悯农一

合集下载

小学语文-小学生古诗——悯农(其一)

小学语文-小学生古诗——悯农(其一)

小学语文-小学生古诗——悯农(其一)[唐]李绅春种一粒粟②,秋收万颗子③。

四海④无闲田⑤,农夫犹⑥饿死。

【注释】①悯:怜悯。

②粟:谷子。

这里指代所有粮食作物。

③子:植物的籽实。

④四海:指普天之下。

⑤闲田:荒废闲置不种的土地。

⑥犹:还,仍然。

【大意】春天种下一颗种子,秋收时可以收获万颗子粒。

四海之内无闲置荒芜的田地,可是仍有农夫饿死。

【赏析】这是一首揭露社会不平、同情农民疾苦的诗,着重写旧社会农民所受的残酷剥削。

春种秋收,农民们四季忙碌。

然而四海的田地都结满了果实,那些劳动者还是两手空空。

强烈的对比带给了人们沉重的思考,这一切究竟是为什么呢?第一、二句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以春种秋收,概写农民的劳动。

从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形象地写出丰收的景象。

第三句四海无闲田,更写出全国的土地都已开垦,没有一处田地闲置着。

此句与前两句的语意互相补充,进而展现出硕果累累,遍地金黄的丰收景象。

劳动人民辛勤劳动创造出如此巨大的财富,在丰收的年头,照理该丰衣足食了吧?谁知结句却是农夫犹饿死。

这真是触目惊心!一个犹字,发人深思:到底是谁剥夺了劳动成果,陷农民于死地呢?犹饿死三字极为深刻地揭露了社会不平,凝聚着诗人强烈的愤慨和真挚的同情。

诗人选择了比较典型的生活细节和人们熟知的事实,集中刻画了一个不平等的社会所带来的矛盾,道出了百姓之声。

诗文亲切感人,概括却不抽象。

诗中虚实结合、相互对比,前后映衬,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所以,这首诗虽然通俗明白,却不单调浅薄,让人常读常新。

【链接】李绅(公元772-846),唐代诗人。

字公垂,润州无锡(今江苏无锡)人。

元和元年(806)进士,官翰林学士,武宗时做过宰相。

他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之一。

与元稹、白居易交往很密切。

《全唐诗》录其诗四卷。

悯农一

悯农一

悯农一
《悯农·其一》是唐代诗人李绅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全文: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翻译:
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的粮食。

天下没有一块不被耕作的田,可仍然有种田的农夫饿死。

注释
悯:怜悯。

这里有同情的意思。

诗一作《古风二首》。

这两首诗的排序各版本有所不同。

粟:泛指谷类。

秋收:一作“秋成”。

子:指粮食颗粒。

四海:指全国。

闲田:没有耕种的田。

犹:仍然。

李绅(772-846),字公垂,润州无锡(今江苏无锡市)人。

元和元年进士。

曾为翰林学士、宰相,后出任淮南节度使。

他和白居易、元稹等人交往密切,在元、白提倡「新乐府」之前,就首创新乐府二十首,今失传,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之一。

现存《追昔游诗》三卷,《杂诗》一卷
赏析
这首诗首诗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到处硕果累累的景象,突出了农
民辛勤劳动获得丰收却两手空空、惨遭饿死的现实问题。

本诗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

第三句再推而广之,展现出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这和前两句联起来,便构成了到处硕果累累,遍地“黄金”的生动景象。

“引满”是为了更有力的“发”,这三句诗人用层层递进的笔法,表现出劳动人民的巨大贡献和无穷的创造力,这就使下文的反结变得更为凝重,更为沉痛。

小学古诗《悯农二首 其一》注释及译文

小学古诗《悯农二首 其一》注释及译文

悯农二首·其一
唐代: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译文
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的粮食。

天下没有一块不被耕作的田,可仍然有种田的农夫饿死。

注释
悯:怜悯。

这里有同情的意思。

诗一作《古风二首》。

这两首诗的排序各版本有所不同。

粟:泛指谷类。

秋收:一作“秋成”。

子:指粮食颗粒。

四海:指全国。

闲田:没有耕种的田。

犹:仍然。

创作背景
根据唐代范摅《云溪友议》和《旧唐书·吕渭传》等书的记载,大致可推定这组诗为李绅于唐德宗贞元十五年(公元799年)所作。

悯农(其一)

