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溢出效应研究.docx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溢出效应的测度研究——基于CoVaR模型的分位数估计
作者: 宋美喆[1];胡丕吉[2]
作者机构: [1]湖南财政经济学院,湖南长沙410205 [2]中国人民银行长沙中心支行,湖南长沙410005
出版物刊名: 武汉金融
页码: 38-42页
年卷期: 2016年 第2期
主题词: 城商行 系统性风险 Co Va R模型 分位数回归
摘要:基于国内3家上市城商行2011~2015年的公开股市市场数据,利用Co Va R模型和分位数回归技术对我国城商行系统性风险外溢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
结果表明,我国上市城商行系统性风险溢出效应整体走高,其中,北京银行对系统性风险平均溢出效应最小,南京银行和宁波银行风险平均溢出效应接近。
且城商行对系统性风险的溢出效应并不仅仅取决于其资产规模和单体风险,而主受机构间依赖度、市场关联度、业务复杂度等因素影响。
这意味着监管部门应将系统性风险监管重点放在机构关联程度和业务复杂性上,并根据各家城商行系统性风险溢出效应的程度和特点,有针对性地实施监管和指导,以提高系统性风险防控的效能。
基于Copula-CoVaR模型的我国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溢出效应研究
基于Copula-CoVaR模型的我国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溢出效应研究基于Copula-CoVaR模型的我国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溢出效应研究摘要: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体系中的核心组成部分,其风险溢出效应越来越受到关注。
本文基于Copula-CoVaR模型,旨在研究我国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溢出效应,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存在溢出效应,且溢出效应具有时间相关性。
在影响因素方面,宏观经济因素、银行业特定因素以及市场风险因素均对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的溢出效应产生明显影响。
本研究对于商业银行稳定金融市场、控制系统性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溢出效应、Copula-CoVaR模型1. 引言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与完善,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体系中的重要角色,其风险溢出效应越来越受到学术界和监管机构的关注。
系统性风险溢出效应指的是一家银行的风险扩散到其他银行或整个金融体系中的现象。
商业银行的系统性风险溢出效应对金融市场的稳定产生重要影响,因此研究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溢出效应具有重要意义。
2. Copula-CoVaR模型的理论基础Copula是一种用于建模多维随机变量的方法,它能够从边际分布中独立地捕捉变量间的依赖关系。
CoVaR模型是一种用于测量系统性风险的方法,它能够衡量一个特定银行的风险对整个金融体系的影响程度。
通过结合Copula和CoVaR模型,可以更准确地测量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溢出效应。
3. 数据与方法本研究选取了我国十家重要商业银行的日度股票收益率数据进行分析,并计算了每一家银行的CoVaR值。
采用Copula函数对各家银行的CoVaR值进行联合建模,从而研究其系统性风险溢出效应。
4. 研究结果与分析通过对研究数据的分析,发现我国商业银行的系统性风险存在溢出效应。
具体而言,当某一家银行的系统性风险上升时,其他银行的系统性风险也会相应上升,呈现出扩散效应。
(完整word版)第7章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溢出效应的度量—基于GARCH-CoVaR模型
目录第7章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溢出效应的度量——基于GARCH—CoVaR模型1 7.1 引言 (1)7.1。
1 研究问题的提出 (1)7。
1。
2 文献综述及研究新意与贡献 (1)7.2 理论分析与研究思路 (2)7.2。
1风险溢出效应及其度量指标 (2)7.2.2 GARCH模型 (4)7.2.3 GARCH-CoVaR模型的基本原理与计算方法 (7)7。
3实证研究的结果及其分析 (9)7.3.1 样本选择与数据收集 (10)7.3.2 描述性统计与模型的识别检验 (10)7.3。
3 各银行风险溢出值的计算结果 (12)7.4 结论 (13)7。
5 GARCH—CoVaR模型的EViews软件操作指导 (14)实验7 中国工商银行风险溢出效应的度量-—基于GARCH-CoVaR模型147.5。
1 实验目的 (14)7.5.2 实验原理 (14)7.5。
3 实验数据 (14)7.5。
4 实验内容 (15)7.5.5 操作步骤与结果 (15)7。
6 上机练习 (24)第7章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溢出效应的度量—-基于GARCH—CoVaR模型叶乔冰17.1 引言7。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银行风险溢出效应,就是指在一个银行出现风险时,往往会传染至其他银行,乃至整个银行系统,从而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给整个银行系统带来巨大的损失。
2007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再次引发了全世界对金融风险管理与监管方面问题的关注,尤其是对于系统性风险的宏观审慎监管.长期以来,未实现对系统性风险的有效度量是宏观审慎监管缺失的重要表现之一。
系统性风险的传染问题是一直存在而又被忽略的能够给银行乃至整个金融行业带来毁灭性冲击的严重问题。
从巴塞尔资本协议的演化上,也可以看到加强系统性风险监管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巴塞尔资本协议Ⅰ和Ⅱ都只强调了对单一风险的管理,对系统性风险的评估不足,而巴塞尔协议Ⅲ引入了宏观审慎监管的思想,从宏观层面上采取一定的监管措施以防范系统性风险的扩散。
