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晶十七年文学,长篇小说
8部十七年文学作品
![8部十七年文学作品](https://img.taocdn.com/s3/m/0559cf254b35eefdc8d3338d.png)
《红旗谱》作者:梁斌。
通过在大革命失败前后十年革命斗争的历史背景下,冀中平原两家农民三代人和一家地主两代人的尖锐矛盾斗争,以“反割头税”和“二师学潮”为中心事件,生动地展示了当时农村和城市阶级斗争和革命运动的壮丽图景,获得重大的成就。
朱老忠形象及其典型意义:朱老忠是一个跨越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历史阶段的人物。
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里,他从父辈那里继承好爽正直、刚毅不屈的斗争精神,传统的农民英雄的性格特点在他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斗争实践中,他增长了斗争的才干,提高了革命觉悟,在原有的农民英雄的基础上增加了一种“新质”,使其最终成为一个具有高度的共产主义觉悟的农民英雄典型。
1、不甘屈服的反抗意志和善用智谋的斗争精神是朱老忠性格的核心。
敌手冯兰池2、他敢于“为朋友两肋插刀”的侠义心肠。
为了支持好友严志和的儿子江涛去保定二师读书,他不惜卖掉自己家的一头耕牛。
《红岩》罗广斌、杨益言是以描写重庆解放前夕残酷的地下斗争,特别是狱中斗争为主要内容的长篇小说。
它的历史背景是1948年至1949年重庆解放。
人民解放军摧枯拉朽的胜利进军和反动派的垂死挣扎,是这一时期的特点。
它的基本情节以“中美合作所”集中营(包括渣滓洞和白公馆)内的敌我斗争为中心,交错地展开了我地下党领导的城市的地下斗争、学生运动、工人运动、狱中斗争以及华蓥山区的武装斗争,集中描写了革命者为迎接解放、挫败敌人的垂死挣扎而进行的最后决战。
小说以大量的篇幅描写了革命者的狱中斗争,除了《狱中联欢》所写的新年联欢活动外,还写了狱中绝食斗争的胜利,为龙光华烈士举行追悼会,写了江雪琴的从容就义,许云峰在地牢里同徐鹏飞的最后一次交锋,以及最后的武装越狱斗争等。
吴强的《红日》在用艺术形式表现重大战役方面作了较好的探索。
它以1947年山东战场的涟水、莱芜、孟良崮三个连贯的战役作为情节的发展主线,体现出作者对现实战争小说的“史诗性”的艺术追求,即努力以宏大的结构和全景式的描写展示出战争的独特魅力。
第一部分 十七年文学
![第一部分 十七年文学](https://img.taocdn.com/s3/m/151fc88371fe910ef12df87c.png)
第一部分十七年文学专项一十七年长篇小说创作总体风貌:“十七年文学”时期内的小说继承中外文学,尤其是“五四”新文学的传统,以革命现实主义为主潮,在历史和农村现实题材方面,取得了最突出的艺术成就。
一.革命历史题材的长篇小说★★★(列举题或论述题)革命历史题材在十七年的小说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
这首先是时代的需要。
从50年代到70年代,革命历史题材作品反映的主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史。
这个时期的革命历史小说多体现出宏大的叙事倾向,具有史诗般的规模。
1.这方面的代表作主要有:(举出三部即可)★梁斌《红旗谱》主人公:朱老忠、严志和(抗日时期)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主人公:江姐,许云峰(解放战争时期)吴强的《红日》主人公:陈毅、粟裕、张灵甫(解放战争时期)曲波的《林海雪原》主人公:杨子荣(解放战争时期)杜鹏程的《保卫延安》主人公:彭德怀等,(解放战争时期)杨沫的《青春之歌》主人公:林道静(抗战前)欧阳山的《三家巷》等。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2.《红日》梗概:《红日》取材于解放战争初期陈毅、粟裕统帅华北野战军在山东战场上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重点进攻这一史实,表现了我军由弱到强、从战略防御到战略反攻这一伟大历史性转折,显示了解放战争中人民军队的英雄气概和战斗伟力。
艺术成就:A它突破了以往描写军人的一般模式,成功地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对我军不同层次军事将领形象的刻画集中体现了《红日》的开创性成绩。
B,作者还善于通过细节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以此细腻地刻画人物性格。
如沈振新、梁波、张灵甫。
C.整部小说结构紧凑,三个战役的描写主次分明,张弛自如。
尤其是对战争场面虚实相间、点面结合的独特写法为以后的军事题材创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3.《红旗谱》(可能单独命题)★梗概:是梁斌的代表作,它是一部反映农民革命斗争的史诗性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品格。
《红旗谱》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通过描写冀中平原锁井镇农民朱老忠、严志和两家三代人和地主冯兰池一家两代人的激烈矛盾和斗争过程,从历史的高度概括了大革命前后中国北方乡村和都市的阶级斗争和革命运动面貌。
谈谈我对十七年长篇小说的认识
![谈谈我对十七年长篇小说的认识](https://img.taocdn.com/s3/m/16b00826a5e9856a56126095.png)
谈谈我对十七年长篇小说的认识十七年长篇小说定义:十七年小说专指1949年到1966年里出版的中国大陆的长篇小说。
中国当代文学的分期有多种分期。
最常见的就是三分法,按照政治来分期1949-1966(文革前)为十七年文学时期,1966-1976是文革文学时期,1978-?是新时期文学。
十七年文学时代风格政治色彩浓烈。
服务于政治,服从于政治。
十七年文学的说法本来就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它的划分是以政治分期为标准的。
当时,中国的革命事业刚刚胜利。
毛泽东曾经总结革命胜利的经验时说过,革命的胜利靠的是“枪杆子”和“笔杆子”。
新中国成立后,关于文学在社会中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起什么作用,被提到了政治的高度,中央十分重视文艺的发展方向。
