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县佛教概况初探
和平寺禅茶——“茶”中的美与禅
“茶”中的美与禅(一)禅的文化与其说是佛教中的一支,倒不如说她是一种智慧的思维,一种对生活的独特观察方法。
在中国的唐宋时代,禅风鼎盛,她对中国社会及文化的影响一直延续至今。
因为她虽植根于印度禅学,但融进了中国本土的庄老思想,魏晋玄学以及儒学的一些观点,使她全方位地渗透于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和个人修养方式,开拓出独特超越解脱的途径,这种禅不但易于接受,而且在东方的许多国家产生影响。
自从圆悟禅师提出“禅茶一味”之后,禅与茶便形影相随,同时赋予了崇高使命,就是由片片小小的茶叶承载起了人类的一种文明并指导着人们思考生与死、心与色、思维与存在等根本问题。
由此,一碗茶就不再是一种生理需要的饮料了。
中国的茶饮源自巴蜀,唐代之后乃为国之饮,这和当时的宗教氛围有很大的关系。
有人认为,禅就是茶的翅膀,因为茶的本性是冷静的、思索的、理智的。
在一年四季变化的大自然中,成片的茶树永远是一片生机勃勃的绿,人们在一叶一芽中看到了希望,得到了当下的宁静,这就是一种禅意。
(二)茶像一根根悄无声息的血管流进千家万户,串起一个个彼此相亲的社会关系。
现代社会的发展已经不是一千多年前,在农耕为主的时代,人们还可以用棒喝顿悟的思维方式开示,到了今天的科技信息时代,“生活禅”“人间禅”的提法,无疑是禅学的发展与升华。
其内涵是引导人们在尽责中求满足,在义务中求心安,在奉献中求幸福,在无我中求进取,将个人融入大众。
那么,与人们生活密不可分的茶就是最佳的媒介之一了,那是我们需要用心去体悟的。
水是茶之母。
水是无色的,无色既可视为完满具足,又可视为空无所有。
如果在一碗茶中,它与茶叶平分秋色,就像青山之颠飞过的白鹭予人以远俗高洁之感;蓝天中几朵白云给人以悠闲恬静之感;深色衣裙上的零碎白花给人一种鲜活之感。
那么一碗茶中的白水可不可以看作是天地宇宙之气在浸泡着我们一个个的人体?一碗茶中的你只是那一片小小的茶叶呢?正因为有了你、我、他,我们才能在无色的水中浸泡出一碗韵味隽永的芳香。
走进和平县
和平概述2011年末,和平县辖阳明、彭寨、东水、林寨、热水、大坝、上陵、下车、长塘、贝墩、古寨、礼士、公白、合水、青州、浰源、优胜等17个镇,领导25个居民委员会,216个村民委员会;下设160个居民小组、3804个村民小组。
和平县于明正德十三年(1518)置县,县城设于和平峒羊子埔(今阳明镇),属惠州府所辖。
1949年5月24日解放,先属东江行政专员公署辖,后隶属粤北行政专员公署,1956年改属惠阳地区专员公署。
1958年11月,与连平合并后称连平县,隶属韶关地区专员公署。
1962年6月,连平和平分县,恢复和平县建制,改属惠阳地区专员公署。
1988年1月,新设河源市后,为河源市所辖。
【农业】和平县农业耕地面积28.1万亩,人均0.54亩(按总人口计算),林地面积270万亩。
农业总产值从1949年的0.2143亿元,增加到1978年的0.5617亿元,2011年达到18.23亿元,比上年增加22.5%。
粮食作物以稻谷、玉米、大豆、番薯为主,2011年,生产粮食131921吨,人均252.7千克,其中水稻110983吨,玉米9443吨。
主要经济作物有甘蔗、花生、木薯、药材等。
2011年,花生油料作物种植面积31304万亩,产量4879吨,其中花生4879吨,蔬菜种植面积62194万亩,产量96801吨,主要品种有叶菜、豆角、瓜类。
畜牧业以猪、牛、羊、三鸟为主,2011年生猪饲养量39.54万头,年末存栏17.32万头;羊饲养量0.75万只,年末存栏0.62万只,牛饲养量1.25万头,年末存栏1.1万头,家禽饲养量664.94万羽,上市家禽511.72万羽。
2011年生产肉类28323吨,其中猪肉22160吨,牛肉165吨,羊肉28吨,禽肉6020吨,畜牧业总产值4.9亿元。
鱼塘养殖面积315公顷,产量3063吨,淡渔业总产值0.238亿元。
截至2011年末,累计造林3.32万亩,其中防护林1.3万亩,森林覆盖率73.4%,活立木蓄积量765.23万立方米。
潮阳和平大峰风景区
调查关于潮阳和平宋大峰祖师的传说2011级对外汉语 2011102153 郑淑文潮阳和平大峰风景区地处324线国道和平路段的旁侧的雄狮山,辟于1989年5月,总面积2.6平方公里,距潮阳市区12公里。
是为纪念建和平古桥造福民众的宋代高僧大峰而得名。
大峰生活的时代是在北宋末年,虽然《潮州府志》载他“不详里氏”,但民间相传他俗姓林,名灵噩,字通叟;生于公元1039年,卒于1125年;原籍浙江温州。
他原是进士出身,因不满当时朝政而弃官削发。
此说虽有待进一步证实,但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大峰是一位博学之士,且不说民间流传他能给人治病,仅从他建造和平大桥这个气势如虹的工程便足以说明他知识之渊博。
据一些过着长期水上生活的捕鱼老人说,练江和平地段水底有三条(一说九条)红土沙龙,余者为泥浆,而和平大桥所建处便是其中一条。
宋时,根本没有现在的海门湾拦海的桥闸,练江连通大海,“波流湍急”,大峰能“度水之浅深高下”,可见他谙熟水文学和地理学;能“计木石工役”,可见他精通数学和建筑学;能“募众出资”,可见他具有相当强的社会活动能力;现在的和平古桥一侧还有一条大峰当时建桥遗下的长达六米且又整齐的万斤巨石,这条石能从闽运至此,并能架上桥墩,可见大峰对物理学和动力学颇有研究。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兴建的新和平大桥在具有现代科学设备的情况下,自始建至竣工还不止一年,而古和平大桥能“周年而桥成”,那么,难怪民间要将他当神进行奉拜。
他信仰的大概是当时颇为流行的禅宗。
他行了不少善事,为乡民祈福禳灾,施医赠药,给灾民治病,同时收验路尸,施棺赠葬,这当然会受到当地贫困老百姓的敬仰。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大颠是贴近“上层”的,而大峰却是贴近“基层”的。