中国商业银行风险溢出效应实证研究——基于CoVaR技术分析
中国商业银行风险溢出效应实证研究——基于CoVaR技术分析任志宇【摘要】近年来国际间频繁爆发的金融风险波动充分揭示了个别金融机构在运营时会受到行业间影响因素冲击,即金融机构间存在风险溢出效应.我国金融机构间也存在同样的问题,这对于我国金融机构风险管理是强烈的预警信号.国际间金融机构、金融监督管理委员会、金融风险管理部门、巴塞尔委员会以及我国金融监管组织对金融机构间尤其是银行间的风险溢出效应进行了深入研究,并针对系统性风险监管提出宏观审慎方针.鉴于此,评估金融机构风险溢出效应对于系统性风险的防范控制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我国14家上市商业银行周收益率数据计算出其条件风险价值(CoVaR),对其风险溢出效应进行估计.研究得出:国有银行VaR值普遍高于股份制商业银行VaR值,高于城市商业银行VaR值,国有银行运营风险相对较高.但是中、农、工、建、交五大行其系统性风险溢值较高之外,招商银行、兴业银行、民生银行、中信银行风险溢值也比较显著,具有明显的风险溢出效应.城市商业银行的条件风险值相对普遍较低,对于银行间系统风险溢出效应影响较小.同时提出相应政策建议:1.监管部门应具有风险预测性,形成风险预防机制.2.银行监管当局应加强对系统性风险防范,设计科学的风险管理制度框架,积极开发新型金融风险管理工具以提高评估的准确性及前瞻性.【期刊名称】《江苏商论》【年(卷),期】2018(000)009【总页数】3页(P86-88)【关键词】系统性风险;条件风险价值;风险溢出效应【作者】任志宇【作者单位】南京审计大学金融学院,江苏南京2118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830一、导言随着金融行业的高速发展,金融机构资源配置效率进一步提升,金融机构相互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2008年,各国金融体系受到美国金融业这一外部因素冲击经历了一场经济大萧条,这不仅对美国整体金融业实体经济具有较大冲击,对各国经济均具有显著影响。
城市商业银行风险的关联性及溢出效应研究
城市商业银行风险的关联性及溢出效应研究作者:李蔚石涛来源:《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22年第01期摘要:基于2017—2020年12家沪深上市城市商业银行863个交易日的面板数据,利用广义方差分解法,分析上市城市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的关联性及空间溢出效应。
研究结论表明:城市商业银行间的风险溢出显著双向关联且存在风险溢出性,外部冲击对城市商业银行间的冲击具有异质性,但是银行间的风险外溢及风险净溢出效应具有一定差异。
城市商业银行间的风险具有动态溢出效应,金融风险具有周期波动性且极端事件的外部冲击较为明显。
城市商业银行金融风险溢出效应具有显著的网络效应,部分银行的网络溢出效应较为突出。
为此,需要强化地方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监管、增强造血能力、建立风险联席处置机制,以不断降低其金融风险及风险传染性。
关键词:城市商业银行;关联性;溢出效应;广义方差分解中图分类号:F832.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01(2022)01-0082-08一、引言防控地方金融风险是推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近年来,为了有效降低金融风险,国家大力推进“去杠杆”政策。
2016年10月,国务院先后发布《关于积极稳妥降低企业杠杆率的意见》及《关于市场化银行债股转股权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明确要降低企业杠杆率,防范和化解债务风险。
2017年7月及11月财政部相继发布《政府采购货物和服务招标投标管理办法》及《关于规范PPP综合信息平台项目库管理的通知》,旨在防范隐形债务风险。
同年11月“一行三会一局”联合发布(《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外汇局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规范和治理企业债权关系,银行、企业等相关行为主体的杠杆率得到有效控制。
金融杠杆率的下降使得金融风险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但是,部分银行“跑马圈地”式规模扩张导致的金融风险也逐渐暴露,突出表现为金融杠杆率下降使得部分银行流动性风险加大、表外理财规模缩小导致盈利能力下降、银行间存款业务竞争加剧等,尤其是公司治理能力相对偏弱且规模较小的城市商业银行金融风险更为突出。
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溢出
04
系统性风险溢出对商业银行的影 响
信贷收缩与融资成本上升
信贷规模缩减
当系统性风险溢出时,商业银行 可能面临更严格的监管要求和市 场压力,导致其信贷规模受到限 制和缩减。
信誉风险与金融市场信心下滑
信誉受损
当商业银行受到系统性风险溢出的冲击 时,其声誉可能受到损害,导致投资者 和客户信心下降。
VS
金融市场信心下滑
系统性风险溢出可能引发金融市场的广泛 担忧,导致投资者信心下滑,进一步加剧 商业银行的融资困难和业务挑战。
05
监管政策与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 溢出防范
宏观审慎政策与微观监管措施
融资成本上升
由于风险溢出增加了市场的不确 定性,投资者可能要求更高的风 险溢价,从而推高商业银行的融 资成本。
资产负债表恶化与流动性风险
资产质量下降
系统性风险溢出可能导致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受到影响,进而引发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上的资产质量下 降。
流动性枯竭
在系统性风险事件发生时,市场恐慌可能导致存款流失和融资渠道受阻,商业银行可能面临流动性枯 竭的风险。
宏观审慎政策
该政策主要通过对整体金融市场的监管,防 范系统性风险的发生和蔓延。具体手段包括 设定和调整资本充足率、流动性比率等宏观 审慎指标,以限制银行体系的过度扩张和风 险承担。
微观监管措施
相对于宏观审慎政策,微观监管措施更加关 注个体金融机构的风险状况。包括对银行内 部治理、风险管理、业务运营等方面的监管 ,以确保单个银行机构的稳健经营,防止风 险在金融体系内的传播。
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与处置机制
《2024年我国上市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对系统性风险溢出效应研究》范文