毛泽东文艺思想《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在1949年后逐渐成为指导全国文学艺术工作的唯一正确的文艺思想。
这时期的文艺路线是:文学为政治服务,文学为工农兵服务。
文学别无选择的充当了生活教科书的任务。
十七年长篇小说的类型一方面出于对中国革命胜利的喜悦,更重要一方面出于要符合当时的文艺路线,把政治与艺术统一。
此时的长篇小说的类型是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统一的“两结合”型文学。
一方面从革命现实出发,但是另一方面在革命现实中展现的是美好胜利的明天。
所以此时一切批判、暴露社会黑暗,存在消极思想的文学一律没有生存的空间。
此时的文学体现的就是歌颂革命胜利,歌颂社会主义建设,将这种美好的革命理想反应在作品中,让人们对美好的胜利的明天充满信心。
所以十七年的长篇小说从题材的摄取,形象的塑造,情节的安排,细节的细节,直至创作的全过程,用革命理想来指导对现实发展的描写,以此来激励人们前进。
在十七年的长篇小说中,作品成就高,称作文学界用八个字来概括了这八个优秀经典长篇“三红一创,青山保林”。
“三红一创”即《红日》(1957)、《红岩》(1961)、《红旗谱》(1957)、《创业史》(1960),“青山保林”即《青春之歌》(1958)、《山乡巨变》(1958)、《保卫延安》(1964)、《林海雪原》(1957)。
17年文学
![17年文学](https://img.taocdn.com/s3/m/9f3162d5b14e852458fb57e1.png)
十七年文学时间概念:十七年文学是指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到"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1966年)开始,这一阶段的中国文学历程,属于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时期。
一:那时的文学史上最浓重的一笔就是政治性凌驾在文学性之上,政治运动造成了文学的盲从特征。
面对那时的作品,我们几乎能真切的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政治气息和那个时代人们的某些精神特征,作品被强行要求放进一个形势认可的政治思想和流行的政治倾向。
当高昂的革命热情替代了文学的现实创造和诗意境界,自然而然也就产生与这些要求相适应的文学规范。
二:我认为这十年的历程虽有种种的不足,但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是占有相当的地位的。
在中国近、现、当代文学史上有着较高的艺术成就和丰富的艺术内涵。
十七年文学时期也产生了很多艺术成就很高的文学作品,例如:《保卫延安》、《红日》、《林海雪原》、《红旗谱》|《青春之歌》、《上海的早晨》、《创业史》、《红岩》、《暴风骤雨》等。
还涌现出如杜鹏程、曲波、柳青、周立波、周而复、魏巍、姚雪垠等优秀作家,在十七年中老舍、田汉等老作家也奉献了不少好的作品。
当然,十七年文学呈现的特点也是非常鲜明的,因为是建国之初,全国人民对中国共产党和他的领袖是非常崇拜,国人都非常积极向上,思想非常单纯,这也不同程度的反映在文学作品中了,所以这一阶段的作品题材大约有三个:歌颂、回忆、斗争。
歌颂党、领袖、社会主义、人民;回忆战争岁月,回忆苦难年代,回忆过去生活;和帝国主义、资本主义、旧思想、旧观念作斗争。
所以这个时候的少数作品艺术性是不高的,作品也主要体现文以载道的思想,作品的风格往往失之于简单,人物也呈现一些程式化的倾向。
对小说这种文学体裁来说,便突出地体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刻画上。
小说向来以在特定的环境中依靠完整的故事情节来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为己任,刻画出来的人物有时是一种现实矛盾的综合体,具有艺术表现力的意义。
综观十七年文学史,典型在这里被过分甚至无限制的夸大,集中表现为一个无数风靡一时的革命战争小说反复出现的名词:英雄。
中国当代文学课件4十七年小说 (2)
![中国当代文学课件4十七年小说 (2)](https://img.taocdn.com/s3/m/7dc0b3725acfa1c7aa00cc99.png)
年代末的土改,构成一幅民主革命时期北方农民革命斗争的波澜壮阔的长幅画卷。
《上海的早晨》多卷部写民族资本家的社会主义改造,《创业史》多卷部写社会 主义革命,都具有当代小说领域所独有的、罕见的规模。吴强的《红日》更是宏 观地写三个互为一体的战争,把敌我双方、军内军外、上级下级联结起来 ③ 刻画了众多的典型人物:在五六十年代的文坛上,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占据主导地 位。而现实主义的标准就是要塑造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如《红旗谱》中的 朱老忠、《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三家巷》中的周炳、《创业史》中的梁三 老汉等等。
本时期长篇小说的艺术表现形式:
① 以《创业史》和《上海的早晨》为代表的以 社会运动为主体叙事的长篇作品。 ② 以《三里湾》和《山乡巨变》为代表的以风 俗变迁为主体叙事的长篇作品。 ③ 以《红旗谱》和《青春之歌》为代表的以人 生历程为主体叙事的长篇作品。
④ 以 《林海雪原》 和《红岩》为代表的 以革 命英雄传奇为主体叙事的长篇作品 。
十年代普通党员和军民所历经的英勇斗争、流血牺牲。《党费》集中刻 画了女共产党员黄新这一典型形象。 ② 大处着眼,小处落笔:注重描写一些平常的生活场景和细节以表现 英雄性格,他不着力写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他善于捕捉英雄闪 光的一刹那,以此来凸现人物的心灵之美和情操之美。如黄新作为一个 普通的党员,舍不得把积攒下来的钱给女儿买衣穿、买东西吃,却把钱 无私地献给了党。 ③ 注重细节描写:他善于采用横断面结构的方法,用平实的语言讲述 英雄的故事,不事形容和夸饰,而是在具体细节场面上用力,手法精雕
流派特色
一、地域的特征。
赵树理、马烽等长期生活、工作在山西,作品也多取材于晋 西北、太行山和太岳山盆地及汾水流域。山西乡村的民情风 俗参与了他们小说素质的构成。
十七年文学
![十七年文学](https://img.taocdn.com/s3/m/5f2b306410a6f524cdbf8538.png)
