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心理防御机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解《心理防御机制》

心理防御机制是自我受到超我、本我和外部世界的压力时,自我发展出的一种机能,即用一定方式调解、缓和冲突对自身的威胁,使现实允许,超我接受,本我满足。

有的心理防御机制有利于身心健康,有的则对身心健康有害。理想的心理防御机制是升华,是遇到挫折后,将自己内心的痛苦通过合乎社会伦理道德的方式表现出来,例如,通过艺术创作。

良好的心理防御机制还有包括补偿、抵消和幽默。补偿是遇到挫折后,通过别的事物把因挫折带来的损失从内心体验到行为给予补偿过来。抵消是当欲望与现实发生矛盾的时候,以另外一种象征性的事物来缓解矛盾。幽默也就是自嘲,幽默很容易缩短与周围人的距离,而且能够帮助自己有效地寻求社会支持。

心理防卫机制会保护我们,也会损害我们的身心健康,生活中我们该建立起健康的心理防御机制,创造出自己美好的生活。

心理防御机制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逃避性防卫机制

1、压抑

2、否定

3、退化

4、潜抑

(二)自骗性防卫机制

1、反向

2、合理化(文饰作用)

3、仪式与抵消

4、隔离

5、理想化

6、分裂(dissociation)

(三)攻击性防卫机制

1、转移

2、投射

(四)代替性防卫机制

1、幻想

2、补偿

(五)建设性防卫机制

1、认同

2、升华

以下为图解

一、你排长队准备取钱,好容易终于轮到你,你刚要动作,一个年轻姑娘矫健地一闪,捷足先登了。你站在原地,无动于衷--这是“压抑”;

二、姑娘出来了,你刚要动作,一个小女孩像离弦的箭一样抢先钻进蹲位,你在外面心平气和地继续等待,心里还是什么感觉也没有--这是“隔离”

三、小女孩出来了,你刚要动作,一位老太太夺门而入,你想:“年轻人让老人,应该、应该。”--这是“合理化”;

四、老人出来了,你刚要动作,一个孕妇高喊着“对不起让让我”一头扎了进去,你咬咬牙对自己暗暗地说:

“要是换了别人,早上去把她们臭骂一顿了--可是,我可不是这样没有涵养的人。”这是“否认”;

五、孕妇出来了,你刚要动作,一个外国女人打着手势正要往里挤,你突然冲上去,怒不可遏地劈手两耳光,并纵身骑到她身上一边暴打一边咆哮着“你还得寸进尺了?!老娘对你们这种卑劣行径早已经忍无可忍了!”--这是“移情”;

六、警察接到群众举报说你殴打外宾,于是前来干预:他们救走了外国女人,并把你带上了警车,你想:“他们只是碍于中外邦交的‘面子’而走走过场、骗骗老外而已。其实,他们心里是站在我这边的。”--这是“投射”;

七、你被带进了派出所,出乎你预料的是,警察居然要对你来真格的!于是,你对问题拒不回答,一屁股躺在地上开始又哭又闹撒泼打滚--这是“退行”;

八、你被家人从派出所交罚金领了回来,从此闭门思过,于一年后出版一本五万言畅销书《排队引发的人生思考》--这是“升华”。

鉴于许多朋友对心理防御机制的作用不甚清楚,特此附上常见的十几种心理防御机制的作用:

一、否定作用

这是一种否定存在或已发生的事实的潜意识心理防卫术。它是最原始最简单的心理防卫机制。

儿童闯祸后用双手蒙住眼睛、人在遭遇突发事件时象鸵鸟一样“眼不见为净”的行为,即为“否定作用”的具体表现。这种防卫术能使个体从难以忍受的思想中逃避,也同样可借此逃避个体难以忍受的愿望、行动、事故,以及由此引发的内心焦虑。

应当注意的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会有意否定许多事实。例如即将结婚的姑娘由于羞涩而回避婚恋话题。这种连自己也能意识到的自我否定现象,并非潜意识中的否定。所以不算是心理防卫机制所指的“否定作用”。

真正的否定作用是在潜意识情况下进行的,例如父母很可能对自己孩子的生理或心理方面的缺陷不予承认,即使孩子的缺陷早已人人尽知。这时个体不但否定了事实,而且真的相信没有发生,有时会达到妄想状态,便成为“精神病”症状了。

事实上,否定作用并不能使我们完全否定问题存在的事实,只是使我们否定对这些问题存在的注意力而已。不过,有时否定的心理防卫机制可以说是一种在心理压力中保卫自己的感受,或给人多一点时间做考虑与做决定。然而,不可忽略的是否定作用在一般行为表现上,足以妨碍人们对问题的适应,因为其机理是躲避问题以代替面对问题。

二、歪曲作用

这是一种把外界事实加以曲解、变化以符合内心的需要,属于精神病性的心理防卫机制。用夸大的想法来保护其受挫的自尊心,这是歪曲作用的特例。

因歪曲作用而表现的精神病现象,以妄想或幻觉最为常见。妄想是将事实曲解,并且坚信不疑,如顽固地认为配偶对其不贞。幻觉乃是外界并无刺激,而由脑子里凭空感觉到的声音、影像或触觉等反应,它与现实脱节,严重歪曲了现实。

