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积的变化》

合集下载

《表面积的变化》备课教案

《表面积的变化》备课教案

《表面积的变化》备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表面积的概念,掌握计算简单几何图形表面积的方法。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空间想象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交流分享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教学内容:1. 表面积的概念:物体表面的总面积。

2. 计算简单几何图形表面积的方法: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等。

3. 表面积的变化:切割、拼接、变形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计算简单几何图形表面积的方法,理解表面积的变化规律。

2. 教学难点:表面积的变化分析,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2. 利用实物、模型、多媒体等教学辅助工具,直观展示几何图形的表面积变化。

3. 组织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交流分享和合作意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引导学生关注物体的表面积,引发对表面积的思考。

3. 课堂讲解:讲解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等几何图形的表面积计算公式,分析表面积的变化规律。

4. 实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分析表面积的变化原因,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 课堂练习:设计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计算不同几何图形的表面积,巩固所学知识。

7.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8.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评价:1. 采用课堂提问、作业批改、课堂练习等多种方式进行评价。

2. 关注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主学习能力。

七、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表面积的应用,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组织学生进行几何图形创意设计,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推荐学生阅读相关数学故事、数学历史,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表面积的变化》示范课教案及教学反思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表面积的变化》示范课教案及教学反思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表面积的变化》示
范课教案及教学反思
教材分析
《表面积的变化》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二章的教学内容,在学生认识并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特征及会计算长方体与正方体表面积、体积的基础上教学的。

主要让学生通过把几个相同的正方体或长方体拼成较大的长方体的操作活动,探索并发现拼接前后有关几何体表面积的变化规律,并让学生应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学情分析
《表面积的变化》是在学生认识并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特征及会计算长方体与正方体表面积的基础上教学的。

学生对旧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但空间思维还没有真正形成。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表面积的变化,我加强动手操作,按照创设情境——实践操作——自主探究——掌握规律的教学流程进行教学。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小组合作等方式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变化规律;
2、情感目标: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合作的乐趣,感悟数
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价值目标:学生能运用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将数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表面积变化规律的探索。

难点:应用发现的表面积变化规律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小学数学《表面积的变化》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表面积的变化》教学反思

《表面积的变化》教学反思《表面积的变化》是在学生认识并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特征及会计算长方体与正方体表面积的基础上教学的。

学生对旧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但空间思维还没有真正形成。

根据六年级学生的年龄、心理、认知规律特点,遵循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的原则,本课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按照创设情境——实践操作——自主探究——掌握规律的教学流程进行教学。

强化动手操作的训练.本课通过拼拼、算算、观察、说说、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与问题情境中主动地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强化学生合作学习、独立思考。

本节课利用微课程辅助教学,使学生能自主学习,节约课堂新手时间,突破难点,提高效率,以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结合本课的教学实际情况,谈几点反思: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一堂课成功的起点。

本节课开始从生活实例引入,利用微视频,让同学们看到商场有关商品的包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创设了“几个相同的物品包装在一起,表面积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一情境,引发学生思考。

这样设计能刺激学生产生好奇心,进而唤醒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产生学习的需要,为探索正方体和长方体在拼摆过程中表面积的变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引导参与,让学生在操作体验中发现规律数学的学习过程不是让学生被动的吸收教材和教师给出的现成结论,而是由一个学生亲自参与的、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本节课,在体验规律中,我安排了3次拼拼算算。

活动一:两个正方体拼成长方体后表面积的变化情况。

通过让学生动手摆一摆、看一看、指一指,想一想这些活动,让学生体会到表面积发生了变化,体验到两个正方体拼成长方体后表面积减少了原来两个面的面积。

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际操作,让多种感官协同活动,使具体事物形象在头脑中得到全面的反映,同时结合思维活动,促进空间观念的形成。

活动二:用若干个相同的正方体拼成大长方体,表面积的变化情况。

表面积的变化教案(精选5篇)

表面积的变化教案(精选5篇)

表面积的变化教案(精选5篇)表面积的变化篇1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探索并发现长方体或正方体拼接前后有关几何体表面积的变化规律,并让学生应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学习的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维。

教学重、难点1、重点:应用发现的表面积变化规律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2、难点:几何体表面积变化规律的探索。