十七年文学四五十年代之交,中国的社会发生重大变化;与社会政治关联紧密的文学,也因此产生剧烈的错动,而出现了被称之为“转折”的情形,使中国现代文学进入了“当代文学”形态的阶段。
“转折”在这里主要并不是指一种全“新”的东西的生成和“旧”的文学成分的消失,主要是指原来文学格局中各种倾向、流派、力量的地位、关系在新的条件下的重组。
一、文学的转折40 年代后期中国的文学界,存在着多种不同思想艺术倾向的作家、作家群。
有与国民党有着直接的结盟关系的作家;有被称为“自由主义作家”的一群(如沈从文、朱光潜、萧乾等);有“广泛的中间阶层作家”(或称“进步作家”,如老舍、叶圣陶、巴金、曹禺、朱自清等);有活动于解放区和国统区的左翼革命作家。
有着明确政治、文学目标,并且有力量左右文学走向,对文学状况加以“规范”的,是左翼文学力量。
左翼文学力量通过积极传播毛泽东文艺思想和延安文艺整风所确立的文艺方向,通过对不同作家、文学派别进行的“类型”划分,以确立团结、争取、打击的对象,而达到文学“一体化”的实现。
这样,在进入50 年代之后到70 年代,左翼革命文学凭籍其理论和创作的影响,也凭籍政治权力的支持,而成为中国大陆唯一合法存在的文学事实。
二、文学“新方向”的确立召开于1949 年7 月的第一次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第一次文代会),通常被看作是“当代文学”的开端。
大会在总结解放区文艺运动的成绩、总结检讨40 年代国统区革命文学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来确立“当代文学”的性质,规定文学创作、理论批评、文艺运动的方针政策和展开方式。
并确定了毛泽东1942 年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简称《讲话》)是文艺界的“共同纲领”。
周扬在大会报告(《新的人民的文艺》)中指出,毛泽东的《讲话》“规定了新中国的文艺的方向”,“除此之外再没有第二个方向了,如果有,那就是错误的方向”。
这一方向,规定了“当代文学”对于革命政治的服务和配合;以“民族的、阶级斗争与劳动生产”作为创作的体裁;工农兵及其英雄人物是作品的主人公;作品应以歌颂和表达乐观情绪作为基调;采取为广大读者明白易懂的艺术形式;作家的写作,以及文学作品出版、流通和阅读(批评),应高度组织化;……这构成这一时期当代文学的基本特征。
十七年文学代表作品
![十七年文学代表作品](https://img.taocdn.com/s3/m/964f58ce6294dd88d0d26bc7.png)
十七年文学代表作品一.《保卫延安》《保卫延安》写的就是解放战争中的延安保卫战。
一九四七年三月初,国民党反动派以数十万兵力对我延安发动了疯狂的进攻,我人民解放军和陕甘宁边区人民在毛主席亲自领导下,从防御转入进攻,并在沙家店等有名战役中歼灭数倍于我的敌人,取得了当时西北战场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辉煌胜利。
这部长篇小说真挚动人地描写了这次保卫延安战争中几个著名战役,描写了彭德怀将军,描写了指战员中不少奋不顾身的英雄人物,作品以周大勇连长的英雄事迹为核心,描绘了人民战争的历史画卷,是一部描写我国人民解放战争的有力作品。
二.《红日》1959年面世的小说《红日》,属于“红色经典”的文学范畴。
如今被人们视为“红色经典”的文本。
吴强的长篇小说《红日》在用艺术形式表现重大战役方面作了较好的探索。
它以1947年山东战场的涟水、莱芜、孟良崮三个连贯的战役作为情节的发展主线,体现出作者对现实战争小说的“史诗性”的艺术追求,即努力以宏大的结构和全景式的描写展示出战争的独特魅力。
这三次战役中,解放军有败有胜,各具特点,作家的描写也有略有详,各有侧重,在叙述历史事件的过程中,体现了其在小说结构上的匠心。
作品采用先抑后扬的方法,先以涟水撤退来表现当时国共双方力量的悬殊和解放军面临的严峻形势。
发生于1946年底的涟水战役,以国民党军队攻占涟水,人民解放军因伤亡惨重而被迫撤退而结束。
涟水撤退在整个国共军事冲突中只是一个小插曲,但作家将它一开始就展现在读者面前,使整部作品充满了悬念和吸引力,使后面战事的发展成为读者共同关心的焦点。
而且,作家通过解放军在战场上的被动局面,既形象地表现了当时山东战场上力量的强弱对比,为解放军的最终胜利造成强烈对比,以说明战争胜利的来之不易;同时也为进一步刻划国共双方各具个性的人物形象作了很好的铺垫。
作家一开始就把解放军放在“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绝境之中,这样的结构布局在当时习惯于描写解放军“横扫千军如卷席”的文学作品中显得独特而又真实,体现出这位战争小说作家在当时的时代共名下对表现现代战争的独到眼光。
17年文学
![17年文学](https://img.taocdn.com/s3/m/9f3162d5b14e852458fb57e1.png)
十七年文学时间概念:十七年文学是指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到"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1966年)开始,这一阶段的中国文学历程,属于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时期。
一:那时的文学史上最浓重的一笔就是政治性凌驾在文学性之上,政治运动造成了文学的盲从特征。
面对那时的作品,我们几乎能真切的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政治气息和那个时代人们的某些精神特征,作品被强行要求放进一个形势认可的政治思想和流行的政治倾向。
当高昂的革命热情替代了文学的现实创造和诗意境界,自然而然也就产生与这些要求相适应的文学规范。
二:我认为这十年的历程虽有种种的不足,但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是占有相当的地位的。
在中国近、现、当代文学史上有着较高的艺术成就和丰富的艺术内涵。
十七年文学时期也产生了很多艺术成就很高的文学作品,例如:《保卫延安》、《红日》、《林海雪原》、《红旗谱》|《青春之歌》、《上海的早晨》、《创业史》、《红岩》、《暴风骤雨》等。
还涌现出如杜鹏程、曲波、柳青、周立波、周而复、魏巍、姚雪垠等优秀作家,在十七年中老舍、田汉等老作家也奉献了不少好的作品。
当然,十七年文学呈现的特点也是非常鲜明的,因为是建国之初,全国人民对中国共产党和他的领袖是非常崇拜,国人都非常积极向上,思想非常单纯,这也不同程度的反映在文学作品中了,所以这一阶段的作品题材大约有三个:歌颂、回忆、斗争。