悯农(其一)

26悯农(其一)[唐]李 绅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译文:春天播下一粒种子,到了秋天可以收获很多粮食。

天下虽然没有一块没被耕种的农田,却依然有农夫饿死。

The PeasantsTranslated by Xu Yuanchong (许渊冲 译)Each seed when sown in spring,Will make autumn yields high.What will fertile fields bring?Of hunger peasants die.peasant /'peznt/ n. 农民The peasants are working on the farmland. 农民在地里劳作。

sow /səʊ/ v. 播种 过去式和过去分词为:sowed 、sownThe first stage to grow crops is to sow the seeds. 培育庄稼的第一步是播种。

yield /jiːld/ n. 产量This year ’s yield of wheat is higher than ever before. 今年小麦的产量高于往年。

fertile /'fɜːtaɪl/ adj. 肥沃的;多产的Anything grows in this fertile ground. 这片肥沃的土地种什么都行。

生词好句扫一扫,听音频,大声读赏析|这首诗采用欲抑先扬的手法。

前三句写粮食多,是“扬”;第四句写农夫还会饿死,是“抑”,与前三句形成鲜明的对比。

译文的第三句直接采用设问的方式,“What will fertile fields bring?”(肥田沃地又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呢?),迫使人们不得不思考现实的不公,到底是谁制造了这人间的悲剧。

品诗歌Poems。

《悯农》其一李绅

《悯农》其一李绅

悯农(唐)李绅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简析】《悯农二首》(又称《古风二首》)是诗人年轻时的佳作,这是第一首。

诗人的思想较贴近下层劳动人民生活,诗歌创作也以反映劳动人民的疾苦为主。

诗的前两句写农事耕作情况,农作物丰收了。

后两句叙述丰收后的农夫仍然吃不饱,仍然被饿死的悲惨境况,表达了诗人对剥削阶段的憎恨,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作者简介】李绅(772-846),唐代诗人。

字公垂,无锡(今江苏无锡)人。

他是新乐府运动的积极参加者,而且是写新乐府诗,最早的实践者,和白居易、元稹的关系很密切。

【译文】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种子,秋天就可收获很多粮食。

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田地,却仍有劳苦农民被饿死。

【注释】1.粟:泛指谷类。

2.秋收:一作“秋成”。

3.子:指粮食颗粒。

4.四海:指全国。

5.闲田:没有耕种的田。

6.犹:仍然。

【赏析】这是一首揭露社会不平、同情农民疾苦的诗,着重写旧社会农民所受的残酷剥削。

第一、二句“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以“春种”“秋收”,概写农民的劳动。

从“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形象地写出丰收的景象。

第三句“四海无闲田”,更写出全国的土地都已开垦,没有一处田地闲置着。

此句与前两句的语意互相补充,进而展现出硕果累累,遍地金黄的丰收景象。

劳动人民辛勤劳动创造出如此巨大的财富,在丰收的年头,照理该丰衣足食了吧?谁知结句却是“农夫犹饿死”。

这真是触目惊心!一个“犹”字,发人深思:到底是谁剥夺了劳动成果,陷农民于死地呢?“犹饿死”三字极为深刻地揭露了社会不平,凝聚着诗人强烈的愤慨和真挚的同情。

悯农原文翻译及赏析

悯农原文翻译及赏析

悯农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1悯农二首·其一原文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唐代·李绅《悯农二首·其一》译文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的粮食。

天下没有一块不被耕作的田,可仍然有种田的农夫饿死。

注释悯:怜悯。

这里有同情的意思。

诗一作《古风二首》。

这两首诗的排序各版本有所不同。

粟:泛指谷类。

秋收:一作“秋成”。

子:指粮食颗粒。

四海:指全国。

闲田:没有耕种的田。

犹:仍然。

赏析这首诗首诗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到处硕果累累空景象,突出了大民辛勤劳动获得丰收却两手空空、惨遭饿死空现实问题。