《我国上市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对系统性风险溢出效应研究》篇一一、引言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市场日益一体化的背景下,银行业的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金融市场的稳定与经济增长。
特别是我国上市商业银行,作为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业务模式的多元化——尤其是非利息收入的比例增加——对系统性风险的影响逐渐凸显。
本文旨在研究我国上市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对系统性风险溢出效应的影响,以期为金融监管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二、文献综述在过去的研究中,不少学者对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与系统性风险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多数研究表明,非利息收入的增加可能会提高银行的综合盈利能力,但也伴随着更高的风险。
尤其是在经济下行时期,非利息收入的波动可能对银行系统的稳定性造成冲击,引发系统性风险溢出。
三、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本研究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我国上市商业银行为研究对象,收集了近十年的相关数据。
数据来源主要包括各银行年报、公开的财务报告以及国家统计局的数据。
在分析过程中,运用了计量经济学模型和风险溢出效应模型,以全面、深入地研究非利息收入对系统性风险的影响。
四、我国上市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的现状与趋势随着金融市场的开放和银行业务的多元化,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占比逐年上升。
非利息收入主要包括手续费及佣金收入、投资收益等,其增长反映了银行业务的多元化和综合化趋势。
然而,这也使得银行的风险暴露增加,尤其是在市场环境波动较大的情况下。
五、非利息收入对系统性风险溢出效应的影响研究发现,非利息收入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银行的综合盈利能力,但也加大了银行系统的风险暴露。
在市场波动较大的情况下,非利息收入的波动可能引发银行间的风险传染,进而导致系统性风险溢出。
此外,非利息收入的来源复杂多样,涉及多个行业和领域,这也增加了风险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六、实证分析通过构建计量经济学模型和风险溢出效应模型,本研究对非利息收入与系统性风险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
《2024年我国上市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对系统性风险溢出效应研究》范文
《我国上市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对系统性风险溢出效应研究》篇一一、引言在当今的金融环境中,我国上市商业银行在发展多元化的业务过程中,非利息收入已经成为其经营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金融市场的日益复杂化,非利息收入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也日益凸显。
本文旨在探讨我国上市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对系统性风险溢出效应的影响,以期为银行业务发展及风险控制提供理论支持。
二、文献综述过去的研究表明,非利息收入的增长是银行业务多元化的一种体现,其可以为银行提供稳定的收益来源并分散风险。
然而,非利息收入的增加也可能增加银行的整体风险暴露,尤其是在市场波动较大的情况下。
因此,非利息收入与系统性风险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学术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焦点。
三、研究方法本文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选取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的面板数据,运用GARCH模型和CoVaR(条件在险价值)模型来研究非利息收入对系统性风险溢出效应的影响。
首先,通过GARCH模型分析银行的非利息收入的波动性;然后,通过CoVaR模型来度量银行的系统性风险及其溢出效应。
四、非利息收入的现状及发展近年来,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的非利息收入持续增长,这主要得益于银行在金融市场上的多元化发展。
然而,非利息收入的波动性也较大,这可能与市场环境的不确定性有关。
因此,研究非利息收入的波动性及其对系统性风险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五、实证分析(一)数据来源与处理本文选取了我国主要上市商业银行的面板数据,包括非利息收入、总资产、市场风险等指标。
数据来源于各大银行年报及公开资料。
(二)模型建立与实证结果通过GARCH模型分析发现,上市商业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存在显著的波动性,并且这种波动性在市场波动较大的时期更为明显。
此外,通过CoVaR模型发现,非利息收入的增加会提高银行的系统性风险水平,并且这种风险会溢出到整个金融系统。
具体来说,当某家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出现大幅波动时,其系统性的风险也会显著增加,进而影响到其他银行甚至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定性。
《我国上市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对系统性风险溢出效应研究》范文