歌颂党、领袖、社会主义、人民;回忆战争岁月,回忆苦难年代,回忆过去生活;和帝国主义、资本主义、旧思想、旧观念作斗争。
所以这个时候的少数作品艺术性是不高的,作品也主要体现文以载道的思想,作品的风格往往失之于简单,人物也呈现一些程式化的倾向。
对小说这种文学体裁来说,便突出地体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刻画上。
小说向来以在特定的环境中依靠完整的故事情节来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为己任,刻画出来的人物有时是一种现实矛盾的综合体,具有艺术表现力的意义。
综观十七年文学史,典型在这里被过分甚至无限制的夸大,集中表现为一个无数风靡一时的革命战争小说反复出现的名词:英雄。
十七年文学代表作品
![十七年文学代表作品](https://img.taocdn.com/s3/m/964f58ce6294dd88d0d26bc7.png)
十七年文学代表作品一.《保卫延安》《保卫延安》写的就是解放战争中的延安保卫战。
一九四七年三月初,国民党反动派以数十万兵力对我延安发动了疯狂的进攻,我人民解放军和陕甘宁边区人民在毛主席亲自领导下,从防御转入进攻,并在沙家店等有名战役中歼灭数倍于我的敌人,取得了当时西北战场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辉煌胜利。
这部长篇小说真挚动人地描写了这次保卫延安战争中几个著名战役,描写了彭德怀将军,描写了指战员中不少奋不顾身的英雄人物,作品以周大勇连长的英雄事迹为核心,描绘了人民战争的历史画卷,是一部描写我国人民解放战争的有力作品。
二.《红日》1959年面世的小说《红日》,属于“红色经典”的文学范畴。
如今被人们视为“红色经典”的文本。
吴强的长篇小说《红日》在用艺术形式表现重大战役方面作了较好的探索。
它以1947年山东战场的涟水、莱芜、孟良崮三个连贯的战役作为情节的发展主线,体现出作者对现实战争小说的“史诗性”的艺术追求,即努力以宏大的结构和全景式的描写展示出战争的独特魅力。
这三次战役中,解放军有败有胜,各具特点,作家的描写也有略有详,各有侧重,在叙述历史事件的过程中,体现了其在小说结构上的匠心。
作品采用先抑后扬的方法,先以涟水撤退来表现当时国共双方力量的悬殊和解放军面临的严峻形势。
发生于1946年底的涟水战役,以国民党军队攻占涟水,人民解放军因伤亡惨重而被迫撤退而结束。
涟水撤退在整个国共军事冲突中只是一个小插曲,但作家将它一开始就展现在读者面前,使整部作品充满了悬念和吸引力,使后面战事的发展成为读者共同关心的焦点。
而且,作家通过解放军在战场上的被动局面,既形象地表现了当时山东战场上力量的强弱对比,为解放军的最终胜利造成强烈对比,以说明战争胜利的来之不易;同时也为进一步刻划国共双方各具个性的人物形象作了很好的铺垫。
作家一开始就把解放军放在“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绝境之中,这样的结构布局在当时习惯于描写解放军“横扫千军如卷席”的文学作品中显得独特而又真实,体现出这位战争小说作家在当时的时代共名下对表现现代战争的独到眼光。
大学语文试题5 (1)
![大学语文试题5 (1)](https://img.taocdn.com/s3/m/c771ead33186bceb19e8bbbf.png)
大学语文B 4一、判断题1、赵树理主张从民间艺术中汲取营养,创作为农民喜闻乐见的作品。
()答案:对2、欧阳修领导了北宋的"诗文革新运动"。
()答案:对3、《桃花扇·却奁》成功地塑造了李香君这一光彩照人的形象。
()答案:对4、《逍遥游》是一篇游记。
( )答案:错5、《一句话》在形式上较好体现了闻一多"三美理论"的创作原则。
()答案:对6、明清"传奇"指的是一种小说体裁。
()答案:错7、《三国志通俗演义》是第一部文人创作的章回小说。
()答案:错8、王小波的《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主要揭示的是人的"安置"与"被安置"状态。
()答案:对9、秦观词以反映都市繁华的题材为最多。
()答案:错10、钱钟书知性散文的代表作是《写在人生边上》。
()答案:对11、《陌上桑》讲述的是采桑女子罗敷严词拒绝太守调戏的故事。
()答案:对12、南宋时期,陆游将爱国词推向了高峰。
()答案:错13、王安石号半山。
()答案:对14、《聊斋志异》是一部明代的"拟话本"小说。
()答案:错15、"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出自李白的《将进酒》。
()答案:对16、徐志摩是"现代派"诗歌的代表人物。
()答案:错17、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是一首七言律诗。
()答案:对18、四凤、周萍都是老舍话剧《茶馆》中的人物。
()答案:错19、"兼爱""非攻"是墨家学派的主要思想主张。
( )答案:对20、汉乐府民歌基本上以五言为主。
()答案:对二、选择题1、余光中的《乡愁》一诗选自其诗集()A:《与永恒拔河》B:《天狼星》C:《白玉苦瓜》D:《莲的联想》答案: C2、《汉宫秋》的作者是()A:郑光祖B:秦简夫C:马致远D:王实甫答案: C3、《茶馆》的语言具有()A:浓郁的抒情风格B:清丽自然的风格C:寓教于乐的风格D:寓庄于谐的幽默风格答案: D4、"十七年文学"时期,一部带有浓重的"自叙传"色彩的长篇小说是() A:李英儒的《野火春风斗古城》B:杜鹏程的《保卫延安》C:杨沫的《青春之歌》D:欧阳山的《三家巷》答案: C5、王安石《祭欧阳文忠公文》是一篇()之文。
当代文学·十七年长篇小说
![当代文学·十七年长篇小说](https://img.taocdn.com/s3/m/d56fe3baf524ccbff1218491.png)
第八节罗广斌、杨益言《红岩》一、独特时空环境下的对敌斗争“十七年文学”中唯一一部狱中斗争题材的小说。
作品描写解放前夕重庆城市地下党和华蓥山游击队以及“渣滓洞” “白公馆”的对敌斗争场面,展示了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将要取得胜利关头, 光明与黑暗的大搏杀。
作品被称为“黎明时刻的一首悲壮史诗”,一部“震撼人心的共产主义教科书”。
二、塑造了一大批革命英雄群相安详稳重、视死如归的江姐;深沉老练的职业革命家许云峰;埋头为党工作流尽最后一滴血的成岗;出身资产阶级家庭但经住了烈火考验的刘思扬;站在红岩上舍身掩护突围的齐晓轩;长期潜伏、忍辱装疯的华子良;智勇双全的双枪老太婆,等等。
在他们身上,崇高的革命理想、超人的智慧和胆略,威武不屈的革命意志都缘于崇高的共产主义信仰和视死如归的献身精神,从而张显出鲜明的革命英雄主义色彩。