教学过程一、教学引入教师先取出2个正方体拼成长方体。

问:和原来的2个正方体比,什么变了?什么没变?揭示课题:探索表面积的变化。

二、实践活动1、拼拼算算(正方体)。

(1)计算比较师问:拼成的长方体表面积与原来2个正方体表面积的和进行比较,你有什么发现?生:表面积小了。

生:表面积比原来少了2个正方形的面。

让学生具体说说少了哪二个面和怎样发现的。

(2)分组操作先明确要求:要把几个正方体排成一排。

边操作,边填表,边思考,完成后找出规律。

学生操作完成。

(3)交流汇报师问:① 2个正方体原来共有几个面?拼在一起后少了几个原来的正方形面?② 3个正方体原来共有几个面?拼在一起后少了几个原来的正方形面?③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每多一个正方体拼,表面积就减少2个正方形的面)2、拼拼算算(长方体)。

师问:用下边的两个长方体拼成三个不同的大长方体,你有什么发现?学生操作后汇报。

生:体积不变,表面积变了。

生:比原来少了2个面,但不同的拼法,减少的面积就不同。

师:怎样拼,大长方体的表面积最大?怎样拼,表面积最小?怎样验证?学生充分发表观点,教师适时点评。

学生计算:三个长方体的表面积分别比原来减少了多少?3、拼拼说说。

师问:把6个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拼成不同的长方体,有几种拼法?学生拼一拼,说说哪个长方体的表面积大?大多少?追问:为什么?(表面积要大,减少的面积就要小)提示学生用前面发现的规律加以说明。

4、指导运用。

把10盒火柴拼一拼,看看怎样包装最省纸。

学生在小组中交流。

《表面积的变化》PPT课件

《表面积的变化》PPT课件

.
3
3、把四个棱长为1厘米的正方体 拼成一个长方体,表面积减少多少平 方厘米?你能想出几种拼法?
1×1×6=6(平方厘米) 答:表面积减少6平方厘米。
1×1×8=8(平方厘米) 答:表面积减少8平方厘米。
.
4
4、将2、3、4、5个棱长为1厘米的正方体排成 一行拼成一个长方体,将你拼得的数据填入下表
.
7
2、把一个横截面边长为1分米, 长为5分米的长方体切3刀,表面积将 会增加多少平方分米?
.
8
把10盒烟包装成一包(条), 怎样拼最节省包装纸?在小组 里拼一拼。
.
9
.
10
.
11
.
12
少了18个大面
少了16个大 面,10个小面
.
少了16个大 面,10个中面
13
拓展练习
1、把一个棱长4厘米的正方体和一个棱长为 1厘米的正方体组合成一个新的组合体,这 个组合体的表面积有什么变化?
:2:把一根长45分米的长方体木料截成每段 为15分米的几小段后,表面积一共增加了18 平方分米,原来这根长方体木料的体积是多 少?
.
17
全课小结
正方体表面积的变化规律 拼接后减少的面的个数=(正方体的个数-1) × 2
.
18
.
19
12 18 24 30
2468
.
5
5、把两个长为5分米,宽为4分米, 高为3分米的长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 表面积最少减少多少平方分米?最多 减少多少平方分米?
表面积最大是多少平方分米?最少是
多少平方分米?
.
6
拼拼说说,运用规律
1、用6个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 可以拼成不同的长方体。

小学数学《表面积的变化》教案

小学数学《表面积的变化》教案

《表面积的变化》教学内容:五年级第二学期(试验本)第60、61页《表面积的变化》教材分析:本课是上海市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十册第四单元中《表面积的变化》的例1和例2,属于图形与几何的内容。

本节课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着紧密的联系,教材力图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归纳等活动来发现将若干个相同的正方体叠放后表面积变化的规律,在关注知识获得的同时,更是关注学生生的能力的培养和空间思维能力的训练,为后续的空间几何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了解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相关知识。

对于空间几何知识的学习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具有初步的空间思维想像能力。

在平时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中,本班级的学生具有了初步的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的能力,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教学目标:1.利用表面积等有关知识,探索多个相同正方体叠放后表面积的变化规律,理解拼缝与拼缝面之间的关系。