因为前者的建树是为了本佛门,后者的建树却是为了众生,有着天渊之别,这就是民间崇拜大峰比崇拜大颠深广的原因。
至于民间把大峰当神奉拜,这也有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
其中经历了从相信到信仰,从信仰到敬仰,从敬仰到崇敬,从崇敬到崇拜,这是合乎事物发展规律的,不足为奇。
和平网浅谈佛教文化对泰国节日的影响
和平网浅谈佛教文化对泰国节日的影响【摘要】随着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正式建立,中国与东南亚地区的联系日益密集,泰国作为亚洲“六小龙”之一,政治经济与我国有着紧密的联系,文化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文章就是在这一背景下,从节日的角度介绍佛教文化对于泰国民众的影响,以使大家对于泰国有一个较为全面了解。
【关键词】佛教;泰国;文化;节日;习俗;影响和平网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约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5世纪之间,由印度皇子释迦牟尼创立,在公元前三世纪开始外传。
从泰国出土最早的佛像来看,在公元4-6世纪,佛教已在泰国流传,并在之后逐步成为了泰国国教。
佛教传入泰国后,掺入了早已在当地流行的精灵崇拜、祖先崇拜和婆罗门教的成分,形成了具有中南半岛特点的小乘佛教。
据1995年统计数据,泰国全国人口6235万人,僧侣和沙弥数为63.8万余人,约占全国人口的1.02%,佛教徒则占93.88% 。
节日是一个民族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是一个民族稳定的心理特征的体现,在东南亚诸国中,泰国是节日庆祝气氛浓厚,其节日按照一般分法,可以分为专门性的佛教节日、农业节令性节日和王室纪念日,而在这三类节日里,无一不受到泰国佛教文化的熏陶和影响。
一、佛教节日泰国作为一个深受佛教影响的国家,全国约95%的民众都信仰佛教,传统的佛教节日自然不会少,万佛节、佛诞节、阿莎加哈普差节都是泰国此类节日中的主要节日,其中万佛节更是这些佛教节日中,最神圣、民众庆祝由来已久的节日。
万佛节在每年泰历的3月15日,如遇闰年就改为泰历4月15日。
相传历史上的这天,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向不约而同前来集会的1250名罗汉首次宣讲教义,笃信小乘佛教的泰国民众将该次集会视为佛教创建之日,并进行隆重纪念。
泰国的万佛节历史悠久,曼谷到王朝五世王时,官方才开始举行庆祝仪式,使之成为泰国人民传统的佛教节日并于1913年将这一天定为节假日。
同时,国王会亲自参加万佛节,政府也举行相关的庆祝仪式来增添万佛节的节日氛围。
和平寺禅茶——养身养心话禅茶
养身养心话禅茶禅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要求人们立足现实,在生活的当下完成觉悟解脱。
禅渗透于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于语言历史而有禅话、禅史、语录、灯录;于文学艺术而有禅文、禅诗、禅乐、禅画;于建筑工艺而有禅寺、禅塔、禅室、禅具;于学术思想而有禅理、禅学、禅道、禅风。
禅是中国佛教的特质之一,禅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少林寺的概念中,中国禅宗与茶道有很深的因缘,以“中土禅宗之祖达摩”来说,他也被认为是茶道的始祖。
传说菩提达摩在少林寺面壁九年的时候,因为想追求无上觉悟心切,夜里不倒单,也不合眼。
由于过度疲劳,沉重的眼皮撑不开,最后他毅然把眼皮撕下来,丢在地上。
就在达摩丢弃眼皮的地方,长出一株叶子翠绿的矮树丛,树叶就像眼睛的形状,两边的锯齿像睫毛。
那些在达摩座下寻求开悟的徒弟,也面临眼皮撑不开的情况,有的徒弟就摘下一片又绿又亮的叶子咀嚼,顿时精神百倍。
于是,大家就把“达摩的眼皮”采下来咀嚼或泡水,以此作为奇妙的灵药,使他们可以更容易保持觉醒状态。
这就是茶的来源。
茶文化与禅文化同兴于唐,其使茶由饮而艺而道,融茶禅一味者,则始自唐代禅僧抚养、禅寺成长之茶圣陆羽,其所著《茶经》,开演一代茶艺新风。
佛教禅寺多在高山丛林,得天独厚,云里雾里,极宜茶树生长,农禅并重为佛教传统。
一茶一禅,两种文化,有同有别,非一非异。
一物一心,两种法数,有相无相,不即不离。
据佛教养生资料记载,学习饮茶已经成为佛家弟子的必修课程,据此可以看出饮茶在他们心中的地位。
佛教养生饮茶并不同于普通人的饮茶,具有一些独特之处。
饮茶是一种生活制度。
佛教养生在日常生活中是禅、茶不离口,在生活的各处都离不开茶,就连对佛家最重要的祭拜佛祖的仪式中都要用茶当做祭品。
饮茶不仅用做祭品,还是用来联系各位佛家弟子的纽带,一般寺院都有召集众弟子一块儿饮茶的习惯,他们在饮茶的过程中可以一块儿讨论佛经,交流所思所得,也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情。
一般寺院的茶除了以上三种用途之外,还会提供给他们的香客使用,这样就拉近了佛家弟子和普通人之间的距离。
和平县佛教概况初探
和平县佛教概况初探和平县,地处广东省东北部,为岭南九连山区腹世,全境东西横距53.5公里,南北纵距76 7公里,总面积为2310平方公里。
设有19个乡(镇)、396个行政村、23个居委会,总人口49.8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1万。
和平县,自秦朝开始隶属龙川县,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左都御史南赣巡抚王阳明镇平俐头池仲容农民起义析龙川河源两县四图上奏朝庭设置和平县,迄今已历500多年,1958年11月与连平县合并,归韶关地区管辖;1962年6月分县,归惠阳地区管辖。