三、意识形态对立的两个世界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朝气蓬勃与行将就木,在针锋相对中完成了革命英烈形象的崇高化、圣洁化和敌对形象的丑化、恶魔化。
如,以江姐、许云峰为代表的革命者和以徐鹏飞为代表的反动势力的较量场景,表现出完全对立的精神气质:前者大义凛然、威武不屈、忠贞不渝、视死如归;后者阴险狡诈、凶狠残暴、垂死挣扎、穷凶极恶。
附:浩然《艳阳天》、《金光大道》一、关于浩然浩然(1932~2008)原名梁金广,自学成才,1949年开始写作。
“写农民,给农民写”“深入一辈子农村,写一辈子农民,给农民当一辈子踏实代言人”是他誓言和奋斗目标。
因此,雷达说他是“有人民意识的作家。
”他以长篇小说《艳阳天》和《金光大道》,诗体小说《西沙儿女》等作品,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特有的“浩然时代”。
二、《艳阳天》主要故事内容1956年秋,东山坞合作社民兵排长肖长春带领群众与党支书兼社主任马之悦的错误进行斗争,马被降职。
在新任支书兼社主任肖长春的领导下,成立高级社的第一年就获得了小麦丰收。
1957年整风时,在李乡长的保护下马之悦煽动闹土地分红,妄图搞垮农业社;勾结地主马小辫杀害肖的独生子;肖长春在乡党委的支持下,经过斗争,终于将混进党内的历史反革命分子马之悦揪了出来。
8部十七年文学作品
![8部十七年文学作品](https://img.taocdn.com/s3/m/0559cf254b35eefdc8d3338d.png)
《红旗谱》作者:梁斌。
通过在大革命失败前后十年革命斗争的历史背景下,冀中平原两家农民三代人和一家地主两代人的尖锐矛盾斗争,以“反割头税”和“二师学潮”为中心事件,生动地展示了当时农村和城市阶级斗争和革命运动的壮丽图景,获得重大的成就。
朱老忠形象及其典型意义:朱老忠是一个跨越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历史阶段的人物。
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里,他从父辈那里继承好爽正直、刚毅不屈的斗争精神,传统的农民英雄的性格特点在他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斗争实践中,他增长了斗争的才干,提高了革命觉悟,在原有的农民英雄的基础上增加了一种“新质”,使其最终成为一个具有高度的共产主义觉悟的农民英雄典型。
1、不甘屈服的反抗意志和善用智谋的斗争精神是朱老忠性格的核心。
敌手冯兰池2、他敢于“为朋友两肋插刀”的侠义心肠。
为了支持好友严志和的儿子江涛去保定二师读书,他不惜卖掉自己家的一头耕牛。
《红岩》罗广斌、杨益言是以描写重庆解放前夕残酷的地下斗争,特别是狱中斗争为主要内容的长篇小说。
它的历史背景是1948年至1949年重庆解放。
人民解放军摧枯拉朽的胜利进军和反动派的垂死挣扎,是这一时期的特点。
它的基本情节以“中美合作所”集中营(包括渣滓洞和白公馆)内的敌我斗争为中心,交错地展开了我地下党领导的城市的地下斗争、学生运动、工人运动、狱中斗争以及华蓥山区的武装斗争,集中描写了革命者为迎接解放、挫败敌人的垂死挣扎而进行的最后决战。
小说以大量的篇幅描写了革命者的狱中斗争,除了《狱中联欢》所写的新年联欢活动外,还写了狱中绝食斗争的胜利,为龙光华烈士举行追悼会,写了江雪琴的从容就义,许云峰在地牢里同徐鹏飞的最后一次交锋,以及最后的武装越狱斗争等。
吴强的《红日》在用艺术形式表现重大战役方面作了较好的探索。
它以1947年山东战场的涟水、莱芜、孟良崮三个连贯的战役作为情节的发展主线,体现出作者对现实战争小说的“史诗性”的艺术追求,即努力以宏大的结构和全景式的描写展示出战争的独特魅力。
8部十七年文学作品
![8部十七年文学作品](https://img.taocdn.com/s3/m/e64456ddd15abe23482f4dcc.png)
《红旗谱》作者:梁斌。
通过在大革命失败前后十年革命斗争的历史背景下,冀中平原两家农民三代人和一家地主两代人的尖锐矛盾斗争,以“反割头税”和“二师学潮”为中心事件,生动地展示了当时农村和城市阶级斗争和革命运动的壮丽图景,获得重大的成就。
朱老忠形象及其典型意义:朱老忠是一个跨越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历史阶段的人物。
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里,他从父辈那里继承好爽正直、刚毅不屈的斗争精神,传统的农民英雄的性格特点在他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斗争实践中,他增长了斗争的才干,提高了革命觉悟,在原有的农民英雄的基础上增加了一种“新质”,使其最终成为一个具有高度的共产主义觉悟的农民英雄典型。
1、不甘屈服的反抗意志和善用智谋的斗争精神是朱老忠性格的核心。
敌手冯兰池2、他敢于“为朋友两肋插刀”的侠义心肠。
为了支持好友严志和的儿子江涛去保定二师读书,他不惜卖掉自己家的一头耕牛。
《红岩》罗广斌、杨益言是以描写重庆解放前夕残酷的地下斗争,特别是狱中斗争为主要内容的长篇小说。
它的历史背景是1948年至1949年重庆解放。
人民解放军摧枯拉朽的胜利进军和反动派的垂死挣扎,是这一时期的特点。
它的基本情节以“中美合作所”集中营(包括渣滓洞和白公馆)内的敌我斗争为中心,交错地展开了我地下党领导的城市的地下斗争、学生运动、工人运动、狱中斗争以及华蓥山区的武装斗争,集中描写了革命者为迎接解放、挫败敌人的垂死挣扎而进行的最后决战。
小说以大量的篇幅描写了革命者的狱中斗争,除了《狱中联欢》所写的新年联欢活动外,还写了狱中绝食斗争的胜利,为龙光华烈士举行追悼会,写了江雪琴的从容就义,许云峰在地牢里同徐鹏飞的最后一次交锋,以及最后的武装越狱斗争等。
吴强的《红日》在用艺术形式表现重大战役方面作了较好的探索。
它以1947年山东战场的涟水、莱芜、孟良崮三个连贯的战役作为情节的发展主线,体现出作者对现实战争小说的“史诗性”的艺术追求,即努力以宏大的结构和全景式的描写展示出战争的独特魅力。
自-第一部分十七年文学
![自-第一部分十七年文学](https://img.taocdn.com/s3/m/caf5c2c77375a417876f8fa8.png)
第一部分十七年文学专项一十七年长篇小说创作总体风貌:“十七年文学”时期内的小说继承中外文学,尤其是“五四”新文学的传统,以革命现实主义为主潮,在历史和农村现实题材方面,取得了最突出的艺术成就。
一.革命历史题材的长篇小说★★★(列举题或论述题)革命历史题材在十七年的小说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
这首先是时代的需要。