2.通过填表观察、分析比较、找寻规律,以及规律的运用体验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以及对学习成果的积极评价,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探索多个相同正方体叠放后表面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总结归纳表面积的变化规律。

教具准备:课件学具准备:正方体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引出新知1.计算棱长1厘米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

2.计算2个棱长1厘米正方体拼成长方体之后表面积和体积。

3.揭示课题(板书)【设计意图:在复习旧知的过程中,设置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教师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在多媒体中适时形成板书,形成一张隐形表格,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发现问题】二、自主探究,体验过程1.探究拼缝与减少的面的个数之间关系。

提问:两个面重叠在一起后,发现了什么?(板书:1个拼缝减少2个面)2.探究表面积变化规律(1)合作填表。

(2)交流汇报。

(3)发现规律。

拼缝的个数=正方体的个数-1减少的面个数=拼缝的个数×2。

《表面积的变化》观课报告

《表面积的变化》观课报告

表面积的变化观课报告一、引言本次观课的主题是表面积的变化,通过观察物体形态的变化,推断表面积的变化规律。

这种方法也是物理学中重要的研究方法之一,既可以应用于自然界中的物理现象,也可以应用于各种工程和技术领域。

二、实验过程观察过程中,我们选用了两种不同形态的立方体:一个是边长为1cm的正方体,另一个是边长为2cm的正方体。

首先,我们先分别计算出这两个立方体的表面积。

对于边长为1cm的正方体,它有6个面,每个面的面积为1×1=1cm²,因此它的表面积为6cm²。

对于边长为2cm的正方体,同样有6个面,每个面的面积为2×2=4cm²,因此它的表面积为24cm²。

接下来,我们对这两个正方体进行观察。

首先将边长为1cm的正方体放在桌面上,并观察它在旋转时表面积的变化。

我们可以发现,当这个正方体旋转一周后,它的表面积并未发生变化,仍然是6cm²。

这是因为这个正方体的每个面都没有发生形状的变化,它们的面积始终保持不变。

接着,我们对边长为2cm的正方体进行同样的操作。

当它旋转一周后,我们可以看到它的表面积发生了变化。

具体来说,当它的一个面朝向我们时,只有这个面的表面积被计算在内,此时表面积为4cm²;当它被逆时针旋转90度后,有两个面的表面积被计算在内,此时表面积为8cm²;当它旋转180度后,有三个面的表面积被计算在内,此时表面积为12cm²;当它旋转270度后,有四个面的表面积被计算在内,此时表面积为16cm²;最后当它旋转一周回到起始位置时,所有的面都被计算在内,此时表面积为24cm²。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边长为2cm的正方体在旋转时表面积是会发生变化的,而边长为1cm的正方体的表面积始终不变。

这是因为对于两个正方体来说,边长越大,表面积的变化越明显。

三、实验结论通过本次观察,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对于形状不发生变化的物体,表面积不会发生变化。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表面积的变化》示范课教案及教学反思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表面积的变化》示范课教案及教学反思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表面积的变化》示范课教案及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本节课是一节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表面积的计算,体积、容积的意义及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设计的实践活动。

旨在让学生通过动手拼一拼、算一算,发现完全相同的正方体或长方体拼成新体形后的体积是原来小正方体或长方体的体积之和,体积没有变化,而拼成的新体形的表面积发生了变化,变化的规律是比原来单个的总面积减少了,重叠一次减少两个面。

一、能做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数学的学习过程不是让学生被动的吸收教材和教师给出的现成结论,而是由一个学生亲自参与的、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本节课,安排了3次动手操作探究规律的活动:活动一:两个正方体拼成长方体后表面积的变化情况。

活动二:用若干个相同的正方体拼成大长方体,表面积的变化情况。

活动三:用两个相同的长方体拼成大长方体,表面积的变化情况。

每次操作完学具后,我又安排了小小组进行了讨论:如比较一下拼成的长方体的表面积与原来两个正方体的表面积之和,是否相等?将3个、4个甚至更多个相同的正方体摆成一行,拼成一个长方体,表面积比原来减少几个正方形面的面积?其中有什么规律吗?将两个长方体形状包成一包,可能有几种不同的包装方法?哪种方法包装纸最省?等问题在小组里讨论、交流各自的想法。