本诗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大民空劳动。

第三句再推而广之,展现出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这和前两句联起来,便构成了到处硕果累累,遍地“黄金”空生动景象。

“引满”是为了更有力空“发”,这三句诗人用层层递进空笔法,表现出劳动人民空巨大贡献和无穷空创造力,这就使下文空反结变得更为凝重,更为沉痛。

“大夫犹饿死”,它不仅使前后空内容连贯起来了,也把问题突出出来了。

勤劳空大民以他们空双手获得了丰收,而他们自己还是两手空空,惨遭饿死。

诗而使人们不得不带着沉重空心情去思索“是谁制造了这人间空悲剧”这一问题。

诗人把这一切放在幕后,让读者去寻找,去思索。

要把这两方综合起来,洞就正如马克思所说空:“劳动替富者生产了惊人作品(奇迹),然而,劳动替劳动者生产了赤贫。

劳动生产了宫殿,但是替劳动者生产了洞窟。

劳动生产了美,但是给劳动者生产了畸形。

”悯农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2悯农二首·其一唐朝李绅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悯农二首·其一》译文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的粮食。

天下没有一块不被耕作的田,可仍然有种田的农夫饿死。

《悯农二首·其一》注释悯:怜悯。

这里有同情的意思。

诗一作《古风二首》。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文《悯农(其一)》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试题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文《悯农(其一)》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试题

悯农(其一)体裁:诗题文: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作者:名字:李绅年代:唐代描述:李绅(772—846)汉族,亳州(今属安徽)人,生于乌程(今浙江湖州),长于润州无锡(今属江苏)。

字公垂。

27岁考中进士,补国子助教。

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他一生最闪光的部分在于诗歌,他是在文学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的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

作有《乐府新题》20首,已佚。

著有《悯农》诗两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脍灸人口,妇孺皆知,千古传诵。

《全唐诗》存其诗四卷。

翻译:原文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译文: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种子,秋天就可收获很多粮食。

原文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译文: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天地,劳苦农民,仍然要饿死。

赏析:赏析一:思想内容“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

第三句再推而广之,展现出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这和前两句联起来,便构成了到处硕果累累的生动景象。

“引满”是为了更有力的“发”,这三句诗人用层层递进,表现出劳动人民的巨大贡献和无穷的创造力。

“农夫犹饿死”农民以他们的双手获得了丰收,最后还是两手空空,惨遭饿死。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以人人习见得常事让人联系社会、阶级而思考一些问题。

并凝聚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

这就给人们以启迪,引人去思索其中的道理,从而使那些不知珍惜粮食的人受到深刻的教育。

考点:一、必背名句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解释:关键词:粟泛指谷类。

关键词:秋收一作“秋成”。

关键词:子指粮食颗粒。

关键词:四海无闲田四海:指全国。

闲田:没有耕种的田。

关键词:犹仍然。

悯农一的意思翻译

悯农一的意思翻译

悯农一的意思翻译《悯农一》一般指《悯农二首·其一》,全诗意思是: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的粮食。

天下没有一块不被耕作的田,可仍然有种田的农夫饿死。

出自唐代诗人李绅。

原文: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注释:1、悯:怜悯。

这里有同情的意思。

2、粟:泛指谷类。

3、子:指粮食颗粒。

4、四海:指全国。

5、闲田:没有耕种的田。

6、犹:仍然。

赏析:这首诗首诗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到处硕果累累的景象,突出了农民辛勤劳动获得丰收却两手空空、惨遭饿死的现实问题。

本诗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

第三句再推而广之,展现出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这和前两句联起来,便构成了到处硕果累累,遍地“黄金”的生动景象。

“引满”是为了更有力的“发”,这三句诗人用层层递进的笔法,表现出劳动人民的巨大贡献和无穷的创造力,这就使下文的反结变得更为凝重,更为沉痛。

“农夫犹饿死”,它不仅使前后的内容连贯起来了,也把问题突出出来了。

勤劳的农民以他们的双手获得了丰收,而他们自己还是两手空空,惨遭饿死。

诗迫使人们不得不带着沉重的心情去思索“是谁制造了这人间的悲剧”这一问题。

诗人把这一切放在幕后,让读者去寻找,去思索。

要把这两方综合起来,那就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劳动替富者生产了惊人作品(奇迹),然而,劳动替劳动者生产了赤贫。

