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艺术设计中的设计思维

合集下载

简述设计思维中的科学思维和艺术思维

简述设计思维中的科学思维和艺术思维

简述设计思维中的科学思维和艺术思维

设计思维是一种跨学科的方法论,它将科学思维和艺术思维有机结合。在设计领域,科学思维和艺术思维是两个重要的概念,它们各自代表

了一种独特的思考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科学思维强调逻辑性、实

证性和分析性,而艺术思维则强调创造性、想象力和直觉性。本文将

简述设计思维中的科学思维和艺术思维,并探讨它们在设计过程中的

应用。

一、科学思维

科学思维是一种以理性和逻辑为基础的思考方式。它注重系统性和分

析性,强调对问题进行观察、实验和验证。科学思维通常采用归纳和

演绎的推理方法,致力于发现问题的根本原因和客观规律。在设计过

程中,科学思维能够帮助我们进行理性的问题分析、问题解剖和数据

分析。通过科学思维,我们能够客观地了解用户需求、市场趋势和技

术限制,从而为设计提供有力的依据和指导。

科学思维在设计领域的应用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用户研究:科学思维要求我们通过调研、访谈和观察等方法,收集

和分析用户的需求和行为数据。通过科学思维,我们能够深入了解用

户的需求和心理模式,从而为设计提供用户中心的解决方案。

2. 数据分析:科学思维要求我们通过数据分析方法,挖掘和分析大量

的数据,以发现其中的规律和趋势。通过科学思维,我们能够从数据

中获得有关市场、用户和产品等方面的洞察,从而为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3. 问题解析:科学思维要求我们对问题进行深入的解析和分析,从而

找到问题的本质和关键因素。通过科学思维,我们能够剖析和拆解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路径和方法。

二、艺术思维

艺术思维是一种以创造和想象为基础的思考方式。它注重直觉和感性,强调对问题进行想象、演绎和评估。艺术思维通常采用融合和抽象的

探析艺术创作中的思维方式

探析艺术创作中的思维方式

探析艺术创作中的思维方式

艺术创作是人类创造力的体现,它不仅仅是纯粹的技术运用,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在艺术创作中,思维方式至关重要,决定了艺术家的创作水平和作品的质量。下面就探析一下艺术创作中常见的思维方式。

一、感性思维

感性思维是一种本能的、直觉的思维方式。通过感官的直接感受和个人的情感体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和思想,是一种情境和体验驱动的思维方式。在艺术创作中,感性思维是非常重要的,艺术家的感性灵敏度和直觉能力决定了作品的感人程度。例如,印象派画家莫奈的作品《睡莲》系列,莫奈通过对自然的感性感受和对色彩的敏感表达出了自己的情感体验,创造出了充满生命力和神秘感的作品。

二、理性思维

理性思维是基于理性思考和逻辑推理的思维方式。它强调理性的思考和分析,注重思维的条理和连贯性。在艺术创作中,理性思维不仅仅是对素材的选择和构图的设计,更是对作品深层次思想和意义的解读。例如,现实主义画家毕加索的作品《格尔尼卡》中,毕加索通过几何形状和明暗变化的处理,表现出战争带给人类的恐惧和痛苦,体现了毕加索的哲学思考和人生态度。

三、直觉思维

直觉思维是在没有过多思考的情况下迅速得出决策或结论的思

维方式。在艺术创作中,直觉思维往往被认为是“艺术家的第六感”。它强调艺术家对自己的内在体验和直觉的观察和感悟,通过

作品表达出来。例如,毕加索的一些抽象作品和达利的超现实主义

作品,都是基于艺术家的直觉和想象能力而产生的。

四、想象思维

想象思维是在现实中存在的事物之外构建出虚拟的事物或场景,通过艺术家的想象构建出自己的艺术世界。在艺术创作中,想象思

艺术创作中的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

艺术创作中的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

艺术创作中的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

逻辑思维是一种确定的,而不是模棱两可的;前后一贯的,而不是自相矛盾的;有条理、有根据的思维。下面店铺就为大家介绍一下关于艺术创作中的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欢迎大家参考和学习。

“逻辑”和“思维”是两种不同的概念。一方面,在传统逻辑影响下,“逻辑”被认为是研究思维的科学。而在现代逻辑中,它却被普遍定义为研究推理的科学。事实上,由于传统逻辑把逻辑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混淆了,带有严重的心理主义色彩,因此“逻辑研究推理并且主要是研究推理形式”⑴这一解释则更显得合理一些。逻辑本身存在着一种内在机制,即“必然地得出”。