三、外射作用

这是凭主观想法去推及外界的事实,或把自己的过错归咎于他人的心理防卫术,又称投射作用。

某些外射行为可认为是人们自然而不可避免的失误,是一种人人极其常用的心理防卫术,借此对于错误的行为予以饶恕或解脱。但是责怪他人成为一种习惯,总是将自己的过错归咎于他人,就会妨碍我们与他人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这不仅干扰了我们看到真实的自己,而且容易对他人形成敌对的、难以容忍的,以及怀疑心重的态度,从而把过错外射到外界及怀疑他人而引起诸多麻烦。

四、内射作用

它是将外界的因素吸收到自己的内心,成为自己人格的一部分的一种心理防卫术。如人们受早期的人格发展过程中事物影响,婴幼儿时期父母行为与言行,而逐渐形成自己的人格。

内射作用通常是毫无选择性地、广泛地吸收外界的东西。但有时却是通过特别的心理动机,有选择性地吸收、

模仿某些特殊的人或物。这在心理上称为“仿同作用”(identification)。“仿同”是指一种吸收或顺从另外一个人或团体的态度或行为的倾向。当个体欲吸收他人的优点以增强自己的能力、安全,以及接纳等方面的感受时,就可采取仿同的心理防卫术。

一般说来,仿同的动机是爱慕,是正常的心理现象。但有时却是由一种心理防卫机制而产生的。例如:

某女自称生平最讨厌遇事大声吼叫的女人,可是自己遇到生气的事,却总是控制不住大吼大叫,而事后又每每因其失态而懊悔。经深入查询,发现她有一个非常专横的母亲和一个非常柔顺的父亲。父母之间一旦存在分歧时,只要母亲大吼一声,父亲立刻俯首称是。做女儿的生长在这种环境里,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认知,即遇事不分对错,只要谁的声大,谁就得胜。虽然她理智上知道大声吼叫是不好的,但是在潜意识中,却处处模仿她母亲的粗陋行为,因她觉得这才是致胜之道。这种一方面感到反感,另一方面又去仿同的现象,称之为“反感性”仿同作用。

与此相类似的现象是与恐吓者仿同,称之为“向强暴者仿同”。它是指有些人常受强者恐吓、威胁或欺负,很害怕,也很讨厌。可是因为被威胁、恐吓得没办法,结果向恐吓者模仿,自己也变成一模一样地去威胁或欺负比他弱小的人,以免除被人恐吓而害怕的心理。例如某些孩子经常被父亲殴打,结果,他们转而去打弟弟或动物,以减轻或消除自己被欺负的心理。

有时一个人失去他(她)所爱的人时,会模仿所失去的人的特点,使其全部或部分地出现在自己身上,以稍慰内心因丧失所爱而产生的痛苦,称之为“向失落者仿同”。例如某位年轻人,自从母亲去世后,常常担心自己会患上心脏病,不时地按脉搏、摸头部。只要身体稍感不适,就东奔西跑找医师,要求量血压、做心电图,惟恐心脏病突发而身亡。分析其原因,原来其母生前一向关心他的身体状况,只要他身体稍微不舒服,马上就替他按脉搏、摸头部,找医生检查。现在母亲去世了,他不知不觉中扮演了母亲的角色,模仿母亲关心身体不适的“习惯”。他这样过分关心自己的身体状况,潜意识中保留了他已逝母亲的一些气质与习惯,借以使他产生仿佛母亲尚在身旁的感觉,略慰失母之痛。

仿同的心理防卫使用过甚或仿同了错误的模式,其行为反而变得不正常。充满矛盾的仿同,有时易导致多重性格。

上述这些仿同现象,基本源自“内射作用”。因内射作用主要是婴儿早期心理机制的特点,是人格未成熟时所表现出的心理活动,故内射作用被认为是不成熟的心理防卫机制。

五、退行作用

它是指回复到原先幼稚行为一种心理防卫术。这种退行现象,是在遭受外部压力和内心冲突不能处理时,借此退回到幼稚行为以使自己感到舒服、安慰的一种心理防卫法。这种现象,各年龄阶段均可看到。例如有一五岁孩童,本来已经学会了自行大小便,后来突然开始尿裤、尿床。为此,其母烦恼异常。经过仔细分析,才了解到这家新近添了一个婴儿,母亲把全部精力放到这个小弟弟身上,整天“端屎端尿”,而无暇顾及“不惹麻烦”、“能自己照顾自己”的“乖哥哥”。而这个男孩子发觉不能像从前一样获得父母亲的照顾,乃该为退行。

成人也常有退行现象。例如某些病人经过死里逃生的车祸或危险的大手术之后,虽然躯体方面已经复原,但是内心却一直担心,认为身体还没好,想方设法留在医院,不敢出院去面对现实。这是因为病人经此变故,精神上受到打击,害怕再负起成人的责任及随之而来的恐惧和不安,而退行成孩子般的依赖了。

事实上,人的一生中,难免有想重回到未成熟时代的表现以重温旧梦获取满足的时候。只要无伤大雅,均可用退行作用来进行心理调节。如父亲与孩子捉迷藏,像个小孩子一样趴在地上玩。这种短时间、暂时性的退行现象,不但是正常的,而且是极其需要的。

可是假如一个人遇到困难时,常常退行,使用较原始而幼稚的方法应付困难,或利用自己的退行来获得他人的同情和照顾,以避免面对的现实问题或痛苦,就成了心理问题了。因为退行作用毕竟是一种逃避行为而不是面对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