这样不仅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观察以及交流讨论的平台,而且有利于学生克服胆怯的心理障碍,大胆参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同时还能增强团队协作意识。

二、能做到层层递进,以练促思。

在学生掌握了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变化规律后,我马上安排了一个小练习:应用规律,让学生对这个刚发现的新规律深刻地烙在脑中。

之后才进行长方体拼长方体的延伸学习,这样就使得难点突破得更快了,也为下面的实际应用,打下了基础。

在学了长方体的拼接之后我又给学生出示了更第二次练习,这样让学生将刚学掌握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解决生活中包装物品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学以致用,形成能力。

《表面积的变化》教案

《表面积的变化》教案

《表面积的变化》教案《表面积的变化》教案1《表面积的变化》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二章的教学内容,在学生认识并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特征及会计算长方体与正方体表面积、体积的基础上教学的。

主要让学生通过把几个相同的正方体或长方体拼成较大的长方体的操作活动,探索并发现拼接前后有关几何体表面积的变化规律,并让学生应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学情分析《表面积的变化》是在学生认识并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特征及会计算长方体与正方体表面积的基础上教学的。

学生对旧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但空间思维还没有真正形成。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表面积的变化,我加强动手操作,按照创设情境实践操作自主探究掌握规律的教学流程进行教学。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小组合作等方式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变化规律;2、情感目标: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合作的乐趣,感悟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3、价值目标:学生能运用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将数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表面积变化规律的探索。

难点:应用发现的表面积变化规律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环节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二、动手操作,探究规律三、拼拼说说,运用规律四、全课小结教师活动新课伊始,我通过多媒体,带领同学们到商场看看有关商品的包装问题,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我们所见到的都是用这种样式进行包装呢这一情境,活动一:观察两个正方体拼成长方体后表面积的变化情况。

教师演示,提出问题:体积有没有变化?表面积有没有变化?教师小结:刚才我们用2个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原来一共有12个面,拼成后减少了原来2个面的面积。

课件出示数据:活动二:用若干个相同的正方体拼成大长方体,表面积的变化情况。

演示操作,提出问题:表面积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呢?引导完成填表,组织交流发现的规律。

活动三用两个相同的长方体拼成大长方体,表面积的变化情况。

让学生分组拼一拼,表面积的变化情况。

1、过渡:刚才我们通过操作发现,几个相同的正方体或长方体,拼成较大的长方体,表面积都发生了变化,而且都有一定的规律。

《表面积的变化》长方体和正方体

《表面积的变化》长方体和正方体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在产品设计中,通过对表面积 进行优化,可以实现产品外观 的美观度和流畅性,提高产品
的市场竞争力。
轻量化设计
在汽车、航空航天等行业中, 通过减少不必要的表面积,可 以实现产品的轻量化,提高性
能和经济性。
人机交互设计
在产品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 人与产品的交互界面和方式, 通过合理设计表面积,可以提 高产品的易用性和用户体验。
公式
表面积 = 6 × 边长²
影响因素
边长
正方体的表面积与其边长有关,边长越长,表面积越大。
体积
正方体的体积与其边长有关,边长越长,体积越大。
变化情况
增大
当正方体的边长增大时,其表 面积也会随之增大。
减小
当正方体的边长减小时,其表面 积也会随之减小。
特殊情况
当正方体的边长为0时,其表面积 为0。
03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比较
表面积的差异
长方体有6个面,而正方体有6 个相同的面,因此正方体的表 面积是长方体的两倍。
当长方体的长、宽和高相等时 ,它的表面积会与正方体的表 面积相等。
当长方体的长、宽和高不相等 时,它的表面积会小于正方体 的表面积。
形状的影响
长方体的形状可以变化,而正方体 的形状是固定的,因此长方体在运 输和存储时更加灵活。
VS
正方体在建筑和制造中更加稳定和 可靠,因为它的形状是固定的。
使用的场景
长方体在日常生活中更为常见,例如冰箱、电视机等 家电产品。
正方体在建筑和制造中更为常见,例如砖块、盒子等 建筑材料和产品。
04
表面积的应用
建筑学中的应用
建筑能耗分析
表面积大小直接影响建筑物的热量交换和能量消耗,因 此,在节能建筑设计中,需要考虑表面积与能耗的关系 。