逻辑思维对于艺术设计来说是有重要意义的。逻辑思维的进行是通过一系列的推理而寻求“必然地得出”。而正如我们前面所说的那样,艺术设计具有强烈的目的性,它的最终结果就是要获得“必然地得出”——在社会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各领域中满足目标市场,体现多种功能,实现复合价值。因此,当逻辑思维被引入设计领域时,它便可以成为一种行之有效的理性方法或工具,从而指导艺术设计的思考及实践过程。

艺术设计在实施制作之前肯定受到某种需要、目的或精神趋向的限制和驱使,这就需要运用一定的逻辑思维对各类相关因素进行充分理性的分析和理解,从而力求在造物过程和造物产品中体现这种需要、目的或精神趋向。

在这一阶段,艺术设计首先获得的是一些必然的前提,逻辑思维的作用就是以这些命题为基础,通过多样性的推论形式最终获得“必然地得出”这一结果。我们以对一个椅子的设计为例来进一步说明逻辑思维的运用。在设计椅子之前,设计者获得了如下信息:A.人们正需要一种造物,可以满足“坐”的需求;B.这种造物必须让人在生理上感到舒适;C.此造物应符合一类人的文化心理;D.这一造物须被安置在恰当功能空间中。

简述设计思维中的科学思维和艺术思维

简述设计思维中的科学思维和艺术思维

一、科学思维在设计思维中的重要性

在设计思维中,科学思维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科学思维强调事实、逻辑和证据,能够帮助设计者更加客观地评估问题,进行系统化的分

析和解决方案的设计。科学思维注重数据和实验,能够帮助设计者从

客观的角度出发,找到更加准确、可靠的设计方案。科学思维强调科

学方法论,帮助设计者建立起一套系统性的思维方式,使设计过程更

为规范和科学化。

1. 科学思维强调客观事实和逻辑推理

设计思维中的科学思维首先强调客观事实和逻辑推理。在设计过程中,设计者需要依据客观事实来进行分析和评估,而非凭主观感觉或经验。科学思维帮助设计者以客观、理性的态度对待问题,从而更好地理解

用户需求、产品功能和市场趋势。

2. 科学思维注重数据和实验

科学思维在设计思维中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注重数据和实验。设计者

需要通过数据来支撑自己的想法和决策,并在实践中不断进行验证和

调整。科学思维能够帮助设计者更加准确地了解用户的行为和需求,

从而提出更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设计方案。

3. 科学思维强调科学方法论

科学思维在设计思维中强调科学方法论,帮助设计者建立起一套系统

性的思维方式。这种方式包括问题定义、数据收集、假设建立、实验

设计、结果分析和结论推导等,使设计过程更为规范和科学化。科学

方法论能够帮助设计者更好地解决复杂的设计问题,并提高设计方案

的可操作性和实施性。

二、艺术思维在设计思维中的独特价值

与科学思维不同,艺术思维在设计思维中则有着独特的价值。艺术思

维强调想象、创意和情感,能够帮助设计者更加富有创造性地思考和

设计,为产品注入更加人性化和个性化的元素。

设计师的创意思维与设计能力提升

设计师的创意思维与设计能力提升

设计师的创意思维与设计能力提升设计是一门创造性的艺术,对于设计师而言,创意思维和设计

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两个方面。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拥

有优秀的创意思维和设计能力可以让设计师在众多的竞争者中脱

颖而出。因此,如何提升设计师的创意思维和设计能力成为一个

非常重要的问题。

一、创意思维

创意思维是指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所展现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是一种非常基础而又核心的能力。创意思维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其

直接决定了设计作品的品质和创造力,同时也是推动设计师不断

进步和提升的动力和源泉。

那么,如何提升设计师的创意思维呢?

