教体局局长的始末,王家岭深感肩头责任的重大。
教体局是许多干部想去的地方。
县委书记慧眼识珠,把懂教育、热爱教育且业绩出众的王家岭安置在了教体局一把手的位置,希望他能把安阳县的教育带上一个新的台阶。
“干好干不好,是能力的问题,但你干与不干,那就是态度的问题了。
”王家岭以行动来诠释自己对教育工作的态度。
王家岭的家离单位比较远,但早在当副局长时,他就坚持步行上下班。
当局长后,依然保留了这个习惯,而且一走就是10多年。
早晨6点钟,王家岭已经起床,7点准时从家里出发。
走在人行道上,他和任何一个普通上班族没有多大区别,不同的是,他脑海里装满了安阳县教育的问题:哪个学校在某个方面薄弱一些,该如何改进;哪个学校在某个方面可以做表率,带动整个县域教育的发展;等等。
需要时,王家岭会随时拨通校长们的电话进行沟通。
不少学校校长的电话号码,早已被他记得烂熟。
记者随便问了几个校长的手机号,他都像说自家电话一样,脱口而出。
看着记者吃惊的表情,他淡然一笑:“这没什么稀奇的,因为没遍数地沟通,打得太多了,自然就记住了嘛!”7点40分,他会准时出现在单位,开始一天繁忙的工作。
下午下班后,他会像来时一样,步行40分钟回家,边走边思考安阳县教育的发展。
如果上班时间王家岭不在局里,那么,他肯定是去学校听课了。
这已成为全局所熟知的规律。
但凡有一点空隙,王家岭就会一个人悄悄来到学校,推门听课。
教室的后排,他静静地坐着,认真且专注。
手里拿着笔记本,边听边做记录。
这时的王家岭和任何一位普通的听课教师,没有多大区别,不同的是,王家岭会认真整理听课记录,思考课堂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和教研员一起商讨或请教专家来解决,并反馈给学校切实改进。
“课堂是实施教育的主渠道,只有真正了解课堂,才能明白教育存在的问题。
抓住了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学校教育就成功了一半。
反驳大学无用论 作文
反驳大学无用论作文
当今社会,有一种声音认为读大学是无用的。
这种观点认为,大学教育与实际工作脱节,浪费时间金钱,大学文凭并不能保证就业质量。
然而,我坚决反对这种观点,因为大学教育对个人和社会发展都有重大意义。
大学教育能够提升个人的综合素质。
大学不仅传授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些能力对于个人事业发展至关重要,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需要具备这样的综合素质。
大学是获取先进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渠道。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
大学能够及时将新的研究成果和前沿理论传授给学生,使他们具备应对未来挑战的专业素养。
大学生活能够锻炼学生的独立能力和社交技巧。
在大学期间,学生需要自己安排学习生活,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这些宝贵的经历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大有裨益。
大学文凭是社会公认的能力证明。
虽然文凭并不能完全代表一个人的实际水平,但它至少说明了这个人经过了系统的专业训练,具备相应的知识和素质。
在就业市场上,大学文凭仍然是重要的硬件条件。
大学教育的价值是全方位的,远远超出了单纯的就业需求。
我们应该珍惜大学阶段的学习机会,努力将自身的潜能充分发挥,为将来的人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追求“无用”的价值——读《教育为什么是无用的》有感