1988年1月设立河源市,隶属河源市所辖。
和平县是的客属地区,自秦末汉初开始,已有中原汉人入境定居。
元朝末年至明朝之初,,中原内迁汉从赣、闽等地迁徙进入和平各地,而后陆续迁往各省,最后布衍全国。
鉴于上述县史,和平的佛教也有着悠久的历史,据传南北朝之际,便有僧人在和平活动。
宋朝年间曾建有多所寺庙,元朝年间循州义城乡宁泰里十二都平安镇(今和平县彭寨镇公和村)就建有佛教寺院宁泰寺。
建县后和平县内佛寺曰盛,自明万历年间至清乾隆年间,县城设有僧会司统辖全县僧侣,据记载清乾隆时由广集僧侣担任僧会司,清同治年间,承昌僧侣担任僧会司,清政府规定各寺庙在其收入中必须缴交一定数额的款项支持办学,光绪十二年承昌僧侣继续担任僧会司。
据民国三十年编印的<和平县志)卷五“宗教篇”所列庙、堂、寺、观共78所。
其中有9所载明建始年代明朝前期。
大坝五花嶂的青云寺,据传是于建县前所建。
彭寨公和村的宁泰寺建于大元国(1324年),历经兴废,今仍有人管理,香客云集,香火旺盛。
据传是于建县前所建。
当地群众称之:“先有…宁泰寺‟,后有和平县”。
宁泰寺内有大钟一只,高六尺三寸围五尺八寸钟织铭文大元国、广东道、循州管下义城乡、宁泰里、十二都、平安镇,居往奉佛施财信士:黄某、杨某、刘某各施钞四十两,叶某、罗某、陈某、粱某各施钞二十两,张某、李某、方某、曾某各施钞十两,信女温氏、黎氏、胡氏、罗某、叶某各施钞四十两,合工铸造洪钟,冀各家平安、户户安康、四时无灾、八节有庆、恭干三宝,证明前代功德主:罗兴发、粱庆待、阮处可,善男信女,等功德分明。
和平网浅谈信仰的功利化与佛教的入世化
和平网浅谈信仰的功利化与佛教的入世化[摘要]佳木斯地区有大小佛教寺院十座,出家僧尼一百三十余单,皈依居士数以万计。
佛教信徒的信仰目的各不相同,大多数信众的信仰具有某种功利性和实用性。
各寺院宗教活动普遍积极入世,参与社会生活,贡献社会。
佛教事业走“人间佛教”的道路是佳木斯市佛教协会的宗旨,也是佳木斯地区佛教界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佳木斯;佛教信仰;人间佛教;和平网佳木斯地区最早的佛教寺院是建于一九二五年的依兰县慈云寺,依兰县每年的农历四月庙会都在这里举行,对佳木斯地区的佛教信仰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较早皈依佛门的信众中有一部分是在慈云寺开始走上信仰之路的。
目前佳木斯行政区划内最早的寺院是始建于1938年的“般若大佛寺”,后毁于战火,1990年改址重建于水源山,定名佛光寺。
1990年至今,佳木斯地区共建成大小十座僧尼寺院,市区内有佛光寺、玉佛寺、妙觉寺;汤原县有愿海寺、净如寺;富锦市有永安寺、清林寺、观音寺;同江市有祥云寺;桦南县有圆觉寺。
据佳木斯宗教协会2008年的统计数据,十处寺院中共有僧众32单,尼众102单,皈依居士数以万计。
每年寺院各大法会期间,吸引来自东北各地的信徒参加,场面壮大。
在信徒中,据调查统计,女性的比例明显高于男性,超过65%,中老年人的比例明显高于年轻人,占60%。
信众来自各行各业,皈依佛门的原因各有不同,但90%以上出于某种功利因素。
各个寺院在开展宗教活动的内容和方式上有所不同,但都体现出入世的特点,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服务社会。
在当今这个价值多元化、传统价值观念和信仰不断被解构的时代,“人间佛教”回答了佛教将如何发展的问题,也为佳木斯地区的佛教事业指明了发展方向。
一、信众的一般状况佳木斯地区的皈依居士就其信仰佛教的原因可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由于受到家族成员的影响,而信奉佛教的。
包括受到家族当中的长辈信奉佛教或作为民间信仰供奉如来佛、弥勒佛、观音菩萨等的影响,成年后接续信奉佛教的;也包括家庭或家族中的成员信奉佛教,劝说引导本人去信奉佛教的。
和平寺禅茶——茶就是禅
茶就是禅近年来。
禅很热门,伴随着佛的兴盛而来;但是,把茶连在一起成为“茶禅”。
那是较特别的,也许是茶的流行使然。
何谓“禅”?禅即静虑;禅即正心。
“禅”原是梵音“禅那”(Dhyana)翻译而来。
中国字“禅”的本义,是指祭拜天地诸神的意思。
梵音“禅那”本义就是静虑,静即定,虑即慧,定慧均等为“禅那”。
古人翻译佛经,有取材于《礼记大学篇》里的定、静、安、虑、得,把“禅那”意译为“静虑”。
禅就是“正心”。
大学篇所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正心”,依据大学篇本身的解释,是指“心不在焉”的意思。
也就是说。
心如果不留在任何的事物上,就会显现平衡的心态;有了平衡的心态,自然就充满了智能。
我们修禅,就是要练习“心不在焉”,慢慢达到心态平衡的“正心”境界。
也就是在日常生活中,一切顺其自然,就是“禅”。
禅是对任何事物都不起分别心,一切都顺其自然,对是非不坚持,不固持已见,而以大众的意见为意见,以能相安无事为原则。
禅也是“无住心”、“平常心”。
金刚经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意思是我们的心念不要住着在任何一个人、事、物上面,如此就能生起清净的真如心。
喝茶并不只是为了解渴,而是享受茶,所以说“品茶”、“叹茶”。
喝茶并非只讲究茶叶,还需要讲究冲泡茶叶的用水,茶器的搭配。
冲泡过程的技艺。
喝茶环境的氛围等等;因此,需要一个专属的喝茶环境,所谓的“茶室”。
人进入茶室,即可阻却外在人我的行行色色。
蓄养柔和的德性。
在茶的交接相互间,主敬存诚。
和敬清寂。
自然而然进入无忧的禅境。
日本茶道开山祖师珠光提出“佛法存于茶汤”的见地;日本茶道集大成者千利休《南方录》中写道:“佛之教即茶之本意。
汲水、拾薪、烧水、点茶、供佛、施人、自啜、插花焚香。