1. 多接触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文化

设计师需要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和文化背景,多了解各种不

同的领域和文化。这有助于设计师在设计时思维更为丰富和开阔,获得不同的灵感和启发。

2. 注重观察和思考

设计师需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对周围的事物和现象进行观察和

分析,寻找答案和灵感。同时,在观察时还需结合自己的思考和

判断能力,思考各种不同的可能性和解决方案。

3. 推陈出新,勇于尝试

设计师需要不断地推陈出新,敢于尝试不同的设计方案和创意,这会有助于他们创造出更具原创性和创意性的设计作品。

4. 多与人交流和合作

与人交流和合作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方式,它可以让设计师不断

从不同领域和人群中获取灵感和启发。设计师需要学会与不同的

人群合作,吸取不同的观点和建议,并将这些元素融入到自己的

设计中。

二、设计能力

设计能力是指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所展现的技能和能力,包括

设计思路、设计表现和设计执行等方面的能力。

那么,如何提升设计师的设计能力呢?

浅谈设计艺术实践中的设计思维

浅谈设计艺术实践中的设计思维

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文化交流的不断增加,设计已经成为文明和文化的重要部分。设计思维过程异常复杂,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经过复杂的辩证关系构成的思维方式。在艺术设计创作活动中,既有作者的心理定势和生活体验形成的思维认识内容,又有表象、直觉、记忆、个性和情感等心理内容,还包括无意识中艺术灵感的顿悟,是想象与联想、灵感与直觉、理智与情感之间彼此渗透、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设计思维。本文主要阐述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继而详述创造性思维的内涵,最终提出如何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关键词:设计艺术;艺术实践;设计思维

1设计思维的概述 (1)

1.1设计思维的定义 (1)

1.2设计思维的特点 (1)

1.2.1意象性 (1)

1.2.2模糊性 (1)

1.2.3想象性 (1)

1.2.4整体性 (1)

1.2.5情感性 (1)

2设计思维对创新能力培养的作用 (2)

3艺术设计教学实践中设计思维缺失的原因分析 (3)

3.1教育理念与方法陈旧 (3)

3.2教学设施落后 (3)

3.3师资队伍水平有待提高 (3)

3.4生源质量较差 (4)

3.5课程设置不合理 (4)

3.6产学研融合较为欠缺 (4)

4设计思维的培养策略 (5)

4.1完善教学环境条件 (5)

4.2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 (5)

4.3建立合理的师资队伍 (6)

4.4改变传统的艺术设计教育方式 (6)

4.4.1个性化教育 (6)

4.4.2问题启发式教育 (6)

4.4.3艺术认识能力培养 (7)

4.4.4注重逻辑性思维的培养 (7)

4.4.5多样化的专业实践活动 (7)

设计思维与方法

设计思维与方法

设计思维与方法

设计思维是指将创新、实用性与用户体验结合起来,通过探索问题、研究用户需求和市场趋势,不断迭代设计方案,最终达到最优解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设计思维注重用户需求和体验,倡导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强调创新性和实用性相结合的设计策略,能够帮助设计师快速了解用户需求,进而创造出更优秀的产品。

设计思维方法包括了探索、定义、思考、原型和测试等环节。在探索阶段,设计师需要深入了解用户需求、市场趋势和竞争对手,探索问题背后的本质。在定义阶段,设计师需要明确问题的范围和目标,制定解决方案的指南。在思考阶段,设计师需要通过头脑风暴、分组讨论等方式,激发创造性思维,产生更多的设计方案。在原型阶段,设计师需要迅速制作出初步的模型,加以测试和改进。在测试阶段,设计师需要将设计方案应用到实际场景中,检验其效果和可行性。

设计思维与方法可以应用到各个领域的设计中,无论是产品设计、服务设计还是系统设计,都能够起到重要的作用。设计思维方法的应用能够帮助设计师从用户的角度出发,更好地理解用户需求和期望,提高设计方案的质量和效果。同时,设计思维方法也有助于培养设计师的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其设计水平和竞争力。

- 1 -

设计创意的思维规律和方法

设计创意的思维规律和方法

第六章设计创意的思维规律和方法

古往今来,形形色色的设计,究竟是设计师各显神通的结果,还是有规律可循!创意究竟是一时的灵感闪现,还是偶然之中的必然!我们认为,一个没有任何经验的人灵感来源不知在何处,可不可能产生灵感是值得怀疑的,灵感应该也是人各种经验沉淀后的厚积勃发。就像任何学科都有其规律可循一样,设计创意的产生也有其自身的方法和规律。

第一节设计思维的规律

在人类各种思维中,对于解决问题最具有主动性的思维方式就是创造性思维。也就是用创造性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它不但对于设计的结果有极大影响,而且,首先反映在不同的设计思想和设计过程中。创造性思维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对于设计者来说,掌握一定的思维方法和创作规律无疑是极为重要的。