《我国上市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对系统性风险溢出效应研究》篇一一、引言在当今的金融环境中,我国上市商业银行在发展多元化的业务过程中,非利息收入已经成为其经营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以这一现象为背景,深入研究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对系统性风险溢出效应的影响。
我们将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式,深入探讨非利息收入与系统性风险之间的关系,以期为银行业务发展及风险控制提供参考。
二、文献综述关于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的研究,国内外学者已有一定的研究基础。
在早期的研究中,非利息收入通常被视为银行利润的一种补充,其对系统性风险的影响并未受到太多关注。
然而,随着金融市场的复杂性和互联性日益增强,非利息收入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逐渐凸显。
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开始关注非利息收入与银行风险、银行间风险传染等问题的关系。
三、理论分析非利息收入主要包括手续费及佣金收入、投资收益等非贷款类业务收入。
这些收入的提高往往意味着银行业务范围的扩大和经营方式的多元化。
然而,这也可能导致银行的风险暴露增加,尤其是当这些非利息收入来源于高风险领域时。
当一家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增加,其整体的风险水平也会相应提高,这种风险可能会通过金融系统传播,对其他银行乃至整个金融系统造成风险溢出效应。
四、实证研究为了深入探讨我国上市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对系统性风险溢出效应的影响,我们选取了我国多家上市商业银行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
首先,我们通过构建模型,分析了各银行非利息收入的变化情况;其次,我们利用模型中的相关系数和风险溢出指标,探讨了非利息收入与系统性风险之间的关系;最后,我们还利用网络模型模拟了不同情况下风险的传播路径和溢出效应。
根据实证研究的结果,我们发现: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的非利息收入与系统性风险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当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增加时,其系统性风险水平也会相应提高。
此外,我们还发现,非利息收入的来源和结构对系统性风险的影响也有所不同。
一些高风险领域的非利息收入对系统性风险的贡献更大。
《我国上市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对系统性风险溢出效应研究》范文
《我国上市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对系统性风险溢出效应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我国上市商业银行在业务模式上正逐渐由传统的存贷款业务向多元化的非利息收入业务转型。
这种转型在带来更广阔收益空间的同时,也可能带来系统性的风险溢出效应。
因此,对我国上市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与系统性风险溢出效应之间的联系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本文以我国上市商业银行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非利息收入及其对系统性风险溢出效应的实证研究,揭示了非利息收入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机制和影响程度。
二、文献综述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与系统性风险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研究。
研究普遍认为,非利息收入能够为银行带来更广泛的收益来源,但同时也可能增加银行的系统性风险。
例如,在市场环境恶化时,非利息业务的收入可能会大幅下降,从而增加银行的破产风险,进一步可能导致系统性的风险溢出。
因此,本文通过综合国内外的研究成果,从非利息收入的种类、特点及风险等角度,探讨了其与系统性风险的关系。
三、研究方法本文选取了我国主要的上市商业银行作为研究对象,运用了多种研究方法进行实证分析。
首先,通过对非利息收入的来源和特点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了非利息收入的构成及其变化趋势。
其次,通过建立VAR模型和GARCH模型等计量经济学模型,对非利息收入与系统性风险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
最后,结合实际案例和数据分析结果,对非利息收入对系统性风险溢出效应的影响进行了深入探讨。
四、非利息收入的构成与特点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上市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的构成和特点。
非利息收入主要包括手续费及佣金收入、投资收益等非贷款业务收入。
其特点主要表现在收入来源多样化、受市场波动影响大等方面。
同时,本文还分析了非利息收入的增减趋势及其影响因素。
五、实证分析在实证分析部分,本文通过建立VAR模型和GARCH模型等计量经济学模型,对非利息收入与系统性风险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
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价值及溢出的测度
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价值及溢出的测度作者:谌岚来源:《今日财富》2022年第32期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断加快,我国金融行业逐渐认识到,西方国家的金融危机,也会波及我国,让我国的系统性风险提高,产生严重的危害,所以监管部门对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愈加重视。