皆为习佛修行之行为”,而“茶道之秘事在于打碎了山水、草木、茶庵、主客、诸具、法则、规矩的,无一物之念的,无事安心的一片白露地。
”可见“茶即禅”。
“禅即茶”,“茶禅一味”,以致“茶禅”;又“非茶非禅”、“非不茶不禅”,茶禅不可言诠、不可思议,要想了解此中真味,只有“吃茶去”。
平和县道教初探
平和县道教初探平和县道教初探蔡汉以2015-12-15平和县有着悠久的历史,置县至今有694年。
据《平和县志》记载: 平和古代为扬州之域,周为七闽之地。
晋至六朝,属绥安县(今漳浦县)。
隋属龙溪县。
唐垂拱二年(686年)陈元光建置漳州府后,属漳浦县。
平和县的前身是南胜县:元至治年间(1321—1323年),设南胜县。
县城在今平和县南胜镇;所辖“析龙溪、漳浦、龙岩县”。
至元三年(1337年)南胜县的县城迁到今平和县小溪镇旧县村;至正十六年(1356年)县城迁到今南靖县靖城镇(旧称双溪口之北兰陵)。
并且名称由“南胜县”更名为南靖县,所辖今平和、南靖两县域。
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由明朝著名哲学家、军事家王阳明奏请置“平和县”;县城在今九峰镇(旧称河斗大洋陂)。
1949年平和县城从九峰镇迁到今小溪镇。
平和县地处漳州西南部,与闽粤两省八县相连(东连龙海市、漳浦县,西邻广东大埔县、广东饶平县,南靠云霄县、诏安县,北接永定县、南靖县),素有“八县通衢”之称,为省重点侨乡和台胞祖籍地。
全县现有人口57.8万,居漳州市第四位;面积2334平方公里,居漳州市第一位;辖16个乡镇(场)和1个省级工业园区。
境内山青水秀,四季如春,物华天宝,人文荟萃,民风淳朴。
平和县道教源远流长, 形成完整而系统的道教体系,由江西广信府传入。
(注:元顺帝至正二十年即公元1360年,朱元璋部将胡大海攻取信州路后,改为广信府),但具体的传入的时间无考。
约在唐朝时, 平和县就有道士在境内传经说道。
因唐朝统治者称自己是道教太上老君李耳的后代,唐高祖对道教倍加推崇,并宣布:道一,儒二,佛三,从而确立了道教在唐朝的特殊地位。
唐总章二年(669年)泉潮间蛮獠反,唐高宗下诏命陈政为总岭南行军总管事,陈元光随其父子,率五十八姓的府兵计3600名,将领许天正等123人,前往今漳州平蛮。
这些官兵,他们带来自己原住地的信仰神及相应的祖宗崇拜。
平和县和漳州市的其他地区一样,这期间的民间信仰、道士活动出现了繁多的新情况, 崇拜原住地的信仰神如谢元帅、谢玄、郭子仪等。
和平云道场关于佛学与心理分析的思考
和平云道场关于佛学与心理分析的思考〔摘要〕《僧侣与哲学家》记录了一对分别以西方哲学家和在东方受过佛学训练的僧侣身份的父子展开的一场关于东西方文化比较的深入对话,内容恢弘而细腻。
文章分别从科学研究与心灵探索、人类深层意识、人格结构、人性之善恶四个层面对其佛教与西方心理分析比较的视角进行了思考与研究。
〔关键词〕佛学;心理分析;精神分析学;无我;和平云道场〔中图分类号〕B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689(2015)04-0064-07法国著名哲学家及政治评论家、法兰西院士让・弗朗索瓦・何维勒遇到了人生中一个特殊的难题,他的儿子马修・理查德在诺贝尔生物医学奖得主老师的教导下,以极优异的成绩拿下博士学位,已经开始走向生物学界革命性的突破,却突然去到遥远的不丹,选择了一条剃度修行的僧侣之路。
原本在法国有机会周旋于各种著名思想家、艺术家以及科学家等学界名流中的马修为什么决心移居亚洲,潜心藏传佛教、成为一名佛教的僧侣呢?在法国已经成就斐然的哲学家父亲作为一名坚定的无神论者,渡过了最初对儿子的极度失望后,开始尝试着接触儿子二十多年里进行着的另一份迥异不同的人生成绩。
到底什么是佛教?父子二人分别以西方哲学家和在东方受过佛学训练的僧侣的身份,在尼泊尔展开了一场两种不同文化之间比较的深入对话,由此也给世间贡献了一份瑰丽的思想财富。
《僧侣与哲学家》法文版出版后,已翻译成二十几种语言,影响甚大。
该书包括十八章节,从对科学研究方法的探讨到涉及宗教、哲学、心理学各个领域与佛教的内在关系分析,内容恢弘而细腻,本文关注的是其中关于佛教与心理分析的部分,并且尝试着将马修的心灵之旅以及他对佛教与西方心理分析比较的视角,给予了思考与研究。
被梁漱溟先生称为“心理主义”、并称为非“迷信”乃“智信”的佛教经由印度传出后,已经流变成南传佛教、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三个分支。
佛学以心为要,目的是探究人之究竟本性。
“佛教教义以心之缘为刚宗,其理论探讨的重点在心,其三学、六度等修行之道,皆是调伏、净化、庄严自心的技术,其实质皆是修治自心。
平安寺院调研报告
平安寺院调研报告
平安寺(Heian Jingu)是一座位于日本京都市左京区的寺院,
以其壮观的建筑和悠久的历史而闻名。
根据调研结果,我将从历史背景、建筑特色和文化影响三个方面介绍平安寺。
平安寺建于1895年,是为纪念日本出版业发展而设立的。
它
的前身是日本古代首都平安京的平安宫,其主要建筑物通过精心的设计和细致的制作,重现了平安宫的壮丽景象。
平安寺院的命名是为了纪念平安时代,这是一个寺庙和宫殿并存的时期,也是日本历史上政治和文化繁荣的时期。
平安寺院的建筑特色令人印象深刻。
整个寺庙占地面积庞大,以木材为主要建造材料。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中心主殿,它高达24米,是平安寺最高的结构。
它的屋顶采用与古代宫殿相
似的独特横插设计,这种独特的建筑风格体现了平安时代的建筑风格。
此外,平安寺还有许多精致的雕刻和壁画,以及庭园和石桥等园林设施,增添了寺庙的魅力。
平安寺院对日本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寺庙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文化遗产,吸引了许多游客和学者的光顾。
除了作为旅游景点,平安寺还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如音乐会和茶道表演,以传播和弘扬日本传统文化。