劳动生产了宫殿,但是替劳动者生产了洞窟。

劳动生产了美,但是给劳动者生产了畸形。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个春种秋收的景象大概是人人习见,众人皆知的,然而往往难于像诗人那样去联系社会、阶级而思考一些问题。

诗人却想到了,他从“四海无闲田”的大丰收景象里看到“农夫犹饿死”的残酷现实。

这一点拨就异常惊人醒目,自然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其次,诗人在阐明上述的内容时,不是空洞抽象地叙说和议论,而是采用鲜明的形象和深刻的对比来揭露问题和说明道理,这就使人很容易接受和理解。

《悯农其一》原文及赏析

《悯农其一》原文及赏析

悯农二首·其一朝代:唐代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译文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的粮食。

天下没有一块不被耕作的田,可仍然有种田的农夫饿死。

注释悯:怜悯。

这里有同情的意思。

诗一作《古风二首》。

这两首诗的排序各版本有所不同。

粟:泛指谷类。

秋收:一作“秋成〞。

子:指粮食颗粒。

四海:指全国。

闲田:没有耕种的田。

犹:仍然。

赏析这首诗首诗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到处硕果累累的景象,突出了农民辛勤劳动获得丰收却两手空空、惨遭饿死的现实问题。

本诗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

第三句再推而广之,展现出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这和前两句联起来,便构成了到处硕果累累,遍地“黄金〞的生动景象。

“引满〞是为了更有力的“发〞,这三句诗人用层层递进的笔法,表现出劳动人民的巨大奉献和无穷的创造力,这就使下文的反结变得更为凝重,更为沉痛。

“农夫犹饿死〞,它不仅使前后的内容连贯起来了,也把问题突出出来了。

勤劳的农民以他们的双手获得了丰收,而他们自己还是两手空空,惨遭饿死。

诗迫使人们不得不带着沉重的心情去思索“是谁制造了这人间的`悲剧〞这一问题。

诗人把这一切放在幕后,让读者去寻找,去思索。

要把这两方综合起来,那就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劳动替富者生产了惊人作品〔奇迹〕,然而,劳动替劳动者生产了赤贫。

劳动生产了宫殿,但是替劳动者生产了洞窟。

劳动生产了美,但是给劳动者生产了畸形。

〞创作背景根据唐代范摅《云溪友议》和《旧唐书·吕渭传》等书的记载,大致可推定这组诗为李绅于唐德宗贞元十五年〔公元799年〕所作。

悯农二首·其一原文及赏析

悯农二首·其一原文及赏析

悯农二首·其一原文及赏析悯农二首·其一原文及赏析1悯农二首·其一李绅〔唐代〕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赏析这首诗首诗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到处硕果累累的景象,突出了农民辛勤劳动获得丰收却两手空空、惨遭饿死的现实问题。

本诗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

第三句再推而广之,展现出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这和前两句联起来,便构成了到处硕果累累,遍地“黄金”的生动景象。

“引满”是为了更有力的“发”,这三句诗人用层层递进的笔法,表现出劳动人民的巨大贡献和无穷的创造力,这就使下文的反结变得更为凝重,更为沉痛。

“农夫犹饿死”,它不仅使前后的内容连贯起来了,也把问题突出出来了。

勤劳的农民以他们的双手获得了丰收,而他们自己还是两手空空,惨遭饿死。

诗迫使人们不得不带着沉重的心情去思索“是谁制造了这人间的悲剧”这一问题。

诗人把这一切放在幕后,让读者去寻找,去思索。

要把这两方综合起来,那就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劳动替富者生产了惊人作品(奇迹),然而,劳动替劳动者生产了赤贫。

劳动生产了宫殿,但是替劳动者生产了洞窟。

劳动生产了美,但是给劳动者生产了畸形。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个春种秋收的景象大概是人人习见,众人皆知的,然而往往难于像诗人那样去联系社会、阶级而思考一些问题。