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渐深化,关注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及溢出,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对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分析,进一步认识到相关的内容和理论知识,在研究中提出有效的对策和建议,帮助提高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监管作用。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在2008年多个国家相继爆发了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逐渐陷入了萎靡,主要是由于一家金融机构引起的大范围扩散,而后导致了全球经济的大萧条。
金融机构作为资金交易的重要一环,为市场建立了一个连接,它既能够让金融市场的资源得到合理化配置,有利于经济的迅速发展,也能够让金融危机带来的不良反应加剧。
通过众多专家和学者的研究,金融市场中所建立的联系越密切,就会导致金融危机发生后的影响力越严重。
所以,对于单一性的金融机构的危机事件监管,能够有效保障金融体系的健康运行,能够让国民经济得到长期稳定的发展。
虽然我国属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全球范围内来看,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较低,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隐患,让我国的金融市场存在了系统性的风险问题,现阶段,我国使用了多种手段进行调控,但是企业杠杆率依然较高,而目前很多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波动性较大,导致银行系统性风险加大。
如果仅仅依靠政府部门以及相关机构进行监管,在面对金融危机时会出现措手不及,所以需要研究出一种更加有效的监管方式,提升对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的有效测度,笔者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从空间维度方面对系统性风险的准确预测做出贡献。
二、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溢出监管理论分析(一)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定义想要提出应对风险溢出的对策,首先要明确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内涵。
针对2008年爆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进行研究,行业专家提出了以下观点:首先,从波及范围进行界定。
《2024年我国上市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对系统性风险溢出效应研究》范文
《我国上市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对系统性风险溢出效应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和金融创新的不断推进,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和收入结构逐渐多元化。
非利息收入作为银行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银行的经营状况和风险状况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以我国上市商业银行为研究对象,探讨非利息收入对系统性风险溢出效应的影响,以期为金融监管部门和银行管理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文献综述在过去的研究中,非利息收入被认为能够降低银行对传统信贷业务的依赖,从而减少银行的特定风险。
然而,随着非利息收入的增加,银行在金融市场中的地位和作用逐渐增强,其业务活动可能对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定性产生重大影响。
研究表明,非利息收入的增加可能导致银行在面临市场冲击时更容易传播风险,从而增加系统性风险。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首先,通过文献综述和理论分析,探讨非利息收入与系统性风险之间的关系。
其次,利用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的财务数据,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实证分析非利息收入对系统性风险溢出效应的影响。
四、非利息收入与系统性风险的关系(一)非利息收入的构成与特点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的非利息收入主要包括手续费及佣金收入、投资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等。
这些非利息收入的特点是来源广泛、与市场状况紧密相关。
在市场繁荣时,非利息收入可能快速增长;而在市场波动时,非利息收入可能大幅波动。
(二)非利息收入与系统性风险的关联性研究表明,非利息收入的增加可能导致银行在金融市场中的影响力增强,从而增加银行的外部性。
这种外部性可能表现为银行在市场波动时的风险传播能力增强,即当一家银行面临风险时,其风险可能通过金融市场传播到其他银行,甚至整个金融系统,从而增加系统性风险。
五、实证分析(一)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本研究选取我国A股上市的商业银行为研究对象,采用这些银行2015-2022年的财务数据为样本。
数据来源为各银行年度报告和公开财务报告。
(二)模型设计与变量选择本研究采用计量经济学方法,构建回归模型,以非利息收入为解释变量,以系统性风险为被解释变量。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系统性风险溢出效应测度分析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系统性风险溢出效应测度分析随着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快速发展和不得不与传统金融体系互动,商业银行不可避免地面临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互联网金融可能会对传统银行业的系统风险产生溢出效应。