《表面积的变化》的教案设计

《表面积的变化》的教案设计

《表面积的变化》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表面积的概念,掌握计算简单几何体表面积的方法,能够分析表面积的变化规律。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猜想、验证等环节,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探究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计算简单几何体表面积的方法,理解表面积的变化规律。

2. 教学难点:表面积的变化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准备相关的几何体模型、图片、PPT等教学资源。

2. 学生准备:预习相关知识,了解简单几何体的特征。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几何体模型和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引出表面积的概念。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计算简单几何体表面积的方法。

3. 课堂讲解:讲解表面积的变化规律,并结合实例进行讲解和分析。

4. 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验证表面积的变化规律。

五、课后作业:1. 完成练习册的相关练习题。

3. 家长签字确认,加强家校合作。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表面积概念的理解程度和对表面积计算方法的掌握情况。

2. 实践操作:观察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表现,评估他们对表面积变化规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课后作业:通过学生完成的练习题和探究报告,评估他们对表面积变化规律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如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内容的安排、学生的参与度等,以便在后续的教学中进行调整和改进。

八、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几何模型制作比赛,让学生在动手制作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 邀请数学家或相关领域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了解表面积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九、教学资源1. 几何体模型:用于直观展示几何体的形状和表面积。

2. PPT:用于展示教学内容和实例分析。

《表面积的变化》教案-2021-2022学年数学六年级上册-苏教版

《表面积的变化》教案-2021-2022学年数学六年级上册-苏教版
此外,在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们表现出很高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他们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这让我感到很欣慰。但同时,我也注意到有些小组在讨论过程中,存在观点分歧和争论。作为教师,我应该适时引导,帮助他们学会倾听他人意见,培养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会更加关注每个小组的讨论进度,适时提供帮助和指导。同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
最后,关于教学流程的设计,我认为在导入新课环节,可以尝试更多有趣的生活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新课讲授过程中,尽量使用简洁明了的语言,避免冗长的解释,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举例:讲解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时,强调长、宽、高各面的面积求和,以及如何将长方体展开成平面图来直观理解表面积。
2.教学难点
-理解立体图形表面积的概念,特别是对于空间想象力较弱的学生。
-掌握表面积计算公式,尤其是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公式的应用。
-解决实际问题中,如何将立体图形的切割、拼接转化为表面积的变化。
五、教学反思
在《表面积的变化》这一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了几个值得反思的方面。首先,学生在理解立体图形表面积概念上存在一定难度,尤其是空间想象力较弱的同学。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多地借助实物模型、计算机软件等教学辅助工具,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表面积的概念。
其次,我发现学生在表面积计算公式应用方面掌握得不够扎实。针对这个问题,我打算在接下来的课程中,设计更多具有代表性的例题,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练习,逐步熟练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计算公式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实物模型和具体例题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表面积的变化》备课教案

《表面积的变化》备课教案

《表面积的变化》备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表面积的概念,能够正确计算简单几何图形的表面积。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归纳的能力,引导学生发现表面积的变化规律。

3.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表面积的概念: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物体的表面积。

2. 简单几何图形的表面积计算方法: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圆锥等。

3. 表面积的变化规律:通过变换形状、大小或组合方式,表面积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简单几何图形的表面积计算方法,发现表面积的变化规律。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 利用实物、模型、图片等教学资源,直观展示几何图形的表面积变化。

3. 组织小组讨论、交流,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引导学生关注物体的表面积。

2. 讲解表面积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表面积的意义。

3. 讲解简单几何图形的表面积计算方法,如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圆锥等。

4. 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5. 引导学生发现表面积的变化规律,如通过变换形状、大小或组合方式,表面积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6.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举例说明表面积的变化规律。

7. 讲解如何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物体的表面积,优化设计等。

8.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9.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表面积的概念和变化规律。

10. 课后反思,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提问、练习题和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表面积概念的理解程度。

2. 通过课后作业和实际问题解决,评估学生运用表面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能力进行评价。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4.9 表面积的变化 沪教版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4.9 表面积的变化  沪教版