类比大量的设计作品我们发现,有三种并存的指导思想对于各种设计创意的产生有较为明显影响:一是模仿型;二是继承型;三是反叛型。从而我们为大家理出了一条创造性思维的线索和规律,以期对设计者有所帮助和启发。

一模仿型:

模仿是一种最古老,生命力最强的设计思想,是人类最早的创造方式,可以说是创造的摇篮。

模仿型设计是从模仿自然开始的,从发生学看,它是原始社会依赖自然的经济形式的衍生物。人类曾有一个使用天然工具的时期,当直接依造双手和天然工具已不符需求时,不得不创造了“人造工具”。他们首先从自然获取灵感,使人造工具具有与自然物(尖锐的兽爪、牙,锋利的蚌壳等等)相似,但具有更为有效、更为持久的功能。这与当时的思维水平是相一致的。

人类在发现和利用自然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也创造了人自己,特别是高度发达的大脑和自由的手,从而进一步在更高层次上改造和利用自然,虽然采用了简单的机械原理,但功能与人手的功能十分相似,多数至今还在使用。这一例子生动地反映了模仿型设计思想的顽强生命力。在高科技时代,模仿的水平又有长足的进步,直至模仿人脑智能的计算机以及机器人的出现,我们还是没有完全摆脱模仿的设计思想。

浅谈对设计的看法

浅谈对设计的看法

浅谈对设计的看法

设计,是一个广泛的领域,涵盖了艺术、工程、美学等多个方面。对于设计的看法,每个人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但无论如何,设计都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文将从设计的定义与目的、设计的原则和要求、设计的领域和应用、设计师的职责与素养以及设计的未来趋势和发展方向等方面,浅谈个人对设计的看法。

一、设计的定义与目的

设计,简单来说,就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和行为,其目的是为了解决特定的问题或满足特定的需求。设计的过程涉及到构思、分析、试验、改进等多个环节,最终成果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和提高生活的质量。设计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产品、环境、图形、服装等等。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让人们享受到更加便捷、舒适、美好的体验。

二、设计的原则和要求

设计不是一种随意的行为,它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要求。在设计过程中,首先要明确设计的目的和需求,确保设计出来的产品或服务能够真正满足人们的需求。其次,设计要注重创新和实用性,不仅要美观,还要具有实际的功能和价

值。此外,设计还要注重人机交互和用户体验,让人们能够轻松自如地使用产品或服务。最后,设计要注重可持续性和环保,尽可能地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三、设计的领域和应用

设计的领域非常广泛,包括工业设计、建筑设计、环境设计、平面设计、服装设计等等。这些领域的设计都是为了满足人们的不同需求和提高生活的质量。比如,工业设计关注产品的外观、功能和用户体验,建筑设计关注建筑的整体造型和结构,环境设计关注环境的保护和美化,平面设计关注信息的传达和视觉效果,服装设计关注人体的特点和审美需求。

艺术设计中的创意思维与表现形式

艺术设计中的创意思维与表现形式

艺术设计中的创意思维与表现形式在艺术设计领域中,创意思维和表现形式是至关重要的元素。创意思维是指通过独特的思考方式来产生新颖、独特和激发人们视觉和心理感受的创造性想法。表现形式则是艺术家将创意转化为具体艺术作品的方式和手段。本文将探讨艺术设计中的创意思维与表现形式,并对其重要性进行分析。

一、创意思维在艺术设计中的重要性

创意思维在艺术设计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它是推动艺术家创作出独特作品的动力源泉。艺术设计要求不断突破传统、给人以新鲜感和震撼力,这就需要艺术家具备创意思维。创意思维能够激发艺术家的想象力,让他们能够看到与众不同的视角和解决问题的新途径。

创意思维在艺术设计中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提升作品的竞争力。在当今的艺术市场上,作品层出不穷,只有拥有独特的创意才能够在竞争中脱颖而出。通过创意思维,艺术家能够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打造出与众不同的作品,从而吸引观众和买家的目光。

二、创意表现形式的多样性

创意表现形式在艺术设计中千变万化。在平面设计中,可以运用各种色彩、排版、字体等方式来表现创意。通过合理运用色彩的对比和搭配,可以创造出视觉冲击力强烈的作品。排版和字体的选择也是表现创意的重要手段,不同的排版和字体可以传达不同的情感和意境。