互联网金融采用互联网技术与金融活动相结合,通过创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提高金融效率,降低了传统金融基础设施的门槛与成本,并加速了金融服务的应用和交换。
但实质上,互联网金融行业的特点也会导致一些系统性风险,这会对传统金融体系中的商业银行产生系统性风险溢出效应。
本文通过分析互联网金融的特点,梳理了其可能对商业银行带来的系统性风险溢出效应。
首先,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影响源于对资金来源和流向的改变,因为互联网技术可以让用户移动和转移自身的财产,这将导致涉及金融系统和传统银行业的客户的储款减少,甚至流失。
商业银行的存款池在某种程度上间接影响了货币供应量和货币市场的健康,从而可能对整个金融体系带来负面影响。
当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使得客户的储蓄和货币流动变得更加便捷且成本更低时,商业银行的储蓄以及信托资产管理类业务等也可能会出现明显的减少。
其次,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商业模式会对传统商业银行的经营方式产生明显的压力。
互联网金融的流程更加高效、便捷和快速,使其在一些金融领域更有优势,这也使得商业银行的生存和发展面临了新的挑战。
例如,P2P网络借贷平台以其泛在的服务与不断创新的产品开发,另商业银行难以匹敌。
一些创新型互联网金融公司提供的高额利润也吸引了一些商业银行的客户。
这已经给商业银行的利润和未来的业务增长带来了较大的风险。
再次,在互联网金融服务方面的创新将使商业银行在经营银行传统核心产品方面面临重大挑战。
例如,电子支付业务,这是互联网金融中的新业务,比传统的信用卡和借记卡支付更加高效、方便,商业银行将面临纷繁的支付平台竞争。
另外,金融科技和人工智能的前沿尝试,包括区块链等等,也可以使商业银行在稳定性和监管性方面面临新的问题。
综上所述,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发展对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以及整个金融体系带来了显著的风险和挑战。
《贷款集中度对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溢出影响研究》
《贷款集中度对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溢出影响研究》一、引言在金融市场中,商业银行作为重要的金融机构,其贷款集中度的变化对系统性风险具有显著影响。
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和金融创新的不断推进,商业银行的贷款集中度问题逐渐成为学术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焦点。
本文旨在研究贷款集中度对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溢出的影响,以期为金融监管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二、文献综述过去的研究表明,贷款集中度与商业银行的系统性风险存在密切关系。
一方面,贷款集中度过高可能导致银行在某一行业或某一类借款人的风险暴露过大,一旦市场出现波动,银行可能面临较大的损失;另一方面,贷款集中度也可能影响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和信用风险,进而影响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定性。
因此,研究贷款集中度对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溢出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三、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本研究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首先,通过文献分析法,梳理和总结国内外关于贷款集中度与系统性风险关系的研究成果。
其次,采用实证分析法,选取我国商业银行的贷款集中度数据和系统性风险数据,通过构建模型进行实证分析。
数据来源主要包括公开的财务报告、监管部门的统计数据以及学术研究数据库。
四、贷款集中度对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溢出的影响分析1. 理论分析贷款集中度对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溢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贷款集中度的提高可能增加银行在某一行业或某一类借款人的风险暴露,当这些行业或借款人出现风险时,银行可能面临较大的损失;二是贷款集中度的提高可能影响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和信用风险,进而影响银行的稳健经营;三是当一家银行的贷款集中度过高时,其风险可能通过金融系统传播到其他银行,甚至引发整个金融系统的风险。
2. 实证分析本研究选取了我国多家商业银行的贷款集中度数据和系统性风险数据,通过构建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实证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贷款集中度与商业银行的系统性风险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即贷款集中度越高,商业银行的系统性风险越大。
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溢出效应研究
(c u1,u2;θc
)
=
∂C
( u1 , u2 ;θc
∂u1∂u2
)
。
联合分布的密度函数为:
机,投资者会出现恐慌心理,从而做出冲动决策,如将其 ARCH模型,也就是GARCH模型。
全部资金从该市场及与之联系微弱的其他市场抽逃,加之 羊群效应,加剧了此风险传导的影响。
2.2.2 违约性 违约的系统性风险主要是因为银行持有资产下降而 引起的,导致银行资不抵债。银行资产主要分为外部资产 和银行间资产两种类型。外部资产主要是指银行持有的 非金融部门的业务;银行间资产主要指该银行对其他银行 的资产所有权,如同业存贷款。当债券面临违约风险、贷款
文首先对银行系统性风险溢出效应的概念、特征机理以及传导机制进行了相关分析,通过结合GARCH-Copula-CoVaR,
修正了CoVaR模型在测度银行系统性风险溢出上的缺陷,为进一步测度银行间的风险溢出效应提供了方法。
关键词: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风险溢出效应;GARCH-Copula-CoVaR模型