此外,平安寺还举办了丰富多样的展览,展示了平安时代的艺术和手工艺品,深受观众的喜爱。
综上所述,平安寺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建筑的寺庙。
它通过建筑特色和文化活动,展示了平安时代的繁荣和日本传统
文化的魅力。
平安寺庙的调研不仅让我对这座寺庙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增加了我对日本文化的兴趣和欣赏。
佛教是和平的催化剂
在世事纷乱、人心浮躁的时代中,生活在地球上的每一人,都有着和平的愿望。
人都有权利要求过安定、福乐、没有战争恐惧的生活。
因而才有环保、禁核、限武的呼吁,原子能用于和平乃至和平祈祷的种种行为。
但这些并未能有效而具体地过到和平的目的。
因为和平并不是意味着没有战争或者战争的停止,而是要永久的安宁。
经云:“内有不平不和之因,外有不和不平之事缘,彼此互相影响,世界才永无宁日。
”所以,只重视外在措施,而不重视内心的净化,皆不能达到和平的目的。
现代科技文明隐伏的危机,已被越来越多垢我都感触到了这场危机的严重性、迫切性。
而这些危机正是人类自己所制造的,一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关系严重破坏,面临遭受自然界报复的危险;一是人类自身精神空虚无所依靠、伦理道德失常、青少年吸毒甚至于自杀等由此而产生的各种社会问题;尤其是世界战争的危险直接伤及人类自已。
这些都是由于现代文明片面发达物质,征服自然以满足人类的欲望必然导致的后果。
经济上的拼命掠夺剥削,人我上的针锋相对,你死我活的激烈竞争,驱使人们残酷镇压,不顾一切后果,忘记了子孙后代的利益,向自然界施加高压,拼命索取,不能不造成人类内在心理、生理和精神上的慌恐不安。
向外追逐物欲的风潮,物质的诱惑,各种人造的文化信息对感官的过多刺激,使人们忘记了内在精神的修养,不自觉地随物逐流。
它超过了任何社会道德文化及宗教说教的魔力,袭据了人们的内心世界,使人们失去了内心的宁静祥和;或者在快节奏的生活高压下,感到精神紧张、身心疲惫。
从而道德败坏、纵欲无度、纸醉金迷、贪污受贿、作奸犯科,甚至堕落为犯罪;或因为商品时代的人际关系之冷漠而寂寞孤独、愤世嫉俗;人们已经物化为工业社会中的机器零件,迷失自我,从而怕惑不安,萎靡不振;或因信仰崩溃而彷徨岐路,茫然无措。
这些现代精神习理问题,心身病患有增无减,使整个社会成了一种病态。
有不少的青少年不堪学习与工作的高压而选择自杀。
由此看来,由于外在的高压与内在的不安,使得人人心浮气躁,必然造成国家、民族话里有话的各种矛盾,随着这些矛盾的日益尖锐化,依照社会的发展规律,最终必然以战争为解新局面矛盾的手段。
和平网浅论日本佛教与中国佛教之渊源
和平网浅论日本佛教与中国佛教之渊源【摘要】在古代,发达的汉文化,被日本民族吸收接受,成为日本民族文化的主体。
其中,以佛教的影响最大。
在长达6个世纪的时间里,佛教与日本传统文化和宗教习俗相互融合,它不断适应日本的具体形式和需求,最终形成了许多门派,转变成了具有鲜明日本本土特色的佛教。
【关键词】中国佛教日本佛教中日佛教关系中日佛教宗派渊源和平网一、引言中日两国间的文化交流是多方面和多层次的,佛教是沟通中日文化的重要途径,是汉文化输入日本的载体,僧侣们肩负着中日文化交流的重任。
对于日本佛教的形成,中国佛教的影响也是多方面、多层次的。
本人在阅读佛教相关著作过程中,总结了我认识到的中国佛教对日本佛教施以重要影响的三个方面内容,简要总结为:汉传佛教的东渐;隋、唐佛教的辐射力;汉字及汉文佛典起到的巨大作用。
二、汉代佛教东传促进日本佛教产生1.佛教传入日本的路径佛教传入日本有“公传”和“私传”两种说法,继体天皇十六年(522年)汉族移民司马达到达大和国,在坂田原建草堂供奉佛像,皈依礼拜。
日本称此为“私传”,即民间传入。
影响较大的是所谓佛教的“公传”,即通过朝廷传入。
据《日本书纪》记载,钦明天皇十三年(552年),百济圣明王派使者到日本朝廷,敬献释迦佛金铜像一躯及幡盖、经纶等。
当时的朝鲜正处于三国鼎立时期,各国为了扩大版图,战争连年不断,当时的百济国,在军事上处于劣势,因为日本大和朝廷在军事上的援助,才使得百济保住自己的疆土。
百济为了报答大和朝廷,于公元552年,将一些佛像、佛典以及幡盖等佛教用物作为答谢礼品进献给日本钦明天皇。
这就是日本学术界公认的佛教正式传入日本之始,即所谓的“公传”,从此佛教在日本上层社会流行。
2.日本佛教的形成阶段佛教在传入日本后经过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大致经历了初传时期(传入期~710)、奈良佛教(710~794)、平安佛教(794~1192)、镰仓佛教(1192~1603)四个时期,日本民族化的佛教逐步形成。
和平灵泉古寺
和平灵泉古寺
陈创义
【期刊名称】《广东佛教》
【年(卷),期】2004(000)004
【摘要】灵泉古寺在汕头市潮阳区和平镇桥尾山之宝空山。
坐北偏西五十度,向南偏东五十度。
茂林修竹遮荫,鸟语花香,寺前莲池团团荷叶,香沁脾肺。
朝北二三里处,为峰峦葱郁之群山,其间田园铺翠迭锦,风光如画。
【总页数】1页(P10)
【作者】陈创义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78
【相关文献】
1.古灵泉寺:佛教灵泉润心田 [J], 梦回沙场;
2.柳州灵泉寺猜想--从王安中的《新殿记》看灵泉寺变迁 [J], 华雪
3.在光与火的历史想象中——评朱增泉的《享受和平》 [J], 洪芳
4.灵岩古寺的沧桑 [J], 良雯
5.在光与火的历史想象中——读朱增泉的《享受和平》 [J], 洪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和平县王阳明德治文化考述