从50年代到70年代,革命历史题材作品反映的主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史。
这个时期的革命历史小说多体现出宏大的叙事倾向,具有史诗般的规模。
1.这方面的代表作主要有:(举出三部即可)★梁斌《红旗谱》主人公:朱老忠、严志和(抗日时期)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主人公:江姐,许云峰(解放战争时期)吴强的《红日》主人公:陈毅、粟裕、张灵甫(解放战争时期)曲波的《林海雪原》主人公:杨子荣(解放战争时期)杜鹏程的《保卫延安》主人公:彭德怀等,(解放战争时期)杨沫的《青春之歌》主人公:林道静(抗战前)欧阳山的《三家巷》等。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2.《红日》梗概:《红日》取材于解放战争初期陈毅、粟裕统帅华北野战军在山东战场上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重点进攻这一史实,表现了我军由弱到强、从战略防御到战略反攻这一伟大历史性转折,显示了解放战争中人民军队的英雄气概和战斗伟力。
艺术成就:A它突破了以往描写军人的一般模式,成功地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对我军不同层次军事将领形象的刻画集中体现了《红日》的开创性成绩。
B,作者还善于通过细节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以此细腻地刻画人物性格。
如沈振新、梁波、张灵甫。
C.整部小说结构紧凑,三个战役的描写主次分明,张弛自如。
尤其是对战争场面虚实相间、点面结合的独特写法为以后的军事题材创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3.《红旗谱》(可能单独命题)★梗概:是梁斌的代表作,它是一部反映农民革命斗争的史诗性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品格。
《红旗谱》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通过描写冀中平原锁井镇农民朱老忠、严志和两家三代人和地主冯兰池一家两代人的激烈矛盾和斗争过程,从历史的高度概括了大革命前后中国北方乡村和都市的阶级斗争和革命运动面貌。
十七年文学代表作品
![十七年文学代表作品](https://img.taocdn.com/s3/m/5b7175f7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19.png)
十七年文学代表作品一.《保卫延安》《保卫延安》写的就是解放战争中的延安保卫战。
一九四七年三月初,国民党反动派以数十万兵力对我延安发动了疯狂的进攻,我人民解放军和陕甘宁边区人民在毛主席亲自领导下,从防御转入进攻,并在沙家店等有名战役中歼灭数倍于我的敌人,取得了当时西北战场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辉煌胜利。
这部长篇小说真挚动人地描写了这次保卫延安战争中几个著名战役,描写了彭德怀将军,描写了指战员中不少奋不顾身的英雄人物,作品以周大勇连长的英雄事迹为核心,描绘了人民战争的历史画卷,是一部描写我国人民解放战争的有力作品。
二《红日》1959年面世的小说《红日》,属于,红色经典”的文学范畴。
如今被人们视为“红色经典”的文本。
吴强的长篇小说《红日》在用艺术形式表现重大战役方面作了较好的探索。
它以1947年山东战场的涟水、莱芜、孟良崮三个连贯的战役作为情节的发展主线,体现出作者对现实战争小说的“史诗性”的艺术追求,即努力以宏大的结构和全景式的描写展示出战争的独特魅力。
这三次战役中,解放军有败有胜,各具特点,作家的描写也有略有详,各有侧重,在叙述历史事件的过程中,体现了其在小说结构上的匠心。
作品采用先抑后扬的方法,先以涟水撤退来表现当时国共双方力量的悬殊和解放军面临的严峻形势。
发生于1946年底的涟水战役,以国民党军队攻占涟水,人民解放军因伤亡惨重而被迫撤退而结束。
涟水撤退在整个国共军事冲突中只是一个小插曲,但作家将它一开始就展现在读者面前,使整部作品充满了悬念和吸引力,使后面战事的发展成为读者共同关心的焦点。
而且,作家通过解放军在战场上的被动局面,既形象地表现了当时山东战场上力量的强弱对比,为解放军的最终胜利造成强烈对比,以说明战争胜利的来之不易;同时也为进一步刻划国共双方各具个性的人物形象作了很好的铺垫。
作家一开始就把解放军放在“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绝境之中,这样的结构布局在当时习惯于描写解放军“横扫千军如卷席”的文学作品中显得独特而又真实,体现出这位战争小说作家在当时的时代共名下对表现现代战争的独到眼光。
第一部分 十七年文学
![第一部分 十七年文学](https://img.taocdn.com/s3/m/69124009b9d528ea81c779e2.png)
第一部分十七年文学第一部分十七年文学专项一十七年长篇小说创作总体风貌:“十七年文学”时期内的小说继承中外文学,尤其是“五四”新文学的传统,以革命现实主义为主潮,在历史和农村现实题材方面,取得了最突出的艺术成就。
一.革命历史题材的长篇小说★★★(列举题或论述题)革命历史题材在十七年的小说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
这首先是时代的需要。
从50年代到70年代,革命历史题材作品反映的主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史。
这个时期的革命历史小说多体现出宏大的叙事倾向,具有史诗般的规模。
1.这方面的代表作主要有:(举出三部即可)★梁斌《红旗谱》主人公:朱老忠、严志和(抗日时期)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主人公:江姐,许云峰(解放战争时期)吴强的《红日》主人公:陈毅、粟裕、张灵甫(解放战争时期)曲波的《林海雪原》主人公:杨子荣(解放战争时期)杜鹏程的《保卫延安》主人公:彭德怀等,(解放战争时期)杨沫的《青春之歌》主人公:林道静(抗战前)欧阳山的《三家巷》等。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2.《红日》梗概:《红日》取材于解放战争初期陈毅、粟裕统帅华北野战军在山东战场上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重点进攻这一史实,表现了我军由弱到强、从战略防御到战略反攻这一伟大历史性转折,显示了解放战争中人民军队的英雄气概和战斗伟力。