《表面积的变化》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沪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第二学期P59《表面积的变化》教材分析:《表面积的变化》是五年级第二学期的内容,本章节分为两课时,本课是第一课时。

在这课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正方体和长方体的表面积与体积计算方法,了解了什么是表面积和体积等有关知识。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数学学习不仅仅是一种数学知识的学习,更应该是方法、能力的体验与提高,所以在教材的处理过程中,我做了一些适当的调整,让学生在了解表面积变化的同时,借助知识学习这一载体,通过列表法来解决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能力。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有了表面积与体积的的有关的知识作为本节课所学知识的铺垫。

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也有了一定的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在学习本课前学生已经会用字母表示数,而且有了一定的数形结合的思想。

教学目标:1、利用表面积等有关的知识,探索多个相同的正方体叠放后表面积的变化规律,理解拼缝与拼缝面之间的关系。

2、通过填表观察、分析比较,找寻规律以及规律的运用,体验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及教师对学习成功的积极评价,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探索多个相同正方体叠放后的表面积的变化。

教学难点:理解表面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准备:PPT课件、学习单、1立方分米正方体若干个。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引出新知1、计算棱长为1厘米的正方体的体积与表面积。

2、计算2个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单独摆放时的体积和与表面积和。

3、计算2个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拼成长方体之后的体积与表面积。

4、揭题:表面积的变化(板书)【设计意图:通过观察两个正方体拼摆前后的表面积和体积,让学生自然的发现体积不变但是表面积发生了变化。

】二、自主探究,体验过程1、探究拼缝与减少的面的个数之间关系。

提问:两个面重叠在一起后,发现了什么?(板书:1个拼缝,减少2个面)交流小结:研究表面积的变化其实就是研究面的个数的变化。

苏教版《表面积的变化》公开课教学设计

苏教版《表面积的变化》公开课教学设计

苏教版《表面积的变化》公然课教课方案◆您此刻正在阅读的苏教版《表面积的变化》公然课教课方案文章内容由采集 !本站将为您供给更多的精选教课资源! 苏教版《表面积的变化》公然课教课方案教材剖析《表面积的变化》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二章的教课内容,在学生认识并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特点及会计算长方体与正方体表面积、体积的基础上教课的。

主要让学生经过把几个同样的正方体或长方体拼成较大的长方体的操作活动,探索并发现拼接前后相关几何体表面积的变化规律 ,并让学生应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实质问题。

学情剖析《表面积的变化》是在学生认识并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特点及会计算长方体与正方体表面积的基础上教课的。

学生对旧知识已经有了必定的累积,但空间思想还没有真实形成。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表面积的变化,我增强着手操作,依据创建情境实践操作自主研究掌握规律的教课流程进行教课。

教课目的1、知识目标:学生经过着手操作、察看比较、小组合作等方式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变化规律;2、感情目标:学生在活动中领会集作的乐趣,感悟数学与生活的亲密联系;第1页/共9页3、价值目标:学生能运用知识解说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平时生活中去。

教课要点和难点要点:表面积变化规律的研究。

难点:应用发现的表面积变化规律解决一些简单实质问题。

教课环节一、创建情境,激发兴趣二、着手操作,研究规律三、拼拼谈谈,运用规律四、全课小结教师活动新课伊始,我经过多媒体,率领同学们到商场看看相关商品的包装问题,让学生说一说为何我们所见到的都是用这类款式进行包装呢这一情境,活动一:察看两个正方体拼成长方体后表面积的变化状况。

教师演示,提出问题:体积有没有变化?表面积有没有变化?教师小结:方才我们用 2 个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本来一共有12 个面,拼成后减少了本来2 个面的面积。

课件出示数据:活动二:用若干个同样的正方体拼成大长方体,表面积的变化状况。

第2页/共9页演示操作,提出问题:表面积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呢?指引达成填表,组织沟通发现的规律。

【K12学习】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表面积的变化》示范课教案及教学反思

【K12学习】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表面积的变化》示范课教案及教学反思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表面积的变化》示范课教案及教学反思
教材分析
《表面积的变化》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二章的教学内容,在学生认识并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特征及会计算长方体与正方体表面积、体积的基础上教学的。