其中 vt 为均值0,方差为1的独立同分布的白噪声过 程,并且 α0 > 0,α j ≥ 0, j = 1,…, q,α1 + α2 + … + αq < 1 ,系数 αi 必须保证 εt 的无条件方差是有限的。在实际应用中我们
通常假设 {vt} 服从标准正态分布,标准化t分布或广义误
差分布。在ARCH模型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提出了广义的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2021年2月 065
商展经济
2.2 银行系统性风险的特征 2.2.1 传染性
A RCH(q)模型的一般形式为:εt =
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溢出效应研究.docx
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溢出效应研究近年来互联网金融风起云涌,对商业银行形成了巨大冲击。
以百度、阿里巴巴、腾讯(BAT三大网络运营商,从支付平台的余额理财入手,利用第三方支付或社交平台拥有的庞大客户资源,让互联网金融在我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如何应对这场史无前例、看不见硝烟的激烈竞争?笔者认为:商业银行要主动调整自己的战略部署、发展思路、运营模式、营销理念,充分了解和认识互联网金融。
主动融入互联网金融中,与其携手并肩共同发展,才不会被历史淘汰。
1现状分析从2011年以来,网络第三方支付平台获得官方许可,银行卡收单、货币兑换、网络支付、数字电视支付、预付卡发行与受理等多种类型网络金融业务相继出现。
第三方支付平台逐年大量兴起,使得商业银行独有的支付结算功能变得不再独有。
长期以来,商业银行大约10%的利润来源于支付结算,近年来支付结算业务收入不断下滑。
商业银行面临诸多挑战。
1.1商业银行传统金融服务模式发生改变互联网金融的崛起,客户接受金融服务的方式发生了改变,同时也改变了商业银行金融服务理念。
比如曾经用于拉存款的“四千精神(千家万户、千言万语、千辛万苦、千方百计)”,面对互联网金融业务,基本派不上用场。
在网络科技信息飞快发展的今天,客户更多地是选择各自偏好的终端,方便快捷地完成各种交易。
1.2颠覆了商业银行金融中介地位互联网金融的出现,颠覆了商业银行长期不变的金融中介地位。
客户供需双方利用互联网金融模式,可以直接在互联网上进行方便、快捷、高效的资金供需信息匹配。
第三方交易平台在时空上的便利,提高了客户资金使用效率,带来直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造成客户对商业银行粘性下降,完全可以不需要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中介涉及和参与。
商业银行金融中介的垄断地位受到严重威胁。
商业银行手中掌握的大量客户(特别是大客户)的资金信息、账户资源、性格偏好等优势,逐步演变成客户资源闲置、客户关系脱媒。
1.3带来商业银行传统业务和中间业务收入逐年下滑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利润来源仍然为利差收入和中间业务收入。
我国商业银行系统性金融风险财政溢出效应研究
我国商业银行系统性金融风险财政溢出效应研究李伟;宋亦威【摘要】金融领域的"市场失灵"现象破坏性极强,频繁提醒决策者和社会公众对系统性金融风险进行充分预警,避免以银行破产为表现的金融危机爆发.出手救助并解决"市场失灵"问题是公共财政建设的天然功能,但这种救助责任属于财政的隐性或有负债范畴,系统性金融风险会对财政产生隐性和或有冲击.本文通过风险溢出效应对比,得出银行系统是决定我国是否会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关键因素的重要结论,进行风险财政溢出程度的回归分析,以预测银行业危机财政化过程可能耗费的外部成本损失.【期刊名称】《河南社会科学》【年(卷),期】2018(026)007【总页数】5页(P38-42)【关键词】商业银行;系统性金融风险;房地产金融风险;风险溢出【作者】李伟;宋亦威【作者单位】天津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天津 300222;渤海证券研究所,天津 30022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812.5;F832.59一、前言金融机构作为央行确定的实施货币政策的主要媒介,在肩负着资金融通责任的同时,也要成为某些宏观调控手段及经济杠杆的作用主体。
在现代市场经济制度下,随着宏观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货币化程度不断深入,在货币信用关系基础上形成的金融产业从一开始就面临着风险。
同时金融衍生工具的多样性和金融杠杆的倍数放大效应,金融监管职能履行的不断弱化,都在加剧金融机构的运行风险。
随着凯恩斯理论在西方政府理财思路上逐渐占据主流地位,政府依赖财政手段干预经济运行已经成为宏观调控政策中公认的最有效方式。
作为政治和经济的集中反映,所有不确定性因素和矛盾,最终都会反映在国家财政上,表现为现实和潜在的国家财政风险,甚或可能爆发财政危机。
从金融机构资产规模的构成角度看,银行在资产规模上占据绝对性的主导地位,可见银行一直是我国金融系统运行的核心,从而也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爆发有着更直接的根源性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溢出效应研究近年来互联网金融风起云涌,对商业银行形成了巨大冲击。
以百度、阿里巴巴、腾讯(BAT三大网络运营商,从支付平台的余额理财入手,利用第三方支付或社交平台拥有的庞大客户资源,让互联网金融在我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如何应对这场史无前例、看不见硝烟的激烈竞争?笔者认为:商业银行要主动调整自己的战略部署、发展思路、运营模式、营销理念,充分了解和认识互联网金融。
主动融入互联网金融中,与其携手并肩共同发展,才不会被历史淘汰。
1现状分析
从2011年以来,网络第三方支付平台获得官方许可,银行卡收单、货币兑换、网络支付、数字电视支付、预付卡发行与受理等多种类型网络金融业务相继出现。
第三方支付平台逐年大量兴起,使得商业银行独有的支付结算功能变得不再独有。
长期以来,商业银行大约10%的利润来源于支付结算,近年来支付结算业务收入不断下滑。
商业银行面临诸多挑战。
1.1商业银行传统金融服务模式
发生改变互联网金融的崛起,客户接受金融服务的方式发生了改变,同时也改变了商业银行金融服务理念。
比如曾经用于拉存款的“四千精神(千家万户、千言万语、千辛万苦、千方百计)”,面对互联网金融业务,基本派不上用场。