艺术成就:A它突破了以往描写军人的一般模式,成功地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对我军不同层次军事将领形象的刻画集中体现了《红日》的开创性成绩。
B,作者还善于通过细节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以此细腻地刻画人物性格。
如沈振新、梁波、张灵甫。
C.整部小说结构紧凑,三个战役的描写主次分明,张弛自如。
尤其是对战争场面虚实相间、点面结合的独特写法为以后的军事题材创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3.《红旗谱》(可能单独命题)★梗概:是梁斌的代表作,它是一部反映农民革命斗争的史诗性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品格。
《红旗谱》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通过描写冀中平原锁井镇农民朱老忠、严志和两家三代人和地主冯兰池一家两代人的激烈矛盾和斗争过程,从历史的高度概括了大革命前后中国北方乡村和都市的阶级斗争和革命运动面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部曲之一:爱情至上
► 但也如同“五四”时代任何一个叛逆女性的结局一样, 林道静在接下来的故事里很快遇到了麻烦。 ► 迷人的爱情幻成的绚丽的虹彩,随着时间渐渐褪去了 它美丽的颜色。林道静和余永泽两个年轻人都慢慢地 被现实的鞭子从幻觉中抽醒来了。道静生活在这么个 狭窄的小天地里,„„她的生活整天是刷锅、洗碗、 买菜、做饭、洗衣、缝补等琐细的家务,读书的时间 少了;海阔天空遥望将来的梦想也渐渐衰退下去。她 感到沉闷、窒息。而尤其使她痛苦的是:余永泽并不 像她原来所想的那么美好,他那骑士兼诗人的超人的 风度在时间面前已渐渐全部消失。他原来是个自私的、 平庸的、只注重琐碎生活的男子„„
三部曲之一:爱情至上
►傍晚,欢笑着的海洋喷吐着白沫敲打着松软的 沙滩,翱翔在空中的水鸟掠过薄暮的浮云,不 时传来“啊,啊”的叫声。斜阳射在一大块嶙 峋的岩石上,在它靠近海水的一小块平坦的地 方,坐着林道静和余永泽„„ ►上弦的月亮已经弯在天边,除了海浪拍打着岩 石的声音,海边早已悄无人声,可是这两个年 轻人还一同在海边的沙滩上徘徊着、谈说着。 林道静的心里渐渐充满了一种青春的喜悦,一 种绝处逢生的欣幸。对余永泽除了有着感恩、 知己的激情,还加上了志同道合的钦佩。短短 的一天时间,她简直把他看作理想中的英雄人 物了„„(38-40页)
梁 斌,《红旗谱》 杨 沫,《青春之歌》 欧阳山,《三家巷》 王愿坚:《党费》、《七根火柴》(短)
抗美援朝类:
杨 朔,《三千里江山》 陆柱国,《上甘岭》; 巴 金,《团圆》,改编成电影《英雄儿 女》。
3、十七年军事题材小说特点。
(1)、纪实性的品格。 (2)、作品无一不表现了英雄主义、 集体主义、理想主义的精神追求。
三部曲之二:革命+爱情
►林道静对卢嘉川说: “卢兄,替我想个办法吧! 这生活实在太沉闷了,憋得出不来气 „„你介绍我参加红军,或者参加共产 党,行吗?我想我是能够革命的!”
——这种动机和请求清晰地表露出30 年代的青年是怎样把爱情和革命搅拌到 一起的。
三部曲之二:革命+爱情
►仿佛这青年身上带着一股魅力,他可以毫不费 力地把人吸在他身边„„道静立刻被他那爽朗 的谈吐和潇洒不羁的风姿吸引得一改平日的矜 持和沉默„„(48页) ►这是林道静初次见到学运领袖卢嘉川时留下的 印象,“魅力”是什么?革命!革命给了林道 静的东西是余永泽给不了的,两个来自不同文 化阵营的知识分子的差异瞬间就被敏感的林道 静捕捉到了:
三部曲之一:爱情至上
►生活在后“五四”时代的林道静,决心不再重 蹈前者的覆辙,她在经历了短暂的“沉闷、窒 息”之后,果断地对余永泽、对那个已经转轨 和出现新机的时代大声宣告:“要独立生活, 要到社会上去做一个自由的人!”(75页)。 ►难怪余永泽面对林道静的“喜新厌旧”那般痛 苦、悲愤、委屈,甚至做出无可奈何的迂腐而 滑稽的举动(如写给共产党人兼情敌卢嘉川的 那封信),因为他由此意识到了自身的贬值和 遭受到的历史的戏弄!
2、人物 林道静,是30年代从个人反抗走上革命 道路的小知识分子的典型。
(1)写林道静的不幸遭遇和个性反抗的软弱无 力 (2)写林道静走上革命道路的艰难曲折的历程。 (3)写林道静入党后成长为坚强的革命战士。 典型意义:反映了旧中国千千万万个进步知识分 子的成长历程。
其他知识分子形象: 卢嘉川、江华、林红、余永泽、 王晓燕、白莉萍、戴愉。
三部曲之一:爱情至上
►林道静为什么只有“短短的一天时间”,就
把余永泽“看作理想中的英雄人物了”,因 为她和他都是“五四”文化培养的“新人”, 所谓的“志同道合”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生 发的,是共同的文化背景和知识谱系把两人 连在了一起,这从下面两人交谈的内容中可 以得到充分的确认。
三部曲之一:爱情至上
三部曲之二:革命+爱情
►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大学生,他和余永泽可大 不相同。余永泽常谈的只是些美丽的艺术和动 人的缠绵的故事;可是这位大学生却熟悉国家 的事情„„(48页) ►林道静初次见到卢嘉川时正在同余永泽热恋, 也就是说当时这个女高中生的视野还比较狭窄, 她所拥有的知识和思想还都沉浸在原初的“五 四”文化当中,对于新的“革命形势”知之甚 少。若从小说的写作技巧来分析,此次会面是 一个典型的“伏笔”,是为日后两个人的“革 命﹢恋爱”作铺垫。
赵树理,《三里湾》 周立波:《山乡巨变》 柳 青,《创业史》 浩 然,《艳阳天》; 陈登科:《风雷》
3.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的特点:
(1)人物脸谱化 (2)正中反人物冲突结构。 (3)语言通俗,不加修饰。
“三红一创,青山保林”
这是对十七年期间重要的8部长篇小说 的概括。具体指《红旗谱》、《红 日》、《红岩》、《创业史》、 《青 春之歌》、 《山乡巨变》、《保卫延 安》、《林海雪原》。
三部曲之一:爱情至上
►余永泽对林道静的仰慕和赞美是由衷的,颇似 涓生在听到子君那句著名的“我是我自己的, 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力!”。 ►林道静的好友王晓燕也曾这样夸赞林道静: “对家庭、对生活你全够大胆的,„„”抗婚、 出走、自杀、与刚刚结识的男人自由恋爱、不 久后又秘密同居,林道静确实不逊色于“五四” 时代任何一个叛逆的女性!