主要让学生通过把几个相同的正方体或长方体拼成较大的长方体的操作活动,探索并发现拼接前后有关几何体表面积的变化规律,并让学生应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学情分析
《表面积的变化》是在学生认识并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特征及会计算长方体与正方体表面积的基础上教学的。

学生对旧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但空间思维还没有真正形成。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表面积的变化,我加强动手操作,按照创设情境——实践操作——自主探究——掌握规律的教学流程进行教学。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小组合作等方式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变化规律;
2、情感目标: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合作的乐趣,感悟数
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价值目标:学生能运用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将数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表面积变化规律的探索。

难点:应用发现的表面积变化规律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表面积的变化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表面积的变化

表面积的变化——苏教版第十一册第二单课时教学设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十一册第36页“表面积的变化”实践活动。

本次实践活动《表面积的变化》主要是研究几个相同的正方体(或长方体)拼起来,得到的立体与原来几个正方体(长方体)表面积之和的关系,发现并理解其中的变化规律,培养空间观念。

教材分为两个大的版块:拼拼算算和拼拼说说。

拼拼算算中三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引导学生用两个相同的正方体拼出长方体,体验到两个正方体拼成长方体后表面积减少了原来两个面的面积。

第二个活动,是引导学生用3个、4个甚至更多个相同的正方体摆成一行,拼成长方体,探索拼成后的长方体的表面积的变化规律。

第三个活动用两个相同的长方体拼成大长方体,体验到不管怎么拼,每次都会减少两个长方形面的面积;而减少的面积越少,拼成的大长方体的表面积就越大。

三个活动都是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观察、直观思考、合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体验并发现物体拼摆过程中表面积的变化规律,提高空间观念的积累水平,发展数学思考。

拼拼说说,主要是引导学生应用前面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表面积的变化》是在学生认识并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特征及会计算长方体与正方体表面积的基础上教学的。