在立体设计中,艺术家可以运用各种材料和构造的方式来展现创意。创意的体现可以通过雕塑、装置艺术等形式来实现。立体设计的灵活

性较大,能够更加生动地表达艺术家的创意和思想。

此外,创意思维还可以在数字艺术中得到充分的发挥。通过运用计

算机软件和技术手段,艺术家可以创造出各种虚拟的影像和动画作品。数字艺术的发展为艺术家提供了更多的表现空间,使他们能够创造出

浅谈现代艺术设计的创新思路

浅谈现代艺术设计的创新思路

浅谈现代艺术设计的创新思路

现代艺术设计是指两个或多个艺术形式的结合和交叉,这是现代艺术的发展趋势。现

代艺术设计要创新,需要有创新的思路。“创新”一词已经成为当代人们经常使用的词汇。现代艺术设计要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必须在大众中惊艳,因此创新思路是现代艺术设计

获得成功的重要手段。以下是几种现代艺术设计的创新思路。

1. 融合多种艺术形式

现代艺术设计需要融合多种艺术形式。综合多种艺术形式,比如音乐、舞蹈、美术等

并行的表达,定制自己的艺术形式,成为一种主流的艺术缤纷和文化传承。运用交错的形

式和层次的章节,这种艺术形式将带来新的艺术体验。并没有追求一维思考,也没有关注

一种语言形式,而是大胆创新,创造一种多维表达的特殊艺术风格,呈现出强烈的视觉体

验和多维度的听觉体验。

2. 运用新的技术手段

现代艺术设计是新的、前沿的,需要运用最新的技术手段,如计算机图形学、网络通

信技术、虚拟现实等,创造出更加新颖的艺术形式和新的艺术语言。这类技术具有跨领域

的特点,例如人工智能、数据挖掘、机器学习等等。这些新的技术手段能够让艺术更真实、更多样化,进一步拓展了科技与艺术的交互,增强了人们对于艺术的感受。

3. 对传统的艺术形式创新

现代艺术是对传统艺术不懈的探索和创新。现代艺术设计的创作不应该完全离开传统

艺术,必须从传统艺术中汲取灵感。在传统艺术基础上改进、凸显其精髓再融展现,以现

代的手法创作出属于现代人自己的艺术作品。

4. 艺术与社会问题相结合

现代艺术不只是为了美观和艺术的实践,更需要和社会问题相结合来传递一种信息和

艺术设计的思维与方法

艺术设计的思维与方法

15
艺术+科学=艺术设计
DESIGN
16
当我们简要地回顾了艺术与科学发展的历史, 当我们简要地回顾了艺术与科学发展的历史,分 析了艺术与科学工作的特征,就不难发现 “ 设计 ” 析了艺术与科学工作的特征, 其实就是处于艺术与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 其实就是处于艺术与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艺术是设 计思维的源泉,它体现于人的精神世界, 计思维的源泉,它体现于人的精神世界,主观的情感 审美意识成为设计创造的原动力; 审美意识成为设计创造的原动力;科学是设计过程的 规范,它体现于人的物质世界, 规范,它体现于人的物质世界,客观的技术机能运用 成为设计成功的保证。 成为设计成功的保证。
17
2.
内容与方法
了解设计的内容,明确设计的方法, 了解设计的内容,明确设计的方法, 是作为艺术设计理论基础最重要的方面。 是作为艺术设计理论基础最重要的方面。
源自文库18
内容
19
在国内相关学术界的一般概念中“设计” 在国内相关学术界的一般概念中“设计”和“艺术 设计”所表达的词义, 设计”所表达的词义,都是与英语的 “ DESIGN ” 划 等号的。问题在于“设计” 艺术设计” 等号的。问题在于“设计”或“艺术设计”词义表达本 身的缺憾, 身的缺憾,很难让公众作为一个独立的专业学科定义来 理解。 辞海》1999年版之前的所有版本中 年版之前的所有版本中, 理解。在《辞海》1999年版之前的所有版本中,均没 有单独的“设计”词条。 1979年版中只有 年版中只有“ 有单独的“设计”词条。在1979年版中只有“设计水 设计阶段” 设计教学法”的词条, 位”、“设计阶段”、“设计教学法”的词条,在这里 设计是作为动词按定语来使用的。即使是1999年版的 设计是作为动词按定语来使用的。即使是1999年版的 “设计”词条:“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预先制定方案、 设计”词条: 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预先制定方案、 图样等。 服装设计;厂房设计。 的解释, 图样等。如:服装设计;厂房设计。”的解释,也不是 我们在这里所要表述的“设计”概念。 我们在这里所要表述的“设计”概念。