和平县王阳明德治文化考述王小曼(和平县文化馆)【摘要】王阳明是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释、道三教,而且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
1516年闽粤两省交界之漳州南靖县山区发生大规模农民起义。
王阳明被任命为都察院右都御史兼巡抚,管辖江西南安、赣州,湖广郴州及粤东粤北各地。
王阳明在和平县实践了他的“知行合一”、“致良知”等哲学思想,和平县至今保存众多王阳明的遗迹。
【关键词】王阳明儒家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20世纪末期以来,由联合国发起而广泛实施于国际之间的一种文化遗产保护运动,其宗旨在于充分认识世界各国文明和文化发展的多样性,保护人类文明的发展成果,促进各国文化交流。
本文结合和平县王阳明重要历史文化遗存问题,从文化学角度出发,尝试对王阳明儒家德治文化等问题进行初步探讨并展开相关讨论,以促进和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一、和平县王阳明建县文化遗存现状和平县地处粤东北山区,始建县于明代正德年间,属于纯客家文化区。
虽然和平县建制历史不长,但在此之前,和平县归属于古龙川和惠州郡管辖,本地人民在此繁衍和发展已经具有悠久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长期以来,和平县人民在生活和生产的发展过程中,创造了丰富而灿烂的文化。
特别是从明代名儒王阳明奏请朝廷设立县治以后,和平人民安居乐业,德化大行,创造了大量生产、生活的工艺技术和文化艺术。
因此,在和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王阳明在和平县的政事、德治和文教活动的历史,具有异乎寻常的重要地位。
王阳明在这里实践了他的“知行合一”、“致良知”等哲学思想,和平县至今保存众多王阳明的遗迹。
近年来,和平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县城修建了以阳明博物馆为主体建筑的阳明公园,使得王阳明设县、德治和文化教育的历史在和平县和广东省广为人知。
目前,和平县人民政府的办公地址仍设置于明清、民国以来的县府旧址。
这一旧址已经具有近五百年的历史。
“阳明古郡”和平
“阳明古郡”和平作者:巫平泽来源:《源流》2014年第08期打开地图,在广东省东北部,和平县像一片桑叶娴静地落在东江上游、粤赣边境的九连山区。
春秋战国时期,和平属南越之地,当时已有客家先民在此繁衍生息。
这片古老的土地,置县于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县城设于和平峒羊子埔,如今的阳明镇。
据史载,明正德十三年,都御史、南赣巡抚王守仁(王阳明)率师平叛。
其督兵镇平现和平属浰源(浰头)、上陵等处农民起义,遂奏朝廷,添设和平县治,经核准割龙川县属和平、仁义、广三图(都)和河源县属惠化图以及江西龙南县邻界一里以内的地域,设立县治。
这是“和平”二字首次出现在行政区域名称上。
和平置县竟与一代大儒王阳明有关。
王阳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自号阳明子,世人称阳明先生,谥文成公,浙江余姚人。
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军事家、文学家和书法家。
历任知县、兵部主事、太仆主事、太仆少卿、江西巡抚、两广总督兼巡抚、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封爵位特进光禄大夫、柱国、新建伯等。
王阳明创立的“致良知”和“知行合一”学说,在中国乃至全球都有着深远影响。
据考证,和平县造纸术从宋末传入,据传王阳明建县后对其进行了技术革新,和平县人民为了纪念王阳明,将和平土纸命名为阳明纸,用阳明纸制作的雨伞和扇子称为阳明伞、阳明扇。
清代,县城北兴建有王文成公祠。
民国时期设镇建制,将县城驻地称为阳明镇。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和平县城的诸多建筑都冠上了“阳明”二字,如阳明一小、二小、三小,阳明中学、阳明大桥、阳明公园、阳明博物馆等,福和中学门口小广场内石塑刻有“知行合一”,阳明博物馆广场中央树立起王阳明的铜像。
为弘扬国学,挖掘王阳明与和平县史料,研究王阳明对和平的影响,2014年5月,和平县成立了王阳明研究会,创立了会刊《阳明研究》。
和平县与王阳明结下不解之缘,因而获得“阳明古郡”之美誉。
在和平县政府前面,相传王阳明当年亲手种下的大榕树,现已盘根错节、枝繁叶茂,见证了和平置县近500年来的岁月沧桑。
河源市 华表塔
河源市华表塔广东文化网()华表塔,原名黄猄社塔,位于广东省河源市和平县彭寨镇墩头村。
古时,因坐落在华表自然村,世人为了方便称呼,故更名为华表塔。
它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6年),是由当地村民集资建造,清乾隆6年重修,民国26年续修。
华表塔是和平县最古老的建筑之一。
1955年被列入和平县第一个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6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传说华表塔有300多年的历史了,关于塔的兴建,当地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有200多户人家在彭寨这里休养生息。
可是天不照应,这里连年遭狂风暴雨袭击,好端端的山镇,变成了一片废墟。
人们在废墟上叹息着,只好打起背包,准备到外地去讨饭过日子。
这时,一位自称“华表”的老和尚路过此地,他察看了地形,就对乡亲们说:“乡亲们甭怕,彭寨的地形是个船形,如果在寨里建座宝塔,就像在船上竖根(桅杆),那么这船是可以稳住的。
”说完,就飘然而去。