在网络科技信息飞快发展的今天,客户更多地是选择各自偏好的终端,方便快捷地完成各种交易。
1.2颠覆了商业银行金融中介地位
互联网金融的出现,颠覆了商业银行长期不变的金融中介地位。
客户供需双方利用互联网金融模式,可以直接在互联网上进行方便、快捷、高效的资金供需信息匹配。
第三方交易平台在时空上的便利,提高了客户资金使用效率,带来直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造成客户对商业银行粘性下降,完全可以不需要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中介涉及和参与。
商业银行金融中介的垄断地位受到严重威胁。
商业银行手中掌握的大量客户(特别是大客户)的资金信息、账户资源、性格偏好等优势,逐步演变成客户资源闲置、客户关系脱媒。
1.3带来商业银行传统业务和中间业务收入逐年下滑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利润来源仍然为利差收入和中间业务收入。
利差收入为主要收入来源,大约占总收入的70%。
中间业务收入因其少风险和无风险性,正在被各家商业银行作为发展方向大力拓展。
然而互联网金融的崛起,使得商业银行这两块主业遭受重创。
(1)商业银行靠传统利差收入的利润空间在逐步变小。
我国商业银行利润主要来源于利差收入。
在世界经济逆行和我国经济深化变革的背景下,商业银行对企业的各项贷款正在收紧,作为利差收入主要来源的大客户效益的利润空间正在变小。
小微企业贷款本该成为商业银行重新拾起并引为重视的一项业务,但因为前怕狼后怕虎错失时机,而被互联网金融经营得红红火火。
(2)对商业银行的传统中间业务形成了严峻挑战。
中间业务收入为非利息收入,不受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的影响。
中间业务收入的低风险和无风险性,给商业银行带来了稳定地低成本的收入来源。
与
欧美发达国家相比,目前我国中间业务仍处于范围很小、种类很少。
加之分业管理、分业经营,中间业务的发展还处于低端水平。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按功能划分为九大类,但我国商业银行做得比较好的也就是支付结算、电子银行、银行卡、代理这几类,其他仍停留在一般性的服务状态。
互联网金融业务的飞快发展,导致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领域已经不再是独家经营,变成你有、我有、全都有了。
而且其方便、快捷、不受时空地理限制,使得商业银行即使纵有招架之功,也无还手之力。
2面对互联网金融的严峻挑战,商业银行的应对措施
2.1借鉴互联网思维,调整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念
传统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念在互联网金融时代已不能适应发展要求。
商业银行以“物理网点”经营为主,倡导的“微笑服务、淡妆上岗、来有迎声、走有送声”等服务理念,面对互联网金融已显得力不从心,传统经营理念应该调整了。
(1)商业银行开展互联网金融业务,经营理念应该突出:“高效、快捷、创新、优质”特点。
在做好传统存贷款业务的同时,开拓创新网络金融服务新的领域。
如中小企业的网络信贷。
商业银行由于历史造成的,曾为国民经济枢纽、命脉、中介、中心等至高地位,信贷服务对象仅限于大客户,使得商业银行往往以金融业界老大自居。
对中小客户不屑一顾。
互联网金融恰恰瞄准了中小企业客户,弥补了商业银行业务的短板,使金融服务对象长尾化。
长尾化说的是商业银行信贷业务长期服务的是20%的大客户,忽略了80%的中、小客
户。
互联网金融把这80%的长尾作为网络小额信贷业务的对象,解决了我国长期以来“小微”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利国、利民、也发展了互联网金融企业自身。
商业银行务必要清醒地认识到:开展互联网金融信贷业务,高效、快捷地服务于大、中、小客户的信贷所需是时代的要求,是中国尽快进入小康社会的客观现实要求。
(2)商业银行开展互联网金融业务,经营理念应该彰显:“个性化、多样化、定制化、易操作”优势。
在我国网络受众早已成为最庞大的群体,这个群体是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重要潜在客户。
如何去体现个性化、多样化、定制化、易操作呢?商业银行要把自己当成客户去体验,为客户营造一种全新的网络金融经营模式,从客户需求入手,真正想客户所想,急客户所急。
如商业银行那些纷繁复杂的贷款程序就不适合互联网金融信贷业务的操作,必须简化、易于操作才行。
(3)商业银行开展互联网金融业务,经营理念应该具有:“简单明了、方便实用、贴心服务、因人制宜”内涵新开发的互联网金融产品要具有:产品介绍简单明了,特别是产品收益清晰明确,产品操作方便易行、实用性强,产品功能贴心暖心,产品种类因人而异。
要吸取金融行业某些金融产品宣传时内容含糊其辞,误导客户的教训。
(4)提高金融服务意识,以客户为中心,提供优质金融服务。
强调以“客户体验”为核心的用心服务理念。
从客户需求出发设计产品、提供服务;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提高服务效率,增加与客户之间的互动性。
提升客户体验,为客户省时省力,帮客户解决难题。
例如,利用互联网平台推出缴纳水电燃气费、电话费,代购机票火车票,订
酒店、景点门票,打车、信用卡支付、购物、加油、证件年审等中间业务服务,增加客户粘性。
2.2借鉴互联网思维,调整商业银行营销策略
(1)从传统物理网点、柜台业务营销服务为主逐步转向互联网金融营销服务为主。
金融行业是典型的数据驱动行业,既生产大数据,同时也依赖网络信息技术。
网络营销要依靠借鉴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为客户提供资金结算、商品交易、各种代理、新产品研发、信息传递、产品宣传等金融服务。
根据社会消费需求的变化,提供人性化、定制化产品及提供金融服务。
让商业银行由“获利主导型”向“服务主导型”转变;以“产品为中心”转变为以“客户为中心”;将“传统型银行”转变为“智慧型银行”。
(2)着眼商业银行全盘业务发展方向,强化线上交易平台,提供多功能、多品种的网上金融业务;线上与线下业务相互交融、相互弥补、不断创新。
利用现有网点、人员、设备等优势,拓展网络金融领域。
比如:对线下客户进行特别技能指导,使其成为线上线下双重客户。
这是一种开拓进取的方式,我们必须在这方面多下功夫,多开辟一些别人所不具备而我们又能够办得到的方式。
(3)借鉴互联网思维模式在网上推出互联网直销型银行。
所谓互联网直销型银行,就是完全是在互联网上实现商业银行的资金归集、贷款发放、产品营销、投资理财、各种代理、信息查询等,所有能够在互联网上完成的业务,全部在网上完成,不要物理实体网点。
直销银行通过网络渠道完成银行业务,风控优势明显,成本更低、更便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