浅析对设计思维的认识论文(5篇可选)

浅析对设计思维的认识论文(5篇可选)

浅析对设计思维的认识论文(5篇可选)

第一篇:浅析对设计思维的认识论文

引言

审视周围的环境,一切都是设计。无论你是在逛街,还是待在家里,不管你是在博物馆、办公室、公交上还是其他什么地方,设计无处不在。在这样的环境中,几乎没有纯粹自然的东西。我们的生活已经完全适应了这种或那种人为设计的结果,我们所定居的这个世界的形式或结构不可避免地沦为了人类设计的结果,所以我们有必要去探讨设计,更重要的是设计背后的设计思维。传统的设计观念主要关注和主要表现的都只是外观设计、产品设计、平面设计、包装设计等,它们主要强调的都是外观设计,很多设计师也已经意识到并且也一直在强调设计不仅仅是外观,最重要的是背后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思维,真正能够带来改变和创新的是设计思维,我们要懂得,设计的职责、道德、责任,设计不是造型、不是装饰,是解决问题。柳冠中说,设计看起来是在造物,其实是在讲述故事,在编辑一幕一幕的故事,它是一个过程,这个故事、这个过程一直在探索不同环境、条件、时间下人们的不同需求不同问题。而我们只有运用我们的设计思维才能更好的编辑这个故事,所以设计思维强调两点,一个是问题和解决问题,还有一个是人,我们要以人为中心,关心这个社会存在的问题,肩负起设计师的责任,使人们的生活更美好。设计思维是以解决问题和创新为中心的研究发现,设计师活动明显区别于典型的科学家或者是学者的活动,科学家通过分析解决问题,而设计师通过综合手段解决问题,科学方法是用来发现客观事物的一种行为模式,而设计是用来发明创造的一种行为模式,科学是分析的过程,设计是创造的过程,将设计理论构建于不恰当的逻辑范式和科学范式是错误的。逻辑探究的是抽象事物,科学探究的是客观存在的事物,而设计创造了新事物,设计本身就是具有探索性质的创新活动。设计思维要求设计师理解问题产生的背景、能够催生洞察力及解决方法,并能够理性地分析和找出最合适的解决方案,在面对众多需求的时候,学会做减法,利用各

设计思维_第三章_设计思维的构成特性

设计思维_第三章_设计思维的构成特性

延伸性是事物演变和发展的动因形式。围绕设计项目,其中 的每个元素和内容以什么样的动因形式演变和发展,都集中反映 在延伸的能动上。一个民间剪纸博物馆的展示设计项目中,主题 特色内容演绎的延伸,典型风格元素的延伸,空间形态表现的延 伸,导示手段应用的延伸,模块内容节奏表现的延伸,视觉交互 元素表现的延伸,等等,它们源于什么,可以向哪些方向演变和 发展,是项目整体思考中各个元素和内容的具体拓展。每一块元 素和内容的延伸,可以运用思考的能动把其演变到某一方向的极 致,才能带来设计表现方面的鲜明个性思路。逻辑思维的延伸特 征,是从事物演变和发展的动因形式上挖掘可以突破的方向与目 标,具体包括延伸的核心指向,元素和内容的蜕变,发展观念的 主题演绎,设计语言的进化方式,空间形态、色彩、造型语意等 表现要素的时代特征,大众审美和行为方式的进化方向等。挖掘 设计项目中元素和内容的动因形式,是从整体结构关系上思考单 个设计元素和内容的前沿性、代表性、实效性,把可作用的原基 础点化作能动点,再拉向预示的目标价值点。
感触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可交互形式。人的能动性的最大 特征,反映在对事物的感触上,每接触一个事物,无论是熟悉的 还是全新的,是主观意识关注的还是随意接触到的,都会产生或 多或少的感触。这是人对事物或构成元素具有的自然反应。设计 项目中的每个内容和元素,在构成之初就注入了观念、方式、技 术、技巧、审美意识、功能目的,设计的真正目的不仅仅是注入 这些,更重要的是这些内容所获得的感触如何。思考其中每一内 容和元素可产生的交互性感触,并转化为具体形象的构成形式和 基本特征,是形象思维为之而探求的重要目标。一本日常的生活 类杂志封面,可以运用富有情趣的形象元素增强感触性表现;一 部手机的造型形态,可以通过结构形式的改变增加使用过程中的 新感受。形象思维的感触特征,宜从项目内容的表现上开发形式 感强烈的、易达成个性感受的形象元素,具体包括形象元素的可 感特色、容易引起认知促动的元素点、能够唤起感官刺激的形式 内容、具有意识记忆的形象回味感受、可以赢得不同人群玩味欣 赏的元素等。探讨形象元素的交互内容和交互形式,是从纯粹的 形式表现上思考每一形象个性风格的彰显性、物质与情感的交融 性,把每一元素都作为富有情感交流的表现内容,追求有限度的、 物质化表现下的、宽泛情感内容的传递与安抚。