诗人却想到了,他从“四海无闲田”的大丰收景象里看到“农夫犹饿死”的残酷现实。

这一点拨就异常惊人醒目,自然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其次,诗人在阐明上述的内容时,不是空洞抽象地叙说和议论,而是采用鲜明的形象和深刻的对比来揭露问题和说明道理,这就使人很容易接受和理解。

像这首诗的前三句,从总体意义来说都是采用了鲜明的形象概括了农民在广大田野里春种秋收等繁重劳动的辛苦。

这些辛苦并换来了大量的粮食,该说是可以生活下去的,但最后一句却凌空一转,来了个“农夫犹饿死”的事实。

李绅悯农其一古诗解释意思

李绅悯农其一古诗解释意思

《李绅<悯农其一>古诗解释意思》小朋友们,今天咱们来一起看看李绅写的《悯农其一》这首诗。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这两句说的是春天的时候种下一颗小小的种子,到了秋天就能收获好多好多的粮食。

就好像咱们在春天种下一颗小瓜子,到了秋天能收获好多好多的大南瓜一样。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这可就有点让人难过啦。

到处的田地都种满了庄稼,没有一块是闲着的,但是农民伯伯们还是有被饿死的。

这就好像一个小朋友努力做了好多好多的作业,但是老师还是不满意,是不是很委屈呀?其实呀,这首诗是在说农民伯伯们很辛苦,种出了那么多粮食,可是自己却吃不饱。

小朋友们,咱们可不能浪费粮食哦。

《李绅<悯农其一>古诗解释意思》小朋友们,咱们来聊聊《悯农其一》。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这是说春天播种一点点粮食,秋天就能收获很多很多。

比如说,春天在地里种下一颗小小的麦粒,秋天就能收一箩筐的麦子呢。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这意思是天下没有一块空闲的田地,都种满了庄稼,但是农民伯伯还是会挨饿。

就像咱们小朋友努力搭好了积木城堡,却没有得到奖励,是不是很不公平呀?这首诗是在告诉我们,农民伯伯很不容易,我们要珍惜粮食。

《李绅<悯农其一>古诗解释意思》小朋友们,今天讲讲《悯农其一》。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春天播下一粒小小的种子,到秋天能收获好多好多。

就像在花园里种下一颗花籽,秋天能看到一大片美丽的花朵。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到处的田都种满了,可农民伯伯还是吃不饱。

好比一个小朋友努力画了一幅漂亮的画,却没有得到表扬。

这首诗是让我们知道农民伯伯的辛苦,不能随便浪费粮食哟。

悯农其一译文及注释

悯农其一译文及注释

悯农其一译文及注释
《悯农》是唐代诗人李绅的诗作,以下是其一译文及注释:
译文: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注释:
这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表达了对农民的深切关怀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诗中“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一句,表现了农民勤劳耕作的辛勤和期盼丰收的心情。

而“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一句,则揭示了社会土地分配不公,农民生活贫困的现实。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寓意丰富,是中国古代农民诗歌的代表作之一。

悯民古诗其一

悯民古诗其一

悯民古诗其一
原文:
《悯农其一》
唐代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注释:
悯:怜悯。

这里有同情的意思。

诗一作《古风二首》。

这两首诗的排序各版本有所不同。

粟:泛指谷类。

秋收:一作“秋成”。

子:指粮食颗粒。

四海:指全国。

闲田:没有耕种的田。

犹:仍然。

译文:
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的粮食。

天下没有一块不被耕作的田,可仍然有种田的农夫饿死。

主题思想:
这首诗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到处硕果累累的景象,突出了农民辛勤劳动获得丰收却两手空空、惨遭饿死的现实问题。

作者简介:
李绅(772年-846年),字公垂。

祖籍亳州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古城镇人)。

唐朝宰相、诗人,中书令李敬玄曾孙。

李绅六岁
时丧父,随母亲迁居润州无锡。

二十七岁时中进士,补国子助教。

后历任中书侍郎、尚书右仆射、淮南节度使等职,会昌六年(846年)在扬州逝世,年七十四。

追赠太尉,谥号“文肃”。

李绅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为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

著有《乐府新题》二十首,已佚。

代表作为《悯农》诗两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全唐诗》存其诗四卷。

悯农二首·其一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最新)