杨沫(1914—1995),原名 杨成业。出生于北平,祖籍湖南 省湘阴县。
《 青 春 剧 之 照 歌 》
作品分析
1、情节 取材于30年代北平的学生运动。 (1)逃婚(2)绝处逢生(3)成家(4) 除夕晚会(5)参加游行(6)分手(7) 第一次被捕(8)乡下教书(9)第二次 被捕(10)学生运动 林道静通过2次出走,2次思想上的决裂, 完成了由小资产阶级向无产阶级先锋战 士转变的过程。
三部曲之一:爱情至上
►平心而论,余永泽没有做错什么。他勤勉好学、 生活俭朴,是个好男人;他感情细腻、温柔体 贴,是个好丈夫;他温文尔雅、性情适中,也 称得上是个谦谦君子。可这些曾经吸引林道静 的东西如今再也唤不起林道静的丁点兴趣了。 从根子上讲,不是余永泽变了,而是林道静变 了,或者也可以说不是林道静变了,而是林道 静苦苦寻觅、赖以安身立命的文化载体变了。 林道静已从旧的文化之舟跳到新的文化之舟, 顺流而下,而余永泽原地不动,二者无形中自 然拉开了距离。
第四章 十七年文学之小说
汉语言文学专业 李晶
第一节 十七年小说创作概述
一、十七年小说的分类概述 (一)、军事题材的小说。
1.十七年时期军事题材小说创作丰富 的原因。
(1).这首先是因为在党的领导下,为成立 新中国而奋斗的历史是一部创造英雄、充满 奇迹的历史,这是可歌可泣的壮烈的历史, 为作家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用之不竭的创 作素材。 (2).好多作家是从这一伟大斗争中走过来 了,对那艰苦的战斗历程有深切的感受。 (3).新的社会、新的生活、新的时代的要 求,它反映了时代的情绪和人民的呼声,对 巩固新生政权,提高人民的政治觉悟起了很 大作用。
三部曲之二:革命+爱情
►小说接下去写林道静尽管一夜未睡, 但回到住所毫无倦意,耳边不断地 回响着卢嘉川的热切的召唤: ►小林,在这个狂风暴雨的时代,你 应当赶快从个人的小圈子走出来, 看看这广大的世界——这世界是多 么悲惨,可是又是多么美好……你 赶快走出来看看吧!”(100页)
(二)、农村题材小说:
1.农村题材小说创作丰富的原因: (1)社会现实的关照:农业合作化运 动的进行。 (2)政治时代的需求。 (3)文学指导方针的支配。
2.代表作品
短篇代表作品: 赵树理的《登记》 谷 峪的《新事新办》 马 烽的《结婚》 高晓声的《解约》 李 準 ,《李双双小传》等
长篇代表作品
三部曲之二:革命+爱情
►边革命边恋爱——或者为了革命而恋爱, 或者为了恋爱而革命,是30年代的一种 时尚,这种时尚反映在当时的文学创作 当中就是著名的“革命﹢恋爱”模式的 泛滥。 ►对于林道静而言,最初的动机无疑是对 婚姻的失望,换句话说她是为了“恋爱” (解决感情问题)而接近革命的。
三部曲之二:革命+爱情
现代知识女性的“情史”
《青春之歌》的复杂性在于多种话语并存, 所以近年来的解构性重读把它拆解得四分五裂。 如果我们不是从理论到理论,而是立足于文本的 具体分析,并把文本置于30年现代文学的框架和 流程里加以考察,会发现“一女三男”——林道 静与余永泽、卢嘉川、江华的情爱纠葛,是小说 众多话语当中的元话语,其他话语都是在此基础 之上的繁衍和再生。特别耐人寻味的是,林道静 的“情史”其实浓缩了现代知识女性的“情史”, 从“五四”到30年代再到40年代,爱情至上、革 命+爱情、情归革命的三部曲形态尽在其中。
►余永泽不慌不忙地谈起了文学艺术,谈起托尔 斯泰的《战争与和平》,谈起雨果的《悲惨世 界》,谈起小仲马的《茶花女》和海涅、拜伦 的诗;中国的作家谈起曹雪芹、杜甫和鲁迅 „„说到最后,他把话题一转,又转到了林道 静的身上:“林,你一定读过易卜生的《娜拉 》;冯沅君写过一本《隔绝》你读过没有?这 些作品的主题全是反抗传统的道德,提倡女性 的独立的。可是我觉得你比她们还更勇敢、更 坚决。你才十八岁是不是?林,你真是有前途 的、了不得的人!”(39页)
► 林道静与余永泽毕竟是自由恋爱结合的,两人有过难忘 的非常浪漫的热恋,何况余永泽对林道静还有过救命之 恩! ► 于是我们听到了革命者另一种超越个人欲望的高尚无私 的话语:卢嘉川看看对他流露着无限期望的一屋子青年, 也向林道静那儿望了一眼,就用低沉的声音轻轻地说: “你们想找出路么?对,咱们大家都在找出路——整个 中国也都在找出路。那么,出路在哪儿?我想出路就在 反抗,出路就在斗争,出路也就在把咱们个人的命运和 国家、人民的命运结合在一起。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 国知识分子能有什么出路?今天,我们首先就要求得中 华民族的解放,然后才有我们个人的出路和解放„„” (96页)
三部曲之一:爱情至上
这从林道静对余永泽“老里老气”的穿着打扮 的讽刺里可以得到佐证:“夏天,他穿着纺绸 大褂或者竹布大褂、千层底布鞋;冬天是绸子 棉袍外面罩上一件蓝布大褂,头上是一顶宽边 礼帽,脚底下竟穿起了又肥又厚像小船一样的 “老头”靴。”(86页)从两年前的情人眼里 的潇洒倜傥的青年学子,到两年后的妻子眼里 的“老里老气”的“老头”,这象征性地说明 了“五四”爱情的过时和短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