设计与思维的关系1000字

设计与思维的关系1000字

设计与思维的关系1000字设计与思维的关系1000字「篇一」

一、设计的形而上学思考

(一)对设计含义的反思

关于设计的定义有很多,即设计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是指在进行某项工作之前所制定的方案:“它是一种有目的的造型活动,设计时充分考虑到机能、生产和美感,还要关心到价格;设计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是科学技术与艺术的结合。”笔者对设计概念进行总结,认为设计是人类在与自然打交道的过程中,为了方便人的生存(或生活)、帮助人们高效的实践、给予人们某些方面满足的一种创造性实践活动。基于此,笔者认为,既然设计属于实践活动,那么人类在实践活动中就会受到思维、思想的支配,因此我们应该对设计者背后的思维和思想进行反思。

(二)对设计思维过程差异的反思

西方哲学史中有两大哲学思想,即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中国哲学史上则产生了儒家、道家、法家等哲学流派。几乎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哲学思想,而且略微不谨慎就能被上述现存的哲学思想所影响到。但无论如何,我们可以肯定,一个设计者首先要认识事物,习得一定的属于自己的法则,然后才有可能进一步进行创造。任何设计师都要面临哲学中出现的问题,例如“如何认识世界?”“能认识什么样的世界?”等。这些问题看似遥远,但试想一下,距离又如此之近,因为设计本身就是一种实践活动。既然属于实践活动,那是否与其对世界的认识程度相关?我们在从事设计工作时,往往会不自觉地受到设计本身的哲学思想的影响。虽然设计者本身可能也没有意识到,但从本体意义上讲,设计者在做实践活动,就需要认知和判断,其中所依据的“经验”或“规则”的形成,也是他的观念和哲学立场,最后这种思想会从他的作品中流露出来。从石器时代的石刻花纹到陶艺图案,这些设计都有设计者对于生存的体验以及对于社会关系的观念。设计思维和一般思维的区别在于,一般性思维是就事论事的思考,始终围绕具体事务的内容和其延续性思考,

工艺美术设计的创新思维分析

工艺美术设计的创新思维分析

工艺美术设计的创新思维分析

摘要:工艺美术设计是一门融合创造力和技术的艺术形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审美需求的变化,创新思维在工艺美术设计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旨在分析工艺美术设计中的创新思维,并探讨其对设计师和作品的影响。

关键词:工艺美术;设计思路;创新思维

引言:工艺美术设计是一门将艺术和技术相结合的学科,它不仅注重传统的工艺技法,还强调个人创造力和创新思维的运用。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多样化需求,传统的工艺美术设计方式已无法满足现代人们的审美观念。因此,创新思维成为工艺美术设计中的关键要素,它为设计师们带来了更广阔的创作空间和丰富的创意源泉。

1创新思维对工艺美术设计的影响分析

创新思维对工艺美术设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引入创新的思维方式和概念,设计师能够突破传统的限制,推动工艺美术设计的发展。创新思维能够激发设计师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工艺美术设计领域,传统的模式和想法常常是制约创意的主要因素。然而,通过运用创新思维,设计师可以打破常规,在设计中注入新的灵感和观点。这样一来,设计作品将更具独特性和个性化,能够吸引更多的注意力和赞赏。