乡亲们撑起腰杆,勒紧裤头,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按老和尚指定的位置,建起了一座塔,紧接着开沟挖渠,兴修水利,重建家园。
自此,宝塔这根“桅”镇住了洪水,,也稳住了这艘“巨轮”。
为了纪念这位老和尚,后来人们给这座塔取名为“华表塔”。
简介华表塔是典型的佛塔,坐东南向西北,平面呈六角柱形,五层仿楼阁式结构,塔内空心,塔门向北。
地表到塔顶高度17米,塔基周长21。
3米,每边长3。
5米,内径5米,首层壁厚0。
94米。
其建筑的主体材料为三合土、砖石,墙体用石多采用邻近“园东寨”的铁矿石。
塔身各层用菱角牙砖与挑檐砖相间叠涩挑出腰檐与假平座;各种彩绘花卉、纹饰图案、彩塑、佛像画、经幡布满塔身;其间有木雕、泥雕、琉金、彩绘、写意、重彩、兼工带写等各种艺术表现形式;题材涉及佛经故事、山水花卉、珍鸟异兽、历史典故、吉祥图案花纹等。
塔顶六面坡瓦垄形,塔刹为宝珠和宝盖,葫芦形。
塔内原有木结构楼板与阶梯已残。
塔内逐层供奉大小菩萨千尊,至今尚有善信供养。
试论三平风景区宗教生态旅游及其发展
与人和谐发展,人类完善 自身 、创建新文 明的产物 。
一
、
三平风 景 区宗教 生态 旅游 概述
( )发 展 宗 教 生态 旅 游 的 资源 优 势 一
三平风景区是闽南 佛教著名名胜 古刹 ,为晚唐 高僧杨义 中禅师于咸通七年所建 ,迄今 已有一千多年 的历史 。主景点三 平寺倚 山而建,坐北朝 南,前低后 高,群 l环抱 ,地理条件得天独厚 。在地区性的 民间影响范 围较广 ,在 闽南和台湾地区 I J 建有三平寺的多个分庙 ,且常年 香火 旺盛 。发 展宗教生态旅游 的资源优势明显 。
扩 大 、 生 活 节奏 加 快 ,来 自社 会 的无 形压 力 也骤 增 ,人 们 需 要 寻 求 另 一 种 不 同 的 生 活 方 式 达 到 某 种 放 松 或 者 解 脱 , 生 态旅 游 随 之 兴 盛起 来 。宗 教 与 生 态 旅 游 的发 展 与融 合 ,催 生 了新 兴 的 旅 游 形 式— — 宗 教 生 态 旅 游 。 宗 教 生态 旅 游 是 一 种 具 有 宗 教 旅 游 、 生态 旅 游 之 特 色 ,但 又 不 同 于 二 者 的 新 型 文 化 旅 游 ,它 是 人 类 寻 求 人 与 自然 、 人
朝圣旅行 的历史十分悠久 ,决定 了宗 教旅游是 古老 的旅游形式之~ 。宗教旅游是指宗教信仰者 的专 门朝圣 以及一般旅 游者参观宗教景区景点的活动 ,是一项 富有特色 的旅游形式 。宗教的发展历程几乎伴随着整个人类 的发展史 ,反映 了人类 在各个时期的一种文化变迁 ,这必然决定 了宗教旅游在 当代旅游当中的重要地位 。此外 ,当人类迈入 2 世纪时,由于城市 1
旅游 业发展迅速 ,以 2 0 0 7年为例,全年接待游客五十 多万人 ,总收入达 2 0 6 0多万元 ,其 中门票收入 7 0多万元。整个风 0
平和有个“小西天”
平和有个“小西天”作者:萧镇平李深江李添元来源:《闽南风》2011年第10期唐僧师徒四人到西天取经的故事妇孺皆知。
西天这个词一直被寓意“佛教圣地”。
而在平和县小溪镇,也有一个朝圣的地方——小西天,这里处于万亩柚海中,是朝圣采柚观瀑的好地方。
世外桃源“小西天”观音寺位于平和县小溪镇联光村大坑山中,故又称“大坑岩”,距县城约5公里,背靠小溪第一高山鸡笼山峰,一年四季竹木葱茏,云雾缭绕,变幻莫测,婉如仙境。
面向天马山脉,面前山岗,犬齿变错,节节相护,藏风聚气,天马山脉横卧远方,翠屏当户。
左右大坑山脉,牛头仑山,起伏连绵,犹如两头雄狮对望嘻戏,栩栩如生,所以“小西天”大坑岩又有“双狮结佛地”之美称。
大坑坑流斜从庙前流过,流水潺潺,清洌甘甜,婉延曲折,瀑布层生,犹如银色彩链,挥舞双“狮”之间。
盛夏酷暑,凉风习习,清爽怡人,乃消夏避暑之绝妙去处。
“小西天”大坑岩观音庙建于两“狮”,幽谷腹地,坐西向东(辛乙兼戌辰),宽约5米,深约6米,同字壳结构,屋顶琉璃瓦,仰红覆绿,瓷雕双龙戏珠,双凤牡丹,古朴典雅,小巧玲珑。
庙内后半部为佛殿,正中为观音佛祖莲座,安放观音佛祖金身,两侧假山分层安放十八罗汉,前半部为供桌,安放烛台香炉,观音佛祖金身关顶墙上,钳装圆形水银镜一片,配以闪光图案,庙前约30米处有一天然小石潭,貌似浴盆(俗称“石脚桶”),潭水清凉,清彻见底。
夏末秋初,旭日从天马山升起,日光照临“石脚桶”水面,正好反射在观音头顶镜上,闪烁生辉,祥光满室,加上缭绕香烟,给人以身临仙境之感。
庙宇周边古榕翠柏,四季常青,奇花异草,美不胜收,身临其境,犹如置身“世外桃源“。
传说,早在明末天启年间,有一来自普陀山的游方高僧,因看中“双狮结佛地”,就在该处结一草庵,奉祀观音佛祖,诵读修行,参惮悟道。
该僧不但深悟惮机,还精通医学,犹擅长治疗男女不育之症。
因此,周边民众,前往拜佛求医者日益增多,且大多都如愿以偿,喜添贵子。
因此,人们就称这里的观音佛祖誉为“送子观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和平县佛教概况初探
和平县,地处广东省东北部,为岭南九连山区腹世,全境东西横距53.5公里,南北纵距76 7公里,总面积为2310平方公里。
设有19个乡(镇)、396个行政村、23个居委会,总人口49.84万人,其中
农业人口41万。
和平县,自秦朝开始隶属龙川县,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左都御史南赣巡抚王阳明镇平俐头池仲容农民起义析龙川河源两县四图上奏朝庭设置和平县,迄今已历500多年,1958年11月与连平县合并,归韶关地区管辖;1962年6月分县,归惠阳地区管辖。
1988年1月设立河源市,隶属河源市所辖。
和平县是的客属地区,自秦末汉初开始,已有中原汉人入境定居。
元朝末年至明朝之初,,中原内迁汉从赣、闽等地迁徙进入和平各地,而后陆续迁往各省,最后布衍全国。
鉴于上述县史,和平的佛教也有着悠久的历史,据传南北朝之际,便有僧人在和平活动。
宋朝年间曾建有多所寺庙,元朝年间循州义城乡宁泰里十二都平安镇(今和平县彭寨镇公和村)就建有佛教寺院宁泰寺。