多学 生 不 喜 欢 他 所 教 的 学 科 为 什 么 问 及 一 位 诺 贝 尔 获 奖 例 如 我 们 从 小 在 课 堂 上 接 受 的 对 时 间 的 定 义 , 是 不 能 倒 它 的 大 师 , 竟 对 哪个 年 段 的 教 育 印 象 最 深 , 究 回答 却 是 幼 儿 园 。 退 的 。 是 , 果 爱 因 斯 坦 受 到 了如 此 的 束 缚 , 能 够 创 造 可 如 还
于是 我循 着作者 的笔 迹 , 问着教育 的无 用。 叩
作者 说教 育无 用 , 因为 它打破 了我 们的 常识。“ 将简 是 单 的美德 , 改造成 为一 门晦涩 难懂 的难 以捉摸 的科 学。” 于
是 我 寻 找 这 样 的 学 科 , 确 不 少 。 正 如 当 年 李 岚 清 副 总 理 的 曾 经 说 的 那 样 , 些 学 科 把 简 单 易 懂 的 知 识 教 复 杂 了 。 正 一 如 鲁 迅 所 说 .你 不 说 我 倒 还 清 楚 ,你 一 说 我 反 而 不 清 楚 “
了。 ”
教 育 无用 , 因为 它导致 了教 条主 义 。《 者》 读 上刊 载 了
这 样 一 个 故 事 :一 名 跆 拳 道 冠 军 和 一 个 普 通 的 路 人 打 架 , 结 果 冠 军 惨 败 。 原 因 是 跆 拳 道 规 定 不 能 踢 人 头 部 , 自 己 而
脑 袋 却 挨 了 他 人 一 记 重 拳 教 育 无 用 , 为 他 让 我 们 陷 入 现 实 生 活 的 困 境 中 。 前 因
本性 的颠覆 。“ 是不 可能 的。” 下意识 地说 。可是 , 明 文学 爱 好者 , 一位 读 者标 出那些 语 法错 误 , 还 想 成为 这 我 分 让 他
有 几 种 声 音 同 时 在 我 耳 边 响 起 。 “ 什 么 很 多 教 育 问 题 我 “ 尔 扎 克 第 二 ” ? 如 果 一 名 绘 画 天 才 , 一 名 欣 赏 者 打 为 巴 吗 让 们 无 法 解 决 ? “ 什 么教 育 是 受 争 议 最 多 的 一 种 职 业 ? 这 上 分 数 等 第 , 还 愿 意 做 “ 国 的 毕 加 索 ” ? 如 果 我 们 让 ”为 ” 他 中 吗
《父母若不能给孩子做榜样,很多教育都是无用》读后感
《父母若不能给孩子做榜样,很多教育都是无用》读后感《父母若不能给孩子做榜样,很多教育都是无用》,这是一篇很走心的文章,看后感触很深。
文章通过一些例子,阐述了最好的教育,就是父母的言传身教,就是父母为孩子做好榜样。
其实在生活中,我们也会经常遇到很多类似的事情,当我们让孩子做什么的时候,孩子会反问大人,为什么你没有这样做,还要求我做?很多时候,我们会选择用一种敷衍的回答告诉孩子:因为我是大人,大人可以做,孩子不能做。
也可能当时孩子无言以对,其实孩子心里并不认同这种回答。
;像文章中的一个例子一样:父母要求孩子吃完饭就要去写作业,去看书,而自己却在玩手机,打游戏。
孩子就会反问:为什么大人不学习,就可以玩手机。
这时候无论你怎么回答,孩子都不会欣然接受,只会在心里觉得不平衡。
时间久了,孩就容易出现逆反心理。
在生活中,我们也会经常遇到这些事情,我们每天给孩子提很多要求,比如要诚实,有礼貌,要文明,首先我们要问一下自己做到了吗?真正的教育不是说教,不是每天都讲一堆道理,而是自己做给孩子看。
记得有一次,班里一个孩子张口就骂人。
我就问他:“老师教过骂人么?”他说:“没有。
”我又问:“爸爸妈妈教过你骂人吗?”孩子摇摇头。
“那谁教你的?”“跟爸爸学的,因为爸爸都这样骂妈妈,我就学会了。
”孩子没有人教,却学会了骂人,原因就是父母给孩子做了一个“好榜样”。
记得我刚上班的时候,班里两个孩子发生了冲突,一个孩子就去踢了另外孩子一脚,这暴力解决问题的方式老师从来没有教过,孩子在哪儿学的呢?经与孩子交流,孩子说爸爸妈妈吵架的时候,妈妈用脚踢爸爸,所以……我一下子明白了了。