悯农二首·其一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最新)

悯农二首·其一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原文:悯农二首·其一唐代:李绅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译文: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的粮食。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天下没有一块不被耕作的田,可仍然有种田的农夫饿死。

注释:春种一粒粟(sù),秋收万颗子。

悯:怜悯。

这里有同情的意思。

诗一作《古风二首》。

这两首诗的排序各版本有所不同。

粟:泛指谷类。

秋收:一作“秋成”。

子:指粮食颗粒。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四海:指全国。

闲田:没有耕种的田。

犹:仍然。

赏析:这首诗首诗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到处硕果累累的'景象,突出了农民辛勤劳动获得丰收却两手空空、惨遭饿死的现实问题。

本诗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

第三句再推而广之,展现出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这和前两句联起来,便构成了到处硕果累累,遍地“黄金”的生动景象。

“引满”是为了更有力的“发”,这三句诗人用层层递进的笔法,表现出劳动人民的巨大贡献和无穷的创造力,这就使下文的反结变得更为凝重,更为沉痛。

“农夫犹饿死”,它不仅使前后的内容连贯起来了,也把问题突出出来了。

勤劳的农民以他们的双手获得了丰收,而他们自己还是两手空空,惨遭饿死。

诗迫使人们不得不带着沉重的心情去思索“是谁制造了这人间的悲剧”这一问题。

诗人把这一切放在幕后,让读者去寻找,去思索。

要把这两方综合起来,那就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劳动替富者生产了惊人作品(奇迹),然而,劳动替劳动者生产了赤贫。

劳动生产了宫殿,但是替劳动者生产了洞窟。

劳动生产了美,但是给劳动者生产了畸形。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个春种秋收的景象大概是人人习见,众人皆知的,然而往往难于像诗人那样去联系社会、阶级而思考一些问题。

诗人却想到了,他从“四海无闲田”的大丰收景象里看到“农夫犹饿死”的残酷现实。

《悯农二首·其一》原文及赏析(最新)

《悯农二首·其一》原文及赏析(最新)

《悯农二首·其一》原文及赏析悯农二首·其一朝代:唐代作者:李绅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译文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的粮食。

天下没有一块不被耕作的田,可仍然有种田的农夫饿死。

注释悯:怜悯。

这里有同情的意思。

诗一作《古风二首》。

这两首诗的排序各版本有所不同。

粟:泛指谷类。

秋收:一作“秋成”。

子:指粮食颗粒。

四海:指全国。

闲田:没有耕种的田。

犹:仍然。

赏析这首诗首诗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到处硕果累累的.景象,突出了农民辛勤劳动获得丰收却两手空空、惨遭饿死的现实问题。

本诗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

第三句再推而广之,展现出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这和前两句联起来,便构成了到处硕果累累,遍地“黄金”的生动景象。

“引满”是为了更有力的“发”,这三句诗人用层层递进的笔法,表现出劳动人民的巨大贡献和无穷的创造力,这就使下文的反结变得更为凝重,更为沉痛。

“农夫犹饿死”,它不仅使前后的内容连贯起来了,也把问题突出出来了。

勤劳的农民以他们的双手获得了丰收,而他们自己还是两手空空,惨遭饿死。

诗迫使人们不得不带着沉重的心情去思索“是谁制造了这人间的悲剧”这一问题。

诗人把这一切放在幕后,让读者去寻找,去思索。

要把这两方综合起来,那就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劳动替富者生产了惊人作品(奇迹),然而,劳动替劳动者生产了赤贫。

劳动生产了宫殿,但是替劳动者生产了洞窟。

劳动生产了美,但是给劳动者生产了畸形。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个春种秋收的景象大概是人人习见,众人皆知的,然而往往难于像诗人那样去联系社会、阶级而思考一些问题。

诗人却想到了,他从“四海无闲田”的大丰收景象里看到“农夫犹饿死”的残酷现实。

这一点拨就异常惊人醒目,自然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其次,诗人在阐明上述的内容时,不是空洞抽象地叙说和议论,而是采用鲜明的形象和深刻的对比来揭露问题和说明道理,这就使人很容易接受和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