建县后和平县内佛寺曰盛,自明万历年间至清乾隆年间,县城设有僧会司统辖全县僧侣,据记载清乾隆时由广集僧侣担任僧会司,清同治年间,承昌僧侣担任僧会司,清政府规定各寺庙在其收入中必须缴交一定数额的款项支持办学,光绪十二年承昌僧侣继续担任僧会司。
据民国三十年编印的<和平县志)卷五“宗教篇”所列庙、堂、寺、观共78所。
其中有9所载明建始年代明朝前期。
大坝五花嶂的青云寺,据传是于建县前所建。
彭寨公和村的宁泰寺建于大元国(1324年),历经兴废,今仍有人管理,香客云集,香火旺盛。
据传是于建县前所建。
当地群众称之:“先有…宁泰寺‟,后有和平县”。
宁泰寺内有大钟一只,高六尺三寸围五尺八寸钟织铭文大元国、广东道、循州管下义城乡、宁泰里、十二都、平安镇,居往奉佛施财信士:黄某、杨某、刘某各施钞四十两,叶某、罗某、陈某、粱某各施钞二十两,张某、李某、方某、曾某各施钞十两,信女温氏、黎氏、胡氏、罗某、叶某各施钞四十两,合工铸造洪钟,冀各家平安、户户安康、四时无灾、八节有庆、恭干三宝,证明前代功德主:罗兴发、粱庆待、阮处可,善男信女,等功德分明。
而据民间传说,早于大宋乾德三年(即公元966年),在彭寨龙安就建有彭寨龙潭村石古大王庙,后历经宋、元、明、清四朝65位皇帝,曾多次修揖扩建,是彭寨当时最大的佛教寺庙殿堂之一,因该庙地处彭林两镇交界处,香火一直鼎盛。
县城环溪寺建于何年无从考究,寺内铸有明成化七年(1471年)莲花铁鼎,另有和平县城东山下东山寺建于明崇祯初年(1628年),附城均石佛岭庵建于明熹宗天启七年(1627年),附城普佗庵建于明万历二十六年(1599年),上陵米福石排寺建于明万历三十九年(1612年),桃树窖朝阳庵建于明崇祯四年(1632年),长塘雪山嶂下葛藤坳云山嶂庙建于明万历四十六年。
大坝黄沙尾石龙庵建于明万历甲戌岁,附城鸡麻坑潭头寺建于明万历年间,大坝五花嶂早于宋哲宗时建成,重修于万历年间。
五花嶂通英寺建于元末明初之时。
上陵岑江莲麻树下思矛庵建于明万历已酉年间,下车李坑村紫云嶂建于明万历三年(1576年),上陵瑞州羊石之下奇峰庵建于明万历三十九年。
上陵岑江梅梓山寺建于明万历四十九年(1622午),长塘永兴庵建于明万厉年间,上陵水口南寿山寺建于明朝中叶,清康燕十五年重修,道光三年再次修缮扩建。
清朝是本县佛教鼎盛时期,和平县城南门环溪寺建于清乾隆四十三年(1780年),城西高泉寺建于清康熙年间,后迁大坝汤湖老排,光绪辛丑岁迁回和平县城西门外,民国二年重修,近百年来成为和平佛教名胜。
三民乡富坑(今龙湖)观音堂建于清康熙岁,民国二十八年县政府法院改为临时监所,上陵增公坑眉峰山寺建于清康熙四十七年,大坝汤湖茶培山寺建于清乾隆五年(1741年),和平附城丰登山寺建于清乾隆初年,重修于光绪二十八年。
经馥庵建于清康熙年间,嘉庆岁丙子年重修。
大水山青云庵建于清朝初年,民国二十九年重修。
五花嶂清溪寺建于清道光年间。
高王古寺建于乾隆二十七年。
上陵岑江将军山寺建于清康熙十七年。
上陵岑江营塘坑庵建于清乾隆十九年,民国三十一年重修。
下车乌虎镇龙华寺建于清康熙五十四年,曾铸有钟一口,可辫五十九善士芳名。
优胜秀溪翠峰山寺建于清康
熙年间,嘉庆十三年重修。
白云庵建于清乾隆十一年。
古寨嶂下云端寺建于清顺治七年,嘉庆十三年重修。
彭寨高山围乐善庵建于清乾隆六十年,大龙(今隆周)天庭寺建于清嘉庆戌寅岁。
林寨黄田天元寺建于清顺治年间,嘉庆十三年重修。
留云古寺建于嘉庆十三年重修。
,曾数次重修。
东水东云山寺建于清康熙五年,嘉庆十年重修。
青州观音嶂建于清乾隆十二年。
座落于大湖边界的回龙庵建于清康熙五十五年。
合水狮子岩建于清顺治三年,康熙五年扩建,乾隆二十五年重修。
忠信坪塘庵建于清康熙五十三年,宣统二年重修。
青州白坭坑水月庵建于清乾隆三十三年。
热水长应庵建于清康熙四十六年,嘉庆十五年重修。
俐源李田水尾大人岭下若祖嶂建于清嘉庆年间。
经三次重修有租四十余石,民国三十年再扩建。
俐源罗华山寺建于清乾隆二十四年。
俐源李田青龙庵乾隆三十年重修。
俐源兴龙寺乾隆二十四年重修。
贝墩仙女嶂观音禅寺建于清光绪二十七年。
嘉庆年间。
贝墩南径村尾大岭嶂大岭道场原为科举练武之地民国九年改造为修练之所。
古寨古屋小蟾山庵建于清光绪二十七年。
林寨明星屯子巷永清光绪十八年。
县城文昌祠右侧准提阁建于清咸丰岁,民国八年改建阳明高级小学。
贝墩石人寨光华道场建于尼国十二年。
县内另有下车紫微宫、长塘雪山嶂、均石仙女庵、彭寨镇龙庙、彭寨寨大圳口佛祖堂、公白神、彭寨桐兴坤山庙、彭寨星丰五显帝庙、星丰坤山大将、林寨石岗黄坤山庙、林寨赵公庙、林寨古云山关帝庙、华光大帝庙、东水郎仑赵公庙、东水船坑伯公娶伯婆,附城上棉庵、石排寺、民安寺、长塘寺、水一庵、赤塘庵、天龙寺、石云寺、新兴寺、通兴寺、香云寺、林寨上正天归岩、林寨镇江寺、永福寺、西华山、洋瑚庵、俐源李梓山、赤塘庵、西竹庵、岑江营观音堂、贝墩清华洞、排岩嶂庵、安坳梅园观音堂、俐源九宫庙、天竺山等寺庵。
历代以来,有众多名人墨客题诗撰文赞美和平县内的名寺古刹。
清邑举人曾光祖诗题宁泰寺古钟曰:“花雨松风别有天,回廊后看古钟悬,三千界辟循州地,百八声传大德年;栾列虫蓄疑瑟缩,纽文龙甲自蜿延,独欣对宇溪前隅,时送清音到耳边”。
清邑进士徐旭曾题龙华寺:“咒钵曾闻制毒龙,戒坛明月正中峰,青鞋乌帽闲来往,那闻禅梨饭后钟。
”清康熙十五年,时任和平知县韩师愈,游览五花嶂时曾赋诗:“青山如画翠细浮,两树烟寒碧草收,俗史那能频寄傲,种花闲与白云游”。
清朝进士徐廷芳诗日:“峰开霁汉里,佳处霭盈盈,试看花繁处,长龙五色云”。
邑进士徐延第诗题紫云寺:两年未绕紫云行,竹伞蓝与出俐城,人自日边归岭外,花如识面不知名;香来稻气山田熟,衣脱京尘葛布轻,只是为儒闲不得,苍山深处却留情。
林寨留云寺的楹联诗句有很多,值得欣赏的门联、诗有:大门联——留得慈云归石室,洒将甘露遍人间。
两侧小门联—— 洞门未锁牵云掩,天女散花逐雨飞。
福披东土三千界,地接南海九晶莲。
立一念神鬼欣敬,扫三星天地喜欢。
花香不及书香远,世味无如道味长。
一尘不染心同水,片水常流景若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