父母无形中的言语和行为,给孩子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孩子善于模仿成人,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
父母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要为孩子树立好榜样。
如果父母没做好榜样,教育的力度和有效性都会大打折扣。
;作为父母,如何为孩子做好榜样呢?孩子的成长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作为孩子的养育者,父母应该重视自己的榜样作用,对自己严格要求,懂得学习与反思,改正坏习惯,以身作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为何是无用的
●教育无用,因为它打破我们的常识。
教育的作用,是将“简单的美德”改造成“一门晦涩难懂的难以捉摸的科学”。
教育让人变得多么愚蠢实在是令人震惊。
●教育无用,因为它让我们脱离实用性。
教育降低了人们应对日常生产的能力。
当世界末日来临时,受教育最多的人将会是首先被消灭的那一批人之一。
●教育无用,因为它让我们脱离理想。
教育是权力的伪装,权力的机构,也是掌握权力的方式。
●教育无用,因为它让我们丧失人性以外的东西。
一般来说受过教育的人总是脱离大众生活,无法理解普通人的感受。
受过教育的人们甚至在他们团体内部都感受不到一致性,他们离群索居,敏感易怒,他们唯一真正的朋友就是满是灰尘的学术著作里那些死气沉沉的文字。
●教育无用,因为它让我们的心变得麻木。
教育让人们思考得太多,而忘记了如何去感受。
受过教育的人们变得抽象,而非实际,他们富有逻辑但缺乏感性,善于分析但缺少对对他人的信赖,他们变得冷酷而不再热情。
●教育无用,因为它让我们的意志消沉。
教师们也是如此,他们一直以来不得不接受这样的事实,他们是整天绷着脸令人扫兴的人,他们人生的惟一目的就是让容易自我满足的学生感觉糟糕。
●教育无用,因为它让我们的身体变得虚弱。
长期伏案的学习生活会使我们变得无力,这一点我们再清楚不过了。
●教育无用,因为它让我们自命不凡,得意得昏了头。
“知识会膨胀。
”“知识本身带有一点撒旦的阴险,因此人一旦获得知识,就会变得趾高气昂。
”
●教育无用,因为它让我们的个性变得沉闷。
做一名学生,一位教师,一个知识分子,或者其他有学识的人,都与做一个明星大不相同,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
至少可以说,人们不会指望有学问的人是时尚前卫的,人们认为他们应该老成持重,外表朴实,总之一句话,他们令人沉闷。
●教育无用,因为它让我们沦为奴仆。
作为“文化传播的社会手段”,大学随时都能成为社会上一切最保守力量的象征。
尼采认为教育就是为剔除那些自由的灵魂、那些在任何方面独树一帜的人而设计的,而教育褒奖的则是那些愿意在碌碌无为的枷锁下屈服的人。
●教育无用,因为它让我们变得叛逆。
教育使我们成为生活放荡不羁、政治方向正确的激进分子,或是无法适应周围环境的古怪孤僻之人,或是象牙塔内激进潇洒的空想主义者,又或是对社会制度加以嘲讽的性格怪僻之人。
●教育无用,因为它让我们陷入贫穷。
教育让我们“口若悬河但却衣衫褴褛”。
学问只会为那些把理论、无限探求真理的纯理论研究丢在脑后而青睐于工商业工作的人带来利益。
●教育无用,因为它使我们成为乐观主义者。
它鼓励人们产生任何疯狂古怪的想法,不管现实生活会如何将这些想法全盘推翻。
●教育无用,因为它使我们成为悲观主义者。
他们撕咬着给他们提供食物的双手,贬低着自己的国家,到处挑刺儿。
他们处理事情时不是抱着一种“我能做”的精神,而是以发现阻碍、增加问题、在事实上没有困难的地方制造出困难为豪。
●教育无用,因为它让我们成为骗子。
它使我们不再承认真理和错觉、现实和想像、历史和虚构之间的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