学生对旧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但空间思维还没有真正形成。

: 1、通过把几个相同的正方体或长方体拼成较大的长方体的操作活动,探索并发现拼接前后有关几何体表面积的变化规律,并让学生应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2、进一步体会图形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通过操作,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图形学习的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应用发现的表面积变化规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几何体表面积变化规律的探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本定量评价表满分为100分,在加入总分时需进行折合;
4.定性评价部分,听完汇报后我的问题是评价者在听取他组汇报时所想到的问题,评价意见是对被评小组的优点及需要改进之处作评价,以作该小组改进之用。
八、帮助和总结
一、注重数学知识生活化。
新课开始,我通过创设情境,带领同学们到商场看看有关商品的包装问题,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我们所见到的都是用这种样式进行包装呢”这一情境,引发学生思考。这样设计能刺激学生产生好奇心,进而唤醒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产生学习的需要,为探索正方体和长方体在拼摆过程中表面积的变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知识后,及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也可以说是数学的回归。
(3)情境迁移策略:在完成课标要求的基础上,通过设置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问题情境,巩固提高学生运用图形变化解决数学问题。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各小组准备8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6个完全相同的长方体,以及10盒同样的火柴盒。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
一.师生互动,设置疑问,引发思考。
活动三:用两个相同的长方体拼成大长方体,表面积的变化情况。
1.谈话:你能用这两个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吗?3个,4个呢?
2.比较一下拼成的长方体的表面积与原来两个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和,你有什么发现?
谈话:3个、4个甚至更多个相同的正方体像这样摆成一行,拼成一个长方体,表面积比原来减少几个正方形面的面积
提出问题—实践操作—发现规律—验证规律—拓展、加深
学生根据个人实际进行总结
不仅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观察以及交流讨论的平台,而且有利于学生克服胆怯的心理障碍,大胆参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同时还能增强团队协作意识。
四、布置作业 课外拓展
有一个棱长为1米的正方体木块,沿水平方向将它锯成3片,每片又锯成4条,每条又锯成5块,表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米?
学生练习
提出问题—实践操作—发现规律—验证规律—拓展、加深
学生动手拼一拼,在拼的过程中思考问题
小组合作,实践操作,交流想法
小组合作,实践操作,交流想法
这一环节通过让学生动手摆一摆、看一看、指一指,想一想这些活动,让学生体会到表面积发生了变化,体验到两个正方体拼成长方体后表面积减少了原来两个面的面积。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际操作,让多种感官协同活动,使具体事物形象在头脑中得到全面的反映,同时结合思维活动,促进空间观念的形成。
今天我们的课堂来了很多位老师,让我们对他们的到来表示欢迎。(鼓掌)如果我们把手看成2个面,手心与手背,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发现当我们的两手掌重合,只能看见什么,什么消失了呢?
(鼓掌)
师生互动,调动课堂气氛。
二.引入课题
板书课题
三.拼拼算算,体验规律
活动一:两个正方体拼成长方体后表面积的变化情况。
活动二:用若干个相同的正方体拼成大长方体,表面积的变化情况。
(3)学生对生活中图形和变化兴趣浓厚;
(4)学生运用图形变化知识解决图形变化得到表面积的的变化。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自主学习策略:学生通过自己独立思考各种图形变化,促进思维的深层次加工和提高课堂参与度;
(2)游戏激趣策略:通过图形变换的游戏,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创设宽松活泼的课堂教学气氛,维持学生学习的动机;
表格式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名称
《表面积的变化》
科目
数学
教学对象
六年级
设计者
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材内容分析
此内容为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的一节内容。本次实践活动《表面积的变化》主要是研究几个相同的正方体(或长方体)拼起来,得到的立体与原来几个正方体(长方体)表面积之和的关系,发现并理解其中的变化规律,培养空间观念。
“表面积的变化”这个学习活动就是结合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素材,从具体情境问题出发,设计一个表面积变化的方案,并从中寻找最优的方案。
二、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使学生通过把几个相同的正方体或长方体拼成较大的长方体的操作活动,探索并发现拼接前后有关几何体表面积的变化规律,并让学生应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小组成员能和谐相处
6
回答问题时组员间能发挥合作精神
7
该小组成员在研究过程中给了其他小组帮助
7
听完汇报后我的问题:
评价意见:
·优点:
·需改进之处:
注:1.本表针对该生所在小组作评价,对该生的评价还需要在小组内进行分配。对于每个小组都有N张这种评价表,取所有评价表的均值作为对该小组的评价得分。
2.本表分为定量和定性评价两部分;
他(她)能够按时完成应该做的那份工作和学习任务。
5
我对他(她)的表现满意。
6
他(她)对小组的贡献突出。
7
如果还有机会我非常愿意与她(他)再分到一组。
8
对他(她)总体上是喜欢的。
表三:小组成果汇报评价表(折合成30分)
汇报组别:
汇报主题:
汇报人:
评价者:
评价者组别:
一级指标
二 级 指 标
分值
得分
作品的内容 (55分)
通过练习不仅增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而且使老师能获得学生的知识反馈。
七、教学评价设计
课堂小组协作学习评价系列表
表二:小组协作互评表(20分)
编号
项目
成员1
成员2
成员3
成员4
1
在大部分时间里他(她)踊跃参与,表现积极。
2
他(她)的意见总是对我很有帮助。
3
他(她)经常鼓励/督促小组其他成员积极参与协作。
4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图形学习的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及合作能力。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节课的学习者特征分析主要是根据教师平时对学生的了解而做出的:
(1)学生是六年级学生;
(2)学生已经认识各种图形和变化;
观点明确,设计的方案有一定的创造性
15
条理清晰
10
内容无科学性错误
10
内容完整
10
突出了所选择的主题
10
作品的制作水平(1பைடு நூலகம்分)
排版合理
4
无链接错误
3
界面美观
3
能恰当的使用多媒体元素(如图片、音频、视频)
5
汇报者的表现(10分)
表情自然
2
表达清晰
2
回答问题有针对性
4
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2
小组协作学习(20分)
通过学生把几个正方体拼成较大的长方体,边操作、边思考,进一步发现表面积发生了变化,初步感到这个变化存在着一定的规律。经历了动手操作这一过程,使学生头脑中有“拼”这一过程,建立了空间观念。
学生的动手操作是建立空间观念的重要手段,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在活动中了解三种拼法,增强体验。
三、全课小结:
提问:这节课我们通过摆一摆,说一说,研究了物体拼摆过程中表面积的变化情况,你有什么收获呢?如果给你若干个相同的正方体或长方体,怎样拼表面积最小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