创新思维有助于寻找解决问题的新途径。在工艺美术设计过程中,会遇到各种挑战和难题,而传统的方法可能无法解决这些问题。通过运用创新思维,设计师可以思考不同的角度和方法,从而找到更有效的解决方案。这种能力使得设计师在面对复杂的工艺技术或材料选择时更加灵活和有创造力。创新思维还能够促进设计师与市场的紧密结合。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人们对于工艺美术设计的需求也在不断演变。传统的设计方法可能无法满足当代市场的需求。然而,通过运用创新思维,设计师可以洞察市场的趋势和需求,并及时调整设计方向。这样一来,设计作品更具有市场竞争力,能够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艺术设计中的设计思维

文章以哲学本论为基础,从艺术设计、产品设计、视觉设计等诸多方面进行分析,对设计中的实践活动进行探索。其主要目的是更好地解决设计当中遇到的一些困惑,并提出与设计实践活动相关的概念,以更好地发掘艺术设计中的本质,更好地对艺术设计中的某些思维特征进行归纳。

标签:艺术设计;设计思维;本体论

一、蕴含在设计中的形而上学思维

1.追溯设计的含义

翻阅文献和书籍,关于设计的定义有很多种,但都与其本质含义离不开关系,即人类的一种有意识的思维活动。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需要预先制订一个方案,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去执行。在艺术方案的设计方面,我们要考虑到机能、美感和生产要素等问题。虽然设计是一门艺术,但也有很多科学的思维蕴含在里面。

2.对设计思维过程中产生的差异进行深刻的反思

形而上学和唯物主义两大哲学观念在对事物进行判断的時候,前者更多的是凭借经验,后者则加入了更多的理性思考。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但都会被周围的环境所影响。一个设计者也一样,其设计活动是建立在其对周围环境的理解上的,创作灵感与生活环境有很大的关系。设计活动虽然看上去和思维模式有关,但它本身就是一种实践活动,所以在进行设计工作的过程中,往往会受到哲学思想的影响。在从事设计活动的过程中,我们往往凭借自己的经验和判断来进行,因此作品也往往会和我们的想象产生差异。

通常我们思考问题的时候只会单纯地围绕着目标,在现实条件的基础上,考虑是否能完成目标。设计思维最根本的特征是以创造性思维为特色的,在确定了一个大概的框架以后,在搜集材料和构思的过程中,新的创意会不断地涌现出来。同样的主体和材料,由不同的人来设计,其最终的结果是不同的,而且最终会呈现出不一样的风格。

设计者在设计时所借鉴的哲学思维是感性的还是理性的,都会让最终的设计结果变得不同,也会让产品的美感有所不同。

二、对相关设计方法的反思

要想有极具创意的设计思维,那么首先就要学会对各种设计思维进行总结。好的设计作品一定要做到形神兼备,避免内部和外部脱节。有些设计作品空有外形而没有内涵,就是因为设计者缺乏理性思维。一流的设计大师要同时具备卓越

的形象思维和极具条理的逻辑思维,这样才能够让设计的作品更好地呈现出来。

从科学思维的角度讲,设计的思维主要包括形象思维、逻辑思维、收敛思维、联想思维等诸多种类的思维。一个好的设计师在设计的过程中应该懂得灵活地调动这些思维,并本着科学的态度好好利用跳跃在自己头脑中的思维。一个好的设计作品一定是以科学思维为骨架,创造性思维为灵魂的。创造性思维是整个设计作品中的亮点,灵光一闪的创造性思维可以创造出新的理论,同时也能够取得新的成绩。

三、设计创造力训练方法总结

创造性思维在整体的设计思维中是至关重要的,应该说每个人都有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只是这种能力有强弱之分,而好的设计师一定要具有强有力的创造能力。要使得这种能力得以提升,我们需要运用一些科学的方法对相关的能力进行训练,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我们要让自己的想法与众不同,盲目地模仿是不能够很好地提升自己的创造的;其次,在设计的过程中当然可以借鉴别人的想法,但是我们要做到灵活应变和融会贯通;最后,在设计的领域要做到胆大,并随时保持对新生事物的好奇心,在不断努力的探索中找到答案。

四、结语

从上面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知道创造性是整体设计过程中所必须具备的能力,而且虽然有一定的天赋在里面,但也一定要经过长期的训练才能够最终让自己的能力提升。只有对设计的本质进行理解,才能够设计出最好的作品。

参考文献:

丁月华,陈昊.图证设计方法论.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2:165.

王向阳,梁骏.谈包装设计中的构成艺术思维培养.包装工程,2005,26(1):128-130.

周署华,熊兴福.设计思维的两重性.包装工程,2005(6):217-21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